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义利观:义以为上
- 格式:doc
- 大小:104.50 KB
- 文档页数:7
从《论语》看孔子的义利观作者:尚子惟来源:《卷宗》2019年第12期摘要:“义利之辨”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争论命题,发端于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出现“义”与“利”的关系探讨。
本文试从《论语》出发,论述孔子的义利观,并以孔子的观点为借鉴,旨在提出现代生活中“义”与“利”应当相辅相成,达成一致与兼容。
关键词:义利之辨;论语;义;利1 引言“义利之辩”自古有之,是我国思想文化的一个核心命题,许多思想家都对其做过阐释。
之所以如此受重视,是因为它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基本准则,即如何对待道义与利益,二者发生冲突时如何舍弃,这实际上就反映了一个人或一种文化的整体道德观念和价值选择。
孔子把“义”视为君子行为的根本准则,借此来区分君子和小人。
在周礼的整体文化影响下,孔子对义利观做出相对系统阐释,其核心主张就是“重义轻利”或“见利思义”。
2 “义利之辨”的背景义利之辨兴盛于春秋末期,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经济文化造成的。
从政治背景看,春秋末期诸侯并起,西周时期的礼仪文化早已分崩离析,由于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稳定的政权,礼仪根本无从谈起,社会动荡不安,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更新。
从经济上看,由于铁具的大量使用,生产力得到了有效提高,诸侯国唯利是图,纷纷抢占土地和人力,利益至上的观念逐渐占据主导。
从文化上看,诸侯国早已摒弃原来的周礼文化,自成一家,朝令夕改,使得社会文化无秩序无章法,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极大变化,社会政治极不稳定。
面对深刻而又复杂的社会背景,孔子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这些观点主要散见于《论语》,为数不多,但极为精炼,成了我们后世“义利观”的主要参考和来源。
3 《论语》中的“义”“利”的主要内容3.1 关于“义”的论述孔子很尊崇“义”,他把义理解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修养形成的的道德自觉和行为规范。
《论语》全篇涉及“义”的阐述有20处,除了6处讲“义”“利”关系,剩下都是将“义”作为一种理想的君子人格品性。
以利和义为话题的作文800字以利和义为话题的作文800字1自古以来,“义”与“利”的争辩从未停止过。
韩非子认为人都是依靠利而存在的,汉朝之后的儒家认为一切行动都要以义为准则却抹煞利益追求,孔子曾说过“君子义以为质”。
那么到底正确的义利观又是如何的呢?义以为先,社会多一点温暖。
当今社会冷漠如斯,看到女童被车轧过,却熟视无睹。
看着这样一个小生命渐渐逝去,你做何感想?看到他人被车撞倒,想到的不是如何救人,而是如何撇清干系。
如此的自私,这个社会又怎么让人感到温暖呢?做事要义以为先。
比尔盖茨最为著名的不是他的成就,而是他为社会,尤其是为落后国家和地区所做的贡献。
他还辞去公司要职,专心致力于慈善福利事业。
义以为先,社会才安定,百姓才幸福。
重义轻利,社会向好的方面发展。
众所周知,美国最令人津津乐道的不是科技水平如何,而是良好的福利保障,而这就有美国富商的一份贡献。
当他们成功时,他们不会吝啬钱财去回报社会,这或许也是美国强大的另一个原因吧!只有社会安定和谐,国家才有余力去发展更多事业。
尽管讲的都是成功人的义与利,但普通人也要有正确的义利观。
你是否还记得“壹基金”,它的创建者李连杰曾说过,只要每个人贡献一元,中国十三亿人的总数筹集的将不会是一个小数目。
重义轻利,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
当然,利我们也可以并应该争取,但谋利必须要遵守正义和法律,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当今社会,信义明显缺乏。
“瘦肉精”、“地沟油”这不都是不法商贩的伎俩吗?就连人们最基本的吃穿住行上都出现了问题,这个社会还怎么令人信服。
尽管,国家对食品安全开始重视了,但还不够。
最近不还有白羽鸡的问题吗?为了获利更多,不惜注射抗生素,这样的食品你不知道还可以,知道了,你还敢下嘴吗?要改变这种现象,只有靠国家吗?不,还有商家。
商人只有拥有了正确的义利观,才不会违反法律,破坏大道去牟私利。
也只有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上去谋利,社会的信任危机才会得以解除。
不论是韩非子还是汉以后的儒家代表人物,他们的义利观都走向了两个极端。
孔子与孟子义利观的比较及启示摘要:义利之辩不仅是要讨论义和利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应怎样对待"利",在什么前提下取"利",这方面孔孟一致主张见利恩义,以利佐义。
在这样的价值取向基础上,孟子在继承孔子的义利观后,有所发展,主张尚义贱利,以“挨他、及将“义”和“利”对立起来等思想。
因此、分析孔孟的异同点是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学习儒家义利观的精华,同时,孔孟义利观的真知灼见也对个人和社会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孟子;义利;义利之辩自先秦以来,对于义利之辩的问题古代诸子百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在百家争鸣之中主张重义轻利、义利对立等义利思想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故此,尝试对孔子与孟子义利观进行异同比较,同时分析其义利观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一、孔子与孟子义利观的相同点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儒学创始人;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是战国时期儒学的集大成者,因此,他们在思想上具有传承关系。
在此主要介绍孔孟在义利观上的相同点,具体如下:1.孔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点孔孟都主张把对待义利的不同态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
孔子从君子小人之辩中来褒"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提出了义利问题,“利”指利益,又指功效,"义"指正当的行为。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子路问:君子崇尚勇敢的品德吗?孔子回答:君子最看重的是道义,假如君子只有勇敢而不讲道义,就难免添乱乃至作乱;假如小人只有勇敢而不讲道义,就很容易成为盗贼、土匪。
这说明道义是君子一切言行的本质或者说是最高原则。
孟子也把"为利"还是"为善"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
中国古代滴队的社会责任作者:暂无来源:《环球慈善》 2014年第4期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虽然是舶来品,然纵观中国历史可以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所涉及的理论和实践与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伦理思想息息相关。
来源/中蕾家族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强调社会而非个人的重要性,佛教、道教等宗教和儒家哲学也鼓励慈善、捐赠等社会责任行为。
企业产生以前,人类的商业活动早巳开展,中国古代商人形成的基于儒家思想的商业伦理思想就已蕴含对社会责任的关注,尤其是对商人及商业的社会角色定位,表现为明确的社会责任意识,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古代商人社会责任观。
思想渊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形成了以儒家伦理为主流,法、道、墨、兵等诸家思想为支流的传统伦理思想源流。
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其核心价值如孟子所指的四端——仁、义、礼、智,以及汉代发展出的五常——仁、义、礼、智、信。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蕴含的“仁爱思想”、“义利观”、“诚信观”成为中国古代商人社会责任的理论渊源,并对家族企业社会责任的历史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
仁爱思想在儒家经典著作中,“仁”与“人”相通。
孔子将“仁”解释为“爱人”,提出“仁者爱人”之说,将其作为人的本性,这可视作原始古朴的人道主义观念的阐释。
而“仁爱”的基本道德行为准则是“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儒家的“仁爱”是一种差序的爱,即把社会理解为一个同心圈,从个人到家庭、家族、社会、国家、人类社群一直到生命共同体,这样人就需要推己及人,从内向外,从私到公。
亚圣孟子对仁爱思想进一步发扬,他认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而且“仁,人心也”,即所有仁爱之行、慈善之举都发自人们内心深处。
孟子的“仁”也就由恻隐之心的道德感情直接发展成道德行为。
孟子还把仁与礼各自建立在“恻隐之心”和“辞让之心”的道德感情直接发展成道德行为,使之成为一种趋善的道德价值。
孟子提倡的“仁”与“爱人”向更宽广的层面推衍,“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名言1.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作者:孔子说明: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强调了君子和小人在对待义和利上的根本区别,君子重义,小人重利。
2.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作者:孔子说明: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形容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则常常忧虑不安,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相呼应,体现了君子和小人在心态上的不同。
3.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作者:孔子说明: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意思是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固定的主张,只是按照义去做,强调了君子行事的灵活性和原则性。
4.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作者:孔子说明: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强调了在面对利益时要想到义,在危难时要勇于担当,长久保持信用,这样才能算是一个成熟的人。
5. 君子有舍生而取义者,以利言之,则人之所欲无甚于生,所恶无甚于死,孰肯舍生而取义哉?其所喻者义而已,不知利之为利故也,小人反是。
作者:杨时(引述程颐观点)说明:这句话通过对比君子和小人在面对生死和利益时的选择,进一步阐述了君子重义轻利的品质。
6.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作者:孔子说明: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强调了君子在言语上要谨慎,在行动上要敏捷,与小人喜欢夸夸其谈、行动迟缓形成对比。
7.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作者:孔子说明: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意思是君子会帮助别人实现好事,不会促成别人的恶事,而小人则相反。
8.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作者:孔子说明: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强调了君子能够尊重差异,与人和谐相处,而小人则强求一致,容易因分歧而翻脸。
9.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作者:孔子说明: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意思是君子追求的是精神和道德修养的提高,而小人则只贪图物质享受。
10.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义利观的名⾔1.有关义利观的名⾔利益使⼀些⼈⽬盲,使另⼀些⼈眼明。
——拉罗什夫科【法】我们的欲望,把长虹绚烂的⾊彩,借给了只不过是云雾的⼈⽣。
——泰⼽尔【印度】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
——骆宾王【中】当功名⼼认为伟⼤和荣誉只在于获得新的知识,⽽抛弃使⼈贪婪的不纯洁动机的时候,⼈们就会感到幸福。
——圣西门【法】功名⼼对于伟⼤的历史⼈物的活动可能是⼀种刺激,但多半是⼀种障碍。
——斯⼤林【前苏联】好利者逸出于道义之外,其害显⽽浅;好名者窜⼈于道义之中,其害隐⽽深。
——洪应明【中】好名⽽⽴异,⽴异则⾝危。
——林逋【中】。
2.读论语中有关教育、义利观的句⼦的⼼得孟⼦积极肯定了⼈皆有物利需求,认为这种物利需求从根本上说是必然的,合理的。
“⼝之于味也,⽬之于⾊也,⽿之于声也,⿐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
”(尽⼼下)“民⾮⽔⽕不⽣活”(尽⼼上),美⾊和富贵呢,则皆是“⼈之所欲”(万章上)。
他认为,对于⽣存着和需要⽣存着的⼈来说,有些需求是不可或缺的,有些是⼈所共同的:“饥者易为⾷,渴者易为饮。
”(公孙丑)“⼝之于味也,有同耆焉;⽿之于声也,有同听焉;⽬之于⾊也,有同美焉。
”(告⼦上)“⼈之于⾝也,兼所爱。
兼所爱,则兼所养也。
⽆尺⼨之肤不爱焉,则⽆尺⼨之肤不养也。
”(告⼦上)因⽽当政者要顺着民众的需求,使他们丰⾐⾜⾷、安居,“与鱼鳖不可胜⾷,林⽊不可胜⽤,是使民养⽣丧⽆憾也。
养⽣丧⽆憾,道之始也。
”(梁惠上)。
3.形容利观句⼦,描写利观句⼦有哪些义动君⼦,利动贪⼈。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固列传》。
这两句⼤意是:正义能感动有道德的君⼦,财利能打动有贪欲的⼩⼈。
以儒学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化推祟⾮功利性,“喻于义”者是君⼦,“喻于利”者是⼩⼈是我国社会的传统观念。
西⽅⽂化则强调极端功利主义,认为追求个⼈利益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
对我国的传统⽂化应该进⾏科学的分析和正确的认识,作为后代的继承者,应该根据具体的时空环境对传统进⾏创造性的整理与转换,树⽴社会主义的义利观,以重铸符合国情的中国政治⽂化精神。
由《孟子》简析孟子义利之辨及其当代意义王云帆【摘要】“义利之辨”是儒家伦理思想史上的重要论题.在众多”义利之辨”中,孟子的义利思想具有重要地位.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提出了“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似乎将“利”与“义”置于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然而,在孟子的义利观中“义”与“利”并非决然对立,二者具有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构成了统一整体.孟子并非“重义轻利”,而是“以义为纲、义利并举”.【期刊名称】《德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4)005【总页数】4页(P32-35)【关键词】孟子;义利之辨;义与利的统一性;义为利纲;当代意义【作者】王云帆【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文典学院,合肥2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提及《孟子》中的义利观,人们常想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1],或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1],因而自然地认为孟子倡导“重义轻利”、“舍利取义”,只讲仁义却不谈功利,把道德层面的追求和物质方面的利益诉求完全对立。
笔者认为,传统儒学中义利之辨,一般以义为重。
但如果将其简单定义为“重义轻利”则有失偏颇。
“义”和“利”在价值选择上存在着先后之别,但二者并非是二元对立的关系。
义与利联系密切,相互影响,共同构建起一个统一整体。
一、义的优先性孔子将义确立为一个重要的伦理法则并奠定了儒家“道义优先”的原则,《论语》中“君子义以为上”、“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无不彰显着“义”在价值选择方面具有绝对优先的地位。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2],“义”是衡量君子为人处世的标准,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这也被内化为儒家的一种重要的伦理法则,即道德至上,以义为终极价值追求。
孔子认为“义”是利益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利的取得丧失了道德的制约,这种利是非正义的、无意义的、不可取的。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墨家的兼爱论及其与儒家的论争的逻辑问题》《儒墨义利观的社会效应》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儒家认为爱家人必须按照关系的远近而有亲疏的不同,尊重贤才也因人才各异而有等级的差别,说的是亲疏、尊卑的差异。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严格的上下等级秩序,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陷入一种僵化的、严重不自由的“异化”。
反之,墨家则提倡兼,反对别,主张“兼以易别”。
《墨子·兼爱下》说:“分名乎,天下恶人而贼人者,兼与?别与?即必曰:‘别也’。
然即之交别者,果生天下之大害者舆?是故别非也。
”先辨析一下概念,天下憎恶别人和残害别人的人,是兼相爱还是别相恶呢?则必然会说是别相恶,既然如此,那么这种别相恶,果然是产生天下大害的原因啊!所以别相恶是不对的。
被儒家奉为至上的“孝”和“礼”等,墨家认为它们都是用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本来应该具有的平等关系。
因此,墨家的兼爱所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互相平等,而这正好反映了在当时社会动荡的时代作为小生产者阶层的墨家学派极力主张取得人格平等的要求。
儒家的仁爱是由己及人,这种爱随着血缘关系由近及远而由浓转淡,从父母之爱到国家社会之爱,有亲疏厚薄的分别,是一种差等之爱。
《论语·卫灵公》说“推己及人”,即仁爱就是要每一个人都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思想,认为对待别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推人及于万物,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按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解释,“物”指“禽兽草木”,“爱”谓“取之有时,用之有节”。
“爱物”即是爱惜草木禽兽,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珍惜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
“爱物”是由亲亲、仁民推衍而来的,一个人只有爱自己的亲人;才能推及他人,去仁爱百姓;只有当仁爱百姓,才能珍爱万物。
在墨家看来,兼爱的实现并不是通过推己及人来实现的,而是要靠上位者对于下位者的关爱来发挥作用。
而且,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兼爱是完全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实现的。
第二节儒家义利之辨义在中国思想史上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从春秋战国到近代,所谓义利之辨、仁义之道,这样的讨论从未停止过。
一、义利之说1、义利的原始意义利是以刀割禾,对于农业国家来说,表示收获。
收获到可供消费、享用的那些物质就是利。
义,繁体字写作“義”,是上羊下我。
一些学者的研究考证认为“义”的本意是杀羊分肉,后来有所引申为“分配”;再引申,分配合理才是义;意思再扩展义还指道德规范,常与道、仁、礼连用,上升到精神层面了。
利是收获财物,义是分配财物,实际上古代的利义关系相当于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后来上升为物质生产和和道德规范,或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
较早探讨义利关系的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里克,他认为:2、义者,利之足也“夫义者,利之足也。
”意思就是:利是由义支撑着,没有义,利就立不起来。
具体说来就是,义是合理分配,分配合理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就高,创造的财物就多了;反之,分配不合理,人们产生埋怨情绪,就降低生产积极性,影响生产,利也就少了。
因此里克说:“废义则利不立”。
这说明义是促进利的发展的,也可以说义可以增加利、产生利,利多了也就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关于这一点,晋国的另一位大夫丕郑概括出了“义以生利,利以丰民。
”(《国语·晋语一》)孔子继承了前人的思想,认为义非常重要,是政治的重要内容。
二、早期儒家的义利观1、孔子的观点(1)义然后取义者,宜也。
义是适宜、合理的意思,在分配和处理事情时,合理的就是义。
孔子理解的利有公利和私利之分。
孔子主张见到利的时候,要先考虑一下怎样分配才合理,或者自己拿多少才合适,这就是“见利思义”“义然后取”。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是明白、通晓。
这里的义有合理之意,是指行为的合理之则,也包括一般的道德原则;利是指利益。
君子知道如何处理才合理,而小人只知道自己得多少利,不知道自己得这些利是多了还是少了,是否符合道德原则。
(3)义利对政治的作用《论语·子路》中有这种一件事情……其实,人口多和生活富裕在广义上都属于利的范畴,从这一段话中,孔子提出富民而后教民,反映出他认为使人们富裕是进行教化的基础,也就肯定了功利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72021.2•高中论 道本版主持/王建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在纵向上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在横向上以学生的语文言语活动为主线,构建了以18个学习任务群为主体的课程内容体系。
这些任务群为教材编写及教学实施提供了依据。
目前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共上、下2册)及选择性必修(共上、中、下3册)的28个单元覆盖了12个学习任务群。
而选修对应的6个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可能会因教材的缺失而陷入漫无边际、凌空蹈虚的境地。
鉴于此,教师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选修课程,在精心研读2017年版课标的基础上,基于核心素养精选学习内容,开展专题研讨。
以“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任务群为例,师生可运用整本书阅读的方法,选择被视为思想之源、文化之根、文明之果的《论语》作为专题研讨内容,强化对传统文化的思考、梳理与探究,“旨在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责任感”[1]。
下面,笔者紧扣2017年版课标,以《论语》专题研讨为例,谈谈对本任务群学习目标的理解与学习内容的整合,并对实施路径进行探索。
一、目标定位:研读课标,聚焦任务群整体目标统摄下的层级目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倡导“逆向设计”,即从预期目标开始倒推学习过程。
因此,师生首先要站在学科核心素养的高度聚焦任务群整体目标统摄下的层级目标。
2017年版课标在“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中指出:“选读体现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代表作品,参阅相关的研究论著,确定专题,进行研讨。
加强理性思考,增进对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和中华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体会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趋势。
”[2]这段论述为我们定位该任务群的学习目标提供了依据,教师要细化与分解任务群的整体目标,凸显学习的梯度性与层级性。
具体分析如下:1.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无数的文化因子铸就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灿烂与辉煌。
君子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的意思【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需晓以大义,小人要晓以利害。
”【注释】“君子、小人”,此处指有德、无德而言。
“喻”,本作“谕”,告也,晓之曰谕。
有晓谕、开导等意。
“义”,宜也,断决得中也。
义为仁之表,仁为义之里。
因此,“义”是对“仁”最合宜、最可行的表达,可理解为仁的理性实践路径。
“义”本乎仁,是为“中”;宜乎行,是为“庸”,故“义”即“中庸”,正而可行。
儒学专有名词,不译。
“利”,此处泛指“利害”,因“趋利避害”是一体两面。
【评析】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曰:“君子义以为上”。
可见君子行事,惟义是从。
若要说服君子,只需剖明义理。
故曰:“君子喻于义”。
而“小人怀惠”,趋利避害。
若欲说动小人,便要晓以利害。
故曰:“小人喻于利”。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音“直”)之徒也。
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闲也”。
“孳孳为善”和“孳孳为利”,既是“舜与跖之分”,也是君子与小人之别。
无论“君子”还是“小人”,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养成的。
精神分析的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汉斯·科胡特(Heinz Kohut,1913~1981)有一句关于如何对待儿童的心理学名言:“不带敌意的坚定,不带诱惑的感情(with non-hostile firmness and non-seductive affection)”。
科胡特认为,“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别是他们能否用不带敌意的坚定、不带诱惑的情感去回应孩子需求的能力……。
假如孩子长期暴露在父母不成熟、敌意的、诱惑的回应中,这将会引起强烈的焦虑与过度的刺激,从而导致精神成长的贫乏。
因为他有过多的驱力被潜抑,而无法参与精神的发展”。
“带敌意的坚定”和“带诱惑的情感”就是“晓以利害”。
也就是说,如果养育者对被养育者、教育者对被教育者、宣传者对被宣传者总是“喻于利”,那就只能培养出“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