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的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13.00 KB
- 文档页数:17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第1课长恨歌我们徜徉在诗歌长廊中,感受魏晋风骨,领略大唐气象……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张继在夜半钟声的扣鸣中,对愁难眠,用清醒抒发了客旅的愁怀;柳宗元在飘风扬雪的寒江上,孤舟蓑笠,用独钓反映了内心的寂寞;李白在汪伦踏歌的节拍下,依依惜别,用“桃花潭水”表现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课内挖掘】1.(1)“汉皇重色思倾国”“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可作话题“在其位谋其政”“担当”“责任”等的反面素材。
(2)“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可用于“盛极而衰,物极必反”“低调”等话题。
(3)“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可用于“希望”“爱情”“遗憾”等话题。
2.“元白”情深。
俗话说“文人相轻”,但在唐代文坛上,却有两个文人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
他们是白居易和元稹。
两人的友谊,是在共患难中建立起来的。
元和十年正月,白居易与元稹在长安久别重逢,两人经常畅谈达旦,吟诗酬和。
但事隔不久,元稹因为直言劝谏,触怒了宦官显贵,在那年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
同年八月,白居易也因要求追查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军阀李师道勾结宦官暗杀身亡一案,被权臣嫉恨,宪宗听信谗言,把他贬为江州司马。
两个好友竟落到同一被贬的命运。
白居易在船上经常反复吟咏好友元稹的诗卷,来慰藉孤独的心情,一直看到眼睛痛为止。
被贬途中写下这样一首诗: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元稹在通州听说白居易被贬到九江,极度震惊,不顾自己病重在床,提笔给白居易写信,并赋诗一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来到通州,就染上疟疾,久治不愈。
他十分懊恼,以致神思混乱,写诗一首《酬乐天频梦微之》: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长恨歌》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成诵,理解诗的思想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
2、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叙事、写景和抒情相结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预习案】(时间:45分钟)【知识积累】作者、作品、写作背景详见《基础训练》【整体感知】1、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
2、理清层次。
(本文是七言古诗,音节、格律虽没有律诗那么严格,但也有规律可循,你能读出诗句的节拍吗?)第一部分(自开头至“尽日君王看不足”): 第二部分(“渔阳鼙鼓动地来”至“东望都门信马归”) :第三部分(“归来池苑皆依旧”至“魂魄不曾来入梦”) :第四部分(“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 :【我的疑惑】将自学过程中发现的困惑写在下面,提供给老师或与同学交流。
【探究案】(时间:预习反馈10分钟+探究30分钟)【文本鉴赏】示例:“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这一句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她回眸一笑,就生出百般妩媚、千般娇羞;相比之下,六宫中的美人全都黯然失色。
反衬出杨玉环倾国倾城的美貌。
请对以下句子进行赏析:(手法+内容+情感)1.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2.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3.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合作探究】1、这首诗歌的题目是《长恨歌》,长恨歌应作何解释?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2、诗歌的结尾部分,诗人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为结束,有什么作用?3、对这首诗的主旨,自古以来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将这首诗的主旨定位为批判唐明皇的荒淫误国,从而达到讽喻的目的,你认为合理吗?结合作者生平、时代及文本加以求证。
(9),两处茫茫皆不见。
(10)七月七日长生殿,。
【训练案】(时间:15分钟)见《基础训练》28页“随堂基础达标”《长恨歌》导学案答案一【预习案】【整体感知】1、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
参考:经过几十年的励精图治,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从此天下太平,但玄宗也开始贪图享乐了。
《长恨歌》学案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熟读成诵《长恨歌》;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诗歌,深切感受饱含在诗歌中的意蕴美和情感美;品味诗歌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2.过程和方法:理解本诗情、事、景互相交融的艺术手法;理解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3.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人与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感受诗歌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
二、导读1、了解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贞元十五年(800)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
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
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
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
文学主张: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响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
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
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以四十四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一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前期:二十九岁一举成进士,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主要是“兼济天下”。
作品以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讽喻诗”为主,如《新乐府》《秦中吟》,三十五岁写《长恨歌》。
2.后期: 815年因遭造谣中伤被贬(宰相武元衡),从此过上了“独善其身”的生活。
另著有《白氏长庆集》2、解题:长恨歌,就是歌长恨,抒写长久的遗憾。
恨:遗憾3、背景: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
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
《长恨歌》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
2、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3、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学习内容:一、课前预习请同学们课前到网上或其他资料上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准备课堂讨论时用。
1、白居易的生平、思想、作品及其风格等资料。
2、本文的写作背景资料。
3、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故事。
4、朗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思想情感。
二、认真听课文示范朗读,学习朗读古典诗歌的方法1、注意读准字音。
回眸()粉黛()骊宫()霓裳()()临邛()鼙鼓()仙袂()衣钿()千乘()钗擘()马嵬()阑干()绰约()2、注意语调的变化、语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三、对诗歌内容、层次、表现手法、诗歌主旨的理解讨论:1、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这么曲折,但是最终他们是以悲剧收场,诗人把诗的题目定为“长恨”,那么诗歌是不是一开始就在写长恨呢?2、诗歌的层次结构。
这首诗歌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3、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4、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那么为什么恨?5、诗人是如何表现长恨的?6、你认为《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7、这首叙事诗在艺术上有哪些特点?四、迁移训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州歌(其六)汪元量(南宋)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长恨歌》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第四单元《唐诗》中的《长恨歌》。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根据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全文共分为八个部分,本节课将重点学习第一、二部分。
详细内容:1. 第一部分: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以及杨贵妃的美丽与奢华。
2. 第二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唐玄宗与杨贵妃逃往四川,途中杨贵妃被迫自缢身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长恨歌》的背景,了解唐代历史及诗歌创作特点。
2. 分析《长恨歌》的诗歌结构,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3. 体会诗人白居易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悲剧的同情及对人生的感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的韵律与节奏,对历史背景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分析《长恨歌》的诗歌结构,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与节奏。
3. 诗歌解析:分析《长恨歌》的诗歌结构,解读诗歌内容。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短篇唐诗,分析其诗歌结构,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长恨歌》中的某一小节。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难点,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长恨歌》背景及作者2. 诗歌结构分析3. 重点词汇解释4. 课后作业布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长恨歌》中你最喜欢的一节,阐述理由。
2. 答案:学生需结合诗歌内容、韵律、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查找不足,为下次教学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唐诗,了解唐代诗歌的风格特点,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结构分析2. 诗歌韵律与节奏3. 历史背景的理解4. 课后作业设计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诗歌结构分析1. 诗歌的起承转合:起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总领全诗,点明主题;承句详细描绘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转句“渔阳鼙鼓动地来”,转入安史之乱,杨贵妃被迫自缢的悲剧;合句“此恨绵绵无绝期”,抒发诗人感慨。
第1课长恨歌学习目标 1.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文。
2.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把握诗歌的主旨。
3.学习诗歌叙事、写景和抒情相交融的表达技巧。
【诗海拾贝】马嵬坡(唐)郑畋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赏析马嵬坡即马嵬驿,在今陕西兴平县西。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禄山叛军攻破潼关,危及长安,玄宗仓皇出逃。
路经马嵬坡时,迫于护驾官兵的怨愤,只得缢死贵妃杨玉环。
郑诗开头两句采取自对手法写成。
上句以“玄宗回马”与“杨妃(缢)死”自对,下句以“云雨难忘”与“日月(光)新”自对,而彼此又形成鲜明的对照。
安史之乱平定、两京收复后,成了太上皇的唐玄宗从蜀地返回长安,然而相携逃命的杨贵妃却被缢死了。
正是杨贵妃之“死”,方才换得了玄宗之“回”。
尽管时隔已久且又收复了失土,光复了河山,但对死去的杨贵妃,玄宗怎么也不能忘怀。
可见缢死杨贵妃原非玄宗本愿,只不过是在关涉自家性命时不得不“舍卒保车”。
后两句又用映衬的手法,先肯定“终是圣明天子事”,玄宗处死杨贵妃终究属于“圣明”的举动;接着却以“景阳宫井又何人”相反衬:这只不过比那与宠妃张丽华躲到景阳宫井内的陈后主要显得“圣明”罢了。
可见,这里表面是说玄宗圣明,实际上是对玄宗的极深嘲讽。
【文本卡片】一、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他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等,风格平易自然、浅显流畅。
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来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
但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成就却极大。
后人将他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
二、背景简介这首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7年),时作者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尉。
是年十月,白居易、陈鸿、王质夫三人到仙游寺游玩。
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有感叹。
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了这首长诗,请陈鸿写了一篇传记,长诗和传记相辅相成,流传后世。
长恨歌作者简介白居易,字,号。
与并称“元白”,与并称“刘白”。
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官至左拾遗。
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
文学上,白居易主张“,”,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
他与元稹一起倡导“”运动,揭露时弊。
他创作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
其讽喻诗《》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具有伤感色彩的长篇叙事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写作背景《长恨歌》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十二月(807年1月)。
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
陈鸿在《》中交代过白居易写这首诗的背景: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关于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逝。
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他不仅仅是对史事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鉴。
文化常识【新乐府】新乐府是指唐人自立新题而作的乐府诗。
初唐乐府诗,多袭用乐府旧题,但已有少数另立新题。
这类新题乐府,至杜甫而大有发展,“即事名篇,无所依傍”。
元结、韦应物、戴叔伦、顾况等也都有新题乐府之作。
他们可说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走向衰落。
至贞元、元和年间,社会危机进一步暴露,一些有识之士对现实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希望革除弊端,中兴王朝。
反映在文坛上,便出现了韩愈、柳宗元倡导的运动和、倡导的新乐府运动。
作为诗歌运动,新乐府的创作并不限于写新题乐府,也有古题乐府。
但虽用古题,却能创新意,体现了诗歌革新的方向。
新乐府运动的基本宗旨是“,”(白居易《与元九书》)。
思路归纳这首诗通过叙述唐玄宗、杨贵妃在中的爱情悲剧,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的事情做了讽刺,告诫最高统治者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表明“欲惩尤物”的意图;另一方面也对两人的爱情悲剧以及彼此间的真挚相思赋予了。
《长恨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风格。
2、熟读并背诵《长恨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
4、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情节曲折、语言优美、抒情细腻等。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2)掌握诗歌中的重要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2、难点(1)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是单纯的爱情歌颂还是蕴含着更深层的政治讽喻?(2)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对比、象征、用典等在表现主题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他的诗作有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等。
其讽喻诗反映了社会现实,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闲适诗多写个人闲居独处时的生活感悟;感伤诗则以长篇叙事为主,多写爱情悲剧和人生无常。
2、写作背景《长恨歌》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当时白居易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
陈鸿在《长恨歌传》中交代过白居易写这首诗的背景:“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盩厔,鸿与琅邪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
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
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
”四、文本解读1、诗歌内容《长恨歌》全诗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写唐玄宗求色误国,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从此沉迷于歌舞酒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导致朝政荒废。
第二部分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被迫西逃,马嵬坡下杨贵妃被逼自尽,“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此后唐玄宗对杨贵妃思念不已,日夜牵挂。
《长恨歌》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长恨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及其诗歌风格。
2、熟读并背诵《长恨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3、分析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如唐玄宗和杨贵妃。
4、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
5、探讨《长恨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中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难点对诗歌主题的多元化解读。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历史与人生思考。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批注法:在阅读过程中,对重点词句进行批注,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讨论法:针对诗歌中的难点和争议点,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见解。
4、查阅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的历史文献、文学评论等,拓展对诗歌的认识。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这句千古传诵的爱情誓言,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
《长恨歌》以其动人的情节、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其中的爱恨情仇。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长恨歌》创作于元和元年(806 年),此时的白居易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
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
唐玄宗李隆基,开创了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了鼎盛时期。
然而,后期他沉迷于声色,宠信杨贵妃,荒废朝政,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由盛转衰。
杨贵妃,名玉环,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深得唐玄宗的宠爱。
(三)诗歌诵读1、学生自由诵读诗歌,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
3、学生分组诵读,互相纠正读音和节奏。
《长恨歌》学案 设计人: 审核人: 班级层次:A 学生:
班级: 【学习目标】 1.了解白居易诗文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习诗歌叙事、写景和抒情相结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达技巧。 3.欣赏本诗寓褒贬于鲜明形象中的委婉风格。 【重点难点】 体味诗歌中作者通过叙事表现出来的讽喻之意和同情、伤感之情。 课前预习案
【知识补充】 1.知人论世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 ,号 。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 , 。 诗歌主张:“ , 。”发起新乐府诗歌运动。 贞元十八年(802),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 ”。 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44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 、 、 和 。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2.写作背景 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唐玄宗曾经是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但是,他与杨贵妃沉迷爱河不仅葬送了自己甜蜜的生活,而且也给大唐帝国带来空前的政治危机。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己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 3.创作缘起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应考“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取入第四等,被任为位于长安西南的周至县县尉。这年冬天,他与友人陈鸿、王质夫一起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暇游,谈及李、杨之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离奇特出之事,如没有大手笔为它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消没失传。于是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课堂探究案 1、诵读整首诗歌,给下列词语中加线字注音。 回眸( ) 粉黛( ) 凝脂( ) 骊宫( ) 云鬓( ) 马嵬( ) 临邛( ) 鼙鼓( ) 城阙( ) 仙袂( ) 花钿( ) 云栈( ) 萦纡( ) 旌旗( ) 椒房( ) 悄然( ) 衾寒( ) 魂魄( ) 殷勤( ) 驭气( ) 缥缈( ) 绰约( ) 玉扃( ) 徘徊( ) 珠箔( ) 迤逦( ) 花冠( ) 钗擘( ) 凝睇( ) 人寰( ) 钿合( ) 千乘( ) 阑干( ) 霓裳( )( ) 2、复述诗歌故事情节,概括层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诗文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习诗歌叙事、写景和抒情相结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达技巧。 3、欣赏本诗寓褒贬于鲜明形象中的委婉风格。 4、体味诗歌中作者通过叙事表现出来的讽喻之意和同情、伤感之情。 二、诗人介绍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发起新乐府诗歌运动。 贞元十八年(802),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 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三、写作背景 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唐玄宗曾经是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但是,他与杨贵妃沉迷爱河不仅葬送了自己甜蜜的生活,而且也给大唐帝国带来空前的政治危机。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己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 四、创作缘起: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应考“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取入第四等,被任为位于长安西南的周至县县尉。这年冬天,他与友人陈鸿、王质夫一起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暇游,谈及李、杨之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离奇特出之事,如没有大手笔为它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消没失传。于是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陈鸿也在《长恨歌传》中言及此诗的缘起:“‘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 五、重要字词 1、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回眸( )粉黛( )凝脂 ( )骊宫( )云鬓 ( )霓裳( )( )临邛( )鼙鼓( )城阙 ( )仙袂( )花钿( )云栈 ( )萦纡 ( )旌旗 ( )椒房 ( )悄然 ( )衾寒 ( )魂魄 ( )殷勤 ( )驭气 ( )缥缈 ( )绰约 ( )玉扃 ( )徘徊 ( )珠箔 ( )迤逦 ( )花冠 ( )仙袂 ( )凝睇 ( )人寰 ( )钿合 ( )千乘( )钗擘( )马嵬( )阑干( )绰约( ) 2、解释加横线词语。 御宇多年求不得:
云栈萦纡登剑阁: 可怜光彩生门户: 椒房阿监青娥老: 耿耿星河欲曙天: 其中绰约多仙子: 雪肤花貌参差是: 玉容寂寞泪阑干: 含情凝睇谢君王: 3、名句填空 ,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 。 后宫佳丽三千人, 。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 六、课文内容
1、复述诗歌故事情节。
2、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3、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4、诗人用了什么手法,如何具体表现诗中主人公的长恨? ①汉皇之长恨
②杨女之长恨
3、《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 巩固提升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骊宫(lí) 悄然(qiǎo) 回眸(mïu) 千乘(shânɡ) B.鼙鼓(pí) 仙袂(mâi) 花钿(diàn) 霓裳(ní chánɡ) C.钗擘(bî) 马嵬(wãi) 阑干(lán) 迤逦(yǐ lí) D.参差(cī) 临邛(qiïnɡ) 人寰(huán) 绰约(chuî)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倾国(qīnɡ) 回眸(mïu) 霓裳(ní) B.鼙鼓(pí) 千乘(shânɡ) 萦纡(yú) C.驭气(yù) 仙袂(mâi) 凝睇(dì) D.人寰(huán) 参差(cī) 临邛(qiïnɡ)
3.下列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闲暇 姊妹 渺茫 B.踌躇 峨嵋 旌旗 C.辗转 阑干 迤逦 D.城阕 卓约 连理枝
4.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御宇多年求不得 御宇:统治国家 B.临别殷勤重寄词 殷勤:反复多次 C.雪肤花貌参差是 参差:仿佛 D.玉容寂寞泪阑干 阑干:眼泪流干
5.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六宫粉黛无颜色 B.可怜光彩生门户 C.云鬓半偏新睡觉 D.为感君王辗转思
6.从修辞的角度看,和例句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A.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B.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C.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D.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你除了你的善良的精神以外,身无长物,我恭维了你又有什么好处呢? B.在这个厂里,他是敢于摔了铁饭碗而干个体的始作俑者,在他之后,不少人或辞职,或停职,投入到下海的潮流中。
C.园丁康居工程,确实抓到了点子上,消息一传出,广大教师奔走相告,弹冠相庆,称赞为他们办了实事。
D.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不能目无全牛,本末倒置。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绵绵的春雨,灼人的夏日,萧瑟的秋风,漫天的冬雪,历来都是文人笔下常见的题材。
B.我们车间的检验工作,一连三个月被评为全厂的优胜单位。 C.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随着光阴流转而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了。
D.许多学者也认为,那些水平优越、译文精美的译作本身也成了我国文苑中的珍宝。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1.解释下列词语。 云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萦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耿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画线语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是从哪些方面来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之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节选的这部分诗句表现了唐玄宗什么样的心情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人物的内心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