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化肥使用现状、问题与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211.46 KB
- 文档页数:5
云南高原化肥使用现状及减量措施一、引言云南高原是一个农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化肥的使用量逐年增加,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因此,了解云南高原化肥使用现状,采取有效的减量措施,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云南高原化肥使用现状1. 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云南高原的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
根据相关数据,近年来云南高原的化肥使用量呈上升趋势,尤其是氮肥和磷肥的使用量增长较快。
2. 施肥结构不合理目前,云南高原的施肥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
一方面,氮肥和磷肥的使用比例较高,而钾肥的使用比例较低;另一方面,有机肥的使用量较少,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
3. 施肥方式粗放在云南高原,一些农民仍然采用传统的施肥方式,如撒施、浅施等。
这些方式不仅施肥效率低,而且容易导致化肥流失,对环境造成污染。
三、减量措施1. 推广科学施肥技术为了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应该推广科学施肥技术。
例如,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合理确定施肥量和施肥比例。
此外,还可以推广有机肥和生物肥料的使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2. 改进施肥方式针对粗放的施肥方式,应该改进施肥方式。
例如,采用深施、穴施等施肥方式,提高施肥效率,减少化肥流失。
此外,还可以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将肥料与灌溉水相结合,实现精准施肥。
3. 加强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为了提高农民的科学施肥意识和技术水平,应该加强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
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农民普及科学施肥知识和技术,提高他们的施肥水平和环保意识。
四、结论云南高原化肥使用现状存在诸多问题,如使用量逐年增加、施肥结构不合理、施肥方式粗放等。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应该采取有效的减量措施,如推广科学施肥技术、改进施肥方式、加强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等。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逐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生态环境质量。
随州地区主要环境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论文作者:朱雄伟内容摘要:随州一个历史古城,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
非常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目前,随州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令人担忧,加强对其的保护迫在眉睫。
本文在剖析随州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成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保护地区生态环境的若干对策。
促使随州地区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关键词: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现状成因对策随州市地处湖北省的的西北部,自然环境独特,地形地貌复杂,地表地下资源丰富,有着自身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景观。
200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市代管广水市,08年设随县。
人口为258万人,面积9636平方公里。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进一步推进,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在郊区和开发区,生态系统脆弱,环境现状日趋恶化。
因此,加强随州地区生态保护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随州地区生态环境现状目前,随州市环境污染严重,河流、湖泊水量减少,水质不断下降,江河湖库污染造成的水质性缺水日益突出;城乡生活污水治理效率低下,城镇生活废弃物及工业污染物排放持续增加,城市垃圾、废水污染向农村转移势头加剧,对环境和人民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1、空气污染严重。
由于居民大量燃烧蜂窝煤,农村里大量焚烧秸秆杂草等,城市里交通工具的增多,排放了大量尾气。
郊区和经济开发区的大量工厂非法偷排和将未经处理过的没有达标的工业废气排入空气中,造成城市空气污染严重,严重影响了居民们的生活环境。
2、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
近年来由于随州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旧城区的改造力度近一步加大,而随之而来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随处堆放造成环境污染而居民每天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由于经济力量有限没有全部经过处理直接进行堆放使得填埋场周边环境质量急剧下降,附近居民的生活严重受其影响。
农村居民由于环保意识的低下随处倒垃圾使得农村的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3、水污染严重。
中国化肥行业产量、价格走势、化肥企业市场竞争现状分析一、化肥定义及分类化肥指利用化学和(或)物理方法制成的含有一种或多种农作物生长所需营养元素的肥料,又称无机肥料。
依据所含营养元素的数量不同,常见的化肥可分为单元肥料和复合肥料两类:二、中国化肥产量及生产区域分布《2021-2027年中国化肥行业发展动态分析及市场前景规划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农业部发布《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简称“零增长政策”),化肥行业发展回归理性,行业经营主体开始升级转型。
由于产能过剩、优惠政策退出、煤炭等原材料价格上行等不利因素影响,化肥行业产量下降。
2020年,中国化肥产量5496万吨,下降4.1%。
中国化肥产地主要分布在青海省、湖北省、河南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山东省、四川省、贵州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安徽省等省市,2020年上述十省区化肥产量合计全国占比达到72.69%。
从区域分布看,除东北、华南外,其他地区化肥产量较为平均。
2020年,华北、华东、华中、西南、西北地区化肥产量分别为1115.99万、1054.15、1094.74、1140.24、1142.04吨,全国占比依次19.31%、18.25%、18.94%、19.73%、19.76%。
三、中国化肥施用情况长期以来,农民为了追求农业生产高产、增产,不断加大化肥的投入量,我国化肥不合理使用现象仍较为突出亩均化肥使用量仍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重氮肥、轻磷钾肥;重大量元素肥料、轻中微量元素肥料;重化肥、轻有机肥的“三重三轻”问题突出。
农业部于2015年提出《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截止2017年,我国化肥已实现使用量负增长,提前三年完成目标。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5403.59万吨。
其中农用氮肥施用折纯量1930.21万吨,占35.7%;农用磷肥施用折纯量681.58万吨,占12.6%;农用钾肥施用折纯量561.13万吨,占10.4%;农用复合肥施用折纯量2230.67万吨,占41.3%。
化肥、农药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摘要]:改革开放后,中国奇迹般的用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
同时,在过去的五年中,中国粮食产量也实现了连续增产。
然而,这背后付出太大的代价与上述成就相伴的是农用化学品的过量使用,包括化肥、化学农药等。
1996年至2006年间,中国氮肥和磷肥的施用量同比增幅分别为40%和60%,农药的使用量则同比上涨了80%【1】。
化肥、农药的使用在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对全球环境变异和食品安全产生了不利影响,日益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成为关乎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一大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农村环境;化肥;农药;污染;原因分析;处理对策[引言]:药、化肥是近百年来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类“神奇”物的大量使用,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大量增加了食物产品,给人们提供了充足的食品,解决了长期以来人类食品短缺问题,全世界为此欢欣鼓舞,用“人类已经战胜了千百年来阴魂不散的饥馑”来赞誉这类神奇之物的功效。
然而,近几年来人们发现,石油时代大量使用这类农用化学品的结果是,加剧了全球环境的恶化,生产了许多不安全的食品,并日益严重地威胁到人们的健康,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大问题。
下面对化肥、农药情况作出分析:一、我国农用化学品使用状况,农村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特征分析1.化肥的使用情况我国从1935年起就开始生产化肥,但到1949 年化肥的年产量才达0.6万吨。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化肥工业飞速发展,1997 年年产量达2911万吨,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其中氮肥年产量2074.9万吨,居世界第一位。
表一我国化肥施用量的变化【2】应该指出的是,进入90年代以来,虽然我国化肥施用中氮磷钾三者的比例有所缩小,但与作物生长的需要相比,磷、钾肥的施用仍然不足,化肥施用中的结构性短缺仍然是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内急需解决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的化肥施用量,特别是氮肥施用量偏高,这可能也是近年来引发我国许多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
资源·环境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29卷第14期(总第442期)为保证土地资源有效利用,本文依托实际情况,并结合具体工作经验与参考,首先提出了当前土地资源利用现状,随后对其利用策略进行总结,希望分析能够提高认识,并助力土地资源利用实现其有效价值。
1 当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1.1 城镇建设占地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迎来明显的提升,群众的温饱问题得以较好解决,因此人民群众对衣食住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首当其冲的即为住房需求进一步提升。
在我国民生水平和人口的增长下,我国城市建设越发完善,群众的住房热情也因此提升。
开展住房建设势必会将农村的耕作用地量减小,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农村居民频繁进驻城市周边进行居住,进一步刺激了我国城市建筑产业的发展。
然而原本在农村的建筑用地不加使用,导致其占有了原有的耕作用地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1.2 农村土地闲置浪费现象严重在我国各项产业不断发展的形势之下,城市工作往往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同时在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不断进步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作业所需要的人口数量也急剧下降,驱动我国农村人口纷纷进驻城市进行生产劳动。
甚至部分农村人口产生了宁愿荒废用地,也不愿意投身到农业生产中的思想。
目前我国农业区域出现大量的土地闲置情况已经不是个案,都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
1.3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由于农村的人民群众普遍存在知识水平不足的现象,在其农产品的选择上往往盲目跟风,没有切实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导致了其经济效益较低,产业结构不完善的情况发生。
同时,部分农户滥用化肥、农药,也引发了土地资源不同程度上的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被破坏,使得进一步开发土地资源的难度上升。
2 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对策2.1 加大建设用地控制力度政府需要将保护耕作用地作为农村土地规划工作中的首要任务,通过确立专项的法律规定,约束好当地政府和社会企业,任何的工作开展都要以保护耕地而展开,需要切实找寻耕作用地与开发用地之间的平衡,将区域范围内的耕作保护用地划分。
武汉市汉南区果树种植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武汉市汉南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武汉市的五大城区之一,也是一个农业发展比较突出的区域。
汉南区的果树种植业在当地经济和农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该区果树种植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解决对策,为该区果树种植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果树种植业发展现状1.资源优势明显汉南区地处长江中游,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自然气候条件,适宜各类果树的种植。
该区还有大量的土地资源可供果树种植,这为果树种植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种植规模较大汉南区的果树种植规模较大,主要种植的水果有柑橘、猕猴桃、苹果等,产量较为可观。
这些水果在市场上有一定的需求量,具备一定的经济价值。
3.产业链完善汉南区的果树种植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从种植、加工到生产,形成了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
这种完整的产业链能够为当地的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1.市场需求不足尽管果树种植规模较大,但是由于市场需求不足,导致一部分果农种植的水果无法及时销售出去,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2.技术水平不高由于果树种植业的技术含量较高,而当地的农民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缺乏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这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产量和品质不稳定。
3.市场竞争压力大由于武汉市的果树种植业发展也比较突出,市场上的竞争压力也较大,汉南区的果树种植业需要在品质和价格上有一定的优势才能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4.环保问题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汉南区的果树种植业也面临一定的环保压力,种植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需要平衡发展。
三、对策建议1.加强市场调研针对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建议加强市场调研,了解市场的需求和动态,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种植规划,提前预估市场需求,避免供大于求的情况发生。
2.推广先进技术针对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可采取引进培训、科技示范、技术指导等方式,提升农民的种植技术,增加农民对于果树种植的管理经验,提高果树的产量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