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我见
- 格式:doc
- 大小:15.43 KB
- 文档页数:4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精讲二留饮、伏饮下面,我们把第8条~第10条,看一下,这就是留饮的概念,说它分属于四饮之中,现在,我们看四饮的留饮,就是第8条到第10条,这三个条文讲:“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它原文写的是“如手大”,请大家注意看[校勘],那么多的注家,同意把它改为“如掌大”,这也是来源于临床实践,“如手大”,手挺大,“如掌大”,就手掌这么大的地方,后背一共才几巴掌大啊,所以,应改成“如掌大”,你若背诵这个原文的话,也就是狭义痰饮的留饮,有“背寒冷如掌大”,“背寒冷如掌大”的病机,怎么解释?我们《讲义》说得比较浅湿,就是饮邪留积以后,阳气被阻遏,不能展布,出现背寒冷。
我觉得,在上次讲“心痛彻背”的问题上,给大家说了关于“胸为气海”的问题,背为五脏六腑的腧穴所在,所以,它又是阳气出入之所,因为狭义痰饮,饮留在心下,那么背应该特指心俞而言。
作为腧穴来说,它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之所,这是我们复习过的,作为在背部的心俞,当然,背也是胸之府,诸阳它受气于胸中,而心阳转行于背,因此,饮留心下则出现了一块,象手掌大的地方寒冷感,有寒冷感,是由阻遏阳气,同时也影响督脉的温煦功能所致。
关于“背寒冷如掌大”,能够见到很多的情况,当审因论治,比方说肺结核的病人,我见过的八型空洞型肺结核,那个病人总是说,他后背有一巴掌大的地方凉,但实际上我们说,作为空洞型肺结核,应该是偏于虚热,但是长期不愈,则表示阳气不足,也表示局部的寒冷,特别是背部,我说了,作为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之所,因此,“背寒冷”表示阳气不达,是阳气不得舒展的一种标志。
我还看过我们的一位老书记,老领导,他实际上就是一位冠心病的病人,他就说他背寒冷,用了好多温阳的办法,同时,他自己用一些电热的小器械,在后背局部温暖,效果均不佳,那就是衰老的一种表现,不仅要看到心阳的问题,也有肾阳的问题,所以,在临床上要具体分析,“背寒冷如掌大”,首先,你应该想到是,狭义痰饮的一个标志,然后,你再结合,具体的体质因素和病证情况,至少告诉你,这是阳气不达的表现。
痰饮者当温施治痰饮的成因、病机主要是体受寒湿,中阳不振,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致肺失宣肃、脾失运化、肾失湿煦、三焦失于通调、膀胱失于气化等功能失常,津液不规正化而形成的病理产物。
治疗原则:首当温去温药,意在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促进中用,布化阳气,互通表里、审其寒热虚实及标本,标实者治宜祛湿化痰饮,本虚者法在健脾温肾:1 病因病机痰饮的致病因素由水饮、寒、湿等积结而成,六淫之邪阳盛者为痰。
阴寒之邪盛者为饮,一是因气候潮湿,涉水雨淋,久居湿地,偶会四林、露卧田野,二是过食生冷之物,损其脾胃之阳气,则寒湿内生,困脾伤阳。
2 辨证施治证分标本,治本为要,标本同治。
痰饮为病,因肺脾肾之气化功能受障,病机第二条:诸寒收引皆属肾,三焦水通失于通调,阳气微弱,水饮之邪不化,影响津液的正常布化和排泄,随机体虚的部分而潴留。
致水湿积结而成,分有形和无形的多种病症在内,由于所在部位不同,痰饮的临床表现亦不一样。
痰饮之病是随其病变部位及寒热虚实的变化而变化,因标本的性质不同,其临床表现和治疗各异,治则上多用辛温,用温阳类的药物辩证治疗,体现了《金匮》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温药”者何:①是温运脾肾之阳。
②是温散发汗。
③是当用温药。
3 例举病案如下3.1 例一:痰饮邓××,男,58岁,农民,初诊见形体壅容,微肿,下肢甚、欠温,眼包络浮肿,唇暗,自述既往有咳喘、呕吐痰涎,清水,心悸、气短,动则甚,喜端坐及高枕位,尤近期胸胁胀满,心下痞闷,胃冷觉,有水声,喜热畏冷,水入易吐,口渴不欲饮,常头晕、目眩、食少沉困、大便溏、小便清,日渐重。
诊其重点:其脉、舌、证,见脉沉迟、弦滑,舌质淡胖,苔白厚腻而滑。
辨证分析:其症状表现皆属脾肾阳虚,病机18条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寒湿不化之痰饮,因胃中停饮,寒饮内结,阳气不能升达。
水饮上逆则水停中焦,则呕吐,津不能上承,水饮凌于心、肺,心悸气短或中阻清阳,不得上升,脑转耳鸣头昏重,脾运不健,水谷不能化津,充养形体,故见上述病症。
中医试题库与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下列各项,不属桑螵蛸散治疗病证的是A、遗精B、遗尿C、心神恍惚,健忘D、小便频数E、泻痢无常正确答案:E2.具有破血祛瘀、行气消积功效的药物是A、三棱、莪术B、郁金、川芎C、益母草、泽兰D、虎杖、苏木E、乳香、没药正确答案:A3.患者女,28岁。
心悸头晕、胸闷痞满时轻时重2年余。
近日出现水肿,小便短少,四肢微凉,舌淡胖,脉沉滑。
其诊断为心悸A、痰阻心脉证B、心脾两虚证C、寒凝心脉证D、水饮凌心证E、心虚胆怯证正确答案:D4.阴虚火旺之心悸,若兼见五心烦热、梦遗腰酸者,其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A、金锁固精丸B、知柏地黄丸C、六味地黄丸D、麦味地黄丸E、天王补心丹正确答案:B5.痿证日久可见A、半身不遂B、口舌歪斜C、肢体疼痛D、肌肉萎缩E、关节变形正确答案:D6.下列各项,最符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义的是A、苓桂术甘汤B、参苓白术散C、五苓散D、小青龙汤E、六君子汤正确答案:A7.不属于与疫疠的发生与流行有关的因素是A、环境条件B、气候的反常变化C、预防隔离工作D、精神状态E、社会因素正确答案:D8.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内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止者称为A、经期错乱B、月经过少C、崩漏D、月经延期E、月经过多正确答案:C9.初起不从三阳经传入,病邪直入于三阴者称为A、合病B、直中C、并病D、越经传E、循经传正确答案:B10.阳明热盛型痉证的首选方剂是A、葛根汤B、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C、大定风珠D、羚角钩藤汤E、清营汤正确答案:B11.杨某,男,66岁。
患痹证日久不愈。
现症见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关节肿大,僵硬,变形,肘膝不得伸,舌质暗红,脉细涩。
首选方剂是A、渗湿汤B、独活寄生汤C、桃红饮D、身痛逐瘀汤E、乌头汤正确答案:B12.颤证的病位在A、筋脉B、肝C、肌肉D、脾E、肾正确答案:A13.眩晕的治法不包括A、补养气血,健运脾胃B、燥湿祛痰,健脾和胃C、平肝潜阳,清火息风D、补肾滋阴或补肾助阳E、活血化瘀,养心安神正确答案:E14.鼓胀的主症是A、全身水肿B、下肢水肿C、胁下胀痛D、腹胀如鼓E、头面四肢水肿正确答案:D15.酸味药的作用是A、能补能和B、能下能软C、能泻能燥D、能收能涩E、能散能行正确答案:D16.患者男,62岁。
经方温阳化气利水法治疗膝关节骨髓水肿综合征1 阳化气,阴成形——“阳” “气” “水”之关系膝关节周围疼痛、关节僵硬、关节肿胀是膝关节骨髓水肿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
水液代谢及运行障碍停滞于膝关节局部是其主要的病理改变,中医认为“阳” “气” “水”三者的关系密切,水液代谢与输布正常与否全赖阳气的温煦及推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化气,阴成形”,其本意论述的是人体阴阳与形体和功能两方面的关系。
张介宾曰“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类经·二卷·阴阳类》)。
“阳化气”为阳气温煦,推动人体的功能,包括气化功能;“阴成形”则是阴气柔静,生成人体有形之质。
人的生命从其伊始之时,便不停地在进行着“阳化气”和“阴成形”的生命活动。
“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化是人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
这种生命活动的表现形式即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若“阳化气”与“阴成形”的过程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则人体表现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
但若任何一方发生太过或者不及,都将引起病理性的改变。
水为阴邪,水气病的产生与“阳化气” “阴成形”二者的关系密切。
若人体脏腑功能减退,“阳化气”不足,则表现为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和排泄,导致阴津凝敛、成形过度。
近代医家丁甘仁在《丁甘仁医案》中说:“阳气不到之处,即浊阴凝聚之所。
”除了膝关节的局部改变外,在临床上膝关节骨髓水肿综合征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中,常可伴见怕冷、便溏、多尿、颜面浮肿、脉沉细乏力、舌胖大有齿痕等脾肾阳虚、气化不利的症状。
可见,应用温阳化气利水的方法以协助人体“阳化气”的过程,补阳气之不足,损水邪凝聚之有余,不失为治疗骨髓水肿综合征的一种思路。
2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骨髓水肿综合征这类水肿性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应归属于“水气病” “痰饮病”等范畴。
书中对水肿性疾病的论述颇多,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论述了水气病的病机、辨证和治疗,指出其病机主要是阳气衰微,水停不化,并与肺、脾、肾三脏及三焦、膀胱有着密切联系。
以温法治疗痰饮的临证治疗体会作者:陈福友徐志灯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9年第01期【摘要】: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痰饮病治疗原则,为后世痰饮学说奠定了基础,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脏腑之阳气不足无力运化水饮,是引起痰饮病的主要原因,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候,温通阳气为治本之法。笔者临床上采用温阳之法治疗痰饮之证,疗效甚佳。【关键词】:痰饮病;温法;临证体会【中图分类号】R255.8【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1-0061-01痰饮是指三焦气化失常,水液在体内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饮证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痰饮”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是指四饮中的一饮,即饮聚于肠胃的一种病证,广义包括所有的痰证与饮证。痰和饮都是津液在体内不能正常运化的病理产物,“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痰饮同出一源。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痰饮病治疗原则。笔者在领会其要旨的基础上,将该治法应用于与痰饮发病机理相似的疾病,如肾积水、风湿病等的治疗,多能收到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1 肾结石伴少量积水患者陈某,深圳市罗湖区人,男性,40岁,自觉左侧腰部反复隐痛4年,偶感疼痛加剧放射至同侧小腹、腹股沟处,一星期前感小腹胀满,小便不畅,腰部寒凉,舌暗红,舌苔白滑,脉弦。B超示内左肾内可见一约0.7cm×0.5cm强回声光团,伴声影,左肾集合系统分离,外形略增大;诊断为左肾结石伴少量积水。中医辨证属石阻气滞,痰饮水停,治宜温阳利水、理气排石止痛,予五苓散合肾气丸加减,处方:茯苓30g、猪苓30g、白芍20g、熟地黄20g、山药20g、牡丹皮15g、白术15g、桂枝15g、川椒l0、延胡索12g、乌药15g、赤芍20g、3剂后痛减,再服5剂后症状消失。B超复查结石移至输尿尿管下段,肾水消失。【按】本证患者因长期石阻、肾气亏损而使痰饮积聚。以温阳之法除之,主以五苓散,功善温化水饮而可直达肾,利水渗湿,使痰饮邪有去路而得除;肾气丸温助肾中阳气,肾气足而气化得其所,痰饮化生之源自除;佐加川椒及乌药鼓舞肾气;延胡索及赤芍行气止痛,效果良好。2 风湿病腰膝疼痛患者吴某,45岁,深圳市罗湖区人,2008年6月初诊,患者素来肥胖,近半年来常感腰部顽麻冷痛,双膝关节疼痛,手足重坠,屡发不愈。经查抗“O”、血沉、类风湿因子及腰椎核磁共振均未见异常,服多种中西药效果不显而求治,查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濡,中医辩证属肝肾不足、痰湿痹阻,治宜温补肝肾,豁痰祛湿,予独活寄生汤加减,处方:独活15g、桑寄生10g、防己10g、秦艽10g、细辛6g、当归10g、桂枝10g、羌活10g、川芎10g、牛膝10g、威灵仙20g、甘草10g。【按】《三因极-病证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本证即属风寒湿痹日久不愈累及肝肾而痰湿痹阻而成,可遵仲景之温法治之。本方以温为主,方中独活辛苦微温,善驱肢体筋脉深部之久痹;细辛除阴经之寒湿;桂枝、麻黄同用善温经散寒,发表除风;秦艽、防己、桑寄生、羌活威灵仙能驱湿通经;加川芎、牛膝、当归等补益肝肾,温通筋脉。本方能使筋脉温通而肢体之痰湿自除。3 体会痰饮是指体内水液拾布运化失常,停积于人体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笔者认为临证中肾积水、关节疼痛积液等疾病同样符合痰饮理论概念,亦为体内水液停蓄所致,故其治疗亦遵“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大法。笔者体会,临床中不应受四饮证候的限制,凡有体内水液异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疾病,大多可参照痰饮之治法论治,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收稿日期:2008.11.27)。
百病多由痰作祟,治痰饮的好方法,医圣早写出来了本期导读喉咙不舒服老感觉有痰咳不出来,每天早上起床总要吐痰,感冒咳嗽,鼻炎、老慢支等似乎都和中医说的「痰」有关。
甚至有很多人自测发现自己是痰湿体质。
但其实,从中医的角度看,「痰」并不是大家想的那么简单。
张仲景《金匮要略》一书就专门立篇论述了「痰饮咳嗽病」,并且列举了非常多的解决方法。
经方的力量效若桴鼓,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经典是怎么看待「痰饮」,以及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以便有更多类似困扰的人学习和受益。
百病多由痰作祟,很多怪病都是痰引起的。
包括现在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有痰湿的问题,比如头晕头重、胸闷心悸心慌、咳嗽吐痰;胃肠中有水声漉漉,或口粘、口腻、口干不欲饮水;易惊悸,精神容易紧张不稳定;大便黏拉稀;皮肤起湿疹、荨麻疹、水痘等。
何谓痰饮?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具体是指我们人体的津液在体内的循环、排泄过程出现勒异常,停滞、积聚在身体。
或在表,或在里,或是寒饮,或是水热,或是水结,或虚,或实。
总之,寒热虚实表里都可以出现痰饮。
后世把「痰」和「饮」分开,认为秽浊、黏滞、稠厚的部分,叫作「痰」,另外清稀、澄澈、透明的部分称为「饮」。
但《金匮要略》并没有截然分开两者,统称为水饮病,涉及到的篇章非常多,但由于文章篇幅有限,我们今天就以「痰饮咳嗽病」篇为例,来看一看如何认识和治疗水饮病。
(鉴于下文会出现「痰饮」一词,故此提到广义的水液代谢障碍的问题,我们一律称为水饮病,以方便大家区分理解)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其中提到的「(水)饮」是泛指津液停留或泛滥成为水邪,它是代谢异常产生停滞在身体的废物,大体有寒热两类,细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种。
《金匮》水饮四病是什么那么这四种饮病是什么,又如何区别呢,下面仲景就开始讲到: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新探“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王滢迪;叶进
【期刊名称】《上海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11(45)12
【摘要】认为"温药和之"主要针对狭义痰饮,并认为"和"可为"利"之意。
【总页数】2页(P22-23)
【作者】王滢迪;叶进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3
【相关文献】
1.从《金匮要略》痰饮"当以温药和之"谈四逆汤对痰饮病的治疗
2.由"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论仲景治痰饮
3.运用《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疗疑难心衰病320例
4.基于"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探讨恶性胸腔积液治疗思路
5.再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温药和之”在肺系疾病治疗中的临床运用及意义作者:吕蒙张国琼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22期陈德磊副主任医师是云南省曲靖市第一批名老中医学术指导人,从医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经验。
我作为陈老师的学术继承人,有幸侍诊学习,目睹老师将"温药和之"这一治法广泛、灵活地运用于肺系疾病的临床治疗,获益匪浅,现就此作一总结,以供同道参考共飨。
1历史溯源"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语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并治篇》,乃是张仲景为痰饮病证创立的治疗大法。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并治篇》把痰饮与咳嗽并为一篇,显然说明肺脏功能失调是导致痰饮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痰饮亦是肺病咳喘的基本病理因素。
该篇条文共计有41条,其中与肺有关的计18条,他脏影响肺而引起咳喘的计11条,痰饮与肺病咳喘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故而为痰饮证治所创立的"温药和之"的大法,对肺病咳喘的辨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病因病机痰饮在中医学中既是一个独立病证,又是一种病理产物,同时也可成为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是致病因子和病理结果的统一体。
湿、痰、饮本为一源三歧,均是机体津液不归正化,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其浓度较大,其质稠粘者称之为痰;浓度较小,其质清稀者称之为饮。
这种病理产物一经形成,就作为一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故痰饮是继发性病因之一。
痰饮之产生,与肺、脾、肾三脏及三焦关系至为密切,肺主治节,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肾阳主水液蒸化;三焦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故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常,均可聚湿而生痰饮。
痰饮形成后,饮多留积于胸胁、肠胃及肌肤;痰则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而筋骨皮肉,泛滥横溢,无处不到。
既可因病生痰,又可因痰生病,互为因果,为害甚广,从而形成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故有朱丹溪"怪病多属痰"、"痰火生异证";王隐君"内外百病皆生于痰"等医家之说。
浅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晏和国;杨博;侯建婷;李军【摘要】“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张仲景治疗痰饮病的基本原则.若用该理论指导临床,首先必须辨清“痰”与“饮”的区别与联系;其次深刻理解“温药和之”;最后在临床治疗痰饮的过程中,准确全面掌握“温药和之”治则,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具体分析.【期刊名称】《中医药通报》【年(卷),期】2017(016)001【总页数】2页(P26-27)【关键词】痰饮;温药;和之【作者】晏和国;杨博;侯建婷;李军【作者单位】云南中医学院 650500;云南中医学院 650500;云南中医学院 650500;云南省昆明市中医院 650011【正文语种】中文痰饮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虽有“积饮”“水饮”“溢饮”的相关记载,但未提及“痰”字。
直至汉代张仲景首次提出“痰饮”病名。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来源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病治第十二》第十五条,是仲景治疗痰饮病的大法。
它精辟地揭示了痰饮证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和方法,并成为后世医家治疗广义痰饮的总则。
后世医家对其理解多有不同,现将个人粗浅看法,讨论于次。
痰饮是指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人体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是由外感、饮食不节、阳气衰微等原因导致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引起。
《素问·经脉别论》记载:“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素问·灵兰秘典》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济生方·痰饮》亦载:“肾能摄水,肾水温和,则水液运下。
”《金匮要略》载痰饮骤发的原因为“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即由于病人饮水过多,水湿运化失司而停聚于胃,上逆犯肺,壅遏气机,肺失宣降则突然发生胸闷等症状。
指出饮病由渐而得的原因是“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即由于病人中焦阳虚,脾不健运,胃纳不佳,内虚外犯,内外相引而致饮停心下。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认识与运用
陈凡;宣丽华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24)005
【摘要】“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张仲景提出的治疗痰饮的治则,要完整全面的理解这句条文,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对此治则进行分解剖析,并结合临床上痰饮的致病、治疗特点进行把握.本文从五个方面对这句治疗痰饮的经典法则进行了分析学习,并以针灸治疗痰饮的临床病例进行了深刻论证.
【总页数】4页(P6-9)
【作者】陈凡;宣丽华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院杭州310000;浙江省中医院杭州3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8
【相关文献】
1.从《金匮要略》痰饮"当以温药和之"谈四逆汤对痰饮病的治疗 [J], 刘晓晖
2.由"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论仲景治痰饮 [J], 张立赟;赵云芳
3.运用\"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探微 [J], 陈雯玥;任青玲
4.运用《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疗疑难心衰病320例 [J], 岳太绘
5.基于"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探讨恶性胸腔积液治疗思路 [J], 樊柄杰;周彤;李铮;李经蕾;侯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述《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内涵
陈继婷;王俊霞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
【年(卷),期】2010(30)9
【摘要】"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仲景治疗痰饮病的大法。
本文从痰饮的形成,饮邪的性质及特点,温药的功效综合分析,阐述痰饮病必用温药,说明温药既可温化饮邪,又可调节水液代谢,杜绝痰饮生成之源。
而"和"者,调和也,应以温化、温运为原则。
所谓"温药和之",就是使用温运、温化一类药物,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调水道而达到扶正祛邪,助阳化饮的目的,对后世治疗痰饮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
【总页数】2页(P839-840)
【关键词】“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痰饮病;温药;《金匮要略》;张仲景
【作者】陈继婷;王俊霞
【作者单位】贵阳中医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13
【相关文献】
1.从《金匮要略》痰饮"当以温药和之"谈四逆汤对痰饮病的治疗 [J], 刘晓晖
2.由"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论仲景治痰饮 [J], 张立赟;赵云芳
3.《金匮要略》中"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原意浅析 [J], 黄晓华;汪震;敖丽英;于峥;梁媛
4.运用《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疗疑难心衰病320例 [J], 岳太绘
5.基于"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论治泌汗障碍型特应性皮炎 [J], 杨贤平;熊述清;吴汶丰;乐元;梁家芬;李红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痰饮病“以温药和之”的临床体会
郎会汾
【期刊名称】《山东中医杂志》
【年(卷),期】1998(17)7
【摘要】痰饮病“以温药和之”的临床体会临朐县朐山医院(262600)郎
会汾关键词痰饮温药和之临床体会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论及痰饮病,根据水饮停留的部位不同,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并提出了温阳化饮、发汗、攻下、逐水等治法,其中所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
【总页数】1页(P309-309)
【关键词】痰饮;温药和之;中医药疗法
【作者】郎会汾
【作者单位】临朐县朐山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805
【相关文献】
1.从《金匮要略》痰饮"当以温药和之"谈四逆汤对痰饮病的治疗 [J], 刘晓晖
2.由"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论仲景治痰饮 [J], 张立赟;赵云芳
3."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为原则治疗小儿肺炎喘嗽恢复期的临证体会 [J], 谭儒
省
4.运用《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疗疑难心衰病320例 [J], 岳太绘
5.“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临床浅识 [J], 金秀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年4月第32卷第2期“和”治痰饮*★吴国庆**(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科摘要:自张仲景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以来,衷一是。
结合《金匮要略》成书时间相近的中医经典著作,关键词:和法;痰饮;金匮要略中图分类号:R222.3 文献标识码:A“Harmony” Treatment Phlegm-fluid RetentionWU Guo-qingAbstract: That the method of“Yaolue that are close to the completion time of Jingui Yaolue.Keyword: Harmony;Phlegm-fluid Retention;Jingui Yaolue“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虽被后世医者视为张仲景治疗痰饮病的总纲,但诸位先贤对此条文的解读各执一词,其中有广狭义痰饮之辨者,有执于“温药”者,却少见辨析“和”者。
结合《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以下均称《内经》)及《伤寒杂病论》的相关原文,笔者以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应结合其成书的时代背景,认识到“温药”潜藏的阴阳属性,洞悉仲景立于阴阳,以“和”为法的辨治视角。
1 “痰饮”辨析1.1 痰饮溯源“痰饮”是仲景于《金匮要略》中首次提出的病名。
仲景之前“痰”“饮”在典籍中多单独论述,其中“痰”首载于《神农本草经》“破……痰癖”,而《内经》则以“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详述“饮”的生理特点,并载有“溢饮”“积饮”等病名。
此外,宋元之前“痰”与“淡”“澹”相通,晋代王叔和更是在《脉经》中将“痰饮”称为“淡饮”以述水饮流动的特性[1]。
故笔者以为仲景所述“痰饮”实与《内经》所载之“饮”同质,特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病证。
1.2 广义、狭义痰饮之论“痰饮”有广义、狭义之别。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我见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我见
【关键词】痰饮;温药;中医药疗法
痰饮是以喘咳、呼吸困难为特征的哮证、喘证的基本病理因素。
张仲景早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即提出“病痰饮水者,当以温药和之”,该理论迄今一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能否坚持和怎样坚持“温药和之”是影响临床治疗痰饮效果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不妥之处,请同道指正。
1 “温药和之”为治疗大纲,不可偏离
痰饮是人体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聚凝滞而成。
《内经》曰:“形寒饮冷则伤肺。
”肺失宣肃,津聚为痰;或脾虚转输失司,水谷精微失于运化,上贮于肺而为痰;或因肾阳不足,蒸化无力,水津停聚为痰。
换言之,肺赖脾散精以供养,肺气耗散,子盗母气则脾虚;肺与肾金水相生,共司气的摄纳和津液敷布,母病及子则肾虚,终至肺脾肾三脏俱虚,加之痰瘀内阻,体虚易感,反复发作,互为因果,终成痼疾。
作为病理产物的痰饮形成以后,有形之实邪乃相继出现,不论痰饮也罢,气道分泌物增多也罢,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证。
本虚为阳气不足,标实为水饮留聚。
虽然表现为寒饮或饮郁化热,但笔者认为寒饮是
其正常病理表现,而饮郁化热不过是特定条件下的异常表现而已。
由于肺为娇脏,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不耐寒热。
所以一旦痰饮形成,即可影响肺主气司呼吸之功能,出现喘促鼻张,甚或喘息不得平卧,或喉中水鸣声之哮喘症状。
正如《景岳全书·喘促》曰:“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
未发时以扶正为主,即发时以攻邪气为主,扶正气者须辨阴阳,阴虚者补其阴,阳虚者补其阳。
攻邪气者分微甚,或散其风。
或温其寒。
然发久者,气无不虚,故于消散中宜酌加温补,或于温补中量加消散。
此等证候,当眷眷以元气为念,必使元气渐充,庶可望其渐愈,若攻之太过,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
”
由于痰饮是人体脏腑功能低下,阳气不足所致的病理产物,会进一步引起气行不畅、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
而仲景当以“以温药和之”之法恰合病机。
既能温散痰饮,又能温阳化气,恢复脏腑正常生理功能,消除发病夙根。
吴鞠通曰:“盖饮为阴邪,非温不化。
”正与仲景“温药和之”相吻合。
笔者在临床中常常遇到因上呼吸道感染出现喘咳,在基层卫生院给予静脉点滴抗生素、平喘药(如氨茶碱)、激素等综合治疗但症状始终未能有效控制,每遇寒凉即出现鼻塞流涕、喘咳频发者,证见咳喘频频,气不足以息,甚者张口抬肩,口不渴或喜热饮,苔白腻,脉沉细而弱。
笔者临证时每从脾肺俱虚、痰湿内蕴着手,
遵仲景“温药和之”之法,予以健脾化痰、益气固表之方,药如陈夏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地龙、蝉蜕、僵蚕、仙鹤草解痉平喘、祛瘀生新;白芥子、紫苏子、炒莱菔子降气化痰。
服药周余,效果明显时,守方治疗;亦可给予上述药物以散药口服,并嘱其适寒温、调饮食、坚持锻炼,每获良效,可谓效如桴鼓。
2 饮郁化热时,仍遵“温药和之”之大法
痰饮壅滞,郁而化热,以致痰热胶结阻肺,肺失清肃,其气上逆。
证见气促息涌,痰鸣如吼,不得平卧,咳痰色黄,或痰白质粘难咳,苔黄腻,脉滑。
患者恐中医缓不急救,往往先求治于西医,大剂量使用抗生素、激素、氨茶碱和输液,效则效矣,唯咳喘不利等后期症状长期不能平息,不得不再来求治于中医。
根据病理演变过程,痰饮感受风热等外因,郁伏化热等内因而致热哮喘咳,仍可以“温药和之”为基础,辛开苦降,佐以清肺,方如射干麻黄汤、小青龙加石膏汤之类。
笔者曾治一13岁男童,就诊前2周发热38.9 ℃,喘咳,吐黄白痰,曾在某医院以静滴抗生素治疗1周,体温虽退,咳喘未愈,痰白粘而难咯,口虽干而不欲饮,闻及轻度痰鸣音,苔白腻,脉浮滑。
余用射干麻黄汤合小青龙汤加地龙、蝉蜕、藿香、黄芩、半枝莲等,2剂知,6剂愈。
可见,抗生素和输液虽能迅速祛其痰热,使体温正常,但不能祛其痰湿,且输液又易助湿恋邪。
因湿性粘滞,使用化湿及熄风解痉之品后(因风药胜湿),则能获得较理想疗效。
3 结语
“温药和之”是张仲景为我们确立的治疗大法,不可偏离,
用之得当,效如桴鼓。
“痰饮之邪,因虚而成”,张景岳早已说过:“凡非风之多痰者,悉由中虚然,观其强壮之人,任其多饮多食,则随食随化,未见其为痰也……可见天下实痰无几。
故治痰必当温脾强肾以治痰之本,根本渐充,则痰将不治而自去也。
”验之临床,确实如此。
玉屏风散补气固卫;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
《谦斋医学讲稿》倡用阳和汤、麻黄配熟地黄等均谓之温补,不过不是大温大补,而是温运调和,使阳气振奋,气化复常,饮邪消散罢了。
因“痰亦实物,必少有开导”,仲景创辛开苦降法,以射干麻黄汤为代表方,即为痰饮而设。
仲景祛痰饮,不用峻剂逐之,而以麻黄宣肺平喘,射干豁痰利咽,苦辛并用;细辛、干姜、半夏温肺蠲饮降逆;紫菀、款冬花、甘草化痰止咳;五味子敛肺、大枣和中,痰饮去而正气复,不离“温药和之”之在法,可见其圣心独具。
另外,还应注意疏理气机。
因肝主疏泄,与气血升降出入有关。
痰湿内阻则气机不畅,气化受阻则三焦不利,气郁则湿郁,湿郁则痰凝,以致恶性循环。
故应调理气机以增肝用,药如柴胡、枳壳、乌药、香附、陈皮等,则肝气得舒,气化正常,痰饮水湿根除有望。
朱丹溪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随之而顺矣。
”此之谓也。
作者:高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