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内单项对流换热
- 格式:pptx
- 大小:740.48 KB
- 文档页数:25
第5卷第1期2006年3月热科学与技术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5No.1M ar.2006文章编号:1671-8097(2006)01-0007-06收稿日期:2006-01-16; 修回日期:2006-02-28.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3052002).作者简介:姜建国(1982-),男,硕士生,主要从事强化传热领域的研究.关于管内单相对流换热强化的极限问题姜建国, 苑中显(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北京 100022)摘要:从场协同理论出发,分析了通道内表面全部为射流冲击换热表面时的极限换热率;将全射流冲击管内换热与普通流动管内换热进行了比较。
给出了层流和紊流工况下全射流冲击换热可能达到的最大强化比。
针对相同Re ,分析得出:在层流充分发展段,全射流冲击通道的强化极限是16.9倍;在紊流充分发展段是3.5倍。
综合现有各种通道内强化换热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其换热率均低于全射流冲击管内换热率,其中层流工况以折流翅片式通道和交叉缩放椭圆管的换热率与极限换热率最为接近;紊流工况以内插螺旋丝强化管最为接近。
关键词:场协同;射流冲击;管内换热中图分类号:T K124文献标识码:A0 前 言传热率对热力系统来说极为重要,长期以来人们采用各种手段来提高传热率。
提高传热率一方面是许多热力系统提高工作性能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对温差传热这一不可逆过程来说,提高传热率就意味着能减小所需要的温差,从而减小不可逆损失,抑制热能传递过程中的能量品质降低。
因此,寻求愈来愈高的换热系数是强化传热研究领域的主要目标。
对于对流换热过程,人们多年来一直是从边界层理论着眼,采取各种方法减薄或者破坏边界层,以达到强化换热的目的。
相对于光滑通道而言,各种强化方法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换热率有所提高。
那么换热率有没有极限呢?对热力循环过程,卡诺定理指出,工作在高温热源和低温热源之间的任何热机的热效率,都不可能超过可逆热机的热效率,而这个最大热效率取决于高、低温热源的温度之比。
第六章 单相流体对流换热及准则关联式第一节 管内受迫对流换热本章重点:准确掌握准则方程式的适用条件和定性温度、定型尺寸的确定。
1-1 一般分析),,,,,,,,(l c t t u f h p f w μαρλ=流体受迫在管内对流换热时,还应考虑以下因素的影响:① 进口段与充分发展段,② 平均流速与平均温度,③ 物性场的不均匀性,④ 管子的几何特征。
一、进口段与充分发展段1.流体在管内流动的主要特征是,流动存在着两个明显的流动区段,即流动进口(或发展)段和流动充分发展段,如图所示。
(1)从管子进口到边界层汇合处的这段管长内的流动称为管内流动进口段。
(2)进入定型流动的区域称为流动充分发展段。
在流动充分发展段,流体的径向速度分量v 为零,且轴向速度u 不再沿轴向变化,即:0=∂∂xu, 0=v 2.管内的流态(1)如果边界层在管中心处汇合时流体流动仍然保持层流,那么进入充分发展区后也就继续保持层流流动状态,从而构成流体管内层流流动过程。
2300Re <用νdu m =Re 判断流态, 式中 m u 为管内流体的截面平均流速, d 为管子的内直径,ν为流体的运动黏度。
(2)如果边界层在管中心处汇合时流体已经从层流流动完全转变为紊流流动,那么进入充分发展区后就会维持紊流流动状态,从而构成流体管内紊流流动过程。
410Re >(3)如果边界层汇合时正处于流动从层流向紊流过渡的区域,那么其后的流动就会是过渡性的不稳定的流动,称为流体管内过渡流动过程。
410Re 2300<<3.热进口段和热充分发展段当流体温度和管壁温度不同时,在管子的进口区域同时也有热边界层在发展,随着流体向管内深入,热边界层最后也会在管中心汇合,从而进入热充分发展的流动换热区域,在热边界层汇合之前也就必然存在热进口区段。
随着流动从层流变为紊流, 热边界层亦有层流和紊流热边界层之分。
热充分发展段的特征对常物性流体,在常热流和常壁温边界条件下,热充分发展段的特征是:)(1x f t f =及)(2x f t w =与管内任意点的温度),(r x f t =组成的无量纲温度⎪⎪⎭⎫⎝⎛--x f x w w t t t t ,,x ,随管长保持不变,即: 0,,x ,=⎪⎪⎭⎫ ⎝⎛--∂∂x f x w w t t t t x 式中,t —管内任意点的温度,),(r x f t = ⇒xf x w w t t tt ,,x ,--仅是r 的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