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卫生部医药科技发展中心牵头组织的全国157家三级医院...
- 格式:docx
- 大小:17.28 KB
- 文档页数:5
1.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简称武警总医院)是一所实力雄厚,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化三级甲等医院,现有床位700余张,拥有一支优秀的专家队伍和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医疗设备。
设有43个临床医疗学科,其中肝脏移植、移植监护、眼眶病、肿瘤中心、颌面外科等学科居国内领先水平。
2.北京协和医院特色专科:妇产科,整形外科,风湿免疫科,内分泌科。
3.北京医院的前身是德国医院,始建于1905年。
现为卫生部直属的三级甲等医院,是中央的干部保健基地,北京医院在老年病的医疗、护理、康复、保健方面成绩显著并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心脏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心胸外科、神经外科、骨科为我院重点科室4.北京中医院在各型肝炎、风湿病、溃疡病、肾病、脑血管病、银屑病、红斑狼疮、湿疹、周围血管病等的治疗上,在国内居领先水平并享有盛誉。
5.北京肿瘤医院医院专长于胃癌、乳腺癌、肺癌、大肠癌、肝癌、食道癌、血液淋巴系统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开展的胃癌导向手术研究、肺癌耐药逆转治疗、小细胞肺癌综合治疗、胃癌综合治疗、化疗和放疗综合治疗咽淋巴环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乳癌早诊及保乳综合治疗、介入治疗、超声射频治疗等众多研究项目均居国内前列或国际先进水平。
给予肿瘤患者全程无痛、根治性综合治疗是医院具有特色的优势之一。
6.北京积水潭医院重点学科突出,科室结构齐全,医学人才济济,骨科、烧伤医学技术达到世界及国内领先水平7.北京世纪坛医院肿瘤防治中心是首都大型综合医院中肿瘤专科设立最早、学科最全的科室,是全国铁路重点学科。
下设四个专业:肿瘤外科、放射治疗科和肿瘤内科,还设有乳腺肿瘤中心和靶向治疗中心。
肿瘤中心拥有国内外著名的肿瘤专家,与美国、德国、日本癌症中心合作紧跟世界一流技术,探索肿瘤的无痛、无创治疗,率先在北京市综合医院中设立肿瘤研究所,数年来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和临床探索,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二百余篇,综合治疗效果全国领先8.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始终坚持“科教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校简介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校简介成都中医药大学(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是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省属重点高等学校,是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店铺整理了成都中医药大学简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成都中医药大学简介成都中医药大学是在周恩来等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下,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是四川省重点高等学校,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
学校现任党委书记张忠元、校长范昕建。
学校创建于1956年(原名成都中医学院),199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为现名,2006年6月四川生殖卫生学院、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并入成都中医药大学。
学校是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兼有理、工、管、文、农、教等多学科相关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高等院校。
学校现有温江、十二桥、高新、人南、汪家拐五个校区,占地总面积1800余亩。
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在校研究生、本专科学生2万余人。
设有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药学院、针灸推拿学院、民族医药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医学技术学院、人文社科学院、体育学院、外语学院等15个学院。
开设有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等26个本科专业和17个专科专业,其中,包括全国首批开办的中医学专业(1956年)、全国最早开办的中药学专业(1959年)、七年制中医学专业(1996年)以及全国唯一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基础)班(1997年)。
学校现有教职工25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600余人,研究生导师近40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10人),有99位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学校现有“国医大师”1人,全国首届高校教学名师1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2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奖获得者5人,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人,全国名老中医师带徒指导老师23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3人,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1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7人,四川省名中医60人,四川省卫生厅及中医药管理局学术技术带头人45人。
教育部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126号(教育类399号)提案答复的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21.09.28•【文号】教高提案〔2021〕132号•【施行日期】2021.09.2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126号(教育类399号)提案答复的函教高提案〔2021〕132号您提出的《关于优化高等医学教育资源布局、建立区域卫生健康中心的提案》收悉,经商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现答复如下:正如您所说,高等医学教资源分布不均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将直接影响着各区域医疗卫生事业的协调发展,影响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整体推进进程。
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高度重视医学教育资源布局工作,不断优化配置优质高等医学教育资源、推进医学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一、关于统筹谋划高等医学教育协调发展的建议教育部与国家卫生健康委深化医教协同,持续推进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统筹推进医学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一是顶层设计支持中西部医学教育发展。
近年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8〕3号)《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等文件,对新时期医学教育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和系统安排,明确提出以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薄弱地区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能力建设,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实施过程中,加大对中西部医学院校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
二是实施中西部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
为解决中西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紧缺的难题,2010年6月,教育部、原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实施意见》(发改社会〔2010〕1198号),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
曲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曲靖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曲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4.03.12•【字号】曲政办发〔2024〕11号•【施行日期】2024.03.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体制改革正文曲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曲靖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各县(市、县)区人民政府,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曲靖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曲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4年3月12日曲靖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落实省、市卫生健康大会精神和省、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聚焦推动解决基层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推进全市医药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
一、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1.建设高水平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
按照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标准,深入推进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云南曲靖医院建设。
建成中西医协同发展的肝病、肿瘤、甲状腺诊疗中心,争取建设1个以上国家级中医优势专科、2个省级中医临床重点学科,组织开展恶性肿瘤、肛肠、肺病3个重大疑难病种中西医临床协作诊疗项目。
积极申报争取纳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和中医药重点实验室项目。
〔市卫生健康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市教育体育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医保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曲靖市中医医院和曲靖经开区管委会具体负责〕2.建设高质量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9835号建议的答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日期】2020.10.10•【文号】•【施行日期】2020.10.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机构与医师,传染病防控正文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9835号建议的答复代表您好: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传染病诊疗相关医务人员培养的建议》收悉,根据我委工作职能,现答复如下:一、工作现状和进展情况(一)关于构建支撑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卫生课程体系。
1.加强防治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力度。
将预防医学科业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目录,鼓励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探索复合型公共卫生医师培训模式。
遴选预防医学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55个。
2018年,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13个省(区、市)启动疾控机构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印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方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试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标准(试行)》,指导各地遴选培训基地17个,累计招收培训公共卫生医师248人,着力培养防治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
2.加强传染病防治相关领域拔尖领军人才培养。
我委一直注重传染病科研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牵头组织实施的“重大新药创制”和“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探索适合本专项特点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持续支持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及传染病专科或综合医院的传染病科室,相关成果共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22项,聚集、培养一大批领军骨干人才和青年英才。
通过实施科研专项,一批传染病学医学科学家脱颖而出,共入选两院院士7名,众多科研骨干成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科研攻关的中坚力量。
(二)关于提高传染病诊疗相关医务人员薪资待遇。
1.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
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大力提升我市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根据**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促进中医药、中华传统体育与现代康复技术融合,推动中医药康复服务高质量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康复服务。
二、工作目标到2027年,争创最少一家国家或省级中医康复中心,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康复医院、康复医疗中心按照相应的建设标准与建设指南提供中医康复治疗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普遍提供中医药康复服务。
全市培养不少于200名中医药康复人才,制定推广不少于20项中医药特色康复方案和技术规范,推动科研技术成果产出转化和中医药特色康复诊疗设备研发。
中医药康复服务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服务范围得到扩展,科研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康复服务需求。
三、工作任务(一)构建布局合理的中医药康复服务网络1打造高水平中医康复机构。
依托市中医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市级中医康复中心,争创国家级或省级中医康复医疗中心。
依托章丘区中医医院、历城区中医医院建设市东部区域中医康复中心,依托长清区中医医院、平阴县中医医院建设市西部区域中医康复中心,依托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市南部区域中医康复中心,依托济阳区中医医院、商河县中医医院建设市北部区域中医康复中心,依托市中医医院、市民族医院、市机关医院建设市中部区域中医康复中心。
支持市民族医院做强中医康复品牌,支持市机关医院做精老干部保健和军休干部中医康复医养。
鼓励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改扩建形式建设中医药特色康复医院或服务区,力争有一所中医特色的康复医院达到三级康复医院要求。
通过五年建设,建成市特色明显、群众体验良好、总体实力领先的高水平中医康复机构集群,发挥中医药康复服务示范引领作用。
(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局),配合单位:市残联)2.加强医疗机构康复科建设。
中医药振兴发展八大工程一、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工程着力彰显优势、夯实基层、补齐短板,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促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发挥中医药整体医学优势,提供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服务。
(一)中医药服务体系“扬优强弱补短”建设。
1.建设目标。
推进建设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显著提升中医药重大疾病防控救治和应急处置能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更好满足群众就近享有高质量中医医疗服务需求。
2.建设任务。
一是在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总体布局中,依托现有资源,择优遴选建设若干国家中医医学中心;支持高水平中医医院作为输出医院,在优质中医医疗资源短缺、转外就医多的地区,依托当地现有资源,院地合作、省部共建,实施若干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项目。
二是建设一批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强化设备配备,优化完善中医诊疗方案,提升中医临床疗效。
三是以地市级中医医院为重点,建设130个左右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中医特色重点医院。
四是依托现有资源,建设一批中医康复中心,推动地方加强中医康复科建设,提升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和水平。
五是布局35个左右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开展中医医院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
六是加强县级中医医院“两专科一中心”建设,每个县级中医医院建成2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和1个县域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在县级医院提标扩能项目中,支持脱贫地区、“三区三州”、原中央苏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区县级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基础条件比较好的乡镇卫生院,在“三区三州”建设64个中医县域医疗中心。
七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提升中医馆服务能力。
八是实施名医堂工程,按照品牌化、优质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建设要求,分层级规划布局建设一批名医堂,推动名医团队入驻,服务广大基层群众。
守正创新,促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传承与发展作者:潘锋赵海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22年第06期在2022年全國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
”聆听完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研究员说,“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虽然只是政府工作报告中简短的一句话,但指明了今年中医药的重点工作,给我们鼓起了更大的劲头!”两会期间,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高度关注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聚焦“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医药参与疫情防控、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等,为促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促进中医药传承高质量发展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中医师承是中医药发展经典模式,也是中医教育的特色。
农工党中央在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提交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高质量发展的提案》中指出,目前,中医药师承教育高质量发展缺乏稳定的行业平台,师承传承人遴选与考核制度不完善,基层名师的职称评定与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制约了中医药师承教育向高质量发展,亟待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
我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层次多样,传承的方法不一,名老中医的医术传承无相对稳定的继承和研究团队,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处于个人整理、个人继承的层面,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同时,对申报师承传承人的遴选标准多集中在工作年限、学历、职称等硬性条件,较少涉及中医理论素养、临床实践能力的考试制度,且未顾及双向选择。
出师考核没有相应的临证出师考核制度。
各名医工作室自身建设存在差异,教育质量参差不齐,计划执行及考核完成情况等缺乏必要的监管,缺乏明确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有的工作室甚至出现“挂名师承”现象,只是应付面上检查,缺少实质性的师承。
另外,“工学矛盾”突出,指导老师的工作单位和传承人的工作单位对传承工作缺乏重视,调动指导老师和传承人积极性的措施相对较少,导致传承人跟诊时间不能得到保障或绩效考核等受到影响,传承人跟诊积极性不高,且跟师医生受学历影响,在职称评定、上升空间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2024年上海市卫生健康工作要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日期】2024.02.20•【字号】沪卫发〔2024〕2号•【施行日期】2024.02.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正文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2024年上海市卫生健康工作要点的通知各区卫生健康委,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有关大学、中福会,各委直属单位,各市级医疗机构:现将《2024年上海市卫生健康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2024年2月20日2024年上海市卫生健康工作要点2024年,市卫生健康委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十二届市委四次全会要求,聚焦建设“五个中心”的重要使命,以医学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以行业治理现代化为保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筑牢中国式现代化健康根基。
一、围绕建设国际一流的医学中心城市,打造“顶天、强腰、立地”的高水平医疗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健康服务需求1.把握目标导向,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落实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分层分类推进国家试点和本市试点工作。
加快推进嘉定区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建设。
加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估,做好跟踪评价,开展试点单位和示范项目的中期评估。
启动新一周期医院评审工作。
开展全市医疗质量、绩效考核及行风工作专项督导督查。
依据“国考”导向,完善本市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深化推动闵行和青浦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区建设。
推进三医协同发展与治理,深化医保支付方式、医疗服务价格、药品耗材供应保障、卫生行业人事薪酬等制度改革。
2.对标国际一流,扩大高品质医疗服务供给。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概况本文由:北京广安门中医院挂号看病服务网整理编辑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暨中国中医科学院第二临床医药研究所)始建于1955年,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是中央干部保健基地,全国“示范中医医院”, 2008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定点医院,北京市医疗保险A类定点医院,首都文明单位标兵,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标兵,首都卫生系统文明单位标兵,中央国家机关平安先进单位,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单位,还是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组成单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物临床实验机构,卫生部西医学习中医教学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的全国中医肿瘤医疗中心和全国中医糖尿病专病及中医肛肠病专病中心以及中医急诊基地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肿瘤病学、中医内分泌病学、中医肛肠病学、中医心病学、中医心理学、中医痹病学)及肿瘤扶正培本重点研究室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指定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定点医院以及北京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承担单位。
2008年获英国保柏集团“质量认可”,2009年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并荣获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集体奖。
承担四所高等中医药大学的临床带教任务。
建院初期,党和政府十分关心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从全国各地抽调了一大批著名的中医专家和中西医结合专家充实医院的技术力量。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还亲自题词“发扬祖国医药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经过几代广医人的共同努力,广安门医院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专科特色、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服务优良、中西医并举,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大型综合性中医医院。
目前医院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6028平方米,业务用房面积66626平方米。
全院现有职工1245人,卫生技术人员1064人,其中国医大师1名,首都国医名师2名;正副主任医师、教授、研究员208人,有博士、硕士275名,有4位专家荣获“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荣誉证书,4位专家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44位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㊃卫生管理㊃d o i:10.3969/j.i s s n.1671-8348.2023.12.026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发展建设难点及对策建议*宋文洁1,曾智2,3ә(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办公室,成都610041;2.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体改处401147;3.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医院管理研究所,成都610041)[摘要]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是加快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卫生健康服务需求的重要举措之一㊂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医疗集团改革发展的政策过程,厘清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评判标准的内涵,总结部分地方实践经验和存在的难点问题,丰富了医联体建设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对推进紧密型医疗集团建设和加快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提供了新的实践思路和对策建议㊂[关键词]城市医疗集团;紧密型医联体;评判标准;实践经验[中图法分类号] R19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348(2023)12-1903-05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是加快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卫生健康服务需要的重要举措之一㊂本文根据国家最新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关于开展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的通知“等政策文件[1-2],对照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评判标准,结合部分地方探索的实践经验,分析城市医疗集团面临的难点堵点,提出有关对策建议㊂1我国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的政策过程1.1城市医疗集团城市医疗集团或城市医联体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即由多家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医疗技术㊁管理运营㊁组织机构等不同形式,组合成为城市区域内的医疗联合体系或服务联盟[3]㊂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4],提出逐步形成多种形式的医联体组织模式,城市医疗集团是医疗联合体的组织模式之一㊂在城市组建医疗集团,切合城市医疗资源分布的特点和实际,有利于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效率,是促进分级诊疗㊁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的重要载体㊂1.2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根据不同医疗机构组织整合程度,城市医联体合作或联动模式可分为紧密型和松散型㊂从政策制定看,自2019年起,国家有关部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 紧密型医疗集团 试点,并在总结评估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指导性意见㊂2023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6部门印发‘关于开展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2],首次明确了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评判标准,进一步提高对各地推进医联体建设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㊂相关文件见表1㊂2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评判标准内涵‘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确定了责权协同㊁资源协同㊁业务协同㊁机制协同4个维度的评判标准,并明确了相应的内涵要求㊂2.1责权协同从管理上理顺地方政府和各成员单位的关系,提升管理的能力和效率㊂从建设目标上,要求建立责任共同体,集团内牵头医院㊁各成员单位和协作单位共同负责,为网格内居民提供疾病预防㊁诊断㊁治疗㊁营养㊁康复㊁护理㊁健康管理等一体化㊁连续性医疗卫生服务[10]㊂从资源布局上,根据地缘关系㊁人口分布㊁疾病谱㊁医疗资源现状等因素,规划覆盖辖区内所有常住人口的若干网格,每个网格布局建设1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避免区域内不必要的无序医疗竞争㊂在外部治理上,推动相关利益方共同参与,建立有关部门和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参与的管理委员会,负责统筹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重大事项㊂在内部运行管理上,通过章程明确议事决策机制和管理规章制度㊂2.2资源协同集团内各医疗单位实现人㊁财㊁物㊁信息等资源共享和一体化管理,提升整体运行管理和服务水平㊂从评判指标导向看,实现资源协同的主要路径是整合机构㊁人员和设备等资源㊂其中,在人员㊁财务和信息等方面,设置统一的管理中心(部门),实行一体化管理㊂在药品耗材和设备方面,通过用药目录衔接㊁采购数据共享㊁一体化配送支付等方式,逐步实现区域内药品㊁耗材㊁设备等资源集中采购和共享㊂在医疗资源使用方面,统筹建设医学检验㊁医学影像㊁心电诊断㊁病理㊁消毒供应等共享中心,实现集团内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㊂2.3业务协同集团内各成员单位结合自身优势专业学科,加强横向㊁纵向业务协同,形成特色鲜明㊁专业互补㊁错位发展的良好格局㊂横向上,全科专科有效联动㊁医防有机协同,建立防治结合的服务模式,参与构建分级分层分流*基金项目:重庆市科技局技术预见与制度创新专项项目(c s t c2020j s y-z d x w t A X0047)㊂作者简介:宋文洁(1984-),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卫生政策㊁医院运营和绩效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和研究㊂ә通信作者,E-m a i l:t s e n g z h i@q q.c o m㊂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㊂纵向上,在集团内推进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发挥牵头医院技术辐射带动作用,引导符合条件的二㊁三级医院医师下沉,提升区域内医疗质量同质化水平㊂同时,严格落实急慢分治要求,畅通双向转诊通道,促进患者合理分流,为患者提供科学㊁适宜㊁连续的服务㊂表1 城市医疗集团建设重点政策文件出台时间文件名称政策要求2017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4]在城市主要组建医疗集团㊂在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由三级公立医院或者业务能力较强的医院牵头,联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㊁护理院㊁专业康复机构等,形成资源共享㊁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㊂在医联体内以人才共享㊁技术支持㊁检查互认㊁处方流动㊁服务衔接等为纽带进行合作㊂2019年11月关于进一步推广福建省和三明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通知[5]2020年,综合医改试点省份要选择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紧密型医疗集团和县域医疗共同体试点,鼓励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和民营医院牵头组建,在总结评估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㊂2020年7月关于印发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6]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建设应坚持政府主导;设立医联体管理专门机构,统筹医联体规划建设㊁投入保障等重大事项,制定医联体章程,规定牵头医院与其他成员单位的责任㊁权利和义务,明确各成员单位功能定位,建立利益共享机制㊂202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7]发挥公立医院在城市医疗集团中的牵头作用㊂按照网格化布局管理,组建由三级公立医院或代表辖区内医疗水平的医院(含社会办医院㊁中医医院)牵头,其他若干家医院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㊁公共卫生机构等为成员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统筹负责网格内居民预防㊁治疗㊁康复㊁健康促进等一体化㊁连续性医疗服务㊂2021年10月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深入推广福建省三明市经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8]每个省份选择2~3个设区的市开展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实行网格化布局管理㊂鼓励试点地区探索创新对紧密型医疗集团的医疗保险支付和财政补助方式,引导其更好地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和水平㊂202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2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9]每个省份在2~3个设区的市开展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完善体制机制,实行网格化布局和规范化管理㊂2023年1月关于开展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2]制定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明确试点的总体要求与试点目标,从4个方面提出共16条重点任务,明确了责权协同㊁资源协同㊁业务协同㊁机制协同的评判标准㊂根据文献整理㊂2.4 机制协同围绕医疗集团良性运行建立激励保障机制,完善配套政策,调动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积极性㊂机构层面,重点是落实政府投入责任,探索创新财政投入和补助方式,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保障医疗集团的公益性㊂医务人员方面,重点是让医务人员有获得感,充分考虑集团内上级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和业务特点,通过完善岗位管理㊁职称评审㊁薪酬分配等,优化薪酬结构,建立符合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发展的薪酬制度,调动医务人员参与医联体建设的积极性㊂3 国内部分紧密型医疗集团实践经验结合上述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评判标准,本文梳理了深圳罗湖㊁江苏镇江㊁安徽铜陵㊁青海西宁㊁河北衡水等地开展紧密型医疗集团的改革经验,见表2㊂表2 部分地方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经验地区主要做法责权协同资源协同业务协同机制协同深圳罗湖[11-12]整合区属5家医院和23家社康中心,组建统一法人的医院集团;落实政府领导责任㊁管理责任㊁保障责任㊁监督责任等㊂按照 人员编制一体化㊁运行管理一体化㊁医疗服务一体化 的原则,成立医学检验等六个资源共享中心和人力资源等6个管理中心㊂将医疗集团建设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机融合,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包括院前预防㊁院中诊疗㊁院后康复在内的全程医疗健康服务㊂医疗保险打包支付,建立 总额管理㊁结余留用㊁合理超支分担 的激励机制;将居民健康状况纳入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㊁领导班子年薪挂钩;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基层全科医生享受公立医院在编人员同等待遇;将基层工作经历作为医务人员职称㊁职务晋升的条件等㊂续表2 部分地方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经验地区主要做法责权协同资源协同业务协同机制协同江苏镇江[13]组建镇江市医疗集团,作为市卫生健康委直属机构,履行医管办职能;成立理事会,精简并重设内设机构;建立规章制度;强化医疗集团人员力量配备㊂设立 一办四中心 (办公室和运营发展㊁医疗服务㊁智慧医疗㊁健康产业中心);统筹推进病理㊁影像㊁检验㊁消毒供应等共享中心建设;实现医疗资源共享㊁检验检查结果互认㊂强化医联体内同质化服务标准;按照基层医疗机构上转病例数增幅不超过10%,由二㊁三级医院向下级医疗卫生机构㊁接续性医疗机构下转病例数增幅不低于20%标准,清单化推进双向转诊服务;强专科㊁精综合,加强多学科联合建设,保障整体救治能力㊂跟踪考核㊁督促推进各医联体实体化运行及重点工作落实;以公益性为导向,完善绩效考核办法,激励引导健康效益产出,促进管理模式和运行方式转变;增强考核力度,提升效率效益指标权重,严格落实运营成效与绩效兑现 正相关 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引进培养㊂安徽铜陵[14]以市立医院为核心,覆盖22家基层机构;成立医疗集团联合党委㊁理事会; 五部一室 ,统一管理;制定章程,建立内部运营管理清单㊁内部治理综合监管清单㊂推进药品耗材㊁器械及设备采购㊁消毒供应和医疗废物处置 五统一 ;建立医疗集团内短缺药物储备;人员统一招聘㊁培训㊁交流使用;推动基层医院㊁公卫系统与上级医院信息互联互通㊂构建预防㊁治疗㊁康复㊁护理一体的服务闭环;统一检验㊁标本和会诊诊断;专家和高年资护士 双下沉 ;统一委派财务人员;建立覆盖所有单位的双向转诊平台,畅通转诊通道;成立医防融合指导中心,建立 公卫+医疗 跨部门协同机制㊂原投入渠道不变,加大市区两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有关标准;医疗保险打包预付,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建立统一考核制度,实行全员积分制㊁特岗工分制和医疗保险基金双控制;签约居民当期发生的费用作为支出,分别核算到成员单位,按比例分配结余㊂河北衡水[15]衡水市人民医院牵头整合7家机构建立医疗集团;成立医疗集团管理委员会;制定管理委员会章程,成立医疗集团党委,由市委直接管理,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㊂建立统一网络就医平台,实现集团内预约挂号㊁自助支付㊁检查检验结果查询等服务 一卡通 ;构建集团内处方流转㊁药品共享与统一配送机制;各成员单位执行集团统一的财务制度,实行独立核算㊂集团内设财务管理等10个中心,实行业务管理㊁财务资产㊁人力资源㊁药品耗材采购及物流等统一管理;推进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完善双向转诊程序;鼓励专科医师参与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依相关规定获得相应报酬㊂推进全员聘用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以工作量㊁质量㊁满意度和服务成本为核心的分配机制;实行 总额管理㊁结余奖励㊁合理超支分担 ;建立财政补助资金和绩效评价挂钩机制;公共卫生经费打包拨付;集团院长与集团所属单位院长(主任)签订绩效综合目标管理责任书㊂青海西宁[16-17]西宁市第一医院牵头大通县3家医院和多家乡镇卫生院等组建第一医疗集团;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建立集团内部章程;理顺各成员单位责权利等关系㊂实现各成员单位原有财政补助㊁药品耗材㊁资产设备㊁人力资源等管理职能整合;大通县只保留法定准入和资质审批等职能,将设备采购㊁人员等事项移交集团管理㊂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㊁急会诊制度;集团设置23个专委员分别负责学科建设和指导工作;集团内人事㊁财务㊁业务等实行统一管理;鼓励总院在基层机构设立普通门诊㊁老年病科㊁慢性病科㊂财政支出 入口不变,出口统管 ;各成员单位统一管理㊁分级核算;实行医疗集团人员总量管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医疗集团医保打包付费,并按上年度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适度上浮总额;公共卫生经费打包使用㊂4 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的难点各地在探索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组合形态的紧密型医疗集团发展模式,总体上具备一些紧密型特点,但对标现阶段紧密型的评判标准仍存在诸多难点和不足,见表3㊂4.1 城市医疗机构办医主体多元一直以来,我国城市尤其是大型城市的医疗机构办医主体普遍多元,除有当地政府办医疗机构以外,还有军队㊁国企㊁社会办医疗机构㊂其中政府办医疗机构中,有些地方还有央属㊁省属㊁区属等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不同主管部门和隶属关系的医疗机构利益诉求不同,对区域内实施网格化的医疗集团建设带来挑战㊂4.2 部门管理职能整合难以做实 建设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涉及医疗㊁医疗保险㊁财政㊁人力社保等多部门管理职能㊂虽然一些地方成立管理委员会实行集中集权管理,但多部门分散管理的格局没有实质性改变,迫切需要形成统一的目标共识和路径取向,加大领导和推进力度,推动紧密型医疗集团成为真正的发展共同体㊂4.3 行政和财政隶属关系不同从大多数地市情况看,二级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一般由区级财政补贴,三级医院一般由市级财政补贴,公立医院实行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管理,而基层单位又属于公益一类单位㊂相比县域医共体,城市医疗集团因覆盖更广,机构成员的财政和行政隶属关系更复杂,更难以实现真正的权责和利益共同体㊂4.4 内部机制协同动力不足既要确保公益性,也要提高积极性,需要下决心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同时发力,敢于突破现有的一些体制机制障碍㊂一方面,医疗卫生机构的人事编制和薪酬分配改革难以突破;另一方面,医改杠杆作用发挥不明显,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方式和结算管理机制难以适应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和医疗集团发展的需要[18]㊂一些地方对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总额付费㊁结余留用的政策难以真正落地㊂表3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评判标准及实现难点分析评判维度主要标准及要求实现难点责权协同政府合理明确网格化布局,每个网格建设1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政府和医疗集团共同完善治理机制;各成员单位落实责任共同体㊂办医主体多元,各成员单位产权归属不同,多数保留原有独立法人地位;人㊁财㊁物等管理权分属不同部门;缺乏统一的监管机制;上级部门认可程度和支持力度不一㊂资源协同人员㊁财务一体化;药品耗材设备一体化管理;信息互联互通;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医疗资源共享㊂设施设备参差不齐;人才流动不顺畅;成员单位信息系统大多独立,部分无法兼容;原各成员单位财务独立;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办法和标准有待建立㊂业务协同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提升医疗质量同质化水平;全科专科有效联动;实现有序双向转诊;医防有机协同㊂人才数量缺少,人员素质不同;成员单位服务能力各有差异,基层服务能力普遍薄弱;医防融合㊁医防协同机制有待健全㊂机制协同落实投入责任,创新财政补助方式;建立符合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发展要求的薪酬制度㊂原财政投入和补偿渠道不同,财政补助方式有待创新;事业单位改革整体缓慢;原各成员单位薪酬水平有差异,分配机制待创新;医保配套政策有待完善㊂5政策建议5.1因地制宜推进试点孙树学等[19]和王俊等[20]学者认为,医疗集团并不是 越紧密越好 越统一越好 ,选择紧密型或者松散型,应充分考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治理能力,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模式,才能提升医疗卫生系统的治理效能,实现改革目标㊂在选择试点时,可优先考虑辖区内办医主体简单㊁医疗机构组成不复杂的城市,逐步积累经验,稳妥推进改革试点㊂5.2加强统筹规划和评价试点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逐步破除行政区划㊁资产产权㊁人事编制等政策障碍,统筹整体设计,科学准确分析当地资源分布㊁辐射区位㊁居民需求等因素,合理均衡划定网格并明确分工,避免无序竞争㊂要以满足区域内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制定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的评价考核办法,明确与财政补助㊁薪酬总额㊁干部职务晋升㊁职称评审等 挂钩 ㊂5.3创新财政投入保障方式试点工作方案鼓励试点地方探索创新对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的财政补助方式,在现有投入渠道不变的情况下,加大市级层面转移支付力度,提高转移支付效率,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及时对相关成员单位进行补助㊂探索由市级层面建立紧密型医疗集团运行专项支持资金,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定期进行弥补性分配㊂在现行财政医疗保障建设基础上,逐步转为或加大对需方的补助力度㊂5.4建立清单化制度化外部管理机制制度化管理是组织各要素高效运行的基础,促进运行效率提升㊂总的原则是要建立健全医疗集团外部治理规范和管理机制㊂可结合实际探索成立实体化医疗集团管理服务机构,通过明确各方责㊁权㊁利清单,清单化推动相关工作落实㊂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协同,从单一行业对业务的管理,转为对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和运行的整体管理,为医疗集团高效运转赋能,切实促进资源协同和业务协同㊂5.5创新完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各成员单位有序分工协作,是确保集团一体化高效服务的关键㊂重点围绕解决 人 和 钱 的问题,探索创新一系列支持措施,调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两个层面积极性,促进医疗集团活力且可持续㊂强培养培训和使用,在逐步增加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基础上,创新人事管理方式和薪酬分配制度,进一步体现劳动服务和技术价值㊂以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为切入点,推进对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总额预付,加强监督考核,落实结余留用㊁合理超支分担,缓解其资金运行压力㊂5.6大力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质量和安全是医疗集团实现共赢且长期可持续的根本㊂要加强医疗集团内统一质量和安全标准管理,细化完善业务操作和控制指标体系,同步完善相应管理制度㊁诊疗规范和考核细则等,建立质量安全持续改进和互查的长效机制,切实促进医疗集团管理和服务规范化㊁同质化,让患者在各成员单位均可享受同等水平的医疗服务㊂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医疗集团改革发展的政策过程,厘清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评判标准的内涵,并以此总结部分地方的实践经验和存在的难点问题㊂本研究弥补了现有研究对紧密型医疗集团相关评判标准讨论的不足,丰富了医联体建设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对推进紧密型医疗集团建设和加快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提供了新的实践思路和对策建议㊂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E B/O L].(2023-03-23)[2023-03-30].h t t p://w w w.g o v.c n/z h e n g c e/ 2023-03/23/c o n t e n t_5748063.h t m. [2]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关于开展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卫医改函 2023 27号[E B/O L].(2023-01-29)[2023-03-07].h t t p://w w w.g o v.c n/ z h e n g c e/z h e n g c e k u/2023-02/10/c o n t e n t_5740985.h t m.[3]闵锐,刘冠军,王伟国,等.城市医疗集团多元化发展模式的创新探索与评价[J].中国医院管理, 2022,42(7):5-9.[4]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 2017 32号[E B/O L].(2017-04-26)[2023-03-12].h t t p://w w w.g o v.c n/z h e n g c e/c o n t e n t/2017-04/26/c o n t e n t_5189071.h t m.[5]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推广福建省和三明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通知:国医改发 2017 2号[E B/O L].(2017-11-06)[2023-03-07].h t t p://w w w.g o v.c n/x i n w e n/2019-11/20/c o n t e n t_5453082.h t m.[6]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卫医发2020 13号[E B/O L].(2020-07-09)[2023-05-07].h t t p://w w w.g o v.c n/z h e n g c e/z h e n g c e k u/ 2020-07/18/c o n t e n t_5528009.h t m. [7]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 2021 18号[E B/O L].(2021-05-14)[2023-03-07].h t t p://w w w.g o v.c n/z h e n g c e/z h e n g c e k u/2021-06/04/c o n t e n t_ 5615473.h t m.[8]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深入推广福建省三明市经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医改发 2021 2号[E B/O L].(2021-10-08)[2023-03-07].h t t p://w w w.g o v.c n/ z h e n g c e/z h e n g c e k u/2021-10/15/c o n t e n t_5642920.h t m.[9]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2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国办发 2022 14号[E B/O L].(2022-05-25)[2023-03-07].h t t p://w w w.g o v.c n/z h e n g c e/c o n t e n t/ 2022-05/25/c o n t e n t_5692209.h t m. [10]方鹏骞,田翀.我国医疗联合体建设与发展的创新探索与再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22,42(7):1-4.[11]WA N G X,S U N X,B I R C H S,e t a l.P e o p l e-c e n-t r e d i n t e g r a t e d c a r e i n u r b a n C h i n a[J/O L].B u l l W o r l d H e a l t h O r g a n,2018,96(12):843-852.[12]罗乐宣,李创,陈瑶.P C I C框架下深圳市建立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9,12(12):7-13. [13]浦琼月.镇江以城市医疗集团转型发展助推医改再出发[E B/O L].(2023-01-17)[2023-05-08].h t t p s://h e a l t h.j s c h i n a.c o m.c n/j k z t/y g k j s/y g j x s/ 202201/t20220117_2930871.s h t m l. [14]雷桃,杨金侠.安徽省铜陵市城市医联体试点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卫生软科学,2022,36(5): 8-11.[15]徐秀丽,高云霄.衡水市打造城市医疗集团建设的 衡水模式 [E B/O L].(2019-03-27)[2023-03-08].h t t p://c i t y.c e.c n/n e w s/201903/27/ t20190327_6748659.s h t m l.[16]刘雨瑞.西宁建设紧密型医联体[N].人民日报, 2023-04-12(14).[17]杨刘军,才让,王虎峰.城市医疗集团带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案例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 2022,42(5):12-15.[18]叶家骏,张文伟,夏萍,等.基于区域纵向紧密型的医疗集团运行模式探索[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21,28(8):87-90.[19]孙树学,蒋晓庆,李维昊,等.松散型医联体赋能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组织竞合㊁政策激励与动态能力提升[J].公共管理学报,2021,18(3):139-151.[20]王俊,王雪瑶.中国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政策演变与理论机制[J].公共管理学报, 2021,18(3):152-167.(收稿日期:2023-02-18修回日期:2023-03-18)。
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国家药监局关于认定第四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通
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公布日期】2019.05.21
•【文号】国科发社〔2019〕177号
•【施行日期】2019.05.2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
正文
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国家药监
局
关于认定第四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通知
国科发社〔2019〕177号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重庆市科技厅(委、局)、卫生健康委、药监局:
为加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优化临床医学研究组织模式,加快推进卫生与健康领域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和国家药监局组织完成了第四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评审工作。
现认定并发布《第四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依托单位名单》(见附件)。
请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管部门和各依托单位按照《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管理办法(2017年修订)》(国科发社〔2017〕204号)的有关要求,认真做好
组织运行和管理保障工作。
特此通知。
附件:第四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依托单位名单
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
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国家药监局
2019年5月21日。
全国十六家国家级中医药基地国家级中医药基地医院、重点研究艾滋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基地1、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建于1953年,是全国三级甲等中医院、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全国百佳医院,也是全国药制剂与剂型改革基地、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
医院开设临床科室42个,病区29 技个,医科室30个,并分别开设有急救中心、康复中心、综合体检中心、特需门诊、社区医疗服务部和3个疑难病症会诊中心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新疆中医药研究院及新疆中医名医名方研究开发中心,目前是中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二、重点研究恶性肿瘤、骨退行性病变的基地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创建于1960年7月,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四大中医临床基地之一。
40多年来,医院规模不断扩大,中医药学术地位不断提升,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中医优势和中医特色鲜明的全国示范中医院、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上海市“十大”综合性医院之一。
医院坚持“质量第一,病人至上”的办院宗旨和“严谨、仁爱、继承、创新”的医院文化。
三、重点研究妇儿病的基地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原名黑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于 家三级甲等中医院、全国示范中医院、全国爱婴医院、省级文明单位标兵、全国卫生系统先 进集体、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省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 第二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突出针灸、推拿、康复特色的综合性三级甲等 中医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省中医院)始建于一九五六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 科研、康复于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
四、重点研究肝病的基地1.湖北省中医院湖北省中医院位于长江之滨黄鹤楼畔的花园山下,始建于1924年。
中医药研究院合并更名为“湖北省中医院”,为全国九大中医科研基地之一, 级甲等医院”和“全国省级示范中医医院”,系湖北省唯一以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为特色的大 型省级综合性教学医院2、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院占地110.6亩,总资产5亿元,开设有30个临床科室、8个医技科室及多个中医特 色诊疗门诊和特色治疗室。
重庆市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2.01.16•【字号】渝府办发〔2022〕5号•【施行日期】2022.01.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府办发〔2022〕5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2年1月16日重庆市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1〕18号)精神,推动我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加强公立医院主体地位,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坚持医防融合、平急结合、中西医并重,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协同高效,以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目标,强化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推动全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二)总体目标。
到2025年,力争全市公立医院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建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并与我市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定位相适应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体系;公立医院运行更加科学高效,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公立医院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为更好提供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推进健康中国重庆行动提供有力支撑。
曲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曲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2.12.05•【字号】曲政办发〔2022〕124号•【施行日期】2022.12.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机构与医师正文曲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曲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2年12月5日曲靖市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1〕18号)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云政办发〔2022〕3号)要求,切实推动全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更加有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结合曲靖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云南省曲靖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为引领,强化公立医院主体地位和公益属性,坚持医防融合、平急结合、中西医并重,围绕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强化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和治理创新,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
加强各级公立医院与公共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和业务融合。
到2025年,各级各类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加快曲靖市、宣威市、会泽县、罗平县传染病医院建设,其他县(区)综合医院完成相对独立的传染病区建设,更加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为加快卫生健康现代化和促进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撑。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3.10.05•【字号】苏政办发〔2023〕35号•【施行日期】2023.10.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药政管理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23〕35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3年10月5日江苏省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中医药事业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独特优势,加快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23〕3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中医药强省建设为目标,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持中西医并重,围绕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点任务,加大投入与体制机制创新并举,着力改善中医药发展条件,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与科研水平,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为建设健康江苏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服务能力。
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促进中西医协同发展,增强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坚持遵循规律,发挥特色优势。
正确把握传承与创新的关系,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发掘中医药精华,促进中医药特色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
定西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定西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1.07.06•【字号】•【施行日期】2021.07.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药政管理正文定西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定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定西生态科技创新城筹委会,市政府各部门,中央及省属在定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2021年全国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医改的决策部署,根据《甘肃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要求,结合全市实际,现就认真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任务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事关广大群众的健康,牵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是重大的民生工程。
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及医改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必然要求。
7月20日,全国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组长孙春兰出席会议并讲话。
7月28日,省委副书记、省长、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任振鹤主持召开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甘肃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对全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安排部署。
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和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等突出问题,突出“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强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在医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积极成效,群众满意度、获得感明显提升,但在“三医”联动协同性、医疗卫生投入、公立医院党建、基层服务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和短板。
由卫生部医药科技发展中心牵头组织的全国
157家三级医院参加历时三年的多中心研究课
题《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产前遗传性疾病及部分肿瘤检测的多中心临床应用研究
该课题于年月立题(获得卫生部组织专家组论证通过,
2007年3月获得卫生部教
育司正式批复,纳入 2007年度卫生部科研基金项目管理) 2009年6月课题完成。
课题共计
完成24762总病例,321个课题组参加了课题的全部过程,培养了 600多名分子诊断和分子
病理人才。
北京金菩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承担了课题的全部探针供应以及技术服务工作,
附表是参加该课题的医院名单,目前绝大多数医院已经开始临床应用造福广大患者:
》日前通
三年中对157
家医院全部进行了培训以及技术支持,目前已经服务于 400家以上的三级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