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中的热点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9
民事诉讼法修改的部分要点问题系列文章
民事诉讼法修改的部分要点问题系列文章如下:
一、修改完善了适用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的相关规定,以解决这些领域程序适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完善了公司诉讼的原告和被告制度,增加规定了股东代表诉讼制度。
三、完善了证据制度,将实践中成熟的做法上升为法律规定,增强了可操作性。
四、完善了执行程序,增加了执行异议之诉、案外人对执行标的的异议等程序,提高了执行工作的规范化程度。
五、修改完善了涉外民事诉讼程序,以适应涉外民事诉讼领域的实际情况。
以上是民事诉讼法修改的部分要点问题系列文章的部分内容,如需获取全文,请登陆官方网站进行查询。
“《民事诉讼法》修改的律师视角研讨会”建议议题一、诉调对接,应采用“立案调解”模式还是建立真正的“诉前调解”模式问题:现行立案调解明显属于一种强制调解,导致迟迟不能立案。
二、是否应确立起诉预登记制度,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法院自由裁量权,缓解当事人起诉难问题:实践中很多法院不立案也不给任何裁定,甚至根本不收取起诉材料。
三、是否应建立当事人资格异议制度,以完善当事人甄别程序机制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因原告的认识错误或者恶意诉讼导致当事人不适格的情形比比皆是,法院通常是在宣告裁判时才会就此问题作出回应,导致浪费司法资源。
四、是否应规定交叉诉讼制度,以优化共同诉讼与第三人诉讼机制问题:一个简单的案件可能必须分两个独立的诉讼进行,甚至可能导致不同的法院就同一事件作出相互矛盾的判决。
五、是否应确立调查令制度(委托调查制度)以缓解当事人及代理律师调查难、举证难问题问题:实践中,当事人及其代理律师自行调查取证极其困难。
六、是否应在民事公益诉讼之外建立民事公诉制度,以区分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集体利益保护机制问题:《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已经规定了民事公益诉讼,是否还应规定检察机关有权在国家、集体利益受到损害而权利主体缺位或怠于行使权利时提起民事公诉制度。
七、是否取消审判委员会决定个案的权力,以保证审判独立问题:审判委员会拥有“决定个案的权力”实际上是将司法过程行政化,严重违背了审判独立原则,是否通过修法对其功能进行调整。
八、是否应废止合议庭固定制、审判长常任制和主审法官制问题:各地法院普遍实行合议庭固定制和审判长常任制,在实践中存在着“合而不审”、“合而不议”、“审而不判”等问题。
是否应以“去行政化”为目标,建立电脑随机选定合议庭成员,做到一案一庭。
九、是否应规定无因回避机制和多元化回避理由,以完善回避制度问题:现行回避制度形同虚设,回避事由范围偏窄,当事人举证难,法院复议制度形同虚设。
是否应当规定无因回避,以保证回避功能的彻底实现?十、是否应规定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之诉先于本诉审理并完善第三人之诉程序问题: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往往被法院置于次要地位。
民事诉讼法修改的几个热点问题(6月5 日)赵钢武汉大学法学院民诉法的修订不是孤立的几部诉讼法的修订是一个系列过程民诉去年10月28第一次审议今年4月第二次审议(修改不多,热点依然是原来的)行政诉的修改在紧锣密鼓中在我国诉讼法制发展的背景下探讨此问题。
刑诉有80000多条反馈意见民诉只有8000多条反馈意见为什么不关注呢?①刑诉小宪法人权、制约。
民诉一一私权主体的私权之争②人们对刑诉的名词耳熟能详,而民诉的名词比较难懂四个热点问题:①再审检察建议的效力究竟应当如何定位?【背景】长期观点认为检察监督不利于法院的独立审判。
赵:哪些人持这一观点?一一法院法官们(不愿接受监督);一部分学者(有较强域外法治情结的——检察监督除了前苏联外国外没有)主流观点基本共识一直认为检察机关依法实行法律监督是有必要的,且迄今为止检查监督的实践证明了检察监督的必要性(需要反例:因为检察院监督,所以法院办错案――没有/)民诉的原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改:人民检察院有权以检察建议、抗诉方式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背景:原有抗诉的单一方式渠道过于单一,监督效果不理想;各地进行了检察建议试点的探索,建立了一些认为正确的建议(赵:没有国家法律正式授权的探索一概是不合法的)检察建议一一再审检察建议知识点归纳:①再审。
既可以依当事人申请提出,也可以检察机关提出②再审只能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只能上抗下,为什么不能平抗?一一赵:这是政治问题的折射我国权力本位,平级不理你因此,抗诉不平抗,但平行建议一一)③既可以针对生效的判决裁定提出;也可以针对调解书提出④提出前提是必须符合法定的再审事由——07+这次:抗诉事由、当事人申请再审的事由、建议事由趋于一致:纯粹程序性的抗诉事由过多程序出问题实体不一定出问题程序上能不能做一定收缩一一留下思考空间)⑤再审的提出不能直接导致再审程序的开始(与民事抗诉最主要的区别所在)要想发挥作用一一功能、效力定位不可或缺(重要)赵:检察机关的性质地位决定了其再审建议比私人提出的私人申请再审有更高效力。
论民事诉讼法修改中的十大问题正在进行的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应当坚持立足本土、借鉴域外的基本方法,要在确保立法连续性的前提下进行全面修改,保留基本原则的设定、强化程序的多样化设置,让法院调解在民事诉讼中保持一定的度,强调诉讼与非讼的适当分离,执行立法暂不与民事诉讼法分立,法官在诉讼系属之前持消极态度,而在诉讼过程中应与当事人保持协动,建立小额诉讼程序、简易诉讼程序和家事诉讼程序,增设公益诉讼制度,完善检察监督制度。
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0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针对司法实践中长期存在的“申诉难”和“执行难”两大顽疾作出了部分修订。
这次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诉法)修订在很大程度上未能满足实务界和理论界的预期,始终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因此,民事诉讼法的进一步修订成为此后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论争文章纷纷出炉,构筑了我国民事诉讼法学史上难得一见的亮丽风景线,而全国人大常委会将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列入2011年立法工作计划更是对这一论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下面,笔者将针对民事诉讼法修改中十大基本问题略述己见,以期对正在进行的民事诉讼法修订工作有所裨益。
一、本土实践与域外成例在民事诉讼法的修改过程中,关于到底是仿效域外成例还是依据本土经验进行修改,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之一。
主张仿效域外成例者认为,1991年民事诉讼法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已经无法适应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成规又注定了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法律制度之间具有更强的趋同性。
国外成例是历经多个世纪市场经济发展后的结果,因此,仿效域外成例是避免在民事诉讼法修改过程中走弯路的必然选择。
而主张依据本土经验者则认为,2002年《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等借鉴域外成例制定的一系列司法解释最终被束之高阁的教训,证明了西方诉讼制度无法适应我国国情,因此,要想建立真正符合我国司法实践需要的民事诉讼制度,必须立足于对我国司法实践经验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
张卫平教授解读民诉法修改热点[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访谈就要和您说再见了。
可我们也希望通过今天的节目能够让更多的人知法、守法、学法、用法,构建一个和谐的法治社会。
本期节目就到这里,再见。
[11:11][主持人]:感谢张卫平老师的精彩论述。
可以说,民诉法修改事关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您今天解读不仅让广大法律人受益匪浅,更使那些非法律专业的普通百姓从中受益。
[11:11][张卫平]:查阅这个案件怎么个查阅法?只有知道案件的编号才能查阅,还是一上网,比如有个网站就是裁判文书,一点裁判文书分类,每一种类型,比如民三卷,分为合同案件、所有权或者是物权或者是侵害人身权益的案件,一点就可以打开,都能看到,或者是按照年份、性质都能查到,都能查到当然是公开了,但是对于当事人,他的信息你们能不能全部公开。
还有是不是所有的裁判文书都不能公开,我们当然有个限制,涉及到国家机密、隐私权、商业秘密不能公开,但是怎么理解涉及到商业利益,可以不可以说只要是涉及商业利益就不能公开呢?恐怕得讨论。
而且涉及到国家机密肯定是不能公开了。
所以说个人阴私哪一类是属于个人隐私呢?涉及到个人隐私的案件,是不是案件类型上就要淘汰掉,比如说涉及到婚姻关系的案件、收养关系的案件,涉及到继承的案件,是不是这一类案件一律不公开了,要说明理由,但是不能公开查阅。
还是说做什么样的处理,这个可能审判管理、裁判文书的公开化的方面可能还要做一些细化的具体的工作。
[11:10][张卫平]:对于裁判文书公开包括判决书、裁定书,它的理由的撰写要不要根据诉讼阶段,比如说小额诉讼还需要把判决书的理由写得很全面很详细,还是说事实认定了以后根据法律就是一句话做出裁判。
可能是根据一审判决还是二审判决,还有根据案件的标底额大小,一审是中级法院,还是高级法院,这样一些大额的复杂的诉讼在说理的方面应该更完善更细致,这样才能把复杂的案件能够说得很清楚,消解人们对审理不公的疑虑和怀疑。
民诉法修正草案
民诉法是国家对民众维权权益的重要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民诉法制定的修改也
越来越迫切。
为了更好地保护民众的权利,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有必要修正民诉法。
民诉法修正草案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诉讼程序的监督。
对民事诉讼,诉讼主体要求理由完整、充分准备证据,以
确保诉讼程序切实可行。
二是提高诉讼当事人的参与度。
应该增强诉讼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自主给出证据、作
出答辩的权利,同时也应该提高诉讼当事人的参与程度,让诉讼当事人能够及时参与到诉
讼过程中来。
三是提升审理效能。
司法部门应健全流程管理体系,加强诉讼监督,确保审理效能。
同时,要根据诉讼情形的特殊性,允许案件层层推延,保证诉讼的正确性。
四是加强司法保护机制的制定和完善。
应根据诉讼实践和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诉讼
司法保护机制,以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
五是优化诉讼费用。
应采取有利于介绍涉诉讼劳动报酬的办法,为受伤害当事人解除
诉讼费用压力。
六是加强淘汰诉讼。
要针对拖延诉讼行为采取有力措施,提高淘汰诉讼的有效性。
总之,民诉法的修正草案建议内容是充分体现民众的权益,有助于在案件处理的客观
公正性和诉讼程序的完整性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确保可以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权利,改
善司法审查质量,提升司法处理水平,使民诉法得到更好的发挥。
民事诉讼法修正案(二)的亮点与不足评析蓝海君我国《民事诉讼法》自1991年4月9日通过以来,经过2007年10月28日第一次修正,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对《民事诉讼法》作了第二次修正,并且将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
第二次修正案增减和修改所涉及的条文达百条左右,占《民事诉讼法》整个条文的近三分之一。
限于篇幅所致,本人对此次修正案的部分亮点和不足作了自己的片面理解与简要评析,以与法律学人共同探讨。
亮点一:对处于中间级别的法院将本院管辖的一审民事案件交由下级法院审理有了一定的限制和防范性规定。
众所周知,我国民事诉讼实行的是四级法院两审终审制,也就是说一般民事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理即终结。
因此,处于中间级别的中级法院和高级法院为了掌控本由其管辖的一审民事案件的终审权,便将该案件交由其下级法院进行审理。
这种操作无疑让中级法院和高级法院的司法权力寻租有了一定空间。
而该操作的法律规定源于现行《民事诉讼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的规定,即上级人民法院可以把本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交由下级人民法院审理。
修正后的《民事诉讼法》第三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确有必要将本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交由下级人民法院审理的,应当报请其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这显然是对中级法院和高级法院违法掌控案件终审权的防范和遏制。
该规定有两点限制内容:一是规定了确有必要,也就是说只能正当理由,中级法院和高级法院才能将由其管辖的一审民事案件审判权下放;二是,对于这个确有必要的判定,由其上级法院予以审查批准。
亮点二:增加了公益诉讼的相关规定。
所谓公益诉讼,一般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和相关的团体,根据法律的授权,对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不特定他人利益的违法行为,向法院起诉,追究相对人法律责任的诉讼活动。
世界上多数国家立法早已确认了公益诉讼,但我国目前现行法律并无相应规定,这不能不说是我国诉讼制度的一个缺陷。
《民事诉讼法(2023修正)》重点修改内容解读老张啊,是个热心肠的人,就是有时候脾气有点急。
前段时间,他和楼下开水果店的小李闹了点不愉快。
事情是这样的,老张有天去小李的水果店买水果,挑了几斤苹果。
回家一称,发现分量不对,少了好几两呢。
老张这暴脾气一下子就上来了,第二天就气冲冲地去找小李理论。
老张站在水果店门口,大声说道:“小李啊,你这做生意可不能不地道啊!昨天我在你这儿买的苹果,咋少了这么多分量呢?”小李也有点懵,忙解释说:“张哥,这不可能啊,我这儿都是公平交易,不会干这种缺斤少两的事儿。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让谁,最后闹得有点僵。
老张越想越气,就打算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这个事儿。
这时候,他就遇到了麻烦。
按照之前的民事诉讼法规定,有些程序和要求让他有点摸不着头脑。
比如说,关于证据的收集和提交,老张不知道该准备哪些东西才能证明自己确实被少称了分量。
有一天,老张和几个老邻居在楼下聊天,说起这事儿。
王大妈就问:“老张啊,你这打官司的事儿现在弄得咋样啦?”老张笑着说:“大妈,多亏了这新修正的民事诉讼法啊!以前我都不知道该准备啥证据,现在清楚多了。
我把买苹果的小票和秤的照片都准备好了,就等按照程序走啦。
”还有啊,这新修正的民事诉讼法在送达程序上也有修改。
以前可能会出现一些送达不及时或者送达不到位的情况,导致当事人耽误事儿。
老张就担心自己万一收不到法院的通知啥的,那不就白忙活了嘛。
但现在好了,新的规定让送达更加规范和有效,老张心里的这块石头也落了地。
再比如说,关于在线诉讼的修改。
老张的儿子就跟他说:“爸,你知道吗?现在打官司有时候不用老跑去法院了,在网上就能解决不少事儿呢。
”老张一开始还不信,后来了解到新的民事诉讼法对在线诉讼的规定更加完善了,像提交证据、参加庭审这些,很多都能在网上进行。
老张不禁感叹:“这法律啊,真是越来越人性化了!”随着老张按照新修正的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一步步准备着,他对打赢这场官司也越来越有信心。
江骋骏上海律协民事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君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民事诉讼法》修正背景江骋骏:能否请两位律师简单介绍一下《民事诉讼法》的修正背景,以及修改了哪些内容?马翔: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室负责人对这次《民事诉讼法》修正的解读,本次修正主要在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保障人民法院公正、高效审理民事纠纷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并且,本次修正在全面总结涉外民商事审判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对民事诉讼中“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特别规定”的内容进行了相当大篇幅的修改完善;还有其他方面的很多修改,比如增加规定了“指定遗产管理人案件”一节、修改加大虚假诉讼惩戒力度等方面内容等。
总体来说,我觉得这次修正对于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以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谢恬:马律师已经介绍得比较详细了,我再补充一点。
《民事诉讼法》此前的四次修正确实是不断在完善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法院审理案件方面的规定,但历次修正均未对涉外民事程序方面作出比较详尽及实质性的修改,此次特别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较多的调整,实质性修改较大。
涉外诉讼程序相关内容江骋骏:这次《民事诉讼法》作了较大篇幅的修正,每个章节都增加了相关内容。
具体到一些涉外诉讼程序上的问题,请两位律师为我们介绍一下。
谢恬:一是修改了管辖权的相关规定,进一步扩大了我国法院对涉外民事案件的管辖权;二是顺应国际趋势,增加了平行诉讼的一般规定和不方便法院原则等相关条款;三是对涉外送达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规定,着力解决涉外案件“送达难”的问题,提高送达效率,切实维护涉外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四是完善了涉外民事案件的司法协助制度,增加了域外调查取证的相关规定;五是完善了外国法院生效判决、裁定承认与执行的基本规则。
江骋上海Q&A60法治在线风云际会《民事诉讼法》第五次修正亮点解读整理 许倩《民事诉讼法》是我国的基本法律,是规范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规则。
评析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中的热点【摘要】2011年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提起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之后向社会公布草案内容并公开征询意见。
此次修改涉及范围广泛,备受瞩目和热议的内容也比较多,现就其中选取调解与诉讼之间的相互衔接机制、小额诉讼制度和公益诉讼制度这三个广受关注的热点进行简单的评析。
【关键词】民事诉讼法调解小额诉讼公益诉讼民事诉讼法是一国的基本法律,规定了诉讼程序的基本规则,对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将切实地关系到公民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是在1991年4月9日通过的民事诉讼法的基础上,于2007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做出部分修改后所形成的。
我国现处于社会转型期,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事纠纷案件数量的增多,新型纠纷案件的不断涌现,民事诉讼法应对新形势的滞后,对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完善也愈加显得必要了。
并且修改完善我国的民事诉讼法也是深化我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要求。
所以从2010年开始进行对民事诉讼法修改方案的研究起草工作,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在2011年10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进行第一次审议后,向社会开始公布并公开征求意见,并于2012年4月24日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了第二次审议。
此次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主要涉及完善调解与诉讼之间的相互衔接机制、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完善当事人举证制度、完善简易程序、强化法律监督、完善审判监督程序和完善执行程序等七个方面的规定。
由于此次修正案草所涉及的面比较广,故仅就草案中的完善调解与诉讼之间的相互衔接机制、小额诉讼制度和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这三大广受瞩目的热点进行简要的评析。
一、完善调解与诉讼的衔接机制我国是有着中庸传统的东方古国,而最贴近中庸思想的调解被世界誉为”东方经验”。
调解在解决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的矛盾纠纷问题上有着重要甚至是不可代替的地位。
调解是和诉讼一样发挥着纠纷解决功用的两大解纷手段。
我国在上世纪积极倡导民事审判改革的时候,调解的作用被大大地淡化,人们更加崇尚通过诉讼判决去解决矛盾纠纷。
进入21世纪后,民事矛盾纠纷数量日益增多,调解在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优势及所起的积极作用愈加凸显。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政治潮流的指引下,在民事领域,人们又开始怀念调解制度,包括人民调解和诉讼调解。
为充分发挥调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中所起的定纷止争、稳定社会秩序等积极作用,所以在2010年出台了人民调解法。
不过,调解主要是依靠双方当事人所达成的合意,而且调解所依据的除了法律法规之外还有政策和社会的公序良俗等,所以长久以来调解一直存在和依靠国家强制力的诉讼之间的衔接问题。
此次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中从两个方面对调解和诉讼之间的相互衔接机制进行了妥善地完善。
第一是在修正案草案中增加了先行调解的规定;第二是增加了调解和诉讼之间相互衔接的规定,在特别程序当中特别规定了确认调解协议案件,通过司法确认程序明确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调解协议的法律后果。
修正案草案中调解和诉讼之间相互衔接的规定,这与目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发展完善我国的民间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相一致的。
而且完善调解和诉讼之间的相互衔接机制使得原本两个相互平行的纠纷解决手段有了交汇,也使得两种不同的民事纠纷解决方式之间在处理民事纠纷时更加协调,以期达到有效解决各类民事纠纷、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发展完善民事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目的。
另外,为进一步确定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在修正案草案中进一步规定了司法确认程序,以和人民调解法中确认调解协议效力的规定相衔接,而且这也使得原本与诉讼裁判平行的纠纷解决手段获得了与通过诉讼裁判解决矛盾纠纷同样的法律效果,修正案草案中的该规定必将推动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完善。
但是在完善调解与诉讼之间相互衔接机制的同时,既要注意调解和诉讼之间的相互协调,又要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差异。
在我国法制不健全及没有良好的实现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下,调解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法律制度及社会资源上的不足,成为社会秩序稳定的不可缺少的一种缓和手段。
虽然在当下倡导调解的社会背景下,强调调解所发挥的功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要注意适度不能过分夸大调解的作用,否则可能会使调解异化,让其越俎代庖去发挥其原本所不具有的功能,最后结果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所以在矛盾纠纷的解决过程中要对调解予以适当定位,恰切的发挥调解在处理民事纠纷当中所应有的积极作用。
二、小额诉讼制度的建立小额诉讼制度是战后世界上“access to justice”第一次浪潮——简易化的产物。
小额诉讼,简单来说就是由基层法院及派出法庭的小额诉讼法庭或专门的小额法院审理标的额较小的纠纷案件所适用的一种特殊程序。
小额诉讼程序相比简易程序是一种更为简化快捷的程序,因此其具有简化、灵活、方便等特点。
而且小额诉讼程序有助于帮助保护公民所享有的司法公正的权利,当事人对程序的选择享有自主性的权利,在处理标的额较小的纠纷案件中符合效益与费用相当的原则,且能够快速有效解决一些社会矛盾纠纷,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为当事人提供多元化的解决纠纷的方法,故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民事诉讼法当中都有小额诉讼程序的规定。
例如:日本1997年制定的并于2011年修改过的民事诉讼法①(平成23年5月2日法律第36号)第6编当中专门就标的额60万日元以下的小额纠纷案件适用小额诉讼程序进行了规定;英国也在1999年生效的《英国民事诉讼规则》的第266条对小额诉讼进行了规定。
虽然大多数国家对小额诉讼都有所规定,这是否就代表了世界上民事诉讼发展的趋势吗,我国就业需要迫切地建立小额诉讼吗。
笔者认为小额诉讼制度的设计可能已经开始过时了。
之前也说了,小额诉讼制度是“access to justice”第一次浪潮简易化的产物。
现今正在进行的是第三次浪潮——非诉讼程序,所以当下真正的发展趋势是非诉讼程序,特别是是法律规定的前置性调解。
我国在引入小额诉讼的时候应当注意到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在设计小额诉讼制度时的历史背景,这与我国现时的情况还是有着很大差异的。
而且,小额诉讼还存在着执行难问题。
此次修正案草案中仅仅规定就标的额一万元以下的民事纠纷案件实行一审终审这样的小额诉讼程序,但是审决的小额纠纷案件有着其自身的特点,针对此类小额金钱债务纠纷案件即便是获得胜诉也往往很难切实有效得到执行,这样就很容易为一些讨债公司所利用。
不仅国外现在出现了这种情况,我国现实中也存在此类现象。
当前我国对于小额诉讼制度的热衷与崇尚,还停留在将诉讼程序简易化和以诉讼为中心的传统思路上。
这将大量细碎的小事和纠纷引导到法院解决,但这样又将引起有限的司法资源的紧张,所以又想通过增加司法的供给以满足增加的诉讼需求。
但是司法资源紧张和诉讼需求增加之间的矛盾问题并未得到有效地缓解,而且这种做法也是一种理想状态,依然无法改变低端司法的局面,也不利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
而且从法院目前的试点经验来看,也很难证明确立小额诉讼制度的必要。
其实,从此次修正案草案的立法者所主张的小额诉讼的目标看,只需将目前既有的一些制度稍加改进,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需要和问题。
例如,现今法院大量尝试的速裁调解,其适用范围比小额诉讼的还要广泛,效果也不错。
所以笔者认为在当下制度设计的过程中,应注意发挥调解更大的解纷作用,这样可以取得比适用小额诉讼程序更好的社会效果。
三、公益诉讼制度的确立近些年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诉讼案件,如三角钱入厕官司,李刚诉“全国牙防组认证”案件等。
之所以说其“新”,在于当事人在提起维权诉讼的同时又涉及公益,或有些原告起诉请求保护的权益和自己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而仅仅是基于公益,这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也使得对我国民事诉讼法是一个全新诉讼形式的公益诉讼呈现在我们面前。
但公益诉讼其实在诉讼制度的发展历程中是一个古老的称谓。
早在古罗马的程式诉讼中就有私益诉讼和公益诉讼了。
私益诉讼是保护个人权利的诉讼,只能由具有特定利害关系的当事人提起诉讼;公益诉讼是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诉讼,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凡市民都可以提起相应的诉讼。
我国此次在修正案草案引入了公益诉讼制度,规定了对有损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有关社会团体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该条在民事诉讼法当中确立了我国的公益诉讼制度,但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该条当中对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依然不是很明确。
环保机关、消费者维权机构等自此拥有了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利,但是在提起公益诉讼机关团体中排在第一位的还应该是人民检察院,这一点在条款中应当予以明确。
对有关社会团体的界定也较为模糊,我国现在有很多的群众组织起来的社会团体,对于这类社会团体是否能够提起公益诉讼在规定当中没有予以明确。
而且在此次修正案草案中,对于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仅限定在了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社会团体,而对于公民能否提起公益诉讼并无规定。
而公民个人提起公益诉讼在国家立法中早已存在,例如英国的检举人制度和美国环境法中的公民诉讼都属此类。
此次修正案草案中对公民提起公益诉讼没有作出规定,是因为公民与检察机关等相比,各种资源都较为缺乏,这就使得公民提起公益诉讼的困难要相对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社会团体要大的多。
尽管如此,许多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于此还是做出了不懈地努力,我们也应当看到公民提起公益诉讼所产生的良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应当在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中加入公民,这既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普遍做法,也符合我国的立法精神。
我国宪法和法律中明确规定公民享有控告权等权利,但由于在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上缺少必要的诉权,影响了其在该方面作用的发挥。
从近些年来的实践效果看,应当通过立法将一些成熟的做法上升为法律。
另外在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中加入公民这一主体是有可能造成滥用诉权,为了防止这一问题的出现,可以结合我国的本土情况适当地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做法,在提起公益诉讼前,设置向有关行政部门进行投诉解决的必经程序。
四、结语民事诉讼法是一国的基本法律,规定了诉讼程序的基本规则,而对民事诉讼法的修改背后是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时代变迁与理论更新。
此次民事诉讼法修改所涉及到范围比较广,第一次审议后公布的修正案草案内容中涉及到完善调解与诉讼之间的相互衔接机制、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等七个方面,在广泛征询社会意见后,于2012年4月24日对草案的第二次审议中又新增加了诚实信用原则、提高小额诉讼门槛、吸纳专家参与诉讼等内容,可以说此次修改所涉及的方面还是非常多的,修改工程也庞大繁杂。
但是为了适应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时代要求以及当前社会中所存在的问题,为了应对各种显性的需要与隐性的需要,对民事诉讼法的修改都显得十分迫切、需要,十分期待此次修改能够早日定案并获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