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解读
- 格式:pptx
- 大小:192.36 KB
- 文档页数:37
监察法重点条文解读监察法,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是中国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重要法律依据,于2018年3月20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于同年7月1日正式生效。
该法主要规定了全国监察委员会的职责和组成、审查调查程序、权力运行机制、案件处理方式等内容,旨在加强反腐败斗争和保护公民权利。
以下是监察法的若干重点条文解读:第三条:监察机关行使监察权,依法独立、公正、公开、高效。
监察机关行使监察权,必须保证独立、公正、公开、高效。
其中,“独立”要求监察机关不受其他组织和个人的干扰;“公正”是指监察机关要以事实为依据、依法办案,不得有偏袒之嫌;“公开”要求监察机关及时发布信息、向社会公布情况;“高效”要求监察机关依据法律程序迅速高效地处理案件。
第四条:监察机关实行立案调查制度。
立案调查是指接受举报、投诉、控告等事项,组成专案组,依法进行调查取证,形成调查报告并作出处理决定的制度。
监察机关实行立案调查制度,是指监察机关必须在接到举报、投诉、控告等事项后,进行立案调查,并依法采取必要的调查取证活动,形成调查报告并作出处理决定的制度。
这样可以防止案件被漏查、错查、误判。
第六条:监察机关对涉嫌行贿、行贿等涉及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开展监察调查工作,同时将涉嫌犯罪线索移送有关机关依法处理。
监察机关对涉嫌行贿、行贿等涉及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犯罪活动,必须依法开展监察调查,同时将有关涉嫌犯罪线索移送有关机关依法处理。
如果存在行贿、受贿等涉及现行法律规定的违法行为,应当立即移送司法机关进行独立、公正的刑事审判。
第九条:监察机关在执行监察职责时,发现涉嫌职务违法犯罪或者职务犯罪线索的,应当及时报告有关纪委、组织部门和公安机关,并协助有关机关调查。
监察机关在执行监察职责时,如果发现涉嫌职务违法犯罪或者职务犯罪线索,应当及时报告有关纪委、组织部门和公安机关,并协助有关机关调查。
这样可以实现不同监察机关之间的适度协作、相互补充。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关于行政监察的基本法律)范本一:一.总则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机关及其设置二.行政监察的基本和职权三.信访工作第一章信访工作的组织体制和职责划分第二章接待访问和受理信访事项第三章处理信访事项第四章监察信访工作的监督和责任追究四.行政监察五.监察程序第一章监察活动程序的基本规定第二章特种监察程序的规定六.监察机关的行使职权和履行职责的基本规定七.监察机关的组织系统和内设机构八.监察机关的人员管理和纪律教育九.监察机关的财务资产和人事管理附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法律名词及注释:1.行政监察:指国家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合法性、守法性和廉洁性进行监督的活动。
2.行政机关: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行政职权的机关。
3.机关及其设置:指行政监察机关的基本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
4.行政监察的基本和职权:行政监察机关所具有的从事行政监察工作的基本和职责。
5.信访工作:指人民群众通过适当途径提出对行政监察机关提供监督的请求。
6.信访工作的组织体制和职责划分:指有关行政监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信访工作中的组织和工作职责的划分。
7.监察活动程序的基本规定:指行政监察机关在进行监察活动时,应当遵循的基本程序和规定。
8.特种监察程序的规定:指在特定情况和特殊对象的监察活动中所遵循的程序和规定。
9.监察机关的行使职权和履行职责的基本规定:指监察机关在行使职权和履行职责时所遵循的基本规定。
10.监察机关的组织系统和内设机构:监察机关在执行职权和履行职责时所设置的组织系统和内设机构。
11.监察机关的人员管理和纪律教育:指监察机关对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和纪律教育的制度和措施。
12.监察机关的财务资产和人事管理:指监察机关对财务资产和人事管理的制度和措施。
范本二:一.总则第一章总则的基本原则第二章机关的设置及职能划分二.行政监察的和职权三.信访工作第一章信访工作的组织和职责划分第二章接待和受理信访事项第三章办理信访事项第四章监察信访工作的监督和责任追究四.行政监察五.监察程序第一章监察活动的基本程序第二章特种监察活动的程序六.监察机关的行使职权和履行职责的基本规定七.监察机关的组织系统和内设机构八.监察机关的人员管理和纪律教育九.监察机关的财务资产和人事管理附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法律名词及注释:1.行政监察:指国家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合法性、守法性和廉洁性进行监督的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法解读国家监察法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法律,该法通过对公职人员的监督管理来保证国家机关的廉政和政策的实施。
该法的出台,为我国反腐斗争提供了新的制度性保障,也为我国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国家监察法的核心在国家监察法的核心框架下,监察机关成为了公职人员的最终监督者。
监察机关负责对公职人员的行为进行调查和审查,包括违反纪律和法律的行为。
监察机关可以采取强制措施,对行为不当的公职人员进行制裁。
财产调查也是监察机关的重要职责之一,他们可以调查公职人员的私人财产情况,通过财产调查来发现隐藏在财产中的潜在问题。
监察机关设立多个等级,从国家级监察机关到中央和地方级别,这些机关都拥有不同的职权和功能。
也因此,在国家监察法的影响下,我国公职人员的违法现象得到了更好的惩治和抑制,公正和廉洁的行政环境得以保持和构建。
国家监察法和反腐斗争国家监察法应运而生,是当前中国反腐斗争的重要成果之一。
反腐斗争是中共19大之后推出的一项重要政策,旨在加强政治纪律建设,加强制度约束力度,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通过反腐斗争的实施,能够维护社会公正,保证廉洁政治环境的建设。
而国家监察法的出台,为反腐斗争的深入实施和全面落实提供了有力保障。
该法明确了监察机关的职权和功能,使反腐斗争从政治口号变成了真正的法律实施,从而增强了国家法律制度的权威性和规范性。
并且,国家监察法也明确了公职人员和监察机关在实践中的权利和义务,并对监察机关进行了相应的制约和补充。
国家监察法对政治制度的深化国家监察法的出台,还为我国政治制度的深化和完善提供了重要支撑。
法律的国家化也意味着行政机关的正规化和法制化,使政治透明度得到了官方确认,同时也降低了对国家机关违纪行为的容忍度。
这符合中国政治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的大方向,既可以保证国家机关透明化、法制化,又可以提高公职人员的透明度和exi待公开性。
此外,国家监察法还对公职人员选拔考核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对有利于我国政治制度的进一步深化。
“国家监察法”重点条款解读2018-04-09 16:31 审核人:解读一:规定了监察的对象范围,包括全部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法条】第三条各级监察委员会是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依照本法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以下称公职人员)进行监察,调查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解读二:具体列举了公职人员的范围,国家机关公务员、参公管理人员、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公办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以及其他,几乎涵盖了全部领取国家财政工资的管理人员。
【法条】第十五条监察机关对下列公职人员和有关人员进行监察:(一)中国共产党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机关、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委员会机关、民主党派机关和工商业联合会机关的公务员,以及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二)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受国家机关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三)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四)公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单位中从事管理的人员;(五)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六)其他依法履行公职的人解读三:规定了监察委员会的工作方式包含监督、调查、处置等【法条】第十一条监察委员会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履行监督、调查、处置职责:(一)对公职人员开展廉政教育,对其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从业以及道德操守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二)对涉嫌贪污贿赂、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权力寻租、利益输送、徇私舞弊以及浪费国家资财等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进行调查;(三)对违法的公职人员依法作出政务处分决定;对履行职责不力、失职失责的领导人员进行问责;对涉嫌职务犯罪的,将调查结果移送人民检察院依法审查、提起公诉;向监察对象所在单位提出监察建议。
解读四:规定了监察的权限和措施等,实际上相当于赋予了监察委刑事侦查权及侦查手段和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重点条文解读)基本情况: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对宪法作出部分修改增加有关监察委员会的各项规定后,2018 年3 月20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正式通过并生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总共69 条),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废止。
一、原先的反腐体系的问题及改革思路原先反腐体系主要有纪委、监察局(合署办公)、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
纪委、监察局的合署办公是针对党员违纪和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问题的处理。
而检察机关主要对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处理。
以上这个反腐体系实践证明存在诸多问题,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反腐工作。
(一)传统的监察范围过窄。
改革之前党内监督已经实现全覆盖(对所有党员),而依照之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规定,行政监察对象主要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还没有做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全覆盖(有些非体制编制的非党公职人员无法覆盖)。
(二)反腐力量分散。
改革前纪委、行政监察机关、检察机关反腐职能既分别行使又交叉重叠,没有形成合力。
同时,检察机关对职务犯罪案件既行使侦查权又行使批捕、起诉等权力,缺乏有效监督机制。
(三)传统的监察体制纪法衔接不畅。
改革后,问,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先移后处”“先法后纪”,甚至出现党员“带着党纪蹲监狱”等问题。
改革思路:建立两大反腐治理体系,行使依规治党(纪委专责)和依法治国(国家监察委专责)、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有机统一。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成立监察委员会,并与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代表党和国家行使监督权和监察权,履行纪检和监察两项职责,在我们党和国家形成巡视、派驻、监察三个全覆盖的统一权力监督格局,为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监察道路。
二、立法的目的意义(《监察法》第 1 条)为了贯彻落实上述监察体制改革决策部署,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为了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反腐败工作,为了以立法形式将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上升为法律,为了将改革的成果固定化、法治化,因此才通过宪法修改增加监察委员会的各项规定,进而根据宪法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释义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中国”)实施的一部法律,其目的是为了保证中国法律、行政法规和条例的遵守,以及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条例的行为作出行政处罚。
此法正式发布于2015年10月28日,由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常务委员会颁布。
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为名称,共分20章,包括734条条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的主要内容是确定监察机关的组织、职权、职责,以及监察行使方式等。
根据监察法,除国家机关外,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法定的专业性监察机关和行政监察机构。
监察机关的职权主要有:拟定监察规则和查处违章行为的行政处罚;调查行政机关下辖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违反中国法律、行政法规和条例的违法行为;对违反中国法律、行政法规和条例的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开展监察活动;举报和处理违法案件;建立和完善行政监察制度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的宗旨是为了保障国家法律的实施,建立和完善市场秩序,维护社会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它为行政监督和以法律为依据的司法责任奠定了基础,并保障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的监督超越职权限制和规定,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实施条例心得体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实施条例心得体会:一、对新的《监察法》有新的理解1.《监察法》是我国推进监督体系建设的重要法律依据。
它既明确了监督体系设置的根本目标,也阐明了此类设置的基本原则及机制,体现了“法治”思想和“党管党”方针,在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依法治国建设和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增强政府公信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监察法》明确了各类监督职责,既强化了党的领导下的国家机关的行政监督权,又构建了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体系,以更加科学有效的手段及机制保证党的组织路线、方针、政策和法规落实到位,充分发挥社会道德主导能力、社会自我约束能力及其他监督和检验功能,有助于真正建设社会公正、公平、文明的法治社会。
二、重新认识实施条例的重要性1.实施条例是《监察法》的重要补充,具体规定了《监察法》的实施手段,在充分发挥《监察法》的功效的同时,也更进一步保障了其实施的质量。
2.实施条例分为《行政监察实施条例》和《司法监察实施条例》,切实规范了党政机关及法院司法监督工作,强化了一层监督、全面监督、适时监督、社会监督的内容,引导行政机关和法院科学发展方向,提升了相应实施工作的效率及质量。
三、对新的实施条例未来重要作用的认识1.这项实施条例有助于充分发挥人民监督的作用,推动行政机关和法院抓好职责落实,更好完善行政执法程序,有效提升行政监督的负责性与权威性。
2.实施条例明确了党政机关和法院在处理行政行为及本身行政监察对象的行政行为时的职责,更加严格的监督制度将有助于给予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行政监督对象应有的惩罚,进一步形成良好的反腐败观念和社会风尚。
3.实施条例将有助于更好地构建真正健全的监督体系,奠定法治常态,使能够有效履行党和国家对人民的统一领导、对各类行政行为的监督的组织责任。
《中国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解读作者:子宣来源:《老友》2018年第06期2018年3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以下简称《监察法》)。
这部法律开启了国家反腐败立法大踏步向前的新征程。
本文对《监察法》部分条文进行解读,以飨读者。
1.改革行政监察制度,意义重大该法第三条规定:“各级监察委员会是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依照本法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进行监察,调查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第四条第二款规定:“监察机关办理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案件,应当与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执法部门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在国家权力结构中设置监察机关,是对国家机构作出的重要调整,以往,全国人大依法选举产生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即“一府两院”,现在增加了国家监察委员会,形成“一府一委两院”。
2.确立了监察机关体系该法第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是最高监察机关。
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设立监察委员会。
”第八条第一款规定:“国家监察委员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负责全国监察工作。
”第九条第一款规定:“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监察工作。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
监察委员会由同级人大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
全国监察机关共分四级,乡镇不设监委,将来监委可以在乡镇设派驻机构。
3.明确了监察对象该法第十五条规定:“监察机关对下列公职人员和有关人员进行监察:(一)中国共产党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机关、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委员会机关、民主党派机关和工商业联合会机关的公务员,以及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二)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受国家机关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三)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四)公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单位中从事管理的人员;(五)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六)其他依法履行公职的人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内容解读审议历程2021年21年六月23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对该法律草案进展了审议。
2021年21年十一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草案〕》》公开征求各界意见。
[6]2021年21年三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草案〕》》发布。
[4] 2021年21年三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
内容解读解读一2021年21年十一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草案)》》公布并面向社会征求意见。
草案明确了国家监察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规定了监察机关的职能定位、监察范围、监察职责、监察权限、监察程序、对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的监视等重要内容。
监察法是反腐败国家立法。
制定监察法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才能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总结反腐败斗争经历、稳固反腐败成果的制度保障,主要任务是:一是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集中统一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指导。
监察委员会与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是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指导,完善党和国家自我监视的重要举措。
监察法为监察委员会履行职责、开展工作提供法治保障,在反腐败工作领域表达坚持党的指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二是实现监察全覆盖。
在我国,“政府〞历来是广义的,而行政监察对象主要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监察范围过窄。
监察委员会对所有行使公权利的公职人员进展监察,实现由监视“狭义政府〞公职人员到监视“广义政府〞公职人员的转变,使监视不再有空白地带。
三是整合分散的反腐败力量。
组建监察委员会,整合反腐败工作力量,解决检察机关查处职务犯罪的职能与党的纪律检查机关、行政监察机关职能穿插重叠问题,有利于形成反腐败合力。
四是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
将理论证明行之有效的措施写入法律,用留置取代“两规〞措施,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法治难题。
开启监察体制改革新征程——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心得体会作者:卢健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8年第9期2018 年3 月20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
监察法的颁布是为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国家监察全面覆盖,深入开展反腐败工作,是总结反腐败斗争经验、巩固反腐败成果的制度保障。
监察法从立法到实施开启了国家反腐败立法踏步向前的新征程,引领了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反腐败斗争的伟大实践。
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中国特色国家监察体制的建立需要坚持党的领导。
通过学习监察法,最突出的感受就是监察机关在行驶一切法定权利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
监察法第一章总则第二条即明确了指导思想:“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监察工作的领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中国特色国家监察体制。
”监察法进一步规定党对监察工作的领导,旗帜鲜明地宣示党的领导,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了党的十九大精神,体现了“四个意识”,彰显了“四个自信”。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有中国强盛、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重要目的,就是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
监察委员会的成立是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重要一步,作为国家专门的反腐败工作机构,与党的纪律检察机关合署办公,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党员干部、公职人员进行监督,对违纪人员进行查处,对涉嫌违法犯罪的人员进行调查处置,这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体现,是完善党的全面领导体制机制的重要举措。
长春市二道区委推进监察体制改革以来,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摆在首位,贯彻改革试点工作全过程,以领导到位、认识到位促进行动到位、改革到位。
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的全覆盖,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
以往的《行政监察法》规定监察对象为“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及其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委托从事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组织及其从事公务的人员”。
《监察法》重点条文解读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重点条文解读)基本情况: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对宪法作出部分修改增加有关监察委员会的各项规定后,2018年3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正式通过并生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总共69条),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废止。
一、原先的反腐体系的问题及改革思路原先反腐体系主要有纪委、监察局(合署办公)、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
纪委、监察局的合署办公是针对党员违纪和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问题的处理。
而检察机关主要对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处理。
以上这个反腐体系实践证明存在诸多问题,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反腐工作。
(一)传统的监察范围过窄。
改革之前党内监督已经实现全覆盖(对所有党员),而依照之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规定,行政监察对象主要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还没有做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全覆盖(有些非体制编制的非党公职人员无法覆盖)。
(二)反腐力量分散。
改革前纪委、行政监察机关、检察机关反腐职能既分别行使又交叉重叠,没有形成合力。
同时,检察机关对职务犯罪案件既行使侦查权又行使批捕、起诉等权力,缺乏有效监督机制。
(三)传统的监察体制纪法衔接不畅。
改革后,监察能够管住纪与法,解决过去一些地方职务违法无人过问,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先移后处”“先法后纪”,甚至出现党员“带着党纪蹲监狱”等问题。
改革思路:建立两大反腐治理体系,行使依规治党(纪委专责)和依法治国(国家监察委专责)、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有机统一。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成立监察委员会,并与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代表党和国家行使监督权和监察权,履行纪检和监察两项职责,在我们党和国家形成巡视、派驻、监察三个全覆盖的统一权力监督格局,为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监察道路。
二、立法的目的意义(《监察法》第1条)为了贯彻落实上述监察体制改革决策部署,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为了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反腐败工作,为了以立法形式将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上升为法律,为了将改革的成果固定化、法治化,因此才通过宪法修改增加监察委员会的各项规定,进而根据宪法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解读课件
(二)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是什么?
该法是中国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于2018年3月20日正式
实施。
它是为了加强对公职人员行政行为的监督和管理,防止腐败现
象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而制定的一部法律。
- 该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该法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行政监察机关的设立和职责:该法明确规定了行政监察机关的组成、职责和权限,以及行政监察工作的范围和对象。
2. 行政监察程序和方式:该法规定了行政监察的程序和方式,包括监
察调查、听证、调解、处罚等环节,以及监察机关与相关部门之间的
协作和配合。
3. 行政监察的法律责任:该法规定了行政监察机关和监察对象的法律
责任,明确了违反行政监察法规定所产生的后果和惩罚措施。
4. 行政监察的监督和评估:该法规定了行政监察机关的监督和评估机制,以及公众参与行政监察的方式和途径。
- 该法对中国反腐败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该法的实施是中国反腐败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 加强对公职人员行政行为的监督和管理,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政府部门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2. 建立健全的行政监察机制,促进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
3. 加强公众参与行政监察的方式和途径,促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增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4. 推动中国反腐败工作的深入发展,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