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及保健(上)
- 格式:ppt
- 大小:3.02 MB
- 文档页数:38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一)与神经性习惯有关的心理健康问题l.儿童遗尿症遗尿症属于儿童行为障碍中的排泄障碍(遗粪症也是)。
正常儿童3岁以后就能自觉地控制排尿,并在入睡后因膀胱充盈而醒来,仅偶尔失去控制而遗尿。
多数幼儿随着年龄增加,大脑皮质控制排尿的机制形成,遗尿症状逐渐减少。
5 岁以后儿童,仍不能控制排尿,经常夜间尿床,白天尿裤。
遗尿以夜间遗尿最常见,故也称夜尿症。
儿童中遗尿的发生率,一般为4%~17%,5、6岁发生率最高,11岁以后很少见,但也有可延续至成年。
男孩出现遗尿现象比女孩多1倍。
遗尿症有两类:器质性遗尿症和功能性遗尿症。
器质性遗尿症因躯体疾病引起的遗尿症。
约占10%。
膀胱炎、蛲虫病、糖尿病或大脑发育不全都可使幼儿不能控制排尿。
功能性遗尿症是己排除了各种躯体疾病的遗尿症。
主要由于大脑皮质功能失调所致。
诱因多为精神方面的障碍。
如强烈的精神刺激、白天疲劳过度、排尿习惯不良、心理障碍等。
遗尿症的防治措施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消除引起幼儿精神紧张不安的各种因素。
一旦发生遗尿,不要耻笑、嫌弃、贡骂或体罚幼儿,要以温和、亲切、耐心的态度对待,帮助幼儿树立克服遗尿的信心。
当遗尿减少时给予鼓励。
2.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按时睡觉,白天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晚间适当控制饮水量、夜间定时唤醒幼儿排尿。
3.加强自觉排尿的训练。
4.配合药物或针灸治疗。
二.儿童咬指甲咬指甲可以在儿童期的任一阶段发生,顽固者可能形成终身顽固习癖,在3、6岁的儿童中,发病率较高,但是多数出现在学龄初期的丿L童身上,大约有10%~30%的学龄儿童有这种行为,多发年龄在11~13岁,男女比例相近。
随年龄增大后,症状可自愈。
但少数人养成顽固习癖,终生难改。
(1)儿童咬指甲主要有以下原因.咬指甲的行为,主要与儿童紧张的心理状态有关。
如父母工作忙,对孩子缺乏关爱,家庭关系紧张,父母或教师管教太严、孩子对新环境适应困难等,在强烈的心理压力或高度焦虑的情况下,孩子就会以咬指甲来缓解心理紧张,长此以往,行为就固定下来了。
简述学前儿童的心理保健措施
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对其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保健措施:
1.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亲密、稳定、支持和信任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
2.提供稳定的生活环境: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减少不必要的压力和刺激。
3.培养孩子的自信: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赞美他们的努力和成就,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4.培养情绪管理能力:帮助孩子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教他们一些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如深呼吸、运动等。
5.鼓励社交互动:提供与其他孩子互动的机会,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如分享、合作和关心他人。
6.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稳定情绪和心理健康。
7.避免过度保护:让孩子适度面对挑战和困难,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心理咨询和支持:如果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或困扰,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儿童心理医生的帮助。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孩子的心理发展都是独特的,心理保健措施应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和需求进行调整。
家长和教育者应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变化,及时提供支持和帮助。
同时,建立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网络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非常重要。
学龄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行为表现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是他们全面发展的基础。
然而,有时候
他们可能会面临一些心理问题,这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学龄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可能的行为表现:
分离焦虑
- 对父母或其他主要照顾者的分离异常敏感
- 拒绝离开父母或害怕被分离
- 可能出现大哭、抱着父母不放等行为
社交焦虑
- 在陌生人面前感到不安或害怕
- 避免与其他人互动
- 可能出现退缩、哭泣或躲避社交场合的行为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ADHD)
- 无法持续关注或完成任务
- 无法静坐或经常躁动
- 可能表现出易冲动、难以等待的行为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
- 社交交往困难,缺乏互动
- 刻板重复的行为和兴趣
- 可能表现出言语沟通困难或特定感觉的超敏感幼儿抑郁症
- 持续的悲伤、消沉或情绪低落
- 对活动或玩乐失去兴趣
- 可能出现不寻常的疲倦、食欲变化等行为
儿童焦虑症
- 持续的紧张、担忧或恐惧感
- 可能出现睡眠问题或肚子疼等身体不适
- 可能出现回避或逃避引起焦虑的情境的行为
了解学龄前儿童的常见心理问题及其行为表现,有助于家长、教师和保育人员能更好地识别并支持孩子的心理健康。
请注意,以上行为表现并不一定意味着孩子一定存在某种心理问题,而是作为可能的指引。
如果您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任何担忧,请与专业的儿童心理健康专家进行咨询和帮助。
简述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治疗方法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焦虑、抑郁、自卑、攻击性行为、分离焦虑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可能与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生理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下面简述一些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焦虑是学前儿童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表现为担心、害怕、紧张、不安等情绪。
针对学前儿童的焦虑问题,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行为疗法。
心理治疗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情绪焦点疗法,帮助儿童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缓解焦虑情绪。
行为疗法主要包括曝露疗法和渐进性肌肉松弛疗法,帮助儿童逐渐适应引起焦虑的情境,并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抑郁是学前儿童另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情绪低落、失去兴趣、食欲减退等。
针对抑郁问题,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家庭治疗,帮助儿童认识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提高自我价值感,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
药物治疗则在必要时使用,如抗抑郁药物等。
自卑是学前儿童另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容易沮丧等。
针对自卑问题,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行为疗法。
心理治疗主要包括自我认知疗法和个体心理治疗,帮助儿童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评价和自信心。
行为疗法主要包括强化疗法和社交技能训练,帮助儿童学会积极应对挫折和困难,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攻击性行为是学前儿童常见的一种行为问题,表现为对他人或物品的恶意攻击、破坏等。
针对攻击性行为问题,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行为疗法和家庭治疗。
行为疗法主要包括阳性强化疗法和惩罚疗法,帮助儿童学会适当的社交技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家庭治疗则帮助家庭成员改善关系,提高家庭氛围,从而减少儿童的行为问题。
分离焦虑是学前儿童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表现为分离时出现的焦虑、哭闹、拒绝等。
针对分离焦虑问题,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行为疗法。
心理治疗主要包括情绪焦点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儿童理解和接受分离的事实,缓解焦虑情绪。
学龄前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学龄前期儿童有哪些常见心理及行为问题?一、发育问题1、智力障碍: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损害,表现为智力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低于同龄儿童水平。
心理测验时智商和社会适应商数都低于70。
2、孤独症类疾病:主要包括儿童孤独症和阿斯伯格综合征,表现为语言障碍、刻板行为与兴趣狭窄、社会交往功能障碍三大主要症状。
大部分孤独症儿童同时存在智力障碍。
3、运动发育障碍:表现为身体运动以及手运动的控制和协调障碍。
4、语言发育障碍:包括单纯的语言表达障碍、混合性语言障碍、发育性发音障碍以及口吃。
二、行为问题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临床主要表现注意集中障碍和冲动多动行为。
2、幼儿攻击性行为:以攻击他人和破坏物体为主要表现。
3、咬指甲:表现为反复啃咬指甲及其周围的皮肤。
4、吸吮手指:表现为反复吸吮手指行为。
5、暴怒发作:表现为受到挫折后大发脾气,在地上打滚、哭闹、情绪爆发等现象。
6、屏气发作:在受到挫折后情绪爆发时,出现呼吸暂停,伴有口唇发绀、面色苍白,甚至有倒地抽搐、意识丧失等现象。
7、习惯性摩擦综合征:表现为反复出现双腿伸直交叉摩擦,或以会阴部倚靠在物体上摩擦,并伴有面红出汗的现象。
8、进食问题:表现为偏食、挑食、厌食、吃饭速度慢以及异食癖等各种进食行为问题。
9、睡眠问题:表现为入睡困难、夜醒、磨牙、梦魇、梦惊和睡行等各种形式的睡眠障碍。
10、抽动性障碍:表现为反复刻板地、不自主地出现眨眼、挤眼、缩鼻、歪嘴、摆头、点头、张嘴、耸肩、肢体抖动、清嗓子、喉中发出怪声和秽语等症状。
11、遗尿症:表现为5岁以后的儿童还反复出现夜间或午睡时小便尿在床上的现象。
三、情绪问题1、儿童恐怖症:过分地害怕某些特殊物体、特殊动物、特殊场景的现象。
2、社交恐怖症:在与陌生人交往时过分胆小害怕,紧张不安。
3、儿童分离性焦虑:害怕与亲人分离而拒绝上幼儿园,一旦分离或面临分离时就焦虑、紧张、身体不适和哭闹,回到亲人身旁一切恢复正常。
儿童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儿童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表现及防治方法如下:(一)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表现儿童心理卫生问题主要指发生在儿童期的行为偏异。
狭义上等同于行为问题,广义上则泛指所有的心理社会问题,也就足那些在严重程度、持续时问上都超过相应年龄允许范围的异常行为。
儿童期有以下较多见的心理一行为问题:1. 学业相关问题:学习困难、注意力障碍、自控能力差、活动过度、拒绝上学等,多发生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初入学儿童。
其中有些问题属于从学龄前期向学龄期过渡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适应不良。
2.情绪问题:如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孤僻,强迫观念、过分任性或冲动、退缩、恐惧等。
此类问题表现程度严重者,须排除精神性疾患。
3. 品行问题:如偷窃、经常说谎、逃学、破坏公物、攻击行为、各种破坏性行为等,男孩显著多于女孩。
4. 不良习惯:如习惯性抽动、吮指、咬指甲、摩擦癖、遗尿、口吃、偏食等。
判定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时,应遵循两个原则:第一,儿童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心理表现,由此表现出的占主导地位的、典型、本质的特征,称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不同年龄段儿童有不同的教育期望和要求。
只有将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和教育要求联系起来,才能对其是否存在心理一行为问题做出切合实际的判断。
第二,不能把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行为表现都视为心理一行为问题。
只有那些具有特殊性、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行为,才作为行为问题来对待。
多数儿童在发育的某阶段都会经历各种心理、行为方面的暂时性适应不良,称"心理社会发展失调",经适当的行为指导可痊愈;若久拖不治,问题常变得复杂而严重,导致心理障碍发生。
(二)儿童期心理行为问题的防治儿童期心理-行为问题有多种多样表现。
在基层幼儿园、学校中应着重针对以下四类(尤其第一类)问题进行预防和矫治:1. 学业相关问题(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儿童多动症",指由非智力因素引起的、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障碍、冲动、活动过度,并伴有学习困难和社会适应力低下的一组儿童行为异常症候群。
学龄前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学龄前儿童指的是3—7岁的儿童。
随着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学龄前儿童的情绪、情感虽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由于皮层下中枢的活动仍占优势,故此期儿童的情绪易激动、不稳定,情感也具有易变性和富有冲动性,对情感和情绪的调节性较差。
此期是幼儿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家庭是小儿出生后赖以生存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的物质和文化条件、家庭成员的关系、家长对小儿的态度以及小儿在家里的地位和生活方式,都极大的影响着小儿性格的形成。
因此,家长要充分重视婴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并注意培养小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培养积极的性格特征,为促进小儿形成良好的性格提供健康的家庭环境。
学龄前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有以下几个方面:1.反抗行为由于幼儿独立性和自我控制感的发展,在某一时间他们会表现出极端的反抗行为。
他们对家长提出的要求总回答“不”。
因此,家长常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威胁,甚至担心孩子将来会不适应社会的要求。
北京友谊医院心理门诊医生提醒家长朋友,幼儿的这种行为是自我意识独立的一种表达方式,属正常发展的表现。
如果家长能够理解和尊重儿童,适时地进行正确引导,这一阶段会很快度过。
2.发脾气幼儿有时会大发脾气,这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
幼儿已经开始独立并且知道自己的需求,但是还不知道如何用语言或合适的方法表达其感受。
常表现为赖在地上,踢腿,挥舞手臂,大声哭闹。
医生认为,小儿发脾气的原因常是疲劳、家长未能满足他们提出的要求或反复批评某些行为等。
作为家长应仔细分析小儿发脾气的原因,在避免儿童自我伤害的前提下,不要特别留意正在发脾气的幼儿,家长应尽可能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并于事后给予安抚。
家长应注意不随意惩罚幼儿,同时告诉孩子他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3.遗尿北京友谊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陈海明介绍说,小儿5岁以后仍会发生不随意排尿,即遗尿症。
遗尿大多发生在夜间熟睡时。
遗尿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遗尿症多由于控制排尿的能力迟滞所致而无器质性病变,继发性遗尿症多由于全身性或泌尿系统疾病引起。
第三单元托幼机构中常见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精神压力精神压力,已成为当今人们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据估计,人类大约90%左右的疾病与精神压力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
精神压力是过度的心理紧张,对正处于生长发育中的学前儿童的身体和心理都会产生有害的影响,帮助学前儿童应付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的精神压力是对学前儿童实施心理卫生的重要方面。
一、精神压力状态与学前儿童的身心适应精神压力状态对学前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适应都产生相当重大的影响。
(一)精神压力状态的概念不同研究者对精神压力状态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观点,在众多的理论之中,相对较完整的是交互作用理论。
1、不同研究者的不同观点对精神压力状态的定义,常因研究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而有差异。
塞里将精神压力状态看作是身体对任何需求的非特异性反应;梅森将精神压力状态看成是对有威胁的或不愉快的因素的情绪反应或唤起性反应;阿克斯特则将精神压力状态看作是导致人体基本功能不平衡的环境力量。
例如,不能实现的期望、目的和手段的冲突,负担过重或者过轻,受剥夺、无能为力、受创伤、受到能觉察到的威胁等。
2、交互作用理论在数种关于精神压力状态的理论中,精神压力状态的交互作用理论相对较为完整。
根据这种理论,精神压力状态是通过人与其环境间存在的特定关系而发生的,这是一种复杂的动力体系,精神压力状态是以心理过程为根源的个人的知觉现象,同时特别重视反馈作用的存在。
(1)拉扎鲁斯的定义拉扎鲁斯等人从这种理论出发,曾给精神压力状态下了这样的定义:“精神压力是人与环境之间的特殊关系,它取决于人对加重或超出其负荷的危机及其完好状态的评估。
”(2)交互作用理论的核心机制这就是说,人对生理和心理需要的满足的知觉,以及对满足这些要求的能力的知觉,是形成精神压力状态的根源,如果在知觉到的要求同人对自己满足要求的能力的知觉之间出现了不平衡,就会产生精神压力。
这种不平衡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那就是说,一方面机体发生了生理变化,另一方面,个体从认知和行为上试图消除造成紧张状态的要求,这种生理、心理的变化查短暂的,不平衡很快就会被调整,紧张状态就被消除;如果不平衡状态十分强烈,或者持续时间过长,机体难以应付,或者个体预期由于难以应付而可能出现不良后果,那么它就不会被消除,甚至会继续加深,最终造成机体损害。
学前儿童的常见的心里卫生问题(一)
一、儿童心理发育的障碍的特点
1.通常仅表现为情绪或行为的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孤立
的偏离状态,而不是一大堆症状。
2.这类问题或障碍,在儿童发展的一定阶段出现,可
以看作是正常现象,只有当他们表现的过分突出,或者在
不适宜出现的发展阶段出现时,才被认为是心理发育障碍。
3.这类障碍在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大的易变性
和波动性。
4.有些问题和障碍,如不及早加以矫治,可能会严重
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活动,阻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儿童的心理发育障碍的分类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资料和美国精神病协
会1980年公布的DSM-III分类诊断系统标准,将儿童青少
年的心理发育障碍归为4类:
1.情绪障碍
2.行为障碍
3.因正常机能发育迟缓而造成的损害
4.不良习惯
此外,在儿童中还存在一种中度适应不良的障碍,称
之为儿童神经症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