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论述题答题技巧

传播学论述题答题技巧

传播学论述题答题技巧
传播学论述题答题技巧

传播学论述题答题技巧

首先说一下本文的结构。文章大概分为两部分部分——

1)第一部分是编者整理的厦大14年的3道论述题的答案以及一道13年论述题的答案(试述大公报百年史,一道很经典的新闻史论述题),每道题后面都穿插有简单的点评,约1.2万字。

2)第二部分是我综合自己的答题经验和对其他19位参与本书编写的学长/学姐的答题方法的感悟总结的一些尚不是很系统的传播学答题方法。

Part.1

1978年,国家出版局在全国报纸经理会议上正式宣布报社企业化经营的决定。“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成为中国报业性质的定位。请结合此后30年中国报业运营体制的嬗变,说说你对报业这一定位的理解。

思路1.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是符合新闻传播客观规律的改革思

公共性理论,历史,现实

商业性

结论——方向正确,成就巨大,应该继续坚持

2.深化改革:1)打破条块分割;2)治理泛娱乐化问题

参考答案1978年,国家出版局在全国报纸经理会议上正式宣布报社企业化经营的决定,1992年,随十四大的召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我国传媒业明确了对新闻事业“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属性认定,即传媒业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机构,履行营造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保障中央政令畅通等重要职能,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功能,毫无疑问属于上层建筑。但就它为社会提供经济活动和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信息、知识、娱乐而言,属于第三产业即信息产业。这一对传媒“身份”的认定推动了传媒业的加速发展。2012年我国电视业广告收入超过1000亿元,并形成了成熟的电视、报纸、杂志、电台、手机为主体的立体传播网络,较充分满足了公众的信息获取与娱乐欣赏需要,成就是巨大而值得骄傲的。而取得成功的原因,根本上在于“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改革方向抓住了传媒的公共性与商业性的双重属性,是符合新闻事业客观规律的做法。以下我将分别陈述——

一.坚守新闻的事业性质,坚守公共性底线,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新闻事业具有公共性,应该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服务。

构成西方现行传播规范理论的基础的作品之一的《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一书中,一个重要的基础前提就是”传媒业是公共机构,新闻出版应对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对传媒公共性的认识,虽然各学者的表述各异,但无疑不强调新闻业应以真实全面客观公正为原则,为社会与公众服务。再早一些,塔尔德强调印刷意味着民主,杜威则希望通关传媒改革实现公共教育以出尽民主政治的发展。在实践中,西方传媒史上著名的“扒粪运动”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争议,但其通过传媒努力推动社会改革的动机与效果都值得肯定。在社会主义国家,传媒的公共性不仅得到尊重,而且为历代社会主义理论家与传媒理论家所强调。列宁认为“报纸是人民的教科书”、“报纸是集体的组织者”,刘少奇说“党依靠你们的工作,指导群众,向群众学习”。中国历代新闻理论家和党的领导人对新闻工作公共性的认识与探索归根总结为喉舌论,即认为“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体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带动了其他各方面的变化,但是总体上社会保持了长期的稳定,期间传媒业坚守事业性质,以公共利益至上为核心追求,发挥了社会上的“定海神针”的效果——它宣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全国人民指明方向;它既是传达政府政策与国家法律法令,保证上情下达,从而整合了社会力量;同时它努力做到下情上达、下情互达,从而促进了社会的整合。不仅如此,在诸如汶川地震等大型自然灾害面前,传媒起到了独特的社会动员作用。而最近的例子是13年央视推广的光盘行动,推动了良好生活、消费习惯的普及,传播了正能量。尽管面临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激烈的传媒竞争,我国新闻事业也出现了一些“有偿新闻”和“星腥性”问题,但我国传媒业提供

的新闻产品总体而言是严肃正面的。坚守新闻的事业性质是坚守新闻公共性的要求,从理论到实践都证明此做法完全正确。

二、企业管理,尊重了新闻事业的商业性,促成了新闻事业的大发展

斯拉姆指出新闻事业的经济功能,认为它“不仅能通过经济信息的搜集与传达为经济服务,而且本身就是信息产业的一部分,可以开创经济行为”。

从历史上看,以经济指导知道新闻事业的发展是新闻业的进步,甚至有学者将1833年纽约《太阳报》的创刊视为真正新闻事业的开始——廉价报纸经济上的独立为它们摆脱对政党津贴的依赖,从而从观点纸变为真正的新闻纸成为现实。在我国近代新闻事业史上,《申报》、《大公报》等著名大报无一不同时是著名的商业报纸。邹韬奋也强调过报纸经济独立的重要性,认为在“不违背我们事业性的范围内,必须尽力赚钱”。

企业管理为我国新闻事业带来的,一则是对内部的资源整合,二则是对受众需求的重视。尤其是对后者的关注,使我国新闻业这一方面不断扩大报道面,确立了以信息为中心的新闻观念,打破了建国初期一味强调报纸宣传功能的误区,满足了广大受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放大的的信息需求。同时对传媒商业属性的尊重也带来了电视及其他媒体对传媒的娱乐、教育功能的认识深化和相关节目的巨大发展。尤其是省级卫视的崛起成为了改革开放后传媒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先行。乃至在宣传方面,对受众需求的重视与研究使媒体更重视宣传方法,也使我们的宣传更深入人心。近年来,我国电视广告收入超千亿,广播广告收入实现连续10年以上的两位数增长,同时互联网等媒体也实现了高速发展。企业管理尊重了传媒的商业属性,促成了新闻事业的大发展,历史功绩不容抹杀。

综上,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是尊重新闻事业的双重属性而提出的管理思路,符合新闻事业的客观规律,并指导传媒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思路无疑是正确的。

拖鞋哥说

1、有没有人想过一个蛋疼的问题——理论为什么是正确的?对于我们而言,可能是因为参考书这么说,但是对于批卷老师而言,显然“参考书说”不能作为一个有说服力、证明理论或者主张正确性的“理由”。对一个主张的论证,应该同时有三大要素——理论、历史与实践。理论方面,一般来说要举出2个以上的相似观点,造成一种“大家都这么说”的感觉;历史方面,学习新闻史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联系实际”;至于实践,要嘛选用当年的新鲜案例,要嘛选用已有定论的代表性案例。

2、复习过程中吃透真题很重要。事实上我对本文的第一部分即“公共性与商业性”的论述其实和我在复习时准备的13年论述题“从新闻事业的性质谈对传媒消费苦难现象的认识”有很多的相似性。(“从新闻事业的性质谈对消费苦难现象的认识”一题见PXXX,以主编点评形式有引用)

3、再接着说真题,通过对过往题目的分析可以了解你所报考学校的命题风格。例如厦大的命题风格特别着重对基础理论和基本功的考察,例如新闻事业的性质、舆论、新闻自由这样的题目都是反复考察;同时厦大特别关注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04年考了外媒歪曲化中国,10年考了海峡两岸对国庆阅兵的解读,13年专硕考了丰田“滑龙”广告、国际广告等(今年的复试笔试真题也是这个)。类似这样的规律需要大家自己去总结并且以此引导自己的复习。

4、还是说真题,大家在阅读本书时要重视去总结当今的热点,例如在14年中共出现16次的媒介伦理问题大家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准备。

5、寻找机会适当展现自己的思辨性和阅读量以及视野宽度,要“敢写”。坦白来说本文不聊塔尔德、库利、

列宁什么的,或者起码说少聊几个,并不会影响内容整体的表达。但在考研中我们要寻找一切适当的展现出自己老师希望看到的东西的机会,包括大阅读量、逻辑性和思辨能力。

6、专业课考研定律,你复习最好的东西一定会考到。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答案的非唯一性,你在答题时会不自觉地把你最熟悉的内容带入答题中。

有历史学家认为印刷术在15世纪迅速导致了欧洲普通民众进入少数精英特权所垄断的知识领域,但Noam Cook认为,欧洲大众文盲率的下降、廉价报纸的发明与大批量生产、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的思想等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具备才使得印刷文字的大规模传播成为可能。因此,欧洲民众真正进入知识领域是19世纪后半叶以后的事情,此时,离印刷术的出现已经有400年。你认为传播技术与社会发展存在什么关系?

思路

技术决定论vs 社会决定论

Noam 的观点解析——媒介技术推动社会发展必需建立在成熟的社会诸条件下

5w——

传播者:三类传播者,职业化传播者,公共机构,个人

受众:媒介素养

渠道:建立组织化传播者的社会责任意识,网络媒体采编权

内容:打击有害内容,对争议内容不能一删了之

效果:大数据时代赋予了媒介更好把握受众特点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政府可以通过对受众媒介使用的分析深入了解公众态度,推动决策合理化

拖鞋哥说

1、这道题,哥就是来秀阅读量的。

2、我承认,这道题的答案是我后来整理的,在考试的时候我用的是上文提到的理论+历史+现实的思路,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从报纸到广播到电视,各类媒介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和学界对它们的讨论,借此深入分析阐述我对Noam cook的观点的理解;第二部分分析电子时代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问题并给出了一些见解。整体答题上我不觉得有多大问题,但是一则对历史的分析有一些拖沓,而对现状的分析又因为篇幅而有些不足从而造成了有点头重脚轻;二则这个思路和前文比较类似,为了文章的质量我重新整理了这个版本。

3、框架很重要!框架可以引导你自己的写作思路和老师的阅读思路,甚至引导老师去“踩点给分”。上文我用了2800字(当然真考试一般不会写这么多,但是在考前你要能写出1.2倍的字数在考场上你才能写出相对较少的字数),谈论了几乎20个相关的问题,但是起码我个人并没有看出堆砌材料的感觉。5w是一个常规的框架,但是光知道5w是不够的,因为特别是一些引导性强的题目,可以想象老师会看到大量的5w。一些实用的框架,比如说大众传播的四种功能,报纸4大核心业务(新闻评论副刊广告),微观、中观、宏观“三观”到更复杂的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基本模式以及可以回答很多关于传播效果的题目的认知、态度、行为的框架在答题时都非常实用(后文会有详细说明)。

4、多读论文。书上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要适当看一两篇相关论文作为补充。我看过一个关于外语口语发音矫正的理论——为了学好口语,在有条件的前提下,你应该做的不是听大量极度标准的英音、美音,而是应该广泛听一些略带口音的比如荷兰腔、苏格兰腔、美国西部腔的口语,然后你的口语就会莫名地有质的飞跃。其实对理论的掌握也是一个道理,单纯地看教材往往会让我们特别是跨专业复习的同学陷入只背诵不思考的泥潭,而多看几种对同一理论的不同表述却反而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相关理论。而且很多时候一篇不长的论文往往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规范的关于某个特定问题的陈述模板,所以论文一定要看,要广泛的

看。

5、该看多少论文的问题,视学校而定。有些学校喜欢考本校老师的研究方向,那这一部分就应该特别重视本校老师论文;有些学校给的参考书不多,考的方向较窄,那就应该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多看一些相关论文;相反,如果像厦大这样新闻、传播、广告和卷考察的学校,掌握书本知识就显得更重要。

6、该看什么论文的问题。一则,本校老师的论文必须特别重视,它可能意味着出题的方向;再则,选一本核心期刊,每月关注(复旦专硕的吴学姐指出最好是你报考的学校本地的核心期刊,例如考北京的同学不妨关注《国际新闻界》,上海的同学则推荐《新闻大学》);第三类论文是大师之作,这里我强烈推荐陈力丹老师每年都会出的一本《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热点201x》(大概是这个名字),不同于教科书这本书是小论文合集、乃至收录了很多接受采访时的问答,可以帮助我们迅速了解学科的热点,同时读起来非常轻松,适合做休闲时的厕所读物;此外一些学术大拿的作品也应做一番整理,比如陈力丹、喻国明、彭兰等;另外,在第二,第三轮精读的过程中,在复习到重要知识点的时候,一定要把电脑放在手边,可以结合真题,每个知识点找2-3篇论文重点阅读。一方面结合多方观点可以帮助你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另一方面其实学术界的热点往往就是考察的方向。比如说搜索沉默的螺旋你会发现排名靠前的论文的几乎都在探讨新媒体下沉默螺旋理论的应用,而在很多学校的真题中这个话题也是反复出现(14年武大和10年的厦大都直接考察了网络时代的沉默螺旋)。附上知网搜索“沉默的螺旋”时获得的截图:

7、什么时候开始看论文。我认为特别是对跨专业的同学而言,读论文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如果3月开始准备的话,暑假过后知识体系比较完整后开始大量的读论文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还有一个选择是第二、三轮精读时结合知识点看。

8、最后是一个怎么看论文的问题。看论文一定要学会做笔记,是手写板还是电子版看你自己的习惯,比如我记笔记主要用的是“印象笔记”(一款APP,支持拍照、手写原笔迹输入等)。

9、一个附带的问题,怎么获取论文的问题。在校生有学校提供的各种资源,非在校生可以借助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数据库获取免费论文。

有人说,新闻的美在于偶然性和突发性,请从电视现场直播的角度对此做一评析,并结合具体实例

思路

1.信息定义、信息功能;

2.新闻真实性于真实感的统一;

3.是媒介竞争对现场直播编排提出的要求。

4.以海湾战争为例

参考答案

有人说新闻之美在于偶发性于突然性,以下我将以央视及世界其他新闻媒体对海湾战争的直播为例谈谈我对这一说法的理解——

(1)偶发性与突然性是新闻信息传播功能对电视新闻提出的要求

信息是一切能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无论是三功能说、四功能说抑或社会责任论中对媒介功能的探讨,任何学者在总结大众传播功能是总会有限强调媒介是社会公众借以监测环境的工具。受众对信息的追逐的根本目的在于了解环境以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决策,新信息之所以是新信息恰恰在于它的不可预知性,也即其偶发性与突然性。新闻价值中时效性维度体现在时间发生时间、媒介报道时间与时间对社会(及具体个人)产生影响的持续时间这三者之间的间隔与相应的比例。以此角度而言,现场直播使新闻的时效性从TNT发展到NNN,将充满偶发性与突发性的现实世界(尤其现场直播选择的题材往往是重大的政治经济事件)通过媒介呈现在观众面前,实现了新闻时效性乃至新闻价值的优化,为受众及时作出环境

适应觉得提供了依据。

以央视及世界各国其他新闻媒体对海湾战争的直播为例,战争期间,世界各国的股票、期货交易员乃至很多各行业工作人员都在几乎目不转睛地通过电视及其他各种媒体关注着战事的发展,因为战事中任何“偶发性与突然性”都将对他们下一步所应采取的行动产生影响。故而,新闻之美在于偶发性与突然性。

(2)直播中的偶发性与突然性体现了电视新闻“真实性与真实感统一”的要求

电视新闻视听一体的媒介特性使受众提出了“真实性与真实感的统一”的要求。而在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中,时间的发生、电视的报道与观众的收看是同步的,观众会在对事件的“偶发性与突然性”的同步体验中产生强烈的体验感与代入感,实现“真实性于真实感的统一”,从而实现更佳的传播效果。

继续以央视对海湾战争的直播为例,尽管在直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很多主持人口误、电话/网络/卫星连线中断以及一次又一次的专家预测/判断失误,但是观众总体对这样的“失误”持宽容态度并认为这正是新闻真实的体现。故而,新闻之美在于偶发性与突然性。

(3)偶发性与突然性还是现代媒介竞争环境对现场直播编排提出的要求

现代激烈的媒介竞争环境使对受众的注意力争夺不啻于一场“战争”,现场直播往往历时较长、时间本身有明显的“高低潮”,为吸引、锁定观众的注意力,就要求直播团队以合理的编排与节目设计,不对激发观众对事态未来发展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创造出心理感受上的“偶发性与突然性”。

继续以央视对海湾战争的报道为例,在节目直播过程中,主持人不断代表观众发问,并通过主持人与嘉宾的互动,实现了对已发生事件的关注与解读兵引导观众注意未来事态可能出现的关键发展。在不断的发文中调动并不断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同时适当结合节目包装短片等形式加快节目节奏,从而长期锁定观众的注意力。故而,新闻之美在于偶发性与突然性。

综上,无论是出于满足观众对事态最新变动的追踪需要,抑或实现电视新闻真实性于真实感的统一,抑或出于锁定受众注意力的目的,偶发性与突发性都是成功的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最关键的元素之一。新闻之美,起码部分在于偶发性与突发性。

拖鞋哥说

1、这道题可能更接近一个标准的答题“格式”。本题分值25分,我用了1250字,从三个并列的方面分析了题干,应该来说是比较丰满但是又不拖沓。对于论述题应该写多少字的问题,我认为字数和分值的比例应该在70-30之间。少了,论述会显得单薄,多了到时候可能不一定来得及写。当然,我前面几道题在字数上都答到了上限甚至略有超标,一则是我对自己写字的速度有信心,二则这些毕竟是考后答案要有利于大家的复习。你必须在开卷中写出2500字,考场上才能起码写出1700(我觉得对30分题目比较合理的字数)。

2、接上一个话题,我强调做两到三套真题,一个很大的好处是可以“重启”我们废置已久的写字功能。刚开始做真题的时候,我每小时写个2k字都觉得压力山大,但是最后我基础两道论诉题在考场上写了都超过2000字,基础11页写满,实务写了10页,但是我的考试时间都富余了起码10分钟。

3、很多学校包括厦大都喜欢给出一些有点模棱两可的话让大家去展示对它们的理解,对这样的题目一定要努力展现自己的思辨性。从3-4个方向去展示对它的理解是比较合适的,少了显得不够丰富,多了对特定方向的论述又容易显得单薄。当然,如果你能列举出10个以上的理论来展现对特定问题的思考,那单薄就让它单薄吧(例如我在做12年“用三个以上传播学理论谈微博”的论述题时,硬生生用了13个相关理论,而且完全不显得杂乱。这个先留悬念吧)

4、在先集中谈理论然后集中举例子与理论与例子穿插这个问题上,我倾向于后者。结合分条陈述的理论补充相应的例子能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同时也帮助你挖掘例子的价值——说白了,例子是为了展现你的阅读量和思考能力服务的,一个单纯的例子说明不了任何问题,老师想看的是你对例子的挖掘与陈述。

拖鞋哥说

1、报纸有四大要素——新闻,评论,副刊,广告,新闻史上对重要报纸的介绍往往也可以总结为新闻、评论、副刊、广告四大部分。因为论述的方便,大部分新闻史的教材往往会以时间为线索介绍某些特定报纸,大部分人在答题的时候也习惯于以一种“历时性”的思考模式去答题。平时复习的时候,试着以这样“新闻、评论、副刊、经营管理”的思路去总结散落在书本各地的知识点可以一方面减少重点知识点的遗漏,同时又展现你的总结能力。最重要的是,在一大堆以时间为线索“历时性”答案当中,突然给老师一个这样高大上的新闻评论副刊经营管理的“共时性”、“上帝视角”的答案会让老师感觉有一股小清新的空气吹进大脑有木有啊。

2、可以尝试用这个框架整理一下申报大家就会更进一步发现这个模板的价值(事实上这个模板就是我在总结申报历史的时候总结出来的)

3、过渡段很重要。如果有可能的话,在过渡段中详细简单陈述一下你的答题逻辑可以让整篇文章显得非常的清晰,同时有利于老师找到相关知识点,“踩点给分”。这个其实是我工作中做PPT时常用的手法。例如——

“有人提出报纸“四个基本要素”的说法即“新闻、评论、副刊、广告”,以下我将遵循这一思路,分别从新闻、评论、副刊、广告及其他经营管理事务角度出发,试论述《大公报》的百年发展发展尤其是自1926年新记公司接办到建国前的发展历程中对中国新闻事业做出的贡献——”

拉斯韦尔提出了5W模式,即Who,To whom,say what,in which channel,with what effect,分别关注传播者,受众,内容,媒介,效果等五个传播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以下我将从这五个角度分析包括传播者、受众在内的各方主体应如何适应媒介新技术的发展尤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适应现代传播环境并促进社会发展。同时,谈论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问题,监管,无论是来自政府或者行业本身的自律都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在谈及上诉5个角度时我将穿插阐述政府及其他监管主体在各个特定方面应该如何履行自身职责——

4.小标题要“高大上”。小标题可以给文章起到提亮增鲜的作用,如——

“有闻必录”指导方针下的“中国近代史教科书”

“对政治,贵敢言”的文人论证机关

京派文学的基地“文艺”副刊

“不卖”的基础——经济独立

人家说文章要做到信达雅。小标题至少要求可以突出重点,引导老师的视线,帮助老师“踩点给分”,做到信与答;如果可能,要尽量展现自己的文学修养和总结能力,做到“雅”,这其实不难做到,因为“有闻必录”、“对政治,贵敢言”、“不卖”其实都是书上的原话

Part.2

以下是我个人总结的一套尚不系统的传播学论诉题答题技巧——

1、大致要经过五个步骤——

读题。认真读题,并思考3分钟以上,相信我磨刀不误砍柴工。

草稿。一份好的草稿是成功的一半。不是说让你在草稿纸上把答案写好再誊入考卷,这个其实既不可能也没必要。但是在动笔前,你应该大致清楚你所要写的文章的结构并将他们分条列出。比起想到哪写到哪,一个好的、完整的结构可以引导你的思路。

动笔。放开扯吧,虽然我们有一个构思好的框架,但是每一个细节的论述则非常考基本功。但如果你像我一样做了近30套,150道以上的论述题你就会发现,你经常用的那些话其实是很相似的。比如我,信息的定义、四功能说、五W理论这些基础的东西,以及新闻自由、舆论监督和今年刚刚考过的新闻媒体的性质,其实很多东西都是反复被使用的。

小总结。我没想好这个过程的名字,但是大意是在论述进行到一半(大约700-1000字左右)的时候我们有必要看一下我们之前写下的东西与我们之前定好的结构。有时候是想到更好的需要调整,有时候是偏离了方向需要重新纠正。我个人比较经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前面用了过多篇幅引出话题,或者论述一个不重要的问题,从而造成了头重脚轻。(包括前面题到的Noam cook那道题在引出5W的之前的那一段坦白来说就有这个毛病)

完稿。要注意答案的完整性。平时,要注意一篇没有写完的文章什么都不是,一个没有答完的题目也是什么都不是。一定要和只思考不书写的恶习做斗争,起码要认真地写3张卷子(包括简答)或者10道以上的论述。在考试的时候则要注意不管看到什么题目一定要写上,哪怕超纲,哪怕你真的没有见过;另外如果时间不够(因为论述经常会被放在最后),不管跳过什么一定要写结尾,论述的完整性非常重要。另外,如果可能,尽量给文章安排一个可以识别的结尾段。

2、让我们单独来聊聊怎么打草稿这个话题——

首先是读题并且“定义”问题。读题,起码要用3分钟。有一些题目书上有原话,要搞清楚确实是问了什么;但特别是论述当中,很多题目都是书上没有原话,比较模糊的。这个时候你必须学会定义话题。以上面的几道题为例,我将“对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理解”定义为“为什么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是符合新闻事业规律的做法”;Noam Cook的那句话肯定不只可以从一个角度解读,但是我将它定义为“媒介技术可能会促进社会发展,但这些必须建立在相应的政治、经济等一系列条件下”。定义问题,一要注意合理性和过渡的自然,二要便于论述。

读题的过程要学会适当“缩小”。很多题目在命题的时候会命得比较“大”,而在做题的时候我们要将它们缩小,而这样的缩小是为了能够更深入的阐述特定问题——例如在答某一年“如何理解内容为王,形式是金”这一论诉题的时候,我的做法是先把它定义为这句话在新闻领域的意义(新闻毕竟是电视的最重要

职能),进而指出新闻领域的内容为王指新闻必须遵循新闻价值标准,形式是金则指必须注意新闻的加工和解读。有时候很多特别大的题目比如电视媒体的优势、网络媒体的优势都可以采用这个思路。像大公报百年史,其实当中有很多的问题可以阐述,例如大公报的历任经营者、主要的撰稿人等,而我只选择了它的新闻、评论、副刊、广告来谈。某种程度上科学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学会缩小研究范围从而在一个小领域做到更加深入。但当然,缩小也要适当,谈论的方面必须是主要问题的主要方面,并且不能太小。比如内容为王形式是金这道题,大家很容易被引导到娱乐的方向,但是严格来说这个很容易走入歧途;至于大公报这道题,如果你起码要谈论到大公报的新闻和评论两大方面,只谈到了新闻或者只谈到了评论都是不恰当的。

注意分拆。分析分析,分而后能析,有序论述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分解问题。本书里,近一半的论述题答案是一种三三制的架构,即2-4个大点,每个大点下面2-4个小点,以3点为多。分解问题,多用小标题,可以引导我们的思路,使得行文更加有逻辑性和思辨性,同时避免形成令人生畏的大陀文字。相信我,我们的文字对老师不会有太多吸引力,特别在考场上写字一快字迹模糊,更谈不上什么美的享受,所以尽量不要出现400字以上的成块文字(这一点是我一位有参与过其他专业的考研阅卷的长辈指出的,我觉得很有道理。但必须检讨的是,作为一个话唠,我在控制成块文字篇幅这一点上做得真不好)。

很多时候一些框架的存在可以帮我们更有序地组织内容。列举几个常用框架:

1) 5W,即谁,对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取得了什么效果。5W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框架,通过它你能很好地将一个问题聊明白。

2)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释问题。适用于任何场合的答题思路。

3) 微观、中观、宏观三观,用好了非常出彩。

4) 认知、态度、行为,在答有关传播效果的题目的时候不妨试着从这个角度去拆解本身复杂的传播效果。

5) 赖特的四功能观,即大众传媒的雷达功能、解释与规定功能、社会化功能、娱乐功能,越是基础的理论越有说服力。本框架可以用于各种分析媒介作用的题目中。

6) 新闻、评论、副刊、广告,报纸的4大基本组成部分,几乎所有的新闻史和与报纸改版有关的论述题都可以用这个框架作答。

7) 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系统模式,用好了非常出彩,但是因为内容太丰富了,很难驾驭。

8) 时间顺序,适合一些流程性的题目,比如问大数据对广告的影响的时候,就不妨从调研、策划、实施、效果监测这养的几个阶段来组织答案。

有时候可以用排比式的组织形式来展开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就想我对“新闻之美在偶然性与突发性”一题的回答。使用这一框架时要注意展现思辨性,一般3点或者4点会比较合适,一方面丰富,一方面对没点的论述都能相对充分。

正如前面说到的,当你试图说明一个理论时,指定教科书这么说是一个即充分又不充分的理由,特别是当它已经经过你的重新组合。而当你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理论、历史、现实更是一个你必须随时记在心中并在阐述任何问题时要主动应用的框架。整篇文章以及文章中的对每一个问题的探讨都要努力做到丰富。当你实在没法说清一个东西是什么的时候,也可你可以说说它不是什么。

3、聊一些行文的技巧

还是要再说一遍理论、历史与现实,这个要形成习惯。

写好开头、结尾和过渡段。开头要学会为问题定性,要“高大上”(请原谅我还没想好怎么说咋写得高大上)。结尾要一眼让人看出这个是一个结尾,想想我们看看网络小说的时候,哪怕是烂尾,也绝对比太监来得令人容易接受吧,所以,宁肯烂尾,绝不太监。过渡段的作用我在前面说过,过渡段是你引导老师的思路的“法宝”(好吧,我不知道老师怎么改卷子的,但是我在广告公司的时候看过很多高手的提案)。想象一下,老师一天要面对那么多的卷子,而且有传闻一般一个老师只改一道题,同样的特别是低水平的题目看多了以后审美疲劳就变得不可避免,“踩点给分”应该也不是“传说”。这个时候,你需要在过渡段当中阐述你的论述思路,简单说明你的框架,从而让老师有个心理准备,在后面更容易找到你的得分点。不然想象一下,你明明有答到得分点,但是老师却在昏昏欲睡中没有找到这个点(当然,一般这更多意味着你的得分点实在太牵强了),那你不是很点背吗?

以下做法很提升逼格:原文引用知名人士原文;小段引用最新论文,一句XXX教授在《XXX》论文中指出,各种高大上有木有;用英文全称。

从保险的角度,没有充足把握的题目请把所有涉及的知识点一股脑写上去;

进阶版的做法是,通过一个可以自圆其说的框架,把所有知识点罗列上去,比如通过“传播对受众认知、态度、行为”的影响来分别引出对多种传播学效果理论的介绍。

多分点,形成清晰的论述框架。

用好标题和小标题。

很多写策划案、采访提纲一类的题目,基本考察的就是格式,其实很容易拿分,一定要提前准备。

准备一些有你个人风格的陈诉。

说人话是考研答题的最高境界

以上是我对个人传播学答题思路的一些不系统总结,希望大家参考书中各校学霸的答案和原作者、本书其他作者、主编点评总结出属于自己的答题思路。

传播学教程考前复习名词解释等

名词解释: 1,传播: 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符号: 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3,符号化: 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它符号的活动。 4,符号解读: 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5,意义: 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的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6,传播情境: 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7,讯息: 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8,反馈: 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9,人内传播: 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1 / 26 10,人际传播: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11,群体: 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12,群体压力: 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13,信息压力: 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概率会大于少数人,基于这种信念,个人对多数意见会持较为信任的态度。 14,趋同心理: 遵从性,个人希望与群体中的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15,下行传播: 有关组织的目标任务方针政策的信息,自上而下得到传达贯彻的过程。16,上行传播: 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或部下向上司汇报情况,提出建议愿望与要求的

信息传达活动。 17,大众传播: 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的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8,信息环境: 2 / 26 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19,拟态环境: 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20,热媒介: 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就能理解的媒介。 21,IPP指数: 既有政治倾向指数,是一个人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3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 22,知晓权: 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

论述题的答题方法与技巧

论述题的答题方法与技巧 一、认真读材料,仔细审题目 论述题的设问方式一般是两种类型:“怎么办?”和“为什么?” 1.“怎么办?”型:常见表述有“运用政治(经济)常识的知识论述如何(怎样)??” 2.“为什么?”型:常见表述有“运用政治(经济)常识的知识论述??的重要性或必要性”、“请论述?? 的政治(经济)意义” 、“请运用政治(经济)常识的知识论述?? 对??的重要性或必要性或意义”等等。 二、搜索教材相关知识,根据设问归纳论点 1、“怎么办?”型 论点表述方式一般把设问的对象放在后面,根据教材获取的对象放在前面。基本格式 是:(教材知识点) +“可以、能够等” +(设问的对象) 例:运用经济常识的知识论述如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答:①扩大农民就业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教材知识点) +“是” +(设问的对象) +“基础、保障、方式、环节、措施”等词 语 2.“为什么?”型 论点表述方式一般把设问的对象放在前面,根据教材获取的对象放在后面。基本格式 是: 1)问意义:(设问的对象) +“可以、有利于、有助于、能够”+(教材知识点) 2)问重要性或必要性:(设问的对象) +“是” +(教材知识点) +“要求、需要、体 现”等词语 三、寻找论据,围绕论点,适当展开论述 不管是哪一种设问方式,论述展开过程大致相似。论述过程实际上就是将所归纳的论 点运用科学的原理或事实进行展开,最后又回到论点的过程。 例1:扩大农民就业可以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国农村出 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扩大农民就业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当务之急。就业是民生治 本。扩大农民就业不但能更加充分地利用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且能够促进广大农民 收入的普遍增长,从而形成收入增长→内需扩大→经济繁荣→就业增加→收入增长的良性 循环。 四、要注意的问题

简答题的答题技巧

简答题的答题技巧 ?不写废话 ?分点列出 ?重点在前 ?答题饱满

历年简答题统计分析 ?心理学高频考点 ?1、记忆和遗忘 ?2、个体发展因素 ?3、能力与智力的关系 ?4、认知发展 ?5、情绪 ?6、学习动机 ?7、人格发展 ?8、学习策略 ?9、品德 历年简答题统计分析 ?教育学高频考点 ?1、班级管理 ?2、教育目的 ?3、教学 ?4、新课改 ?5、德育 ?6、教师素养和教师发展 ?7、课程种类和课程理论 ?8、教育研究 影响遗忘的因素 ?(1)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2)材料的意义、性质和数量。?(3)学习程度。 ?(4)材料序列对遗忘的影响。根据遗忘特性如何进行记忆?(1)深度加工材料 ?(2)多重编码 ?(3)有效运用记忆术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选择有良好知识组织结构的教材 ?(2)创设问题情境 ?(3)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学习各种思维方法 ?(5)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水平 ?(6)教会学生思维策略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个体的知识与认知结构 ?(2)问题表征的方式 ?(3)思维定势 ?(4)功能固着 ?(5)动机与情绪状态 注意的影响因素 ?(1)注意对象的特点:包括新异性、强度、运动变化。 ?(2)个体因素:包括需要、兴趣、过去经验、人格特征等。 ?(3)活动目的和组织:活动目的越明确,活动对于个体的意义价值越大,个体的注意越容易得以保持。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1)生理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效能感理论 ?班杜拉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 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

初中英语单项选择题答题技巧和练习

单选题解题方法和指导 1、直接选定法。 即直接利用相关语法知识,通过题干中的已供信息,捕捉到解题线索,从而得出答案的解题方法。如: 1)-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Jane? -Oh, my mother asks me some food for supper. A buy B to buy C buys D buying 2) We have worked for three hours. Now let ' s stop ___ a rest. A had B have C to have D having 3) This is a big class and ___ of the students are girls. A two third B second three C two thirds D two three 4) - I ' ve had eno ugh bread ,would you like ______ . A a few more B one more C another more D some more 此法主要用于较简单的试题,但必须要求对基本知识点,语法点熟练掌握。 2、关键词暗示法。 题目中的关键词对于快速而准确的判定答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找到句中的关键词,也就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如: 1) He has never been to Beijing before, ____ ? A has he B hasn' t he C did he D does he 2) -What did you see, Mary? -I saw a lot of trees on _____________ of the lake. A either side B all sides C .both sides D other sides 3) We have got two TV sets, but ____ works well. A any B both C neither D either 4) It___ ten years since we last ________ in Beijing. A was, met B has been, met C was, meet D is , meet 3、类推比较法如果对题目的备选答案没有十分把握或把握很小,不妨利用“如果A 对,那么B 也对”的类推法,从而将AB予以否定,如: 1) Who s the woman over there? - She is a ________ A teacher B a friend of mine C a famous actress D fourteen years old 2) Could you tell me when Tom _____ here ? A got to B arrived in C reached D reached to 4、前后照应法 解题时,为了透彻理解,要联系上下文,捕捉隐含信息,方能准确找出答案,此方法多用于两个以上句子或对话形式命题的题目。如: 1 )-Which would you like, coffee or milk? - __________ , I just want to have some hot water. A Either B Both C Neither D All 2) - Tom didn 't go to school this morning, didn 't he? - _____ , though he didn 't feel well.

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归纳总结 学生板

历史论述题 备注:老魏的学生才有资格享用几点忠告:1.不拼不博,等于白活;高三不累,辛苦白费 2.一心力,惜时光;坚定力,戒浮躁。 3.今年学习努努力,明年湖大做兄弟,今年学习不努力,风里雨里,兄弟在工地搬砖等你! 解题方法: 步骤一:亮明观点。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要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关键词可以抄下来) 步骤二: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思路二:内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思路五:以时间为线索选取史实论证。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步骤三:结论。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或评价性升华。(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一般不要照搬政治课所学的原理,但要以政治课上所学原理为思路、为依据,用历史的语言来表达。) 题型一:提供观点型开放题 【设问方式】 …(材料)…,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基本方法】 以宏观和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和历史人物,以前所未有的从容与平和的心态,公正、客观地分析每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步骤】 (1)选择观点,从题目提供的观点中选出自己认为可以有力论证的观点。 (2)遴选史实,从所学的知识中搜寻和遴选可以例证观点的史实。 (3)表述成文,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证有力。 【注意】 有的试题除了已列出的观点以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提出其他的观点进行例证。只要言之合理,照样可以给分。 题型一【典例】 典例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欧洲人在技术(包括军事技术在内)、经济和行政上的成就远优于亚非地区的人民。籍着这些成就,欧洲人能够让亚非地区的人民在世界市场上享有他们的成果,大量工业生产的利益,改进了生产力,较佳的保健教育、内政上的安全、以及改善了的行政。欧洲商人、工业家、拓殖者、工程师、教育家、行政者往往包含传教士的精力、技巧和耐心克服着亚非静态社会对进步缺乏兴趣,并且把亚非地区导向一个技术与理智为基础的世界社群。 欧洲人籍着滥用他们军事上的优势,并且受他们工业家渴求廉价原料所推动,以及为他们的大量生产找市场,欧洲国家的政府把亚非地区独立的人民拉到他们的轴心里去,在经济上剥削他们,挫败其本土经济的成长和民族的生活,否认他们自决的天然权利,攻击他们的文化,并且把他们暴露在所谓西方文明的罪恶之下。 请评论材料中近代西方文化对亚非国家(或者中国)和人民所产生的影响的观点。

论述题答题技巧

论述题答题技巧 论述题的特征:司法考试中的论述题一般分布在卷四的第一题和最后一题,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比较抽象,后者往往有具体的案例,需要结合案情进行分析论述。这种题型要求答题的时候做到论点明确、论述充分。 论述题的类型:几乎所有的论述题归根结底都是要求对一些观点或者行为进行评价,所以对论述题进行分类的时候只能采用论述的方式。比如直接要求对某一理论或者某一行为进行评价的,笔者称之为“评价型论述题”;若是明确给出不同的观点或者暗示要对不同的处理方式进行比较选择的,笔者称之为“比较型论述题”;如果要求先对各种方式进行选择,然后再对所选项进行论述的,笔者称之为“综合型论述题”。虽然不同的论述题的答题方式有所不同,但总的要求都是提出论点,用论据进行论证,最终得出结论。不过开放性论题可能无所谓结论的正确性,但是要求论述缜密,能够自圆其说。 具体答题要求: 一、评价型论述题 方案(1):段落一,摆明观点 段落二,理论剖析 段落三,事实论证 段落四,观点总结 本方案针对评价事项单一的情形,并且可以将段落二的理论剖析和段落三的事实论证结合起来,一起分析,从而形成标准的总分总结构。

方案(2):段落一:摆出最明显最主要的论点并结合理论、案情论述之; 段落二:摆出相对次要的观点以上述方法论述之; 。。。。。。 段落末:将一些可能涉及又不太肯定并且比较次要的观点 概括罗列并稍加分析,最终简洁地对案例进行综合评价。【本方案适合评价事项多元化,各观点又可以分别论述的情形,但是相似的观点宜放在一段一起论述,切忌分成许多段落分别论述。】方案(3):对于一些不太好找考点的论述题,我们可以将之上升为法理问题,从法理的角度去找切入点。因此,大家应该对法理学的整个框架有所了解,并且可以用常识去判断。经常可能出现的比如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渊源、法律概念的争论等等。 二、比较型论述题 段落一:从主到次,通过概念分别论述比较项的优势和劣势; 段落二:分析案情与各比较项的契合度,综合比较选择出最佳项; 段落三:结合前述分析,总结归纳自己的观点; 【比如:邹老师讲义第13页的第七题,关于法律解决途径的选择一题】 三、综合性论述题 此类题目一般要求先在选择项中选择一个最优的,然后论述它。这个时候可以根据题意结合上述两种方式进行论述。

政治答题技巧方法汇总

政治答题方法与策略 一、单项选择题 1.答题步骤(三看) 1)先看材料 2)再审(看)设问 3)针对设问结合材料寻找(看)唯一正确答案 2.常见错误 1)选项本身正确,但与材料和设问无直接关系,不选。--排异法 2)选项中出现两项以上符合题意或都不完全符合题意的,这时要“好中选优””--最佳选项法 3)从近年中考情况看,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书本知识要理解到位,不要因材料的内容而误导。--夯实双基法 4)其他方法: ①注意备选选项用词的妥当性,带有绝对语气地选项应酌情考虑 ②看题目与答案、答案与答案之间的关系【如积极和消极、矛盾、选择、递进、包含、并列、因果等】 ③做完后检查,将题目和答案连起来念一遍,找语感。 ④看材料最后一句的设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做3个角度)和主体(谁、国家、政府、某人) ⑤千万不要犯经验主义错误,每一道都应该看完全,越有把握的题,越要注意

二、主观题的一般方法: 总的方法: 1.审材料:熟读材料,概括提练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2.联系教材或考纲,找出材料内容与教材或考纲相关的知识或考点。(重中之重) 3.理清思路,根据问题组织答案。 ①所出问题不管如何千变万化、花样翻新,不外乎四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综合型。 ②组织答案不管怎么复杂麻烦,也不外乎三个方面的来源:教材、背景材料、时政生活。 [基本思路:看设问→看材料画关键词→归纳中心→回归课本→筛选知识→写出观点] 简答题答题步骤:结合材料,针对设问,回归课本知识,问什么,答什么,不需要展开。即:问是什么,归纳材料的中心意思;问为什么,答所问问题的原因、作用或意义等;问怎么做,答所问问题的做法;问综合型问题根据问题与分数要求回答上述三个问题中的二--三个方面。【注意:概念型题不管多少分,问什么就答什么;开放性题,有多少分,就写多少点,几分一般意味着要答几点】 分析说明题步骤:【分值高,能力要求也高。一般要求考生结合背景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是什么——要求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材料的主要意思。一般要借助标点符号(;。)分清材料讲了几层意思,借用材料中的标题、关键词或中心句子来组织答案。

传播学教程各章节往届考研真题分布分析

传播学教程各章节往届考研真题分布分析 传播学教程》习题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 一、名词解释 1、传播 2、大众传播 3、传播学 4、信息 二、简答题 1、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 2、简述人类传播的基本特点 3、如何理解传播的定义 4、传播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三、论述 1.试论研究传播学与中国的社会发展的关系 2.从北京蓝急速网吧纵火案及此后的政府相关政策,谈一谈大众传媒与青少年问题。 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市场引导下的传播业发展的利弊观。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一、简答题 1.技术在新闻传媒的形态变化中有怎样的作用? 2.人类传播活动经历了哪些阶段,试简述之。 3.谈谈你对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的理解。 4.报纸会消亡吗,谈谈你的看法。 二、论述题 1.论述“全球信息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冲击。 2.雪村的《东北人》绕过被音乐工业垄断的发行渠道,通过互联网和私人传播获得巨大的成功。请从传播主体多样化的角度谈谈这一现象所揭示的互联网对传统媒体工业体制造成的冲击。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一、名词解释 1.符号 2.编码和解码 二、简答 1.请以当代消费文化为例,谈谈社会象征文化的主要内容。 2.如何理解共通的意义空间 三、论述 1.论传媒与文化 2.谈谈你对易中天现象的看法 第四章人类传播活动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一、名词解释 1、受众 2、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3、线性传播模式 二、简答 1.你怎样理解媒介环境 2.什么是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它的提出者是谁?这个模式的局限性在哪里? 三、论述 1.传播模式经历了从直线传播、循环模式到系统模式等变化过程,请从传播模式发展变化的角度,分析传播思想的变迁与进步。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一、名词解释 1.人际传播 2.米德 二、简答 1.人际传播有那些基本功能 2.简述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一、名词解释 1、组织传播 2、群体压力 3、流言 二、简答题 1、什么是CIS战略? 2、流言及其传播特点是什么? 3、简述言语传播在公共关系中的应用,有那些长处何短处? 三、论述 1、组织进行对外宣传时,可利用的传播手段技巧有那些? 2、组织和公关人员应如何建立健全的媒体关系。 第七章大众传播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 2、社会雷达 3、信息环境 4、信息过载 5、拟态环境 6、麻醉理论 二、简答 1、大众传播的基本特点 2、大众传播的四项基本功能 3、施拉姆是如何概括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的? 4、简述网络,手机,博客等新媒体的传播特点 5、为什么说电视是一个娱乐主导性的媒介。 6、大众传播的“大众”和网络传播的“网民”的主要区别。 三、论述题 1、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2、怎样理解大众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

公共基础知识论述题答题技巧

公共基础知识论述题答题技巧 公共基础知识论述题答题技巧一般来说,解答论述题应该抓住试题的中心议题,按照“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思路渐进深入地进行阐述。 重点是理解,考试一般是按关键词给分的,答题要条理清晰,不要写成一大段,能。分1,2,3是最好的。还有就是别曲解了题意,答非所问,不过这点一般不会出错吧 1、确立中心议题 确立中心议题,是整个解答过程最为关键的步骤。为避免跑题,考生在解答前一定要仔细推敲题意。对于试题的测试要求,应试者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并使全文的论述紧紧围绕着这个中心议题而展开。 2、辨别试题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论述题可以划分为许多类型。主要有叙述式、说明式、评价式、分析式和批驳式这五种。叙述式论述题要求考生把某一事实或原理详细地记述下来;说明式论述题则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对某一事件或原理进行解释。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或理论对事物或人做出价值评定,是评论式论述题的重要特点。分析式论述题要求考生对某一现象进行分解,然后找出这些独立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批驳式论述题要求应试者用某种观点对试题所展示的观点或立论进行反驳。题型不同,作答方

式也不同,考生一定要看清试题类型,按相应方式作答。 3、确立论点 中心议题和应答方式确定后,考生接下来就要根据试题的中心议题来确立论点。在确立论点时,考生应考虑到时间许可程度,论点数量不宜过多,安排也应有主次之分,尽量将重要的论点前置,不太重要的内容放在后面叙述,以免把时间耗费在意义较小的内容上。 4、选择论据 论据的选择是论述题解答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针对性是论据选择的首要准则和要求。考生应从说明或证明论点的需要出发,选取那些能够强化所提论点或对论点进行解释和论证的材料作为论据,使这些论据能有效地为论点服务。由于考试时间有限,考生往往不可能将所有符合要求的材料都选择进来,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对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依据代表性的大小来选定取舍。最终只将那些最有代表性或最有说明力的材料作为自己的论据,而不是毫无选择地堆砌材料。 5、论证充分、全面 应试者在具体论述过程中,要做到论证充分、全面。中心议题的内涵应该在论点中有完整的体现,而且,每一个论点也应有充分的论据为基础,论点应是对论据的正确概括。要注意说理的全面性,不能以偏概全。其次,表述上要注意逻辑,内容之间不能相互矛盾和冲突,同时应避免层次不清、语无伦次的现象。除此之外,还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将所述理论同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实结合起来,运用这些理论来对现实事物做出解释。这一点

论述题的解题方法

论述题的解题方法 论述题就是运用一定的原理或观点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说理分析,得出某些结论的一种题型。它具有难度大、要求高、综合性强的特点,其测试功能在于考查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它们是属于主观性试题。论述题虽然受到许多主观因素的制约,但是其解题也不见得是无章可循的。下面就论述题解题谈一些看法。 论述题答案的结构 论述题的关键在于"论"。其答案可以分为论点、论据和论证三部份。 论点是指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它要求对某些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总的表述,论点一般可以从教材中找到,它的表达要求准确、明了,说出"是什么" 论据是针对提出的论点进行说理分析,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说出"为什么"。论据可分为理论根据和事实根据。一个论点往往用几个论据来证实。 论证是论据对论点的分析过程,以及自然而然得出的结论。它跟论点有互相照应的作用。结论的迁移性比较大,可以谈意义,也可以提示某种错误的根源、实质或危害,也可以谈自己的体会。论点、论据和论证的一致性,论点的鲜明性,论据的真实性和论证的严密性,是一篇好的论述题答案的基本因素。 二、论述题的分类、 论述题的分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支进行划分。 从论述的方向来分,可以分为立论、驳论和兼论三种。 立论是用一定的原理或观点联系实际,说明某些问题的正确性。 驳论是用一定的原理或观点联系实际,支驳斥某些错误,指出它的实质、根源和危害。 兼论是立论和驳论的综合,既阐明某些观点的正确,同时驳斥某些错误观点或做法。 从论述所用的原理多少来分,可以分为单原理和多原理论述题。 从论述题题干中指定的原理和问题明确程度来分,又可分为四种:(1)明确指定某一原理去分析某一问题。(2)明确指定某一原理去分析某一范围的问题。(3)用某一范围的原理去分析某一确定的问题。(4)用某一范围的原理去分析某一范围的问题。以上四种比较常用的是第一、三种。 从考查的侧重点不同来分,可分为理论联系实际论述题和一般理解论述题。理论联系实际论述题侧重考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论述题侧重考查对理论理解程度以及概括综合能力。三、论述题解答的一般要求 无论是何种类型的论述题的解答都有其共同的要求: 从总体来看,应该把答案看作是一篇结构完整的说理性文章。它要求论点正确、鲜明,论据真实,论证具有必然性,便使人觉得言之有理。 从文字表达来看,应该思路清晰,逻辑性强,不要反复出现同样的词句,更不能颠三倒四。 从答题规范来看,应该是字体清楚,不同论点按写文章规格分段表述。 从回答问题顺序来看,应该是理论在前,分析在后;论点在前,论据、论证在后;正面论述在前,反面论述在后。 论述题的审题 回答论述题,关键在于审题,它跟语文的作文审题一样,必须吃透题意,了解题干要求回答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样,以免走题,造成答非所问的失误。 审题时可以首先把该回答的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进行分别考虑: 是用什么原理(单原理还是多原理)以及原理如何表达; 题中出现什么概念,概念如何表述; 原理和题干中指出的问题关系怎样,所提出来的问题为什么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

中考英语单项选择题解题技巧.doc

初中中考英语单项选择题解题技巧 【解指技巧】 单项选择是一种容量大、考查面广的题型。它可集中考查词法、句法、语法知识。因此在各级各类考试中,单项选择是必不可少的题型。 要做好单项选择题,首先必须熟练掌握句型、固定搭配、习惯用法、语法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还应该了解一些解题技巧,提高解题的综合能力。 解答单项选择题,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 :阅读审题——观察分析——选择判断——复查验证。 1. 阅读审题 :首先要默读试题中的英语句子,了解空格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句子缺少什么成份,初步确定一个答案的范围。根据备选答案二者结合起来就会大致明白考查什么。例如 : He goes to work by bus . A. So do I B. I so do C. I do so D. So am I 默读此题后,就不难知道,此题缺少的是一个跟前句有关的一个句子;再根据选项就会清楚此题是考查副词“so”一词的用法(前边的情况也适于另一个人或物),只能选A。 2. 观察分析 :这是一个快速而又严密的思维过程。要求将试题中所提供的条件和备选答案的情况结合起来去分析、推理、排除那些明显不符合试题,甚至本身就有错的各选项目,再在剩余的备选中比较分析。例如 : Wang Fang is young,but she plays ping-pong her mother. A. as good as B. as well as C. as better as D. as best as 根据观察分析就会清楚,C、D两项本身就不能成立,应先排除,只能在A、B两项中选。 3. 选择判断 :在分析句子和备选答案的基础上,经过反复验证,选出一个使句子语法正确、语意通顺,附合逻辑道理的答案。 就上例所示,先排除了C、D,就在A、B两者中选。因句中“play”为一个行为动词,需用一个副词来修饰,故应选择B。 4. 复查验证 :将所选答案放在句中空格处再默读全句。首先看是否顺口,再在读法、意思和逻辑关系上推敲一下,完全符合条件则可放心。 这就是做单项选择题的总过程。其次,事实上大多数同学在许多情况下靠语感选择答案,所谓语感就是平时知识的积累,是技巧的熟练,就是读来顺口、有把握。特别是情景反应式选择题运用此法效果更佳。例如 : 1)—“Happy New Year!” —“”. A. Happy New Year, too B. Thank you very much C. You’re right D. The same to you 根据平时练习的情景对话,一读就会感到D是正确的。 2)—“Mum,can I watch TV now?” —No,you must finish your homework first. A. doing B. do C. to do D. done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版)考试重点

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 二、传播与信息 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 三、播的定义和特点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 一、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 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二、动物传播的局限:动物传播的局限P24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语言的论述P26-27 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P29;口语的局限P29-30 二、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出现P30;文字发明的意义P31 三、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腾堡印刷机)P31-32;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 四、电子传播时代: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信息社会的概念P35 一、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 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托夫勒的三次浪潮P38;信息社会在经济结构上的四个特点P38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战后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初级、高级)P39;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世界各国建设信息社会(NII,GII)P39;我国信息化建设P39-40;对人类发展史的概要认识P40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一、符号的定义:永井田男的符号定义P42-43 二、信号与象征符:信号(signal)的特点P44;象征符(symbol)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 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三类非语言符号P45

2020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汇总

2020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汇总 1.最佳型(程度型选择题) 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特点是题肢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大”、“最突出”、“根本”、“主导”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 解题方法: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住“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因果型 此类题目,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泪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解题方法: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在解题时需注意如下几点:一是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

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二是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三是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四是解答此类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同学们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比较容易作出判断。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3.否定型(逆向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否定型选择题首先是考查同学们的识记能力,在此类题中较多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影响、意义、评价等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其次此类题较多地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所以同学们要对历史概念的、实质有清晰的认识。第三、考查同学们的逆向思维能力,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 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可以说,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社会信息系统的功能是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和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发展。因此,它必须对内形成有效的传播渠道,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充满着不确定性。如果这些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社会信息活动的主体——人能够凭借这种可塑性和创造性,不断发现和克服社会信息系统的障碍和隔阂,使之不断完善。

高考英语单项选择题答题技巧

高考英语单项选择题答题技巧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考英语单项选择题答题技巧》的内容,具体内容:英语单项选择题是考查学生基础知识、语言应用能力的一种基本题型。下面是我为你整理关于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1. 找准关键词语有时题干中带有对解题起着关键作用的词语... 英语单项选择题是考查学生基础知识、语言应用能力的一种基本题型。下面是我为你整理关于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1. 找准关键词语 有时题干中带有对解题起着关键作用的词语,如果能迅速找准这些词语,再结合各选项的意义和特点,就能很快选出正确答案。例如: The Foreign Minister said, "_______ our hope that the two sideswill work towards peace." A. This is B. There is C. That is D. It is 解析:在名词性从句中,that既无词义,也不作句子成分,连接一个句子成分完整的陈述句。根据句意和句子结构,特别是that的暗示,可判断题干为一个含有主语从句的复合句,句首的it为形式主语,真正的主语为其后的that从句,故最佳答案为D。 2. 分析句子结构 有些试题的考点本来十分简单,但命题者却通过使用定语从句,或者将我们熟悉的固定词组有意拆分,重新组合,使我们在结构上产生错觉,出现迷惑。这时,我们只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仔细分析句子的结构,就会拨开迷雾。

例如: We keep in touch _____ writing often。 A. with B. of C. on D. by 解析:许多同学根据 keep in touch with(与....。.保持联系)这一搭配推断出此题应选A。但是选A错了,因为套此搭配此句意思不通,正确答案应是D,by 表示方式,bywriting 意为"通过写信",全句意为"我们通过经常写信保持联系"。请再看两例: (1) Weve talked a lot _____ cars. What about trains? A. of B. with C. about D. in 解析:由于受 a lot of 这一常用结构的影响,许多同学毫不犹豫地选了A,但是错了。原因是:若选 of,a lot of cars即为动词 talk 的宾语,但事实上,动词 talk 是不及物动词。正确答案是C,句中的a lot是修饰动词 talked的状语,talk about才是一个动词短语。全句意为"我们对汽车已谈了不少,现在谈谈火车怎么样?" (2) We all regarded the poor old man ____sympathy。 A. as B. with C. of D. by 解析:许多同学一看到句中的 regard 和选项中的 as,马上就联想到regard ... as.。.(把....。.看作....。.)这一搭配,从而断定此题应选A。错了,原因是将此搭配套入原句,句子意思不通。正确答案是B,句意为"我们大家都很同情这位老人"。 3. 适当转换句式 有时将题干的句式转换成自己更熟悉的句式,就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比如将疑问句、强调句、感叹句或倒装句改为陈述句,将被动句改为主动句,

传播学教程真题

一、填空题 1.德弗勒模式是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明确补充了____的要素,还拓展了_____的概念。 2.大众社会传播效果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层面。 2011 1.传播过程的特点。填3个空. 2. 哈特把传播媒介分为示现的媒介系统、______、_______ .2010 1.香农韦弗的传播模式又叫做 2.传播批判学派的几种类型2009 1.传播过程具有__、__和__特点。 2007 2、德弗勒德传播互动过程模式是在香农-----韦弗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克服了前者___________的缺点,明确补充了___________的要素、环节和渠道,同时还拓展了___________的概念。 2006 1、在诗学和语义学中,符号的意义可分为___和___两种。 2 、西方新闻学者对新闻媒介传播效果的研究主要有___、___、和___三种角度。 3 、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既是___又是___。 2005 1.传播环境包括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 2.社会责任理论认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鼓吹的概念是 ________,即“免于……的自由”;而社会责任论所追求的自由概念是________,即“有做……的自由”。 3.“魔弹论”又称_______、_______。这种理论认为,传播者把“信息子弹”发射出去,受传者必被击中,应声倒下。 4.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可以确定为以下两点:一是_______,二是________。 2004 二、名词解释 1. 知沟理论 2. 媒体接近权 3. 受众期待2012 1.(传播学中的)符号 2.说服性效果研究 2011 1.社会传播中的意义 2. 两级传播2010 1. 警钟效果… 2. 媒介2009 1.多媒体 2.热媒体 2007 1.舆论 2.受众定位 3.大众传播 4.“意见领袖”和“两极传播” 2006 1 .传播 2.“知沟”假说 2005 1 .双重出售 2 .非群体化传播媒介 3 .舆论 2004

管理学简答题和论述题要点

1.管理的基本职能并简要说明各个职能的含义 管理的四大基本职能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计划职能指管理者事先对未来应采取的行动所做的谋划和安排。包括选取合适的组织目标,制订战略方案以及实现这些目标。计划职能是管理的首要职能,任何管理都是从计划开始的。 组织职能指管理者有效地组织和调配资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实施计划任务。管理者建立组织结构来协调激励组织成员努力实现组织目标。 领导职能指管理者建立有效的组织指挥体系,指导、激励和协调组织成员。控制职能指管理者按目标计划制定管理标准,对过程和结果进行控制,及时纠偏,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2.怎样理解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 管理的科学性在于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客观规律,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丰富,可复制学习,可知道人们实现有效的管理。管理的科学性强调人们必须按照管理科学规律进行管理,强调学习管理专业知识的重要性。 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其实践性和创新性。要有效地实现管理,管理者必须在管理实践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管理的艺术性强调管理者仅凭停留在书本上的管理理论,或背诵原理和公式来进行管理活动是不能保证其成功的,还要灵活运用管理知识,讲究管理技巧。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的有机结合。管理的科

学性是艺术性的前提与基础,管理的艺术性是科学性的补充与提高。 3.管理者应具备哪些基本技能 管理者的基本技巧是指管理者将管理知识和业务知识用于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掌握和运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技术、知识、方法和程序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人际技能又称“人事技能”,是管理者处理人事关系的技能,主要包括理解、激励和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概念技能是指管理者观察、理解和处理各种全局性的复杂关系的抽象能力。 4.古典管理理论的特点和内容 古代管理理论包括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和行政组织理论。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要点: 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生产效率。 ②工作定额原理。为发掘工人们劳动生产率的潜力,就要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作量定额。他通过时间和动作研究的方法提高了生产效率。 ③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④标准化原理。工人在工作时要采用标准的操作手法,而且工人使用的工具、机器、材料和所在工作现场环境等等都应该都标准化以提高劳动生产力。 ⑤差别计件工资制。 ⑥职能化原理。主张计划与执行相分离,实行职能工长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