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
- 格式:doc
- 大小:122.50 KB
- 文档页数:14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规范(1:25000)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1:25000)的术语和定义、总则、基本工作内容、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复杂程度分类、调查工作量定额、设计书编写、技术方法及要求、综合评价、综合研究与报告编制、数据库建设以及野外验收与报告审查。
本标准适用于1:25000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其它比例尺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也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5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7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296管井技术规范DZ/T0017工程地质钻探规程DZ/T0072电阻率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133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0151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0173大地电磁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181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T0190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1:50000)DZ/T0261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DZ/T0282水文地质调查规范(1:50000)DZ/T0283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规范DZ/T028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0288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HJ493水质水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SL166水利水电工程坑探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地下水系统具有水量、水质输入、运移和输出的地下水基本单元及其组合。
包含地下水含水系统与地下水流动系统。
3.2地下水含水系统由隔水或相对隔水岩层圈闭的,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含水地质体。
3.3地下水流动系统由源到汇的流面群构成的,具有统一时空演变过程的地下水体。
3.4包气带地表面与地下水面之间与大气相通的含有气体的地带。
水文勘测技能知识点总结一、地质背景调查在进行水文勘测之前,必须进行地质背景调查,了解目标区域的地质情况。
这包括地质构造、地层分布、地下水文地质条件等内容。
地质背景调查是对目标区域地质情况的一个总体了解,为后续的水文勘测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地质背景调查需要了解的知识点包括地质地貌、构造构造、地层分布、水文地质条件等。
1.地质地貌地质地貌是指地球表面形成和演变的历史和现状。
地质地貌的特点直接影响着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运移。
对地质地貌的了解有助于水文勘测工作者确定目标区域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特点。
2.构造构造构造构造是指地球表面的构造形态,如山脉、断裂带等。
对目标区域的构造构造进行调查可以帮助水文勘测工作者确定地下水资源的赋存情况。
3.地层分布地层分布是地球上不同岩层的分布情况。
了解地层分布能够帮助水文勘测工作者确定地下水资源的赋存状况和分布规律。
4.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是指地下水在地质环境下的特性和分布规律。
了解水文地质条件有助于水文勘测工作者确定目标区域地下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和潜在资源量。
二、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调查是水文勘测的重要环节,它是对目标区域地下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详细了解的过程。
水文地质调查是水文勘测工作者进行水文勘测前必须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水文地质调查需要了解的知识点包括地下水文地质特征、水文地质调查方法和调查数据的分析和解释。
1.地下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文地质特征是指地下水在地质环境下的特性和规律。
水文地质特征包括地下水的来源、赋存方式、运移规律等内容。
了解地下水文地质特征有助于水文勘测工作者确定目标区域地下水资源的潜在规模和开发前景。
2.水文地质调查方法水文地质调查方法是指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详细了解的一系列研究方法。
常用的水文地质调查方法包括地质钻探、地球物理勘测、水文地质剖面绘制等。
水文地质调查方法的选择和实施需要水文勘测工作者熟悉地质勘探技术和具备良好的调查实施能力。
3.调查数据的分析和解释调查数据的分析和解释是水文地质调查的重要环节。
矿区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工作内容及技术要求(仅作参考学习,禁做抄袭发表,如有违权,将诉维法)徐洋摘要:在矿产普查和勘探中矿区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同时也是评价矿床开采技术有效条件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它直接关系到矿产资源的经济合理开发和矿山生产的安全。
水工环地质资料是正确评价矿床开采技术条件不可缺少的,同时还影响到矿床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或安全事故的处理决策问题及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的制订和实施。
矿区水文环境地质工作是矿产普查与勘探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矿区水工环地质工作的程度和精度,势必影响到整个矿区的评价和矿床的合理开发利用及规划,矿区在开展地质勘查工作同时,水文环境地质工作也应同时并进。
现就矿区水文环境地质工作的内容和技术要求作浅述。
关键词:矿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作内容、方法1.简述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工作1.1工作目的矿区水文、环境地质工作的关键任务以及目的是:调查矿井地带一些基本的情况(水文、环境),探出供水水源方向,预测出矿坑涌水量,对坑道顶底板稳固性作出初步评价,提出为防止矿坑水对地下水、地表水的污染以及环境影响的意见,为矿山开采设计提供依据。
对于一个矿床基本情况的调查和了解首先要考虑构成它的基本内容,比如:如何找到矿产、如何展开一些勘测工作,还有掌握当地的水文情况等等。
同时,当递送一些矿产量的数据资料时还有注意其他资料:水文地质材料、地质勘探过程详情。
这些资料都要进行相应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作,以满足编辑开采设计的要求。
1.2基本任务(勘探阶段)水文地质:查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对于矿床中填入水的情况,同时还有矿坑自身会出水的多少都是考虑条件。
对矿床水资源综合利用进行评价,指出供水水源方向。
环境地质:对于矿井所在地的测试,主要有环境质量,还有一些预见性质的环境地质问题,并综合出有效的措施。
2.矿区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工作内容及技术要求2.1.水文地质调查内容和要求2.1.1水文地质调查内容(1)水文地质测绘在水文地质测绘中,其地质观察点应该如何进行布置,解决这一问题往往又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控制各种地质界线的地质体。
水文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要求李翠琴;应森业;李楠【摘要】水文地质调查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采用适合的调查方法,这项工作可以了解调查区域的地下水形成以及分布规律,可以了解水文地质变化以及带来的危害。
本文对常见的水文地质调查内容及方法进行了介绍,还对调查技术要求进行了探究,希望可以促进我国水文地质行业更好的发展。
【期刊名称】《黑龙江科技信息》【年(卷),期】2015(000)027【总页数】1页(P89-89)【关键词】水文地质;调查方法;技术;影响;危害【作者】李翠琴;应森业;李楠【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九0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黑龙江省九0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黑龙江省九0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正文语种】中文水文地质是工程测绘行业重要的勘查内容,在对水文地质进行调查时,可以了解这一区域地下水的形成以及分布规律,对地下水资源的水量以及水质进行客观的评价。
水文地质条件对该区域工程建设的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在工程设计以及施工时,需要考虑地质条件的影响,对施工工艺进行改进与优化,从而促进工程项目顺利的完工,如果水文地质调查方法选择不当,调查技术没有达到相关要求,这可以导致建设工程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水文地质调查包括多项内容,调查人员需要了解当地的水文地质、地形地貌、地表岩层特征等内容。
在调查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地下水径流、排泄情况等基本情况,在长期的检测工作中可以总结出调查的方法,通过水文地质调查,可以避免地质结构对工程建设带来的危害。
1.1 水文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水文地质调查可以了解地下水的种类,还可以了解水资源的深度,相关工作人员采用专业的调查方法,可以了解到水资源的分布、流向等。
地下水资源一般分布在岩层之间,在调查的过程中,需要对地下水层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
另外,水文地质调查还需要分析地下水排泄情况,掌握水文地质参数,调查的内容包括给水度、渗透系数等。
水文地质勘查规范篇一: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1991)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本规范是固体矿产(金属、非金属、煤下同)矿区(或井田、矿段下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工作的基本准则,规定了勘探类型、勘探程度、工程量、勘探技术要求及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评价和报告编写的基本要求。
1.2本规范适用于固体矿产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是制订勘探设计、工程质量检查、验收和报告编写、审查批准的依据。
2引用标准GB 383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503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749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GB 8537 饮用天然矿泉水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11615 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J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3总则3.1勘探工作的基本任务3.1.1查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矿床充水因素,预测矿坑涌水量。
对矿床水资源综合利用进行评价,指出供水水源方向。
3.1.2查明矿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露天采矿场岩体质量和边坡的稳定性,或井巷围岩的岩体质量和稳固性,预测可能发生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3.1.3评述矿区的地质环境质量,预测矿床开发可能引起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的建议。
3.2勘查工作阶段划分及其工作程度要求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和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应与矿产地质勘查工作阶段相适应,分为普查,详查和勘探三个阶段。
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区,勘查阶段可简化或合并。
但提供矿山建设设计作依据的地质勘查报告,均应达到勘探阶段的要求。
普查阶段:结合矿产普查进行,对于已进行过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普查的地区,其资料可直接利用或只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调查,大致查明工作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
详查阶段:基本查明矿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为矿床初步技术经济评价、矿山总体建设规划和矿区勘探设计提供依据。
勘探阶段:详细查明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地质环境,为矿床的技术经济评及矿山建设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提供依据。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DD 200401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Technical Requirement of 1250000 Regional Hydrogeologic Survey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本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性质法1.2本果提交1.3 本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参照2 引用标准GB 5749—85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T 13727—92 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规范GB 10202—88 海岸带综合地质勘查规范GB/T 14158—93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GB/T 14175—93 水文地质术语GB/T 14497—93 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文件要求GB/T 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GB 15218—94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 50027—200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 44—86 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 55—87 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DZ/T 0124—94 水文地质钻孔数据文件格式DZ/T 0128—94 地下水资源数据文件格式DZ/T 0133—94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 0148—94 水文地质钻探规程DZ/T 0151—95 区域地质调查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 0181—97 水文测井工作规范3 术语与定义3.1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regional hydrogeologic survey为调查区域地下水类型其开发利用与保护3.2 环境水文地质学environmental hydrogeology研究自然环境中地下水与环境及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结果控制和改造的学科题3.3 水文地球化学hydrogeochemistry研究地下水化学成份的形成和变化规律以及地下水地球化学作用的学科3.4 同位素水文地质学isotopic hydrogeology应用同位素方法研究解决水文地质问题的学科3.5 地下水资源groundwater resources赋存和运移于岩层之中3.6 地下水补给资源resources of groundwater recharge在天然或开采条件下律变化的多年平均补给量3.7 地下水开采资源exploitable resources of groundwater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取出的地下水水量3.8 地下水激发补给量induced recharge of groundwater含水层在开采条件下所获得的大于天然补给量部分的补给量3.9 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potential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现状开采条件下地质问题区可采资源量扩大的量为负数3.10 地下水开发环境效应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groundwater development对地下水开发利用引起的或可能引起的正的或负的地质环境影响的分析研究评价两个方面3.11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groundwater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评价地下水的防污染能力3.12 地下水系统groundwater system具有水量3.13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hydrogeologic conceptual model把含水层实际的边界性质学与物理模拟的模式3.14 地下水数学模型mathematical model of groundwater flow以水文地质概念模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能刻划和模拟地下水系统结构一组数学关系式3.15 数值模拟numerical modeling用离散化方法求解数学模型微分方程近似解的方法3.16 模型识别calibration of numerical model根据已知的初始条件参数识别3.17 模型检验verification of numerical model采用模型识别后的参数和初始条件得数据和实际观测数据进行对比3.18 地下水模拟预测groundwater model forecasting在模型识别和检验的基础上水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4 总则4.1 调查的主要目的4.1.1 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社会发展规划提供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和决策依据4.1.2 为城市建设和矿山质资料4.1.3 为更大比例尺的水文地质勘查种专门水文地质工作提供设计依据4.1.4 为水文地质4.2 调查的基本任务4.2.1 基本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径流和排泄条件及其变化4.2.2 基本查明区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条件4.2.3 基本查明区域地下水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4.2.4 基本查明地下水开采历史与开采现状资源开采潜力4.2.5 基本查明存在或潜在的与地下水开发利用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的种类度策建议4.2.6 采集和汇集与水文地质有关的各类数据4.2.7 建立或完善地下水动态区域监测网点5 基本要求5.1 调查区选择和范围确定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区的选择要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布局和需要条件与研究程度确定已经产生严重环境地质问题的地区5.2 调查原则要求5.2.1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RS 全球定位系统GPS GIS 等技术方法取样测试5.2.2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发利用发利用成有关的地质构造根据工作进展适时调整工作部署5.2.3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应以地下水赋存和补给源前景的含水层发前景地段的地下水资源量矿泉水资源进行分析统计5.2.4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工作方法和工作量应根据调查区地质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结合调查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用前景综合确定5.2.4.1 调查区按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为三类1地形平缓地下水补给题2地形起伏含水层层次多但具有一定规律较大变化3地形破碎分布不稳定问题突出5.2.4.2 调查区按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分为三级1进行过1200000区域水文地质普查供水水文地质勘察等工作2进行过1200000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3区域水文地质工作空白地区1200000以下小比例尺区域水文地质工作的地区5.2.4.3 根据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和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及其组合的不同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方法1和全面的资料收集2较高的高级或中级地区查工作量3务为目标4以及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前景5.2.4.4 1250000水文地质调查主要技术定额11250000水文地质调查主要技术定额宜参照表1执行2作量与纳入技术定额的已有资料工作量文地质问题的已有资料表 1 主要技术定额地 区 类 别观测路线 km/100km 2 观测点 个/100km 2 水点占观测点比例% 勘探钻孔数 个/100km 2 水质分析 组/100km 2 简单地区1040 520 40600.10.5 210 中等地区 2050 1030 0.10.7 515 平原地区复杂地区3060 2050 0.2 1 1020 简单530 520 2040 00.2 110 山 区复杂2050 1030 0.10.4 515 简单520 210 2050 0.10.3 1 5 戈壁平原复杂 1030 520 0.20.4 510 简单2050 1030 3050 0.20.4 515 干旱内陆 盆地区细土平原复杂2560 1550 0.30.6 1025 黄土丘陵2050 1540 2040 0.20.8 515 黄土塬区 1040 1030 3050 0.10.6 1015 黄土地区河谷平原 1545 1535 4060 0.4 1 1530 滨海平原2060 2050 4060 0.2 2 520 丘陵台地 1550 1540 2040 0.11515 滨海地区岛 屿 3080 2060 2040 不定 515 河谷平原2060 2035 4060 0.2 1 520 复杂山区 1550 1530 2040 0.10.5 210 丘陵山地区简单山区 1530 520 2040 00.3 1 5 裸 露 区4080 3050 4060 0 1 520 覆 盖 区 1060 530 3070 05 3115 岩溶地区埋 藏 区10505202070 00.515资料或进行简易抽水的机2030%定1:20万或更大比例尺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地区2050%1020%5.2.5 按区域地下水系统开展调查的项目外应有必要的物探下水的交换条件5.2.6 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周期一般以23年为宜5.3 调查工作阶段一般可分为以下六个阶段主要问题6 设计书编制与审批6.1 设计书编制的原则要求6.1.1 设计书编制应根据任务书要求查区地质确定技术路线布置合理6.1.2 设计书内容应系统6.1.3 跨年度项目应编制总体设计书和年度工作方案施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设计书及时进行补充修改和调整工作6.1.4 设计书编写的主要依据1236.1.5 设计书编制应遵循接受任务6.1.6 各类地区的主要技术定额可参照表1确定6.1.7 设计书中有关区域水文地质数据库的建立及属性文件格式6.2 设计书内容设计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经费预算6.2.1 设计书文字大纲前言包括任务来源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及其调查研究程度次工作拟解决的主要的问题第一章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划工业第二章地质地下水的补给力模型第三章工作部署工作部署原则题布置的实物工作量第四章工作方法与主要技术要求简要叙述采用的工作方法发与环境效应评价第五章经费预算按第六章组织管理和保证措施包括项目组人员组成保证措施第七章预期成果包括文字报告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6.2.2 设计书附图与附件123456.3 设计书审批设计书审查工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审查书7 调查内容与要求7.1 基本内容与一般要求7.1.1 基础地质调查7.1.1.1 地形地貌调查调查地貌类型研究地形地貌与地下水的形成7.1.1.2 地层岩性岩相调查12统或亚统分分3岩性4生物化石等7.1.1.3 地质构造调查在搜集和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过遥感解译和地面调查质意义1储水构造类型2水理性质3储存和运动的关系47.1.2 地下水调查7.1.2.1 地下水类型1分析地下水的赋存和富集规律率及地表植被状况2开采历史与地下水水位3水量性的井进行简易抽水试验4泉水动态及利用情况选择代表性泉进行泉水动态监测7.1.2.2 地下水补给1分带规律和流向水之间水力联系2史347.1.2.3 地下水系统边界条件调查调查确定区域性地下水系统的空间分布研究人类活动对边界条件的影响7.1.2.4 地下水人工调蓄调查调查已建的和宜建设的进行地下水人工调蓄工程的位置7.1.2.5 地下水开发利用调查1234567内容包括状况渠道有效利用系数额7.1.3 气象水文调查7.1.3.1 气象收集调查区及周边地区气象站的长系列降水量7.1.3.2 水文调查地表水系水质及水温资料7.1.4 水文地质条件变化与环境地质调查7.1.4.1 一般要求调查近20年来地下水的补给及其与地下水开发及环境影响的关系从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角度括与地下水开发利用有关的地质环境问题地下水资源衰减化7.1.4.2 区域地下水位下降调查1漏斗形成的原因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区应在丰水期2调查地下水开采量衰减程度和原因347.1.4.3 水质污染1污染发展趋势2发展趋势7.1.4.4 地方病调查调查地方病类型7.1.4.5 盐渍化调查土壤盐渍化关系7.1.4.6 地面沉降与地裂缝调查1调查与地下水开采有关的地面沉降和发展趋势27.1.4.7 岩溶塌陷调查由于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岩溶塌陷的范围度7.1.4.8 生态环境恶化在遥感解译的基础上绿洲与湿地消失7.2 不同类型区水文地质调查7.2.1 不同类型区水文地质调查除执行第7.1条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外7.2.2 平原地区7.2.2.1 调查平原的成因类型分布7.2.2.2 调查下伏基岩的埋深的类型7.2.2.3 山前冲洪积平原区a. 山区与冲洪积平原的对接关系b. 冲洪积扇的形态分布c. 古河道分布d. 冲洪积平原不同部位地下水埋藏条件规律7.2.2.4 冲积平原区a. 区域地势貌的形态特征b. 第四纪不同成因堆积物的分布范围c. 划分含水层的补给条件d. 湖相及海相地层分布区咸水的分布与埋藏条件律e. 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条件7.2.2.5 地下水人工补给区的位置与补给层位历史7.2.2.6 宜建设地下水库进行地下水人工补给区的位置范围7.2.3 岩溶地区7.2.3.1 岩溶地区按岩溶地层埋藏条件调查可划分为裸露型裸露型半裸露型覆盖型埋藏型7.2.3.2 调查岩溶地貌系露位置流速谷7.2.3.3 调查碳酸盐岩及其它可溶岩层的分布特征的岩层7.2.3.4 调查区域构造格局与主要构造形迹的性质溶发育和水文地质条件的控制7.2.3.5 调查地下河特征统7.2.3.6 划分含水层含水层组的水力联系富集规律地下水补给来源7.2.3.7 调查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的类型人类活动引起的岩溶地下水污染范围7.2.3.8 调查人工补给地下水的可能性7.2.4 黄土地区7.2.4.1 根据黄土地区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平原区三类地区7.2.4.2 黄土丘陵区1层或基岩的接触关系2过民井和泉调查了解单井出水能力及地下水水质3其排泄状态456系7.2.4.3 黄土塬地区1因2古土壤层厚度及其组合特征3量457.2.4.4 河谷平原地区1结构类型规律2形成的控制作用3下水与地表水间的补给4发展趋势57.2.4.5 黄土地区下伏基岩水文地质调查7.2.8条要求进行7.2.5 干旱内陆盆地区7.2.5.1 干旱内陆盆地可分为山前戈壁平原区的分布范围及分区界线7.2.5.2 山前戈壁平原区1地层时代用234出山口的径流量5件和可调节库容量7.2.5.3 山前细土平原区1地质特征234有元素和盐矿567.2.5.4 沙漠盐漠盐湖区1质与古地理环境23地下水的分布与埋藏条件457.2.5.5 内陆盆地区下伏基岩水文地质调查可参照第7.2.8条要求进行7.2.6 高原多年冻土地区1冻土和岛状冻土的分布2与冰雪融水调查3的埋藏与分布规律水层间的水力联系4围露头的冰锥5确定气体的成份与成因6成的地质构造条件7.2.7 滨海及沿海岛屿地区7.2.7.1 滨海及沿海岛屿地区包括滨海平原围及分区界线7.2.7.2 滨海平原1三角洲的范围2陆相含水层3及新构造运动的关系4出水能力及地下水动态特征567降地表水恢复和补充地下水资源的途径和经验7.2.7.3 沿海岛屿重点调查淡水透镜体的分布照第7.2.8条要求进行7.2.7.4 丘陵台地与平原下伏基岩地下水调查可参照第7.2.8条要求进行7.2.8 丘陵山地地区7.2.8.1 丘陵山地区水文地质调查应以水文地质测绘为主态特征7.2.8.2 调查山地和丘陵的成因模7.2.8.3 调查含水层火成岩和变质岩裂隙水的分布和水文地质条件7.2.8.4 碎屑岩地区12单井出水能力7.2.8.5 火成岩地区1碎程度2火山的调查并注意边缘地下水溢出带的分布井出水能力变类型7.2.8.6 调查山间河谷平原度7.2.8.7 调查断裂构造的类型规模和分布7.2.8.8 调查矿坑水的来源疏干8 调查技术方法与要求8.1 资料搜集8.1.1 目的1调查区地质水文地质概况2质量的目标8.1.2 资料搜集内容与要求8.1.2.1 基础地质123458.1.2.2 水文地质12345678.1.2.3 遥感与地球物理勘探遥感包括不同时期的航片与卫片及其解译成果电法8.1.2.4 气象水文全面收集区内各气象站及水文站的气象水文资料气象资料包括工作区所处气候带及冻结深度资料量8.1.2.5 环境地质开发地下水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裂缝恶化及其发展趋势上游截流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发展趋势8.1.2.6 地下水开发利用地下水开发的历史及现状下水开发与利用潜力等8.1.2.7 国民经济现状按行政区划收集社会经济现状和发展规划8.1.2.8 其它有关资料8.1.3 资料初步整理要求8.1.3.1 对收集到的资料应分类整编8.1.3.2 编制实际材料图图件草图8.1.3.3 把搜集的钻孔素测试8.2 遥感解译8.2.1 遥感解译目的提高地质工作预见性工作量8.2.2 遥感解译基本要求8.2.2.1 应尽可能选用多种类型时8.2.2.2 遥感解译工作应先于水文地质测绘收集综合解译三个步骤8.2.2.3 野外检验应与水文地质测绘紧密结合括解译判释标志检验8.2.2.4 有条件时可根据影像信息盖类型8.2.2.5 对地质的动态解译分析8.2.2.6 各种地质8.2.2.7 遥感RS GPS GIS 实现地质8.2.3 遥感解译内容1特征与地质构造23节理裂隙密集带4湿地及各种岩溶现象的分布发育规律5渍化的演变68.2.4 成果资料12348.3 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测绘是以地面调查为主录和制图的一项综合性工作8.3.1 基本任务8.3.1.1 调查各类含水层的分布规律与埋藏条件埋藏深度转化量8.3.1.2 调查泉的类型8.3.1.3 调查地下水的补给地下水系统8.3.1.4 调查地形地貌集规律8.3.1.5 调查区域地下水的化学成分8.3.1.6 调查地下水开发利用历史与现状势8.3.1.7 调查生态群落的适存水位以及地下水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8.3.2 测绘工作的基础与比例尺8.3.2.1 1250000水文地质测绘应在相同或更大比例尺地质测绘基础上进行应同时进行地质水文地质测绘8.3.2.2 野外工作底图应采用1:100000或1:250000比例尺的最新地形图8.3.3 工作方法与要求8.3.3.1 基本工作方法为路线穿越—观测点法(岩体)和构造线走向含水层和构造线走向布置带井(如暗河出入口)和地表水体等有地质不应平均布置8.3.3.2 应采用数码摄影pH值率Eh值等应在现场实测8.3.3.3 精度要求1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数据库建库要求采集数据2GPS定位性点可采用手持GPS或地形图定位3500m或面积大于0.25km2的地质体均应正确表示于图上体或水文地质体即使小于前述规定亦应夸大表示于图上41要求8.3.4 工作程序8.3.4.1 准备工作对测区水文地质条件物资设备准备和编制水文地质测绘技术工作细则8.3.4.2 野外调查探井8.3.4.3 资料整理和阶段性工作总结采取的岩土水样或标本及时进行整理面结束后应编写水文地质测绘工作总结8.4 水文地质物探8.4.1 地面物探8.4.1.1 地面物探布置原则1步探测的地段2测线和测点尽可能与已有的或设计的钻探剖面线一致8.4.1.2 解决的地质水文地质问题1确定地质构造剖面23456透镜体的分布78.4.1.4 方法选择与技术要求1:被探测对象的相邻介质对同一物性参数有明显的差异测对象有一定规模野外工作不能开展的程度2交通等工作条件用二种或二种以上方法的综合物探3试验工作应布置在有代表性地区或调查工作程度较高有钻孔控制点的剖面上42表2 常用物探方法及应用范围表探测主要目的常用物探方法地质构造剖面电测深含水层厚度浅埋区电测深深埋区电测深古河床电测深浅埋区电测深法基岩埋深深埋区电测深法浅埋区电测深法隐伏地质构造深埋区电测深法浅埋区电测深法岩溶发育带深埋区电测深法地下水矿化度电测深法冻土层下限电测深法注300500m划分5算机进行数据处理6的专门章节7和记录8.4.1.5 物探资料解释物探资料的解释推断12348.4.2 水文测井8.4.2.1 基本要求123井温等流体测量4DZ/T 0181—1997 8.4.2.2 测井的任务123456788.4.2.5 资料与成果测井钻孔应提交测井数据8.5 水文地质钻探8.5.1 目的与任务12,测定岩土物理性质和水理性质3458.5.2 水文地质钻探布置原则1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物探资料238.5.3 钻孔主要技术要求钻孔主要技术要求见表3表3 钻孔主要技术要求项目技术要求孔深钻孔深度应钻穿主要含水层或含水构造带孔径终孔直径Ф200mmФ190mm 备外径大Ф50mm钻进冲洗介质根据地层性质为钻探冲洗介质岩芯17060砂砾岩40303m 对取心特别困难的巨厚(大于30 m)卵砾石层一般不超过5m8m2号34,岩芯按设计书要求进行处理取样按设计书要求采取地下水孔位勘探钻孔应测量坐标和孔口高程止水分层或分段抽水试验钻孔项目技术要求洗孔与试抽水文地质试验孔均应进行洗孔与试抽对比根据含水层岩性与水文地质条件而定0.5h不少于2h10沉淀物0.1孔试抽之后出水量达到预计出水量要求或与附近水井出水量相一致时孔深与孔斜1100米和钻进至主要含水层及终孔时孔深校正最大允许误差为千分之二2100米和终孔时100米不得超过1°井1°简易水文地质观测所有钻孔在钻进过程中必须做好简易水文地质观测12 348.5.4 钻孔处理钻探取样用的钻孔应进行封孔8.5.5 钻探成果所有钻孔钻探试验结束后12345678910111213Q—t及s—t关系曲线Q=f s q=f s141516171819208.6 抽水试验8.6.1 抽水试验的任务12K T a等3458.6.2 一般规定1抽水试验工作23米45质垂向分带的厚层含水层6抽水试验观测孔时78.6.3 稳定流抽水试验要求8.6.3.1 抽水试验一般应进行3次水位降深备能力确定2次降深值宜分别为最大降深值的1/3和2/3后小8.6.3.2 抽水试验的稳定标准定的范围内波动1238.6.3.3 抽水试验的稳定延续时间18h216h324h4中8h8.6.3.4 抽水试验时12357 101520253040506080100120min各测一次30min测一次8.6.3.5 水温2h观测一次0.58.6.3.6 稳定流抽水试验抽水结束后8.6.4 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要求8.6.4.1 每个试段一般宜采用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水或停抽现象8.6.4.2 抽水试验延续时间1s h2—1gt关系曲线有拐点时s为动水位下降值h=H-s H为含水层厚度h2=H2-h22s h2—lgt关系曲线没有拐点时用最远观测孔的s h2—lgt关系曲线确定8.6.4.3 抽水试验时12357101520253040506080100120min各观测一次30min观测一次8.6.5 恢复水位观测每一降深抽水试验结束时8.7.3.3要求进行8.6.6 原始资料与成果12s-lgt lgs-lgt曲线s-lgr曲线3参数48.7 地下水均衡试验8.7.1 地下水均衡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工作区地下水均衡要素取降水入渗补给系数8.7.2 地下水均衡试验场地的位置应选择在具水文地质代表性8.7.3 试验方法可根据试验精度要求和试验条件选用地中渗透仪法或零通量面法8.8 同位素水文地质8.8.1 用同位素方法解决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12348.8.2 方法与样品采集8.8.2.1 方法选择1233H/3He研究水的形成时间43H测定年龄53H CFC方法614C测定年龄36Cl等方法测定年龄8.8.2.2 取样点布置1需要解决的问题部署取样点2析问题背景值文地质边界附近宜多投入工作量38.8.2.3 采样方法及送样要求见附录B8.8.3 资料与成果123458.9 地下水动态监测8.9.1 目的与任务123458.9.2 监测网布置基本要求8.9.2.1 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的布置应能控制区域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8.9.2.2 观测点应沿地下水区域径流方向布置8.9.2.3 为调查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8.9.2.4 为调查垂直方向各含水层8.9.2.5 为调查咸水与淡水分界面的动态特征近应加密观测点8.9.2.6 对大型集中开采地段漏斗之外8.9.2.7 为了满足数值法模拟的要求8.9.2.8 为获取地下水水量计算所需要的水文地质参数8.9.2.9 泉水应按不同类型1L/s的大泉测点8.9.2.10 对主要地表水体应设置观测点8.9.2.11 观测孔的深度必须达到所要观测的含水层内般不应小于108mm8.9.2.12 环境地质监测资料应以收集为主与地下水动态相应的环境地质监测8.9.2.13 地下水动态监测时间1个水文年8.9.2.14 项目结束后8.9.3 监测内容及技术要求地下水动态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地下水水位当研究地表水体与地下水关系时8.9.3.1 地下水水位观测必须测量其静水位10d10日20日末月必须有一次静水位观测数据8.9.3.2 地下水水量监测包括观测泉水流量1测法时h2时间及开采量的技术档案8.9.3.3 地下水水温观测可每月进行一次0.5测气温8.9.3.4 地下水水质监测频率宜为每年两次以后可做简分析8.9.3.5 地表水体的观测内容包括水位的地下水观测同步8.9.3.6 区域地下水动态长期监测孔宜安装水位水温自动记录仪器8.9.3.7 环境地质监测环境地质监测包括与地下水有关的水环境问题件和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严重程度质监测8.9.4 资料整编与成果8.9.4.1 资料整编12温3次458.9.4.2 地下水动态监测资料与成果应包括以下内容1234567891011128.10 水8.10.1 水质分析8.10.1.1 目的与任务1价提供依据2因3价污染程度和危害情况48.10.1.2 采样范围与要求11030水点应采集全分析水样2345下水污染区应增加采集专项成分分析水样8.10.1.3 水质分析1Eh 值pH 值Ca 2+Mg 2+Na ++K ++4NH Cl-−24SO −3HCO −23CO −2NO −3NO F-味Eh 值pH 值应在采样现场实测2Fe 2+Fe 3+Cr 6+Mn 2+Hg +Al 3+Sr 2+溶性SiO 2COD CO 23射性高背景值或高异常地区可能作为饮用水源的地下水镇化肥等有关的有害微量元素分析下热水水质评价要求增加有关组分和微量元素分析引起的水质恶化应适当增加同位素样品的分析测定 8.10.2 岩 8.10.2.1 目的与任务1基础资料2 3源量以及评价有关环境地质问题提供水文地质参数4 8.10.2.2 土样的鉴定1 2 3 4 5份和含量6石14C 等样品 8.10.2.3 岩石实验及化学分析1定岩石的有效孔隙度2Ca 2+Mg 2+Na ++K +−24SO CL-−23CO −3NO R 2O 3SiO 2S 等3研究设计中规定 8.10.3 其它专题研究样品的采集测试求9 地下水资源评价9.1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本要求9.1.1 地下水资源评价原则9.1.1.1 地下水资源评价应以水均衡理论为指导9.1.1.2 地下水资源评价要充分考虑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9.1.1.3 地下水资源评价应对地下水资源的数量并遵循生态良性循环9.1.1.4 地下水资源评价应按地下水盆地或地下水系统进行以及县9.1.1.5 地下水资源评价应充分考虑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和地下水资源的潜力力做出评价水作出分质评价9.1.1.6 地下水资源评价是一个综合研究的过程文地质勘查评价的基础上9.1.1.7 可根据调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和研究程度应根据勘查任务的要求步建立区域地下水资源动态评价信息系统9.1.2 地下水资源评价所需资料1参数23459.2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9.2.1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基本要求9.2.1.1 区域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包括地下水补给资源9.2.1.2 地下水资源量计算的方法应根据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确定法进行计算和分析对比9.2.1.3 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方法宜选择数值法和水均衡法9.2.1.4 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应充分发挥地理信息系统的强大空间数据操作优势GIS技术与地下水流数值模拟相结合9.2.2 地下水补给资源量的确定9.2.2.1 利用各单项补给量之和计算总补给量时重复的项目相加9.2.2.2 地下水补给量计算时均补给量及特征年份9.2.2.3 天然补给量计算12入渗补给为主时或有限差分法计算3。
前言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是水文地质工作中一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工作。
它既要为制定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提供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又是各项专门性水文地质勘探工作的先行步骤和基础。
解放前,我国水文地质普查是一纸空白。
建国以来,随着国家建设的进展,水文地质普查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慢慢增强,现已完成普查的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
可是富裕漂亮的祖国大地,有三分之二的地域,水文地质情形还不清楚。
因此水文地质普查工作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国民经济建设进展的需要。
周总理曾于一九七三年六月,对增强水文地质工作作了重要指示,这是对咱们水文地质工作的极大鼓舞与敦促。
在上级领导的关切下,水文地质普查力量取得了迅速进展。
为了尽快改变水文地质工作掉队十建设进展需要的局面,决心在一九八○年以前,除西藏地域、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原始丛林地域和部份沙漠地域暂不进行工作外,其余地域都要完成水文地质普查任务。
在大规模开展水文地质普查的新形势下,有必要制订一份新的全国统一的《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标准》。
同时,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不同专门大,需要依照平原地域、丘陵山区、干旱地域、黄土地域、岩溶地域、海边地域、冻土地域等不同的水文地质特点,别离编制适合地域特点的《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程》。
由于各省、市、自治区地质局对这一工作的重视,踊跃组织力量,深切普遍地进行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二十连年来水文地质普查工作的体会,专门快编出了上述《标准》、《规程》的初稿。
在编写初稿进程中,曾多次召开地域性的座谈会,反复讨论,反复修改。
一九七四年九月,在河南新乡召开了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标准会议,对《标准》、《规程》初稿进行了全面讨论会后又作了多次补充、修改。
现将《标准》、《规程》分册出版,自即日起在各省、市、自治区地质用范围内和地质部各直属队试行。
《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标准》虽经多次修改,但仍不够完善,有必然的局限性。
专门是我国各地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很不相同,标准中所作的规定,只适用于一样情形,对特殊情形必需区别对待,不能生搬硬套。
煤矿水文地质补勘相关规定及技术要求第一节一般规定1、矿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开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工作:(一)矿井主要勘探目的层未开展过水文地质勘探工作的;(二)矿井原勘探工作量不足,水文地质条件尚未查清的;(三)矿井经采掘揭露煤岩层后,水文地质条件比原勘探报告复杂的;(四)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发生较大变化,原有勘探成果资料难以满足生产建设需要的;(五)矿井开拓延深、开采新煤系(组)或者扩大井田范围设计需要的;(六)矿井采掘工程处于特殊地质条件部位,强富水松散含水层下提高煤层开采上限或者强富水含水层上带压开采,专门防治水工程设计、施工需要的;(七)矿井井巷工程穿过强含水层或者地质构造异常带,防治水工程设计、施工需要的。
2、水文地质测绘应当采用遥感水文地质测绘方法,应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影像、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提高测绘质量。
3、水文地质补充调查及井下水文地质观测必须严格按照《煤矿防治水细则》第24条和第27条要求开展。
第二节地面水文地质补充勘探4、应当采用多种物探方法进行综合勘探,可以采用地震与电法相结合的勘探技术方法查明构造及其富水性。
水文物探主要以电法勘探为主,宜采用直流电法、瞬变电磁法或者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等技术方法。
可以采用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查明火成岩侵入范围和断层、陷落柱等构造。
5、水文地质钻探工程量应当根据水文地质补充勘探目的、具体任务及综合勘探的要求等确定;应当充分利用已有钻孔(井)及钻探成果,与长期水文动态观(监)测网的建设(完善)统筹考虑,形成控制地下水降落漏斗形态的水文地质剖面线。
6、水文地质钻探必须要严格按照《煤矿防治水细则》第30条要求的十项主要技术指标开展相关工作。
7、抽水试验成果应当满足矿井涌水量预测、防治水工程设计施工的要求,取得含水层渗透系数、导水系数、给水度、释水系数等水文地质参数。
8、需要进行注水试验的,应当编制注水试验设计。
设计包括试验层段的起、止深度,孔径及套管下入层位、深度及止水方法,采用的注水设备、注水试验方法,以及注水试验质量要求等内容。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规范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规范一、勘查范围1.勘查范围应适应工程建设实际需要。
2.勘查综合利用已有的气象、地动、水文及地质其他资料,在勘查范围内完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任务。
二、勘察方法1.对潜水断层、挤岩破坏带、滑动层和节理的勘查,可进行反射地震、电磁、抽水试验等方法调查。
2.泥石流勘查,应收集源头、谷地、扇状、口状和防止措施等资料,利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得到有关高密度泥石流高度、走向及活动条件等信息,编制勘测报告。
3.地下水勘查,应组织流域观测、空间观测、钻孔调查等观测,进行水文调查以及水情测量,综合分析地下水库的空间分布和特点,编制勘测报告。
三、调查规定1.勘查编制的调查报告中应包含对整个工程范围水文地质条件的描述、水文地质问题的分析、主要数据和结论等内容。
2.勘查报告需包含详细的指标、性质、类型、层次、检测原理及仪器设备等调查项目,明确调查质量要求。
四、调查成果1.根据勘查调查结果,综合分析研究,形成完整的报告文件,并对结果进行总结、评价及推荐。
2.勘查成果文件按照设计标准的要求,形成报告文件,并用有效的数据描述和黑白图表示出来,配以计算结果分析,为技术决策、调查及审核提供准确可靠依据。
五、数据处理1.对勘查测量资料、土石调查记录、样品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形成统计数据。
2.从气象、地动、地下水情测量等资料中,导出水文地质体系,并形成相关数据文件。
六、审核要求1.审核负责人应熟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数据评价、分析及处理技术,具备独立设计及工程文书写作的能力。
2.应按照有关的施工规范及规定,检查、审核后审核结论,拟定施工方案,规划管理工程的施工过程。
1∶10万区域⽔⽂地质普查技术要求1∶10万区域⽔⽂地质普查技术要求(草)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12年2⽉⽬次1 主题内容与适⽤范围 (1)2 引⽤标准 (1)3 总则 (1)3.1 调查的主要⽬的 (1)3.2 调查的基本任务 (2)3.3 调查区选择和范围确定 (2)3.4 调查原则 (2)3.5 调查⼯作阶段 (4)4 设计书编制 (4)4.1 设计书编制的原则 (4)4.2 设计书内容 (5)5 调查内容与要求 (6)5.1 基本内容与⼀般要求 (6)5.1.1 基础地质调查 (6)5.1.2 地下⽔调查 (6)5.1.3 ⽓象⽔⽂调查 (7)5.1.4 ⽔⽂地质条件变化与环境地质调查 (7)5.2 不同类型区⽔⽂地质调查 (8)5.2.1 平原地区 (8)5.2.2 岩溶地区 (9)5.2.3 黄⼟地区 (9)5.2.4 丘陵⼭地地区 (10)6 调查技术⽅法与要求 (11)6.1 资料搜集 (11)6.1.1 ⽬的 (11)6.1.2 资料搜集内容与要求 (11)6.2 遥感解译 (11)6.2.1 遥感解译⽬的 (11)6.2.2 遥感解译基本要求 (12)6.2.3 遥感解译内容 (12)6.2.4 成果资料 (12)6.3 ⽔⽂地质测绘 (12)6.3.1 基本任务 (12)6.3.2 测绘⼯作的基础与⽐例尺 (13) 6.3.3 ⼯作⽅法与要求 (13)6.3.4 ⼯作程序 (13)6.4 开采现状调查 (13)6.4.1 调查⽬的 (13)6.4.2 调查内容 (14)6.4.3 井点调查⽅法要求 (15)6.4.4 泉点调查要求 (15)6.4.5 排⽔量调查统计 (15)6.4.6 回灌井调查 (15)6.4.7 资料整理 (16)6.5 环境地质调查 (16)6.5.1 调查⽅向 (16)6.5.2 主要调查内容 (16)6.6 ⽔⽂地质物探 (16)6.6.1 地⾯物探 (16)6.6.2 ⽔⽂测井 (17)6.7 ⽔⽂地质钻探 (18)6.7.1 ⽬的与任务 (18)6.7.2 ⽔⽂地质钻探布置原则 (18) 6.7.3 钻孔主要技术要求 (18)6.7.4 钻孔处理 (19)6.7.5 钻探成果 (19)6.8 抽⽔试验 (19)6.8.1 抽⽔试验的任务 (19)6.8.2 ⼀般规定 (20)6.8.3 稳定流抽⽔试验要求 (20) 6.8.4 ⾮稳定流抽⽔试验要求 (20) 6.8.5 恢复⽔位观测 (21)6.8.6 原始资料与成果 (21)6.9 地下⽔动态监测 (21)6.9.1 ⽬的与任务 (21)6.9.2 监测⽹布置基本要求 (21)6.9.3 监测内容及技术要求 (21)6.9.4 资料整编与成果 (22)6.10 ⽔、⼟、岩分析实验 (22)6.10.1 ⽔质分析 (22)6.10.2 岩(⼟)样测试 (23)6.10.3 其它 (24)7 地下⽔资源评价 (24)7.1 原则 (24)7.2 资源计算类别 (24)7.3 ⽔⽂地质参数 (24)7.4 计算⽅法 (25)7.5 地下⽔资源保证程度分析 (25)7.6 ⽔质评价 (25)8 开采潜⼒分析 (26)9 开发利⽤⽅案 (26)9.1 原则 (26)9.2 开发利⽤分区 (26)9.4 开发利⽤⽅案编制过程中宜对下述⼏⽅⾯提出意见或建议 (27)10 地下⽔资源开发环境效应评价 (27)10.1 地下⽔资源开发环境效应评价的内容 (27)10.2 地下⽔资源开发环境效应现状评价 (27)10.3 地下⽔资源开发环境效应预测评价 (27)10.4 地下⽔资源开发环境负效应评价 (28)10.5 地下⽔资源开发环境正效应评价 (28)11 综合研究与成果编制 (28)11.1 综合研究 (28)11.2 成果编制 (29)11.2.1 基本要求 (29)11.2.2 成果主要内容 (29)11.2.3 图件编制 (29)11.2.4 ⽂字报告编制 (30)11.2.5 区域⽔⽂地质空间数据库 (31)11.3 成果审查验收 (31)11.3.1 野外验收 (31)11.3.2 报告审查 (32)11.3.3 资料归档 (32)1 主题内容与适⽤范围1.1本《技术要求》规定了1∶100000区域⽔⽂地质普查的性质、⽬的、任务以及调查内容、技术⽅法、⼯作程度与精度、资料整理、图件编制、报告编写与提交成果的要求及⽅法。
水文地质调查方法第一章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概述§1 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与重要性目的:为工程项目设计或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任务: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的形成、赋存、运动特征,水质、水量的分布、变化规律,为利用或排泄地下水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重要性:(1)水文地质资料来源于调查;(2)水文地质调查是一项费用高、工期长的工作;(3)既要有高水平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懂得如何进行水文地质调查。
§2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类型按其目的、任务和调查方法的特点分为三类:(1)区域性水文地质调查;(2)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3)地下水动态和均衡的监测。
一、区域性水文地质调查目的:为制定某项国民经济的远景规划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或为某项专门任务提供区域性的水文地质背景资料。
任务:概略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的类型,埋藏分布条件,水量水质形成条件,地下水资源的概略数量。
范围:较大,几百、几千或上万平方公里。
比例尺:一般小于1﹕10万。
二、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目的:为某项具体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提供水文地质资料,或为开展地下水某方面的专项研究所进行的水文地质工作。
任务:详细查明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解决所提出的生产实际问题,保证工程项目设计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
范围:一般较小,视工程项目的规模而定。
比例尺:一般大于1﹕5万。
三、地下水动态和均衡的监测目的:查明水位、水量、水质等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进行任何类型的水文地质调查都需要地下水动态和均衡方面的资料。
为管理、保护地下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服务。
时间:有长有短。
监测项目:水位、水量、水质等。
§3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阶段的划分一、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阶段划分的必要性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阶段划分主要针对专门性的水文地质调查,专门性的水文地质调查任务一般都是分阶段进行的,其原因主要是,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是为工程建设项目设计服务的,而项目的设计工作一般都是分阶段进行的,不同设计阶段所需水文地质资料的内容和精度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水文地质调查也应划分为相应的阶段来进行。
二、水文地质调查阶段的划分方案我国不同部门对供水水文地质调查阶段的划分见下表:从上表可见,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查,不同部门所划分的阶段数和各阶段的任务基本一致,仅阶段的名称有所不同。
农田灌溉供水水文地质调查,一般划分为:普查、详查、开采三个阶段。
矿床水文地质调查,原则上应与矿床地质勘探的划分相一致,划分为:普查、初勘、详勘三个阶段,对某些矿床,把详勘又划分为详查与精查两个阶段。
三、划分水文地质调查阶段的具体要求表1-1所列调查阶段是针对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的大型供水工程项目而规定的,对某个具体工程项目要划分为几个勘查阶段,应当根据当地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项目规模、重要性,及已有水文地质研究程度等因素来确定。
如:(1)已有1﹕20万或1﹕10万比例尺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成果,可不进行前期论证,直接进行初步勘查。
(2)无不同水源地比较,初勘与详勘合为一个阶段。
(3)需水量较小的供水项目,当水文地质条件又不复杂时,只需打2-3个钻孔即可满足要求时,可将勘探与开采相结合(探采结合),直接进入开采阶段。
§4 水文地质调查所使用的主要手段一、使用的主要手段最基本的水文地质调查所使用的手段(或称技术方法、工作种类)有六种:另外还有:遥感技术:航、卫片地质–水文地质解释;地下水同位素技术;计算机技术等。
1.水文地质测绘(填图)是认识一个地区水文地质条件的第一步,也是全部水文地质工作的基础。
按一定精度(比例尺)要求,对地质—水文地质现象进行野外观察、测量、描述,并将它们绘制成图件,总结出水文地质规律。
也就是在搞清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地下水的形成条件、赋存状态与运动规律进行研究。
2.水文地质勘探使用一定的工程手段对地下水进行勘查。
其中最主要的是钻探,其次是物探。
3.水文地质野外试验为了取得水文地质参数或解决水文地质问题需进行水文地质试验(水量),包括:(1) 抽水试验(矿区:放水试验);(2) 注水或渗水试验(水电工程:压水试验);水文地质勘探水文地质勘探包括(3) 连通试验;(4) 弥散试验;(5) 流速、流向测定试验等。
4.地下水动态观测包括水位、水量、水质、水温等进行长期观测,以便对地下水的形成和变化规律、水质、水量、水位等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预测。
5.室内分析、测定、模拟实验地下水的水质,岩石的水理、力学性质,岩石的破坏及溶蚀机理,含水层的颗粒成分等需要通过实验、室内分析测定。
6.水文地质物探物探包括:(1)电法;(2)地震等。
单独开课讲授物探与水文地质测绘和钻探相配合,可以查明许多地质、水文问题,节约工作量。
7.遥感技术它是根据电磁波理论,用装置在飞机和人造卫星等各种飞行器上的专门仪器,接收地面上各种地质体发射或反射的各种波谱信息,从而解释判定出被测地区的地貌、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并可绘制成各种图件。
优点:提高质量、加快进度、减少测绘和勘探工作量、减轻体力劳动等。
在自然条件复杂,交通困难的地区更显示出其优越性。
二、调查的类型和阶段不同,使用的调查手段也不同调查的类型和阶段不同,要求的成果精度不同,采用的比例尺、调查手段和安排的工作量也不相同。
1.区域性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普查)水文地质普查––––为地区总的经济建设规划提供水文地质资料而进行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
目的:为地区(区域)总的经济建设规划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比例尺:1﹕50万~1﹕10万水文地质测绘。
(中小)调查手段(工作种类):以水文地质测绘为主,配合少量的勘探和试验工作。
任务:概略地查明区域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富集规律,为国民经济远景规划和水文地质勘探设计提供依据。
具体要求:初步查明主要含水层的埋藏、分布特征,地下水形成条件,地下水类型,地下水水质,补给与排泄条件,运动规律,并概括地对区域地下水水量和开发远景作为评价。
2.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勘探)水文地质勘探––––在水文地质普查后所选定的局部地段上,为某项生产(工程)建设提供水文地质依据所进行的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工作。
目的:为某项生产建设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1)水文地质初步勘探目的:是在已有区域资料基础上,为完成某一具体任务而进行的。
比例尺:1﹕10万~1﹕5万大中比例尺的水文地质测绘。
(大中)调查手段(工作种类):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勘探、水文地质试验、地下水长期观测。
任务:较确切地查明调查区地质构造、地下水形成条件、赋存特征,预测水量、水位的变化,提出合理开发(或疏干)措施,为供(或排)水项目初步设计或布置详细勘探工作提供依据。
(2)水文地质详细勘探目的:通常是在初勘圈定的地段上进行详勘,为技术(或施工)设计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比例尺:工作精度要求高,1﹕2.5万~1﹕1万或者更大比例尺的水文地质调查。
(大)调查手段(工作种类):以勘探及试验为主,一年以上时间的地下水动态观测,以及室内实验研究。
任务:精确地查明调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提出精确的水量、水位预测,对水质、供、排水条件,作出全面深入的评价。
当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初勘阶段的成果即可满足生产要求时,则不需进行详勘;但当调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过于复杂,经详勘而某些问题仍未解决,或某些大型供、排水工程在施工或生产中发生新的问题时,需要投入水文地质工作时,称为专题性的水文地质勘探(或开采阶段的勘察)。
§5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程序和调查工作设计书的编写要求一、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一般程序(1)接受调查任务。
调查任务分为纵向任务(上级下达的)和横向任务(地方委托的)。
纵向任务既可以是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指令性计划任务,也可以是生产单位立项经上级主管批准后下达的计划内任务。
如为横向任务,则需和任务委托单位(一般称甲方)签定委托任务合同后,方算正式确定调查任务。
(2)编制水文地质调查工作设计书(即勘查工作计划)。
在设计书编写前,应进行已有地质、水文地质及其他有关资料的收集工作;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调查区的现场踏勘,以了解调查区的自然和工作条件,使编写的设计书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3)开展野外调查工作。
(4)编写调查工作成果。
(5)按规定程序组织调查成果的验收和鉴定工作。
二、调查工作设计书的编写要求调查工作设计书是布置和进行各项调查工作的基本依据,是整个调查任务能否在规定时间和已定经费内高质量完成的关键,也是生产单位负责人首先应做好的工作。
纵向任务及重大横向任务的设计书,需经专家评审通过和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执行。
设计书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论述部分:对调查区已有研究工作的评述和调查区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内容包括:(1)调查工作的目的、任务,调查区位置、面积及交通条件,调查阶段和调查工作起止时间;(2)自然地理及经济地理概况;(3)已有地质、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和存在问题;(4)调查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概述。
第二部分:调查工作设计部分:(1)各项调查工作设计应包括计划使用的调查手段,各项调查工作布置方案,工作依据的主要技术规范,调查工作量及每项工作的主要技术要求。
布置调查工作时,既要满足有关规范对工作量定额及工作精度的要求,又要考虑保证完成关键任务(如供水中的水资源评价),防止平均使用勘查工程量。
(2)物资设备计划、人员组织分工、经费预算及施工进度计划等。
(3)预期调查工作成果。
思考题1.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2.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按其目的、任务和调查方法的特点分为三类:、、。
3.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比例尺?4.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比例尺?5.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阶段划分的必要性?6.我国不同部门对供水水文地质调查阶段的划分?7.划分水文地质调查阶段的具体要求?8.最基本的水文地质调查所使用的手段(或称工作种类)有六种:、、、、和。
9.水文地质勘探包括、和,其中最主要的是,其次是。
10.水文地质野外试验包括、、、、等。
11.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的项目一般包括、、、等。
12.区域性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普查)使用的调查手段(工作种类):以为主,配合少量的和工作。
13.水文地质初步勘探阶段使用的调查手段(工作种类)为:、、、。
14.水文地质详细勘探阶段使用的调查手段(工作种类)以和为主,以及地下水动态观测和室内分析、实验。
15.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一般程序?16.水文地质调查设计书编写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7.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18.DD 2004—0119.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20.Technical Requirement of 1∶250000 Regional Hydrogeologic Survey21.摘要: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1∶2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以及调查内容、技术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资料整理、图件编制、报告编写与提交成果的要求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