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画基础--梅兰竹菊期末

中国画基础--梅兰竹菊期末

中国画基础--梅兰竹菊期末
中国画基础--梅兰竹菊期末

中国画基础--梅兰竹菊

"道人刻意伤迟暮,不写春丛画晚芽。一种孤芳傲霜意,生成原是后开花。"题款作品、作者答:《篱菊图》李鱓

梅花屋主是

答:王冕

《淇渭图》作者是

答:王绂

王冕是什么朝代的画家

答:元代

传著有《笔阵图》是

答:卫夫人

文徽明是什么朝代的画家

答:明

号"悲庵"指的是:

答:赵之谦

唐寅是哪个朝代的画家

答:明

"颜筋柳骨"

答:出自宋范仲淹《祭石学士文》

生宣一般用来作

答:水墨写意画

字"仲姬"指的是

答:管道昇

赵之谦是什么朝代的画家

答:清

《画禅室随笔》的作者是

答:董其昌

《梅竹寒禽图》作者是

答:林椿

《墨花十二种图》的作者是

答:陈淳

"苦瓜和尚"指的是

答:石涛

周之冕是什么朝代的画家

答:明代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作者是

答:陶渊明

清末画家是

答:任伯年

《祭侄文稿》是

答:颜真卿书迹

赵昌是什么朝代的画家

答:宋代

《仲尼梦奠帖》、《张翰思鲈贴》、《卜商读书帖》是

答:欧阳询行书

"写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的作者是

答:柯九思

"丹粉点染"是

答:徐崇嗣

存世《土母帖》、《同年帖》等是

答:李建中书迹

书法中的"屋漏痕"出自

答:唐代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年代、收藏地是

答:张择端北宋北京故宫博物馆院藏

"穷款"即

答:姓名和日期

存世书作《苕溪诗》、《蜀素帖》是

答:米芾

"吴门书派"指

答:明朝中期以祝允明、文徽明、王宠为代表的书法流派

"文房四宝"即

答:笔墨纸砚

"钉头鼠尾螳螂肚"即

答:画兰叶技法名称

明代《竹石菊花图》的作者是

答:陈淳

"粗笔画"即

答:写意画

《雪竹图》作者是

答:徐熙

"吴家样"指

答:吴道子

恽寿平是什么朝代的画家

答:清代

"文人画"指

答:士夫画

"驴屋"指的是

答:八大山人

运笔讲究的是

答:起承转合

下列对"宿墨"的描述最贴切的是

答:隔夜墨

下列对运笔描述最贴切的是

答:中国画技法名词(又称行笔,一波三折)

"焦笔"指的是

答:中国画技法名词(又称干笔)

"渲染"指的是答:中国画技法名

浙江人美版美术七年级上册《梅兰竹菊“四君子”》教案1

《梅兰竹菊“四君子”》教案 【教学目标】 1、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中国画,培养审美能力和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中国传统花鸟画题材的学习,初步了解花鸟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传统。学习中国传统四君子的画法并尝试运用笔墨表现梅兰竹菊。 3、使学生了解中国花鸟画的优秀传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方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审美作用。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重点、难点】 重点: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欣赏历代花鸟画作品,了解中国画的审美、艺术特色,了解梅兰竹菊等的画法及其文化内涵;体验笔墨情趣,学习竹子、梅花的画法。 难点:掌握一定的中国画笔墨技法,体验笔墨情趣。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的有关竹子的诗词、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国画颜料。 教师准备:课件、范画。 教学过程 1、了解竹子的特点。 出示有关竹子的录像或图片,介绍竹子的生长特点、生长习性及竹子的造型特点。 2、引导欣赏有关竹子的绘画和诗词。 (1)展示、欣赏美术史上优秀的画竹的作品,请学生谈谈感受并介绍有关竹子的诗词。(2)教师介绍郑板桥与竹子的逸闻趣事以及诗、画作品,指出竹子的象征意义。 (3)出示有关画竹的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了解中国古代画竹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学习竹子虚心有节的品质。

3、了解中国画中表现竹子的方法。 4、分组讨论竹子的画法。 学生分组讨论画竹子(竹干、竹叶)的过程。 5、尝试画竹。 鼓励学生运用中国画材料尝试画竹。 6、展示评价。 学生互评作品。

古代四君子

古代四君子 贵族四术:诗、书、礼、乐 秀才四艺:琴、棋、书、画 文房四宝:湖笔、徽墨、宣纸、端砚 书法四体:真、草、隶、篆 国画四君子:梅、兰、竹、菊 我国古代战国四君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 我国初唐文坛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我国北宋文坛四大家: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 我国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我国明代江南四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义宾 我国楷书四大家: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元代-赵孟俯 我国清代山水画家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 我国京剧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 我国古代四大书院:湖南石鼓书院、岳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河南应天府书院 我国古代文房四宝:湖笔、徽墨、宣纸、端砚 我国古代四大书亭:安徽滁县的醉翁亭、北京南郊的陶然亭、湖南长沙的爱晚亭、 杭州西湖的湖心亭 我国古代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我国古代秀才四艺:琴、棋、书、画 我国古代贵族四术:诗、书、礼、乐 我国古代四大名镇: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湖北汉口镇 我国古代四美:音乐、珍味、文章、言谈 我国汉字书法四体:真、草、隶、篆 我国四大古典戏剧:《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 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我国古代四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我国古代儒家评人物分类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我国国画四君子:梅、兰、竹、菊 我国四大石窟寺: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 我国四大美人图:西施浣沙、昭君出寨、貂婵拜月、贵妃醉酒 我国四大佛教名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龙山 我国古代四大文化遗产:《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明清档案》 我国花草四雅:兰花、菊花、水仙花、唐菖浦 我国盆树四大家:黄杨木、金雀梅、迎春花、绒针柏 我国四大名绣:苏绣、湘绣、蜀绣、粤绣 我国现代戏曲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我国四大名扇:杭州的檀香扇、苏州的绢扇、肇庆的牛骨扇、新会的葵扇四君子:梅、兰、竹、菊的品德 梅,傲雪清高; 兰,孤芳幽沁; 竹,操节高洁; 菊,隐逸傲霜。 国人赞四君子--梅兰竹菊由来已久。 四君子不媚不俗、幽芳清远、风骨逸致、荡污涤垢、亮节不阿;使人襟阔、风逸、格高、趣雅,深博国人千秋爱戴、普天共识.

《梅兰竹菊“四君子”》教学设计

《梅兰竹菊“四君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竹子的生长结构与造型特点,领会传统文化中托物言志的思想内涵。 2、学习写意画墨竹,了解笔墨技法与造型关系,尝试用写意技法画竹子。 3、通过学习写意画墨竹,感受写意墨竹形式美感与蕴含的“君子”品格,体会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君子”品味。 学情分析 竹常被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墨竹成了书、画、道(哲学)的综合体,成了人格、人品的直接写照,寓意兴寄愈益丰厚,成为中国画史千载不衰的画种。初一学生对于竹子的这种精神是有所理解的,结合课内外知识对描写竹子的诗词歌赋也能说出几句来。但是大部分同学没有用过毛笔,讲解怎么用笔用墨是个关键,毕竟美术课没有作业呈现无疑于耍流氓。还有国画材料,乡镇学生也很难购置全面,建议统一购置或学校发放。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写意画墨竹,尝试用写意技法画墨竹。 教学难点:写意墨竹的笔墨技法与造型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教学演示的工具、教学课件、梅兰竹菊图片。 学生:中国画的工具。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 同学们都看见教室里四周挂的墨竹了,有没有一种置身竹林中的感觉啊?今天我们就在这“墨竹林”中感受清风竹影,学习写意画墨竹。(板书课题:清风竹影) 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 (一)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竹之品格。 竹,非草非木,实在是天地间一大造化。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争相诵咏,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和画更是数以万计。

学生探究一:你知道文人墨客为什么喜欢竹子吗? 学生讨论回答:虚心、有节、坚韧、挺拔…… 教师归纳:竹子虚心、有节、坚韧、挺拔、不畏霜雪的自然属性,特别适合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文人将自身情感融入竹子,将竹子作为君子的象征。(板书:一、品格) 文人画家们以竹为君子,描写竹子,实为描写自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2、画竹名家。 历代文人画士之中,爱竹的人很多,竹诗竹画也多得不可胜数。 学生探究二:你们知道有哪些画竹子的画家吗? 学生讨论回答:…… 画竹无论是数量之多,还是格调之高,都莫过与一个人。 他早年家贫,努力好学,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他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为官清正,关心人民疾苦。 他擅长画兰竹,他题与竹画的诗数以百计,丰富多彩,把自己的人生态度融进了对竹子的生态描绘之中。他是扬州八怪之一。 他就是清代的郑燮,号板桥。 下面我们来欣赏下郑板桥的墨竹。 ①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学生齐读,并说诗句的思想感情。 教师归纳:竹子牢牢地咬定青山,把根深深地扎在破裂的岩石中。经受了千万种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哪个方向的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的光辉形象。 ②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nángtuó)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找出诗中表现郑板桥所画竹子形象特征的关键词。(清瘦) 学生说诗句的思想感情。 教师归纳:托物言志,借写所画竹子清瘦劲节的形象特征表明自己清正坚韧的节操。表现了一个廉洁爱民,不畏权势的清官形象。 他认为画竹有三个阶段。一是“眼中有竹”,二是“胸有存竹”,三是“胸无存竹”。

浙美七上 8梅兰竹菊“四君子” 教案设计

《梅兰竹菊“四君子”——傲雪梅花》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七年级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分三课完成。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梅、兰、竹、菊有着很高的地位,被称为花中“四君子”。它们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历来为人们所喜爱。无数文人墨客更是争相诵咏,留下大量诗词歌赋。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赞颂梅花不畏严寒、不畏孤独与寂寞,不屈服于恶劣环境的高尚品质;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爱竹情趣和爱竹心态;诗人屈原以“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惜美人”这样的诗句来咏兰,赞美其幽芳高洁的情操。 第三课时的教材选取岭南派代表画家关山月和其他名家的梅花作品,通过咏梅诗句和梅花写意技法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中国画的工具材料,体验中国画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审美作用,从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艺术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梅花的生长习性与造型特点,领会传统文化中托物言志的思想内涵。 2.学习梅花的写意画法,了解中国画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提高鉴赏能力。 3.根据对咏梅诗句的理解,临摹或创作一幅梅花。要求浓淡得体, 层次分明,疏密有序。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在识梅、赏梅、诵梅、画梅的过程中了解中国画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中国画,使学生了解中国花鸟画的优秀传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审美能力和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欣赏历代梅花优秀作品,了解中国画的审美、艺术特色,了解梅花画法及其文化内涵;体验笔墨情趣,学习梅花的画法。 难点:掌握一定的中国画笔墨技法,体验笔墨情趣。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的有关梅花的诗词、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国画颜料。 教师准备:课件、范画。 五、教学过程 (一)听音识梅、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古筝曲《梅花三弄》,让学生在音乐中走进梅花,感受梅花带来的美。 (新课标提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导课中先声引人,创设良好的文化情境,才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意识。) 2.师生简要交流,揭示课题。师板书:傲雪梅花 (二)了解梅花特点,诵读佳句,情感升华 1.教师简单介绍梅花蕴含寓意,提升学生对梅花精神认识。 2.课件出示梅花小档案,学生通过小档案了解梅花生活习性和特点。 3.师生间交流对梅花的情感,鼓励和肯定学生对梅花的不同角度的欣赏。 4.学生回忆学习过的关于梅花的诗句,教师引导好学生感悟从古至今人们对梅花的赞美。最后以伟大领袖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的共赏共读达到情感升华。 (对于学生,他们的生活经验不丰富,见识有限,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认识不完整,在表象的认知到情感的感悟方面还需要教师逐层做好引领。) (三)赏析探究,初探历代名家画梅技巧 1.课件展示历代经典的梅花作品,教师做简要讲解。 (从品诗到感受名家画作,进一步落实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2.从宋代马麟到元代王冕、近代关山月的梅花画作欣赏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特点——“笔墨传情,托物言志”,体会梅花高雅、淡泊的品格。

中国当代书画名家李可政之国画艺术

赏当代中国国画名家李可政之著作 李可政,又名:常乐君。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当代中国书画名家,现任河南希望书画院院长,河南教育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学会会员,中国青年油画家学会会员,青年艺术评论家,北方作家协会会员等职。 著作《常乐君艺术评论》一书,油画《归》,国画《荷香》,书法《诗词立轴》被美国北肯塔基州大学收藏,多幅禅画作品及书法作品被中国佛教协会、河南省佛教协会、少林寺、云阳寺、圣水寺等地收藏,油画代表作:《泉》、《无悔》、《永恒记忆》、《太行山上》、《青春》,《果林法师》等。国画代表作:《残荷》、《达摩拜石》、《问道图》、《三教归一图》、《太白邀月》等。国画作品《荷韵》捐于河南省希望工程。 自古以来,画荷的大师太多了,要想在这个领域再别出心裁,更显难度。特殊的地方就在于水墨除了与人心近,与文化更近,因而没有足够的人文修养,根本无法探到它的底蕴。更何况可政先生不是追求形式上的传统符号和元素——因为没有精神内涵的符号和元素,是不可能表达中国写意画的精神内涵的。可政先生选择了这一主题,无疑是接受了挑战,因为要想在此类题材上取得成就,不仅需要过人的勤奋,更需要别出心裁的睿智。 国画的四君子中并没有荷花,但是如果论到中国大写意花鸟画最重要的题材,除了梅花以外,就应该是荷花了,荷花这一题材的重要,其理由,还是周敦颐的《爱莲说》写得好:“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自周敦颐的阐释之后,无论在自然、社会、艺术各个领域里,荷花的身份都有了这种独特的含义。而且,近千年来,早已深入君子之心,“出淤泥而不染”,映照的正是一颗清虚正直、光明磊落、萧雅高洁的心。即使是出世的释道二家,也赞许那淡泊宁静、出于尘外的莲子之心。

《图说“梅兰竹菊”》教案

《图说“梅兰竹菊”》教案 课题:第十九课图说“梅兰竹菊”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根据对“梅兰竹菊”的认识和喜好自由选择内容,灵活运用图文编排的知识表现主题,创作出具有个性的作品; 2、进一步掌握图文混排的方法,体会图、画、诗、文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表达主题的作用; 3、使学生受到道德的熏陶,学习四君子高风亮节的高贵品质,在思想上得到升华。 教学重点: 使学生根据对“梅兰竹菊”的认识和喜好自由选择内容,灵活运用图文编排的知识表现主题,创作出具有个性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 师:梅兰竹菊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也是中国古诗文书画的常见主题,梅兰竹菊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今天我们就一起制作非常漂亮的作品。 二、设计:从网上搜集“梅、兰、竹、菊”的诗画图文,用照片展示它们的形象,以国画和诗词体现它们代表的品质。 1、我来做:在“我的文档”中新建文件夹,命名为“梅兰竹菊”,在这个文件夹下建分类文件夹。 教材中给出了梅兰竹菊的文件夹结构图,学生按照教材的指导,建文件夹分别整理搜集到的图文信息。学生在这一活动环节,能够进一步熟悉文件夹的树形结构,层第关系,也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做事有规划、有条理的好习惯。 2、找一找:上网搜索“梅、兰、竹、菊”的图片和诗文,下载并保存到分

类的文件夹。 三、制作作品 1、制作画框: 文本框可以使文字以竖排的方式在版面上出现可以使版面更加活跃,此外利用文本框还可以将文档中的段落、图形、表格等很方便地显示在页面的任意指定位置上,可以在编辑区随意拖动,可以把文字放在任意位置而不影响其他内容的编排,在排版种具有灵活方便的作用。 在Word默认方式下输入的文字是从左向右横排的,而具有古典韵味的唐诗、宋词一般都是自右向左竖排的,因此在编辑唐诗、宋词时,我们就需要使用文本框。单击绘图工具栏上的插入横排文字框,文件中光标变成十字型,在合适的位置拖动鼠标,文本框的外框出现,继续拖动至合适的大小,松开鼠标,文本框出现;在文本框内单击,插入光标出现,可以输入所需的内容;对于文本框中的内容我们设置它的字体,字号,段落格式,甚至还可以在其中插入图片。这里我也可以先将文字输入给Word,设置好格式,复制后到文本框中粘贴。同图片一样,文本框也可以改变大小,位置,线形和颜色,填充效果等。这里我们显然要将文本框的线形设为无。 2.文章排版 在安排照片、国画和诗词在文档中的位置时,教师指导学生也可以使用大量的文本框,来保证自由的格式,一般先用文本框将整个版面分成不同的版块,然后在各自的文本框中工作。 四、交流:和同学们相互欣赏作品,说一说你是怎样编排文字和图片的。 五、关于知识链接 本课的知识链接是“网页快照”。教师指导学生了解这部分内容,在以后上网搜索资料时,能够更好地使用搜索引擎,更方便地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郑板桥梅兰竹菊四条屏

郑板桥梅兰竹菊四条屏。 简介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郑板桥生于1693年11月22日,卒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73岁;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此四条屏纯以水墨,设色淡雅,浓淡相宜,深浅并行,梅之傲骨,兰之君子,菊之傲霜,竹之挺拔,寥寥几笔,刻画而出,绝不繁难。诚大家所为。

题跋四副不同,各有别意,书法飞白走笔,运用自如。书画意境睥睨天下,桀骜不驯,自据一格,舍我其谁。六分半体至此已成熟完善,应是壮年巅峰之作,追求简洁大方,极致纯一。是为真迹。 图片:

中国画基础--梅兰竹菊期末

中国画基础--梅兰竹菊 "道人刻意伤迟暮,不写春丛画晚芽。一种孤芳傲霜意,生成原是后开花。"题款作品、作者答:《篱菊图》李鱓 梅花屋主是 答:王冕 《淇渭图》作者是 答:王绂 王冕是什么朝代的画家 答:元代 传著有《笔阵图》是 答:卫夫人 文徽明是什么朝代的画家 答:明 号"悲庵"指的是: 答:赵之谦 唐寅是哪个朝代的画家 答:明 "颜筋柳骨" 答:出自宋范仲淹《祭石学士文》 生宣一般用来作 答:水墨写意画 字"仲姬"指的是 答:管道昇 赵之谦是什么朝代的画家 答:清 《画禅室随笔》的作者是 答:董其昌 《梅竹寒禽图》作者是 答:林椿

《墨花十二种图》的作者是 答:陈淳 "苦瓜和尚"指的是 答:石涛 周之冕是什么朝代的画家 答:明代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作者是 答:陶渊明 清末画家是 答:任伯年 《祭侄文稿》是 答:颜真卿书迹 赵昌是什么朝代的画家 答:宋代 《仲尼梦奠帖》、《张翰思鲈贴》、《卜商读书帖》是 答:欧阳询行书 "写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的作者是 答:柯九思 "丹粉点染"是 答:徐崇嗣 存世《土母帖》、《同年帖》等是 答:李建中书迹 书法中的"屋漏痕"出自 答:唐代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年代、收藏地是 答:张择端北宋北京故宫博物馆院藏 "穷款"即 答:姓名和日期 存世书作《苕溪诗》、《蜀素帖》是

答:米芾 "吴门书派"指 答:明朝中期以祝允明、文徽明、王宠为代表的书法流派 "文房四宝"即 答:笔墨纸砚 "钉头鼠尾螳螂肚"即 答:画兰叶技法名称 明代《竹石菊花图》的作者是 答:陈淳 "粗笔画"即 答:写意画 《雪竹图》作者是 答:徐熙 "吴家样"指 答:吴道子 恽寿平是什么朝代的画家 答:清代 "文人画"指 答:士夫画 "驴屋"指的是 答:八大山人 运笔讲究的是 答:起承转合 下列对"宿墨"的描述最贴切的是 答:隔夜墨 下列对运笔描述最贴切的是 答:中国画技法名词(又称行笔,一波三折) "焦笔"指的是 答:中国画技法名词(又称干笔)

梅兰竹菊画法

青在堂画兰浅说 宓草氏曰: 每种全图之前,考证士人,参心己意,必先立诸法,次歌诀,次起手诸者,便于循序求之,亦如学字之初,必先撇画省减,以及繁多,自一笔二笔至十数笔也,故起手式,花叶与枝,由少瓣以及多瓣,由小叶以及大叶,由单枝以及从枝,各以类从。俾初学胸中眼底,如得求字八法,虽千百字,亦不外乎是,庶学者由浅说而深求之,则进乎技矣。 画法源流: 画兰自郑所南、赵?斋,管仲姬后,相继而起者代不乏人,然分为二派,文人寄兴,则放逸之气,见于笔端,闺秀传神,则幽闲之姿,浮于纸上,各臻其妙,赵春谷及促穆以家法相传,杨补之与汤叔雅则甥舅媲美。杨维干与?斋同時皆号子固,且俱善画兰,不相上下,以及明季张静之、项子京、吴秋林、周公瑕、蔡景明、陈古白、杜子经、蒋冷生、陆包山,何仲雅辈出,真墨吐众香,砚滋九畹,极一时之盛,管仲姬之后,女流争为效颦,至明季马湘兰、薛素素、余翩翩、杨宛若皆以烟花丽质绘及幽芳,虽令湘畹蒙羞,然亦超脱不凡,不与从草为伍者矣。

画叶层次法 画兰全在于叶,故以叶为先,叶必由起手一笔,有钉头鼠尾螳肚之法。二笔交凤眼,三笔破凤眼,四笔五笔宜间折,叶下包根箨式,若鱼头,成丛多叶,宜俯仰而能生动,交加而不重叠,须知兰叶与蕙异者,细柔与粗劲也,入手之法,略具于此。 画叶左右法 画叶有左右式,不曰画叶,而曰撇叶者,亦如写字之用撇法,手由左至右为顺,由左至左为逆,初学须先顺手,便于运笔,亦宜渐习逆手,以至左右兼长,方为精妙,若拘于顺手,只能一边偏向,是非全法矣。 画叶稀密法 叶虽数笔,其风韵飘然,如霞裾月珮,翩翩自由,无一点尘俗气,丛兰叶须掩花,花后更须插叶,虽似从根而发,然不可丛杂,能意到笔不到,方为老手,须细法古人,自三五叶到数十叶,少不寒悴,多不纠纷,自能繁简各得其宜。 画花法

梅兰竹菊图片

梅兰竹菊图片 篇一:梅兰竹菊小版张价格表 梅兰竹菊小版张价格表 无齿邮票发行于2010年11月7日,整张枚数为8枚,共有两组,整张规格为232毫米;141毫米,呈扇形排列,每张邮票的面值为元。无齿邮票图片,名家书画,凸显精美。梅兰竹菊邮票中,梅邮票主图选自扬州八怪金农的,金农尤精画梅,格调拙厚淳朴,树姿苍劲,暗香浮动,独占春光。兰邮票主图选用巢勋的,返璞归真。无齿邮票发行于2010年11月7日,整张枚数为8枚,共有两组,整张规格为232毫米;141毫米,呈扇形排列,每张邮票的面值为元。 梅兰竹菊邮票中,梅邮票主图选自扬州八怪金农的,金农尤精画梅,格调拙厚淳朴,树姿苍劲,暗香浮动,独占春光。兰邮票主图选用巢勋的,返璞归真,朴实无华,秀丽多姿,叶态优美,王者风范。竹邮票主图选自扬州八怪郑板桥的。郑板桥一生画竹最多,邮票上的竹,以草书中竖长撇法运笔,体貌疏朗,风格劲峭,潇洒秀丽,诗情画意。菊邮票主图选自扬州八怪画家李鱓的,落笔有气势,设色清雅,有水墨融成奇趣的特色。整套邮票既雅致细腻,又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意蕴,堪称精品。 梅兰竹菊小版张价格如下(仅供参考): 首次发行个性化纪念邮票,以花开富贵为主图,花博会会徽、吉祥物

和园艺精品中的梅兰竹菊,和新邮呼应。12枚中空的特殊版式在河南首次使用。发行的邮票首发纪念封、纪念邮折等纯文化类邮品,深度解读了邮票的文化内涵,更好地普及、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意蕴。三是收录了、、1993-7以及邮票、小版张等花木类邮票,全面展现花卉文化。特别是邮票及小型张,既是书画邮票的精品,又属我国经典珍邮,富有升值潜力。 (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来源爱藏网。) 篇二:19教案 教案 课题:第十九课图说“梅兰竹菊”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根据对“梅兰竹菊”的认识和喜好自由选择内容,灵活运用图文编排的知识表现主题,创作出具有个性的作品; 2、进一步掌握图文混排的方法,体会图、画、诗、文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表达主题的作用; 3、使学生受到道德的熏陶,学习四君子高风亮节的高贵品质,在思想上得到升华。 教学重点: 使学生根据对“梅兰竹菊”的认识和喜好自由选择内容,灵活运用图文编排的知识表现主题,创作出具有个性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

《梅兰竹菊“四君子”》教案

《梅兰竹菊“四君子”》教案 《梅兰竹菊“四君子”》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中国传统花鸟画题材的学习,初步了解花鸟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传统。学习中国传统四君子的画法并尝试运用笔墨表现梅兰竹菊。 2、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中国画,培养审美能力和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使学生了解中国花鸟画的优秀传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方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审美作用。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重点、难点】 重点: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欣赏历代花鸟画作品,了解中国画的审美、艺术特色,了解梅兰竹菊等的画法及其文化内涵;体验笔墨情趣,学习竹子、梅花的画法。难点:掌握一定的中国画笔墨技法,体验笔墨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的有关竹子的诗词、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国画颜料。 教师准备:课件、范画。 1、了解竹子的特点。 出示有关竹子的录像或图片,介绍竹子的生长特点、生长习性及竹子的造型特点。 2、引导欣赏有关竹子的绘画和诗词。

(1)展示、欣赏美术史上优秀的画竹的作品,请学生谈谈感受并介绍有关竹子 的诗词。 (2)教师介绍郑板桥与竹子的逸闻趣事以及诗、画作品,指出竹子的象征意义。 (3)出示有关画竹的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了解中国古代画竹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学习竹子虚心有节的品质。 3、 了解中国画中表现竹子的方法。 4、分组讨论竹子的画法。 学生分组讨论画竹子(竹干、竹叶)的过程。 5、尝试画竹。 鼓励学生运用中国画材料尝试画竹。 6、展示评价。 学生互评作品。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国画颜料、收集的有关咏梅的诗词。 教师准备:课件、范画。 1、情境导入。 出示关于梅花的录像或摄影作品,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引导欣赏梅花诗词与绘画作品。 (1)请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梅花的诗词并加以解释。 (2)展示优秀的梅花绘画作品,如王冕的《墨梅图》,并请学生谈谈感受。 (3)展示关山月的作品《俏不争春》,让学生比较与古人作品的区别。 3、示范画梅花。

梅兰竹菊教案

梅兰竹菊“四君子”教案 东塍中学张哲学 教学目标: 了解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的由来。欣赏国画梅兰竹菊。学画梅兰竹菊。初步了解花鸟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传统。 教学重难点:了解梅兰竹菊的特点,学画梅兰竹菊。 教学设计: 一、导入:梅兰竹菊图片欣赏 二、教学展开: 1、四君子由来: (1)“四君子”品质分别是:傲、幽、坚、淡。梅、兰、竹、菊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 (2)、四君子并非浪得虚名,确实各有它的特色: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3)、中国文人以其为“四君子”,正表现了文人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直节,菊冷艳清贞。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从而使花木草石脱离或拓展了原有的意义,而成为人格象征和隐喻。 2、分说梅、兰、竹、菊: (1)、梅花最令诗人倾倒的气质,是一种寂寞中的自足,一种“凌寒独自开”的孤傲。它不屑与凡桃俗李在春光中争艳,而是在天寒地冻、万木不禁寒风时,独自傲然挺立,在大雪中开出满树繁花,幽幽冷香,随风袭人。 (2)、兰最令人倾倒之处是“幽”,因其生长在深山野谷,才能洗净那种绮丽香泽的姿态,以清婉素淡的香气长葆本性之美。这种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幽”,不只是属于林泉隐士的气质,更是一种文化通性,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风格,一种不求仕途通达、不沽名钓誉、只追求胸中志向的坦荡胸襟,象征着疏远污浊政治、保全自己美好人格的品质。兰花从不取媚于人,也不愿移植于繁华都市,一旦离开清幽净土,则不免为尘垢玷污。因此,兰花只适宜于开在人迹罕至的幽深所在,只适宜于开在诗人们的理想境界中。 (3)、竹既有梅凌寒傲雪的铁骨,又有兰翠色长存的高洁,并以它那“劲节”、“虚空”、“萧疏”的个性,使诗人画家在其中充分玩味自己的君子之风。它的“劲节”,代表不屈的节*;它的“虚空”,代表谦逊的胸怀,它的“萧疏”,代表诗人画家超群脱俗。 (4)、秋菊才兼有烈士与高士的两种品格。晚秋时节,斜阳下,矮篱畔,一丛黄菊傲然开放,不畏严霜,不辞寂寞,无论出处进退,都显示出可贵的品质。 3、欣赏梅兰竹菊图片 4、梅兰竹菊诗词欣赏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

8.梅兰竹菊“四君子” 教学设计 (1)

8.梅兰竹菊“四君子”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竹子的生长结构与造型特点,领会传统文化中托物言志的思想内涵。 2.学习写意画墨竹,了解笔墨技法与造型关系,尝试用写意技法画竹子。 3.通过学习写意画墨竹,感受写意墨竹形式美感与蕴含的“君子”品格,体会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君子”品味。 2学情分析 竹常被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墨竹成了书、画、道(哲学)的综合体,成了人格、人品的直接写照,寓意兴寄愈益丰厚,成为中国画史千载不衰的画种。初一学生对于竹子的这种精神是有所理解的,结合课内外知识对描写竹子的诗词歌赋也能说出几句来。但是大部分同学没有用过毛笔,讲解怎么用笔用墨是个关键,毕竟美术课没有作业呈现无疑于耍流氓。还有国画材料,乡镇学生也很难购置全面,建议统一购置或学校发放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写意画墨竹,尝试用写意技法画墨竹。 教学难点:写意墨竹的笔墨技法与造型关系。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 同学们都看见教室里四周挂的墨竹了,有没有一种置身竹林中的感觉啊?今天我们就在这“墨竹林”中感受清风竹影,学习写意画墨竹。(板书课题:清风竹影) 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 (一)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竹之品格 竹,非草非木,实在是天地间一大造化。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争相诵咏,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和画更是数以万计。 学生探究一:你知道文人墨客为什么喜欢竹子吗? 学生讨论回答:虚心、有节、坚韧、挺拔…… 教师归纳:竹子虚心、有节、坚韧、挺拔、不畏霜雪的自然属性,特别适合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文人将自身情感融入竹子,将竹子作为君子的象征。(板书:一、品格) 文人画家们以竹为君子,描写竹子,实为描写自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浙美版初中美术8.梅兰竹菊“四君子”教学设计

8.梅兰竹菊“四君子” 教学设计 1新设计 这节课以国画的技法为主,所以这需要学生一定的美术表现技巧和动手能力。但给学生一定的人文教育,也有一定的文化意义。因为竹子的特点及其代表的挺拔洒脱、正直清高、清秀俊逸也是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 2教学目标 了解竹子的绘画方法及技巧。 初步学会运用毛笔体现竹子的形态和结构,培养学生对绘画的欣赏及运用能力。 ③感受写意花鸟画的笔情墨趣,激发学生对学习国画的兴趣。 3学情分析 学生的基本美术素养和国画技法有很大的差别。这节课以国画的技法为主,所以这需要学生一定的美术表现技巧和动手能力。但给全体学生普遍的美术人文理论教育,也有一定的意义,让学生能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熏陶。 4重点难点 ①竹子的结构特征。②竹子的绘画步骤。 竹子的生长规律及形态变化。②竹叶的笔墨变化。 5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在讲课之前, 老师先看看这诗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大家怎么理解这诗画讲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师: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韧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竹子四季常青象征着顽强的生命、青春永驻;其枝弯而不折,是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生而有节、竹节必露则是高风亮节的象征。这节课我们也来学习画竹子。 二、讲授新课 我们先来欣赏一幅国画-竹子,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描绘了竹子的哪几部分?(竹竿、竹枝、竹叶) 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竹竿、竹枝和竹叶的特征及画法。 1、竹竿 ①竹竿是一节一节的,认真观察图中同一竹竿的竹节长短变化有什么规律?(生:越往上越长) 因此,绘画时应一节一节的从下往上画,并且越往上的竹节越长,如果画成上短下长就不符合

中国画赏析

中国画赏析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也称国画或水墨画。它讲究写实写意,在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体系,为东方绘画的主流。它是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宣纸和绢帛为载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画种。它是中国艺术的典型代表,是一种精神性、哲学性很强的艺术。中国画是建立在艺术想象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创造,通过虚实相生、书印结合,进行意象造型,美学追求,从而展示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境界。 传统中国画不仅历史悠久,还有着博大精深的丰厚内涵。它源自远古的岩画和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经过青铜器的铸就,发展到战国的壁画、帛画时已趋成熟。受过秦砖汉瓦的熏陶,与中国特有的书法同源,有盛唐的青绿丹青,有着篆、隶、楷、草、行的线条之美,有五代、北宋的工笔花鸟之妙,有宋、元的山水之神韵,有明、清文人之笔墨胸襟,有中国与域外交流碰撞的艺术火花,有民间艺术的装饰风情,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的精华,更有着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的陶冶之魂,现在,又在经历着新时代文明的洗礼。所以,传统的中国文化既是一条活着的流动着的长河,又是一条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与时俱进的东方之龙。它的生命之树长青。不论社会如何发展,只要中国的笔墨纸砚还存在,只要中国的炎黄子孙还存在,只要中国人的审美情节还存在,中国画就会永远存在、发展下去。传统的中国绘画,在新的世纪

中仍会“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中国画狭义地说是用毛笔、墨、颜料画在宣纸或绢(帛、壁)上的,广义地说包括漆画、木刻版画、民间年画等不同绘画形式。题材一般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等。在技法上又可分为工笔和写意两种,各有蹊径,自有特色。人物画从晚周至两汉、魏晋、唐、五代、两宋逐渐成熟,山水、花鸟等至隋唐始独立形成画种。五代、两宋期间,中国画流派繁多,成为高度发展的阶段。元代山水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文人画兴盛。明、清和近代,重视笔墨,大体承袭前规。在各个时期都出现了不少革新创造的画家。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和风格。在描绘物象上,主要运用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有高超的表现力,并与诗、书法和篆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它还有独特的装裱形式(卷轴画、册页、扇面)。 中国画的技法,实际上就是用笔和用墨的问题。宋以后,“笔墨”的含义已经不是单纯的笔或墨的名称,笔墨之中反映画者的思想情趣,因而成为中国画的代名词。这是符合中国绘画传统的发展和特征的。丰富而优秀的绘画遗产可以证明传统的形式技法主要是一个笔墨问题。 所谓“笔”是指线、点、面,而线条是主要的;所谓“墨”是指浓淡深浅(包括色彩),而水墨是主要的。线条和色彩(墨分五色)原是构成中国绘画的主要因素。 怎样描画线条,即是怎样用笔;怎样掌握水墨(色彩),即

七年级美术上册第8课梅兰竹菊“四君子”教案1浙美版

xx“xx” 1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中国传统花鸟画题材的学习,初步了解花鸟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传统。学习中国传统四君子的画法并尝试运用笔墨表现梅兰竹菊。 2、在优良的文化情境中学习中国画,培养审美能力和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使学生了解中国花鸟画的优异传统,心爱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方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审美作用。 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2重点难点 重点:在优良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欣赏历代花鸟画作品,了解中国画的审美、艺术特色,了解梅兰竹菊等的画法及其文化内涵;体验笔墨情趣,学习竹子、梅花的画法。 难点:掌握一定的中国画笔墨技法,体验笔墨情趣。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3.1.1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的有关竹子的诗词、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国画颜料。 教师准备:课件、范画。 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

1、了解竹子的特点。 出示有关竹子的录像或图片,介绍竹子的生长特点、生长习性及竹子的造型特点。 2、引导欣赏有关竹子的绘画和诗词。 (1)展示、欣赏美术史上优异的画竹的作品,请学生谈谈感受并介绍有关竹子的诗词。 (2)教师介绍郑板桥与竹子的逸闻趣事以及诗、画作品,指出竹子的象征意义。 (3)出示有关画竹的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了解中国古代画竹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学习竹子虚心有节的品质。 3、了解中国画中表现竹子的方法。 4、分组讨论竹子的画法。 学生分组讨论画竹子(竹干、竹叶)的过程。 5、尝试画竹。 鼓励学生运用中国画材料尝试画竹。 6、展示评价。 学生互评作品。 7、引导欣赏xx诗词与绘画作品。 (1)请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梅花的诗词并加以解释。 (2)展示优异的梅花绘画作品,如王冕的《墨梅图》,并请学生谈谈感受。 (3)展示关山月的作品《俏不争春》,让学生比较与古人作品的区别。

梅兰竹菊”与“廉政”

梅兰竹菊”与“廉政” 学生处高勇 梅兰竹菊,色泽淡雅、蕴含丰富,素有“花中四君子”之称,因而成为我国历代文人志士理想人格的典范。梅的傲雪报春、兰的清远幽香、竹的虚心劲节、菊的不畏风霜这四种精神,早已成为我们人类孜孜不懈的追求。 “廉政”,许慎《说文解字》中对“廉”的解释为“廉,仄也。从广兼耳。引申之为清也、俭也、严厉也”。“廉”字由“广”和“耳”两部分组成,乃是“广听民声、为民请命”之义。“政”的解释:“正也。从攴从正,正亦声。”因此,从“政”的文字构造考察,“政”就是当“正”出现了非“正”的状态时,用手中拿的树条去实施轻轻地打击,将非“正”校正到“正”的状态,从而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和谐以及社会个体间关系的和谐。 看似两个毫不相干的内容,为什么我要把它们放到一块呢?那是因为他们有很多相似的东西,很值得我们去思考。 “梅”——雪舞银枝红万点,铮铮铁骨映春晖。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中国人一向喜爱梅的清香、素色、雅韵,但最爱的是它那铮铮铁骨的精神。 堂堂正正做人,是我们为人立世的规范。每个人生于世间,都不可能独立存在,总得和不同的人、不同的物发生关系,特别是在眼下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做人更应该有铮铮铁骨与浩然正气。做人保持浩然正气,就是要有不失节,不折腰的骨气。像前人所说的“人不可无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做人没有铮铮铁骨,就会在大事大非面前迷失方向。古人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故能笑傲人生,立于朗朗乾坤。相反,胡长清因贪图私利而迷于钱色,故锒铛入狱,失去自由,其浩然正气、铮铮铁骨又从何而言? “兰”——默默小葩何足道,殷殷情意慰人间。 享有“国香”美誉的兰花,也是周总理生前的最爱,虽花朵娇小、花香淡雅,却能不媚俗不争艳,殷殷深情、默默奉献。特别是那默默奉献的独特幽香积淀成一种文化,升华为一门艺术。 作为当代的我们必须具备兰花这种“不以无人而不芳”的精神,作无私奉献的

梅兰竹菊的诗

梅花诗 山园小梅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黄金樽。 梅花诗高启 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绝几回开。 赠范晔(陆凯)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忆梅(李商隐)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李商隐)

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早梅(张谓) 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旁傍溪桥。 不知进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王安石 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 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寒夜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样穸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梅花绝句陆游 闻道梅花圻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树梅化放羽。

梅王琪 不受尘埃半点侵, 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 惹得诗人说到今。 真适园梅花盛放王螯 花间小坐夕阳迟, 香雪千枝与万枝。 自入春来无好句, 咬藜到此忽成诗。 张谓 树寒梅白玉条, 不知近水花先发, 疑是经冬雪未销。 《杂诗》N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欹罗前,寒梅著花未。 汤柳枝词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凑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折得寒香不露机,小穸斜日两三枝。 罗帷翠叶深调护,已被游蜂圣得知。 日暖香繁巳盛开,开时曾达千百回。 春风岂是多情思,相伴花前去又来。 新栽梅 白居易 池边新栽七株梅, 欲到花时点检来。 莫怕长洲桃李嫉, 今年好为使君开。 早梅 初识梅花 卢撰 江北不如南地暖, 江南好断北人肠。 胭脂桃颊梨花粉, 共作寒梅一面妆。 次韵中玉早梅 黄庭坚 月后庭花盛开之二 蔡襄

花中四君子资料

花中四君子资料: “四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题材,以梅、兰、竹、菊谓四君子,他们分别是指:梅花、兰花、翠竹、菊花。被人称为“四君子”,其品质分别是:傲、幽、澹、逸。“花中四君子”成为中国人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文和艺人字画中常见的题材。其文化寓意为:梅,探波傲雪,高洁志士;兰,深谷幽香,世上贤达;竹,清雅澹泊,谦谦君子; 菊,凌霜飘逸,世外隐士。他们都没有媚世之态、遗世而独立。 寓意由来 梅兰竹菊“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 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这虽然是自身的本性使然,但亦与历代的文人墨客、隐逸君子的赏识推崇不无关系。“四君子”题材始终伴随着中国花鸟画的发展。 究其原因,这里映衬出的不仅是由于“四君子”本身的自然属性而呈现出的一种自然美,更重要的是古人把一种人格力量,一种道德的情操和文化的内涵注入到“四君子”之中,通过“四君子”寄托理想,实现自我价值观念和人格追求,最终“四君子”成为古人托物言志,寓兴自我,展示高洁品格的绝佳题材。 在花鸟画这一门类里,国画梅花、国画兰花、国画竹子和国画菊花是画家

常常喜欢表现的对象。这正反映出中国画的象征性:中国传统观念认为,这些花花草草具有高尚的品德,好比人中“君子”。“君子”是中国哲学里的一个重要范畴,指具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仅次于“圣人”。 在中国人看来,梅花在漫天飞雪的隆冬盛开,不畏严寒、探波傲雪,象征君子威武不屈,不畏强暴;兰花独处幽谷,喜居崖壁、深谷幽香,象征君子操守清雅,遗世独立;竹子虚怀若谷,中通外直,清雅靓丽,象征君子谦逊虚中,高风亮节;菊花在深秋绽放,顶风傲霜,潇洒飘逸,象征君子隐逸世外,不陷污浊。这些题材不仅在画家笔下常常见到,也是各种文学样式里的常用之笔。艺术家们喜欢这些花草,其实是表现了对高尚道德的景仰和追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