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岳治泻经验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张景岳从气论治癃闭学术思想探微一)【摘要】《景岳全书》为张景岳学术思想与治疗经验的经典代表作。
其在此书《杂证谟·癃闭》篇中专论癃闭,首次将“癃”、“淋”二病分而论述;明确了癃闭的病因病机;提出了从“气”论治癃闭,可总结为宣降肺气、清热利湿、清热攻下、疏肝利水、祛瘀行气、培补中气、滋阴化气、温肾化气等治癃八法,极具特色;记录了猪溲胞法、鹅翎水银通导法、皂角葱头王不留行熏洗通便法等3种通闭之外治法;完善了癃闭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后世治疗癃闭者多宗此法,对现代治疗癃闭仍具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关键词】癃闭;气机;《景岳全书》;张景岳;明代张景岳,名介宾,字会卿,明代著名中医学家。
其所著《景岳全书》,凡六十四卷,为其学术思想与治疗经验的经典代表作。
张景岳在此书中,首次将“癃”、“淋”二病分而论述,并综合前代诸家之经验,专设《杂证谟·癃闭》篇,将癃闭的病因、病机、治疗立为“四因十三法”,对后世医家有较大影响。
此后治疗癃闭之法多宗于此,故本篇较实用,但文中论述较为繁琐,不易掌握。
笔者将其经验择其要紧之处,从治法立论,将其总结为“调气八法”,按上、中、下三焦分而述之,供同道参考,以便临床应用。
人体通过气之升降出入而相互协调,不断运动,生命活动才得以正常进行。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常人小便通畅,有赖于膀胱之气化功能正常。
而膀胱之气化,与肺、脾、肝、肾、三焦之功能密切相关。
若肾气亏虚,或由于湿热、瘀血、败精等瘀阻水道,膀胱之气化失常,则成癃闭。
癃者,小便不利,点滴而短少;闭者,小便闭塞,点滴不出。
故条畅气机是治疗癃闭的关键。
张氏认识到,若“水道不通,则上侵脾胃而为胀,外侵肌肉而为肿,泛及中焦则为呕,再及上焦则为喘。
数日不通,则奔迫难堪,必致危殆。
因此,临床上必须重视癃闭。
在癃闭的治疗上,若能顺应气机升降的客观规律,遵循气机升降的辨证关系,定能取得满意疗效。
泄泻理论参考资料1.关于病名考证《难经》有五泄之分,谓:“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名曰后重”。
汉唐方书多称“下利”,如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方”,将泄泻和痢疾统称为“下利”。
宋代以后统称“泄泻”。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属于泄泻的病名有伤寒利候、伤寒病后胃气不和利候、伤寒病后霍乱候、时气热利候、热病下利候、温病下利候;明张景岳有伤食泄、气虚泄、真阴虚泄、肾泄、脾泄、暴泄、酒泄、气泄、风泄九泻之论;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提出了泄泻七证:肾泄、骛溏、飧泄、洞泄、痰泄、火泄、直肠泄;明孙文垣医案有称线泄泻者;清程杏轩医案有称暑泻者;清尤在泾《医学读书记》中有气泄症者;清雷丰《时病论》按伏邪的有无把泄泻分为伏气泄泻和时邪泄泻两大类。
另外,又根据病性具体地分成:“飧泄”、“洞泄”、“寒泻”、“火泻”、“暑泻”、“湿泻”、“痰泻”、“食泻”八个证型。
各家对泄泻命名并无一致原则,全凭医家主见,有以疾病发展之势态命名为暴泻、洞泄、缓泻;有以病因命名为冷泄、时气热利候、热病下利候;有以气血命名为泄泻;有以脏腑命名为脾泄、胃泄等。
亦有根据病因或病机而称为“暑泄”、“大肠泄”者,名称虽多,但都不离“泄泻”二字。
明孙文胤《丹台玉案•泄泻门》指出:“泄者,如水之泄也;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百其病则一,故总名之曰泄泻。
”2.关于病因病机在继承《内经》有关泄泻病因病机理论基础上,后世医家对泄泻的内在机制作了补充。
首先明确肯定脾虚湿盛是导致泄泻发生的关键因素。
泄泻的病变多在脾,病理因素主要是湿,正如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泄泻》所谓:“无湿则不泻”。
外因与湿邪关系最大,湿邪侵入,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湿胜则濡泄”之说。
内因则与脾虚关系最为密切,脾虚失运,水谷不化精微,湿浊内生,混杂而下,发为泄泻。
故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病漠》有:“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之说。
济生肾气丸功能温补肾阳,利水消肿。
主治由肾阳不足引起的腰重脚肿,小便不利,腹胀,喘急,痰盛。
方中熟地黄、山药、牡丹皮以养阴中真水,山茱萸、官桂、附子以化阴中之阳,茯苓、泽泻、车前子、牛膝以利阴中之滞。
此方利而不伐,为治水之要剂。
多年来本人运用此方化裁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引起的泄泻,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将一典型病例介绍如下:王某,男,20岁,患泄泻年余。
曾被县医院诊断为慢性结肠炎。
患者平素四肢厥冷,恶寒,稀水样便,一日数次,泻后善饥。
常伴小便短少,尿频,尿急,尿不净及尿等待等。
尤其是进食生冷、油腻食物,或足下着凉后,上述症状更加明显。
经服多种治肠炎药效果不显,遂来我处诊治。
经查,患者素体阳虚,身体消瘦,舌苔薄白,脉沉弱。
属中医脾肾阳虚之泄泻,相当于西医慢性结肠炎。
治宜温阳化气、行水止泻,方用济生肾气丸化裁加味治疗:熟地黄20g,炒山药25g,泽泻12g,茯苓20g,牡丹皮12g,官桂12g,炮附子12g,川牛膝15g,车前子30g,白术15g,干姜15g,五剂,日一剂,水煎服。
二次复诊,尿次减少,尿量有所增加,手足厥冷,恶寒症状明显减轻,日大便次数减少,已不像服药前稀溏。
效不更方,调治月余,诸症悉愈。
讨论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清浊不分,甚至泻出水样大便的一类病证,其中包括急慢性肠炎、肠结核等疾患。
临诊中按病因病机可分为寒湿泻、湿热泻、伤食泻、脾虚泻、肾虚泻和肝气乘脾泻六种。
而所举病例则属脾肾阳虚泄泻,临床亦不乏少见。
济生肾气丸化裁所治之泻泄即属此型。
脾虚则土不制水,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故致小便短少,水湿反从大便泻出。
此病虽为大便溏薄、泻泄,但实应从水论治。
文初已述,济生肾气丸为治水之要剂,故用该方化裁治疗此疾而取效。
张景岳曰:“治水,必先治气。
”气者,阳也。
阳旺则气化,阳虚则水不能化小便,而反从大便出,故致小便短少,而大便泻泄。
方中熟地黄、炒山药、牡丹皮、山茱萸滋养肾阴,官桂、炮附子温肾阳而化气行水,白术、干姜温补脾阳而燥水湿,茯苓、泽泻、车前子、牛膝“利小便而实大便”。
刖茜泄泻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以脏腑功能紊乱为主的临床常见病症单从现象上看其病变部位是以胃肠为中心但由于导致这一病症发生的原因甚多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均在其中各种因素所致的脏腑功能紊乱元气亏损器质破坏均可导致本症候的发生。
造成的病理影响也十分复杂或升降失调或清浊不分或运化不行或疏泄失职或温煦不力或下元不固其标象虽在胃肠病本却是五脏兼及。
正是因为病因不同涉及脏腑有别损伤程度各异因而也就决定了本症候在性质上有寒有热有虚有实甚至寒热虚实错杂互见给辨证治疗都带来了较大困难。
历代医家对此症论述甚多其中最具系统性的当推明代医家李中梓他在总结泄泻理法时既提纲挈领地强调了湿为主因脾为主脏又简要阐明了其它原因、其它脏腑对泄泻的复杂影响使人知其要而通其变。
如《病机沙篆水泻》云“寒冷之物伤中满而胀传为泄宜温热以消导之湿热之物伤中下脓者以苦寒之物内疏之风邪下陷升举之湿气内盛者分利之里急者下之后重者调之腹痛者和之渝泄肠鸣脉细数者温之收之脓血粘稠每至固而不能便脉洪大有力者下之凉之。
”既明确指出各种不同病因病机所致泄泻的临床表现特点又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原则。
其所归纳提炼出的治泻九法更是对中医治泻经验的高度概括和全面总结至今仍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但由于作者行文过简各法的理论依据、运用要点均未一一阐明加之临床症候大多表里两兼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矛盾交织病情错综复杂虽每法均各有其适应症文献论述十分明确具体但临床运用却并不那么简单清晰常需如微鉴别数法兼施才能准确针对病机获得预期效果。
如望文生训则难得要领甚至因名废实反生疑误。
因而确有深入研究系统整理之必要。
本课题目前研究的正是这九法的理论依据。
中文摘要文章围绕明代医家李中梓治泻九法从源到流系统介绍了历代对九法的认识和发展重点阐明了各法的治疗学意义、理论依据及各类泄泻的病因、病理。
目的在于为治泻九法的临床运用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和清晰的治疗思路。
同时指出在学习继承李氏治泻心法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理论上的纲目井然虽给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临床运用却不能生搬硬套。
《黄帝内经》:“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理解辛补肝、酸泻肝内经有云“天食人以气,地食人以味”。
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都有赖于大自然的馈赠,我们所需要的所有营养物质,都必须从自然界获得。
比如水、氧气等等,更勿论那些各色各样的五谷六畜的食物了。
《素问.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其中的“甘缓肝、辛补肝、酸泄肝”该如何理解呢?1、甘缓肝: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关于肝的“缓急”,张景岳的一段话可以作为最好的注释:“肝为将军之官,其志怒,其气急,急则自伤,反为所苦,故宜食甘以缓之,则急者可平,柔能制刚也。
”所以,什么是“肝之急”?这是由肝本身的生理特点所决定的。
因为肝主疏泄条达,太过不及皆为病,气有余则为过,过则自伤,发而为怒为逆。
再严重点,能侵犯其它脏腑,比如肝木乘脾、或者木火刑金诸证,这就是“急”。
而“甘以缓之”的本质,就在于调中实脾。
医圣张仲景曾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通过强健脾土,从而达到抑木的目的,此也是不治而治之之法,故曰“柔能制刚”。
而张仲景的甘麦大枣汤,对妇人的脏燥一证,正是“甘以缓之”之意。
2、辛补肝: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什么是补泻?李中梓提到“违其性则苦,遂其性则欲,本脏所恶,即名为泻,本脏所喜,即名为补”。
所以,内经的“补泄”,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补益气血,疏散郁结”,而是根据脏腑本身的气机特点而言。
以肝为例,肝木之性,喜条达而恶抑郁。
散之,则条达,辛能散,故食辛以散之,就是遂了肝的本性,所以为补;反其性则泻,肝木喜辛散而恶酸收,所以辛为补而酸为泻。
如果以为补泻就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意思,则与《内经》的原意相悖了。
同时,补肝用到的细辛,实际上,细辛的用途主要有两种:一是用治阴寒内盛,寒痰蕴肺之证;二是与黄柏、黄连等相配治风火牙痛、口腔溃疡,即宗《内经》郁而发之之旨。
很多人对“郁火”之意不明,其实,结合细辛“补肝”,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了。
腹泻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腹泻中医术语称为泄泻。
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
泄泻的病机特点是脾虚湿盛,肠道功能失司。
外邪致泻以湿邪最为重要,其他诸多邪气需与湿邪兼夹,方易成泻;内因则以脾虚最为关键。
大便清稀,或如水样,气味略腥属于寒湿为患;大便或稀或溏,其色黄褐,气味臭秽,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属于湿热为患;大便溏垢,臭如败卵属于伤食积滞;大便溏稠,夹有白色黏冻属于痰湿壅盛;大便稀溏,甚则完谷不化,无腥臭属于虚寒之证。
寒湿内盛证候主症: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脘闷食少,腹痛肠鸣,或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舌苔白或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寒湿内盛,脾失健运,清浊不分。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
常用药:藿香、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厚朴、大腹皮、紫苏、白芷、桔梗。
加减:1.若表寒重者,可加荆芥、防风疏风散寒;2.外感寒湿,饮食生冷,腹痛,泻下清稀,可用纯阳正气丸温中散寒,理气化湿。
3.湿邪偏重,腹满肠鸣,小便不利,可改用胃苓汤健脾行气祛湿。
湿热伤中证候主症: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证机概要:湿热壅滞,损伤脾胃,传化失常。
治法:清热燥湿,分利止泻。
代表方:葛根芩连汤常用药:葛根、黄芩、黄连、甘草、车前草、苦参。
加减:夹食滞——加神曲、山楂、麦芽消食导滞;大便欠爽,腹中痞满作痛甚——加木香、大腹皮、枳壳等以宽肠理气;湿邪偏重,胸腹满闷,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舌苔微黄厚腻——加藿香、厚朴、茯苓、猪苓、泽泻健脾祛湿,或合平胃散;夏暑之间,症见发热头重,烦渴自汗,小便短赤,脉濡数,——新加香薷饮合六一散表里同治,解暑清热,利湿止泻。
食滞肠胃证候主症: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实。
《中医治疗泄泻》的病案分析病例介绍:患者,男,43岁,腹痛,腹泻反复发作2年。
泻后痛减,夹杂脓血,血色鲜红,结肠镜检查提示肛门以上多发性溃疡病灶,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
曾于多家医院就诊,服用美沙拉嗪等药物病情控制尚可,但每遇饮食不慎或过于疲劳即复发。
刻诊:除上述症状外,还伴有口苦,里急后重,舌红、苔薄白腻,脉弦细滑。
辩证为肝脾不调,湿热蕴结,治疗以疏肝健脾,清热化湿。
处方:半夏10克,黄芩10克,黄连5克,木香5克,白术15克,山药15克,白芍15克,防风10克,炮姜5克,大黄炭10克,地榆炭10克,元胡10克,仙鹤草30克,白头翁10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14剂。
二诊:服药后,腹痛里急后重已除,仍有便溏,偶有脓血,舌淡红,苔薄白腻,脉弦细滑,前方去大黄炭,元胡,14剂,水煎服。
三诊:脓血便未见,大便溏薄,神疲乏力明显,前方去黄芩,防风,炮姜,地榆,加炒黄芩,厚朴,炒防风。
三诊方加减服用两个月,未见腹痛腹泻和脓血便,嘱服香砂六君丸两个月以善其后。
随访未见复发。
按:该案患者主症为腹痛腹泻,脓血便,综合四诊,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证,肝郁气滞,湿热内滞为标,脾胃虚弱为本,因初诊脓血便严重,故在疏肝健脾,清热化湿之法中加入大黄炭,地榆炭等炭类药以止血;三诊血已止,湿热渐除,而虚像渐显,故去白头翁及诸炭药,而加党参益气健脾,药后诸症皆平,又以香砂六君丸健脾益气善后,邪尽正复,故不易复发。
溃疡性结肠炎以腹痛腹泻,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中医“泄泻”,“久痢”等范畴,先天不足,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是主要发病原因,病位在肠,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尤以脾胃为甚。
病性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寒热互见。
脾虚失运,肠失传导是主要病机。
《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下”。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亦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患者素体脾虚或因饮食不节,外感湿热,七情内伤,脾胃受损,运化无权,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壅塞大肠,使其传化失司,故而出现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
古方|葛根芩连汤:清热止泻,治腹泻的经典方葛根芩连汤【名方出处】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使用历史】约1900年。
【主要成分】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
【整体药性】寒凉。
【功能主治】解肌透表,清热解毒,利湿止泻。
【典型征象】用于湿热蕴结所致的泄泻腹痛、便黄而黏、肛门灼热,及风热感冒所致的发热恶风、头痛身痛。
【禁忌人群】有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便脓血等慢性病史者,患泄泻后应去医院就诊。
脾胃虚寒腹泻者不适用。
葛根芩连汤全名葛根黄芩黄连汤,出自名医张仲景《伤寒论》,被誉为中药抗生素,具有抗病毒、抗菌、清热、止泻、提高免疫的作用,对流感引起的鼻塞流涕、咳嗽、发热、头痛、喉咙痛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葛根芩连汤多效合一,具有抗病毒、抗菌、免疫增强的作用,而且可以同时治疗风热感冒和各种痢疾腹泻。
最重要的是葛根芩连汤安全性高,是纯中药方剂,不会像抗生素那样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等。
拉肚子别怕,葛根芩连汤来解忧葛根芩连汤由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组成,具有外解表邪、内清热燥的功效。
葛根是葛根芩连汤中的主药,甘辛凉,入脾经、胃经。
现代药理学对葛根研究发现,葛根总黄酮、葛根素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脑循环作用。
其中的黄连、黄芩是辅药,苦寒清热燥湿,厚肠止痢。
炙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
几种药配合在一起,充分起到湿解肌清热、止泻止痢的作用,特别用于泄泻痢疾,身热烦渴,下利臭秽,同时治疗外感表证未解,热邪入里。
症见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干作渴、舌红苔黄脉数。
《伤寒论》里曾描述,当邪热内陷于三阳经之里,阳明之腑,必须以芩连直接从里之腑而清泄,又恐怕残邪不能全部被清除出来,所以大量使用葛根透发邪热,让它发于表,由表而解。
葛根辛而不热、不燥,既能升津液输于太阳,又可清解内陷之邪热。
故本方证表邪未解,误下致邪陷阳明引起的热利,当以葛根为主,输津解热;配用苦寒之黄芩、黄连,清胃肠之热,燥胃肠之湿,如此表解里和,身热下痢诸证可愈。
编号1 (仲景大承气汤一)方剂组成大黄, 四两. 厚朴, 半斤. 枳实, 五枚. 芒硝, 三合主治功效治阳明太阴伤寒, 谵语, 五六日不大便, 腹满烦渴, 并少阴舌干口燥, 潮热脉实者. 刘河间加甘草, 名三一承气汤作者见解右以水一斗, 先煮厚, 枳二物取五升, 去滓, 内大黄, 煮取二升, 去滓, 内芒硝, 更上微火一两沸. 分温再服, 得下, 余勿服编号2 (仲景小承气汤二)方剂组成即前大承气汤减去芒硝主治功效治病在太阴, 无表证, 汗后潮热狂言, 腹胀脉实, 六七日不大便, 喘满者作者见解水煎服编号3 (仲景调胃承气汤三)方剂组成大黄, 芒硝, 甘草, 各五钱主治功效治太阳, 阳明不恶寒, 反恶热, 大便秘结, 日晡潮热者. 凡阳明病有一证在经者, 当解肌; 入腑者, 当攻下作者见解此从近法. 每服三, 五钱, 水一大盏, 煎七分. 温服编号4 (仲景桃仁承气汤四)方剂组成桃仁, 十二枚, 去皮尖. 官桂, 甘草, 各一钱. 芒硝, 三钱. 大黄, 半两或一两主治功效治伤寒畜血, 小腹急, 大便黑而不通作者见解此从近法. 右B3咀, 作一服或分二服. 水一大盏, 煎七分. 温服编号5 (《良方》桃仁承气汤五)方剂组成桃仁, 半两, 去皮尖. 大黄炒, 一两. 甘草, 二钱. 肉桂, 一钱主治功效治瘀血小腹作痛, 大便不利, 或谵语口软, 漱水不咽, 遍身黄色, 小便自利, 或血结胸中硬满, 心下手不可近, 或寒热昏迷, 其人如狂作者见解右姜, 水煎, 发日五更服编号6 (当归承气汤六)方剂组成当归, 大黄, 各四钱. 甘草, 芒硝, 各二钱主治功效治燥热里热, 火郁为病, 或皮肤枯橾, 或咽干鼻干, 或便溺结閟, 通宜此方作者见解右B3咀. 入姜煎服编号7 (仲景大柴胡汤七)方剂组成柴胡, 半斤. 半夏, 半升. 黄芩, 芍药, 各三两. 生姜, 五两, 切. 枳实, 四枚. 大黄, 二两. 大枣, 十二枚主治功效表证未除, 里证又急, 汗下兼行用此作者见解擘. 右七味,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再煎. 温服一升, 日三服编号8 (陶氏六一顺气汤八)方剂组成大黄, 枳实, 黄芩, 厚朴, 柴胡, 甘草, 芍药, 芒硝主治功效以代大小承气, 大柴胡, 大陷肫等汤之神药也. 此汤治伤寒热邪传里, 大便结实, 口燥咽干, 怕热谵语, 揭衣狂走, 斑黄阳厥, 潮热自汗, 胸胁满硬, 脐腹疼痛等证, 效不尽述作者见解水煎服. 欲峻者, 大黄后入. 凡伤寒过经, 及老弱或血气两虚之人, 或妇人产后, 有下证, 或有下后不解, 或表证尚未除而里证又急, 不得不下者, 用此汤去芒硝下之则吉. 盖恐硝性峻急, 故有此戒. 经云: 转药孰紧? 有芒硝者紧也. 今之庸医, 不分当急下, 可少与, 宜微和胃气之论, 一概用大黄, 芒硝乱投汤剂下之, 因兹枉死者多矣. 仲景云: 荡涤伤寒热积皆用汤液, 切禁丸药, 不可不知也编号9 (仲景大陷胸汤九)方剂组成大黄, 四钱. 芒硝, 三钱. 甘遂末, 二分主治功效治大结胸手不可按作者见解此从近数. 用水一钟半, 先煎大黄至一钟, 内芒硝, 煎一二沸去柤, 内甘遂末和匀服, 得利则止. 此药极峻, 必不得已而用之. 原方用大黄六两, 芒硝一升, 甘遂末一钱, 水六升, 如前法煮二升, 分二服. 得快利, 止后服编号10 (小陷胸汤十)方剂组成方在寒阵十六主治功效方在寒阵十六. 治小结胸, 正在心下, 按之则痛, 脉浮滑者作者见解水煎服编号11 (河间大黄汤十一)方剂组成大黄, 一两主治功效治泻痢湿热邪盛, 脓血稠黏, 里急后重, 日夜无度者作者见解右细剉, 好酒二大盏浸半日. 煎至一盏半, 去大黄, 分二服, 顿服之. 痢止, 一服; 如未止, 再服, 以利为度, 服芍药汤以和之. 痢止, 再服黄芩汤和之, 以撤其毒编号12 (《外科》大黄汤十二)方剂组成方在外科一六七主治功效治肠痈小腹坚肿作者见解编号13 (《金匮》大黄甘草汤十三)方剂组成大黄, 四两. 甘草, 一两主治功效治食已即吐. 按此汤必下焦胀实, 大便秘结不通, 而格拒吐食者方可用之. 若因胃虚而食已即吐者, 此则大非所宜, 用者不可误认作者见解右二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分温再服编号14 (《金匮》大黄硝石汤十四)方剂组成大黄, 黄檗, 硝石, 各四两. 栀子, 十五枚主治功效治黄疸腹满, 小便不利而赤, 自汗出, 表和里实者宜用之作者见解右四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去滓, 内硝, 更煮取一升. 顿服编号15 (《金匮》栀子大黄汤十五)方剂组成栀子, 十四枚. 大黄, 一两. 枳实, 五枚. 豉, 一升主治功效治酒疸心中懊EE, 或热痛作者见解右用水六升, 煮取二升, 分温三服编号16 (河间防风通圣散十六)方剂组成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 麻黄, 连翘, 薄荷叶, 大黄, 芒硝, 各五钱. 石啼, 黄芩, 桔梗, 各一两. 滑石, 三两. 甘草, 二两. 荆芥, 白朮, 栀子, 各二钱半主治功效治诸风潮搐, 手足瘈瘲, 小儿急惊便结, 邪热暴甚, 肌肉蠕动, 一切风热疥痢等疾作者见解右为末. 每服二钱, 水一大钟, 生姜三片, 煎六, 七分. 温服. 《医统》方各五分, 用水二钟煎服. 痰嗽加半夏. 闭结加大黄二钱. 破伤风加羌活, 全蝎各五分. 此方有四: 贾同知方无芒硝; 崔宣武方无芒硝, 有缩砂; 《疠疡机要》有白芷, 蒺藜, 鼠粘子, 甘草编号17 (双解散十七)方剂组成方在痘疹四二主治功效治痘疹表里俱实作者见解编号18 (牛黄双解散十八)方剂组成方在外科二百九主治功效治便痈热毒, 大小便秘作者见解编号19 (《局方》凉膈散十九)方剂组成大黄, 朴硝, 甘草, 各一钱. 连翘, 一钱半. 栀子, 黄芩, 薄荷, 各五分主治功效泻三焦六经诸火作者见解水一钟半, 加竹叶七片, 煎八分, 入蜜一匙, 和匀服编号20 (东垣凉膈散二十) 方剂组成方在痘疹八三主治功效解痘疹内热良方作者见解。
基于阴阳脉诊李士懋教授运用“泻南补北”法刍议赵童颖;杨阳【摘要】Professor LI Shi-mao , Chinese Medicine Master , take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n normal pulse” as guidance on clinical practice , which proves to be effective.The therapy of “purging heart fire to nourish renal water” is originally a special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method in acupuncture while in Prof.LI’ s opinion, it is widely accepted on clinic , not only purging heart fire to nourish renal water, but also purging liver-fire, reinforcing lung-deficiency, and treating an excess of fire caused by insufficiency of wa-ter, heart-yang kidney-yin incoordination, exuberance of heart fire, decline of vital gate fire, insufficiency of kidney-yang, pathogenic water attacking heart , etc.This paper is to explain with case records how Professor LI puts the method into practice actively and effec -tively.%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运用“平脉辨证”思辨体系指导临床,效如桴鼓。
张景岳治泻经验探讨
更新日期:2009-05-20 点击:
杜天植
泄泻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历代医家的治泻方法各有特点,但较为突出者,当首
推明代医家张景岳。张氏治泻,辨证准确,立法恰当,遣药组方曲尽其妙,对后世的影响很
大。因此,探讨张景岳的治泻经验,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笔者不揣浅
陋,略述管见,以就正于同道。
1 治泄泻,当知求本
张景岳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脾胃为后天之本,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若
脾健胃和,纳化功能正常,则水谷能化气生血,以营运周身,何泻之有?倘因外感时邪,或饮
食不节,皆可损伤脾胃。脾胃受伤,不仅运化功能失常,气机升降亦随之紊乱,清者不升,
浊者不降,大肠传导功能失职,则水污杂下而成泄泻。正如张景岳所云:“饮食不节,起居不
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
在治疗上,张氏谨遵《内经》“治病求本”之训,始终把调理脾胃功能作为治泻的首务。张氏
认为,泄泻初起,多责之邪实,正气未伤,故当以祛邪为主,邪去则正安,脾胃之功能自复。
他说:“初感者,病气未深,脏气未败,但略去其所病之滞,则胃气自安,不难愈也”。而祛
邪之法,又当“察其因而治之”。若因恣食生冷,寒湿阻胃者,则用抑扶煎(厚朴、陈皮、天
台乌、猪苓、泽泻、干姜、吴茱萸、炙甘草)等温胃散寒,行气温中;若因湿困脾胃,气机阻
滞者,则用胃苓汤祛湿和胃,行气利水;若气滞较甚,脾胃不和者,则用排气饮(陈皮、木香、
藿香、香附、枳壳、泽泻、乌药、厚朴)等行气化湿导滞;若食积停滞,固结不散,形气俱实
者,则用百顺丸(川大黄、牙皂角)等以攻下积滞。至于脾胃素虚而感邪致泻者,虽亦为初起,
但不可专事祛邪、而应以健脾扶正为主。他说:“脾气稍弱,阳气素不强者,一有所伤,未免
即致泄泻。此虽为初病,便当调理元气”。张氏主张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方治之。若虚
而兼滞者,又当扶正与祛邪兼顾,以六味异功煎(人参、白术、茯苓、陈皮、干姜、炙甘草)
健脾和胃,行气散寒,标本同治。
肾为先天之本,内舍元阴元阳,肾之阳气为诸阳之本,五脏六腑皆赖以温煦。肾阳不足,
脾失温养,运化失常,而致泄泻。正如张景岳所云:“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
闭,皆肾脏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阴气极盛之时,则令人
洞泄不止也”。前人称其为“肾泄”。 对于此类证候的治疗,则不可拘泥于调整脾胃一法。张
氏指出:“此证“本与中焦无涉,非分利所能及也”,法当温阳补肾,常用九气丹(熟地、香附
子、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补骨脂、荜菝、炙甘草)等方,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气旺
则泄泻止,此亦治本之法也。综上可见,张景岳治疗泄泻,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以脾(胃)、
肾为核心、严格把握病机,对证立法,遣药组方。攻补进退,井然有序。充分体现了中医治
疗学特色和整体学思想。
2 用“分利”,必究虚实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湿胜则濡泄”。说明泄泻一病与湿邪阻滞脾胃有关。盖脾喜
燥恶湿,外来湿邪,最易困阻脾胃;脾失健运,亦可致水湿内停。水湿不化,相杂而下,即
成泄泻,故前人有“湿多成五泄”,“无湿不成泻”之说,并提出“治泄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的观点。用“分利”法治疗泄泻的理论,颇为后世医家所推崇,有人甚至奉为圭臬,但张景
岳则有独特的见解。认为,“分利”法虽能治泻,但必须明辨病证之虚实。他说:“小水不利,
其因非一,而有可利者,有不可利者,宜详辨之”。对于泄泻初起,邪正俱实,形气强壮者,
当祛邪以治其标,可用“分利”法,使邪从小便去,邪去则正安,其泻自止。若久泻正伤,
形虚气弱者,则当扶正以治其本,若误用分利,正气愈伤,反致气化不行,变证蜂起。所以,
他强调指出:“若虚寒之泻,本非水有余,实因火不足;本非水不利,实因气不行。夫病不因
水而利则亡阴;泻以火虚而利复伤气。倘不察其所病之本,则未有不愈利愈虚,而速其危者
矣”。张氏之论,深中治泻之肯綮,较之一见泄泻之证,不辨虚实,而妄投分利法者,实不可
同日而语。《难经》曰:“无虚虚,无实实”。景岳可谓深通经旨者。
3 扶正气,应分缓急
张氏治疗泄泻,强调当视病势之缓急,病情之轻重而立法组方。若脾虚溏泻久不能愈,
或小儿脾泻不止者,此乃中气素虚,病势虽缓,难期速愈,故用缓补之法。用敦阜糕(白面、
白术、破故纸)、粘米固肠糕(白糯米粉、干姜)治之。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建脾
者,必以甘为主”。以上二方,一用面粉,一用糯米,药性平和,皆为培补脾胃之佳品。且均
加白糖,更能切合脾胃中和之性。尤妙在研末为糕,可常服而不损脾胃,虽为药铒,实似食
疗,景岳用药之妙,于此可见一斑。若肾阳不足,关门不固,而久泻不愈者,法当温补肾阳,
以固下焦,用胃关煎(熟地、山茱萸、白扁豆、炙甘草、干姜、吴茱萸、白术)治之,此亦缓
补之剂。
若大泻如注,气随液脱,元气衰微者,此时若以常药补益脾肾,势将病重药轻,缓不济
急。张氏指出:“五夺之中,惟泻最急,是不可见之不早也”。当此危急之际,只有用四味回
阳饮(人参、附子、干姜、炙甘草)、六味回阳饮(人参、附子、甘草、干姜、熟地、当归)以
大补气阴,回阳固脱,方能力挽狂澜,转危为安。若病势危急,又恐单纯用药物治疗难以奏
功,张氏主张结合艾灸气海穴,内外合治,以固命门真火,挽回下焦之元阳。
4 治“酒泻”,宜辨寒热
张景岳认为,引起泄泻之原因虽多,而饮食失节乃其重要原因之一,尤以饮酒过量最易
导致泄泻。前人称之为“酒泄”。张氏说:“酒泄证,饮酒之人多有之”。对于饮酒致泄的发病
机理,前人认为酒性本热,伤之者多为湿热证,故其治疗亦多从清热祛湿立法,选用黄连、
葛根等寒凉之品组方。张氏指出,伤酒致泻,湿热之证固多,其间也不乏属寒湿证者。盖酒
之为物,湿性最重,伤之者常随人体秉赋强弱不同而从热化寒化。素体阳盛者,从热化而成
湿热证;素体阳虚者,从寒化而成寒湿证。故此,对“酒泄”一证的辨治,决不可拘于湿热
证之一隅,而概投清热分利之品,而应准确辨证,方克有济。他说:“酒性本热,酒质则寒,
人但知酒有湿热,而不知酒有寒湿也”,所以,临床上“但无热证可据,而常多飧泄者,则属
虚寒也。凡若此者,若不速培阳气,必致渐衰而日以危矣”。因此,张氏以胃关煎、右归丸、
一气丹(人参、附子)等方温阳散寒除湿,俾阳气复,寒湿祛,脾胃功能正常,则泄泻自止。
景岳的精辟见解,可谓发前人之未发,补前人之未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