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医张景岳论咳详解
- 格式:ppt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54
王辛秋运用苏黄止咳汤合半夏厚朴汤治疗咳嗽经验张百灵1,梁文静1,王辛秋2#(1.朝阳区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26;2.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中医肺病科,北京 100029)摘要:苏黄止咳汤为国医大师晁恩祥教授论治肺系疾病所创,具有疏风宣肺、化痰止咳、缓急解痉之功效。
半夏厚朴汤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具有行气降逆、燥湿化痰之功效。
王辛秋师承于晁恩祥教授,深研“从风论治”咳嗽的学术思想,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风咳”患者往往也兼夹痰饮之征,临证时若单纯使用疏风宣肺、缓急解痉之法,或单纯温化痰饮、降逆止咳,往往力有不逮,则风邪不能尽宣于外,而痰饮留伏于内。
惟有内外同治,疏风宣肺解痉,降气温肺化痰。
王辛秋灵活运用苏黄止咳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风邪犯肺、痰饮內停之咳嗽,每有良效。
关键词:风咳;苏黄止咳汤;半夏厚朴汤;痰饮咳嗽是由于感受外邪或情志内伤等多种病因导致肺的宣降功能失常,肺气上逆作声,或伴有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症[1]。
咳嗽之名始记载于《内经》,《素问·宣明五气论》认为咳嗽的根本在肺,有“肺为咳”之说。
而《素问·咳论》中又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之说,认识到咳嗽不离乎于肺,但不止于肺[2]。
咳嗽的临床辨证大多数都尊崇《景岳全书》,分为外感和内伤咳嗽。
国医大师晁恩祥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观察到有一种咳嗽,常常表现为突发突止,咽痒作咳,遇冷热空气或闻到刺激性气味咳嗽突发,具有阵咳、挛急、呛咳、咽痒等特点,符合中医对于风邪致病特点的描述,故将这类咳嗽诊断为“风咳”,并提出其病因病机为感受风邪,肺气失宣、气道挛急、肺气上逆作咳,形成了“从风论治”咳嗽的学术思想,创造出苏黄止咳汤及苏黄止咳胶囊,临床运用疗效显著。
痰饮是呼吸类疾病常见的病理产物,又是诱发疾病的重要因素[3]。
自古便有“痰生百病”“怪病多从痰治”之说。
《黄帝内经》有“饮”、“饮积”之说,是中医认识痰饮的开端,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了痰饮学说。
喉源性咳嗽的中医辨证分型和常用治法一、起源与定义喉源性咳嗽,又称喉咳,首次见于1989年干祖望编著的《中医喉科学讲义》[1]。
基于“喉为肺系”的理论,干老首创“喉源性咳嗽”的病名,通过辨证求因,疗效卓著,充分体现了中医药辨证论治的优势。
干老认为:喉源性咳嗽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因过敏因素的增多,患病的机率更高,但是临床治疗往往与普通的咳嗽混为一谈,所以治疗效果多不理想。
只有从临床病例中不断探索该病的症状特点、病因病机、辨治原则等,才能有的放矢,提高临床疗效。
本病属于中医学“慢喉痹”“风热喉痹”等范畴,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慢性咽炎”或“上呼吸道感染”[2]。
近年来,随着气候改变、环境污染加重,喉源性咳嗽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抗生素为主,疗效不佳,并且产生耐药性的可能性大,中医药治疗收效显著,具有明显优势。
喉源性咳嗽胸透、实验室检查多无明显异常,抗生素治疗效不佳,一般止咳中成药也难以奏效。
该病迁延难愈,治疗不当,可迁延数月或经年。
此病类似中医秋燥咳嗽,实则四季均可发生,且用养阴清肺法治疗多不效。
二、临床表现喉源性咳嗽好发于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多数患者既往有慢性咽炎病史。
喉源性咳嗽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①咽喉痒如蚁行,阵发性咽喉奇痒作咳,一痒必咳,连连不止,痒息咳止,不痒不咳;②咳呈连续性甚至痉挛性,痰少或痰黏难咳,咳出则爽;③咳嗽多在夜间或清晨发作,亦有不定时者,咳嗽每天常有7-8次,严重时每小时10次以上;④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咽喉部干燥微痛或异物感;⑤少数患者可有发音音色粗糙,甚至嘶哑;⑥油烟、灰尘、冷空气、说话多、刺激性气味等容易诱发,有时表现为难以抑制的刺激性咳嗽;⑦病情轻重不等,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短则数周,长则数月甚至数年;⑧咽喉部检查可见黏膜慢性充血、增厚,有或无咽部淋巴滤泡增生。
肺部X线检查多无异常[3]。
三、病因病机喉源性咳嗽的病因病机繁杂,涉及到诸多脏腑[4]。
韩明向教授从风痰阳虚论治慢性咳嗽经验谢先余【摘要】介绍韩明向教授从风痰阳虚论治慢性咳嗽的经验.韩教授认为,慢性咳嗽为外感和(或)内伤导致肺系受病,肺气上逆而发;风滞于肺,余邪未清是发病的外因,肺、脾、肾阳虚是发病的内因,为病之本,继发痰饮为病之标;治疗上外感者祛风散邪,内伤者分别予以温肺化饮、温脾消饮、温肾蠲饮,疗效满意.【期刊名称】《河北中医》【年(卷),期】2018(040)002【总页数】4页(P173-176)【关键词】咳嗽;阳虚;中医疗法;名医经验;韩明向【作者】谢先余【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北市中医医院心内科,安徽淮北23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11;R24.9慢性咳嗽是指咳嗽时间超过8周,以咳嗽为惟一症状或主要症状,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异常的不明原因咳嗽[1],属中医学“久咳”“久嗽”病证范畴[2]。
我国《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增加了咳嗽的中医中药治疗等内容[3],说明中医药在慢性咳嗽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韩明向教授,男,主任医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全国第二、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其在学术上坚持“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推陈出新”之理念,于几十年的教学、临床及科研工作中依据对中医理论深厚的认识及长期临床实践,对中医各系疾病有着丰富的诊治经验,尤其对肺系疾病的认识及治疗,技术精湛,辨证精准,疗效显著。
韩教授提出从风痰阳虚论治慢性咳嗽,分析如下。
1 病因病机慢性咳嗽病程较长,病机复杂,常虚实夹杂。
张景岳有云“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
风伤于卫,寒伤于营,风寒两伤营卫,则卫表不固,腠理不实,营阴郁滞,肺气不畅,而致咳嗽。
久病则肺虚,易招外感,加之治不得法,治风遗寒,治寒遗风,邪滞于肺,肺气不利,故咳不宁。
《素问·评热病论》载“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咳论》载“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是中医理论从整体观出发,说明肺外脏器病变亦可累及于肺而引起咳嗽。
内科考点归纳《济生方》至宋代严用和在《济生方》中首先提出噎膈病名,宋·严用和《济生方》首次提出“怔忡”之病名。
宋《重订严氏济生方,诸湿门》指出治湿病“唯当利其小便”。
宋代严用和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
5.张景岳《景岳全书·痞满》:将痞满分为虚实两端《景岳全书》强调胃痛了“气滞”这一因素,明·张景岳首次在《景岳全书·杂证谟》中立“癫狂痴呆”专论,对其病因病机、症状描述、治疗预后作了较详论述。
《京岳全书·喘促》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大类:明代,《景岳全书》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类,《景岳全书·胁痛》将胁痛病因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并提出以内伤为多见。
张仲景痞满病名首见于《伤寒论》“胸痹”首见于《金贵要略》1.肺痈病名首见于《金贵要略。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1.肺痿,首见于张仲景《金贵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金贵要略》和《伤寒论》中称“惊悸”、“心动悸”、“心中悸”、“心下悸”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头痛的见症,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始有“痰饮”名称,广义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该篇提出“用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首先记载了盗汗的名称《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以小建中汤治疗手足烦热,可谓是后世甘温除热治法的先声《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首先提出了虚劳的病名,详述证因脉治,分阳虚,阴虚,阴阳两虚三类《内经●ll.厥证的病名首见于《内经●胃痛首见于《内经》。
●L’内经》称癫痫“胎病”●癫狂病名首见于《内经》●《灵枢·经脉篇》首先提出肺胀病名● 1.《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名,●有关胁痛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鼓胀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头痛一证首载于《内经》,在《素问·风论》中称之为“首风”、“脑风”,1.、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
『名医经验』浅析陈修园论治咳嗽陈修园,原名念祖,号慎修。
出生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卒于道光三年1823年,终年71岁,福建长乐(现长乐县江田乡溪眉村人)。
清代著名医学家、教育家。
其一生著作颇多,现存于世的l6部著作,由于其文字简练,浅显易懂,畅达优美,而且多以歌诀的形式表达,所以流传甚广,成为广大中医入门的参考书。
陈氏关于咳嗽论述主要在《医学从众录》、i医学三字经》、《时方歌括》、《医学实在易》等。
兹就其关于咳嗽的认识及其治疗特色,介绍如下。
1对咳嗽病名之认识对咳嗽二字之认识,陈修园认为“咳字从亥,亥者有形之物也,故果核草菱,皆从亥也,复有隔阂之意。
嗽字从束从吹,次古人制字之妙,乃二证之所以分也。
”陈氏从咳嗽造字的特点,巧妙的解释咳与嗽之别,又进一步引申出咳嗽产生的原因,其接着论述到“肺为主气,而声出焉;肺伤寒饮,郁而为痰,声欲上出,为痰所郁,故相攻而作声,痰出,声乃通利,斯谓之咳。
外感风寒,肺管胃寒气所束,声出不利,故亦相攻作声,然无物也,斯谓之嗽。
”(《医学实在易·卷二》):可见陈氏认为咳是因痰邪内阻声道,而以影响声之出而成咳;嗽乃为寒邪内闭气道,影响气机运行而致嗽,独抒己见。
虽然陈氏对于咳嗽之名有这样区别,但是在对咳嗽的治疗上,并不是分而论治,多把咳嗽作为一病治疗,可见陈氏亦遵古而不泥,善于变化。
2对咳嗽病因病机之认识陈修园援引《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咳,非独肺也”;又引“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邪气以从其合也。
”认为咳嗽与肺最相关。
任何影响肺之“合”功能,都可以引起咳嗽。
陈氏推崇喻嘉言之说:凡诸病之气,合于肺则为咳嗽,不合则不咳嗽。
其认为“肺如华盖,司呼吸以覆五脏”,只能受五脏本然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
亦只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为咳。
《医学三字经》云:“肺如钟,撞则鸣,风寒如,外撞鸣,痨损积,内撞鸣”:陈氏认为肺体若金,譬若钟然.肺脏受外感六淫邪气.自外而叩则鸣;内伤七情色欲积损之病气,自内叩之亦鸣;一外一内,皆可撞之使鸣也:鸣即是咳嗽之象也。
中医教授教您兵法养生治咳嗽生活中,不少人在感冒完之后,鼻涕不流了,鼻子不堵了,但咳嗽却会一直持续,有的人持续时间还很长。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王耀献教授介绍说,大家印象中的“咳嗽比感冒更难治”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虽然各种原因导致的咳嗽症状看起来一模一样,但由于病变程度轻重不一,病变部位深浅不一,病变病因也不一,治疗咳嗽需要找准战机,用好兵法,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
感冒咳嗽之开门逐寇中医认为,咳嗽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
其中,外感咳嗽是受了风热、风寒所致,感冒咳嗽就是其中的一种。
一般来说,外感咳嗽病程较短、比较好治。
但为什么有的人甚至几个月咳嗽不止呢?王教授认为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治疗不及时,不妥当。
咳嗽本来是好事,是一种人体的保护性动作,能够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
但很多人一旦咳嗽起来,第一想到的都是止咳镇咳,这就会导致闭门留寇,咳嗽好不彻底。
其二是人体正气不足。
有的人虽然感冒好了,但是小股敌人却潜伏下来,使肺气不得安宁,这样也会导致经常咳嗽。
因此,王教授认为,针对感冒性咳嗽,正确的应对策略应该是开门逐寇,而不应当单纯止咳。
这就好比古代攻打城池时,总是围三阙一,故意不把四个门全部包围起来,而是要留一个口,否则就算攻城成功也很有可能两败俱伤。
在具体用药上,王教授向大家推荐了陈皮,它能够理气化痰止咳,而且没有闭门留寇之弊。
每次用量3―5克,既可以泡茶喝,也能熬粥煲汤。
陈皮化痰作用比较有限,可以和其他药物配合起来协同使用。
清代名医程中龄所著《医学心悟》就记载了一个止咳散的名方,由荆芥、桔梗、白前、紫菀、百部、陈皮、甘草7味药组成,能够逐余寇。
内伤咳嗽之声东击西有的人除了长期咳嗽外,还喘的比较厉害。
王教授认为,这一般是由外感咳嗽引发的内伤咳嗽。
内伤咳嗽不同于―般的外感咳嗽,往往是由于自身脏腑功能不协调,影响到肺部宣降而导致的。
《素问?咳论篇》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就是说咳嗽不仅与肺有关系,与五脏六腑都有关系。
咳嗽之辨证论治咳嗽之辨证论治第一章概说第一节咳嗽之含义祖国医学源远流长,托名黄帝所作之《内经》,虽笔之于书约在周代,而其内容则多上古口传心授所积累,弥足珍贵。
其中《素问》咳论一篇,对于咳嗽一证已作比较系统之论述,虽未提及嗽字,但阴阳应象大论、五脏生成篇、诊要经终篇、示从容篇皆连言咳嗽。
且相传为周公所作之《周礼》,其天官疾医条下,即有“冬时有嗽上气疾”之记载,足证咳与嗽自古即有单用,亦有连言,其词虽有单音双音之殊,其义实未见有何分别。
汉张仲景作《伤寒论》,亦仅提咳而不及嗽,但其《金匮要略》则有“肺痿肺痈咳嗽上气”及“痰饮咳嗽”两个专章并提咳嗽。
历魏、晋、六朝、隋、唐、五代以至两宋诸家论咳嗽者,亦未细为分别。
至金刘完素咳嗽论始谓:“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且嗽也。
”其后元张洁古《活法机要》及明以后诸医家,大多依此立说。
惟何柏斋说:《机要》所论咳嗽二证,盖倒说也。
肺为气主而声出焉,肺伤寒饮,郁而为痰,声欲上出,为痰所隔,故相攻而作声,痰出声乃通利,斯谓之咳。
外感风寒,肺管为寒气所束,声出不利,故亦相攻作声,然无物也,斯谓之嗽。
”是咳为有声而有痰,嗽是有声而无痰,与刘说几全相反。
赵献可《医贯》谓:“咳谓无痰而有声,嗽是有痰而有声,虽分六腑五脏之殊,而其要皆主于肺,盖肺为清虚之府,一物不容,毫毛必咳。
”则论咳同于刘氏,而论嗽则三氏之说各异,其要俱在声痰有无之辨,与主脾主肺之别。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则谓:“有声无痰曰咳,非无痰,痰不易出也,病在肺,肺主声,故声先而痰后;有痰无声曰嗽,非无声,痰随声出,声不甚响也,病在脾,脾藏痰,故痰出而嗽止。
”则咳嗽都是有声有痰,而咳则痰不易出,嗽则声不甚响,皆不过程度之差异,并非有截然分别。
故刘完素立咳嗽分言之说不久,张子和《儒门事亲》即谓:“嗽与咳一证也,后人或以嗽为阳,咳为阴,亦无考据。
内科病证源流第一单元感冒感冒的源流:《内经》认为感冒的病因是感受风邪,如《素问·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
汉代张仲景提出桂枝汤治疗表虚证,麻黄汤治疗表实证,为后世治疗感冒辨别表实、表虚,奠定了理论基础。
至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在伤风方论中论述《和剂局方》参苏饮时指出:“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疼,咳嗽声重,涕唾稠粘”,首次提出感冒一词。
元代《丹溪心法·中寒附录》说:“伤风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
朱氏提出治疗本病,立辛温、辛凉两**则,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明清时代对虚人感冒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认为虚人外感宜扶正祛邪。
及至清代,随着温病学的发展,因本病容易传染而有时行感冒之称。
对本病的辨证论治,较多的采用温热病的方药。
从而使感冒的理法方药更加完善。
第二单元咳嗽咳嗽的源流:内经对咳嗽的成因、症状及证候分类、病理转归及治疗作了系统论述,《素问宣明五气论》“肺为咳”但《咳论》也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论述了诸如“风咳”“寒咳”“支咳”“肝咳”“心咳”“脾咳”“肾咳”“胆咳”“厥阴咳”等十种咳嗽,明张景岳将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
“咳嗽之要,止惟二证。
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执简驭繁的把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阐明了辨证当以虚实为纲,至今仍为临床所遵循。
第三单元哮病哮病的源流《内经》中虽无哮病之名,但书中所记载的“喘鸣”与本病的发作特点相似。
如《素问·阴阳别论》说:“……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金匮要略》则称为“上气”,具体描述了本病发作时的典型症状,提出了治疗方药,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篇说:“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还从病理上将其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堪称后世顽痰伏肺为哮病夙根的理论渊源。
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篇说:“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目闰剧,必有伏饮。
张景岳咽喉论治九条白话简析
张景岳张景岳咽喉论治九条白话简析:
一:火证喉痹:火重者用抽薪饮,火轻者用徒薪饮,肝胆火用龙胆草栀子芍药,胃火用生石膏,便秘加大黄芒硝,注意热结于上,宜清降,忌用散风升阳剂。
(此处经验经常为胡氏咽炎疗法所习用,效果很好,肝胆火也可用夏枯草,胃火生石膏可配知母,便秘可用草决明大黄热结于上,可用芩连)
二:阴虚喉痹:火重者用滋阴八味煎,加减一阴煎,火微而不喜冷物,及大便不坚小便不热者用六味地黄一阴煎之类。
若因思虑焦劳,兼动心火者,用二阴煎。
(阴虚喉痹,亦可分肾阴虚,肺肾阴虚,胃阴虚,肺肾阴虚等之别,滋阴降火即可)
三:格阳喉痹:此证上热下寒,全非火证,六脉微弱,全无大滑,且下体全无火证,腹不喜冷,即其侯也,首选镇阴煎,次选八味地黄汤。
(亦可用交泰丸)
四:阳虚喉痹:此证少见,但如作火治,则祸如反掌。
(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五:喉癣:此水亏实火证,宜用阴虚喉痹之法,若多咳嗽肺热,用四阴煎,若满喉生疮,破烂而痛,用牛黄益金散。
(可用吹药为主,若不愈,可用烙法)
六:瘟毒喉痹:即大头瘟,宜清诸经之火,或泄阳明之热,当查缓急治之,用东垣普济消毒饮。
(普济消毒饮大效)
七:锁喉风:如喉头水肿,凶险难治。
(类似于西医之喉头水肿之类)
八:杨梅结毒:喉间溃烂作痛,久不愈,此非喉痹,乃杨梅疮,宜仙遗粮汤,甚者,用土茯苓煎汤吞五宝丹。
(宜用吹药)
九:骨骾于喉之证。
张景岳列此九证,用于慢性咽炎者,常见不过阴阳火毒四证,但对于诸证,又须做到胸中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