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八年级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四章第5节

【师问】以上各图分别表示的是什么物体?它们对光有什么样的控制作用?各

、在你所听说或看到的哪些物品中有这样的透镜?

、它们的外型特征是怎样的?相同吗?你能区别开吗?

【师问】若把我们手中的透镜从中间剖开,其截面是怎样的?

同学们可以在练习本上试着画出来。

【投影9】

【板书】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凡是具有中间厚,边缘薄特征的透镜都叫凸透镜,

我们把这两种透镜的表面延展一下:

【师问】这两种透镜的表面特征是怎样的?

【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汇报探究结果,教师总结】【板书】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下面

同学们,能不能用光路图来记录一下你所看到的现象

在主光轴上会聚在一点,我们把这个点叫透镜的焦点(F

).

【师问】看到这幅图片,你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相同大小的凸透越厚,焦距越短,会聚光的能力越强

【板书】利用凸透镜可以产生平行光。

【师问】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关于凸透镜的知识,现在同学们想一想能不能利用太阳光粗测一下凸透镜的焦距呢?

【师问】凹透镜对光会有怎样的控制作用呢?

【板书】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左右各一个

一、填空题

、透镜有两类,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做。因为它对光线有

用,又称为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做透镜,因为它对光线作用,又称透镜。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不论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经过透镜光心的光线都不改变传播方向

、凸透镜只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有会聚作用,其他光线没有会聚作用。、放在凹透镜焦点上的点光源,经过凹透镜后会主生平行于主光轴的平行光

7、画出光

线经过透

镜光路图

所以本节课的实验特别重要,由于应用多媒体手段辅助实验。把实验现象更形象化。便学生们观察得更清晰,对透镜对光线的控制作用掌握的较好。经过课堂上的习题诊断。学生们对本节课接受效果良好。但部分学生对粗测凸透镜的焦距这个实验的设计在语言上还要进上步加强和培养。

课堂教学设计

一、课题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四节动能和势能

二、教学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例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根据这个要求本节课设计的思路是,先简单的介绍功与能的关系,然后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动能和势能的存在,并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内容中安排了三个演示试验和一个学生分组探究试验,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也归纳总结了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决定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在通过大量练习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图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试验实例理解动能和势能的初步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试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所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形成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的意识

五、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教学难点;用决定动能和势能大小因素的知识来解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六、教学突破

注意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实例来理解动能和势能大小因素,采取试验动画等使

学生得到足够鲜明真实的感性材料,为知识的学习建立坚实的基础。

七、教具大钢球小钢球小木块大石头小石头纸弹簧动能势能仪

八、教学资源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初中课件大全

九、教学过程

(一)课前提问引入新课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2.功的共识?3.功的单位?(叫2-3名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教师;物理学中这样说“一个物体能够做工,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今天我们学习动能和势能

(二)进行新课

1.动能

教师;列举生活中动能存在的例子

急流的河水能把石头冲走,流水对石头做了功;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流动形成的风对船做了功。这些物体能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

学生;(总结动能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教师;具有动能的物体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

学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运动

师生归纳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有动能

[课堂练习]下列哪些物体不具有动能?

1.水中游动的鱼 2.地上飞奔的猎豹 3.天上飞的老鹰

4.太空中的卫星、星球 5上升的神舟六号的飞船

6.绕原子核高速运转的电子 7.放在地面上的课桌(学生回答,教师点评)教师;动能的大小或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在大屏幕上投影两个小资料

学生看后猜想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

学生1;质量学生2;速度学生3;体积

教师;同学们猜想出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这是个单摆,我们把钢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到达平面上打击一个小木块,推动木块做功,根据木块被推动的距离远近来判断钢球具有动能的大小。(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

第一次,我们使小钢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注意木块被推的距离。

第二次,我们换一个质量大的钩码,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到达平面上时和刚才的小钢球具有同样的速度,再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

教师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这个实验说明了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它的质量有关,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教师;(教师演示、学生再观察实验)(利用课件投影到大屏幕上,学生思考回答)

第一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低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第二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高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比较两次实验中木块被推的距离大小。

教师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这个实验说明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它的速度有关,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教师;(利用课件投影到大屏幕上,学生思考回答)

师生小结;通过以上实验可知,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课堂练习]

1、判断动能变化情况

①一辆汽车加速运动,它的动能。

②火车进站时做减速运动,它的动能;停止后,它的动能= 。

③一辆洒水车在马路上匀速前进并洒水,它的动能。

2、比较动能大小

①汽车空载和满载时以相同速度前进:动能大。

②某同学慢跑和快跑时:动能大。

2.重力势能

教师;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并没有运动,但是它们也能做功或有做功的本领,他们也具有能。那什么样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教师;(在大屏幕上投影)1,水从高出流向低处 2,高高举起的大石块

学生;(总结动能的概念)被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教师;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决定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学生1;质量学生2;高度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究决定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

学生;交流自己设计实验的方案

(学生开始探究,教师巡回指导)学生交流自己实验的结论;决定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被举的高度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3.有弹性势能

教师;大家看一个实验。(教师边演示,边讲授)

这是一个弹簧,把一个砝码放在弹簧上的小木板上,用力将弹簧压缩,使其发生弹性形变。此时,弹簧静止,没有动能。弹簧也没有被举高,也没有重力势能。可是大家想象,弹簧能不能做功?

学生;能!放开手,砝码被弹簧举起来。

教师;可见,被压缩的弹簧也具有能。这种能区别于动能和重力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所以,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物体在很多情况下都具有弹性势能。射箭用的弓被拉满时产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钟表的发条在卷紧时具有弹性势能,通过做功来带动钟表机件正常转动。

学生(总结动能的概念)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弹性势

教师;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播放一段视频)

学生观察并归纳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弹性形变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师生共同归纳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都叫做势能。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三)课堂知识小结(由2-3名学生说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四)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物体具有那种机械能

(1)在海面上行驶的轮船 (2)房顶上吊着的灯管

(3) 拉长的弹弓橡皮条 (4)空中飞行的子弹

2.有两个质量不同的物体处于同一高度,哪一个物体的重力势能大?如果想使这两个物体的重力势能相等,可以采取那些方法?

3.小汽车和大卡车哪一个动能大( )

A小汽车 B大卡车 C一样大

4.如图,两个质量相同的,实心的铁球和木头球放在同一水平桌面上,哪一个球体的重力势能大?说说你的理由?

(五)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

(2)习题1、2、3。

(六) 板书设计

第四节动能和势能

动能

重力势能大

一机械能

弹性势能

二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单位都是焦耳

九年级物理《力》教学设计方案

一、设计思想:

1.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

《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

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科学探究,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本节课通过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体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以及发现问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只有当学生对物理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的乐趣,进而发展到有研究物理的志向。在本节课通过探究力的作用效果的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通过实验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终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材主要从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和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四个方面来讲述力。从编排来看,它遵从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从效果中感知力,最后达到会分析物体上的受力情况并且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出力的目的。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八年级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了的苹果要落向地面,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学会生活与物理知识的联系,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描述力。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通过实例体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中物体运动情况改变与受力之间的关系。增强把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的意识,养成在司空见惯的现象中认识其科学道理的习惯。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探究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

难点:1.分析物体受到哪些力

六、教学方法:

探究法、引导发现法、阅读指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实验、模型、投影、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指导学生阅读和教师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七、教学器材:

1、学生实验器材:

小车、磁铁、钢球、铁钉、弹簧、锯条、橡皮泥、气球、三角尺、鸡蛋

2、教师演示器材:

拉力器、溜冰鞋、三角尺、多媒体平台

八、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观察实验,关注学生在观察现象、实验操作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

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画力的示意图的练习,反映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通过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和体验力的作用相互性,给学生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

将思维充分发散,揭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过程,并反馈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指导教学。

九、教学和活动过程:

流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概念———→深化概念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问:1、同学们都知道熟了的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万有引力)

2、拖拉机陷进了泥地里,怎样才能让它继续前进呢?(用力推)

通过上述两个同学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事例分析,引出“力”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上面同学们都说到了力,那么什么是力?力虽然我们看不见,但我们可以通过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效果来认识它。

(说明:从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事例入手,引入力的概念,使学生并不陌生,很感兴趣,既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又体现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理念。)

(二)、探究新知

1、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流程: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1)利用实验小组,学生用实验桌上提供的器材:小车、磁铁、钢球、铁钉、弹簧、锯条、橡皮泥、气球,对某个物体施力,看力在物体上可产生哪些效果?

(2)小组实验探究完毕后,通过讨论、归纳、交流各自得出的实验结论,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结论提炼出力的几个作用效果:

a、由静止变为运动;

b、由运动变为静止;

c、运动的方向和快慢发生改变;

d、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归纳能力。)

2、介绍力的单位:牛——N

活动:每人托起一个鸡蛋,它需用的力约0.5N,让学生感受力的单位N的大小。

(说明:N这个单位学生很陌生,让学生通过托鸡蛋去亲生体验力的大小,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很容易接受知识。)

3、探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流程: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实验1:一个女同学和一个男同学分别用力拉拉力器,观察拉力器被拉的长短;或用大小不同的力捏吹气的气球,观察形变的程度。

实验2:用不同方向的力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实验3:在离教室门轴心不同距离的位置用同样的力拉关着的教室门,观察和感受门被拉开的容易程度。

通过以上三个学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说明:通过三个演示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去发现问题,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既体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4、讲述力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认识:为了简单描述力的三要素,可以象用光线

描述光的传播一样,这里可以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即力的示意图来描述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物理科学方法。

(1)表示法:———→(带箭头的线段)

(1)强调:大小(线段的长短);方向(箭头);作用点(线段起点和终点)

(2)学生活动:练习作力的示意图

a、用示意图表示静止在地面上的桌子受到的力。

b、用示意图表示被马拉动的车辆(画一个方框来代表)受到的力。

学生在黑板上和草稿纸上作出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正确与否,并指出应注意问题,强化作示意图的方法。

(说明:作力的示意图是力学的重点,在这里要结合一些实物分析,然后进行训练,在注重能力培养的同时,还注重了对基础知识的落实。)

5、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流程:活动体验———→感受新知———→知识应用

活动:(1)两人一组,分别伸出一个手,让一个同学打,你感到疼吗?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

(2)让一个同学穿上溜冰鞋靠近墙壁,然后用力推墙,观察该同学会怎样呢?

(3)多媒体展示游泳和划船的情境。

通过上述活动,让学生体验和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说明:利用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三)、知识小结

(四)、布置作业

十、板书设计:

第四节力

1、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

(1)由静止变为运动;a、大小;

(2)由运动变为静止;b、方向;

(3)运动方向发生改变;c、作用点.

(4)物体形状发生改变;

3、力的示意图:———→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十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于把“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变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同时在课堂中增设了许多学生亲身体验活动,学生不仅学习兴趣高,主体参与意识强,在基础知识和能力上都获得了双丰收,课堂效果明显,课堂获得了成功。由此可见,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是课堂获得成功的关键。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 科目数学年级七年级课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教学目标借助“线段图”分析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继续利用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 通过观察、类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学情简析通过新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应用基本的解题思路、方法,会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整个知识掌握不系统、不全面,解题正确率不高。 教法发现法、练习法、讨论法教具多媒体课件、彩色粉笔、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创设问题情境回顾旧知 例题赏析趣味数学: 小明和小刚从相距6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同向而行,小明 每小时走7千米,小刚每小时走5千米,小明带了一只小狗, 小狗每小时跑10千米,小狗随小明同时出发,向小刚跑去, 碰到小刚后就立即回头向小明跑去,碰到小明后再回头跑 向小刚……,直到小明追上小刚时才停住,求这条小狗一共 跑了多少路? 温故知新 1.路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关系: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路程问题中的两种基本题型: 例1:一列慢车从某站开出,每小时行驶48千米,45分钟后, 一列快车也从该站出发,与慢车同向而行,如要1.5小时追 上慢车,快车每小时需行多少千米? 过程展示: 相等关 系:快车 路程=慢 车先行 路程+慢 车后行 路程 解:设快车每小时行x千米,由题意得 引导观察 提问 提出问题 讲解分析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计算

巩固练习 走进生活巩固练习1.5x=48×3/4 +48×1.5 解得:x=72 答:快车每小时需行72千米 练习1:小红和小明家距离300米,两人沿同一条路线出发 去某地,小明每秒跑4米,小红骑自行车每秒行10米,若 小明在小红的前面,则小红多长时间可追上小明? 练习2:一队学生去校外进行军事野营训练,以5千米/时 的速度行进,走了12分钟的时候,学校要将一个紧急通知 传给队长,通讯员从学校出发骑自行车以14千米/时的速 度,按原路追上去,通讯员用多少时间可以追上学生队伍? 在一次环城自行车比赛中,已知最快的运动员每小时行30 千米,最慢运动员每小时行10千米,环城一周为60千米, 则速度最快的运动员第一次遇到速度最慢的运动员需用多 少小时? 1、和小明每天绕1个长为400米的环形跑道练习跑步,小彬 每秒跑6米,小明每秒跑4米,若二人同时同地同向跑步, 经几秒后首次相遇? 若二人同时同地反向跑步,经几秒后首次相遇? 2、两站间路程384千米,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速度为48 千米/时,慢车开出30分钟后,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速 度为72千米/时,两车相遇需多长时间? 小明和小刚从相距6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同向而行,小明 个别指导 反馈纠正 引导分析 启发提问 计算 观察思考 计算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录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录 第一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重庆市七十九中学汤嘉陵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二、本节重、难点 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三、学生课前预习 1、击鼓时的“咚咚”声是怎样产生的? 2、自制土电话,用细棉线连接两个纸杯制成一个“土电话”。 四、课堂学习 (一)新课引入 师:请同学们展示预习中出现的问题或预习所获成果,小组交流5分钟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第一组:看教材12页图1-1-1,图中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第二组:向同学说出一些比较新奇的发声现象,说出他们是怎样发声的? 第三组:声是靠什么传播到远处的? 第四组:什么是声波?能向同学作出形象的说明吗? 第五组:介绍声速,声速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第六组:什么是回声?知道哪些利用回声的实例?怎样利用回声来测距离? (二)知识学习 师:经过同学们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对声音有了初步的认识,现在就我们一起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知识点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请同学们动手做一做: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如:直尺、橡皮筋、气球、玻璃杯、纸、笔、音叉等,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 学生们立即活跃起来: 第一组:用直尺打桌子,再把尺放在桌边用手拨动 第二组:把橡皮筋架在两手上拨动 第三组:吹气球,弹动、放气听声 第四组:用笔敲打玻璃杯等 第五组:弹打纸或桌面 第六组:敲打音叉 师:请大家思考刚才发出的声音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答:尺子、橡皮筋、气球、玻璃杯、音叉等,他们发声时都在振动。 师:请大家观察实验一:敲打音叉,看到听到什么?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迅速插入水中一部分,有看到什么?用手握住振动的音叉,会怎样呢? 声答: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出声音;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迅速插入水中一部分,会看到水花四溅;用手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师:请观察实验二:击鼓。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法。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功 教材分析: 本节对功的概念,以及功的计算方法做了阐述,并使学生理解怎样才算是做了功。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知道什么情况下物体做了功,什么情况下物体没有做功. ●掌握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践操作,使同学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教学器材:弹簧测力计,长木板,铁块,小车,细绳 .二、教学过程 (一)引人新课 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 (学生实验*用手匀速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提到桌面上。 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较大的拉力。 [附板书门移动相同的距离,需要的力越大越“累”学生实验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 (附板书2)用同样的力移动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越“累”。 [学生实验3j用手将书包提5厘米左右和将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 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机械功(简称功)。 1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教案模板

这些能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工具都称为机械。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那些复杂的机械也都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学习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 现在,谁帮我一个忙,用这里几种不同的工具(羊角锤、硬棒、钳子)把木块中的钉子拔出来。(探究)活动一:比较用羊角锤拔钉子,用钳子拔钉子,这两种情况用力一样吗?哪一种工具更省力呢?(实验后得到羊角锤拔钉子最省力) 师:我们首先用羊角锤(或起子)钳住钉帽,然后锤身抵住木块,用力扳手柄,钉子就被拔出来了。那么,你知道羊角锤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的呢。实际上它是根据杠杆原理制造的。那杠杆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大家就共同来探究杠杆(板书:探究杠杆)。首先,我们来认识什么是杠杆?(板书:一、什么是杠杆)。 二、杠杆的五要素的学习 最简单的杠杆就是撬石头时用的撬棒。还有我们小时侯玩的跷跷板也是杠杆。活塞式抽水机的手柄工作时也是杠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机械有很多:

那么,应用杠杆原理的机械都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分组讨论,请组员回答: ①都是硬棒。(软的不行,直的弯的都可以) ②工作过程中都在转动,转动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动的。 ③除固定不动的点外,还要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能使它转动,另一个阻碍它转动。

出示动画场景,针对撬石头时用的撬棒得出杠杆关键概念: 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得出:支点、动力、阻力的概念(板书出具体内容)。 1.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板书) 杠杆的共同点(以撬石头为例) (1)绕着固定点转动。固定点——杠杆的支点 (2)受到力的作用。动力和阻力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板书) 回头再分析刚才动画场景中各机械的支点和力臂(学

基于微课的初中数学智慧课堂设计分析

基于微课的初中数学智慧课堂设计分析 发表时间:2018-05-22T09:24:10.747Z 来源:《知识-力量》3月下作者:李凯 [导读] 微课教学模式,是以信息化网络为主要的现代化工具,通过教学视频的制作来实现的教学。随着微课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丰富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的同时,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六盘水市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贵州省六盘水市 553000) 摘要:微课教学模式,是以信息化网络为主要的现代化工具,通过教学视频的制作来实现的教学。随着微课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丰富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的同时,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还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新型的初中数学智慧课堂。让初中数学教学的整体教学效果更加突出化,提升了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为了能够更好的利用微课教学模式构建初中数学智慧课堂环境,需要我国的初中数学教学,善于把握微课教学模式功能的具体应用,不断的深入研究初中数学微课教学智慧课堂的构建与设计。从而促进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让学生能够在优质的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环境中,实现数学综合能力的拓展与提升。 关键词:微课教学;初中数学;智慧课堂;设计 初中数学教学的最终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逻辑思维与分散性思维的强化,实现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因而,教师就可以通过利用微课教学模式的功能优势,通过简短的教学视频,来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教师所构建的数学课堂教学环境中,实现对数学知识的自主性探索与实践。 1、综合概述微课教学模式 微课教学模式,是当前较为先进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主要是以信息化网络为辅助性工具,通过相关的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视频的设计与制作。微课教学模式,最早起源于美国的圣胡安学院。它包含着五个教学步骤,包括要求教师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为学生罗列出相应的知识重点;将教学内容进行细致化的总结;完整的制作教学视频;适当的布置课后作业;最终将教学视频与教学任务,及时上传到教学管理系统内。微课教学模式传入我国后,胡铁生教授则提出了教授视频为微课教学模式的主要载体。它属于通过利用信息化多媒体,来详尽地讲解某一知识点的新型教学活动,能够成为教学的重要工具与手段。 2、微课的初中数学智慧课堂设计研究 2.1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课件 初中数学教师在利用微课,进行教学课堂的设计与制作时。应当遵循微课教学流程的要求,注意时间的控制,一般控制在10分钟范围内。在教学课件内容的设计上,应当对本节课程整体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筛选,将重要的知识点进行罗列。同时,教师可以把相关的教学视频与讲座,适当的插入到教学课件中。最后,布置适当量的课后作业,把微课教学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衔接,起到巩固知识点的作用。 2.2进行教学思路的创新 初中数学教师,要想进一步利用微课教学模式,实现智慧课堂的构建。就需要善于把握微课教学优势,进行教学思路的创新。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被激发出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转换能力的逐渐强化。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次函数”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教学来布置适宜的课后作业。当y=kx+b时,函数图像的倾斜程度,会随着k值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变化。而后,教师再向学生演示函数图像不同倾斜度的视频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这一知识点。有效的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直觉转换与观察能力的提升。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微课教学平台的利用,引导学生自主对学习到的知识进行综合,同时掌握应用方法与技巧。从而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数学思路的创新探索,寻找更加简化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促进学生在新型的数学智慧课堂环境中,实现数学综合应用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2.3微视频设计 智慧型课堂设计中,微课教学离不开微视频的设计。微视频设计过程中,必须保证视频内容具有层次化,重视逻辑设计。从微视频任务布置、知识讲解,以及知识获取等方面全面布置,与此同时还要建立在智能化的提问与解决对策管理体系,不断拓展数学教学活动。当然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期间,必须对微视频进行深入感悟,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微视频中的知识。观察微视频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体验与感悟微视频,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数学任务,规划好知识学习步骤与数学活动,帮助学生观察微视频,提升学生的个性化测试体验,解决数学学习中的问题,并且提升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教师帮助学生对微视频进行解读,利用提前准备好的教学资源与工具,根据微视频教学原则对为微视频详细讲解。着重于一个知识点出发,不断延伸微视频内容,控制好微视频播放的时间,一节课程中微视频播放最佳时间为5-10min。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对微视频内容进行练习,复制微视频的知识点,将其融入到新知识中,尊重数学知识中的差异性特点。 微视频在数学智慧课堂中的应用,支撑智慧课堂教学发展。特别是微视频教学中对课堂教学流程的规划,首先是布置任务。明确课堂教学目标,让学生与数学学习产生共鸣,认同数学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知识水平,并且分层次布置数学任务。具体智慧型课堂中的教学应用,可以从支架式资源与教师讲解视频的录制方面出发,对具体的教学任务进行解读。其次是获得新知识。这期间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寻找适当的学习方式,以探究的方式获得更多数学新知识。具体教学实施,主要也是结合支架式资源,对教学过程详细讲解,引导学生记录数学知识,及时将知识点进行统计分析。再次是个性化测试与提升环节。这一环节的任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测试,根据具体的测试结果选择适当的数学学习方式。具体实施步骤中,需要教师制作测试单,检测学生当前的数学学习水平,并且将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制定科学的学习方案。不断通过微视频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后是知识体系的个性化构建以及智慧型课堂的客观评价。期间教学任务是个性化构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系,利用典型问题解答的方式完成数学学习。具体需要通过微课资源的个性化设置、问题案例的分析等实现。以动态测试的方式,对学生数学学习的个体化进行凸显,划分班级、学校以及区域等,全方面进行数学教学。 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下,我国的各个教学领域都在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而最为重要教学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更加应当迎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研究最适宜当前教学需求的教学模式。微课教学模式,是我国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最为先进的教学模式。它不仅具有着加强大的功能优势,还能够极大的拓展学生的数学思路。因而,我国的初中数学教学教师,应当深度的把握微课教学模式的优势,制作高质

微课教学设计实施方案

微课教学设计方案

————————————————————————————————作者:————————————————————————————————日期:

微课教学设计方案 一级学科:____ 教育学_______________ 所属专业: ____ 学前教育_____________ 课程: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 适用对象: _ 本科______________教师姓名: ____闫芃________ 滨州学院 二零一三年四月二十日

课程名称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授课对象学前教育本科 授课内容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观察授课时间2013年4月26 日 教学背景 《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课程,它是将相关的专业理论具体付诸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应用性学科。本次授课内容是其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中的一个知识点,即幼儿教师如何通过观察指导幼儿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主讲二个要点:一是观察的含义;二是观察的指导。 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去年九月份教育部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指导当前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其中,在幼儿科学领域的学习活动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为了更好地体现《指南》的要求,我在教学中渗透《指南》精神,使学生掌握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培养学生引导幼儿开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由于我系学生平时幼儿园的见习、实习较少,缺乏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感性认识,故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模拟幼儿园教学情境,以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所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幼儿科学教育的主要方法——观察的含义及指 导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组织指导幼儿开展科学探究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树立幼儿科学教育的正确思想,积极引导幼儿 开展科学探究。 重 点难点教学重点:观察的指导; 教学难点:观察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的灵活运用。

(完整版)初中物理力学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网上浏览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的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会画力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方法:问题引领探究启发合作探究 教学评价:自评互评师评 教具准备: 小车、磁铁、钢球、铁钉、弹簧、钢尺、橡皮泥、气球、鸡蛋、橡皮筋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 游戏引入:在讲课之前同学们做一个掰腕的游戏,看看谁的力气大。我们为胜利的同学鼓掌。失败的同学也不要气馁,学了今天的知识后,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反败为胜。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力学世界。学生同桌一组,进行游戏。 (二)探究新知 一、力的作用效果 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a、由静止变为运; b、由运动变为静止; c、运动的方向和快慢发生改变。

1.请同学们打开网站,阅读学习目标。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 2.请同学们浏览网站上《助学园地》栏目,并对你喜欢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其反应的物理现象。 3.想想做做:请学生实验桌上提供的器材:小车、磁铁、钢球大头针、弹簧、橡皮泥、气球、乒乓球、钢尺等,对某个物体施力,看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产生哪些效果?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学生自由回答 归纳总结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实验: 1}.用力拉弹簧,弯钢尺,压气球。观察现象。 2}.用力推小车,磁铁靠近大头针或小钢球,观察运动情况。根据实验,让学生体验并试述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根据物理现象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 并拉弹簧、压皮球等实践活动做一做,使学生亲身体会力的存在。并由此引出 二、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用符号F表示。 2.力的单位:牛顿——N引导学生分析 问题: 1}.在力的作用过程中,有几个物体。 2}. 如果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你认为哪个是受力物体,通过学生直观实验,进行理性分析,解决抽象问题。 为了纪念著名名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叫做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来表示。理解1N的含义. 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1.过渡语:我们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那么又有哪些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2.老师有选择的板书总结: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3设疑:那么,我们身边又有哪些例子是力的三要素不同,其作用效果就不同呢? 4.前后呼应:在上课前,老师说在掰腕游戏中失败的同学,也能反败为胜,你现在有办法了吗?我们再试一下。学生讨论猜想。学生浏览后,思考回答:学生举例 学生再次游戏,体验作用点不同,作用效果不同 四、力的示意图 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浅谈初中数学微课程设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a7070102.html, 浅谈初中数学微课程设计 作者:彭正茂 来源:《新课程·教师》2017年第02期 (甘肃省兰州市第四十三中学) 摘要:从微课程的特点、微课程设计原则阐述了微课程设计中应该注意的方法,同时以 数学为例提出了三个适合数学不同类型的微课程设计,并给出设计者需注意的问题,抛砖引玉,深入研究微课程设计。 关键词:初中数学;微课程;设计 社会发展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更乐于接受简单、有趣、高效的学习方式,随着计算机和手机通讯系统的发展,通过移动互联网终端学习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微课程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运而生。 一、微课程的特点 所谓微课程,就是要包含“微”与“课程”两个部分,其中“微”更体现了学习方式,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减少学习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另外还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课程”所要求的目标和内容,并以学习者能够接受的方式。这不是将原本一堂课分解成若干个10分钟,而是要设计一节10分钟的课。 其实微课程并不算是新鲜事物,但是随着移动终端和智能手机的发展,微课程由于其灵活性、片段化、突出重点的教学内容,迅速被社会认可和接受。所以,灵活、便携、内容精练是其又一特点。 从课程的角度看,微课程不是以章节的方式呈现,而是以点的方式存在。各知识点之间相对独立,关联性要有但不能强。虽然课程肯定要有基础作为铺垫,但课程的独立性决定了微课程的完整性。如果微课程只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存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便很容易失去其独立性,将会失去微课程的生命力,从而成为某一课程的附属品。 微课程作为课程单独存在,其独立性是微课程能够风靡世界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如果学习者遇到某个知识点不明白,可以直接进入某个知识点内容的微课程,不牵扯前因后果,这极大地节约了学习者的时间。 二、微课程设计原则

微课教学比赛活动方案

微课教学比赛活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2011-2015年)》(鲁教高字[2011]1号)文件精神,推动学院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促进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融合,搭建教师教学经验交流平台,展示优秀教师教学风采,学院拟于2013年3月至5月间举办微课教学比赛。本着全面发动、广泛参与的原则,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方案如下: 一、参赛对象 全体教师。 二、比赛内容及要求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参赛教师自选一门课程,精心备课,充分合理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及设备,设计课程,录制成时长在10-20分钟的微课视频,并配套提供教学设计文本、多媒体教学课件等辅助材料。 (一)教学视频要求 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能较全面真实反映教学情境,能充分展示教师良好教学风貌。视频片头应显示标题、作者和单位,主要教学环节有字幕提示。可以选用以下5种视频格式中的任意一种:mp4、rmvb、mpg、avi、wmv。 (二)多媒体教学课件要求 要求围绕教学目标,反映主要教学内容,与教学视频合理搭配,单独提交。多媒体教学课件限定为PPT格式。 其他与教学内容相关辅助材料如练习测试、教学评价、多媒体素材等材料也可单独提交,格式符合网站上传要求。

(三)教学设计要求 教学设计应反映教师教学思想、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特色,包括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总结等方面内容,并在开头注明讲课内容所属大类、专业、课程及适用对象等信息。文件格式:WORD。 三、比赛程序 (一)各系初赛 各系(基础教研室)以专业为单位按照“比赛内容及要求”自行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初赛。各系(基础教研室)4月15日前完成初赛,并推荐优秀课程参加院级比赛。将推荐课程的视频、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相关辅助材料及教学方案设计等材料上传至数字化教学平台。各系(基础教研室)推荐人数见附件1,评选标准见附件2。 (二)院级比赛 学院通过数字教学平台公布所有参评课程,在4月16日—4月19日组织全院范围内投票,对课程进行评比。 本次院级微课教学比赛分设团体优秀组织奖项和个人奖项。其中优秀组织奖2个,个人一等奖3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7个、优秀奖若干。 (三)省级推荐 根据院级比赛成绩,将按大类选取、推荐优秀课程,进一步整改材料后参加全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 四、其他事宜 (一)每位参赛教师提交参赛作品数量限为1件,注明姓名、微课名称、所属学科大类、视频格式等信息。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初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篇一:物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八章第2节二力平衡(新授课)教学设计环节一: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定律能反过来说吗?即凡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 都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吗?(学生交流讨论、并作出回答) 环节二:明确目标 1、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3、会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去处理问题 重点:二力平衡的概念及条件。 难点: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 环节三:感知解惑(1) 一、阅读课本第20、21页内容,完成下填空 1、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或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或物体处于状态,即运动状态。 2、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它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呢? 3、为什么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还可以保持运动状态不变呢?平衡是 最简单的平衡状态 4、平衡力和平衡状态之间有什么关系? 5、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状态将。(填“改变”或“不变”) 6、它们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各处于怎样的状态 ? 教师归纳总结: 1.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2.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又叫平衡状态二力平衡最简单的 平衡状态。 那么什么样的两个力才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呢? 环节三:感知解惑(2) 二力平衡的条件: 1、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如下图所示实验:

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什么关系?在实验进行时,观察塑料板在什么条件下会保持运动状态不变?并完成表格 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猜想:(1)两个力应该在同一物体上(2)两个力的大小可能要相等 (3)两个力的方向可能要相反(4)两个力可能要在一条直线上实验验证: 实验方法:改变物体受到的两个力的三要素,当物体处于静止时,二力平衡 实验一: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不等重的钩码,放开塑料板,塑料板。 实验三,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等重的钩码,将塑料板稍向下移动,使两个拉力的方向成一定角度,这时放开塑料板,塑料板将。实验四,如图,在两边的绳套上挂等重的钩码,并将塑料板扭转一个角度,使拉塑料板的细绳相互平行,但不在同一直线上,这时放开塑料板,塑料板将。 根据实验一和实验二填写下表 根据实验三和实验四填写下表 结合以上四个实验填写下表 简记: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分组组装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巡视、指导),通过实验来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从“大小、方向和作用在 同一直线上”三个方面,让学生填写三个实验表格,并概括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重点放在“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因为这是学生最难理解的一点。根据观察的现象和表格内所填的内容加以概括总结,归纳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师板书:二力平衡的条件:同体、等大、反向、共线,同时满足四个条件的两个力叫做一对平衡力。)此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让他们大胆猜想、积极设计、主动探究,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从而形成能力。师生互动:分析学生站立时和其中两个学生分别沿水平方向,向相反方向拉另一个同学的两只胳膊的情况,得出平衡力的合力为零,非平衡力的合力不为零。只讲同一条直线上的力的合成,为以后学习物体的受力分析打下基础。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生活中二力平衡

初中物理功的教学设计完整版

初中物理功的教学设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初中物理《功》的教学设计

150J ③体重为600N的某学生从一楼走到二楼,做功约1800J ④将一瓶500ml的矿泉水从地上拿起,做功约10J 教学评估学生课堂习题 1、下列情况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 (1)用100牛的力将物体举高2米。 (2)用100牛的力提着物体站在2米高处。 (3)用100牛的力提着物体站在水平前进的小车 上,随着小车一起向前移动了2米。 (4)用100牛的力提着物体沿扶梯走在2米高平台 上。 (5)用100牛的力将垒球掷出10米。 (6)用100牛水平力拉着重500牛的小车沿水平面 前进了10米。 2、试一试,估算一下你做了多少功? (1)将100克的砝码举高1米。 (2)将掉在地上的课本拾起来,放到桌面上。 (3)将凳子放到桌面上。 (4)做一次引体向上。 学生练习, 并板演,教 师巡视,最 后与学生一 起评价学生 的板演,给 予指正和肯 定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处理及改进,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及实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了学生分析能力与思维能力,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更透彻。 由于时间的限制,在例题、练习的处理上时间有些仓促,学生巩固新知识的时间过少,从获得新知识到应用新知识之间转换过快,学生的思维转换有些跟不上。在对功的原理的学习中没有让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充分实验讨论交流。学生对功的原理的理解没有直接的感受与认识。 作业P1642、3、4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八年级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四章第5节 课题透镜 教学目标知识与 技能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2、了解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3、了解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控制控制作用 过程与 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 教学重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教学难点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的理解教法与学法演示、探究、讨论、讲授相结合 教学资源凸透镜、凹透镜、光具盘、平行光源、学生电源、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 程 教学程序和教学内容 组织教 学 知识再 【知识再现投影2】

现 新课 【师问】以上各图分别表示的是什么物体?它们对光有什么样的控制作用?各遵 循什么规律? 【总结】这些能对光起控制作用的物体,在物理学上我们把它们叫做光学元件, 事实上光学元件的种类很多,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新的光学元件 【板书】一、透镜 【投影3】透镜 【出示透镜,小组观察】 【投影4】 【师问】1、在你所听说或看到的哪些物品中有这样的透镜? 2、它们的外型特征是怎样的?相同吗?你能区别开吗? 【投影5、6、7】 【师问】若把我们手中的透镜从中间剖开,其截面是怎样的? 【投影8】 同学们可以在练习本上试着画出来。 【投影9】

【板书】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投影9】 凡是具有中间厚,边缘薄特征的透镜都叫凸透镜, 凡是具有中间薄,边缘厚特征的透镜都叫凹透镜。 虽然透镜的种类很多,但我今天只学习两面曲度相同的这种透镜,现在我们根据这两种透镜的截面把透镜的表面延展一下,大家看,这两种透镜的表面是怎样的?――透镜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 【师】我们今天只学习两面曲度相同的这种透镜。 【投影10】 我们把这两种透镜的表面延展一下: 【师问】这两种透镜的表面特征是怎样的? 【总结】透镜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 【师问】球面有球心吗?共有几个?分别在哪里? 同学们试着在练习本上画一下。

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1)

初三下册第五章第2节《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的探索与证明》“微课堂”教学设计 一、目标设计 1.经历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的探索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2.探索并证明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3.体会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感悟数学的严谨性,培养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二、过程设计 板块一:引入 1.同学们,在整个平行四边形这一章中,前几节我们已经研究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请同学们类比平行线的学习过程思考,紧接着我们会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哪些知识呢? 【问题应对】教师根据情况可作适当提示----与前面学过的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上面引. 2.由前面学过的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的关系,请同学们猜想,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会有哪些呢? 【问题应对】教师根据情况可作适当提示----往边、角、对角线方面想?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思考,现在我们要判定一个四边形为平行四边的唯一依据是什么? 【问题应对】在知识链接中,教师已点明了定义既是性质又是判定,学生基本会说出是定义,教师紧接着引导学生明确定义是平行四边形的第一个判定方法,生口述它的几何符号表示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想采用“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引领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及时进行比较联系,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向,同时让学生能及时触摸感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

利于本节课知识的顺利进行. 板块二:探索与证明 (一)操作猜想,探索定理 1.(1)出示问题 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两组长度分别相等的细木条),你能尝试着在平面内将这四根细木条首尾顺次相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说说你的理由,并与同伴交流. (2)动手操作,感知探索 ①自主探索 ②合作探索 ③班内展示交流 2.回思操作,表述猜想. 3.教师板书猜想的命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里,通过动手操作感知探索,让学生从真实的生活中发现数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二)自主探究,证明定理 1.设疑 前面我们的操作猜想一定成立吗?(让学生明确还需进行验证) 2.自主探究 (1)学生独立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证明 (2)交流证明思路. 3.得出判定定理1 师板书,引领学生用几何符号表示. 4.反思总结提升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通过严谨的推理证明,论证发现的正确性,从而得出判定定理1,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通过总结,让学生感知如下问题: 1.数学问题必须言必有据,证必有理. 2.研究这类问题通常需要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有关问题(感知辅助线的作用). 3.性质与定理的互逆关系. 4.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5.引领学生掌握解决一类问题的规律及方法.

八年级物理:功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物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 / 八年级物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功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物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教学设计思路 在前面已经学了电功和电功率的知识,对于本节课学生已经不会感觉到陌生。在教学中要充分的强调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点,让学生明白功的两个因素是力和距离发,教材上也用了很多的例子,大量的图片事例来说明这一点。可以作一下教材上的实验,使学生对影响功的两个因素有充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解释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能背诵功的概念,阐明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情感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功的计算 影响功的两个因素通过实验来得出,设计表格得出公式w=fs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电脑,投影机 五、课时建议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引入播放踢足球的动画引入在力的作用下足球有了动能和势能,放映图片"炮打飞人,掷铁饼的图片",放映功的视频文件,还有课本上的图片。提出问题,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观看图片并思考他们的共性。准备回答问题 功通过上面的例子向学生提问它们的共性。总结结论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动能和势能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work) 学生回答问

中国外语微课大赛参赛作品教学设计

附件: 第二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教学设计方案 精品

精品 Step3: Now, let’s get to how to write every part correctly. (1) The letterhead-- (sender’s address)-- a firm’s personality It includes the company ’s logo, name, address, telephone and fax numbers, email, and website. (2) The date British (German): day/month/year American (other nations): month/day/year avoid abbreviations (Jan. 25, 2004) or figures (2/4/2004). Choose the style of your target reader. (3) The inside address-- (receiver’s name and address To avoid ambiguity, whenever you write letters to a foreign country, always include the name of the country, even if the city mentioned is the cou ntry’s capital. Order of the address: a) the name of the house b) the number of house and the name of street c) the name of city or town d) county or state and its post-code e) name of the country (遵循一个原则地址都是由小到大写起) (4) The salutation (称呼) Greeting to the receiver Match to the complimentary close (5) The body One Paragraph contain just one idea or theme, and be concise as it could be. 这是书信的主体,表达发信人的意见。在信的开头有开头语 (Opening Sentences)自成一节,在习惯上是用客套语先将收到对方的 来信的日期、编号或查号、主题及简单内容加以综合叙述,使对方一目了然这封信是答复哪一封去信的。

如何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如何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12-05-17T09:15:38.01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7月总第103期供稿作者:王英新 [导读] 在新课程标准下,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我们的教育逐渐从单一的知识传播转向全面素质的教育。 王英新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县冯家镇第二实验学校256800 在新课程标准下,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我们的教育逐渐从单一的知识传播转向全面素质的教育。这就促使课堂教学过程要改革、要创新,即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上,使课堂的效率更高、教学过程更加优化。那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做呢? 一、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激发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如讲“物体的沉浮条件”,教师可先做一演示实验:将一木块浸没水中,将一铁块浸没水中,将一石腊浸在没水和酒精混合液中,并提出物体沉浮条件是什么。三种情景摆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迅速进入课题思考。每一部分设计都要努力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努力体现新教材的意图,创设愉悦情境,引发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提倡手法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学生的情感态度体现在课堂学习的全过程。一堂好课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某个知识点、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更应该是一个创新的思维起点,一根创新神经的启动。好的教学的标志是:能够促进有效学习的进行。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的兴趣,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教学中不应该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要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要过早地将概念“符号化”,要延长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经历“非正式定义”阶段;教学中不追求“统一化”和“最佳化”,而应当致力于“多样化”、“合理化”,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物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往往不止一个。比如:测定物体的密度,测定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在不限制仪器和知识范围的情况下,测定方法都有很多种,每个方案自成一体,多个侧面应用物理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应多提出一些类似的开放性问题,请学生做多方向思考,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发散性的目的。所以,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弹性原则,不必对每一位学生强求一律,应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差异的存在,允许同一问题不同程度的理解和不同层面、不同方法的解决。 三、引导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 多年来,传统的教学一直习惯于单一枯燥的接受式,解决问题时常常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苦于在机械训练中记忆和模仿,这样学生的精神因素得不到充分调动,感受不到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新标准已经把过去教学中的许多演示实验,例如阿基米德原理、欧姆定律的演示等,明确写成了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归纳出规律,呈现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对于多数探究活动来说,探究的过程比探究的结果更重要。在探究活动中,不要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还没有进行足够的思考时草率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应该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四、合理使用多媒体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基础,学生在实验室完成一些必备的、基础的、重要的分组实验后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一些其他的探究和自主学习。下面举一些教学中的实例来说明这个观点。例如:在我校建立的以计算机为平台的“物理实验室”中,可以将零碎的各种用电器元件(电灯、电阻、变阻器、电容、电铃、电磁铁等等)以及各种不同型号的电源、开关分别放在不同类别的栏目里面,探究的时候教师只要把需要的元件往平台上拖拽,就可以很快地组成各种简单或者复杂的电路图。这样比较在黑板上作图而言,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教师身上,而且可以当场演绎连接实物图的全过程,给学生留下正确的、形象生动的印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课堂效率。 五、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物理学习的创造性。 新标准认为:教与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新理念指导下,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已有的具体学习经验,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中应该多做“试一试”、“动动手”之类的随堂小实验,通过观察和感受使学生受到启发并归纳出结论。还应该让学生多做一些家庭小实验。新课程的教育教学已经不再仅限于学校、教室、课堂、大纲和课本的严格范围之中,教师也不是仅限于三尺讲台之内的高谈阔论,而是需要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材中有许多的小实验,我们应充分加以应用。可要求学生设计一些小实验,验证课堂学习的物理规律或者应用物理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学完电路后,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外实验,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寝室的电路,进门时开灯,然后到书桌边使用台灯,同时第一个灯熄灭,达到节约用电的目的,达到方便的用途,符合现代人“以人为本”的创新精神。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积极讨论,主动实践。有的采用局部短路法,有的采用双触开关,有的采用单刀双掷双控,都能很好地满足我们的设计要求。学生体会到了生活、生产中许多地方可以进行人性化的设计和改造,找到了创新的动机和源泉。 总之,要优化物理课堂教学,我们应不断探索与创新,通过对物理课堂教学的改革,对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创新,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