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山区几种典型森林的土壤微生物特征及其对人为干扰的响应
- 格式:pdf
- 大小:266.92 KB
- 文档页数:6
秦岭林区主要适地树种植树造林方法初探秦岭林区位于中国陕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为了保护和恢复秦岭林区的生态环境,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作。
选择适地树种并采用合适的植树造林方法对于树木的生长和林区的生态恢复至关重要。
秦岭林区的气候条件复杂,南北差异明显,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多雨,而低海拔地区气候温暖多晴。
在选择适地树种时要根据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来确定。
常见的适地树种有侧柏、杉木、油松、云杉等。
侧柏是秦岭地区的本土树种,适应性强,可以抵抗酸性土壤和寒冷的气候。
杉木适合生长在海拔较高的地区,喜欢高海拔地区的湿润环境。
油松适应性强,是一种生长快、抗逆能力强的树种。
云杉喜光,适合生长在山谷或山坡上。
在植树造林方法方面,可以考虑采用干育苗、湿育苗和分步造林等方法。
干育苗指的是将树苗从育苗床上取出后,先在阳光下风干,然后将其移植到造林地。
这种方法适用于秦岭林区气候干燥、酸性土壤较多的地区。
湿育苗是将树苗从育苗床上取出后,直接移植到湿润的土壤中。
这种方法适用于气候湿润、土壤肥沃的地区。
分步造林是指在造林地上先进行预备作业,比如开沟、挖坑等,然后再进行树苗的移植。
这种方法适用于地形复杂、土地条件较差的地区。
进行植树造林时还要考虑到树木的间距、深度和栽植季节等因素。
树木的间距要根据树种的喜光性和生长特点来确定,一般来说,适当的树木间距可以促进树木的充分生长。
树木的深度要保证树苗的根部完全埋入土壤中,以便根部能够充分吸取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
栽植季节一般选择在春季和秋季,这两个季节气温适宜,有利于树苗生长。
秦岭林区主要适地树种的选择和植树造林方法的应用对于保护和恢复林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未来能够加强对秦岭林区的科学研究,提高植树造林的效果,为林区的生态保护和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秦岭典型林分夏秋两季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曹永昌;杨瑞;刘帅;王紫泉;和文祥;耿增超【摘要】本试验主要以秦岭山脉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identata)、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华山松(Pinus armandii)、云杉(Picea asperata)4种典型林分为对象,利用BIOLOG微孔板法研究4种林分夏、秋两季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多样性.研究表明:(1)夏、秋季土壤根际与非根际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值截然不同,除秋季云杉外,其余处理均表现为非根际>根际,且AWCD明显受到季节的影响.(2)夏秋两季4种林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之间差异显著,其中锐齿栎林夏秋两季均表现为根际小于非根际,而其它3种针叶林则是夏季根际小于非根际,秋季根际大于非根际;锐齿栎林根际与非根际均为秋季低于夏季,其他3种针叶林则是非根际土秋季低于夏季,而根际土秋季高于夏季.(3)主成分分析显示各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具有显著差异,且4种林分夏秋两季根际与非根际主成分综合得分也有所不同,4种林分非根际土综合得分锐齿栎最高,其次是华山松和云杉,油松最低;根际土夏秋规律不同,夏季华山松和油松较高,云杉最低,秋季油松和云杉较高,锐齿栎最低,且综合得分与多样性指数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4)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理化性质的综合作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有显著影响.%This study focused primarily on the biodiversity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soil between the rhizosphere and non-rhizosphere in summer and autumn among four types of common trees-the Tooth Oak (Quercus aliena var.acutidentata),Chinese pine (Pinus tabuliformis),armand pine (Pinus armandii) and spruce (Picea asperata)-on the Qinling Mountain,China,using the micro BIOLOG method.We found that:(1) The 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 (AWCD) of the soil in the rhizosphere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non-rhizosphere in most of the seasons,with AWCD in the non-rhizosphere being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rhizosphere,except for the soil where spruce was grown in autumn.(2) Biodiversity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differed remarkably between rhizosphere and non-rhizosphere in the soil where the four different types of trees were grown in either summer or autumn.For soil where tooth oak was grown,the biodiversity of microbes in the rhizosphere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non-rhizosphere in both summer and autumn,and both these values were in lower in summer than in autumn.While the biodiversity of microbes in soil among the other three coniferous trees showed similar trends to that of tooth oak in summer,they exhibited the reverse of this trend in autumn.Furthermore,the biodiversity of these soils in autumn was lower than that in summer in the non-rhizosphere but higher in the rhizosphere.(3) The result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biodiversity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the soil for these four types of tree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and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scores for biodiversity among the four studied species in either the rhizosphere or non-rhizosphere in different seasons also varied substantially.The highest score among all studied species was found in the non-rhizosphere of the soil where tooth oak grew,followed by that of armand pine,and spruce,with that of Chinese pine being the least.The principal component score for the soil in the rhizosphere varied with season-in summer,the score was relatively high for Chinese pine and armand pine and lower for spruce.In autumn,the score was relatively high for Chinese pine and spruce andlower for tooth oak.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mprehensive score and biodiversity index in all cases was positive or extremely positive.(4) Redundancy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soil propertie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biodiversity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the soil.【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7(037)005【总页数】10页(P1667-1676)【关键词】土壤微生物;秦岭;根际;非根际;多样性指数;季节【作者】曹永昌;杨瑞;刘帅;王紫泉;和文祥;耿增超【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农业部西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杨凌712100;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养分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临沭2767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农业部西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农业部西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农业部西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农业部西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农业部西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杨凌712100【正文语种】中文秦岭作为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主要林区,在调节气候、固碳以及保护珍稀物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且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植物资源,在不同的海拔范围生长着典型的植物类型,如锐齿栎、华山松、油松、云杉等[1]。
秦岭北坡4种植被类型的土壤养分状况和微生物特征比较研究任建宏;燕辉;朱铭强;彭晓邦【期刊名称】《水土保持研究》【年(卷),期】2010(17)4【摘要】通过实地调查和试验分析,研究了秦岭北坡杨树人工林、刺槐人工林、油松人工林和荒坡等4种植被类型的土壤养分状况和微生物特征。
结果表明:①4种植被类型土壤养分存在差异,杨树人工林与刺槐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均较高,油松人工林养分含量相对较低,荒坡最低。
②4种植被类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以细菌最多,其次为放线菌,真菌最少。
除真菌数量外,细菌、放线菌和微生物总量依次为杨树人工林最多,刺槐人工林较多,再次为油松人工林,荒坡最少。
③4种植被类型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基本均随土层加深表现为减少趋势,表明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养分含量有关。
④4种植被类型中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微生物数量比较研究表明,人工林能够较好地改善土壤状况,阔叶林改善土壤状况较针叶林更为有效。
【总页数】5页(P228-232)【关键词】秦岭北坡;4种植被类型;土壤养分;微生物【作者】任建宏;燕辉;朱铭强;彭晓邦【作者单位】榆林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商洛学院生物医药工程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3.6;S154.3【相关文献】1.秦岭北麓“坡改梯”农田土壤养分状况研究——以周至县余家河小流域为例 [J], 张晓佳;康婷婷;陈竹君;周建斌2.沙棘与不同类型植被配置下土壤微生物、养分特征及相关性研究 [J], 马建军;李青丰;张树礼3.不同坡位植被生长状况与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 [J], 雷斯越;赵文慧;杨亚辉;吕渡;白云斌;何亮;郭晋伟;张晓萍4.镜泊湖区4种主要森林类型的土壤养分状况和微生物特征 [J], 王树力;袁伟斌;杨振5.子午岭北部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特征研究 [J], 赵世伟;周印东;吴金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秦岭山区森林病虫害防治研究
秦岭山区位于中国中部,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屏障之一。
森林病虫害对秦岭山区的森林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秦岭山区森林病虫害防治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秦岭山区的森林病虫害主要包括树木病害和害虫。
树木病害主要有根腐病、树干病、枝干病等多种类型,其中以根腐病对森林造成的危害最大。
害虫主要有松毛虫、松虫等,它们以树木为食,导致大片森林的死亡和退化。
这些病虫害对秦岭山区的森林覆盖率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防治秦岭山区的森林病虫害,需要进行系统的研究。
应对秦岭山区的森林病虫害进行调查和监测,了解不同类型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空间分布。
应研究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机理,包括它们的生命周期、种群动态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这些信息有助于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
还应研究病虫害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气候、土壤等,探讨它们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机制。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可以制定针对性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策略。
应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预警和监测体系,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趋势。
可以通过培育抗病虫害的树种和品种来提高森林的抗性。
还可以利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非化学手段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还可以采用合理的林业经营措施,如植物配置、间伐等,增加森林的生态稳定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秦岭山区森林病虫害防治研究对于维护秦岭山区的生态安全和森林资源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希望相关各方能够重视这一问题,加强研究和合作,共同保护秦岭山区的森林生态系统。
秦岭山区典型人工林地土壤质量评价研究杨维鸽;赵培;叶媛媛;张红侠;梁世全【期刊名称】《辽宁农业科学》【年(卷),期】2022()1【摘要】林地土壤质量是决定林地生产力的重要因素,评价森林土壤质量状况,可为林木的健康生长和森林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文中对秦岭山区典型的核桃林、刺槐林、构树林、橡树林和白皮松林5种人工林土壤耕层的13项土壤物理化学指标进行分析,选取全量数据集法和最小数据集法两种不同的土壤质量评价方法,评价了不同人工林地土壤质量的水平,并比较了二者的评价结果。
两种评价方法评价的不同人工林地土壤质量指数从大到小依次均为:核桃林>刺槐林>白皮松林>构树林>橡树林;土壤质量等级以"中等"和"较高"水平为主,处于"高"水平的土壤质量等级占比较少,人工林地耕层土壤质量总体较好;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的评价不同人工林地土壤质量的最小数据集指标为土壤容重、pH、有机质、含水量、孔隙度;最小数据集法评价的土壤质量指数结果和全量数据集评价的结果较为接近,相对偏差较小,评价精度较高,说明最小数据集法可用于秦岭山区人工林地土壤质量的评价。
【总页数】7页(P1-7)【作者】杨维鸽;赵培;叶媛媛;张红侠;梁世全【作者单位】商洛学院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商洛学院化学工程与现代材料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相关文献】1.秦岭山区典型人工林土壤酶活性、微生物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2.典型喀斯特山区无籽刺梨基地土壤质量评价3.陕西秦岭山区典型人工林地腐殖质层土壤客土混合效应研究4.不同人工林生态系统林地土壤质量评价5.秦岭山区人工林地枯落叶客置对土壤生物、化学性质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程标准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学习目标1.结合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相关案例,理解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区域认知)2.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环境的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
(综合思维)3.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过程。
(综合思维)4.通过对比,说明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理解自然环境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正确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目标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1.自然环境组成要素: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1)类型: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2)三大类循环简图(3)意义: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3.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生物类型和特征生物对水文条件具有反作用植被可以涵养水源,生物入侵可能影响地下水位,如桉树被称为活体抽水机,容易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与生物土壤影响生物分布我国南方低山丘陵贫瘠的酸性红壤适宜茶树生长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生产者和分解者相互作用形成土壤,没有生物就没有土壤自然环境中的每一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读“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对我国西北内陆绿洲的形成起关键作用的是()A.①B.②C.③D.④2.造成我国南方地区“高山青,涧水蓝”与西北地区“黄沙漫漫飞满天”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水文B.地貌C.植被D.气候答案 1.A 2.D解析第1题,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绿洲的形成主要是受水源的影响,植被发育,形成绿洲,图中对我国西北内陆绿洲的形成起关键作用的应为①(水文对植被的影响)。
第2题,我国南方地区“高山青,涧水蓝”与西北地区“黄沙漫漫飞满天”都是当地典型的地理特征,主要是气候不同造成的。
秦岭山区人工纯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
任得元;李建康;李莉
【期刊名称】《陕西林业科技》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本文对秦岭厚畛子地区日本落叶松(l)、油松(y)、灰楸(q)和锐齿栎(r)四种人工纯林林地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群落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同期条件下,四种林地土壤微生物总量差异较大,其中灰楸和锐齿栎数量较大;土壤微生物数量存在垂直分布特征,微生物数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锐齿栎林地变化最显著;微生物数量存在季节性变化,夏季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均大于冬季;四种林地林木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均大于非根际土.
【总页数】11页(P26-36)
【作者】任得元;李建康;李莉
【作者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杨凌,712100;陕西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总站,陕西,西安,710082;陕西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总站,陕西,西安,71008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4.3
【相关文献】
1.秦岭典型林分夏秋两季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J], 曹永昌;杨瑞;刘帅;王紫泉;和文祥;耿增超
2.秦岭北山几种典型人工纯林土壤性质极化问题研究 [J], 刘增文;段而军;付刚;崔
芳芳
3.秦岭典型人工纯林土壤生物化学性质及其对外源性C,N干扰的响应 [J], 刘增文;段而军;付刚;崔芳芳;高文俊
4.秦岭山区尾矿库周边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 [J], 杨维鸽;赵培;李美兰;叶媛媛
5.秦岭太白山不同海拔锐齿栎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特征 [J], 李益;冯秀秀;赵发珠;郭垚鑫;王俊;任成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秦岭典型林分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碳氮垂直分布王棣;耿增超;佘雕;和文祥;侯琳【摘要】以秦岭典型林分锐齿栎(马头滩林区)、油松、华山松、松栎混交林、云杉、锐齿栎(辛家山林区)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林分土壤剖面上有机碳、全氮、有机碳储量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秦岭地区,随着土壤剖面深度增加,不同林分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均逐渐降低;不同林分的土壤有机碳、氮素的积累和分解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云杉和松栎混交林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较高,锐齿栎(辛家山林区)含量较低,不同林分土壤剖面有机碳、全氮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3.46-26.41 g/kg、4.47-9.51g/kg,大小顺序均为云杉>松栎混交林>锐齿栎(马头滩林区)>油松>华山松>锐齿栎(辛家山林区);各个林分的土壤C/N在5.93-15.47之间,C/N平均值大小为松栎混交林>华山松>油松>云杉>锐齿栎(辛家山林区)>锐齿栎(马头滩林区);各个林分0-6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大小为云杉>锐齿栎(马头滩林区)>松栎混交林>华山松>锐齿栎(辛家山林区)>油松,分别为150.94、135.28、124.93、109.24、102.15、96.62 t/hm2;各个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碳、全氮与C/N则没有明显相关性.【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5(035)016【总页数】9页(P5421-5429)【关键词】垂直分布;有机碳储量;土壤有机碳;全氮【作者】王棣;耿增超;佘雕;和文祥;侯琳【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杨陵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杨陵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杨陵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杨陵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杨陵712100【正文语种】中文土壤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为森林生长提供养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