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通信论文(数字电视系统信源信道编码技术)
- 格式:docx
- 大小:109.53 KB
- 文档页数:7
无线信道中的联合信源信道编码研究无线信道中的联合信源信道编码研究摘要: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信源和信道的耦合关系对系统性能有重要影响。
针对联合信源信道编码技术,本文对其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关键问题以及最新进展进行研究和探讨。
研究结果表明,联合信源信道编码技术可以充分利用信道编码和信源编码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效率。
关键词:无线通信;信道编码;信源编码;联合编码一、引言无线通信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物联网、卫星通信等领域。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信道的不稳定性和信号的传输损耗对信息传输质量造成了挑战。
因此,研究和应用高效的信源信道编码技术对于提升无线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联合信源信道编码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1. 联合信源信道编码的基本概念联合信源信道编码是指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将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相结合的一种编码技术。
相较于传统的分开编码、传输的方式,联合信源信道编码技术可以充分利用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效率。
2. 联合信源信道编码的发展历程联合信源信道编码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和应用成果。
最早的联合信源信道编码技术采用串行连接方式,即信道编码器和信源编码器串行连接。
随后,出现了并行连接方式和更为高效的迭代连接方式。
近年来,随着信息理论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联合信源信道编码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
三、联合信源信道编码的关键问题和研究进展1. 联合信源信道编码的性能分析与优化联合信源信道编码的性能分析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信噪比、误码率等性能指标的分析,可以评估和优化编码方案。
其中,最大似然译码、软信息传输等技术对性能分析和优化起到重要作用。
2. 联合信源信道编码的设计与调制技术联合信源信道编码的设计与调制技术是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通过设计合适的编码方案和调制方法,可以提高系统的传输效率和抗干扰能力。
适于卫星通信传输的新型信道编码技术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不断提高,卫星通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统的卫星通信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社会对通信高速、高质量、可靠的需求。
信道编码技术是提高卫星通信传输效率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将重点介绍适于卫星通信传输的新型信道编码技术。
一、Turbo码Turbo码是一种纠错码,由法国人Berrou于1993年提出。
Turbo码具有很强的纠错能力,其性能接近香农极限。
同时,Turbo码具有并行结构,可以通过并行解码技术来提高系统的吞吐量和传输速率。
在卫星通信中,Turbo码可以通过卫星信道传输多路音视频流,在保证高质量的同时,节省设备成本。
二、LDPC码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LDPC)是一种随机分布的线性码,由加拿大科学家Mackay、Neal和Davey提出。
LDPC码具有良好的实现性能和先进的阈值性能,能够获得非常接近于香农极限的性能。
在卫星通信中,LDPC码可以通过实现大规模分布式计算、结合现代智能技术、自适应调节等手段,实现高效高速瞬时解码。
三、Polar码Polar码是由土耳其学者Arikan在2008年提出的一种新型编码技术。
Polar码在错误纠正性能、低译码延时等方面表现出色,具有极高的容量逼近性和可扩展性。
在卫星通信中,Polar码可以通过结合自适应算法、以卫星系统为核心的智能终端设备实现更加高效的系统性能提升。
四、Convolution码卷积码是一种线性码,具有良好的流水线结构,可通过并行解码提高系统的吞吐量。
在卫星通信中,应用广泛。
在与调制解调相结合的信道编码技术中,卷积码可以实现多种复杂的调试方式,进一步提高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效率。
总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适于卫星通信传输的新型信道编码技术不断涌现。
这些技术在高速、高质量、可靠的卫星通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适于卫星通信传输的新型信道编码技术研究卫星通信是一种重要的无线电通信手段,其在远距离、波传播和数据传输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由于卫星通信受到自然环境、大气层等因素的影响,信道质量较差,常常存在信号衰落、噪声干扰和多径效应等问题,影响了信号的可靠性和传输速率。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需要研究适于卫星通信传输的新型信道编码技术。
一种适用于卫星通信的新型信道编码技术是Turbo码。
Turbo码是1993年由法国Telecom ParisTech的Claude Berrou等人提出的一种码型,它基于迭代译码的思想,通过反馈机制来增强编码-译码的性能。
Turbo码可以有效抵抗信道噪声和衰落引起的误码率,提供更好的信号传输质量。
另一种适用于卫星通信的新型信道编码技术是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码)。
LDPC码是一种线性块码,其编码和译码算法简单,适用于高速数据传输。
LDPC码通过调整校验矩阵的结构和参数,可以有效地抑制信道噪声和多径效应,提高信号传输质量和可靠性。
卷积码也是一种适用于卫星通信的信道编码技术。
卷积码是一种线性时不变系统的编码方式,具有良好的性能,并且适用于高速数据传输。
卷积码通过选择合适的生成矩阵和算法参数,可以提高信号的抗噪性能和传输速率。
为了进一步提高卫星通信的可靠性和传输速率,可以将以上三种编码技术进行结合,形成一种混合编码方案。
混合编码方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编码技术的优势,降低信道误码率,提高信号的传输质量和可靠性。
在研究适于卫星通信传输的新型信道编码技术时,还应考虑到卫星通信的特点,如信号传播距离远、延迟大、多径效应明显等。
在选择和设计信道编码技术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并针对性地进行优化和改进。
适于卫星通信传输的新型信道编码技术是提高卫星通信质量和传输速率的关键技术之一。
通过研究和应用新型编码技术,可以有效克服卫星信道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卫星通信的可靠性和性能。
卫星通信中的信道编码与调制技术周珊;沈永言【期刊名称】《数字通信世界》【年(卷),期】2016(0)5【摘要】本文首先研究了卫星通信中的信道编码与调制技术,并对广泛应用于卫星通信的DV B-S系列标准中的信道编码与调制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提出了卫星通信采用更高级信道编码和调制技术的必然性。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hannel coding and modulation technology for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firstly.Then the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channel coding and modulation technology in DVB-S Series standard which is widely used in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are made. Finally the inevitability of using more advanced channel coding and modulation technology in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is indicated.【总页数】5页(P354-358)【作者】周珊;沈永言【作者单位】中国卫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94;中国卫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9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27+.2【相关文献】1.浅谈有线数字电视中的信道编码及QAM调制技术 [J], 马乾2.浅谈有线数字电视中的信道编码及QAM调制技术 [J], 马乾3.数字调幅广播系统中的信道编码和调制技术研究 [J], 侯玉芬4.民用航空卫星通信系统中的信道编码技术研究 [J], 杨凡5.浅谈有线数字电视中的信道编码及QAM调制技术 [J], 马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卫星通信毕业论文卫星通信毕业论文【关键词】通信论文前言宽带卫星通信系统,是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OFDM技术, 则是确保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功能能够有效实现的基础。
将该技术应用到系统中,对于系统通信质量与信息传输速率的提高具有重要价值。
1、宽带卫星通信概述1.1宽带卫星通信简介1.2宽带卫星通信面临的问题2、OFDM系统原理2.1OFDM符号调制及解调OFDM的原理在于将单路串行的数据进行划分,使其成为多路并行的数据形式,在此基础上,对其加以调制,使其能够在频谱相同的不同子载波上完成传输过程。
在此过程中,需要保证不同子载波具有两两相交的特点。
在OFDM系统下,调制过程相对简单,只需采用一种数字调制方法,便可支持全部数据传输完成。
2.2循环前缀OFDM具有对抗多径时延扩展的功能,为避免前后两个OFDM符号之间发生ISI问题,可通过在其中加入保护间隔的方法实现对各个符号的保护。
保护间隔的长度一般为L, L需保证能够大于最大时延扩展,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信号与信号之间互相干扰的问题发生。
可以采用空符号代表保护间隔,但该种方法通常会对正交情况产生影响。
采用循环前缀的方法,将周期扩展插入到OFDM符号与符号之间,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使OFDM的对抗多径时延扩展功能更好的实现。
2. 3收发机系统收发机系统的工作流程如下:①接受信号。
②对信号进行电磁转换。
③将传输过程中的循环前缀删除。
④对信号串联与并联的形式进行转换。
⑤对信号进行处理。
⑥转换信号串并联形式。
⑦解调,得到信息接收比特流。
2.4同步误差分析应从频率偏移、符号定时偏差、采样时钟频率偏移三方面,对同步误差进行分析。
以频率偏移为例,其所造成的同步误差如下:频率偏移一半在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发生,多由子载波件的整数倍偏移以及小数倍偏移而构成。
前者不会导致ICI发生,而后者则会引发ICI。
将子载波间隔控制在2%以内,能够避免上述问题发生。
3、宽带卫星通信系统中的OFDM同步技术3.1同步算法同步算法主要包括Schmidl&Cox算法、利用PN序列前导符的算法等多种。
卫星广播通信信道编码技术的现状与发展作者:李小刚来源:《中国新通信》2013年第21期【摘要】本文对卫星广播通信标准中所使用的几种信道编码技术进行了讨论与研究。
首先简要介绍了信道编码在卫星广播通信中的作用,然后对现有的两种通信标准DVB-S与DVB-S2中所应用的信道编码技术进行了研究,最后就卫星广播通信信道编码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卫星广播通信信道编码发展趋势卫星通信系统的覆盖区域广泛,对用户的接收条件要求较低,只要在卫星覆盖范围内的区域即可实现对广播信号的接收操作。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卫星广播通信信道具有功率与带宽有限,信道时延高,具有非线性与多径衰落特性,受环境干扰较大等信道特性。
为确保卫星广播信息能够得到准确可靠的传输,必须对信号进行信道编码。
一、现有卫星广播通信信道编码技术1.1 DVB-S卫星广播标准及其信道编码技术DVB-S通信标准规定在使用卫星进行广播通信时,首先要对广播信号进行信源编码,然后在将编码后的数据分割为码长为定长的传输流包,该数据包经过信道编码后即可经由天线发射出去。
DVB-S标准中规定的信道编码技术采用级联编码技术,编码后信源需要经过RS编码、交织、卷积编码、凿孔等几个步骤完成信道编码工作。
首先,在级联码外码中,188字节的传输流包首先按照(204,188)的方式进行RS编码转换为字节长度为204的RS码,经过该处理后的码元具有如下特性:一是性能可靠,是NASA推荐的RS编码方式之一;二是与DVB-S标准相匹配。
然后,为实现外码与内码之间的连接,生成的RS码需要进行交织处理,交织后的数据包不仅不会影响卫星广播的同步机制,还能够有效提升数据码元的纠错能力。
之后,在级联码内码中采用码率为1/2,约束长度为7的卷积码进行信道编码。
实际应用表明,QPSK信号经过该卷积码编码后再经过Viterbi译码后其在信噪比为5dB的信道环境中的误码率可降低至10-5量级。
最后,对所得到的卷积码进行凿孔处理可以获得2/3、3/4、5/6和7/8等总共4中码率。
卫星通信中的自适应调制与信道编码技术研究自适应调制与信道编码技术是卫星通信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它们在提高卫星通信系统容量、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重点讨论卫星通信中的自适应调制与信道编码技术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对卫星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
自适应调制技术是根据信道质量的变化选择合适的调制方式的一种技术。
在卫星通信中,信道质量会受到大气层折射、天气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选择合适的调制方式可以提高系统的传输效率和可靠性。
近年来,随着计算能力的提高以及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和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发展,自适应调制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卫星通信中,自适应调制技术主要应用于信道编码和调制解调两个环节。
在信道编码方面,自适应调制技术可以根据信道质量的变化选择不同的编码率和编码方式,从而提高系统的容量和抗干扰能力。
通常使用的编码方式有卷积码、LDPC码等。
自适应调制技术可以根据信道质量的变化选择不同调制方式,常见的调制方式有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四进制相移键控(QPSK)等。
自适应调制技术可以根据信道质量的变化选择不同的调制方式,从而在保证传输速率的前提下提高抗干扰能力。
自适应调制与信道编码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卫星通信系统的容量和抗干扰能力,还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通过选择合适的调制方式和编码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比特错误率(BER)和帧错误率(FER)。
当信道质量较好时,可以采用高阶调制方式和低编码率来提高传输速率;当信道质量较差时,可以采用低阶调制方式和高编码率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自适应调制与信道编码技术在卫星通信系统中的研究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信道质量的变化会导致调制方式和编码方式的切换,这就要求系统能够及时准确地估计信道质量。
目前有很多信道估计算法可以用于估计信道质量,如最小均方误差(MMSE)估计、栅格追踪(Grid Tracing)估计等。
其次,自适应调制与信道编码技术需要对不同的调制方式和编码方式进行适配和优化,以提高系统的性能。
卫星通信论文范文3篇载波卫星通信论文1系统功能1.1信号采集天线对准某颗通信卫星(如中星6A)后,移动车载站上的卫星信标接收机会收到一定强度的卫星信标,信标值的大小用来衡量对星的准确度。
信标机提供串行通信接口,通过串口服务器,将串行通信做协议转换为网络通信协议,再通过一根网线与交换机连接,最终与控制计算机进行数据交换。
设备连线后,在计算机上要进行虚拟串口映射,即把串口服务器的串口映射到计算机上,映射成功后,就可以把这些虚拟串口作为计算机上的串口使用,解决计算机本身无串口的问题。
载波的发射状态是通过改变调制解调器参数来实现的,控制载波发射状态实际上通过控制调制解调器的发射状态继而达到控制载波状态的目的。
调制解调器提供网络接口,通过交换机最终与控制计算机进行数据交换。
控制软件实时监视信标机和调制解调器的工作状态,以此作为发送控制指令的依据。
1.2信号处理通过监控软件完成,为了不占用更多的主线程资源,监控软件分别建立两个独立的线程CThreadBeacon信标机线程类和CThreadModem调制解调器线程类,通过这两个线程的通信处理载波的关闭与开启。
当确定天线进入遮挡区后,CThreadBeacon信标机线程根据当前的信标强度和调制解调器载波发射的状态,发送打开或关闭载波的消息给CThreadModem线程。
CThreadModem线程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读取调制解调器当前的参数,明确设备的工作状态,二是负责接收由CThrea-dBeacon线程发送过来的消息,根据消息的具体内容,向调制解调器发送相应的控制指令。
车载站在载波发射的行进中,如遇到高大的货车或小面积的建筑遮挡瞬间遮挡时,这时关闭载波是不必要的,故在信标机线程中,设定当遮挡超过10s后发送关闭消息给调制解调器线程,进而关闭载波发射。
同样在离开遮挡区超过5s 后发送开启消息给调制解调器线程,进而开启载波发射。
具体流程见图1“载波自动关闭流程图”。
适于卫星通信传输的新型信道编码技术研究
卫星通信是指利用卫星作为信号传输中继站,实现远距离通信的技术。
在卫星通信中,信号传输往往受到多径传播、天气影响和信号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信号质量下降和误
码率增加。
为提高卫星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传输速率,需要研究适于卫星通信传输的新型
信道编码技术。
在传统的卫星通信系统中,常采用卷积码和RS码等纠错编码技术。
这些编码技术由于传输效率低、编解码复杂度高等缺点,在高速数据传输和高可靠性通信场景下已经不能满
足需求。
有必要研究适合卫星通信的新型编码技术。
一种新型的编码技术是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码)。
LDPC码具有良好的误码率性能和传输效率,并且编解码算法简单,适合在卫星通信系统中应用。
研究者通过对LDPC码进行优化设计,如选择合适的码长、码率和准则,可以进一步提高编码性能。
还有一种被广泛研究的编码技术是波束编码。
波束编码利用天线的方向特性,将信号
进行编码和解码,可以提高系统的传输速率和抗干扰能力,适用于卫星通信中复杂的传输
环境。
除了以上两种编码技术,还有其他一些新型编码技术也值得进一步研究,如窄带信道
编码、时频编码、码分多址编码等。
这些编码技术可以根据卫星通信系统的需求进行选择
和应用,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
适于卫星通信传输的新型信道编码技术研究
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传统的信道编码技术面临许多挑战,比如误码
率高、延迟大等问题。
因此,研究新型的信道编码技术对于提高卫星通信的可靠性和效率
至关重要。
目前,比较先进的信道编码技术有Turbo码、LDPC码、Polar码等。
其中,Turbo码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信道编码技术,它通过多个卷积码级联提高编码效率和纠错性能。
LDPC
码与Turbo码类似,也是通过码级联的方式实现编码,但它的结构比Turbo码更简单,可
以实现更高的编码效率和更低的延迟。
Polar码是一种新兴的编码技术,具有极高的纠错
能力和接近香农极限的效率,但它的设计和解码算法比较复杂。
针对卫星通信传输的特点,还有一些专门的信道编码技术。
比如,基于卫星链路信道
特性,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称为CCSDS Turbo码的技术,它可以在高速移动时实现更好的
纠错性能;还有一种称为防干扰(LPI)编码的技术,可以有效抵御干扰和窃听攻击,保证
通信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此外,近年来也有一些新型的信道编码技术不断涌现,比如$k$-蜂巢码、$q$-元码、
纠删码等。
这些编码技术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点,可以用于不同场景下的卫星通信传
输。
总之,适用于卫星通信传输的新型信道编码技术应具备以下要求:高效率、低延迟、
高纠错性能、易于实现和应用、适应移动场景等。
未来,随着卫星通信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信道编码技术也将得到不断创新和完善,以满足人们对更可靠、更高效的卫星通信的需
求。
通信系统的信道编码与纠错技术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信息传输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信道传输中,由于噪声、干扰或其他原因,常常会引起传输数据的错误。
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信道编码与纠错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信道编码的概念、分类及常见的纠错技术,帮助读者全面了解通信系统的信道编码与纠错技术。
一、信道编码的概念及分类1. 信道编码的基本概念信道编码是指在信源编码之后,将编码后的数据再进行处理,以提高传输数据的可靠性和纠错能力的技术方法。
通过引入冗余信息来增加冗余度,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2. 信道编码的分类根据编码方式的不同,信道编码可以分为线性码和非线性码。
其中,线性码又分为块码和卷积码。
块码逐个码字进行编码和解码,卷积码以一定的法则对编码结果进行处理。
非线性码则是指非块码和非卷积码。
二、常见的纠错技术1. 奇偶校验码(Parity Check Code)奇偶校验码是最简单的一种纠错码。
它通过在数据中增加一个奇偶位,使数据中1的个数为奇数或偶数,以实现错误检测和纠错。
当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时,可以通过检验位的比对来判断错误所在,并进行纠正。
2. 海明码(Hamming Code)海明码是一种线性块码,可以对传输数据进行纠错。
它通过在数据中添加冗余位,并且保证任意2位之间的距离至少为3,从而实现单位错误的检测和纠正。
3. 重复码(Repetition Code)重复码是一种简单的纠错码,它通过将发送数据进行重复,提高了错误纠正的能力。
当接收端接收到多个相同的数据时,可以根据多次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比对,选择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作为正确数据。
4. BCH码(Bose-Chaudhuri-Hocquenghem Code)BCH码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磁盘存储、有线和无线通信等领域的纠错码。
它通过将数据分为若干个块,每个块都使用海明码进行编码。
BCH码不仅可以实现单个错误的检测和纠正,还能够检测和纠正多个错误。
数字电视的信号编码与信号传输技术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数字通讯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制造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图像与声音处理技术的数字化进程,引发了广播电视业的又一次革命性变化。
数字电视技术使原来单一功能的电视系统变为多种功能的信息传输和交换媒体。
数字电视开始走人千家万户,为广播电视业和信息产业界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她将促使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走向产业化发展道路。
数字通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引人使广播电视系统为运行方式从离散、小规模、低效率转向集约化、规模化高效率、高效益,从封闭走向开放、融合、竞争。
数字电视克服了许多模拟电视难以改善的缺陷,在技术上有以下特点:1. 图像清晰度高、声音效果好。
数字电视克服了模拟电视在传输过程中各种噪声和干扰的积累,使观众在家中收看到相当于演播室质量的电视节目。
2.节省频率资源。
利用现有占用SMH。
带宽的一个模拟电视频道,可传输4-8套高质量的数字电视节目,用户对节目的可选度大大提高。
3.服务方式从单一服务转向多样化、个性化,可方便实现有条件接收系统(加密/解密),便于开展各类计费电视业务。
可以实现用户和业务的良好管理,确保资金的有效回收。
4. 传播方式从单向、固定转变为交互、移动;系统采用了开放的中间件技术,能实现各式各样的信息交互式应用。
5.易于实现信号存储。
易于利用媒体资源开展多种增值业务。
一、数字电视信号的编码图像与声音信号的处理始终围绕对编码压缩技术的研究。
电视图像信息的压缩是利用信息之间的相关性,即时间相关性、频率相关性、空间相关性和能量相关性,进行时间压缩。
频率压缩、空间压缩和能量压缩,去掉冗余度,达到压缩码率的目的。
压缩处理又分为两类,分别是可逆压缩和不可逆压缩:可逆压缩是对原信息无失真、无噪声迭加的编码。
不可逆压缩是有失真编码,熵压缩,会损失一些原有信息。
为节省存储空间和传输带宽,我们要在电视节目源端进行信源编码,在传输之前进行信道编码。
论信源编码与信道编码李希夷 201110404107摘要:如今社会已经步入信息时代,在各种信息技术中,信息的传输及通信起着支撑作用。
而对于信息的传输,数字通信已经成为重要的手段。
而在数字通信系统中,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在信息的传送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要求我们对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的了解和认识有更高的层次。
关键词:信息传输数字通信信源编码信道编码正文:一.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的发展历程信源编码:最原始的信院编码就是莫尔斯电码,另外还有ASCII码和电报码都是信源编码。
但现代通信应用中常见的信源编码方式有:Huffman编码、算术编码、L-Z 编码,这三种都是无损编码,另外还有一些有损的编码方式。
信源编码的目标就是使信源减少冗余,更加有效、经济地传输,最常见的应用形式就是压缩。
相对地,信道编码是为了对抗信道中的噪音和衰减,通过增加冗余,如校验码等,来提高抗干扰能力以及纠错能力。
信道编码:1948年Shannon极限理论→1950年Hamming码→1955年Elias卷积码→1960年 BCH码、RS码、PGZ译码算法→1962年Gallager LDPC(Low Density Parity Check,低密度奇偶校验)码→1965年B-M译码算法→1967年RRNS码、Viterbi算法→1972年Chase氏译码算法→1974年Bahl MAP算法→1977年IMaiBCM分组编码调制→1978年Wolf 格状分组码→1986年Padovani恒包络相位/频率编码调制→1987年Ungerboeck TCM格状编码调制、SiMonMTCM多重格状编码调制、WeiL.F.多维星座TCM→1989年Hagenauer SOVA算法→1990年Koch Max-Lg-MAP算法→1993年Berrou Turbo码→1994年Pyndiah 乘积码准最佳译码→1995年 Robertson Log-MAP算法→1996年 Hagenauer TurboBCH码→1996MACKay-Neal重新发掘出LDPC码→1997年 Nick Turbo Hamming码→1998年Tarokh 空-时卷格状码、AlaMouti空-时分组码→1999年删除型Turbo码虽然经过这些创新努力,已很接近Shannon极限,例如1997年Nickle的Turbo Hamming码对高斯信道传输时已与Shannon极限仅有0.27dB相差,但人们依然不会满意,因为时延、装备复杂性与可行性都是实际应用的严峻要求,而如果不考虑时延因素及复杂性本来就没有意义,因为50多年前的Shannon理论本身就已预示以接近无限的时延总容易找到一些方法逼近Shannon极限。
卫星通信技术中的信源编码与解码算法研究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卫星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信源编码与解码算法作为卫星通信中的重要环节,其研究对于提高通信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卫星通信技术中的信源编码与解码算法的研究进展。
一、信源编码算法研究1. 基本概念信源编码是将源信号转换为码型信号的过程,目的是提高信号传输的可靠性和效率。
常见的信源编码算法包括信息论中的熵编码和源编码。
2. 熵编码熵编码是一种无损压缩算法,通过利用源信号中存在的统计特性,将出现频率高的符号用短码表示,而出现频率低的符号用长码表示,从而实现对信号的压缩。
常见的熵编码算法有霍夫曼编码和算术编码等。
3. 源编码源编码则是一种有损压缩算法,通过削减源信号中的冗余信息来实现对信号的压缩,从而达到减少传输带宽的目的。
常见的源编码算法有差分编码和预测编码等。
4. 码率控制为了在卫星通信中有效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码率控制是信源编码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码率控制的目标是在保持信号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传输带宽。
常见的码率控制算法有动态自适应波动率编码和可变比特率编码等。
二、信源解码算法研究1. 基本概念信源解码是将接收到的码型信号转换为原始信号的过程,目的是恢复信号的原始信息。
信源解码算法包括解码器设计和解码器优化两个方面。
2. 解码器设计解码器设计是信源解码中的重要环节,其目标是设计出一种结构简单、运行效率高的解码器,以实现对码型信号的快速解码。
常见的解码器设计方法有维特比算法、迭代解码算法和硬判别解码算法等。
3. 解码器优化对于复杂的编码算法,解码器优化则是提高解码效率和性能的关键技术。
通过对解码算法进行优化,可以降低解码器的复杂度和功耗,并提高解码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常见的解码器优化方法有深度学习算法和并行计算算法等。
4. 错误控制由于卫星通信中存在信道传输的不可靠性,误码率较高。
基于CCSDS标准的卫星信道编码技术研究摘要:现有卫星数据传输大都采用时分、频分多路复用体制和固定数据格式,而卫星上有多种探测仪器,大量数据需要同时向地面传输,为了提高信道传输效率和增加灵活性,必须采用国际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CCSDS:Consultative Committee for Space Data System)标准分包传输[1]。
本文介绍了目前CCSDS标准下的主要信道编码技术,卫星的在轨效益将会在采用CCSDS标准后大幅提高,在采用CCSDS标准后,只要在地面站统一射频频率测控站与应用站都可以进行测控,也都可以进行接收遥感数据,本国与外国的地面站也可以交互支持,这样一颗卫星可以发挥过去几颗卫星的作用,实施CCSDS标准的关键是打破测控系统与应用系统的界限,即实现AOS(高级在轨数据系统)。
关键词:数据传输 CCSDS 信道编码 AOS前言CCSDS标准是一种先进和成熟的数据系统体制,它实现了高效的空间数据通信,优化利用空间资源,它具有充分的开放性,使交互支持有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它面向多用户多任务提供了高度灵活的服务,它统一了空间数据系统产品标准,扩大了国际合作的范围。
CCSDS标准在国外的航天任务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至今采用CCSDS标准的空间任务已超过250个,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航天器。
在我国,CCSDS标准的实施是一种必然趋势。
数据链路层是空间数据系统的核心层,包含了CCSDS数据链路层协议和信道编码[2]。
迄今为止,CCSDS共开发了三个数据链路层协议,它们是:①分包遥测和分包遥控,适用于常规航天器的数据系统,实现的码速率中等,业务相对简单;②高级在轨数据系统,适用于大型和载人航天器,实现的码速率范围宽,业务种类多,而且具有网络接入能力,可与地面因特网互联实现空间多媒体通信;③近距空间链路,适用于互相接近的航天器之间附加的空间链路,目前主要是点对点通信。
数据链路层的信道编码中开发了BCH编码、卷积码、RS码、Turbo码以及数据链路的各种数据结构,如分包遥控的命令链路传输单元CLTU、分包遥测的传送帧及近距空间链路传输单元PLOP等。
ABD E C VCC OUTGND 3691205101520V0/VB/mI 工作点(ON )释放点(OFF )V滨江学院《信息论与编码》课程论文题 目 信源信道联合编码方式及其运用院 系 电子工程系专业班级 12通信 2 班学生姓名 张 瑶学 号 20122334089教 师 杨 玲 成 绩二O一四 年 十二 月 二十二 日信源信道联合编码方式及其应用20122334089 张瑶摘要本文主要从信源信道编码的简介、联合编码的提出、联合编码的具体设计方法和关键技术、联合编码的应用环境及联合编码在实际系统中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随着多媒体无线通信日益发展。
联合信源信道编码近几年来日益受到通信界的广泛重视。
根据Shannon 信息论原理,通信系统中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是分离的,然而,该定理假设信源编码是最优的,可以去掉所有冗余,并且假设当比特率低于信道容量时可纠正所有误码。
在不限制码长的复杂性和时延的前提下,可以得到这样的系统。
而在实际系统中又必须限制码长的复杂性和时延,这必然会导致性能下降,这和香农编码定理的假设是相矛盾的。
因此,在许多情况下,需要采用联合信源信道编码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信源编码,信道编码,信源信道联合编码一、信源信道编码的简单介绍信源编码:一种以提高通信有效性为目的而对信源符号进行的变换;为了减少或消除信源剩余度而进行的信源符号变换。
为了减少信源输出符号序列中的剩余度、提高符号的平均信息量,对信源输出的符号序列所施行的变换。
具体说,就是针对信源输出符号序列的统计特性来寻找某种方法,把信源输出符号序列变换为最短的码字序列,使后者的各码元所载荷的平均信息量最大,同时又能保证无失真地恢复原来的符号序列。
信道编码:数字信号在传输中往往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在传送的数据流中产生误码,从而使接收端产生图象跳跃、不连续、出现马赛克等现象。
所以通过信道编码这一环节,对数码流进行相应的处理,使系统具有一定的纠错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可极大地避免码流传送中误码的发生。
通信技术中的信源编码与信道编码技巧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源编码与信道编码成为了实现高效传输和可靠通信的重要环节。
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技巧的使用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速率、错误检测与纠正的能力以及降低数据压缩的损失。
本文将对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技巧进行介绍和分析。
1. 信源编码技巧信源编码是指将源信号进行编码,以减少数据的冗余性和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常用的信源编码技巧有霍夫曼编码、算术编码和字典编码等。
霍夫曼编码是一种变长编码技术,通过构建哈夫曼树并根据字符的出现频率进行编码,使频率高的字符拥有较短的编码。
这种编码技巧可以极大地压缩数据量,并且解码也相对简单,因此广泛应用于图像、音频和视频等传输。
算术编码是一种连续编码技巧,通过将源信号的每个符号映射为一个区间,并根据概率确定区间的范围,实现数据的高效压缩。
算术编码可以达到较高的压缩比,但在解码过程中需要准确的概率信息。
字典编码是一种基于历史信息的编码技巧,通过建立一个字典表,将常见的数据序列映射为短的编码序列,从而减少冗余度。
字典编码常用于文本数据的压缩,如LZ77和LZW算法。
2. 信道编码技巧信道编码是在信道传输过程中对数据进行编码,以提高传输的可靠性和容错性。
常用的信道编码技巧有前向纠错编码、卷积码和布朗编码等。
前向纠错编码是一种可以在接收端进行错误检测和纠正的编码技巧。
通过在发送数据中添加冗余信息,接收端可以利用冗余信息进行错误检测和纠正。
常见的前向纠错编码算法包括海明码和RS码等。
卷积码是一种连续编码技巧,可以在传输过程中增加冗余信息以提高传输的可靠性。
卷积码通过在发送数据序列中添加卷积核函数中的权重系数来生成冗余信息。
接收端可以利用卷积码解码器进行译码和纠错。
布朗编码是一种多级调制编码技巧,通过将数字信号映射为模拟信号,使信号传输更加稳定可靠。
布朗编码常用于高容量传输和长距离通信,如光纤通信和无线电通信等。
综上所述,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技巧在通信技术中起着关键作用。
卫星数字电视系统信源信道编码技术 摘要:本文介绍了有关卫星数字电视信源信道编码的一些主要技术和标准,包括数字演播室标准ITU--601,压缩编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图像压缩编码标准H261,JPEG和MPEG;RS编码技术,数据交织技术,卷积编码技术。 关键词:卫星数字电视,信源编码,信道编码
一、数字电视简介 数字电视,是从电视节目录制、播出到发射、接收全部采用数字编码与数字传输技术的新一代电视。它具有许多优点,如可实现双向交互业务、抗干扰能力强、频率资源利用率高等,它可提供优质的电视图像和更多的视频服务(如交互电视、远程教育、会议电视、电视商务、影视点播等)。 数字电视系统作为一个多媒体通信系统,有效性与可靠性是系统的两个重要指标,信源编码实质属于有效性编码的范畴,信道编码属于可靠性编码的范畴。 一个完整的数字电视系统包括数字电视信号的产生、处理、传输、接收和重现。 数字电视信号在进入传输通道前的处理过程一般如图1所示:
卫星传输 地面无线传输 有线传输
图1 数字电视信号传输前的处理过程 二、卫星数字电视系统 按信号传输方式分类:数字电视可以分为地面无线传输(地面数字电视)、卫星传输(卫星数字电视)、有线传输(有线数字电视)三类。卫星广播具有覆盖面大、传输距离远、信息量大、信号质量高、不受地理条件限制等优点,近年来卫星广播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在数字电视卫星广播中,通过采用数字化技术,并利用数据压缩编码技术,一颗大容量卫星可转播 100 ~ 500 套节目,其调制方式在世界范围内都统一采用QPSK(正交移相键控)方式。我国的卫星数字电视选用DVB-S标准。
I
IF Q
图2 数字电视卫星传输系统
信号获取 信源编码 信道编码 调 制
数字视频编码 数字音频编码 数据编码 节目流多路复用 传输流多路复用 能量扩散 外码R-S纠错编码 内码卷积交织 内码卷积编码 基带整形
QPSK调制 三、数字电视信源编码技术 数字电视信号在获取后经过的第一个处理环节就是信源编码。信源编码是对原始图像或声音信息进行压缩编码表示,即进行比特率压缩的过程,它应保证接收端通过信源解码能还原出满足一定服务质量的图像与声音。 信源编码是数字电视系统的核心技术,其本质就是通过压缩编码来去除视频、音频、数据等原始信号的冗余信息,以实现码率压缩与带宽减小,再使信号在各种传输信道中进行有效传输。因此压缩编码的技术与标准成为信源编码的核心。 1.数字演播室标准ITU-R601 信源编码的第一步首先要对模拟电视信号进行取样和模数变换,相应的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数字演播室标准ITU-R601正是为此制定的国际标准,它是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转变过程中的第一个标准规范。 参数说明: ① 取样频率:根据奈奎斯特定理,取样频率应至少不低于信号最高频率的2 倍。其次,为便于进行信源编码,取样结构最好为正交结构,即每个取样点应与其相邻行和相邻帧对齐。为此取样频率必须为行频的整数倍。要同时满足PAL与NTSC的正交取样,取样频率应为两者行频的公倍数。同时,取样频率的选取还必须兼顾码率和带宽。综合考虑上述因素,亮度信号的取样频率定为13.5兆赫。在4:2:2格式中,每个色差信号取样数为亮度信号的一半,取样频率定为6.75兆赫; ② 每行取样数:由取样频率除以行频得到每行取样数。为提高编码效率,去掉行场逆程的取样,得到降低了的每数字有效行取样数; ③ 编码方式:采用简单的线性PCM编码。量化比特数为8比特,这是一个由实验决定的结果。具体实验显示,8比特量化产生的256级量化级,已完全能满足人眼对亮度与色度层次分辨的需要。 ITU-R601主要是一种取样标准。模拟电视信号据此取样后进行8比特量化和线性PCM编码,即可得到符合数字演播室标准的基带数字信号。但是,由此得到的数字电视信号具有非常高的码率和带宽,难以进入实用。虽然ITU-R601建议早在1980年已经制定,但直到九十年代一系列有效的图像数据压缩技术及相应的国际标准出现以后,数字电视才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2. 图像压缩的主要技术与标准 目前有关图像压缩方面的主要标准包括CCITT的H.261,JPEG和MPEG。是分别针对电视电话图像,静止图像和活动图像的压缩编码标准。这几种压缩标准虽然各自针对性不同,但压缩编码方法大体相似。 ① H.261 图像压缩编码标准的提出最早源于通讯中对可视电话的研究。经过多年努力,至1980年,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所属的视频编码专家组的H.261建议被通过,成为可视电话和电话会议的国际标准。H.261又称Px64,传输码率为Px64kbps,其中P=1-30可变,根据图像传输清晰度的不同,码率变化范围在64kbps至1.92Mbps之间,编码方法包括DCT变换,可控步长线性量化,变长编码及预测编码等。 其简化的编码原理框图如图3所示。 图3 H.261压缩编码原理简图 图中,DCT变换的输入输出选择开关由帧内/帧间模式选择电路控制。在
帧内模式时,开关打到上面,输入信号经DCT变换,线性量化和变长编码后输出,图像只进行帧内压缩。在帧间模式时,开关打到下面,前一帧图像信号经过预测环中的运动补偿后产生一个后帧的预测信号。后帧的实际输入信号与其预测值相减后,在进行一个帧内压缩编码的过程后输出。 图中,变长编码器产生的控制信号送量化器以控制其量化步长。当变长编码器的输入中连续出现许多大数值的数据,导致集中出现长的码组,使缓存器接近溢出时,控制信号使量化器的量化步长加大,以降低大数值数据的出现;反之,也可控制量化器以减小其量化步长。在预测环路中由于存在用于恢复前帧信号的反量化器,量化步长控制信号也要送到预测环中的反量化器中。 H.261所针对的可视电话信号最初考虑是在一般电话网中传输的,带宽
和码率是其考虑的核心问题。其每帧取样点数比ITU-R601所规定的低许多,且采取抽帧传输的方法,无法满足数字电视压缩编码的要求,但H.261是此前压缩编码数十年研究的结果,成为以后JPEG和MPEG编码方法的重要基础。 ②JPEG(静止图像压缩编码) JPEG是一个达到数字演播室标准的图像压缩编码标准,其亮度信号与色
度信号均按照ITU-R601的规定取样后划分为8x8子块进行编码处理。 JPEG是一种不含帧间压缩的帧内压缩编码方法,其主要编码过程与H.261的帧内编码过程大致相同。输入信号经DCT变换后,按固定的亮度与色度量化矩阵进行非线性量化。对量化后的DCT直流系数进行差分编码,交流系数进行行游程编码,再按霍夫曼码表进行变长编码后,送缓存器输出 。 JPEG不含帧间压缩,压缩比较帧内/帧间压缩低。但因为不含帧间压缩,使得各帧在压缩编码后是各自独立的,这一点对于编辑来说是有利的,可以做到精确到逐帧的编辑。所以对于活动画面只进行帧内压缩的Motion-JPEG,目前仍然在一些数字电视编录设备,如非线性编辑系统中得到应用。 ③MPEG(运动图像压缩编码) 1992年和1994年分别通过了MPEG-1和MPEG-2压缩编码标准。 MPEG-1主要是针对运动图像和声音在数字存储时的压缩编码,典型应用如VCD等家用数字音像产品,其编码最高码率为1.5Mbps。 MPEG-2则针对数字电视的视音频压缩编码,对数字电视各种等级的压
缩编码方案及图像编码中划分的层次作了详细的规定,其编码码率可从3Mbps到100Mbps。 MPEG-2的压缩编码及其标准码流的形成构成了数字电视信源编码的核心。符合MPEG-2格式的码流成为数字电视信源编码的标准输出码流。 数字电视信道编码,DVB及MPEG-2解码器等均认同和适应此标准。
四、数字电视信道编码技术
1. 信道编码简介 信道编码是通过按一定规则重新排列信号码元或加入辅助码的办法来防止码元在传输过程中出错,并进行检错和纠错,以保证信号的可靠传输。信道编码后的基带信号经过调制,可送入各类通道中进行传输。 信道编码是数字通信区别于模拟通信的显著标志,其主要实现方法是通过增大码率或频带,即增大所需的信道容量。这一点恰好与信源编码为适应存储及信道传输要求而进行压缩码率或频带而相反。 数字电视系统信道编码技术主要包括纠错编码技术、数据交织技术、网格编码技术、均衡技术等,它们可提高数字电视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再利用调制技术即可将数字电视信号放在载波或脉冲串上,从而为信号发射做好准备。必须清楚,信道编码的实质是寻找适合数字电视信号在相应传输信道中的安全传输模式,使经过信道编码后的数字码流能够匹配信道传输特性、减少误码与差错。因此,信源编码以后的所有编码措施,包括扰码、交织、卷积等都可以划分到信道编码的范畴,由此可构造出信道编码结构框图,如图4所示。
MPEG-2 TS流
图4 信道编码结构框图 2 . 差错控制系统 差错控制系统实现两部分功能:即差错控制编码与差错控制解码,其中差错控制编码是指在信源编码数据的基础之上增加一些冗余码元(又称监督码元),使监督码元与信息码元之间建立一种确定关系,而差错控制解码是指在接收端,根据监督码元与信息码元之间已知的特定关系,来实现检错及纠错。在数字通信系统中,利用纠错检错码进行差错控制的基本方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前向纠错(FEC)、反馈重发(ARQ)与混合纠错(HEC)。 3. RS编码技术 里德一所罗门(Reed-Solomon)码,简称RS码,它是广泛应用在数字电视传输系统中的一种纠错编码技术。RS码以字节为单位进行前向误码纠正(FEC,Forward Error Correction),它具有很强的随机误码及突发误码纠正能力。
多路 视频 音频 数据 节目复用 复用匹配能量扩散
外码编码 数据交织 内码编码 基带形成 信道调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