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画四君子梅兰竹菊画法

国画四君子梅兰竹菊画法

国画四君子梅兰竹菊画法
国画四君子梅兰竹菊画法

要欣赏中国绘画,对中国画中有名的“四君子”是不可不进行了解和研究的。

“四君子”是指中国画中的梅、兰、竹、菊,中国古代绘画,特别是花鸟画中,有相当多的作品是以它们为题材的,它们常被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素有“君子”之称。

我们先说梅。

梅花比较耐寒,花开特别早,在早春即可怒放,它与松、竹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人们画梅,主要是表现它那种不畏严寒、经霜傲雪的独特个性。那么,梅花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入画的呢?

(墨梅)

据画史记载,南北朝已经有人画梅花,到了北宋,画梅就成了一种风气,最有名的是仲仁和尚,他创墨梅,画梅全不用颜色,只用水墨深浅来加以表现。据说他有一次,看到月光把梅花映照在窗纸上的影子,从中得到了启发,便创作出用浓淡相间的水墨晕染而成的墨梅。此后,另一画家杨补之在这种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这种画法。创造出一种双勾法来画梅花,使梅花纯洁高雅,野趣盎然。元明以来,用梅花作画更多。元代最大的画梅大师应该首推王冕,他自号梅花屋主,他的水墨梅画一变宋人稀疏冷倚之习,而为繁花密蕊,给人以热烈蓬勃向上之感。王冕的存世名作,是他的一幅《墨梅图》他用单纯的水墨和清淡野逸的笔致,生动地传达出了梅花的清肌傲骨,寄托了文人雅士孤高傲岸的情怀。

明清的画梅者举不胜举,如刘世儒、石涛、金农、汪士慎等,从风格来看,他们大体继承了宋人的疏冷和元人的繁密两种画风。

但是,要画好梅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画梅人还必须有画梅人的品格,有人称之为“梅气骨”,一种高尚的情操和洁身自好的品格,正所谓:“画梅须有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

再看兰花。人们画兰花,一般都寄托一种幽芳高洁的情操。

如楚国诗人屈原就以“秋兰兮清清,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这样的诗句来咏兰。但兰花入画则比梅花晚,大概始于唐代。到了宋朝,画兰花的人便多了起来,据说苏轼就曾画过兰花,而且花中还夹杂有

荆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南宋初,人们常以画兰花来表示一种宋邦沦覆之后不随世浮沉的气节,当时的赵孟坚和郑思肖,被同称为墨兰大家。

(郑所南《墨兰图》)

元代以郑所南画兰花最为著名,寓意也最为明确。据说他坐必向南,以示怀念先朝,耻作元朝贰臣;他画的兰花,从不画根,就像飘浮在空中的一样,人间其原因,他回答说:“国土已被番人夺去,我岂肯着地?”因此,欣赏绘画,也是必须了解历史背景的。而清人画兰,则以“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最为著名的了。郑板桥是一个注重师法自然的人,他画过盆兰。但尤嗜好画“乱如蓬”的山中野兰,为此,他曾自种兰花数十盆,并常在三春之后将其移植到野石山阴之处,使其于来年发箭成长,观其挺然直上之状态,闻其浓郁纯正之香味,因而得山中兰“叶暖花酣气候浓”的贞美实质。

竹入画,大略和兰花相当,也始于唐代。唐代的皇帝唐玄宗、画家王维、吴道子等都喜画竹。据说到了五代,李夫人还创墨竹法,传说她

常夜坐床头、见竹影婆娑映于窗纸上、乃循窗纸摹写而创此法。到宋代,苏轼发展了画竹的方法,放弃了以前的画家们的双勾着色法,而把枝干、叶均用水墨来画,深墨为叶面,淡墨为叶背。以后的元明清时代,画竹名家辈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鸟画家,没有不画竹的,而且开始强调竹的整体气势。不过,在众多的画家中,郑板桥的画竹也堪称为一绝。

(郑板桥《墨竹图》)

对于画竹,郑板桥曾写下了自己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因此,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激发情感,经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

挥洒成“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郑板桥的作品,存世较多,流传也广,自清代以来,被世人行家所叹眼,成为“人争宝之”的珍品。

菊花入画则稍晚,大略始于五代,比起梅兰竹来说,表现菊花的作品则相对要少得多。根据画史来看,五代徐熙、黄筌都画过菊,宋人画菊者极少。元代苏明远、柯九思也有菊的作品。明清两代画菊的也不多。现有明代吴门画派中最享盛名的画家陈淳的一幅《菊石图》藏于首都博物愤,这是本来就较少的菊花作品中的珍品。

(清李方膺《菊石图》)

梅兰竹菊入画,丰富了美术题材,扩大了审美领域,它们不但本身富有形式美感,而且可以令人联想起人类的品格,所以它既便于文人们

充分发挥笔墨情趣,又便于文人们借物寓意,抒发情感,因此,描写“四君子”之风至今不衰。

桔子树少儿美术培训班开课啦!专注3-16岁幼儿绘画培训,儿童素描/国画/油画/水粉/漫画培训,1对1小班教学,幼儿美术启蒙班,少儿零基础学画画。免费试听课程,先到先得!

浙江人美版美术七年级上册《梅兰竹菊“四君子”》教案1

《梅兰竹菊“四君子”》教案 【教学目标】 1、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中国画,培养审美能力和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中国传统花鸟画题材的学习,初步了解花鸟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传统。学习中国传统四君子的画法并尝试运用笔墨表现梅兰竹菊。 3、使学生了解中国花鸟画的优秀传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方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审美作用。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重点、难点】 重点: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欣赏历代花鸟画作品,了解中国画的审美、艺术特色,了解梅兰竹菊等的画法及其文化内涵;体验笔墨情趣,学习竹子、梅花的画法。 难点:掌握一定的中国画笔墨技法,体验笔墨情趣。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的有关竹子的诗词、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国画颜料。 教师准备:课件、范画。 教学过程 1、了解竹子的特点。 出示有关竹子的录像或图片,介绍竹子的生长特点、生长习性及竹子的造型特点。 2、引导欣赏有关竹子的绘画和诗词。 (1)展示、欣赏美术史上优秀的画竹的作品,请学生谈谈感受并介绍有关竹子的诗词。(2)教师介绍郑板桥与竹子的逸闻趣事以及诗、画作品,指出竹子的象征意义。 (3)出示有关画竹的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了解中国古代画竹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学习竹子虚心有节的品质。

3、了解中国画中表现竹子的方法。 4、分组讨论竹子的画法。 学生分组讨论画竹子(竹干、竹叶)的过程。 5、尝试画竹。 鼓励学生运用中国画材料尝试画竹。 6、展示评价。 学生互评作品。

古代四君子

古代四君子 贵族四术:诗、书、礼、乐 秀才四艺:琴、棋、书、画 文房四宝:湖笔、徽墨、宣纸、端砚 书法四体:真、草、隶、篆 国画四君子:梅、兰、竹、菊 我国古代战国四君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 我国初唐文坛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我国北宋文坛四大家: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 我国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我国明代江南四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义宾 我国楷书四大家: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元代-赵孟俯 我国清代山水画家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 我国京剧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 我国古代四大书院:湖南石鼓书院、岳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河南应天府书院 我国古代文房四宝:湖笔、徽墨、宣纸、端砚 我国古代四大书亭:安徽滁县的醉翁亭、北京南郊的陶然亭、湖南长沙的爱晚亭、 杭州西湖的湖心亭 我国古代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我国古代秀才四艺:琴、棋、书、画 我国古代贵族四术:诗、书、礼、乐 我国古代四大名镇: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湖北汉口镇 我国古代四美:音乐、珍味、文章、言谈 我国汉字书法四体:真、草、隶、篆 我国四大古典戏剧:《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 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我国古代四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我国古代儒家评人物分类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我国国画四君子:梅、兰、竹、菊 我国四大石窟寺: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 我国四大美人图:西施浣沙、昭君出寨、貂婵拜月、贵妃醉酒 我国四大佛教名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龙山 我国古代四大文化遗产:《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明清档案》 我国花草四雅:兰花、菊花、水仙花、唐菖浦 我国盆树四大家:黄杨木、金雀梅、迎春花、绒针柏 我国四大名绣:苏绣、湘绣、蜀绣、粤绣 我国现代戏曲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我国四大名扇:杭州的檀香扇、苏州的绢扇、肇庆的牛骨扇、新会的葵扇四君子:梅、兰、竹、菊的品德 梅,傲雪清高; 兰,孤芳幽沁; 竹,操节高洁; 菊,隐逸傲霜。 国人赞四君子--梅兰竹菊由来已久。 四君子不媚不俗、幽芳清远、风骨逸致、荡污涤垢、亮节不阿;使人襟阔、风逸、格高、趣雅,深博国人千秋爱戴、普天共识.

《梅兰竹菊“四君子”》教学设计

《梅兰竹菊“四君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竹子的生长结构与造型特点,领会传统文化中托物言志的思想内涵。 2、学习写意画墨竹,了解笔墨技法与造型关系,尝试用写意技法画竹子。 3、通过学习写意画墨竹,感受写意墨竹形式美感与蕴含的“君子”品格,体会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君子”品味。 学情分析 竹常被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墨竹成了书、画、道(哲学)的综合体,成了人格、人品的直接写照,寓意兴寄愈益丰厚,成为中国画史千载不衰的画种。初一学生对于竹子的这种精神是有所理解的,结合课内外知识对描写竹子的诗词歌赋也能说出几句来。但是大部分同学没有用过毛笔,讲解怎么用笔用墨是个关键,毕竟美术课没有作业呈现无疑于耍流氓。还有国画材料,乡镇学生也很难购置全面,建议统一购置或学校发放。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写意画墨竹,尝试用写意技法画墨竹。 教学难点:写意墨竹的笔墨技法与造型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教学演示的工具、教学课件、梅兰竹菊图片。 学生:中国画的工具。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 同学们都看见教室里四周挂的墨竹了,有没有一种置身竹林中的感觉啊?今天我们就在这“墨竹林”中感受清风竹影,学习写意画墨竹。(板书课题:清风竹影) 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 (一)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竹之品格。 竹,非草非木,实在是天地间一大造化。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争相诵咏,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和画更是数以万计。

学生探究一:你知道文人墨客为什么喜欢竹子吗? 学生讨论回答:虚心、有节、坚韧、挺拔…… 教师归纳:竹子虚心、有节、坚韧、挺拔、不畏霜雪的自然属性,特别适合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文人将自身情感融入竹子,将竹子作为君子的象征。(板书:一、品格) 文人画家们以竹为君子,描写竹子,实为描写自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2、画竹名家。 历代文人画士之中,爱竹的人很多,竹诗竹画也多得不可胜数。 学生探究二:你们知道有哪些画竹子的画家吗? 学生讨论回答:…… 画竹无论是数量之多,还是格调之高,都莫过与一个人。 他早年家贫,努力好学,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他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为官清正,关心人民疾苦。 他擅长画兰竹,他题与竹画的诗数以百计,丰富多彩,把自己的人生态度融进了对竹子的生态描绘之中。他是扬州八怪之一。 他就是清代的郑燮,号板桥。 下面我们来欣赏下郑板桥的墨竹。 ①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学生齐读,并说诗句的思想感情。 教师归纳:竹子牢牢地咬定青山,把根深深地扎在破裂的岩石中。经受了千万种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哪个方向的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的光辉形象。 ②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nángtuó)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找出诗中表现郑板桥所画竹子形象特征的关键词。(清瘦) 学生说诗句的思想感情。 教师归纳:托物言志,借写所画竹子清瘦劲节的形象特征表明自己清正坚韧的节操。表现了一个廉洁爱民,不畏权势的清官形象。 他认为画竹有三个阶段。一是“眼中有竹”,二是“胸有存竹”,三是“胸无存竹”。

浙美七上 8梅兰竹菊“四君子” 教案设计

《梅兰竹菊“四君子”——傲雪梅花》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七年级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分三课完成。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梅、兰、竹、菊有着很高的地位,被称为花中“四君子”。它们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历来为人们所喜爱。无数文人墨客更是争相诵咏,留下大量诗词歌赋。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赞颂梅花不畏严寒、不畏孤独与寂寞,不屈服于恶劣环境的高尚品质;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爱竹情趣和爱竹心态;诗人屈原以“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惜美人”这样的诗句来咏兰,赞美其幽芳高洁的情操。 第三课时的教材选取岭南派代表画家关山月和其他名家的梅花作品,通过咏梅诗句和梅花写意技法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中国画的工具材料,体验中国画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审美作用,从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艺术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梅花的生长习性与造型特点,领会传统文化中托物言志的思想内涵。 2.学习梅花的写意画法,了解中国画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提高鉴赏能力。 3.根据对咏梅诗句的理解,临摹或创作一幅梅花。要求浓淡得体, 层次分明,疏密有序。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在识梅、赏梅、诵梅、画梅的过程中了解中国画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中国画,使学生了解中国花鸟画的优秀传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审美能力和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欣赏历代梅花优秀作品,了解中国画的审美、艺术特色,了解梅花画法及其文化内涵;体验笔墨情趣,学习梅花的画法。 难点:掌握一定的中国画笔墨技法,体验笔墨情趣。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的有关梅花的诗词、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国画颜料。 教师准备:课件、范画。 五、教学过程 (一)听音识梅、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古筝曲《梅花三弄》,让学生在音乐中走进梅花,感受梅花带来的美。 (新课标提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导课中先声引人,创设良好的文化情境,才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意识。) 2.师生简要交流,揭示课题。师板书:傲雪梅花 (二)了解梅花特点,诵读佳句,情感升华 1.教师简单介绍梅花蕴含寓意,提升学生对梅花精神认识。 2.课件出示梅花小档案,学生通过小档案了解梅花生活习性和特点。 3.师生间交流对梅花的情感,鼓励和肯定学生对梅花的不同角度的欣赏。 4.学生回忆学习过的关于梅花的诗句,教师引导好学生感悟从古至今人们对梅花的赞美。最后以伟大领袖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的共赏共读达到情感升华。 (对于学生,他们的生活经验不丰富,见识有限,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认识不完整,在表象的认知到情感的感悟方面还需要教师逐层做好引领。) (三)赏析探究,初探历代名家画梅技巧 1.课件展示历代经典的梅花作品,教师做简要讲解。 (从品诗到感受名家画作,进一步落实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2.从宋代马麟到元代王冕、近代关山月的梅花画作欣赏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特点——“笔墨传情,托物言志”,体会梅花高雅、淡泊的品格。

梅兰竹菊花鸟画欣赏

梅兰竹菊花鸟画欣赏 梅兰竹菊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被称作花中四君子,并且成为我 们人格的向往与追求,关于它们题材的字画更是多不胜数,好的挂画,更能够对人的塑造有着影响力。 梅,探波傲雪,剪雪裁冰,一身傲骨,是为高洁志士;兰,空谷 幽放,孤芳自赏,香雅怡情,是为世上贤达;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清雅澹泊,是为谦谦君子;菊,凌霜飘逸,特立独行,不趋炎势,是为世外隐士。 下面易从花鸟画为您介绍欣赏: 一、梅 易水四尺斗方花鸟画喜鹊梅花《和谐美满图》

易水四尺斗方花鸟画喜鹊梅花《和谐美满图》,整副画面唯美雅致,梅花怒放,争奇斗艳,鸟儿双宿双飞,形影不离,充满和谐,幸福,安康。 二、兰 路向前三尺横幅花鸟画作品《兰花幽香》 兰外形简洁素雅、叶形细长柔软,花姿优美、素淡幽香,具有“色清、气清、神清、韵清”气质,又曰君子兰,说明兰花是与君子是接近的,自古文人就偏爱种兰、赏兰、咏兰、画兰、写兰,有着挥之不去的兰花情节。兰花的象征意义: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不渝。兰花代表着着坚贞不渝不遇的爱情。兰花的花语:美好、高洁、贤德。她是一种精神、一种艺术、一种情怀与境界,是植根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的一种文化。其品格风范已成为中国人民 理想人格的象征。 三、竹 张利四尺竖幅花鸟画作品《竹报平安》三 竹报平安图:又称节节高、步步高升图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 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中国人民喜爱,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东坡爱竹、板桥画竹,中国古今 文人墨客,嗜竹咏竹者众多。竹子的虚心、气节等,其内涵形成中 华民族品格的象征。既是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

中国当代书画名家李可政之国画艺术

赏当代中国国画名家李可政之著作 李可政,又名:常乐君。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当代中国书画名家,现任河南希望书画院院长,河南教育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学会会员,中国青年油画家学会会员,青年艺术评论家,北方作家协会会员等职。 著作《常乐君艺术评论》一书,油画《归》,国画《荷香》,书法《诗词立轴》被美国北肯塔基州大学收藏,多幅禅画作品及书法作品被中国佛教协会、河南省佛教协会、少林寺、云阳寺、圣水寺等地收藏,油画代表作:《泉》、《无悔》、《永恒记忆》、《太行山上》、《青春》,《果林法师》等。国画代表作:《残荷》、《达摩拜石》、《问道图》、《三教归一图》、《太白邀月》等。国画作品《荷韵》捐于河南省希望工程。 自古以来,画荷的大师太多了,要想在这个领域再别出心裁,更显难度。特殊的地方就在于水墨除了与人心近,与文化更近,因而没有足够的人文修养,根本无法探到它的底蕴。更何况可政先生不是追求形式上的传统符号和元素——因为没有精神内涵的符号和元素,是不可能表达中国写意画的精神内涵的。可政先生选择了这一主题,无疑是接受了挑战,因为要想在此类题材上取得成就,不仅需要过人的勤奋,更需要别出心裁的睿智。 国画的四君子中并没有荷花,但是如果论到中国大写意花鸟画最重要的题材,除了梅花以外,就应该是荷花了,荷花这一题材的重要,其理由,还是周敦颐的《爱莲说》写得好:“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自周敦颐的阐释之后,无论在自然、社会、艺术各个领域里,荷花的身份都有了这种独特的含义。而且,近千年来,早已深入君子之心,“出淤泥而不染”,映照的正是一颗清虚正直、光明磊落、萧雅高洁的心。即使是出世的释道二家,也赞许那淡泊宁静、出于尘外的莲子之心。

写意花鸟画基础教学——以广州美术学院花鸟画专业梅兰竹菊课程为例

>学术论坛?美术学 艺术教育124ART EDUCATION 2012 · 11写意花鸟画基础教学 ——以广州美术学院花鸟画专业梅兰竹菊课程为例◆ 许敦平 一 学习中国画,一般遵循师法古人已有的技法程式,然后师造 化,从大自然获取灵感进行创作的顺序。写意花鸟画尤其是这样, 必须遵循由临摹到仿作再到创作的规律。这是前人的经验,对于我 们今天学习写意花鸟画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中国画写意的旨归在于神韵,即以意为之的意象手法。元代 汤垕在《画鉴》中说:“画梅谓之写梅,画竹谓之写竹,画兰谓之 写兰,何哉?盖花卉之至情,画者当以意写之,不在形似耳。”又 说:“盖其妙处在于笔法气韵神采,形似末也。”这就决定了写意 花鸟画表现手法的独特性,并由此独特性而创造的一整套精熟完备 的表现手法和创作经验。 写意花鸟画表现着画家多方面的修养,它不仅体现画家熟练的 笔墨与精湛的表现技巧,而且蕴含着画家对社会乃至人生的深入思 考与体察。中国绘画以笔墨为主,笔墨是写意花鸟画最重要的表现 语言,也是表现物象以至表达作者情感的基本语汇。写意花鸟画的 基本功是笔墨技法的练习,而要掌握笔墨的基本技法,可以从临摹 梅、兰、竹、菊入手。梅、兰、竹、菊作为训练写意花鸟画笔墨的 基础有其共性的规律,学画梅花是解决木本花卉枝干交搭的基础训 练;学习长叶草本的典范则是写兰;而通过对写竹的学习,可掌握 画面遮挡和短叶交搭重叠的前后关系;习得菊花画谱对花叶的概括 归纳、花头的陈置布势,也是画好花卉的基础。通过梅、兰、竹、 菊这4种花卉的技法练习,能更好地掌握写意花鸟画的基本功,然 后融会贯通,为进一步学习各种花卉打好基础。 前人称梅、兰、竹、菊为“四君子”,并以此寓托自己高尚的 品格。历代许多画家喜爱画梅、兰、竹、菊,托物言志,以笔墨抒 发思想感情,其作品正是中国文化的审美认识及追求的集中展现。 而历代流传的优秀画谱正是对审美规律和基本法则的概括,早在 宋代就有梅花谱传习,之后更有各种梅谱、竹谱等“课徒”“示 儿”画稿流传。发展到明清,形成了一套精熟完备的程式语言系 统,成为写意花鸟画入门的圭臬。清代王概编印的《芥子园画 谱》,几乎集中了中国画语言的全部法则和程式,其中的梅兰竹菊 画谱对绘画语言法式进行绝妙概括,以及详述了画法源流、风格、 技法特征、历代名家画稿等,使学者有轨可行,有规律可循,是学 习写意花鸟画规律性的基础范本,影响至今已成经典。许多成就斐 然的大家就是从临摹古典大师的作品及画谱开始,继而进行创造形 成自家气象。 二 梅、兰、竹、菊作为写意花鸟画笔墨基础训练的有效门径,已 是普通高等艺术院校及各个层次的写意花鸟画教学的普遍共识。目 前,选读中国画专业的学生基于多方面的原因对中国画的认知普遍较低,这对于中国画的教学效果来说无疑增加了沟通的障碍,而也正是这个较低的基础,对学生这张“白纸”便能更好作系统安排。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知识结构的完善以及视野的开拓等有赖于学习期间课程安排,高的起点、高的要求和高的标准是相辅相成的。作为写意花鸟画的基础,梅兰竹菊课程是本科花鸟画专业二年级开始学习的第一个意笔课程,每年学生约16人,学时为4周(64学时),使用教材为元、明、清和近现代部分名家的高精复制品、画册画页、画谱及本院授课教师原作。具体有元代如吴镇墨竹谱、王冕梅花;明清如文征明、石涛和郑板桥、金农等扬州画派画家;近现代如吴昌硕、蒲华等海派名家以及齐白石、潘天寿等的画册画页;画谱则以《芥子园画谱》的梅兰竹菊画谱为主,兼及画史画论的研读。对画册及复制品、原作重在做笔墨风格技巧的学习研究,而画谱则侧重于程式图式及口诀的研究。课程学习紧紧围绕写意花鸟画的基本概念和笔墨技法,通过对梅兰竹菊画法的详述,对史论、画家、作品及技法特征进行系统论述,相互参证,旨在梳理画法源流,着重画理与画法的相互参证。并对梅兰竹菊做植物学的物理分析,从而与画法、画理相参照,理解传统的笔墨造型方法与其写意精神,加深对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及作为技法的“写意”的理解,形象而浅显地释疑与解难。在学习时间的分配上,第1周以画竹法为主;第2周为画兰法;第3周在基本掌握笔、墨、宣纸、水的性能的基础上,学习画梅法和画菊法;第4周则根据学生的爱好交替进行练习。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理解和疑惑,灵活给予指导与讲评,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习的兴趣。三临摹的方法包括对临、背临和意临,可同时反复进行,如此无非要于精研之后,根据其用笔、用墨规律大胆发挥。要求学生临摹之前应认真观察、深入研究摹本的风格特点,寻找规律,研究作者是如何观察生活,如何转换物理与画理的关系。对范本的用笔用墨特点与章法处理作深入研究、重点突破,切忌浅尝辄止。遇有佳作则精研不辍,取得经验自能触类旁通。对待各家各派的作品同此法,正如清代秦永祖《桐阴画诀》所说:“博览诸家,然后专宗一二。临摹观玩,熟习久之,自能另出手眼,不为前人蹊径所拘。”初学临摹要注意形似,其目的在于更深入地体现神似,进而在理解摹本的基础上抛开借鉴作画,或借其章法变化题材,或仿其笔法自画感受,或借题材章法而改变构图形式,这是学习写意花鸟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的一环。画无定法,但有一定的规律和步骤,不论学习何种画法,都要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着色落

《图说“梅兰竹菊”》教案

《图说“梅兰竹菊”》教案 课题:第十九课图说“梅兰竹菊”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根据对“梅兰竹菊”的认识和喜好自由选择内容,灵活运用图文编排的知识表现主题,创作出具有个性的作品; 2、进一步掌握图文混排的方法,体会图、画、诗、文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表达主题的作用; 3、使学生受到道德的熏陶,学习四君子高风亮节的高贵品质,在思想上得到升华。 教学重点: 使学生根据对“梅兰竹菊”的认识和喜好自由选择内容,灵活运用图文编排的知识表现主题,创作出具有个性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 师:梅兰竹菊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也是中国古诗文书画的常见主题,梅兰竹菊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今天我们就一起制作非常漂亮的作品。 二、设计:从网上搜集“梅、兰、竹、菊”的诗画图文,用照片展示它们的形象,以国画和诗词体现它们代表的品质。 1、我来做:在“我的文档”中新建文件夹,命名为“梅兰竹菊”,在这个文件夹下建分类文件夹。 教材中给出了梅兰竹菊的文件夹结构图,学生按照教材的指导,建文件夹分别整理搜集到的图文信息。学生在这一活动环节,能够进一步熟悉文件夹的树形结构,层第关系,也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做事有规划、有条理的好习惯。 2、找一找:上网搜索“梅、兰、竹、菊”的图片和诗文,下载并保存到分

类的文件夹。 三、制作作品 1、制作画框: 文本框可以使文字以竖排的方式在版面上出现可以使版面更加活跃,此外利用文本框还可以将文档中的段落、图形、表格等很方便地显示在页面的任意指定位置上,可以在编辑区随意拖动,可以把文字放在任意位置而不影响其他内容的编排,在排版种具有灵活方便的作用。 在Word默认方式下输入的文字是从左向右横排的,而具有古典韵味的唐诗、宋词一般都是自右向左竖排的,因此在编辑唐诗、宋词时,我们就需要使用文本框。单击绘图工具栏上的插入横排文字框,文件中光标变成十字型,在合适的位置拖动鼠标,文本框的外框出现,继续拖动至合适的大小,松开鼠标,文本框出现;在文本框内单击,插入光标出现,可以输入所需的内容;对于文本框中的内容我们设置它的字体,字号,段落格式,甚至还可以在其中插入图片。这里我也可以先将文字输入给Word,设置好格式,复制后到文本框中粘贴。同图片一样,文本框也可以改变大小,位置,线形和颜色,填充效果等。这里我们显然要将文本框的线形设为无。 2.文章排版 在安排照片、国画和诗词在文档中的位置时,教师指导学生也可以使用大量的文本框,来保证自由的格式,一般先用文本框将整个版面分成不同的版块,然后在各自的文本框中工作。 四、交流:和同学们相互欣赏作品,说一说你是怎样编排文字和图片的。 五、关于知识链接 本课的知识链接是“网页快照”。教师指导学生了解这部分内容,在以后上网搜索资料时,能够更好地使用搜索引擎,更方便地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郑板桥梅兰竹菊四条屏

郑板桥梅兰竹菊四条屏。 简介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郑板桥生于1693年11月22日,卒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73岁;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此四条屏纯以水墨,设色淡雅,浓淡相宜,深浅并行,梅之傲骨,兰之君子,菊之傲霜,竹之挺拔,寥寥几笔,刻画而出,绝不繁难。诚大家所为。

题跋四副不同,各有别意,书法飞白走笔,运用自如。书画意境睥睨天下,桀骜不驯,自据一格,舍我其谁。六分半体至此已成熟完善,应是壮年巅峰之作,追求简洁大方,极致纯一。是为真迹。 图片:

中国画基础--梅兰竹菊期末

中国画基础--梅兰竹菊 "道人刻意伤迟暮,不写春丛画晚芽。一种孤芳傲霜意,生成原是后开花。"题款作品、作者答:《篱菊图》李鱓 梅花屋主是 答:王冕 《淇渭图》作者是 答:王绂 王冕是什么朝代的画家 答:元代 传著有《笔阵图》是 答:卫夫人 文徽明是什么朝代的画家 答:明 号"悲庵"指的是: 答:赵之谦 唐寅是哪个朝代的画家 答:明 "颜筋柳骨" 答:出自宋范仲淹《祭石学士文》 生宣一般用来作 答:水墨写意画 字"仲姬"指的是 答:管道昇 赵之谦是什么朝代的画家 答:清 《画禅室随笔》的作者是 答:董其昌 《梅竹寒禽图》作者是 答:林椿

《墨花十二种图》的作者是 答:陈淳 "苦瓜和尚"指的是 答:石涛 周之冕是什么朝代的画家 答:明代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作者是 答:陶渊明 清末画家是 答:任伯年 《祭侄文稿》是 答:颜真卿书迹 赵昌是什么朝代的画家 答:宋代 《仲尼梦奠帖》、《张翰思鲈贴》、《卜商读书帖》是 答:欧阳询行书 "写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的作者是 答:柯九思 "丹粉点染"是 答:徐崇嗣 存世《土母帖》、《同年帖》等是 答:李建中书迹 书法中的"屋漏痕"出自 答:唐代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年代、收藏地是 答:张择端北宋北京故宫博物馆院藏 "穷款"即 答:姓名和日期 存世书作《苕溪诗》、《蜀素帖》是

答:米芾 "吴门书派"指 答:明朝中期以祝允明、文徽明、王宠为代表的书法流派 "文房四宝"即 答:笔墨纸砚 "钉头鼠尾螳螂肚"即 答:画兰叶技法名称 明代《竹石菊花图》的作者是 答:陈淳 "粗笔画"即 答:写意画 《雪竹图》作者是 答:徐熙 "吴家样"指 答:吴道子 恽寿平是什么朝代的画家 答:清代 "文人画"指 答:士夫画 "驴屋"指的是 答:八大山人 运笔讲究的是 答:起承转合 下列对"宿墨"的描述最贴切的是 答:隔夜墨 下列对运笔描述最贴切的是 答:中国画技法名词(又称行笔,一波三折) "焦笔"指的是 答:中国画技法名词(又称干笔)

《中国古代花鸟画》案例分析

《中国古代花鸟画》案例分析 ——在落实新课程标准、体现课程改革方面的几点尝试 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李永成 在落实新课程标准,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指导下,结合新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和《美术教学大纲》中的一些精神,就所讲的《中国古代花鸟画》一课谈谈自己在体现新的教育理念,落实素质教育方面的做法及其感受和体会,以与各位同仁商榷。 首先在本案例中,我进行了大胆地尝试,运用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 一是强调了美术课程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使美术课程不在只是“制度课程”,而是真正的“教学课程”;美术教学也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成为课程知识的建构与开发的过程,并使之在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是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案例中在刚开始讲授新课时的一连串提问;作品《猫》的辨析;“四君子”的品格;《出水芙蓉图》的学生感受;对《墨葡萄图》的分析理解等多处均体现了科学探究的教学理念。 三是更加关注学生的美术体验性教学,密切学生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梅兰竹菊”这“四君子”教学中;王冕的《墨梅图》分析中;《花篮图》的赏析中;《出水芙蓉》的感受中;八大山人的身世介绍中;郑板桥的简介中等多处体现这一教学理念。 四是充分发挥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一个新的学习共同体。在案例中的引入新课;对花鸟画的定义分析;《五牛图》的所属类别;《猫》的表现形式鉴赏;杜甫、李白诗的寓意;对“四君子”的阐述;《虾》的表现形式;“八大山人”的艺术书写;诗书画印的综合体现等都是紧密围绕着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理念。 五是让学生走向自主创新学习,使学生真正具有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调空、自我评价反思基础上的以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学习行为和学习品质。案例中的《出水芙蓉图》的赏析;《墨葡萄图》的鉴赏等多处均体现学

梅兰竹菊画法

青在堂画兰浅说 宓草氏曰: 每种全图之前,考证士人,参心己意,必先立诸法,次歌诀,次起手诸者,便于循序求之,亦如学字之初,必先撇画省减,以及繁多,自一笔二笔至十数笔也,故起手式,花叶与枝,由少瓣以及多瓣,由小叶以及大叶,由单枝以及从枝,各以类从。俾初学胸中眼底,如得求字八法,虽千百字,亦不外乎是,庶学者由浅说而深求之,则进乎技矣。 画法源流: 画兰自郑所南、赵?斋,管仲姬后,相继而起者代不乏人,然分为二派,文人寄兴,则放逸之气,见于笔端,闺秀传神,则幽闲之姿,浮于纸上,各臻其妙,赵春谷及促穆以家法相传,杨补之与汤叔雅则甥舅媲美。杨维干与?斋同時皆号子固,且俱善画兰,不相上下,以及明季张静之、项子京、吴秋林、周公瑕、蔡景明、陈古白、杜子经、蒋冷生、陆包山,何仲雅辈出,真墨吐众香,砚滋九畹,极一时之盛,管仲姬之后,女流争为效颦,至明季马湘兰、薛素素、余翩翩、杨宛若皆以烟花丽质绘及幽芳,虽令湘畹蒙羞,然亦超脱不凡,不与从草为伍者矣。

画叶层次法 画兰全在于叶,故以叶为先,叶必由起手一笔,有钉头鼠尾螳肚之法。二笔交凤眼,三笔破凤眼,四笔五笔宜间折,叶下包根箨式,若鱼头,成丛多叶,宜俯仰而能生动,交加而不重叠,须知兰叶与蕙异者,细柔与粗劲也,入手之法,略具于此。 画叶左右法 画叶有左右式,不曰画叶,而曰撇叶者,亦如写字之用撇法,手由左至右为顺,由左至左为逆,初学须先顺手,便于运笔,亦宜渐习逆手,以至左右兼长,方为精妙,若拘于顺手,只能一边偏向,是非全法矣。 画叶稀密法 叶虽数笔,其风韵飘然,如霞裾月珮,翩翩自由,无一点尘俗气,丛兰叶须掩花,花后更须插叶,虽似从根而发,然不可丛杂,能意到笔不到,方为老手,须细法古人,自三五叶到数十叶,少不寒悴,多不纠纷,自能繁简各得其宜。 画花法

梅兰竹菊图片

梅兰竹菊图片 篇一:梅兰竹菊小版张价格表 梅兰竹菊小版张价格表 无齿邮票发行于2010年11月7日,整张枚数为8枚,共有两组,整张规格为232毫米;141毫米,呈扇形排列,每张邮票的面值为元。无齿邮票图片,名家书画,凸显精美。梅兰竹菊邮票中,梅邮票主图选自扬州八怪金农的,金农尤精画梅,格调拙厚淳朴,树姿苍劲,暗香浮动,独占春光。兰邮票主图选用巢勋的,返璞归真。无齿邮票发行于2010年11月7日,整张枚数为8枚,共有两组,整张规格为232毫米;141毫米,呈扇形排列,每张邮票的面值为元。 梅兰竹菊邮票中,梅邮票主图选自扬州八怪金农的,金农尤精画梅,格调拙厚淳朴,树姿苍劲,暗香浮动,独占春光。兰邮票主图选用巢勋的,返璞归真,朴实无华,秀丽多姿,叶态优美,王者风范。竹邮票主图选自扬州八怪郑板桥的。郑板桥一生画竹最多,邮票上的竹,以草书中竖长撇法运笔,体貌疏朗,风格劲峭,潇洒秀丽,诗情画意。菊邮票主图选自扬州八怪画家李鱓的,落笔有气势,设色清雅,有水墨融成奇趣的特色。整套邮票既雅致细腻,又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意蕴,堪称精品。 梅兰竹菊小版张价格如下(仅供参考): 首次发行个性化纪念邮票,以花开富贵为主图,花博会会徽、吉祥物

和园艺精品中的梅兰竹菊,和新邮呼应。12枚中空的特殊版式在河南首次使用。发行的邮票首发纪念封、纪念邮折等纯文化类邮品,深度解读了邮票的文化内涵,更好地普及、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意蕴。三是收录了、、1993-7以及邮票、小版张等花木类邮票,全面展现花卉文化。特别是邮票及小型张,既是书画邮票的精品,又属我国经典珍邮,富有升值潜力。 (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来源爱藏网。) 篇二:19教案 教案 课题:第十九课图说“梅兰竹菊”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根据对“梅兰竹菊”的认识和喜好自由选择内容,灵活运用图文编排的知识表现主题,创作出具有个性的作品; 2、进一步掌握图文混排的方法,体会图、画、诗、文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表达主题的作用; 3、使学生受到道德的熏陶,学习四君子高风亮节的高贵品质,在思想上得到升华。 教学重点: 使学生根据对“梅兰竹菊”的认识和喜好自由选择内容,灵活运用图文编排的知识表现主题,创作出具有个性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

国画花鸟画经典:当代名家梅兰竹菊四条屏欣赏

梅兰竹菊指:梅花、兰花、竹子、菊花,被人称为“花中四君子”、“四君子”,其品质分别是:傲、幽、坚、淡。它们共同特点是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梅、兰、竹、菊不仅是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 【易从网】名家梅兰竹菊四条屏作品欣赏一: 国礼书画家石开最新“国画四君子”《梅兰竹菊》四条屏(正在【易从网】展售) 画家石开四条屏梅兰竹菊挂画场景图

中国文人以“四君子”来标榜君子的清高品德,正是根源于对这种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集雅蔡梅竹兰菊四谱小引》:“文房清供,独取梅、竹、兰、菊四君者无他,则以其幽芳逸致,偏能涤人之秽肠而澄莹其神骨。” 由于“四君子”本身的自然属性而呈现出的一种自然美,更重要的是古人把一种人格力量,一种道德的情操和文化的内涵注入到“四君子”之中,通过“四君子”寄托理想,实现自我价值观念和人格追求。 【易从网】名家梅兰竹菊四条屏作品欣赏二: 国家一级美术师【张洪山】名家画四条屏梅兰竹菊作品(正在【易从网】展售) 梅:探波傲雪,剪雪裁冰,一身傲骨,是为高洁志士; 兰:空谷幽放,孤芳自赏,香雅怡情,是为世上贤达; 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清雅澹泊,是为谦谦君子; 菊:凌霜飘逸,特立独行,不趋炎势,是为世外隐士。 由此可见,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从而使花木草石脱离或拓展了原有的意义,而成为人格襟抱的象征和隐喻。大凡生命和艺术的“境界”,都是将有限的内在的精神品性,升华为永恒无限之美。 【易从网】名家梅兰竹菊四条屏作品欣赏三:

杨成功国画梅兰竹菊四条屏作品(正在【易从网】展售) 另外,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中国文人以其为“四君子”,正表现了文人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一幅梅兰竹菊,将春夏秋冬尽收眼底,一览无余,可谓美哉! 梅:冬日一点红,盛立风雪中。生来本傲骨,却无花仰面。 国礼书画家石开六尺梅花图《五福迎春》(正在【易从网】展售)兰:芬芳四处散,只求身自正。 竹:翠竹生僻处,四季常年青。清风高亮节,虚竹低头叶。

国画写意花鸟画图片欣赏

国画写意花鸟画图片欣赏 篇一:中国画写意花鸟画入门大全 中国画写意花鸟画入门大全 第一章概述 一、中国画的分科 中国画原称水墨画,始于唐,成于宋,盛于元,历史悠久,它是我国独特的绘画艺术形式,绘画技法非常丰富。从表现内容上可以分为工笔画,小写意和大写意三种。工笔画工细秀丽,造型严谨准确,大写意笔墨简练,造型概括传神,小写意笔墨技法介于两者之间,深受人们青睐,比较适合中老年人鉴赏和学习。 梅兰竹菊称四君子,是传统学习中国花鸟画的入门绘画题材,是基础课,所以将其纳入本书的编绘内容。梅兰竹菊练好后,掌握了运笔用墨的基本绘画技法,在此基础上,可举一反三再拓学其他绘画题材就容易多啦。 二、初学者应具备的工具 学国画要准备一些基本的绘画工具,简称文房四宝,具体是: 1. 毛笔毛笔种类名称繁多,形有大中小之分,质有软硬兼之别。初学时,大中小笔都应有,先备大小提斗笔各一支,大笔最好买兼毫的;中型笔买一支大兰竹、一支大白云;小型笔,买一支叶筋或衣纹笔,以后可根据需要逐步添置。

2.墨过去作画先用墨锭砚墨,墨有油烟墨和松烟墨之分,现在多用墨汁,市场上有一得阁、曹素功和中华牌等,宜书宜画,使用方便。 3.纸国画纸,有生宣和熟宣之分,生宣吸水性强,熟宣添加明矾制作不吸水。写意画要用吸水性较强的生宣纸。安徽产的“特净皮”、“净皮”最好,但价格高。初学者可用云南宣、浙江宣或四川夹江宣,价格适中。规格不要太大,一尺宣方便,可以直接做画。买三尺宣和四尺宣也可以,用时可以根据作画需要自裁,如四尺对裁,或四尺裁三,四尺裁四等。4.画毡亦称毛毡,垫在画纸下面,作画时吸收渗透的水墨初学者可以用旧毛毯、旧呢子代替,以平而有绒为好。临时作画没有条件,也可以把报纸垫在画纸下面作画。 5.笔洗内盛清水是洗毛笔用的,市场有售。初学者可以暂时不买,选择阔口而光滑的陶瓷大碗或杯瓶代替。 6.调色盘调墨配色用,市场售有七池型和重叠型的,初学者也可不买,可以选择中小型白色盘子代用,多少自便,一般有三、五个就可以啦。 7.颜色可买一盒12色的中国画颜色,也可选购常用的铅管颜色,如锌白、曙红、胭脂、藤黄、朱砂、赭石、石青、石绿等,用量多的可以随时单买补充。 笔筒、书架、镇纸等其他备品,可根据个人条件和学习进程的需要逐步添置完善。

《梅兰竹菊“四君子”》教案

《梅兰竹菊“四君子”》教案 《梅兰竹菊“四君子”》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中国传统花鸟画题材的学习,初步了解花鸟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传统。学习中国传统四君子的画法并尝试运用笔墨表现梅兰竹菊。 2、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中国画,培养审美能力和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使学生了解中国花鸟画的优秀传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方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审美作用。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重点、难点】 重点: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欣赏历代花鸟画作品,了解中国画的审美、艺术特色,了解梅兰竹菊等的画法及其文化内涵;体验笔墨情趣,学习竹子、梅花的画法。难点:掌握一定的中国画笔墨技法,体验笔墨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的有关竹子的诗词、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国画颜料。 教师准备:课件、范画。 1、了解竹子的特点。 出示有关竹子的录像或图片,介绍竹子的生长特点、生长习性及竹子的造型特点。 2、引导欣赏有关竹子的绘画和诗词。

(1)展示、欣赏美术史上优秀的画竹的作品,请学生谈谈感受并介绍有关竹子 的诗词。 (2)教师介绍郑板桥与竹子的逸闻趣事以及诗、画作品,指出竹子的象征意义。 (3)出示有关画竹的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了解中国古代画竹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学习竹子虚心有节的品质。 3、 了解中国画中表现竹子的方法。 4、分组讨论竹子的画法。 学生分组讨论画竹子(竹干、竹叶)的过程。 5、尝试画竹。 鼓励学生运用中国画材料尝试画竹。 6、展示评价。 学生互评作品。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国画颜料、收集的有关咏梅的诗词。 教师准备:课件、范画。 1、情境导入。 出示关于梅花的录像或摄影作品,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引导欣赏梅花诗词与绘画作品。 (1)请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梅花的诗词并加以解释。 (2)展示优秀的梅花绘画作品,如王冕的《墨梅图》,并请学生谈谈感受。 (3)展示关山月的作品《俏不争春》,让学生比较与古人作品的区别。 3、示范画梅花。

梅兰竹菊教案

梅兰竹菊“四君子”教案 东塍中学张哲学 教学目标: 了解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的由来。欣赏国画梅兰竹菊。学画梅兰竹菊。初步了解花鸟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传统。 教学重难点:了解梅兰竹菊的特点,学画梅兰竹菊。 教学设计: 一、导入:梅兰竹菊图片欣赏 二、教学展开: 1、四君子由来: (1)“四君子”品质分别是:傲、幽、坚、淡。梅、兰、竹、菊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 (2)、四君子并非浪得虚名,确实各有它的特色: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3)、中国文人以其为“四君子”,正表现了文人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直节,菊冷艳清贞。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从而使花木草石脱离或拓展了原有的意义,而成为人格象征和隐喻。 2、分说梅、兰、竹、菊: (1)、梅花最令诗人倾倒的气质,是一种寂寞中的自足,一种“凌寒独自开”的孤傲。它不屑与凡桃俗李在春光中争艳,而是在天寒地冻、万木不禁寒风时,独自傲然挺立,在大雪中开出满树繁花,幽幽冷香,随风袭人。 (2)、兰最令人倾倒之处是“幽”,因其生长在深山野谷,才能洗净那种绮丽香泽的姿态,以清婉素淡的香气长葆本性之美。这种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幽”,不只是属于林泉隐士的气质,更是一种文化通性,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风格,一种不求仕途通达、不沽名钓誉、只追求胸中志向的坦荡胸襟,象征着疏远污浊政治、保全自己美好人格的品质。兰花从不取媚于人,也不愿移植于繁华都市,一旦离开清幽净土,则不免为尘垢玷污。因此,兰花只适宜于开在人迹罕至的幽深所在,只适宜于开在诗人们的理想境界中。 (3)、竹既有梅凌寒傲雪的铁骨,又有兰翠色长存的高洁,并以它那“劲节”、“虚空”、“萧疏”的个性,使诗人画家在其中充分玩味自己的君子之风。它的“劲节”,代表不屈的节*;它的“虚空”,代表谦逊的胸怀,它的“萧疏”,代表诗人画家超群脱俗。 (4)、秋菊才兼有烈士与高士的两种品格。晚秋时节,斜阳下,矮篱畔,一丛黄菊傲然开放,不畏严霜,不辞寂寞,无论出处进退,都显示出可贵的品质。 3、欣赏梅兰竹菊图片 4、梅兰竹菊诗词欣赏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

浙美版初中美术8.梅兰竹菊“四君子”教学设计

8.梅兰竹菊“四君子” 教学设计 1新设计 这节课以国画的技法为主,所以这需要学生一定的美术表现技巧和动手能力。但给学生一定的人文教育,也有一定的文化意义。因为竹子的特点及其代表的挺拔洒脱、正直清高、清秀俊逸也是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 2教学目标 了解竹子的绘画方法及技巧。 初步学会运用毛笔体现竹子的形态和结构,培养学生对绘画的欣赏及运用能力。 ③感受写意花鸟画的笔情墨趣,激发学生对学习国画的兴趣。 3学情分析 学生的基本美术素养和国画技法有很大的差别。这节课以国画的技法为主,所以这需要学生一定的美术表现技巧和动手能力。但给全体学生普遍的美术人文理论教育,也有一定的意义,让学生能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熏陶。 4重点难点 ①竹子的结构特征。②竹子的绘画步骤。 竹子的生长规律及形态变化。②竹叶的笔墨变化。 5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在讲课之前, 老师先看看这诗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大家怎么理解这诗画讲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师: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韧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竹子四季常青象征着顽强的生命、青春永驻;其枝弯而不折,是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生而有节、竹节必露则是高风亮节的象征。这节课我们也来学习画竹子。 二、讲授新课 我们先来欣赏一幅国画-竹子,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描绘了竹子的哪几部分?(竹竿、竹枝、竹叶) 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竹竿、竹枝和竹叶的特征及画法。 1、竹竿 ①竹竿是一节一节的,认真观察图中同一竹竿的竹节长短变化有什么规律?(生:越往上越长) 因此,绘画时应一节一节的从下往上画,并且越往上的竹节越长,如果画成上短下长就不符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