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螺调查方法及要求
- 格式:ppt
- 大小:1.78 MB
- 文档页数:37
钉螺的主要鉴别及调查方法一、钉螺主要鉴别要点1、大小,一般不超过1cm,宽度不超过4mm。
2、形状,呈宝塔状,螺塔一层一层有规律的逐步缩小。
3、螺旋,为5~8个。
属右旋螺。
4、有唇脊,壳口外唇近边缘有一较厚的脊状突起。
5、颜色,光壳钉螺为棕红色;肋壳钉螺为淡黄色或黄棕色。
6、螺壳:坚硬,用手用力捏,不易碎。
7、有假眉,眼球后方皮下组织内,有淡黄色颗粒聚集成的眉弓(需要在解剖镜下观察)。
唇脊脐孔不同种的螺类的形态钉螺和相似螺类的鉴别要点要点钉螺海蛳烟管螺菜螺拟钉螺长度5~1015 ~2810~177 ~9 3 ~6螺层5~91210~11 6 ~85~8旋向右旋右旋左旋右旋右旋壳口卵圆形有锯齿形近三角形椭圆形脐沟裂状厣有有无无有唇脊大多有无无无无或弱其它假眉金黄色,阴茎呈浅红色壳口处基部有3条横纹;纵肋稀疏壳口有皱褶眼有柄,能伸缩假眉白色,阴茎不呈红色二、钉螺调查1、调查时间一般在3-5月和9-11月。
最佳时间为3月下旬至4月上半月(南北因气候关系略有差异),此时杂草少,有利于尽早灭螺。
气候温和,钉螺活动力强,出现在土表的钉螺数量多。
2、调查环境丘陵地带钉螺分布是随着水系自上而下地分布在各个不同地形的孳生环境中。
钉螺常呈零星、分散的孤立小片或点状分布。
钉螺孳生环境主要为洼地、草坡、菜地、田埂、小沟、池塘、水坝,堤埂、石芽等处。
3、调查方法设框:隔一定距离设一检查点,每点为一框。
调查河、沟、塘、田埂等一般按5-10米等距离设框;调查江湖洲滩、田地可采纵横系统抽样(棋盘式抽样)。
系统抽样法:等距离设框调查法,适合于钉螺多而散在性分布的环境。
与环境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各调查点地域内的全部历史有螺环境及钉螺孳生的可疑环境进行螺情调查。
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样法:等距离设框调查,若相邻两点(框)均未查到钉螺,可在两点之间的段,选择钉螺容易孳生的环境再抽查两个点(框)。
计算钉螺面积: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有螺的段,左右各延伸20m计算。
江苏省政府血地防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春季查灭螺工作督查和效果考核检查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公布日期】2011.04.25•【字号】苏政血办[2011]4号•【施行日期】2011.04.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血吸虫与地方病防控正文江苏省政府血地防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春季查灭螺工作督查和效果考核检查的通知(苏政血办〔2011〕4号)各有关市政府血地防办公室,省血防所:为了解各地今年春季查灭螺工作开展情况及灭螺效果,我办将于4-5月份,组织开展全省春季查灭螺工作督查和效果考核检查。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检查内容1、查灭螺工作开展和任务完成情况;2、查螺工作质量和灭螺工作效果;3、查灭螺工作资料完整情况(以行政村为单位的查螺环境图帐、有螺环境登记卡及示意图、分环境查灭螺工作原始记录表等)。
二、检查形式采取分片区检查和暗访督查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由我办组织检查组分别对南京镇江扬州、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泰州盐城淮安3个片区进行检查,省血防所对南京、镇江、扬州3市查灭螺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现场暗访督查。
三、检查人员组成1、春季查灭螺效果考核检查组由5-6人组成(省血防所3人,抽调市级血地办或疾控中心专业人员2-3人)。
南京、镇江、扬州3市接受检查时抽调4-5名查螺员配合进行现场灭螺质量考核(各片区考核检查人员组成详见附件1)。
各市参与检查的人员由省血防所负责通知。
2、暗访组由省血防所抽调相关人员组成。
四、检查方法每市检查时间为1天半,主要采取听汇报、现场调查和查看村级资料等形式。
1、听取被检查市2011年开展春季查螺灭螺工作情况介绍;2、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每个市抽查2个县(盐城、淮安各抽查1个县),每个县(市、区)随机抽查2个乡镇(传播阻断县抽1个乡镇),每个乡镇抽查1个村,走访5-10户村民,了解近2年查灭螺工作开展情况;每个镇抽查1个药物灭螺环境进行灭螺效果考核,传播阻断地区未查到钉螺的县(市、区)检查血防灭螺重点工程完成情况及效果。
血吸虫病防治项目查螺、灭螺、查病、化疗技术方案(试行)为了科学、规范地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促进实现《全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纲要(2004-2015年)》和《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项目规划纲要(2004-2008年)》阶段性防治目标,依据血吸虫病流行区的疫情分类,特制定查灭螺、查治病工作的技术方案。
各地应根据本方案,制定实施细则,核定年度防治计划任务,将查灭螺计划具体落实到环境,查治病计划具体落实到村或村民组,并组织实施。
一、流行村分类(一)分类标准以行政村为单位,以居民粪检阳性率为依据,将流行村分为5类:1、一类村:居民粪检阳性率≥10%;2、二类村:居民粪检阳性率≥5%、<10%;3、三类村:居民粪检阳性率≥1%、<5%;4、四类村:居民粪检阳性率<1%;5、五类村:连续5年无当地新感染的病人、病畜、无感染性钉螺。
(二)类别调整根据疫情及调查结果每2年对疫情变化大的一、二、三类村进行类别调整。
以村民组为单位,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一定数量的村民组,用血清学方法查病,血清学检查最少受检人数不得低于《血吸虫病流行村类别调整血清学检查最小样本量计算表》(见附表),受检率达到90%以上。
对血清学阳性者进行粪检,受检率达到90%以上。
以此计算粪检阳性率(计算公式附后),作为调整类别的依据。
二、钉螺调查(一)调查范围和频次1、现有钉螺环境(1)近2年查获感染性钉螺、发生急性感染病例和人畜常到的生产生活区等易感环境,每年查螺1次;(2)其他有螺环境,每年调查1/3面积。
2、可疑环境与有螺水系相连或与现有钉螺环境毗邻、引进有螺区植物、水生物的环境以及洪水淹没区等可疑环境,每年查螺1次。
(二)调查方法选择春季或秋季适宜时期开展查螺。
1、现有钉螺环境(1)易感环境:采用系统抽样方法查螺(江湖洲滩环境框线距20-50m,其他环境框线距5-10m)。
检获框内全部钉螺,并解剖观察,鉴别死活和感染情况。
(2)其他有螺环境:采用环境抽样方法(根据植被、低洼地等环境特点及钉螺栖息习性,设框调查)查螺。
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征求意见稿)目录第一章机构、人员、职责第二章钉螺调查第三章钉螺控制第四章人群病情调查第五章人群化疗第六章晚期血吸虫病调查与救治第七章家畜查治和管理第八章健康教育第九章潜在危险因素控制第十章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第十一章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第十二章血防信息管理第十三章督导与考核附录附件一附件二药物灭螺技术规范附件三常用血吸虫病查病技术操作规范附件四血吸虫病人群化疗技术规范及药物不良反应处理规范附件五晚期血吸虫病人外科治疗救助项目管理办法(试行)附件六晚期血吸虫病外科治疗救助项目技术方案(试行)附件七晚期血吸虫病人内科治疗救助项目管理办法(试行)附件八晚期血吸虫病人内科治疗救助项目技术方案(试行)附件九家畜血吸虫病检查和治疗操作技术规范附件十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附件十一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附件十二各类报表第一章机构、人员、职责1 机构1.1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以下简称国家级机构)。
1.2 血吸虫病流行区省、设区的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设血吸虫病(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业务科(室),或设立血吸虫病(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站)(以下简称省级、市级、县级机构)。
1.3 血吸虫病流行区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内设承担血吸虫病防治任务的科(室),或由县级机构派出常驻防治工作组(以下简称乡镇级机构)。
2 人员2.1 各级机构根据其职责、任务,结合本服务区的人口、面积、流行类型和疫情分类等因素,合理配臵相应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
2.2 血吸虫病防治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具备所从事专业的资格,或经过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防治技术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3 职责3.1 国家级机构3.1.1 对血吸虫病发生、分布、发展的规律进行流行病学监测与研究,为拟订血吸虫病预防控制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防治计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3.1.2 在卫生部的组织领导下,起草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和重点项目计划。
高原峡谷型血吸虫流行村特殊环境钉螺分布调查【摘要】目的了解云南鹤庆县部分高原峡谷血吸虫流行村离村民居住地较远的特殊环境中的钉螺分布及海拔。
方法2010-2011年成立调查组对海拔相对较高的金墩乡磨光、西甸2个行政村可疑有螺环境和特殊环境开展查螺,查到钉螺建好调查卡,捕获框内钉螺,分袋包装,带回室内用压碎法检查其感染性。
结果鹤庆县金墩乡高原峡谷地区山脉较多,有泉眼、小片沼泽地和荒浸地,为高原峡谷型血吸虫病流行村。
磨光村查到钉螺分布海拔2 406±11.9 m的环境1处,钉螺面积为1 334 m2,调查49框,查出有螺框9框,有螺框出现率为18.37%,查到钉螺107只,全部为活螺,活螺平均密度为2.18只/0.11 m2,活螺最高密度为14只/0.11 m2。
西甸村查到钉螺分布海拔较高的环境3处,最高海拔高度为2 371 m,钉螺面积3 651.8 m2,有螺框出现率21.76%,活螺平均密度为1.81只/0.11 m2,活螺最高密度为25只/0.11 m2。
捕获钉螺用压碎法检查没有发现阳性钉螺。
结论鹤庆县为高原峡谷,地形复杂地区均查出有钉螺分布,开展查螺的范围,不应只是历史有螺的范围,还应包括辖区内可疑有钉螺孳生的环境。
为了解云南鹤庆县部分高原峡谷型血吸虫流行村离村民居住地较远的特殊环境中的钉螺分布,于2010-2011年对鹤庆县部分高原峡谷血吸虫流行区内海拔相对较高的金墩乡磨光、西甸2个行政村的离村较远的特殊环境中的钉螺分布进行了调查,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调查准备调查前先召开磨光、西甸村近几年参加查螺的血防人员座谈会,了解2村可疑有钉螺分布的特殊环境和现存有螺区和历史有螺区的相对较高的有螺环境。
成立由专业技术人员和西甸、磨光村熟悉钉螺分布及查螺技术较好的血防员组成调查组。
1.2 查螺方法采用机械抽样结合环境抽样法对所提供的可疑环境开展查螺,田块每丘设6框,沟道5 m设框,草地采用棋盘式调查法(10 m×10 m设框)。
ICS11.020C62WS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 563—2017钉螺调查Survey of oncomelanid snails2017-08-01发布2018-02 -01实施前言本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制定。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晓农、张世清、许静、刘建兵、李石柱、林丹丹、吕山、杨坤、陈琳、洪青标、黄少玉、鲍子平。
钉螺调查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钉螺调查的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开展钉螺调查。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湖北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湖北钉螺是日本血吸虫唯一中间宿主,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中腹足目、圆口螺科、钉螺属,为雌雄异体、卵生、水陆两栖的淡水螺,在我国通常简称为钉螺。
2.2感染性钉螺infected oncomelanid snail含有日本血吸虫胞蚴、尾蚴的钉螺。
2.3系统抽样调查法 systematic sampling survey每间隔一定距离设调查框,每框面积约为0.1m2(0.33m×0.33m),对框内钉螺进行调查。
2.4环境抽查调查法 environmental sampling survey在钉螺可能孳生的环境设调查框,对框内钉螺进行调查。
2.5全面细查法 comprehensive survey不设调查框,全面调查环境中的钉螺情况。
2.6诱螺法 attracting snail method采用稻草帘等载体等距离放置于调查环境,引诱钉螺附着在载体上,以了解钉螺分布情况。
3 调查方法3.1 现场调查3.1.1方法选择根据调查目的和环境,选择合适的方法开展钉螺调查,包括系统抽样调查法、环境抽查调查法、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调查法、全面细查法和诱螺法等,见附录A。
全国寄生虫病防治技能试题库(试用版)卫生部疾控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第一部分血吸虫病(一)试题一、判断题(判断为正确的请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的“A”涂黑,判断为错误的请将相应题号的“B”涂黑)1。
吡喹酮是当前治疗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对移行期童虫也有明显的杀灭效果。
()2. 急性血吸虫病的现场处置中不需要对病人、病畜的粪便进行灭卵处理.(B)3. 日本血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除人外,尚有40余种哺乳动物可感染血吸虫。
()4。
有疫水接触史,出现发热、肝脏肿大及周围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的病人即可定义为急性血吸虫病病例。
()5。
日本血吸虫尾蚴多分布于水体表面.( )6。
为了加快加藤片透明速度,在冬季温度较低时,可将加藤片放置于阳光下照射以提高温度.()7. 粪便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无害化处理人畜粪便,杀灭血吸虫虫卵,控制血吸虫病传播。
( )8。
灭螺前活螺平均密度和灭螺后活螺平均密度指标可用来考核灭螺效果。
()9. 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中使用过的微量板可以浸泡于酸性溶液中,然后用毛刷洗涤,晾干后继续使用.( )10。
血吸虫病四类流行村要求每3年对有钉螺分布的村民组和有疫水接触史的常住居民(6-65岁)用血清学方法查病1次,受检率达90%以上。
血清学阳性者即给予1次化疗。
()11. 防止钉螺扩散不是目前血吸虫病防治中的重点和难点。
( )12. 人接触疫水的次数愈多,接触时间愈久,暴露的面积愈大,则感染血吸虫的机会愈多,感染的程度愈重。
()13。
血吸虫病和钉螺的地理分布均有严格的地方性,两者分布基本一致。
( )14。
血吸虫病传播途径的3个重要环节分别为:含虫卵的粪便污染水体、水中存在钉螺和人畜接触疫水。
( )15。
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类型包括:湖沼型、平原水网型和山区丘陵型。
( )16。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致病阶段为成虫阶段.( )17。
日本血吸虫的发育阶段分别是:成虫、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
江西上高县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孳生环境现状李红霞;黄学礼;周荣;易惠娟;吕尚标【摘要】目的掌握上高县钉螺孳生环境分布现状,为今后螺情监测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全县钉螺孳生环境;用GPSmap76采集环境空间数据,结合Google Earth 绘制钉螺孳生环境图.结果调查的67个环境均为山丘型流行类型.孳生钉螺环境总面积516.51 hm2,历史累计有螺面积为232.56 hm2,未发现有螺面积.Ⅱ类环境数和面积分别占10.45%和6.49%,Ⅲ类环境数和面积分别占89.55%和93.51%.有60个环境局部或全部有人为改变,占总环境数的89.55%,主要方式以农业结构调整或血防林为主,其次是田地整治,再次是沟渠硬化或护坡,城镇化建设最少.结论上高县历史有螺环境改造呈中等局部程度,仍存在钉螺孳生的基本条件,尚需开展持续的螺情监测工作.【期刊名称】《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年(卷),期】2018(016)003【总页数】3页(P147-149)【关键词】钉螺;孳生环境;分析;上高县【作者】李红霞;黄学礼;周荣;易惠娟;吕尚标【作者单位】336400江西宜春市,宜春市上高县血吸虫病地方病防治站;336400江西宜春市,宜春市上高县血吸虫病地方病防治站;336400江西宜春市,宜春市上高县血吸虫病地方病防治站;336400江西宜春市,宜春市上高县血吸虫病地方病防治站;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江西上高县曾是血吸虫病疫情严重地区之一,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下,农、林、水和卫生等部门相互协调和配合,经过几代血防人的共同努力,1983年达到了消灭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的指标要求,2017年实现了消除血吸虫病目标。
为掌握现阶段上高县钉螺孳生环境现状,2016~2017年我们组织专业人员开展了钉螺孳生环境调查,以建立系统的、规范的钉螺孳生地和螺情分布信息数据库。
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