水土保持林有效覆盖率及其确定方法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21.10 KB
- 文档页数:1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喀斯特地区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质地貌,特点是地表上多为石灰岩、石膏岩等岩石,溶蚀作用明显,地下水循环不畅,河流水源缺乏。
这种地形条件导致喀斯特地区容易发生石漠化现象,即土壤流失严重,植被覆盖稀少。
石漠化对环境、农业和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必须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进行治理。
以下是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一些常用方法:1. 林业措施:在喀斯特地区种植各类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尤其是一些能够适应石质土壤环境的植物。
植树造林可以增加土壤固结和水源涵养能力,减缓土壤侵蚀。
合理的林业管理措施,如定期修剪、补栽和病虫害防治等,也能够提高植被的稳定性和覆盖率。
2. 土壤保持措施:采取保护性耕作措施,如合理耕地整理、水土保持种植结构调整等,以减缓土壤侵蚀和水的流失。
还可以采用梯田、隔沟保留等技术手段来改善流域的水土保持条件。
3.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喀斯特地区常见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有梯田、植被带和防护林等。
梯田能够减缓坡面径流速度,减少泥沙侵蚀;植被带和防护林能够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4. 建设水库和拦河坝:由于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水循环不畅,常常面临着水源紧缺的问题。
在治理喀斯特石漠化的过程中,可以修建水库和拦河坝来调节水资源,提供灌溉和生活用水。
5. 加强科学研究和科普宣传:喀斯特地区的水土保持问题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需要加强科学研究,探索适合该地区的治理方法。
也需要进行广泛的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水土保持意识。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包括林业措施、土壤保持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建设水库和拦河坝以及加强科学研究和科普宣传。
通过采取综合的治理措施,可以有效地减缓石漠化现象,保护环境和农业生产,促进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林实施方案为了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水土保持林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水土保持林是指在山区、丘陵、沙化地区等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方,通过植树造林、草本植被恢复等措施,保持土壤的肥力和水分,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种重要方式。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水土保持林实施方案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首先,进行科学的区域划分和选址。
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水土条件、气候特点等因素,科学划分水土流失危险区、植被恢复区和重点保护区,确定水土保持林的建设范围和重点区域。
在选址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选择适宜的树种和植被恢复措施,确保水土保持林的建设效果。
其次,进行土地治理和准备工作。
在确定好建设范围和选址后,需要对土地进行治理和准备工作。
这包括清除杂草、石头等杂物,进行地表平整和改良土壤等工作,为后续的植树造林和植被恢复工作做好准备。
同时,还需要进行水土保持设施的建设,如植物篱、沟渠等,加强土壤固定和水土保持效果。
接下来,进行植树造林和植被恢复工作。
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和土地条件,选择适宜的树种和草本植被进行植树造林和植被恢复。
在植树造林时,要注意树种的选择和配置,合理布局,保证树木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在植被恢复方面,要注重草本植被的选择和种植密度,加强地表覆盖,减少水土流失。
最后,进行水土保持林的养护和管理。
水土保持林的养护和管理工作是水土保持林实施方案的重要环节。
这包括定期对水土保持林进行巡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加强水土保持设施的维护和修复,保证水土保持林的长期效果。
同时,还需要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利用,合理安排林地的经营活动,保证水土保持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总的来说,水土保持林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面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和土地条件,科学合理地制定具体方案和措施,加强养护和管理工作,确保水土保持林的长期效果。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0引言为了科学准确地监测高速公路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量和水土保持措施实际布设情况、质量及效益等,将生产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危害降至最低,本文以柳格国高(G3011)敦煌至当金山口公路工程的水土保持,监测实践为基础,针对该公路水土流失特点,从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范围分区、时段与频次、内容、方法及其监测点布设进行了分析探讨,定量评价了其水土流失措施实施情况和水土流失防治效果,以期为今后高速公路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工程项目概况柳格国高(G3011)敦煌至当金山口公路工程位于甘肃省酒泉市所辖的敦煌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境内。
路线起于敦煌市北的吕家堡,与柳格国高(G3011)瓜州至敦煌公路顺接,经敦煌市、七里镇、沙枣园、阿克塞、大鄂博图、当金山,终点止于当金山南三道班,与青海省已建当金山至大柴旦高速公路相接,为新建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线路全长196.355km 。
路线起点敦煌北吕家堡至华电风电场段设计行车速度80km/h ,路基宽24.5m ;华电风电场至终点当金山南段设计行车速度100km/h ,其中华电风电场西至华电风电场东段采用整体式路基,路基宽26m ;华电风电场东至当金山南采用分离式路基,路基宽2×13m 。
项目主要由路基工程、互通立交工程、桥涵工程、隧道工程、沿线服务设施、施工营地便道及取弃土渣场等组成,工程概算121.78亿元,其中土建投资92.944亿元。
线路新建整体式路基187.37km ,全线设置敦煌北、敦煌西、沙枣园、阿克塞、当金山北、当金山南6处互通式立交,预留七里镇1处互通式立交;新建特大桥6483.54m/3座,大中桥6054.68m/34座,小桥933.95m/40座,涵洞197道。
全线设隧道2座,总长11956m (按单洞计);全线设收费管理等设施共14处,其中服务区2处、收费站5处、停车区3处、隧道管理所2处、养护工区及超限超载检测站各1处。
工程于2018年12月开工,2022年4月完工通车,建设工期40个月。
水土保持的林草措施1. 引言水土保持是指在农田、林地和草地等生态系统内,通过一系列综合性的措施,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一种综合性保护措施。
林草措施则是指在水土保持中,利用林木和草地进行保护和改良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水土保持中的一些常见的林草措施。
2. 林草措施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功能和应用场景,林草措施可以分为三类:保护林草措施、改良林草措施和恢复林草措施。
2.1 保护林草措施保护林草措施主要是通过落地保护措施和植被保护措施来减少水土流失和保护土壤。
其中,落地保护措施包括沟槽、坎堵等,用来拦截土壤冲刷和径流;植被保护措施则是通过种植乔木、灌木和草坪等植被,增加植物根系的牵引力和土壤表面的覆盖度,提高土壤的稳定性。
2.2 改良林草措施改良林草措施主要是通过植被改良和土壤改良来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水土保持能力。
植被改良包括种植具有深根系和强抗蚀能力的树种,增加植被的覆盖面积和植物多样性;土壤改良则通过施加有机肥料、石灰和有机物等,提高土壤的肥力和结构,增加土壤的抗冲刷能力。
2.3 恢复林草措施恢复林草措施主要是指在破坏的生态系统中进行生态修复和植被恢复,以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
这些措施包括造林、草坪草地建设和湿地恢复等。
3. 林草措施的实施3.1 选择适宜的树种和草种在实施林草措施时,首先要选择适宜的树种和草种。
树种选择应综合考虑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土壤特性等因素,选择具有适应性强、根系发达和抗蚀能力好的树种;草种选择应根据土壤类型、水分条件和利用需求等因素,选择根系发达、耐旱抗寒和耐蚀性好的草种。
3.2 合理规划林草布局合理的林草布局是实施林草措施的关键。
在农田、山坡和河岸等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区域,应优先布置林地和草地,形成生态屏障和自然防护带,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同时,应合理规划各类树种和草种的分布,以充分利用土壤和水资源,提高水土保持效果。
3.3 定期维护管理林草措施的实施并不是一次性的工作,而是需要定期维护管理的。
水土保持林草措施shuitu baochi lincao cuoshi水土保持林草措施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forest-grass measures在地区,为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经济收益所采取的造林种草和封山育林育草等技术措施。
林草措施是措施的组成部分。
在一个治理区内,它与、等组成一个有机的综合防治体系。
水土保持林业措施按防护目的分为营造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和固沙造林等多个林种。
水土保持种草措施,除了人工种植草本植物之外,还包括天然草地改良。
概况中国古代《逸周书》、《荀子》等著作中都曾提倡过植树造林,《管子》一书甚至将一国的贫富直接和那个国家山泽中草木生长的情况相联系。
但是,长期以来中国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不少山区、丘陵区水土流失日益加剧,自然灾害频繁。
至20世纪80年代,全国森林覆被率只有12%,其中防护林面积只占森林面积的6.4%。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生产,1978年开始建设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简称“三北”)防护林体系,实行乔木、灌木和种草相结合。
至19 85年已完成第一期工程,并初步发挥效益。
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各地区根据土地面积和对粮食生产的要求确定林草措施所占的比例,但一般不低于面积的30%。
世界其他国家在治山治水中也十分重视林草措施。
如法国在1860年为了防治频繁的水灾制定了《山区造林法》;苏联在1917年开始以治理水土流失为目的的防护林建设;日本全国现有森林覆被率68%,其中防护林(日本称保安林)占森林面积的30%,并且与种草相结合,如在造林整地工程的水平阶边坡栽种草皮,对土壤遭受严重冲刷的陡坡地块,则采用装有肥料草籽的绿化袋,用竹扦钉入土内,遇雨后便生根、发芽、长叶,当年即可覆盖地面。
水土保持林的作用①保护地表,减少地表径流和泥沙流失。
具有密集的林冠、良好的近地表的下木植被和未被破坏的枯枝落叶层的水土保持林,可以保护地表免受雨滴直接击溅。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面积怎么计算水土保持工程是指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保护土壤、水资源和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的一种综合性工程。
在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需要对各种措施的面积进行准确计算,以确保工程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本文将介绍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面积的计算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分类。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包括植被覆盖、坡面处理、陡坡防治、水土保持林、水土保持草地、梯田、沟道治理、植物篱、防风林等多种形式。
这些措施可以根据其功能和适用范围进行分类,一般可以分为植被覆盖类、工程措施类和生态保护类等。
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面积的计算方法。
1. 植被覆盖类措施面积计算。
植被覆盖是水土保持的基本手段之一,可以有效降低坡面径流速度和侵蚀力,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对于植被覆盖类措施的面积计算,一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根据设计要求确定植被种植密度和覆盖率,计算出每单位面积的植被覆盖需求量。
(2)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地形地貌特征,确定植被覆盖的适用范围和分布规律,综合考虑土壤类型、降雨特点等因素,计算出需要进行植被覆盖的面积。
2. 工程措施类面积计算。
工程措施类包括坡面处理、陡坡防治、梯田、沟道治理等,这些措施一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和施工,计算其面积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根据工程设计要求和标准,确定各种工程措施的适用范围和面积需求。
(2)通过现场勘测和测量,确定工程措施的实际施工面积,包括长度、宽度、高度等参数。
3. 生态保护类面积计算。
生态保护类措施包括水土保持林、水土保持草地、植物篱、防风林等,这些措施一般需要根据生态环境和植被特征进行设计和实施,计算其面积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根据生态环境和植被特征,确定生态保护类措施的适用范围和面积需求。
(2)通过现场勘测和测量,确定生态保护类措施的实际施工面积,包括长度、宽度、高度等参数。
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面积计算的注意事项。
・
284・ 2015年7月 理论前沿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
水 七保持林有效覆盖率及其确定方法的研究
张 戈
河北省水利水电第二勘测设计研究院,河北石家庄050021
摘 要:水土保持林有效覆盖率是水土保持林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指标。该术语虽出现较早且已被逐渐采用,但由于缺乏严
格的定义和统一确定标准,以至水土保持林有效覆盖率数值从30%~75%这严重影响了水土流失区林业生产的宏观决策。本文
主要针对水土保持林的覆盖率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水土保持林;有效覆盖率;研究
中图分类号:TV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586(2015)33—0284—0l
前言
森林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人类
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由于森林在蓄水保土、防止土壤侵蚀方 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从而在治理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中占据重 要的位置。因此任水土保持林建设中,在发展生产与控制水土 流失之间存任一一个合理用地比例问题。水土保持林有效覆盖率 研究的实质是如何用较少的林地面积,获取最大的水土保持效 益或将土壤流失量控制在某一(允许)范围内。这对干水土保 持林建议,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 义。 1水土保持林有效覆盖率 水土保持林有效覆盖率是水土保持林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 宏观控制指标。该术语虽出现较早且已被人们逐渐地接受和采 H】。但从H前的报导来看,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币¨确定 方法。侯庆春等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水土流失问题,要想改 变这种状况,必须使森林覆盖率达到一定程度。一般认为有效 覆盖率为30%,也有人认为有效覆盖率为50%~70%;这种情 况严重地影响了林业生产的宏观决策。水土保持林有效覆盖率 的概念须明确,确定标准应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并具经 济学意义,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指导林业建设。在水土流失区, 从无林覆盖算起,随着森林覆盖率的提高,森林植被都可起到 有效的保持水土功能。但这并不能说所有有效果的森林覆盖率 都可称为“有效覆盖率”。作为一个专用术语,水土保持林有 效覆盖牢应该是指森林控制水土流失的功能(作用)满足人们 对控制水土流失的需要或要求时的森林覆盖率(林地面积与总 土地面积的比率)。为了科学地定义水土保持林有效覆盖率, 让我们先对水土保持林系统,水土保持林覆盖率和土壤流失量, 水土流失现象等进行分析: 1.1水土保持林系统 水上保持林足为满足人们对控制水土流失,改善退化生态 环境系统,提高自然环境承载力的需要而在水土流失区营建的 一种专用防护林。它足通过森林林冠层,林地死、活地被物约 覆盖效应,根系固 和增强土体抗冲抗蚀性等途径而达到控制 水土流失之目的。因此水土保持林保持水土功能是一种立体、 全方位的系统功能。在经营时,其重心应放在维持该系统长期、 持续稳定地发挥保士固:}:功能上。据报导,生态系统在其形成 和发育过程中,有两个具经济学意义的阶段,即系统净生产力 最高和整个系统相对稳定的平衡阶段。 1.2水土流失现象 长期以来,人与自然分属两个系统,从而造成人类可以绝 对控制自然的错误,任意掠夺和滥用自然资源,造成了自然资 源的极大浪费和消耗:土地退化,水土流失严重;造成了自然 环境系统承受能力的下降和生态环境问题。与土壤流失现象相 反,成士母质在各种成士因素的协同作用下,土壤还处在不断 的形成过程中。当 {:壤流失速率(或流失量)与成土速率(或 形成量)处于动态平衡时,土壤的流失就不会破坏持续发展所 要求的十地生产潜力(士壤肥力),此时的土壤流失量即为一 般所说的十壤允许流失量。作为水土保持林主要防治对象,防 护区的士壤流失量最起码应小于或等于土壤允许流失量。 2水土保持林有效覆盖率的理论分析 为了便于开展该项工作,有必要对影响水:±:保持林有效覆
盖率的因素作一分析:
2.1土壤允许流失量
按照土壤允许流失量之定义,其数值大小实质上由土壤形
成速率(或量)来决定。按照成士因素学说,土壤的形成是在
一
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在成土母质、气候等诸成土因素的
共同作用下经过一定的士壤形成过程而产生的。土壤的形成过
程则是由一系列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物理化学的基本现
象构成的。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地形和地球重力场之一F随着
时间而进行的一种复杂的物质与能量迁移和转化过程的综合。
因此土壤形成速率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即十壤允许流失革是
时间和空间的函数。
2.2水土保持林系统功能(效益)
水土保持林之经营目的在于维持该系统长期稳定的发挥保
持水土功能,而水土保持林系统功能的持续稳定要靠有规律的
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来维持。即使水土保持林系统中的森林植
物处干相对稳定的顶极群落状态。这是因为植物群落(含森林
植物)在其形成和发育过程中,只有当其处于顶极群落时(此
时群落的形成与其所处的环境条件是相融合的),系统的物质
循环和能量交换才有可能达到平衡状态。而协调系统内物质流
与能流在代谢过程中保持稳定平衡,则是环境保持工作者应该
塑造的模型。由于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假定时间不变),不
同地理位置(或空问)范围内的气候、地形、地貌等因素是逐
渐变化的,与之相适应的顶极植物群落是各不相同的:假定在
一
定的地理范围(或空间)条件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较
大的气候波动引起顶极植物群落的演化(如一系列巨大而影响
深刻的地史事件)。因此从理论上讲,植物的项极群落是时间
和空间的函数,即水土保持林功能(效益)大小也应该是时间
和空间的函数。通过上面对确定水土保持林有效覆盖率所涉及
的两个主要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水土保持林有效覆盖率为时
间和空间的函数。
3结束语
通过前述可以看出,在确定水土保持林有效覆盖率时,最
关键的是3个因素:①水土保持林的经营目的应该满足人们生
产生活需求,即对控制水土流失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控制水土流失的要求会越
来愈高;②无林覆盖时的土壤流失量应该采用研究区内不同地
类侵蚀模数的加权平均值,有林覆盖或不同覆盖率时的侵蚀模
数也应如此。③水土保持林面积应该是满足一定质量要求的面
积。
参考文献
『11汪有科等.恢复黄土高原林草植被及盖度的前景.水土保持
通报,1982.12(2):5-60.
『21马世骏.生态规律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生态科学学报,
1981,】(】):9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