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义利观”及其当代价值
- 格式:pdf
- 大小:147.53 KB
- 文档页数:2
精品资料儒家义利观对当今社会的启迪........................................浅谈先秦儒家义利观与现实社会摘要:先秦儒家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所提出的义利观是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精神产生过深远影响。
然而在当今社会,儒家的义利观仍旧有重要借鉴价值。
本文浅析儒家义利观的主要内容,探讨它的内涵,并且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研究作为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儒家义利观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对于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伟大传承,也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先秦儒家义利观现实社会正文:“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
”义利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占据重要地位。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主张“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义利两有”等,是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对提升公民道德境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必将产生积极作用。
一、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含义、内涵(一)义利观的含义所谓“义”,引申为道义、道德、公正、正义。
“利”,是利益、功力的意思,利益又有“公利”和“私利”之分,“公利”和“私利”是相对的,但与“义(公平合理)”相对应的“利”应该理解为私利。
义利观就是关于伦理道德(义)与物质利益(利)的关系及人们如何看待这二者关系的观点。
孔子、孟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他们的义利观构成了先秦儒家义利观的主要内容。
(二)义利观的内涵首先,二者是一种物质利益与道德原则的关系。
“居仁由义”可说是道德的理想境界,儒家有种种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个人追求物质利益之时,不能违背义,要受义的制约,孟子说:“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正是此意。
先秦儒家主张“利”的获得必须符合社会道义,无论是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还是孟子的“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简论先秦儒家的义利观及当代价值李亚宏; 杨洪【期刊名称】《《华夏文化》》【年(卷),期】2019(000)003【总页数】3页(P4-6)【作者】李亚宏; 杨洪【作者单位】云南省普洱市普洱学院人文学院 665000【正文语种】中文所谓义利观就是关于伦理道德(义)与物质利益(利)的关系及人们如何看待这二者关系的观点。
如何处理义与利的关系,集中体现了人们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可以说,不论中外,只要涉及到伦理和道德问题,就无法撇开义与利的关系问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义利之辨由来已久,而且贯穿于整个中国文化的始终。
就儒家而言,朱熹在《与延平李先生书》中曾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朱子文集》卷二十四)。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主张“义以为上”、“舍生取义”,确立了儒家义利观基本的思想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孔子的义利观——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义利关系问题虽然不是由孔子首先提出,但孔子是把义利观纳入道德范畴的第一人。
在孔子的言论中,义就是适宜、合乎情理,所谓“义者宜也”(《中庸》),“义”含有适宜、正直、合理、合法、公正、公平的内涵。
而“利”就是利益、功利,在与“义”相对应时,孔子之“利”特指“私利”。
由于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因此,他有关义利关系的言论,对儒家义利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孔子承认追求私利是人的本能欲望。
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孔子认为,嫌贫爱富是人的本能,关键是获取富贵或摆脱贫贱都要走正道,要符合道义。
所以,接下来他提出追求私利要以合乎“义”为前提。
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意思是通过行不义之事得来的富贵,如同飘忽即逝的浮云不值一提。
显然,孔子赞同和支持人们通过正当的手段,合理合法地去获得财富和利益,并不是只讲义不讲利,把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
试论先秦诸家义利观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试论先秦诸家义利观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毕业论文是每个毕业生都要经过的一道门槛,下面就让我们学习下怎么写毕业论文?摘要: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思想发展的高潮,也是我国古代思想的精髓所在,其中义和利及其关系一直是古代思想家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主要比较先秦时期儒、道、墨、法等几家的义利观,以期得出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先秦诸家;义利观;当代中国;启示义与利及其关系不仅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探求的重要问题,也是人类社会中历史悠久的话题。
自先秦以来,不同的思想家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不同的义利观。
一、义和利的含义“义”(繁体为“义”)从汉字结构来看,是个会意字,是由“羊”、“我”的字意会而成的,《说文解字》中解释成“己之威仪”,也就是指,以“我”的力量,保卫那些美、善、吉祥的事物,扞卫其中的价值,从而在言行举动,德行人品等方面,都表现出具有感染力甚至威慑力的尊严和威望,成为他人学习的道德榜样。
后来,经过逐渐引申,义被进一步赋予应谚、规范、善等抽象的内涵,代表着社会生活中人们所追求最高道德。
同时,在汉字中,“义”常常被写作“宜”,《中庸》解释为“宜也”,即“适宜”的意思。
《札记?祭义》也说:“义者,宜此者也”。
“义”又和“宜”相通,行为的适宜性在通过一定的“礼仪”表现出来。
是指作为人,在一切行为活动中只能遵循去做,别无选择的最高的义务和责任。
“利”,也是一个会意字,由“刀”与“禾”组成, 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是:“从刀,和然后利。
”意为以刀割禾,即用农具收割庄稼而有收获,获得利益、好处。
所以“利”是指能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利益和功利, 可泛指一切利益,包括公利和私利。
笔者认为义利关系实质上是道德价值和物质利益、公义与私利之间的关系,义利观就是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些关系的思想观点。
二、先秦儒家的义利观先秦儒家的思想主要以孔孟荀为主,孔子认为“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关于儒家义利观的哲学思考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思维方式。
儒家的义利观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对于人们的行为准则、社会伦理和政治治理方式都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儒家义利观的内涵、特点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等方面展开哲学思考。
一、儒家义利观的内涵儒家义利观强调的是以仁爱为核心的伦理理念,以及以利益和荣誉为目标的价值追求。
儒家强调以仁爱为核心的伦理理念。
在儒家看来,人的n理可以从“仁”上找到。
在《孟子》中曾写道:“仁者,人恒为己,己恒为人。
”仁者即是具有慈爱之心,为他人着想的人。
儒家认为,仁者能够在人际关系中建立和谐,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使社会和谐稳定。
在儒家的伦理观念中,仁是一种包容、宽厚的人格品质,是一种积极的人际关系态度,是一种回报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儒家强调的是以利益和荣誉为目标的价值追求。
在儒家看来,人的价值在于其所取得的利益和荣誉。
《论语》中有“学而优则仕”的说法,强调学问的追求是为了获得利益和荣誉。
儒家还强调了侠义精神,认为人应当抱有一种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
这种价值追求在儒家的义利观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儒家义利观的特点在于其注重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以及它所提出的仁爱利益的统一。
儒家注重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在儒家看来,个体的道德修养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每个人都要努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孟子》中曾说:“修身者,修家;修家者,治国;治国者,平天下。
”儒家通过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儒家提出的仁爱利益的统一也是其特点之一。
在儒家看来,仁是一种包容、宽厚的人格品质,是一种积极的人际关系态度,同时也是一种回报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而利益则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是一种行为的动力。
儒家通过强调仁爱利益的统一,来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三、当代社会对儒家义利观的启示儒家义利观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价值观念混乱、社会关系日趋紧张的情况下。
儒家的义利合一与现代管理的价值选择儒家的义利合一与现代管理的价值选择“义”与“利”的关系不仅是一个人为人处世必须要处理好的问题,也是一个企业、一个公司在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的问题。
是“见利思义”呢?还是“见利忘义”呢?这是历史上,也是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一、“义”是人类社会的根本道德规范'义”是儒家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
“义”的繁体字是“義”。
“義”的基本含义是“善”或“美”。
《说文》说:“義,从我从羊”,这是从字形给“義”下的定义。
段玉裁注:“从我从羊者,与善美同意。
”“我”者,说明“义”的行为主体是“我”。
“善”和“美”都从“羊”,羊的本性是“善”的,因而“义”具有“善”的内涵;美,甘也。
美,从羊从大,羊大而甘美。
美即美德、优美,因而“义”具有“美德”的内涵。
总起来说是:“义”指人性之善和品德之美。
其内容相当广泛。
“义者,宜也”(《中庸》)。
“裁制事物使合宜也”(《释名·释言语》)。
唐代的韩愈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原道》)。
“宜”,适宜、合理的意思。
它也是表示人际相互关系的一个范畴。
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分工。
在古代社会中存在着贵贱、贫富以及等级的区别;在现代的系统管理中,存在着能级的区别。
因而,“义”在处理不同社会分工、不同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管理系统的不同能级的相互关系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仪(义)辨等,则民不越”(《周礼·大司徒》),即以“义”来分别、明辨社会的每个成员自己的地位、身分、职责、义务与权利,使之各自按照礼的规定行事,不能超越就是“义”。
管子也说“义者,谓各处其宜也”(《管子·心术上》)。
法家在对“义”的解释上,与儒家是一致的。
韩非说:“义者,谓其宜也。
”(《韩非·解老》)在现代管理中,处在各个管理系统中的不同能级的管理者以及被管理者,都必须按照制度中所规定的职权、责任和义务行事,才能使管理有序,产生效益。
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内容摘要谈到儒家文化,大家总会首先浮出一位伟大的圣人的名字——孔子。
众所周知,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儒学对中国的文化品格和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至今存在且已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而不可磨灭。
再者,当今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但人们的道德境界却有江河日下之势,以致乱象丛生,社会矛盾尖锐。
而儒家文化对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鉴于以上原因,弘扬儒家文化乃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
要弘扬儒家文化就必须正确解读儒家文化,下面让我们一一阐述这些问题。
关键词:儒家文化;道德价值;社会价值;民族复兴一道德价值①仁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以之作为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
“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各种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的基本出发点,在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我们今天的“以人为本”也是受了这个思想的影响。
“仁者爱人”若是这个思想深入每个人的内心,那这世界的战争会少多少,社会矛盾会少多少,马克思说,共产主义是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的思想道德境界极大提高时实现的。
②孝“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
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
“孝”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
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一个不孝的人,何谈为人,更何谈什么道德品行?③义义是儒家文化的又一重要价值。
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里生命和道义是合理的存在的,但当两者发生冲突或利害关系时,对道义的追求就高于了对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牺牲生命才能坚持道义的时候人就应该舍生取义。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见利思义的呼吁愈来愈深切。
三聚氰胺事件,地沟油,豆腐渣工程等这些无不反映着在拜金主义的腐蚀下,中国人的道义观念在下滑,一切向钱看的思想风行的严峻形势。
[传统伦理中的义利观在当前社会中的境遇]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在义利关系上[摘要]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也在随之�生急剧的变化,对利益的追求愈来愈现实、直接。
从人性的角度看,人对自身有利事物的追求本无可厚非,但现实的状况是人们在寻求对自己有利的事物的同时,忘记了义,把自己的利建立在对他人的不义之上。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试图从传统伦理的根源上看古人在面对义利问题时是如何做的,以寻求办法来解决当前人们的价值观变化问题。
[关键词]传统伦理义利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在中国古代一直是各重要的学派和伦理学家所探讨的重要问题。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都有其白成体系和特色的义利观。
当前涉及义利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旨在从传统伦理中的义利观出�,来看待当前社会中的一些义利问题。
一、传统伦理中的义利观1、儒家的义利观。
义字,古人的解释是宜,即应该怎么做,它是道德自律,对人有一定的约束力。
义和礼不同,礼是外部规定,义是内心约束。
礼比义,更多强制。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了义。
如: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义是藏在心里的东西,属于质。
质是内在的东西,要把内在的东西展示给别人,一定要谦逊,而且要把礼作为执行义和维护义的标准,然后说到做到。
孔子认为能做到这四点的人,才算得上君子。
孔子还以义与利相对照,在《论语・里仁》中说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纵观孔子一生的活动,很少说到利,不问某事有利无利,只问其合义不合义。
孟子比孔子更加尚义反利,他认为一切行动都要以义为准绳。
在《梁惠王》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孟子见梁惠王,王日: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利吾国乎?孟子对日: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日何以利吾国,大夫日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日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孟子的意思是说,如果从君王到大夫,再到士人平民人人都寻求‘怎样有利于自我’?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
儒家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总结儒家思想起源于中国,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它以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为代表,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社会秩序和教育培养,旨在提高个体和社会的道德素质和和谐发展。
现代社会中,儒家思想在人际关系、教育、领导和政治等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首先,儒家思想强调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礼仪。
儒家思想鼓励个体在社会中建立正当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尊重他人、忠诚和关爱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这种伦理观念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在家庭、职场和社区等关系中。
儒家思想教导人们关注他人的需要,并以尊重、理解和合作的态度面对他人,这对于建立和谐社会关系至关重要。
其次,儒家思想注重教育的重要性。
儒家学派认为,通过正确的教育培养,个体可以提高品德和修养,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儒家思想主张家庭和社会应该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人们的品德、智慧和知识。
在当代社会中,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承认,儒家思想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和积极参与社会的公民。
此外,儒家思想对领导和政治具有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认为,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操守,关注人民的福祉和社会公益。
领导者应该谦虚、诚实、勇敢而实事求是,以正确的品德和智慧为指导,为社会做出贡献。
现代社会中,这种领导理念对于塑造良好的政治文化和提供有能力的领导者非常重要。
最后,儒家思想强调对历史传统和文化的尊重。
儒家思想认为,人们应该尊重并传承自己的历史文化,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
通过对古代先贤和经典的研究,个体和社会可以找到正确的道德和价值观念。
在当代社会中,儒家思想鼓励人们保留自己的文化身份,并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为社会发展提供启示和指引。
总而言之,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强调人际关系、教育、领导和政治等方面的道德和伦理原则,为社会和个体提供了建立和谐关系、培养素质、塑造领导者和尊重文化等的指导思想。
儒家“义利思想”对师范生的教育价值及实现途径作者:江立员严木荣来源:《成功密码》2023年第04期2017年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
”师范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今后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教育者,其身份的二重性決定着他们既要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要承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
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先秦儒家义利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能为社会的发展和高校的德育工作带来正能量。
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工作者,应以一种宽容谨慎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发掘儒家义利观中的精华,为师范生价值观教育注入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身处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时代的师范生,正在用独特的义利认知、价值判断与实际行动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质,推动着社会前进的步伐。
作为今后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重要师资,师范生为什么要学习并践行先秦儒家义利思想的精髓?(一)有利于师范生在家行“孝义”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论语·卫灵公》)君子应把“义”作为行事的原则,但“义”的实现还是以“礼”的形式出现的。
“礼”是“义”的外在表现形式。
孝亲敬祖是重要的“礼”,是孔子极力倡导的。
在先义后利的主张上,孟子说:“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唯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万章上》)个人的利在孝义面前不值一提。
孟子还主张人要不断地“推恩”,从自己身边的亲人、长辈开始,及人之老,不断扩大到别人的长辈。
儒家义利观对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启示本文阐释了儒家义利观的内涵及主要内容,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儒家义利观对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启示。
认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坚持做到:先义后利、义字当头,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以义导利,义利统一、义利兼顾。
标签:儒家义利观;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启示一、儒家义利观的内涵及主要内容1、儒家义利观的内涵儒家义利观的义与利是一种物质利益和道德原则的关系,当个人在追求物质利益时,不能违背义的原则,要受道义的制约,儒家认为要获得“利”则他的行为首先必须符合义,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二者是一种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利”可分为“公利”和“私利”,“公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理解为“义”。
我国古代主要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儒家文化在此基础上产生,家庭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单元,是封建王权国家建立的支柱。
2、儒家义利观的主要内容第一,“重义轻利”。
孔子最先提出重义轻利的主张,他认为“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2]在两者之间,孔子把“义”放在首要地位,孔子说:“君子寓于义,小人寓于利。
”孟子主张义利产生矛盾时,应做到舍生取义。
孟子曾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孔孟重义轻利的思想并不全盘否定利,而是主张义中取利,在二者发生矛盾时,应该舍利守义,以义为条件,做到重义轻利。
第二,“见利思义,不得不义之财”。
指出人们在面临物质利益的时候,首先应该选择能符合“义”。
儒家主张获利,但是不能见利忘义。
荀子说:“保利去义,谓之贼。
”(《荀子.修身》)所以说,在利益面前应该考虑以“义”的行为方式去获得“利”。
第三,“先义后利”。
荀子提出“先义后利”的主张,他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荀子·荣辱》)”。
儒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也强调“必以仁义为先,而不是以功利为急”,仁义总在利益之前。
中国传统义利思想的当代意义中国传统义利思想是以“重义轻利”为主线,以“重公”为主要价值取向,以“理欲统一”为落脚点的传统经济伦理思想。
这些宝贵的思想奠定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弘扬以传统义利观为基础的思想道德,有利于构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义利核心价值观当代意义义利观可谓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问题中的基本问题,备受学者关注。
纵观中国思想发展史,义利思想也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迁,研究中国传统义利思想中的优秀部分,对构建社会主义文明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于义利思想,哲学家们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笔者认为,义利观中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义”先于“利”的价值取向。
在传统儒家伦理思想中,孔子最早明确提出义利问题,并主张“先义后利”、“见义思利”。
他将义利视为行为的根本准则,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义利展开的,他不仅将“先义后利”的思想作为规范自己行为的准则,更将此作为区别小人和君子的标准。
他认为,只有合乎义的利才是正当的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孟子的义利观是对孔子义利观的发展,并将“先义后利”的思想运用到仁政中。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的义利思想突出的是人类逐利行为的合理性,反对“不义之利”。
他的义利之辨的根本着眼点不在于逐利这一行为的合理与否,而在与整个人类个体和社会行为的合理与否,强化了儒家的群体性原则。
第二,“重公”的价值取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公与私相对,私一般指称私利或私欲。
《韩非子》曰:“背私谓之公”。
周敦颐、程颢、程颐都是“利”的反对者,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二程将义与利的关系明确规定为“公”与“私”的关系,“义利云者,公与私之异也”。
在反对“天下为家”的封建社会里,有许多思想家提出“天下为公”的理想,在处理公与私的矛盾时,要求“不以私害公”、“以私灭公”、“至公无私”。
孔子义利观及对当世的影响作者:姚嘉怡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9年第01期[摘 ;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义利观,与西方伦理规范有着质的差异。
这种义利观以德为中心,讲求一种人性的不断完善与超越。
本文即围绕此展开,分析探讨孔子义利观及对当世的影响。
关键词:孔子;义利观;当时影响]现代社会急速发展,现实状况日新月异,而传统的伦理道德也面临着强大的挑战。
韩国老年社会的到来以及落后的社会养老制度令传统“养儿防老”的社会模式面临巨大冲击;中国改革开放,以包容的心态迎接世界,但至此衍生出的经济贸易问题也层出不穷,世界贸易争端频发;高楼大厦灯红酒绿使现代人面临的巨大的诱惑。
那么,在金钱名利的今天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学生应该怎样处理学习与名利诱惑的关系,商人怎样抉择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呢?在迷茫的今日,我们更应回顾过去,从我们来的地方寻找答案。
1孔子义利观简析《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作,是一本记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
此书词约义丰,内涵丰富,为后世传颂。
义利观作为《论语》的核心要义,虽穿越千年岁月,仍然绽放出普世的意义,能够有效地指導当前社会组织与运行。
一个思想的形成,往往与当时的宏观环境息息相关。
先秦儒家义利观也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有着丰富的理论来源。
首先我们先对“义”与“利”进行一个简单阐述。
“义”与“利”,此两个概念,发轫于夏商。
在《说文解字》一书中,“义”的繁体写法是“義”,属于会意字,“从我,从羊”。
羊温顺可爱,是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人们对善与美的向往与追求。
而伦理方面的义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意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
而“利”字最早现身于甲骨文中,在当时的文字记载中,主要指满足人们最基本生活需要的物质。
在多数情况下,“利”被解释为利益、益处,包括物质方面的好处和精神层面的好处以及公共利益和个体私利。
儒家义利观表现在对财富追求的看法。
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先秦儒家利益观探析》篇一一、引言先秦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变革之中,各家学派争鸣,儒家学说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蓬勃发展。
儒家的利益观作为其核心思想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旨在深入探析先秦儒家的利益观,分析其思想内涵及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二、先秦儒家的利益观1. 义利之辨先秦儒家在探讨利益问题时,首先强调的是“义”。
儒家认为,人们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应当以“义”为准则,遵循道德规范。
孔子曾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表明了儒家对于“义”与“利”的看法,即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应当注重道义。
2. 以人为本先秦儒家强调以人为本的利益观。
他们认为,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的,因此,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应当以人的需要和福祉为出发点和归宿。
如孟子所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体现了儒家对于人的重视和关注。
3. 和谐共处先秦儒家还强调和谐共处的利益观。
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应当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共同追求和谐的社会秩序。
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要实现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协调发展。
三、先秦儒家利益观的应用价值1.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先秦儒家的利益观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往往忽视了道德和伦理的约束。
而儒家的思想则提醒我们,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应当注重道义和人的价值,实现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协调发展。
2.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先秦儒家的和谐共处思想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各种矛盾和冲突层出不穷,而儒家的和谐思想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决矛盾、化解冲突的思路。
通过遵循儒家的利益观,我们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结论先秦儒家的利益观是一种以道义为核心、以人为本、和谐共处的思想。
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应当注重道义和人的价值,实现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协调发展。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儒家的思想精髓,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