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
- 格式:ppt
- 大小:1.87 MB
- 文档页数:92
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顺序的规律
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的规律是指小儿发育的运动技能和发展步骤,由
大到小,由普通到精细,包括以下内容:
一、体前屈曲的发育
1. 几个月大的宝宝能够在母亲的膝枕中尝试自己的体前屈,两膝上举,屁股直起,脚尖着地,头颈抬起。
2. 五个月大的宝宝能够坚持地在母亲膝枕上放松体前屈,两膝上举,
扶着母亲双手支撑,头可以抬起。
3. 八个月大的宝宝可以自行进行体前屈运动,腹部和胸部离开床底,
头和脖子偏向前方。
二、胯部躯干支撑的发育
1. 九个月大的宝宝可以坐稳,偶尔会拉到胯部躯干,双手手肘不断的
利用躯干支撑。
2. 十一个月大的宝宝可以用两膝和膝盖支撑自己稳定的站立,两肘扶
住床边,双手拉住躯干。
3. 四岁左右的宝宝可以独立站立,双手拿着小玩具,双脚十字平行,
稳定可靠。
三、行走的发育
1. 八个月大的宝宝可以利用椅子,家具和母亲手臂的支撑开始行走。
2. 十个月大的宝宝已经能独立行走,双脚之间保持不懈的支撑,运动仍然僵硬,行走速度缓慢。
3. 两岁左右的宝宝已逐渐掌握走路的技能,双腿可以持续支撑,走起路来稳定可靠,行走速度越来越快。
四、跳跃的发育
1. 十一个月大的宝宝可以利用物体或人们的支撑,慢慢地尝试向上跳跃,贴地跳跃,仍然是半跳半落状态。
2. 两岁左右的宝宝可以拉地板上的椅子,独自跳起,双腿可以协调配合,弹跳的高度和重复的次数比以前有了进步。
3. 三岁以上的宝宝可以拉着另外一个小朋友,双腿落地时可以稳定支撑自己,并且可以比较灵活地跳跃。
小儿粗大运动发育口诀小儿粗大运动发育是指婴幼儿时期的运动能力的发展和成熟。
这个阶段的运动发育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小儿粗大运动发育,以下是一些口诀和相关知识点的介绍。
一、抬头坐起慢,握物抓毫端。
这句口诀强调了婴幼儿抬头和坐起的过程。
婴幼儿在3个月左右开始学会抬头,这是他们颈部和躯干肌肉力量逐渐增强的表现。
婴幼儿在6个月左右开始学会坐起,这需要他们躯干和腰部肌肉的协调和控制能力。
二、爬行是基础,走路需助力。
这句口诀强调了婴幼儿的爬行和走路能力。
爬行是婴幼儿运动发育的重要阶段,它可以锻炼他们的肌肉力量和协调能力。
婴幼儿在10个月左右开始学会站立和行走,但需要成年人的帮助和支持。
三、踢腿动手快,跳跃有技巧。
这句口诀强调了婴幼儿的踢腿和跳跃能力。
婴幼儿在1岁左右开始学会踢腿,这是他们腿部肌肉力量逐渐增强的表现。
婴幼儿在2岁左右开始学会跳跃,这需要他们的腿部肌肉力量和身体协调能力。
四、投球跑步练,手眼协调好。
这句口诀强调了婴幼儿的投球和跑步能力。
婴幼儿在3岁左右开始学会投球,这需要他们手部和眼部的协调能力。
婴幼儿在4岁左右开始学会跑步,这需要他们的腿部肌肉力量和身体协调能力。
五、攀爬跳远练,肌肉更强壮。
这句口诀强调了婴幼儿的攀爬和跳远能力。
婴幼儿在4岁左右开始学会攀爬,这可以锻炼他们手部和腿部的肌肉力量。
婴幼儿在5岁左右开始学会跳远,这需要他们的腿部肌肉力量和身体协调能力。
以上口诀和相关知识点是帮助家长了解小儿粗大运动发育的基本情况。
家长们可以根据这些口诀和知识点,关注婴幼儿的运动发育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训练。
同时,家长们也应该给予婴幼儿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探索和发展他们的运动能力,不要过早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和方式。
最重要的是,要给予婴幼儿充分的关爱和鼓励,让他们在快乐和积极的环境中成长和发展。
简述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顺序的规律婴幼儿粗大运动指的是身体发育期间,能够活动的粗大动作,是身体发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粗大运动,婴幼儿的身体发育将不能完全地达到期待的效果。
正确的粗大运动发育量更容易得到,可以帮助婴幼儿的身体发育得更快。
因此,本文将简要介绍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过程的发育规律。
首先,婴幼儿的粗大运动发育,依照出生时间段而有所不同,最初的粗大运动发育顺序主要是先从头开始,表现为婴儿睁眼时,可以进行跟踪活动;随后,婴儿将继续发展,形成前向屈曲及转身活动;随后,婴儿将发展出动作如蹒跚步行、跑步、跳跃等动作;最后,婴儿发展出抓握、爬行等活动。
另外,粗大运动发育还可以按照肢体部位的发育顺序来进行分类。
在颈部,婴儿在出生后就能够把头抬起,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逐渐进行扭转、侧转及酝酿头部活动;肩部,婴儿在出生后就能够把肩膀抬起,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逐渐把双臂高举起来;手臂及胳膊,婴儿可以逐渐学会把手伸进去取放物品;腰部及腿部,婴儿一出生就可以把腰部抬起,待到一定年龄后,可以学会爬行和蹒跚步行;四肢活动,婴儿可以学会在四肢上进行一些抓握、敲击等动作。
进一步,粗大运动的发育还可以按照空间的发育顺序来进行分类,即,婴儿在发育活动的过程中,最初是从室内进行活动,接着从室内到室外,最后是在外界环境中进行活动。
室内,婴儿可以学会先用肩膀抬起头来看,接着可以学会抬起手腕,最后可以学会把整只手抬起来;室内到室外,婴儿可以逐步学会蹒跚步行;最后,在外界环境中,婴儿可以学会跳跃、跑步、在高处行走等动作。
总结起来,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过程有一定的发育规律。
婴幼儿的粗大运动发育可以根据出生时间段的不同,按部位的发育顺序和空间的发育顺序来分析,这样可以使婴幼儿更容易掌握粗大运动,加快身体发育的进程。
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顺序口诀婴幼儿的粗大运动发育是指他们在躯体和肢体运动方面的发展和成长。
这一过程是一个逐步学习和掌握各种运动技能的过程,从一开始的无力、笨拙到逐渐熟练。
为了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和指导婴幼儿的粗大运动发育,我们总结了一套生动有趣的口诀。
第一诀:躯体控制是基础
躯干的稳定与促进
伏玩坐爬走正在进
想放神器先学坐
这是粗运动的第一步
第二诀:翻身有技巧
从仰到俯先学翻
左右翻滚不间断
活动四肢发展颈
翻身技巧要掌握好
第三诀:匍匐是关键
翻身后准备要仰
跷跷板弓步迈步
匍匐跨下要练就
这是婴幼儿爬行的步第四诀:站立学站稳站立是关键一环
扶扶物保持平衡
踩踏运动重心移
站直站稳也关键
第五诀:行走学迈步扶上凳子脚抬高
牵着手迈出脚步
不借力慢慢迈
稳稳当当迈行走
第六诀:快跑看瞪眼婴幼儿学会走了
迈出脚步向前冲
步伐稳定加快速
看瞪眼发力快跑动
以上是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顺序的内容口诀,通过这一套有趣的口诀,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指导婴幼儿的运动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明确每个阶段的重点和技巧,帮助他们逐步学习和掌握各种运动技能。
家长可以通过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器材,以及引导他们进行有趣的运动活动来促进其粗大运动发育。
让我们陪伴孩子一起享受运动的乐趣,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粗大动作发育粗大动作发育是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跳等运动发育,是人类最基本的姿势和移动能力的发育。
粗大动作发育主要指反射发育及姿势运动发育两方面。
1动作的发生一般认为,婴儿动作最早发生在新生儿期,其最初的无条件反射行为便是“最早产生”的第一批动作。
实际上动作的发生时期应该追溯到胎儿期。
胎儿期的胎动和一些反射活动才是“最早产生”的两种动作。
研究发现,刚满2个月的胎儿便可以利用臀或头的转动,使身体弯曲离开刺激,这是最早的胎动。
2反射发育2.1原始反射原始反射中枢位于脊髓、延髓和桥脑。
原始反射缺如、减弱、亢进或残存,都2.2立直反射又称矫正反射,是身体在空间发生位置变化时,主动将身体恢复立直状态的反射,立直反射的中枢在中脑和间脑。
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头在空间的正常姿势、头颈和躯干间、躯干与四肢间的协调关系,是平衡反应功能发展的基础。
2.3平衡反应神经系统发育的高级阶段,出现皮层水平的平衡反应。
当身体重心移动或支持面倾斜时,机体为了适应重心的变化,通过调节肌张力以及躯干与四肢的代偿性动作,保持正常姿势。
平衡反应是人站立和行走的重要条件,多在立直反射出现不久即开始逐步出现和完善,终生存在。
完成平衡反应不仅需要大脑皮层的调节,而且需要感觉系统、运动系统等综合3姿势运动发育4常用的评定量表4.1格塞尔发展量表该量表主要诊断4个方面的能力:动作能、应物能、言语能、应人能。
动作能分为粗动作、细动作。
粗动作如姿态的反应、头的平衡、坐立、爬走等能力;细动作如手指抓握能力,这些动作能构成了对婴幼儿成熟程度估计的起点。
应物能是对外界刺激物的分析和综合的能力,是运用过去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如对物体、环境的精细感觉。
应物能是后期智力的前驱,是智慧潜力的主要基础。
言语能反映婴幼儿听、理解、表达言语的能力,其发展也具备一定的程序。
应人能是婴幼儿对现实社会文化的个人反应,反映其生活能力(如大小便) 及与人交往的能力。
这4种能力对于每个时期的儿童都有相应的行为范型,正常儿童的行为表现在这4个方面应当是平行的、相互联系并彼此重叠的。
引言概述: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是指婴幼儿在从出生到3岁左右的时期内,逐渐掌握和发展各种粗大运动技能的过程。
这一发育阶段对于婴幼儿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它对于婴幼儿的身体控制、协调、平衡和力量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的各个方面,以帮助家长和儿童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和促进婴幼儿的运动发展。
正文内容:1.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的重要性粗大运动发育对于婴幼儿健康成长的影响粗大运动发育与智力发展的紧密关系粗大运动发育与情绪调节和社交互动的联系2.翻身和爬行的发育阶段婴儿翻身能力的发展过程翻身对于婴幼儿的身体力量和平衡的重要性爬行对于婴幼儿空间感知和身体协调的促进3.坐姿和站立的发展婴儿坐姿的发展过程坐姿对于婴幼儿身体控制和平衡的培养站立对于婴幼儿腿部力量和协调性的训练4.行走和奔跑的发展妥善引导婴幼儿开始迈步行走步行对于婴幼儿骨骼和肌肉的发育有益奔跑对于婴幼儿心肺功能的提升和身体协调性的培养5.物体操控和球类运动的发展婴儿抓握能力的发展阶段物体操控对于婴幼儿手指灵活性的培养球类运动对于婴幼儿眼手协调和团队合作的培养总结: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是婴幼儿期间至关重要的发展过程,对于婴幼儿的整体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翻身、爬行、坐姿、站立、行走和奔跑以及物体操控和球类运动的学习和训练,婴幼儿可以不断提升身体控制、协调、平衡和力量等基本运动技能。
因此,家长和儿童教育者应该重视并积极促进婴幼儿的粗大运动发育,给予婴幼儿良好的运动环境和适宜的引导,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和获得综合性的发展。
引言概述婴幼儿时期是人体发育最快的阶段,尤其是粗大运动发育对于婴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粗大运动发育包括脖子的控制、坐立、爬行、站立以及行走等动作,这些动作的逐渐掌握对于婴幼儿的整体发展和日后的学习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阐述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的重要性和相关的发展指标。
正文内容一、脖子的掌握1.脖子的控制能力是婴幼儿粗大运动的基础,它的发展标志着婴幼儿开始有了一定的身体控制能力。
第四章粗大运动发育第一节粗大运动发育规律粗大运动发育是指抬头、坐、翻身、爬、站、走、跳等运动发育,是人类最基本的姿势和移动能力的发育;粗大运动发育主要指反射发育及姿势运动发育两方面;一、反射发育反射reflex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的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一原始反射1.觅食反射该反射缺失预示较严重的病理现象,智力低下、脑瘫可持续存在;1检查方法:用手指触摸婴儿的口角或上下唇;2反应:婴儿将头转向刺激侧,出现张口寻找乳头动作;3存在时期:0~4个月;2.握持反射此反射出生后即出现,逐渐被有意识的握物所替代;肌张力低下不易引出,脑瘫患儿可持续存在,偏瘫患儿双侧不对称,也可一侧持续存在;1检查方法:将手指或其它物品从婴儿手掌的尺侧放入并按压;2反应:小儿手指屈曲握物;3存在时期:0~4个月;3.拥抱反射又称惊吓反射;由于头部和背部位置关系的突然变化,刺激颈深部的本体感受器,引起上肢变化的反射;亢进时下肢也出现反应;肌张力低下及严重智力障碍患儿难以引出,早产、低钙、核黄疸、脑瘫等患儿此反射可亢进或延长,偏瘫患儿左右不对称;1检查方法:小儿呈仰卧位,有5种引出的方法;①声法:用力敲打床边附近发出声音;②落法:抬高小儿头部15cm后下落;③托法:平托起小儿,令头部向后倾斜10°~15°;④弹足法:用手指轻弹小儿足底;⑤拉手法:拉小儿双手慢慢抬起,当肩部略微离开桌面头并未离开桌面时,突然将手抽出;2反应:分为两型;①拥抱型:小儿两上肢对称性伸直外展,下肢伸直、躯干伸直,拇指及示指末节屈曲,呈扇形张开,然后上肢屈曲内收呈拥抱状态;②伸展型:又称不完全型,可见小儿双上肢突然伸直外展,迅速落于床上,小儿有不快感觉,多见3个月以上的婴儿;3存在时期:拥抱型0~3个月;伸展型4~6个月;4.放置反射又称跨步反射,偏瘫患儿双侧不对称;1检查方法:扶小儿呈立位,将一侧足背抵于桌面边缘;2反应:可见小儿将足背抵于桌面边缘侧下肢抬到桌面上;3存在时期:0~2个月;5.踏步反射又称步行反射,臀位分娩的新生儿、肌张低下或屈肌张力较高时该反射减弱;痉挛型脑瘫患儿此反射可亢进并延迟消失;1检查方法:扶持小儿腋下呈直立位,使其一侧足踩在桌面上,并将重心移到此下肢;2反应:可见负重侧下肢屈曲后伸直、抬起,类似迈步动作;3存在时期: 0~3个月;6.张口反射延迟消失提示脑损伤,脑瘫或智力低下时延迟消失;1检查方法:小儿仰卧位,检查者用双手中指与无名指固定小儿腕部然后以拇指按压小儿两侧手掌;2反应:小儿立即出现张口反应,亢进时一碰小儿双手即出现;3存在时期:0~2个月;7.侧弯反射又称躯干内弯反射;肌张力低下难以引出,脑瘫患儿或肌张力增高可持续存在,双侧不对称具有临床意义;1检查方法:婴儿处于俯卧位或俯悬卧位,用手指刺激一侧脊柱旁或腰部;2反应:婴儿出现躯干向刺激侧弯曲;3存在时期:0~6个月;9.紧张性迷路反射也称前庭脊髓反射,头部在空间位置及重力方向发生变化时,产生躯干四肢肌张力的变化;该反射持续存在将影响婴儿自主抬头的发育;1检查方法:将婴儿置于仰卧位及俯卧位,观察其运动和姿势变化;2反应:仰卧位时身体呈过度伸展,头后仰;俯卧位时身体以屈曲姿势为主,头部前屈,臀部凸起;3存在时期:0~4个月;10.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当头部位置变化,颈部肌肉及关节的本体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引起四肢肌紧张的变化;去大脑强直及锥体外系损伤时亢进,锥体系损伤也可见部分亢进;6个月后残存,是重症脑瘫的常见表现之一;该反射持续存在将影响小儿头于正中位、对称性运动、手口眼协调等运动发育;1检查方法:小儿仰卧位,检查者将小儿的头转向一侧;2反应:小儿颜面侧上下肢因伸肌张力增高而伸展,后头侧上下肢因屈肌张力增高而屈曲; 3存在时期:0~4个月;11.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STAR法意义同ATNR1检查方法:小儿呈俯悬卧位,使头前屈或背屈;2反应:头前屈时,上肢屈曲,下肢伸展;头背屈时,上肢伸展,下肢屈曲;3存在时期:0~4个月;12.交叉伸展反射此反射胎儿期已经很活跃1检查方法:小儿仰卧位,检查者握住小儿一侧膝部使下肢伸直,按压或敲打此侧足底;2反应:可见另一侧下肢先屈曲,然后内收、伸直,似要蹬掉这个刺激;3持续时间:0~2个月;13.阳性支持反射3个月以后仍呈阳性者,提示神经反射发育迟滞;1检查方法:使患儿保持立位,足底着桌面数次;2反应:下肢伸肌肌张力增高,踝关节跖屈,也可引起膝反张;3持续时间:0~2个月;二立直反射又称矫正反射,是身体在空间发生位置变化时,主动将身体恢复立直状态的反射,立直反射的中枢在中脑和间脑;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头在空间的正常姿势、头颈和躯干间、躯干与四肢间的协调关系,是平衡反应功能发展的基础;1.颈立直反射新生儿期唯一能见到的立直反射,是小儿躯干对头部保持正常关系的反射,以后逐渐被躯干立直反射所取代;此反射出生后出现,持续6~8周;检查方法:小儿仰卧位,检查者将小儿头部向一侧转动;反应:小儿的肩部、躯干、骨盆都随头转动的方向而转动;2.躯干立直反射1检查方法:小儿呈仰卧位,检查者握住小儿两下肢向一侧回旋成侧卧位;2反应:此时小儿头部也随着躯干转动,并有头部上抬的动作;3.迷路性立直反射当头部位置发生变化时,从中耳发出的信号经过前庭脊髓束,刺激支配颈肌的运动神经元,产生头部位置的调节反应;此反射3~4个月出现,5~6个月明显;1检查方法:用布蒙住小儿双眼,检查者双手扶住小儿腰部,使小儿身体向前、后、左、右各方向倾斜;检查时注意不要过分倾斜;2反应:无论身体如何倾斜,小儿头部仍能保持直立位置;4.视性立直反射是头部位置随着视野的变化保持立直的反射,该反射在人类相当发达,是维持姿势的重要反射;此反射出生后4个月左右出现,5~6个月明显;该反射缺如多为视力障碍,延迟出现提示有脑损伤;1检查方法:双手抱起清醒、睁眼的小儿,放于检查者的膝上,然后将小儿身体向前、后、左、右倾斜;2反应:无论身体如何倾斜,小儿头部仍能保持立直位置;三平衡反应神经系统发育的高级阶段,出现皮层水平的平衡反应;当身体重心移动或支持面倾斜时,机体为了适应重心的变化,通过调节肌张力以及躯干与四肢的代偿性动作,保持正常姿势;1.仰卧位倾斜反应6个月出现阳性反应,终生存在;6个月后仍呈阴性者,提示神经发育落后;1检查方法:患儿于倾斜板上取仰卧位,上下肢伸展,倾斜板向一侧倾斜;2反应:头部挺直的同时,倾斜板抬高一侧的上、下肢外展,伸展,倾斜板下降一侧的上、下肢可见保护性支撑样伸展动作;俯卧位倾斜反应6个月出现阳性反应,终生存在;6个月后仍呈阴性者,提示神经发育落后;1检查方法:患儿于倾斜板上取俯卧位,上下肢伸展,倾斜板向一侧倾斜;2反应:头部挺直的同时,倾斜板抬高一侧的上、下肢外展,伸展,倾斜板下降一侧的上、下肢可见保护性伸展和支撑动作;2.坐位反应前方6个月左右出现,侧方7个月左右出现,后方10个月左右出现,终生存在1检查方法:小儿于坐位,检查者用手分别向前方、左右方向、后方推动小儿,使其身体倾斜; 2反应:小儿为了维持平衡,出现头部和胸部立直反应的同时,分别出现两上肢迅速向前方伸出;倾斜侧上肢立刻向侧方支撑、另一侧上肢有时伸展;两手迅速伸向后方做支撑动作;通过上述反应,保持身体的平衡;出生后约15个月左右出现,维持一生;15个月以后仍为阴性者,提示神经反射发育迟滞1检查方法:小儿取跪立位,检查者牵拉小儿的一侧上肢,使之倾斜;2反应:头部和胸部出现调整,被牵拉的一侧出现保护反应;对侧上、下肢外展,伸展;4.立位反应1检查方法:小儿于站立位,检查者用手分别向前方、左右方向、后方推动小儿,使其身体倾斜;2反应:小儿为了维持平衡,出现头部和胸部立直反应以及上肢伸展的同时,分别出现腰部向前方、左右方向、后方弯曲以及脚向前方、左右方向、后方迈出一步;前方12个月左右出现,侧方18个月左右出现,后方24个月左右出现,终生存在5.降落伞反射又称保护性伸展反射;由于其中枢在中脑,因此该反射的意义等同于立直反射;检查时注意观察两侧上肢是否对称,如果一侧上肢没有出现支撑动作,提示臂丛神经损伤或偏瘫;如果此反射延迟出现或缺如,提示脑瘫或脑损伤;1检查方法:检查者双手托住小儿胸腹部,呈俯悬卧位状态,然后将小儿头部向前下方俯冲一下;2反应:此时小儿迅速伸出双手,稍外展,手指张开,似防止下跌的保护性支撑动作;脑瘫患儿此反射也可出现双上肢后伸呈飞机样的特殊姿势,或上肢呈紧张性屈曲状态;二、姿势运动发育一仰卧位姿势运动发育婴幼儿仰卧位姿势运动发育的特点是: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②从反射活动到随意运动发育;③手、口、眼的协调发育;二.俯卧位姿势运动发育主要特点是: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②抗重力伸展发育;③由低爬向高爬的发育;各年龄段特点:1.新生儿期姿势,瞬间抬头2. 2个月臀头同高,瞬间抬头3. 3个月抬头45度,两肘支撑4. 4个月抬头45~90度,胸离床5. 6个月抬头90度两手支撑7. 10个月爬8. 11个月高爬三.坐位姿势运动发育发育顺序主要特点是:①发育顺序是全前倾→半前倾→扶腰坐→拱背坐→直腰坐→扭身坐;②与平衡反应密切相关;③是抗重力伸展以及相关肌群发育的过程;1.新生儿期, 全前倾2. 2~3个月半前倾3. 4~5个月扶腰坐4. 6个月拱背坐5. 7个月直腰坐6. 8~9个月扭身坐7.坐位自由玩四.立位姿势运动发育分为如下十个阶段:阳性支持反射→不能支持体重→短暂支持体重→足尖支持体重→立位跳跃→扶站→抓站→独站→牵手走→独走;各年龄段特点:新生儿期;2个月;3个月;4个月;5~6个月;7~8个月;9个月;10个月;11个月;12个月;1.阳性支持反射2.不支持3.短暂支持4.尖足支持5.立位跳跃6.扶站7.抓站8.独站9.牵手走10.独走五.步行姿势运动发育婴幼儿步行发育的特点:1由两脚分开大足距向两脚并拢小足距发展2由上肢上举到上肢下降发展3由无上肢的交替运动到有上肢的交替运动;4由肩与骨盆的无分离运动,到有分离运动;5由小步跑,步幅不一致,到迈大步、有节律的步态发展;6由缺乏骨盆的回旋到加强骨盆的回旋7足尖与足跟接地时间短,主要为脚掌着地8站立位的膝过伸展六姿势运动发育的顺序与特点①动作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和行走的方向发育;②离躯干近的姿势运动先发育,然后是离躯干远的姿势运动的发育;③由泛化到集中、由不协调到协调发育;④先学会抓握东西,然后才会放下手中的东西;⑤先能从坐位拉着栏杆站起,然后才会从立位时坐下;⑥先学会向前走,然后才会向后倒退着走;•第二节其他年龄期粗大运动发育•一、学龄前期粗大运动发育•岁—爬台阶, 2 岁—双脚跳、用勺吃饭, 3 岁—能跑、洗手和脸, 4 岁—爬楼梯、穿鞋, 5 岁—单脚跳、系鞋带;二、学龄期粗大运动发育6—7岁,跳绳、游泳、舞蹈、体操等9—10岁参加有规则的、集体运动第三节影响因素及异常发育一、影响因素1.家族遗传因素2.环境因素、心理因素3.智力落后4.神经肌肉疾病5.脑损伤和脑发育障碍6.其他疾病二、异常发育1.运动发育的未成熟性2.运动发育的异常性3.运动发育的不均衡性4.姿势运动的非对称性5.运动障碍的多样性6.异常发育的顺应性第四节粗大运动发育评定一、评定的原则评定要以正常体儿童整发育标准为对照进行全面的评定;二、评定内容1.姿势与运动发育评定1姿势评定2运动发育评定3异常姿势和运动发育评定4动态观察2.反射发育评定3.肌力评定4.肌张力评定1肌张力增高2肌张力降低5.关节活动度评定1头部侧向转动试验2臂弹回试验3围巾征4腘窝角5足背屈角6跟耳试验7股角又称内收肌角8牵拉试验6.平衡功能评定7.协调功能评定8.步态分析二、常用的评定量表运动发育评定量表适用于0~72个月龄儿童,是一种定量和定性功能评定量表,包括2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粗大运动评定量表共有151项,包括反射、平衡、获得与释放、固定和移动5个技能区;精细运动评定量表共有98项,包括抓握、手的使用、手眼协调和操作的灵巧性4个运动技能区;2.粗大运动功能评定GMFM将不同体位的反射、姿势和运动模式分为88项评定指标;共分五个功能区:A、卧位、翻身,部分原始反射残存及姿势反射的建立;B.坐位;C.爬及跪位运动,平衡反应的建立;D.坐位运动;E.走、跑及跳运动;每项评定指标的评分为0~3分;0分:没有出现的迹象;1分:完成10%以下;2分:完成10%~90%;3分:全部完成;最后可得出原始分5个能区原始分;各能区百分比原始分/总分×100%;总百分比各能区百分比相加/5;目标区分值选定能区百分比相加/所选能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