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慢性加急性肝衰竭临床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166.12 KB
- 文档页数:2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观察慢性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炎,其特点是病程长、症状不明显、易反复发作,严重时会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并发症。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本文通过对一组慢性乙肝患者的临床观察,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选取对象和方法:本次临床观察选取了连续入院的60例慢性乙肝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
平均年龄为40岁。
所有患者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肝区疼痛和乙肝病毒感染的相关临床指标异常。
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治疗组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接受传统西医治疗。
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首先接受传统西医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和肝脏保护治疗。
中医药治疗包括中药口服液、中药贴敷和针灸治疗。
中药口服液选择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气养阴的中药组合,如复方黄连素口服液、当归黄耆口服液等。
中药贴敷选择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药,如黄连贴敷、当归贴敷等。
针灸治疗选择肝经穴位,如太冲穴、行间穴等。
对照组患者只接受传统西医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和肝脏保护治疗。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乙肝病毒相关临床指标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70%,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的乏力、食欲不振和肝区疼痛症状明显改善,比对照组更为明显。
治疗组乙肝病毒DNA消失率为70%,对照组为40%,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肝功能指标(ALT、AST)在治疗后明显下降,比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
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对照组为20%,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乙肝病毒感染的临床指标异常,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年 第18卷 第65期171投稿邮箱:sjzxyx88@·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临床研究之我见杨沁(乐山市中医医院,四川 乐山 614000)0 引言现阶段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尚无完全治愈的方法,需要患者按时服用药物控制病情,西医药物为常用治疗方法[1]。
基于此本文选取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66例患者作为临床疾病干预价值的研究对象,分别使用西医、中西医疗法分组治疗疾病,评价治疗该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案。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7年1月至12月收治慢性乙肝患者共计66例来研究,经临床诊断可知所有患者均合并患有肝衰竭并发症,其中属于亚急性、急性、慢性肝衰竭病例分别为10例、2例、54例;患者中男性和女性人数分别为44例、22例;年龄在35-65岁,平均(56.7±2.0)岁;患病时间最短为3个月,最长为4年,平均(2.6±0.4)年;按照治疗方法差异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并对上述临床基本资料做以对比结果可知差异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治疗时,均接受常规的西医治疗,包括指导患者卧床休养,食用富含较多纤维素和热量的食物,使用复方甘草酸苷或异甘草酸镁、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核苷类等药物,如果患者肝衰竭严重可安排血浆置换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接受上述西医治疗后应用中医疗法治疗。
首先采用结肠途径治疗机+氯化钠溶液(0.9%、5000 mL )对结肠进行初步灌洗处理,频次为2 d/1次;其次选取30 g 的生大黄、乌梅以及300 mL 水,文火煎煮为100 mL 药液再次灌洗结肠,灌肠时间为每天1次。
该组患者经过连续6 d 的灌肠治疗后,转灌肠为服用中药汤剂治疗。
其中患者经中医门诊确诊为气虚瘀黄症,服用扶正解毒化瘀方剂;属痰热发黄症,服用赤丹退黄颗粒;属阳虚瘀黄症,服用温阳退黄方剂。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观察慢性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慢性病,它的治疗一直备受关注。
传统中医经验认为慢性乙肝病以“肝气郁结、阴阳失调”为主要病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病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1.临床观察对象本次临床观察共纳入60例慢性乙肝患者,其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在25岁至45岁之间。
患者确诊为慢性乙肝病,均经过乙肝病毒抗体检测确认。
患者在就诊前三个月内未接受过乙肝相关的治疗,无相关肝脏疾病史及系统性疾病史。
符合本次临床观察入组标准。
2.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1)中医治疗法:采用中医药内服及外敷治疗,内服苦参、黄芪、山楂等药物,外敷海藻、白花蛇草等药物,按照中医辨证施治方法,根据不同患者的体质虚实辨证施治,治疗周期为3个月。
(2)西医治疗法:采用抗病毒治疗及保肝药物治疗,具体方案以医生为主。
治疗周期3-6个月。
3.临床观察指标及方法本次临床观察以临床治疗效果为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周期为6个月。
采用ALT、AST、HBsAg、HBsAb、HBeAg、HBeAb等生化指标及肝脏B超检测患者病情变化。
二、临床观察结果经过6个月的治疗,本次临床观察共有51例患者取得了治疗成功的效果,治疗成功率为85%。
患者生化指标明显改善,HBV DNA阴性转化率显著,转化率为66.7%。
肝功能指标ALT和AST显著下降,血清HBsAg减少或消失,HBsAb、HBeAg减少或转阴,HBeAb增加。
经过治疗,患者身体状况、食欲、精神状态等均有明显改善,符合本次临床观察达到治疗预期效果。
三、讨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是一种较为成功的综合治疗方法,对于改善患者的生化指标、肝功能以及体质状况等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具有以下几点特点:1.针对病因:本病的病因多种多样,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能够针对不同病因造成的影响,对症施治,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2.综合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法既可对症治疗,也可以从整体上调节患者的体质。
个案—慢加急肝衰竭患者,XXX,男,32岁,因“乏力、纳差1月,伴身目、小便黄染3天”于2015年12月8日15:35由门诊拟“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收住入院。
患者1周前因13碳呼气试验阳性,服用抗HP药物(PPI+克拉霉素胶囊+阿莫西林胶囊)。
主要临床症状:精神疲倦,乏力、纳差、厌油腻、伴嗳气,干咳,无痰,发热恶寒,小便色黄,大便颜色变浅。
根据患者的自述与临床症状,我们对其进行身体检查,首先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观察体格的健康状况,在确定患者的体格状况后,对患者做一些辅助检查,进一步的对其病症进行确诊。
体格检查:T:37.9℃,P:131次/分,R:21次/分,BP:125/82mmHg。
全身皮肤、粘膜黄染,颈部可见少量蜘蛛痣。
巩膜黄染,角膜透明,肝区叩击痛(+)。
辅助检查:2015-12-8我院门诊查乙肝两对半示:HBsAg(+)、HBeAg(+)、HBcAb(+);肝功能:TBA 119.6 umol/L、ALT 1420 U/L、TBIL 217.8 umol/L、DBIL 163.5 umol/L、ALP 154 U/L、GGT 256U/L;AST 938 U/L;血常规分析:WBC 11.3 10~9/L。
入院后查:PCT 1.00 ng/ml,CRP 13.1 mg/L,凝血五项检测:PT 19.5 秒、INR 1.88、D-Dimer 443.0 ng/ml。
查HBV-DNA 2.04E+07。
乙肝两对半定量:HBsAg:4286IU/mL,HBeAg:25.39S/CO,HBeAb:0.834S/CO,HBcAb:0.008S/CO。
地中海贫血基因分型:a-地中海贫血1基因(SEA),PCR法:基因缺失,a-地贫1基因杂合子(--/aa)。
最终诊断: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地中海贫血采取中西医治疗方法,西医治疗:遵循护肝降酶、促进胆汁排泄为原则。
予静滴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降酶,静滴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促进胆汁排泄,静滴促肝细胞生长素促进肝细胞再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观察慢性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严重时会导致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等严重后果。
针对慢性乙肝的治疗,传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已经逐渐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重视。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一方面体现了传统中医的“扶正祛邪”的治疗理念,另一方面利用现代西医的药物和技术进行辅助治疗。
经过临床观察,这种治疗方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提高慢性乙肝患者的治愈率。
传统中医强调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通过中药调理和针灸推拿等手段,能够增强患者的免疫力,改善肝脏功能,并且增强对抗病毒的能力。
结合西医的药物治疗,如抗病毒药物和肝保护药物等,既能对病毒起到直接抑制作用,又能减轻肝脏的炎症反应。
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患者的体内病毒水平能够明显降低,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治愈率较传统治疗有了明显提高。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减少慢性乙肝的复发和转归。
慢性乙肝常常反复发作,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等疾病。
而中西医结合治疗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运行,使得病毒不易复制和存活,从而降低了慢性乙肝的复发风险。
中医的辨证施治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个体化治疗,提高了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
慢性乙肝的常规药物治疗会引起一系列的副作用,如肝功能异常、肌肉疼痛、恶心呕吐等。
而中医药物则往往是天然的植物提取物,副作用较小,能够减轻患者的不适和不良反应。
中医的针灸、推拿等手段能够调理患者的身心,缓解疼痛和不适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能够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和转归,并且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
需要指出的是,每个患者的病情不同,适用的治疗方法也会有所差异。
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临床研究刘政芳;潘晨;张元芬;林恢;陈玮;李芹【期刊名称】《传染病信息》【年(卷),期】2010(023)005【摘要】目的观察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慢性乙肝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3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肝、对症和支持治疗.治疗组在给予与对照组相同治疗的基础上第1周采用0.9%氯化钠溶液结肠透析及大黄乌梅合剂中药保留灌肠,1周后改为中药口服治疗.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总胆红索、血浆内毒素明显降低,凝血指标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84.8%,对照组为51.4%,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肝衰竭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总页数】4页(P287-290)【作者】刘政芳;潘晨;张元芬;林恢;陈玮;李芹【作者单位】350025,福州,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肝病科;350025,福州,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肝病科;350025,福州,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肝病科;350025,福州,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肝病科;350025,福州,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肝病科;350025,福州,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肝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62%R575.3【相关文献】1.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临床研究 [J], 詹东昂;唐丽芳;贺碧英;程海军2.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引起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研究 [J], 尹胜平;郭堑;蒋茵;覃平;李巧于;葛善飞3.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研究 [J], 杜洪波;房阳;吴婷婷;高辉;田爱华4.中西医结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进展 [J], 吕建林;毛德文;柳琳琳;张文富;陈月桥;王秀峰;王光耀5.早期预警与干预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研究 [J], 向兰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衰竭的疗效分析王立福;孙克伟;周小舟;田德英;过建春;杨大国;李秀惠;杨宏志;王宪波;卓蕴慧;张琴;李筠;李瀚旻;扈晓宇;赵伟;张复春;何丽云;李丰衣;张晓峰;张明香;曹武奎;李芹;温贤敏;毛德文【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法,HBV 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患者,分别按2:1的比例进入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第8周、第12周、第24周、第48周病死率.结果: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在第8周、12周、24周、48周,两组病死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早期、中期死亡率较低;晚期死亡率较高,两组患者生存曲线间齐性检验,p=0.0525,提示加用中药可能改善患者预后.HBV相关慢性肝衰竭患者在第8周、12周、24周、48周,两组病死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可降低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病死率,尤其对晚期患者在缺乏肝移植等手段时,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药治疗可改善患者生存率.%Objective:To study the curative efficac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the virus 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nd chronic hepatic failure.Methods:The perspective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 clinical trial was used.The patients who were liver failure and chronic hepatic failure had the ratio of 2:1 access 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Study the fatality rate between two groups in 8weeks,12 weeks,24 weeks,and 48 weeks.Results:Patients' fatality rates about the 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ha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8 weeks,12weeks,24weeks and 48weeks(P < 0.05).The case fatalities were reduced obviously in treatment group.For the advanced stage patients suggested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y improve the prognosis,according the variance homogeneity(P =0.0525).For patients of the 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chronic hepatic failure,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 >0.05)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in 8 weeks,12 weeks,24weeks and48weeks.Conclusion:The treatment prescription with the method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virus 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can reduce themortality,especially in the advanced stage that cannot have liver transplantation and other means.【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年(卷),期】2018(028)002【总页数】5页(P70-74)【关键词】肝衰竭;中西医结合【作者】王立福;孙克伟;周小舟;田德英;过建春;杨大国;李秀惠;杨宏志;王宪波;卓蕴慧;张琴;李筠;李瀚旻;扈晓宇;赵伟;张复春;何丽云;李丰衣;张晓峰;张明香;曹武奎;李芹;温贤敏;毛德文【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二医院北京,100039;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中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北京地坛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二医院北京,100039;湖北省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京市第二医院;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评价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二医院北京,100039;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二医院北京,100039;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天津市传染病医院;福州市传染病医院;成都市传染病医院;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又称重型肝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长期发展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本文将通过对慢性乙肝患者的临床观察,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及临床特点。
我们对慢性乙肝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随访了一组患者和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
在传统中医药治疗方面,我们采用了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补肝益气等方法,在西医治疗方面,我们则采用了抗病毒药物、肝保护药物和免疫调节药物等。
通过长期的治疗观察和随访,我们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明显的疗效。
一是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慢性乙肝患者常常伴有疲乏、食欲不振、恶心、腹胀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
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的乏力、食欲等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二是改善肝功能,减少肝脏损伤。
慢性乙肝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肝功能异常,严重者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得到了显著改善,肝脏损伤得到了控制,肝硬化和肝癌的发展也得到了有效的延缓。
三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病毒复制。
乙型肝炎病毒的持续复制是慢性乙肝患者难以根除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病毒复制的水平,从而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观察,我们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具有以下几个临床特点。
一是个体化治疗。
慢性乙肝患者病情复杂,临床表现各异,因此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我们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体质和症状特点,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二是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慢性乙肝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补肝益气等方法,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是综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肝综合运用了中医药、抗病毒药物、肝保护药物和免疫调节药物等治疗手段,综合调理机体,有效控制了病情的发展。
Strait Pharmaceutical Journal Vol 27 No.6 2015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慢性加急性肝衰竭临床探讨
郑雪琼,温海泉,肖伯安(广东省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药剂科广州510900)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慢性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O6月一2014年o6月我院收治的HBV相关
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5O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给予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为治疗组患者应用中药
治疗,对比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TBil、Cr、PrrA、BLA水平分别为(165.21±94.21)o.mol・L~、(68.51±15.21)、) ̄mol・L~、(52.12
±10.15)%、(48.54±10.25)p.mo]・L~,腹膜炎、肝性脑病、肾病综合征发病率为12.O%、8.O%、4.O%,以上数据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慢性加急性肝衰竭,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探讨
中图分类号:R969.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3765(2015)-06-0622-0157-02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为临床危重症,病情进展迅
速,病死率较高。为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应用安 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可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预后 。本研 究为25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疗 法治疗,收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收集2011年06月一2014年o6月我院收治 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 其分成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人选病例血清HBV DNA 检查结果均为阳性。慢性肝炎及肝硬化诊断符合《慢性乙型 肝炎防治指南》中的相关标准;肝衰竭诊断符合《肝衰竭诊疗 指南》中的相关标准。治疗组:男女比例31:19,年龄46~65 岁不等,平均(52.32±3.62)岁;对照组:男女比例30:20,年 龄43—63岁不等,平均(52.35±3.58)岁。排除甲、丙、丁、戊 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自身免疫学肝炎、脂肪肝以及酒精性肝 病患者。对比两组基线资料,存在可比性(P>0.05)。 1.2一般方法 ①对照组:本组患者应用还原型谷胱肝 (甘)肽、促肝细胞生长素(此药我医院无)、复方甘草酸苷等 表1两组临床观察指标比较( ±s) 药物治疗,应用核苷类似物进行抗病毒治疗,并给予凝血酶原 复合物、人血白蛋白、血浆进行支持治疗。②治疗组:本组病
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理气祛寒法治疗,基本方:麦芽
30g,芥子20g,茵陈、白芍、龙胆草、柴胡、郁金、陈皮、山楂、鸡
内金、丹参各15g,佛手、法半夏、五味子、川楝子、归头、枳壳、
甘草各10g。
1.3疗效评定治疗后,统计两组TBil、ALT、AST、Alb、Cr、
PTA、BLA水平,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临床比较。
1.4数据处理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 16.0录入、处理相关
资料,计量数据,£检验,以(x±s)表示;计数数据,)(2检验,P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观察指标比较治疗组TBil、Cr、PTA、BLA改
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治疗组腹膜炎、肝性脑病、
肾病综合征发病率为12.O%、8.O%、4.O%,与对照组相比,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 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O.05
3讨论 采取措施控制肝细胞坏死、阻断病情进展、防止多种并发症是
HBV相关慢性加急性肝衰竭属于临床危重症,临床治疗 治疗肝衰竭的关键㈨。
难度大,患者往往死于感染性脑病、严重感染、出血等并发症。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
・
157・
海峡药学2015年第27卷第6期
患者的效果日益凸显。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
TBil、Cr、PTA、BLA水平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与此同时,治疗 组腹膜炎、肝性脑病、肾病综合征发病率低于对照组(P< 0.05),近似于相关文献 J,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慢 性加急性肝衰竭的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属于中医“黄疸”、“血证”、 “癃闭”范畴,本研究以理气祛寒为治疗原则,在西医综合治 疗的基础上,为治疗组患者应用中药治疗,患者生化指标、凝 血机制得到显著改善,肝细胞合成功能显著上升。本研究所 用药方中,麦芽能行气消食,健脾开胃,退乳消胀;芥子散结通 络止痛;茵陈清热利湿、退黄;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柴 胡和解表里、疏肝、升阳;郁金行气解郁,清心凉血,疏肝利胆; 陈皮、山楂健脾和胃,行气宽中;鸡内金消食健胃,涩精止遗; 法半夏燥湿化痰;五味子益气生津,补肾养心,收敛固涩;川楝 子疏泄肝热,行气止痛;枳壳理气宽中;甘草能调和诸药。诸 药配伍,可共奏舒肝理气、消胀止痛、健脾和胃之效 】。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
可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肝功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娜,王沙,唐农,等.以解毒化瘀颗粒为主导中西医结合治疗乙
型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4。
03(04):207-209.
[2]时红,林国莉,庞艳娇,等.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220例临床
特点分析及临床分型探讨(J].广东医学,2013,11(o5):744-746.
[3]敖雯,刘政芳.中西医结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研究进展
[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06(07):653-655.
[4]游绍莉,刘鸿凌,荣义辉,等.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HBV相关慢
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初步探讨[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3,10
(o9):685-688.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邹小明’,彭 方 (1.浙江绍兴市越城区城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绍兴312000;2.绍兴市人民医院心
内科绍兴312000)
摘要:目的评价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疗效观察。方法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选取358例患者,并
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措施,研究组给予常规措施+氨氨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血压较对照组
明显下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氨氯地平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较佳,既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又可
避免转为重症疾病等,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氨氯地平
中图分类号:R969.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3765(2015)-136-0624-0158432
对于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尤为重要。在以
往的临床治疗中,针对患者主要以单纯的降压药进行治疗,但
随着由高血压带来的基础疾病较多,其降压效果已逐渐下降。
加之高血压患者患病年龄较长,对单一的降压药物抗药性已
逐渐显现。因此应用于老年患者时存在较多禁忌。本研究对
氨氯地平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进行 了评价,以期为临床更有效治疗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 内科治疗的35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电脑产生的随 机数列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79例病例。研究组:男100例、 女79例;年龄范围在65.4岁~83.0岁之间,平均(76.5± 2.0)岁;病程范围在2年一15年之间,平均(7.4±1.9)年;病 情严重程度:轻度、中度及重度分别为77例,59例,43例。对 照组:男105例、女74例;年龄范围在65.5岁一84.0岁之间, 平均(76.6±2.1)岁;病程范围在2年一15.5年之间,平均 (7.9±1.8)年;病情严重程度:轻度、中度及重度分别为8O 例,6O例,39例。两组患者人口学基本资料、临床疾病情况比 ・】58・ 较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性良好,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 同时高血压病龄均2年以上;②年龄>65周岁者;③均已告 知本研究目的、方法及意义,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 书者。排除标准:①非原发性高血压,非遗传性糖尿病;②未 完成治疗计划者;③临床资料不全者。
1.3治疗方法①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措施:根据患者的
病情程度给予不同剂量的缬沙坦(缬沙坦规格:80rag,7粒/
板/盒。生产厂家: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140217,生产批号:20140214)每日早晨服用80mg,进行治
疗,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给予酌减药量。②研究组:给予常规
措施+氨氯地平治疗:常规措施参照对照组;氨氯地平(片
剂:5m 片,lOmg/片。生产厂家:济南中科一通化工有限公
司国药准字:H20140726生产批号:20140904)起始剂量为
5mg,1日1次,最大剂量为10mg,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给予酌减药量。
1.4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两组进行客观指标情况比较,
针对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以及脉压差、心率等进行治疗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