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牧草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构想
- 格式:pdf
- 大小:73.38 KB
- 文档页数:2
250牧草种植与管理技术措施才让卓玛(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林业和草原局,青海久治 814499)摘 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已经越来越成为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
牧草是草地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草原畜牧业得以稳定、有序发展的关键,还是推动草原生态缓解的良性循环“助力器”,对于草原建设与保护,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培育牧草新品种等方面均能够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与价值。
随着近年来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牧草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当前牧草的生长速度早已不能满足牲畜的日常需要,提高牧草的种植效率与种植规模就极为重要。
本文就牧草种植与管理技术措施进行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牧草;种植;管理技术1 牧草种植地区的选择首先,牧草种植地区应该尽量选择土壤肥沃、排水性能好、平坦宽阔的区域,且该区域还要可有效支持牧草多季生长与茂密生长的营养需要。
其次,待确定了牧草种植地区之后,要全面而又彻底地翻修1次土地,这样一来,既便于让土壤内的营养成分更加均匀地分布,又能够让土质更趋于疏松。
2 选用优良牧草种子第一,从目前来看,牧草种子的品种较多,务必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来选择适宜品种,以此来满足当前畜牧业养殖的需要,所选用的种子要符合本地肥水条件、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的需要,否则的话,必将会导致牧草的产量下降,而且还有可能会让所生长出来的牧草出现生长不良的情况。
第二,要对牧草种子的选用质量予以严格把关,务必要做到纯净度高、籽粒饱满。
第三,为了能够更好地增强牧草种子的发芽率,若牧草种子的质量不佳,还可通过热温处理、温水浸种处理、机械性处理等一系列方式来清除杂质、晒种处理。
3 加强田间管理3.1 破除土壤板结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在于土壤表面水分得到大量的蒸发,但又没有及时补充水分而导致出现板结层。
处理方法:采用短齿耙类工具来开展耙地工作,并且再结合小水清灌方式来促使牧草幼苗出土成活。
3.2 防除杂草播种之前要全面而又彻底地开展整地工作,出苗至封垄期间是中耕除草的最佳时机,或人工用锄中耕,或拖拉机带短齿耙中耕,这样一来,必然能够将牧区内的杂草进行彻底清除。
草地资源的综合利用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山西农业大学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论文草地资源的综合利用学号 Z姓名李奶玉课程名称草地资源与管理学位类别农业推广硕士领域草业科学授课教师董宽虎2016年10月草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摘要:世界草地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2,是发展草地畜牧业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基地。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进行的首次全国统一草地资源调查资料显示,我国草地面积约有4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0%以上,是世界上第三草地大国。
面对如此庞大的草地资源条件,我们需要更好的利用各大草地资源的优势,在保护环境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草资源,更好的发展好特色的畜牧业等,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提高综合国力。
关键词:草地资源;生态平衡;畜牧业;环境草地,即生长草本或木本植物,有相应的动物、微生物生存的生态系统及其景观,可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陆地部分。
其泛指意义是草原的同义语。
它包含天然的和栽培的具有草地生产特性的土地,以及与此有关的气候、土地、水源、位点特性以及所承载的生物。
草地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和水热资源,但草地也是生态脆弱地带。
不合理的农垦、放牧、采樵都可引起水土流失、荒漠化,导致草地资源破坏,环境恶化。
目前全世界草地资源绝大部分面临不同程度的生态危机。
深入研究与合理开发草地资源,发展草食家畜,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趋势[1]。
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分析,大农业生产系统中,畜牧业生产的比重逐渐增加,所以我们应该合理应用草原科学理论与技术,使草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一、我国草地资源的类型我国国土面积辽阔、海拨高差悬殊、气候千差万别,形成了多种的草地类型,全国首次统一草地资源[2]调查将全国天然草地划分为18个草地类,824个草地型,各类草地面积统计请从本站的基础数据库中查阅“全国各类天然草地面积统计”。
在组成全国各类草地中,高寒草甸类草地面积最大,全国有万公顷,占全国草地面积的%。
中国牧草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孙进武,魏鹏飞,王跃栋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甘肃兰州(730070)Email:wykissme@摘要:本文综述了我国牧草种质资源、新品种培育、良种繁育等方面的取得的研究成绩,分析了我国牧草育种研究中存在的育种方法较为落后、优异牧草种质资源匮乏、良繁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从而提出了以现代生物技术为中心的解决建议.关键词:牧草育种,研究成绩,解决建议,生物技术1 中国牧草育种研究的成绩1.1 牧草种质资源方面新中国的成立标志新时代的到来,人类对各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我国牧草育种也取得相当不错的成绩。
首先,初步完成了我国牧草品种资源的考察、收集、鉴定评价、入库保存。
现已查明我国牧草野生资源中至少有28科、184属、567种,共3296份材料具有保护、引种、育种价值。
国家牧草中期库已保存牧草种质3500多份,可保存20~ 25年。
另外,在我国不同气候带的生态区建立起5处多年生牧草种质资源圃,对一些材料的生物学特性和农艺性状等开展了鉴定和评价,并建立起了中国牧草与草地资源网站,通过以上工作,初步建立了以国家长期库、中期库为核心,多年生牧草种质资源圃为网络的保存体系[1]。
1.2 牧草常规育种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的牧草育种工作者采用野生引种驯化、地方品种整理、国内外优良品种引进、选择育种及杂交育种等基本的育种方法培育出一批新品种,经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登记的品种达250个,其中野生栽培品种40个、地方品种40个、引进品种6个、育成品种84个。
从国外引进包括苜蓿、三叶草、百脉根、多年生黑麦草、猫尾草、黄花草木樨、白花草木樨等种质,为新品种的培育奠定了一定基础。
大量引种试验筛选出一批适应我国不同地域的草种,如蔚县苜蓿、晋南苜蓿、柱花草、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等;并驯化了一批野生牧草,如羊草、老芒麦、无芒雀麦、黄花苜蓿、沙打旺、披碱草等。
人工选育种研究也有不少贡献,如吉林农业科学院通过系统选育培育出高产、抗寒、适应性广的公农1号、公农2号苜蓿新品种;内蒙古农业大学通过杂交培育出抗寒抗旱的草原1号、草原2号、草原3号杂花苜蓿;甘肃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培育出了甘农1号、甘农2号、甘农3号、新牧1号、新牧2号、新牧3号苜蓿新品种等等[2]。
滇西地区野生牧草种质资源考察与搜集摘要:完成了滇西地区海拔700~4000m范围内的野生牧草种质资源考察和搜集。
共搜集到20科、72属、438份栽培牧草的野生种、野生近缘种、稀有野生种以及有发掘利用前途的牧草种质资源。
为深入研究及合理利用云南野生牧草种质资源提供了物质基础,为野生牧草的驯化与育种提供了原始材料。
关键词:滇西,野生牧草,种质资源,搜集云南素有“植物王国”之称,在地域上属于世界最重要的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地势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1]。
云南一直是我国植物遗传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2]。
已初步查明云南的野生饲用植物种数达3200余种,占全国已知饲用植物总数的75%,其中优良牧草500~800种[3]。
为了发掘、保护和利用云南省丰富的牧草种质资源,“中国草种资源搜集、整理、评价与入库保存”项目组于2003年9月~10月间,以滇西(包括云南西北部、西部及西南部)为重点地区,历时20天,行程6000多km,途径5个州、7个市、18个县,涵盖了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完成了海拔700~4000m范围内的野生牧草种质资源考察和搜集,共搜集到野生牧草种质438份。
其中禾本科35属,267份;豆科22属,123份,其它科42份。
1 考察地地理位置、环境概况及牧草种质资源分布1.1 考察地地理位置、环境概况云南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高山深谷相间,相对高差较大,地势险峻。
西南部海拔一般在1500~2200m,部分边境地区海拔800~1000m,个别地区下降至500m以下,形成云南的主要热带、亚热带地区。
西北地区地形复杂,水系众多,属于横断山脉纵谷区的核心地带[4],地区内最低点的怒江河谷海拔为760m,最高点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m,海拔高差近6000m[5],山体垂直高差均在3000~4000m 以上,包括了谷地、高山、峡谷、高原等多种地貌[6]。
1.2 考察地牧草种质资源分布1.2.1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类:分布在云南省曲靖、玉溪、新平、景东、凤庆、保山至泸水等地。
盐源县野生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庞宗美【摘要】本文论述了盐源县野生牧草种质资源的概况及其收集、保存和利用的目的和意义,提出了一些问题和解决途径。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d overview of the wild forage germplasm,its purpose and meaning of collection,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proposed some problems and relevant solutions.【期刊名称】《四川畜牧兽医》【年(卷),期】2011(038)010【总页数】2页(P31-32)【关键词】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利用【作者】庞宗美【作者单位】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畜牧局,四川盐源615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40.0241 收集1.1 收集准备工作收集前做好准备工作是成功收集的前提条件,所以在收集前要做好如下工作:1.1.1 确定收集路线通过查看地图和牧草资源分布状况(见《四川植物志》)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初步了解收集路线上的草地分类,主要牧草科,了解其分布地区,生长环境以及生育期等。
必要时请上植物分类学专家,对沿途看到的牧草种质资源进行现场鉴定。
要提前制作好野外记录表格并安排好出行的路线。
1.1.2 器具准备 GPS定位仪,照相机,标本夹、吸水纸、绳子、小锹、镰刀、剪刀、手秤、布口袋、标签、簸箕、筛子,记录本等。
1.2 收集的基本要求收集野生牧草种质资源,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永续利用。
所以在收集时应做到:第一,要有详细的记录,包括科名、种名、来源、产地、海拔、生态环境、收种或采集时间等;第二,牧草种子必须是成熟的,有生命力的,如牧草种子不成熟或无生命力,则无需收集;第三,采集优良、珍稀野生牧草种子时,尽可能做到在不同植被类型和生活环境条件下取样采集,在采集同一种牧草种子时,尽量选取不同株丛取样,同时保存好野外采集记录。
发展草牧业对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国内优质草畜产品的自主供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草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发展路径、管理体制等比较明确,但其支持政策缺乏系统性研究。
本文在研究分析草牧业内涵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我国草牧业的政策,以期为未来相关政策优化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推动我国草牧业更好更快发展。
一、草牧业的内涵及意义中国自古以来是农耕文化占主导地位,对草牧业的认识相对滞后。
任继周院士于1981年明确提出,草地农业是植物生产与动物生产相结合;草地与农田、林地相结合的一种农业生态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农业化过程,同时任继周院士还提出了草业四个生产层(前植物生产、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后生物生产)的概念。
方精云研究组于2014年9月向国务院提交的《建立生态草业特区,探索草原牧区发展新模式》的咨询报告中正式提出了“草牧业”的发展理念,从复合系统出发强调草牧业和生态功能的匹配与协调。
王莉等(2015)着重以养殖草食畜、获取草食畜产品的生产部门界定了草食畜牧业的范围。
草牧业通过将作物、饲草、家中国草牧业政策体系的框架和内容文│杨玉洁 王莉畜三者的有机结合,建立起“土地—植物—动物”产业链,最大限度地生产植物产品和动物产品,有助于形成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系统,因此发展草牧业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革命性举措,也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
草牧业具有较长的产业链,包括草产业发展、草食(草原)畜牧业发展、融合一二三产业的草畜生产及其加工和服务业的完整产业链等三个层次。
同时,草牧业还具有较强的生态功能。
草牧业是农业生产中的“自然生态—人文社会”耦合系统,草地、家畜及人三者之间构成相互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强调“草”是“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草牧业不仅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基金项目:本文为全国畜牧总站委托课题“草牧业政策效益评价规范研究”的部分成果27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种植结构的关键切入点,更是建设现代畜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0.12.29•【字号】晋政办发〔2020〕114号•【施行日期】2020.12.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晋政办发〔2020〕114号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实施意见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为充分发挥我省种质资源大省优势,健全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做好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经省人民政府同意,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保护优先、高效利用、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原则,突出创新体制机制、强化责任落实、提升科技支撑、加大法治保障,全面打造我省农业种质资源收集保护新体系、鉴定评价新平台、开发利用新主体、资源共享新机制、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多层次收集保护、多元化开发利用和多渠道政策支持的新格局,实现由种质资源大省向种业强省的转变,为振兴民族种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蹚出我省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新路。
(二)目标要求围绕作物、畜禽、水产和农业微生物等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到2025年,编制山西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发展规划,完成农业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工程、创制与应用工程、优异基因挖掘工程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立山西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大数据平台和政策支撑体系。
到2035年,力争建成系统完整、科学高效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资源保存总量位居全国前列,珍稀、濒危、特优资源得到有效收集和保护,形成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资源深度鉴定评价和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显著提升,资源创新利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实现由种质资源大省到种业强省的转变。
云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及发展思路作者:赵杰平瞿桂鑫郑智来源:《种子科技》2022年第07期摘要:云南省农业种质资源丰富,多年来虽然在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成效显著,但仍然存在问题。
文章概括了目前云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并对今后云南省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提出发展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云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发展文章编号:1005-2690(2022)07-0126-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325 文献标志码:A农业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性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1]。
1 云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现状1.1 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完善云南省在2008年首次颁布实施的《云南省农作物种子条例》,对种质资源保护中的保存、采集、交流等方面作出了规定。
2011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种业发展的意见》以及2015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文件的实施意见》对种质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提出要求,要求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区和保存库,开展全省农作物、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建立健全体系。
近几年,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先后出台了《云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云南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云南省省级作物种质资源圃库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进一步加大种质资源保护力度,并于2020年10月启动了省级作物种质资源圃(库)申报工作。
1.2 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初步形成云南省位于全球三大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生物和物种资源居全国首位,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经过多年努力,云南省已基本形成以国家级资源圃为核心、区域作物资源圃(库)和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为辅、各科研院校为补充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
目前共有19个农业种质保护圃(库)和14个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分别是果树、甘蔗、大叶茶树、高原野生稻4个国家圃;橡胶和澳洲坚果、咖啡和石斛、罗望子资源圃3个农业农村部资源圃;花卉、药用、桑树、热作资源、热经植物、高山经济作物、绿肥(草、香蕉)圃7个专业资源圃;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作物种质资源库、马铃薯种质资源库、食品工业菌种资源库、云南特色资源提取物库5个种质资源库。
全国牧草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构想
李晓芳
(农业部全国畜牧兽医总站,北京 100026)
摘要: 介绍了我国牧草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概述了今后中长期保护目标和发掘利用的思路。
关键词: 牧草种质资源;保存体系;保存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S32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0-6311(2000)05-0074-02
我国是世界上牧草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不仅盛产温带、亚热带和热带草种,而且还有一些具有特殊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旱生、超旱生及耐寒、耐盐碱草种。
据有关调查资料,我国草地饲用植物达6704种,这既是天然草地的重要遗传基因资源,也是重要的经济资源。
但截止到1997年,全国收集入牧草种质资源库保存的材料仅3000余份,许多珍稀野生种尚未得到保护,濒临灭绝;许多优良野生牧草也未充分开发利用。
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牧草种质资源的保护,切实做好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工作,使其在草地建设、饲草饲料开发、新品种选育及治理生态环境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1 全国牧草种质资源保护体系
该体系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
硬件是以全国畜牧兽医总站畜禽牧草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中心为核心,以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中期库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牧草中心库为纽带,连结根据不同气候生态区域、行政区划及技术力量组成的华东、华南、华中、西南、东北、华北、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及新疆等10个牧草种质资源保存利用技术协作组;软件是这个体系的有关信息资料、管理文件等。
全国畜禽牧草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中心既是决策机构,也是全国牧草种质资源保存利用工作和研究的中心,负责制定种质资源保存利用的一系列技术规程(如入库保存规程、原原种及原种保存规程、种质资源收集规程、原始材料繁殖技术、原始材料圃及鉴定圃建置规程、牧草种质资源管理规程等),确定中长期发展目标,承担收集、保存全国牧草种质资源的任务,开展牧草种质资源保存、繁殖的研究,建立全国牧草种质资源保存的信息网络和服务系统;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中期库承担温带、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牧草种质资源的备份保存任务;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牧草研究中心承担亚热带、热带牧草种质资源的备份保存任务;10个牧草种质资源保存利用技术协作组负责收集、鉴定、评价、保存和利用本区域牧草种质资源的技术指导工作。
2 牧草种质资源中长期保护目标
根据我国草地畜牧业跨世纪远景规划,牧草种质资源保存利用的发展目标是:(1)收集入库种质资源5000种,保存种质材料达
收稿日期:2000-04-18
作者简介:李晓芳(1958-),女,1982年毕业于东北大学,现从事全国牧草种质资源保护管理工作.
中国草地
Grassland of China
2000,No.5,pp.74~75
1万份;(2)将现已通过审定注册的207个牧草品种全部得到保存,并妥善保存以后陆续公布的注册新品种;(3)建立牧草种质资源圃和评价鉴定圃若干个,第1阶段达20hm2,第2阶段达47hm2;(4)筛选和培育出一批可直接用于生产的牧草、水土保持植物和草坪品种,第1阶段达50个,第2阶段达100个;(5)为更好地与牧草良种繁育体系结合,促进牧草育种工作的进一步规范和发展,建立和完善12个国家级鉴定和牧草品种区试、中试试验网站;(6)建立和加强牧草种质利用的工作运行体系、保存体系与技术创新、开发利用服务体系。
3 牧草种质资源的发掘与利用
3.1 供种
牧草种质资源的妥善保存是为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把种质资源的对外供种看成是世界行为,每年向世界各地免费提供数万份种质材料。
我国在 七五期间向外供种3352份, 八五期间供种2500份;供种工作主要由保存利用中心总库、呼和浩特库和海南库进行,也积极支持各协作组的供种工作。
为了加强供种工作,保存利用中心每年发布对外供种目录,向利用者提供信息资料。
为了掌握种质资源的流动形势和演变,供种单位应做供种档案和追踪供种后的动态。
3.2 直接利用
包括野生材料和国外材料经试种以后直接在生产上大面积利用,如前些年我国的野生羊柴、小叶锦鸡儿、柠条在飞播牧草中的利用,近年来从国外引进的黑麦草在南方渔业生产中的利用。
在我国草地生产中起主要作用的牧草有1122种,这说明直接发掘利用牧草种质资源的潜力相当大。
各协作组应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和市场状况发掘本地区的野生牧草资源,加强牧草种质资源利用态势。
这就需要在收集本地区牧草种质资源进行入库时对那些发展潜力大的牧草进行研究和推广,保存利用中心同时也应进行深入鉴定评价,迅速向全国提供信息资料和种质资源。
对从国外引进的材料应由国家统一管理,以免同一种材料因多渠道或重复引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3 鉴定评价
这是加速我国牧草育种工作的最重要前提,我国在 七五、 八五期间曾做过这方面的工作,但不全面、不系统,对已入库的3000余份材料的种质特性大部分停留在农艺性状的认识,对抗性方面的了解还需要做许多工作。
3.4 与良种繁育体系相结合
目前,我国牧草良种育成体系较混乱,有些品种未能根据牧草品种的繁育方法和生物学特性确定适宜的良种繁育体系,甚至有些地区的种子基地无原种和生产用种之分,常常用生产用种作为建立新的种子生产田的播种材料;一些单位和私营者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无证生产畅销牧草种子的现象较普遍,不仅造成了品种混杂和退化,而且无法保证市场流通种子的真实性,假冒和低劣种子严重冲击市场。
因此,我国应迅速建立牧草品种良种繁育三级体系(原原种!原种!合格种子),使牧草种质资源保存体系与良种繁育体系一体化,全国牧草种子业成为一盘棋,牧草种子生产、流通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75
第5期 李晓芳 全国牧草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