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20.00 KB
- 文档页数:11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77年前发生在时为中国首都南京的一场人间惨剧,至今犹如楔子..般嵌在中国人心中,泣血不止。
自1937年12月13日起,长达6周的时间里,在这座被战火蹂躏成残垣断壁的六朝古都中,30多万中国军民惨遭日本军队杀害。
77年后的12月13日,中国将迎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这是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用立法形式确定的三个国家级纪念日之一,另两个分别是9月3日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30日的中国烈士纪念日。
与后两者不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纪念的是放下武器的罹难..被俘军人、手无寸铁的惨死无辜平民。
他们的境遇更能让人直视文明与野蛮的较量、国家贫弱与家园沦落的联系、集体无意识顺从的悲哀、战争的残酷以及和平的可贵。
时至今日,国际社会仍无法彻底阻止战争行为,但通过举国公祭大屠杀死难者这一国家仪式,将真相昭示..天下,旨在唤醒人类内心良知,防止类似悲剧再次上演。
人类文明的守护需要全世界共同而不懈地努力,但毁坏却只要一念善恶的转变、一面制度性防备之墙的倒塌。
不幸的是,当今世界上仍有个别国家在向着战争的危险边缘滑去。
日本,这个南京大屠杀的责任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起国之一,不仅未能深刻反省战争罪责,反而逆历史潮流而动,在国内纵容右翼势力,在国际上美化战争恶行,甚至搅动地区不安定因素、制造紧张局势。
无论是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量,还是基于维护世界和平的大国责任,中国都不会坐视“恶之花”在东洋的滋长,世界也不该短视于一时之利益交换而一味绥靖..。
对于日本右翼祭奠靖国神社战犯、否认“慰安妇”、修改“和平宪法”的种种行为,埋骨于南京城下的30多万冤魂不答应,被卷入战争的亚洲各国不答应,珍视和平、存有良知的世界人民亦不会答应。
历史犹如一面镜子,让当今中国人照见当年战争初期国家的积贫积弱....,意识到国家只有富强统一才能抵御外侮强敌,民众只有爱国血性方能团结保家。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通州区2019- -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2020年7月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最相似且距离第二近的行星,因此成为目前除地球以外人类研究程度最高的行星,人类用空间探测器对火星进行探测的历史几乎贯穿整个人类航天史。
探测火星对研究地球生命的起源和演变,了解火星的气候、地质和资源,为今后在其上建立人类第二个家园做准备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类探测火星的方式与探测月球的方式基本相似,包括环绕探测、着陆探测、巡视探测、采样返回探测、载人登陆探测等五种。
其中采用环绕探测方式可以对火星进行普查;采用着陆探测和巡视探测方式可以对火星进行区城性详查;采用采样返回探测和载人登陆探测方式可以对火星进行区域性精查。
探测方式按前后顺序来说技术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先进行环绕探测。
然后进行着陆探测、巡视探测、采样返回探测,最终进行载人登陆探测。
目前,人类在探月的历程中,这五种探测方式都采用过,但每次发射基本上只采用其中的一两种探测方式。
与月球探测相比,由于火星距地球的距离比月球距地球的距离遙远得多,探测火星的难度也比探测月球的难度大得多,因此,至今人类对火星的探测只采用过环绕探测、着陆探测、巡视探测方式。
我国将在2020年首次发射火星探测器,并计划通过一次发射完成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项探测任务。
起点很高,同时也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我国火星探测无论在巡视器上,还是轨道器上都有很多不同的有效载荷,可实现各种科学目标。
我国很早就开展了相关研究2016年6月初样方案就完成了,所以我们还是很有信心的。
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考试总分:100 分)一、选择题组(本题共计12小题,总分60分)1.(4分)“茶之初,姓本蜀”,四川是中华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茶马古道”的起点之一,在古代承担着茶叶入藏和藏马入川的重任。
“山间铃响茶香来”,生动地描写了当时川藏“茶马互市”的景象。
对于嗜茶者,莫不以春茶为贵,四川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我国同纬度春茶上市最早的地区。
据此回答1~2题:1.历史上川藏“茶马古道”兴起主要是因为A.距离较近,市场互补性强 B.位置优越,交通发展便利C.文化相似,民间交流密切 D.需求较大,沿线资源丰富2.与江苏、浙江等地相比,四川春茶上市早的主要原因是A.云随山势湿气凝,春雨早来滋碧霞 B.雪山水秀润天府,宝盆地沃生龙芽C.秦巴山高作屏障,天暖春早上新茶 D.春风早来云雾散,昼暖夜寒育云华2.(6分)莱茵河是流经西欧的一条国际性河流,全长1320公里,是欧洲西部第一长河,在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是世界最繁忙的河流航道之一。
流域内乳畜业发达,下图为莱茵河位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3~5题。
3.莱茵河主要补给来源是()A.地下水B.冰川融水C.雨水 D.季节性融雪4.莱茵河下游航运繁忙的主要原因有()①流量季节变化大②水流平稳③流经地区经济发达④流域内粮食运量大A.②③B.①②④C.①④D.②③④5.莱茵河结冰期较同纬其它地区均较短的原因是()A.该区域经济发达,工业排放热水较多B.沿岸暖流流经,水温较高C.受来自热带地区的暖湿西南季风的影响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3.(6分)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
下图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
据此完成6~8题。
6.下列描述中不符合黄麻产区特点的是A.全年高温,6—10月为雨季 B.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C.河流中下游洪涝多发 D.受热带气旋影响小7.黄麻商船走海运到我国多选择在6月,忌讳在8—10月这段时间回国,这主要是为了A.避开雨季B.避开大风浪期C.借助洋流D.借助风力8.与甲城同属于世界著名纺织工业中心的城市是A.班加罗尔B.马尼拉 C.孟买 D.吉隆坡4.(4分)巴伦西亚位于地中海沿岸,是西班牙第三大城市,有着“地中海的明珠”的美誉。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现代文阅读(19分)(一)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24东北三省高三模拟试题)《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周苇风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是荀子的学生,因为口吃,不喜言谈。
曾数次上书进谏韩王,却不被采納。
但他的文章传入秦国后大受欢迎,秦王甚至感叹“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史记》中,韩非与老子合传,同传中还有庄子和申不害。
庄子和老子是道家人物,韩非和申不害为法家人物。
司马迁说,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黄老学派形成于战国时期,最初流行于齐国稷下学宫。
它既讲道德又主刑名,既尚无为又崇法治,既以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又强调“道生法”,要求統治者“虛静謹听,以法为符”。
作为儒家学派的一员,荀子曾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思想难免受到黄老思想的影响。
他醒悟地相识到,礼的施行无法完全依靠“克己”来实现。
于是,便提出了礼法并举的思想。
理解了这个学术背景,司马迁说韩非“其归本于黄老”也就不惊奇了。
《韩非子》有《解老》《喻老》两篇,顾名思义是解读《老子》的专著。
从这个角度来看,韩非可以说是早期探讨《老子》的专家。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客观自然規律。
韩非接受了老子对道的阐述,承认道确定宇宙万物的演化。
同时,老子认为道具有“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对此,韩非则进一步发挥,强调道是改变的,天地也是改变的,人也在不断改变中,整个社会都在改变。
由此,治理社会的方式和方法自然也应当改变。
但是,韩非也特别重视道的稳定性。
道的稳定性在现实中表现为法。
法是依道建立起来的,人人必需遵守,不能随意更改。
《老子》曰:“柔弱胜刚毅。
鱼不行脱于渊,国之利器不行以示人”;“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这一思想到了申不害和韩非手里,则发展为以权术驾群臣,也就是术。
韩非对以进为退、暗藏杀机及权谋的运用,可以说是津津乐道。
论语专题通州区(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
(共7分)12.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日:“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论语·子罕》)②子日:“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论语·为政》)③子日:“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1)请分别解释①②两句的意思。
(4分)(2)阅读以上三则材料,简要说明颜回是怎样的人。
(3 分)【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
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解答】(1)①语:说话;惰:懈怠;其:,表揣测,大概。
译文:孔子说:“听我说话而能毫不懈怠的,大概只有颜回一个人吧!”②终日:整天;不违: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如愚:像个愚蠢的人;省:考察;私:私下言论。
译文: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
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2)第一句说明了他学习能够坚持而毫不懈怠。
第二句中说明孔子不满意那种“终日不违”,从来不提相反意见和问题的学生,希望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老师所讲的问题应当有所发挥。
他本以为颜回就是这样的学生,但后来发现颜回是一个勤于思考,学以致用的学生。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能照样快活。
颜回安贫乐道。
答案:(1)①孔子说:“听我说话而能毫不懈怠的,大概只有颜回一个人吧!”②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
绝密★启用前|学科网试题命制中心学易金卷: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测试卷(统编版2019)03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评卷人得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打赢脱贫攻坚战,第三方评估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数据是评估的基础,大数据技术不仅可以给政府提供精准扶贫的数据管理、可视化分析和可视化预测,而且也可拓展第三方评估扶贫数据来源渠道,丰富数据内容,为评估结果提供多维度的数据支撑。
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应改变以往单纯将贫困户和村干部作为访谈主体的方式,将访谈对象扩展至引导员、非抽样村民、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和部分企业的相关人员,同时发挥大数据技术的数据挖掘算法功能,归纳不同访谈主体之间的联系,构建多样化的数据模型,拓展数据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还可借助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各扶贫业务部门的数据,结合多方数据作出精准评判。
比如通过社保部门的医疗报销记录和教育部门的教育帮扶记录等数据资源的交互,第三方可获取贫困户医疗救助和教育帮扶内容,此种方式既可核实对贫困人口访谈信息的准确程度,又可实现基础数据对扶贫进程的动态监管,为第三方评估政府扶贫成效提供数据证明。
第三方评估应当集合所收集的数据,构建随贫困人口不同阶段而变化的动态数据库,保证数据的时效性。
可利用大数据技术排列组合不同名义的数据,通过可视化分析手段,深度挖掘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表象看到本质联系,把握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并做出直观的科学评价。
例如在医疗帮扶中,结合乡村医生入户走访和社保部门医疗费用报销统计数据测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潜在农户的数量,为第三方评估政府医疗帮扶工作提供事实证明。
学易金卷: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测试卷(统编版2019)02语文·全解全析1.D【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这种联系和差异在古代尤为突出”错误。
依据“‘天下观’和‘疆域观’这两个概念虽然存在差异,但有着内在的联系,尤其是在‘中国’古代”可知,原文只说二者的内在联系在“中国”古代比较突出;B.“居于‘禹迹’之内的人们宣称……”错误。
原文的表述是“禹之迹,就是大禹治理过的地方,是文明之区,有别于蛮夷之地。
在人们用大禹的名义说明自己的地方时,已经包含了华夷两分的意义,夷狄均在禹迹之外,而宣称居于‘禹迹’之内,则成为华夏人地理认同的重要方式”,此处并非居于“禹迹”之内的人们宣称的观点;C.“‘中国’‘京师’‘四方’‘诸夏’等大略相当于‘华’‘华夏’的空间范围”错误。
原文的表述是“中国之文,与四方相对”“若以中国对四夷,则诸夏亦为中国”,可见“中国”“京师”“四方”“诸夏”不尽相同。
故选D。
2.B【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王朝可通过各种方式对一无所知的‘蛮夷’世界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管理”错误。
原文的表述是“‘蛮夷’世界也是存在层次的,其中一些是与‘华’在地理空间或者文化、经济上有着直接接触或者往来的,而另外一些则几乎毫无往来,对于‘华’来说只是道听途说,甚至一无所知”,可见王朝无法对一无所知的“蛮夷”世界进行管理。
故选B。
3.B【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词语含义的能力。
依据“中国古代相应形成‘王者无外’的政治观念,而其所标榜的国际秩序,相应是以中国为中心的、没有边界的‘天下秩序’。
中国古代的中原王朝一直未将统治视野局限于‘中国’,也就是目前我们所理解的中国本土,而是以中国本土为核心,观照普天之下”可知,“王者无外”含有君王“观照普天之下”的意思。
ACD均符合,而“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的意思是:所谓的征伐,是上级征伐下级,相对的诸侯国是不能相互征伐的。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开封前注意保密揭阳市2019——2020学年度高中二年级教学质量测试语文本试题共10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信息填写清楚、准确,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粘贴处。
2.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得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及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绘画,特别是山水画中的留白问题讨论已经很多。
李霖灿先生曾以构图研究的方法来分析,认为“十二世纪时的萧照、夏圭是半边画法虚实各半的代表人物,而十三世纪的马远,则是一隅一角构图法的创始人”。
南宋显然是山水画留白产生的关键。
以传统的说法,南宋的半壁江山,“残山剩水”,产生了心理上的留白意识。
这种论点已被李霖灿先生批驳,而提出了地理环境改变的说法:“我们认为若说‘半边一角’的构图和南宋‘残山剩水’有密切关联,远不如说和地理环境的关联更有道理,北方干燥,江南水分充沛,山在烟雨空蒙之中,自然影响到画面上的‘虚’的产生。
”一个绘画史的演变,常常是对前代观念技法的调整,构图本身也有它发展的一定规律,从中轴线到边线运用,到一角的对角线利用,有它自然发展的轨迹。
而外围客观变化自然也是不可少的助力。
南宋山水画中的留白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思考:一是政治变革引起的“残山剩水”意识;二是江南水乡的视觉影响;三是徽宗画院以文学性诗题取士的推波助澜。
这几种因素混杂在一起,使南宋的绘画大量出现留白的效果。
这留白是心理意识上的缺憾?是水乡泽国视觉的迷远?还是文学抒情诗意的弥漫?恐怕三者搅混在一起,并不容易细分。
学易金卷: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测试卷(统编版2019)01语文·参考答案1.C2.B3.B4.法定数字货币是在数字经济时代由政府(或者中央银行)发行的,与法定货币价值等价的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的“中心化”货币。
5.选择使用。
①因为DECP能很好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②DECP由政府或央行发行,值得信任;③DECP价值稳定度高;④DECP监管有效,安全性强,能够有效遏制洗钱和恐怖犯罪;⑤应用场景多,没有网络也可使用;⑥DECP流通支付免费,无需手续费用。
不会选择使用。
①DECP处于测试早期,技术还不成熟;②DECP数字货币仅从流通中介和支付角度带来的功能性改善并不大;③DECP在数据资产等相关方面还需改进;④传统的纸币交易仍可进行;⑤习惯于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方式;⑥目前DECP只有收付这样纯粹功能,未能对M1(现金+存款)以及对M2(M1+金融产品)实现替代。
6.D7.D8.①这些路见证了村里人生老病死的成长过程;②这些路见证了人们的生活变迁,由过去的贫困,到现在的富足;③这些路看见了人间温暖,长辈们对孩子的关爱;④这些路看到了村庄里的人情世故,由过去的亲切热情到现在的冷漠势利。
9.①文章选材具有鲜明的农村特色和浓厚的地域风俗。
比如作者对农村风光的描写,对父母亲为代表的农民生活的叙写,对奶奶出殡习俗的描写等等。
②本文的主旨揭示了故乡的人情冷暖,反思现代生活和外部世界对故乡的影响。
比如文中写了乡村现代人们服饰的变化、住房的变化,以及人们对“穷人”“富人”的情感态度。
③本文的语言具有乡土特色。
比如故乡人们的称呼具有“乡土”特征:“里头院老婆子”“双禄妈”“刘把式家”“老支书的大儿子家”等;比如人物的语言具有“乡土味”:“吃了吗”“担水去”一类的话。
10.D11.A12.D13.(1)王音很赞同(嘉许)他的话,从此与成都侯王商关系(变得)亲近密切,两个人都很敬重杜邺。
2017—2019学年下学期期末考高二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2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是我国古代出版业的“黄金时期”与“经典时期”。
宋代奠定了我国书籍雕版的出版方式及雕版书籍的基本范式,为我国此后的文化传播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宋代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是宋代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全面发展的产物。
宋代立国之初,即确立了以文立国、以文治国的基本国策。
所谓“兴文教,抑武事”,崇尚文治。
终宋之世,未改初衷。
这是宋代出版业发达的根本原因。
宋太宗倡言:“夫教化之本,治乱之源,苟无书籍,何以取法?”可见,宋代出版业的发达,首先就是宋代重文政策的必然结果。
宋代的出版政策,总体上同其“文治”政策是完全一致的。
因而宋代出版政策较之前代,也是较为宽容与自由的。
宋代对出版业的政治管治,也主要限于时事政治、边事、国家政治内幕、伪书、党争中人之书籍等。
总体而言,宋代书籍出版审查、管理、惩治的政治环境是较为宽松的,而其实际管治效果的宽松则又使这种宽松变得更甚。
这也是宋代出版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原因。
宋代建立了一整套文官制度,其庞大的文人官员队伍,不仅从政治制度上,而且从作者、出版者、传播者、读者诸方面,为宋代出版业造就了一支具有等量效应的国家出版团队。
从政府出版的角度考察,这一队伍又是宋代政府出版人力资源的主体。
以宋代一国之官员队伍作为其书籍出版的人力资源库,岂有书籍出版不发达之理!南宋地方官还往往把校雠及出版图书作为美好政绩。
王明清记载:“近年所至郡府,多刊文籍,且易得本传录,仕宦稍显者,家必有书数千卷……”文官制度促成了出版政治制度及文化制度的制度化,并使得出版制度与国家制度一体化。
国家政治及文化与书籍出版媒介实现了制度化联姻。
文官制度也必然成为书籍出版制度、体制及机制的制度保障。
宋代扩大、创新并完善了科举制度。
宋太祖积极倡导并推行科举改革的平等理念,以使“文治”政策推广到社会各个层面。
这一科举理念不啻为科举史上的一次观念革命,打破了世家垄断的科举传统,为天下所有读书人平等地参与科举敞开了大门,同时也为书籍出版培养了政策层面上最大的潜在读者群体。
宋代通过科举考试不仅录取了大批人才,尤为重要的是在全国树立了学习与阅读的普遍理念,成为直接推动出版业发展的社会文化动力。
而且,中举入仕者一旦成为上述文官体系中的一员,则又以文官体系的因子显示出其对书籍出版的价值与意义。
在科举核心价值的带动下,宋代的整体教育及平民教育也获得了全面的发展。
宋代书籍出版与教育发达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教育发展促进了书籍出版,书籍出版也促进了教育发展,从而导致了书籍出版与教育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教育发展为书籍出版培养了一个持续的巨大的社会性阅读阶层与书籍消费群体。
科举教育的现实功利性是教育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更为重要者,是教育的发展在宋代社会普遍树立了重视教育与阅读的社会公共观念,而这一观念是书籍出版的教育主因。
(摘编自田建平《宋代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代崇尚文治,确立以文立国、以文治国的基本国策,这为宋代出版业发达提供了政策上的保证。
B、宋代出版政策和“文治”政策总体一样,都较宽容与自由,这是宋代出版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原因。
C、宋代科举理念打破了世家垄断的科举传统,在政策层面上为书籍出版培养了最大的潜在读者群体。
D、宋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书籍出版,同时也在宋代社会普遍树立了重视教育与阅读的社会公共观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宋代出版政策较为宽容与自由,但对涉及国家安全、军政稳定等方面的书籍出版还是有政治管治的。
B、宋代重文政策催生了数量庞大的文人官员,他们既是书籍著作者、出版者,也是书籍传播者、读者。
C、文官制度促成出版政治制度及文化制度的制度化,也为书籍出版制度、体制及机制的制度提供保障。
D、科举教育的现实功利性促使广大学子购买并阅读书籍,从而促进书籍出版和教育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代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毫无疑问与宋代奠定的书籍雕版的出版方式及雕版书籍的基本范式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B、宋太宗认为可从书籍中取法前代教化之法、治乱之策,书籍是文治的本源;可见宋代重文政策促进了出版业的发达。
C、王明清记载的郡府“多刊文籍”说明南宋地方官往往把出版图书作为美好政绩,这间接促进了宋代书籍出版的发展。
D、宋太祖倡行科举改革的平等理念,让天下读书人都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而中举入仕,显示了书籍出版的价值与意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今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视与口碑双双领跑。
这档现象级节目的背后,经历了哪些千锤万凿?《中国诗词大会》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从2014年7月开始筹划节目的激情满满,到2014年12月走访多个国学班看到很多孩子喜欢诗词的信心倍增,再到2015年春天样片拍摄失败,总导演颜芳和她的团队经历了一个“左手和右手打架”的持续过程。
规则复杂、气氛高冷、题目太难,都成为阻碍节目推进的因素。
“窗外雨潺潺,一点一滴全都打在了心上。
”这是2015年6月颜芳发布的一条微信朋友圈内容,因为《中国诗词大会》第10版方案又被推翻了。
“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是因为坚持了才有希望。
”就在颜芳被困惑萦绕的时候,对叶嘉莹、周笃文等大家的走访令她茅塞顿开。
“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诗词来源于生活,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颜芳感觉到,诗词就是古人的情感日记,节目应该紧紧围绕诗词本体做文章,带领全民重温那些学过的古诗词,创建感情和文化的共鸣,她感觉“这回更靠谱了”。
熟悉的陌生题,“击败体”的内循环竞赛机制,百人选手团——“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这个“铁三角”有了答案,其他一切迎刃而解。
“古诗词在人们的心中是有种子的,每个人都有一颗诗心。
”颜芳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大获好评的原因:王立群、郦波、康震、蒙曼4位点评嘉宾用当下的语汇深入诠释诗词的文化内涵与外延,“技术手段+艺术表达”的舞台设定追求极致的视觉效果,简单而有悬念的赛制让观众可以瞬间切入、随时跟随,严格的审看机制为节目高质量播出保驾护航,这些共同成就了这档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的全媒体策略也可圈可点。
除了在央视网播出,观众在节目播出期间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同步互动答题。
此外,节目组还在微博话题、YY语音互动、微信平台等方面开辟宣传渠道,进行多屏互动全媒体整合营销。
“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坚守定位,创新研发,做最好的自己。
”展望未来,颜芳仍如当初般坚定。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年4月5日)材料二:作为《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之一的康震教授说:“诗词大会的走红并不意外,当人们在物质上的享受已经比较丰富时,会希望用高雅的文化艺术来提升精神生活,诗词就是很好的选择。
这是一个新的诗歌时代的到来,年轻人喜欢诗词,愿意用诗词描绘生活,这和唐代人热衷创作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康震教授还介绍,诗词在古代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件文学作品,一项科举考试的内容,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尚。
“在唐代,一个人诗写得好,会被认为有文化有层次。
这种时尚是文化的潮流,包含着一个人的审美趣味。
”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诗词在网络时代圈粉无数,是因为诗词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
“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在怀疑,我们是否身处一个诗意的社会?但这种疑问的潜在意识是,我们渴望诗意——这就是一个走向诗意的过程。
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就是我们觉醒的时候,意味着全社会有了共识和行动。
现在大家都在看诗词大会,观众们都在背唐诗,这难道不正是诗意社会的开始吗?”(《中国青年报》2017年2月14日)材料三:今年两会上,在回答“如何让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表示,赞成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让年轻学子多读读古诗词,获得一些知识与感悟,其实更重要的还是把他们带领到传统生活里去。
他强调,传统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传统的携带者,学习最好的方式应该是体验,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的兴趣,在热爱的过程中提升文化修养。
“只有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快乐和收获,传统文化才会进入他们的精神与心灵,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
”(摘自光明网《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从“近”到“进”?》,2017年4月26日)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困难重重,从筹划节目时的激情满满,到样片拍摄失败,主要因为严格复杂的节目审看机制。
B、康震教授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诗词在当代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有较大的关系。
C、冯骥才认为,传统文化存在于生活中,学习古诗词的最好方式就是到传统生活里去,以得到知识的快乐与精神收获。
D、三则材料都关注以古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而且都或多或少认为人们心中有诗意,需要用恰当的方式来激活。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4分)A、材料一对《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背后故事的追溯与叙述,条理清晰,表达完整,非常符合新闻真实、准确的特点。
B.、在一则新闻中,时效性和文学性强弱不一样,材料一时效性较强,而文学性较弱;材料二文学性较强,而时效性较弱。
C、材料三中,转述和引用名人的原话,相对于叙述事件本身,丰富了新闻的内容,更有说服力,更加细腻和真实。
D、三段材料来源于专业报纸,或门户网站,都关注了古诗词,但为了适应不同的读者,表达上各有考虑,读起来感觉不大相同。
6、古诗词是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请提炼出弘扬传统文化的实施方式。
(5分)二、古诗文阅读(40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于翼,字文若。
孝闵帝践阼,出为渭州刺史。
翼兄寔先莅.此州,颇有惠政。
翼又推诚布信,事存宽简,夷夏感悦,比之大小冯君焉。
时吐谷浑入寇河右,凉、鄯、河三州咸被攻围,使来告急。
秦州都督遣翼赴援,不从,寮属咸以为言。
翼曰:“攻取之术,非夷俗所长。
此寇之来,不过钞掠边牧耳,安能顿兵城下,久事攻围!掠而无获,势将自走。
劳师以往,亦无所及。
翼揣之已了,幸勿复言。
”数日,问至,果如翼所策。
明帝雅爱文史,立麟趾学①,在朝有艺业者,不限贵贱,皆听.预焉。
乃至萧撝、王裛等与卑鄙..之徒同为学士。
翼言于帝曰:“撝,梁之宗子;裛,梁之公卿,今与趋走同跻,恐非尚贤贵爵之义。
”帝纳之,诏翼定其班次,于是有等差矣。
明帝崩,翼与晋公宇文护同受遗诏,立武帝。
遭父忧去职,居丧过礼,为时辈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