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辉煌与阴影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历史上的秦帝国文化解读大秦帝国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重要的一个时代。
不幸的是,作为统一帝国的短促与后来以儒家观念为核心的官方意识形态的刻意贬损,秦帝国在“暴虐苛政”的恶名下简直湮没在历史的沉沉烟雾之中。
有限史料所显示的错讹断裂且不必论,明清通俗小说《东周列国志》、《二十四史演义》等通俗史话作品中,对秦帝国的描画更是卤莽灭裂,放肆亵渎,竟然将这段历史涂抹得狰狞可怖改头换面。
这种荒诞的史观,非但是官方正统意识形态的形象化,而且流布官方,构成了中国民众源远流长的“暴秦”口碑。
事实上,对于热爱说古道今的中国老百姓而言,话本小说、评书戏剧、官方传说等对民众意识所起到的浸润奠基作用,远远大于流畅难懂的史书。
两千年来,在对秦帝国的描画评判中,旧的正统形态与旧的官方艺术异曲同工,或刻意贬损,或无意涂抹,悠悠岁月中竟是众口铄金,中国文明正源的万丈光焰竟然新奇的变形了。
这是中国历史的悲剧,也是中国文明的悲剧――一个富有正义感与历史感的民族,竟将奠定本人文明根基的伟大帝国硬生生划入异类而生猛挞伐!悲剧的深远阴影正在随着历史的提高而渐渐淡化,儒家式的狠毒诅咒也已经大体终止了。
但是,国人乃至世界对秦帝国的了解,还依然朦胧混沌。
虽然万里长城、兵马俑、郡县制、度量衡以致我们每日运用的方块字(请注重,人们叫它“汉字”),都实真实在的屹立在那里,人们观念的分裂却照旧如斯。
秦为何物?老百姓还是不甚了了。
即或在知识阶级,可以大体阐明秦帝国来龙去脉与基本功绩的,也是凤毛麟角。
通常意义上,“帝国”是一个历史概念。
它一般包含三个基本标准:其一,统一辽阔的国土(小国家没有帝国);其二,专制统治(民主制没有帝国);其三,弱小的军事扩张(无扩张不成帝国)。
秦在这三个方面都表现得极为鲜明,可算是典型的古典帝国,而不是一个普通的王朝。
所以,这部描画秦兴亡生灭过程的长卷历史小说,就叫了《大秦帝国》。
秦之作为大帝国,略早于西方的罗马帝国,但大体上是同时代的。
中古欧洲社会知识点一: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1. 法兰克王国的建立(1)时间: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
(2)建立民族:日耳曼人。
2. 查理·马特改革(1)时间:8世纪前期。
(2)内容: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
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
(3)影响:这次改革,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在各级封建主之下,农奴等劳动者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思维拓展: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西欧封建制度确立后,土地是主要财富。
国王把土地分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把土地分封给小封建主。
国王、封建主和天主教会通过层层分封建立起依次为主从的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级制度。
但是,附庸只效忠于直接的领主,对于其他领主包括更高级的领主,则不必承担什么义务。
如:国王是最大的封建主,权力也只限于自己的领地内,甚至无权管辖一个不直接隶属他的小封建主。
3. 罗马教廷的特点(1)政治上:罗马教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2)经济上:占有大量的土地,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
(3)思想上:罗马教廷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他们加紧对人民的精神统治,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
相关链接:4世纪,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基督教在西欧长期的动乱中扩张势力和影响。
“丕平献土”加强了国王和教会的联系,使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1054年,东西两派基督教会分裂。
东派教会就是东正教,西派教会就是天主教。
知识点二: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1. 西欧城市的兴起(1)10世纪开始,西欧开始出现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
(2)地点:城市多兴起于交通便利、相对安全、容易获得廉价原料和销售商品的地方,如意大利的威尼斯、英国的牛津、曼彻斯特。
2. 城市的自治斗争(1)原因:西欧城市是在教会或世俗封建主的领地上兴起的,教会或领主对城市居民进行封建统治和盘剥,他们与城市市民的矛盾日益尖锐。
(2)方式:有的通过金钱赎买,有的通过武装斗争取得自治权。
其中法国琅城是通过武装斗争取得自治权的典型。
《伊朗四千年》:曾经的波斯,现在的伊朗,四千年文明背后的故事。
一、早期历史:波斯帝国的兴亡1、埃兰人与雅利安人1.1 距今约4000年前,起源于两河流域的埃兰人到伊朗高原南侧落脚,创造了埃兰文明。
1.2 埃兰人掌握农耕技术和青铜器制作工艺,但经常与两河流域的其他国家征战,削弱了国力。
公元前1000年左右,雅利安人涌入伊朗高原,埃兰人被挤走。
1.3 雅利安人占据伊朗高原的主人,称这片地方为“雅利安“。
这个词后来演变成伊朗。
2、波斯帝国的诞生2.1 雅利安人分化成许多部族,其中一支自称波斯人,在今伊朗西南部建了个波斯王国。
公元前559年,阿契美尼德家族的居鲁士当上国王,并征服了周边国家,创建了波斯帝国。
2.2 居鲁士初步建立帝国的起行政体系,并实行宽容的民族政策,遣返了“巴比伦之囚”。
这使他备受赞誉。
2.3 公元前530年大流士一世继位,他一生致力于强化中央权力和开疆拓土,将波斯帝国推向鼎盛,总面积达1000万平方公里。
2.4 两次希波战争中波斯都败给了希腊联军,扩张势头被遏制。
3、帝国毁灭3.1 希腊东北部的小城邦马其顿崛起,统一了希腊城邦。
3.2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发起东征,连战连胜,吞并波斯帝国版图。
二、走向巅峰:古代波斯文明的最高成就。
1、塞琉古王朝和安息王朝1.1 亚历山大死后,手下将领瓜分马其顿,其中一个叫塞琉古的分得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及中亚部分地区,建立塞琉古王朝。
1.2 塞琉古王朝始终面临雅利安人一支安息人的挑战,最终被安息王朝取代。
1.3 安息王朝与罗马帝国围绕围绕叙利亚争夺两百多年,国力逐渐衰弱,最终被西南部的波斯贵族萨珊家族推翻,建立了萨珊王朝。
2、萨珊王朝2.1 萨珊王朝维持420多年,鼎它以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为中心,统治范围超过560万平方公里,又被称作波斯第二帝国。
2.2 萨珊统治时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尤其祆教和摩尼教广为传播,并对基督教产生了重大影响。
萨珊时期被认为是古代波斯文明的最高成就。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读后感《<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读后感》读了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本书,真的让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书里的内容,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清晰地看到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种种表现和内在矛盾。
列宁通过对大量经济数据和实际情况的分析,揭示了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
这可不是什么干巴巴的理论阐述,而是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
就拿垄断来说吧,以前我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很模糊。
但在书中,列宁把它讲得明明白白。
那些大资本家们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不择手段地搞垄断,控制着生产和市场。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看到的一个新闻,说某个行业里的几家巨头企业,联合起来操纵价格,把那些小公司都挤兑得没法生存。
这可不就是活生生的垄断嘛!那些巨头们赚得盆满钵满,而消费者却只能被迫接受高价的产品和服务。
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在帝国主义阶段变得更加严重。
还有资本输出这一块,以前我总觉得国际投资是件好事,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但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帝国主义时期的资本输出,往往是对落后国家的剥削和掠夺。
一些发达国家把过剩的资本投向发展中国家,不是为了帮助它们发展,而是为了获取高额的利润,甚至控制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村附近的一个工厂,说是外国企业来投资的。
一开始大家都很高兴,觉得能带来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
可后来才发现,他们用的都是廉价劳动力,而且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当地的资源被大量消耗,而大部分利润却被外国老板拿走了。
这可不就是资本输出的负面影响嘛!再说金融寡头,他们在幕后操纵着一切,掌控着国家的经济和政治。
这让我想起了看过的一部电影,里面的金融大亨呼风唤雨,左右着政府的决策。
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被他们玩弄于股掌之间,而大多数人却浑然不觉。
这种情景在帝国主义国家中屡见不鲜,那些金融寡头们过着奢华的生活,而普通民众却在为生计苦苦挣扎。
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和寄生性也让我感触颇深。
那些靠剥削和掠夺积累了巨额财富的资本家们,不再致力于生产和创新,而是沉迷于享乐和投机。
罗马帝国的文化和艺术成就罗马帝国是古代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帝国之一,不仅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在文化和艺术领域也取得了独特的进展。
罗马帝国的文化和艺术成就体现了古代罗马人的智慧、创造力和对美的追求。
一、建筑艺术罗马帝国以其宏伟壮丽的建筑艺术而闻名于世。
罗马人充分利用了拱门、圆形建筑和圆顶等结构形式,建造了许多卓越的建筑物。
其中最杰出的就是古罗马的竞技场——斗兽场,以及古罗马的斗兽场,如罗马竞技场和庞培斯圆形剧场。
这些建筑物不仅代表了当时的建筑技术水平,而且反映了古罗马人对于娱乐和艺术的热爱。
二、雕塑艺术雕塑艺术在古罗马时期也达到了巅峰。
罗马雕塑家擅长创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塑,他们注重塑造人物的形象、神态和表情,以及衣物的褶皱和细节。
这些雕塑作品体现了古罗马时期对于人体美的理解和追求。
最著名的古罗马雕塑包括大卫雕塑、雄狮像和罗马皇帝的雕像等。
三、绘画艺术古罗马的绘画艺术相对较少保存下来,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一些壁画和马赛克画来了解古罗马绘画的风格和特点。
古罗马的绘画强调色彩的鲜艳和明亮,主题通常是描绘神话故事、历史事件和宴会场景等。
罗马画家善于运用透视法和阴影效果,以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四、文学艺术罗马帝国是古代文学的重要中心之一,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诞生于这个时期。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古罗马的诗歌和戏剧。
古罗马的诗人如维吉尔和荷马在他们的作品中讲述了史诗般的故事,歌颂了英雄和神话人物的事迹。
而古罗马的戏剧则以喜剧和悲剧为主要形式,通过舞台表演向观众传达情感和思想。
综上所述,罗马帝国的文化和艺术成就在古代世界中独树一帜。
其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和文学艺术都达到了非凡的高度,不仅为后世的文化遗产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而且对于现代的艺术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罗马帝国的文化和艺术成就将永远被人们所称赞和传颂。
九年级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培优第一阶——基础过关练一、单选题1.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在欧洲,拜占庭时期的《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其中被誉为“罗马法律高度精细的汇集”的法典是()A. 《汉谟拉比法典》B. 《十二铜表法》C. 《查士丁尼法典》D. 《拿破仑法典》2.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说:“他的胜利所获致的虛衔早已化为尘土,然而他作为立法者的名声却镌刻在一个公正而持久的纪念物之上”。
这里所说的“公正而持久的纪念物”指()A. 《拿破仑法典》B. 《汉谟拉比法典》C. 《十二铜表法》D. 《查士丁尼法典》3.胖虎是中世纪巴黎大学的学生,她在修完基础性课程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后,开始学习专业课之一法学课。
课堂上,她要先学用来指导学习法律文献的是()A. 《查士丁尼法典》B. 《法学汇纂》C. 《法理概要》D. 《新法典》4.查士丁尼任东罗马帝国皇帝后,编订了《查士丁尼法典》,它与同时或稍后编纂的《法学会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
这一法律体系()A. 加强了拜占庭帝国的社会治理B. 保障了西欧封建庄园的司法权C. 废除了东罗马帝国的奴隶制度D. 成为近代西方民法的参照蓝本5.拜占庭帝国延续了一千多年,是欧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其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史料、著作、哲学思想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它被下列哪个国家灭亡?()A. 亚历山大帝国B. 罗马帝国C. 奥斯曼土耳其国家D. 阿拉伯国家6.“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该“帝国”()A. 曾地跨欧亚非三洲B. 出现最早成文法典C. 最高等级是婆罗门D. 社会的基础是庄园7.古代有一个欧洲帝国,国运延续千年之久,其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史料、著作、哲学思想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日不落帝国的名词解释日不落帝国(Empire on which the Sun never sets)这一词汇常用来形容历史上曾经具有庞大殖民地帝国的国家。
它最早出现在西班牙帝国时期,后来扩展到荷兰、法国和英国等国。
这个词汇旨在揭示这些帝国拥有遍布全球的殖民地,以致太阳永不落在它们的统治区域。
一、西班牙帝国与日不落西班牙帝国是第一个被形容为“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地帝国,定居于16世纪时的美洲和菲律宾。
当时,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统治的领土横跨欧洲、亚洲和美洲,使得西班牙王国始终有地区处于白天或黄昏时段,太阳从未完全落下。
西班牙帝国的日不落地位来自于该国在16世纪的殖民扩张,特别是在南美洲的征服。
由于位于西班牙的中央,西班牙国王决策逐渐向全球扩展,直至其统治地面积超过了任何一个帝国。
在西班牙巅峰时期,它不仅掌控着美洲的大部分土地,还统治着包括法国、荷兰、意大利在内的其他欧洲国家。
然而,西班牙帝国的繁荣并没有持续太久,在17世纪时出现了衰落,并失去了其日不落的地位。
二、荷兰帝国的黄金时代继西班牙之后,荷兰成为了第二个被冠以“日不落帝国”的国家。
17世纪,荷兰帝国创立了一个庞大的殖民地帝国,像曾经的西班牙一样,覆盖了南美洲、亚洲和非洲。
由于荷兰帝国的海洋实力,它成为了一个大规模的商业帝国。
荷兰人利用他们强大的舰队剥削殖民地资源,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从而积累了巨额财富。
荷兰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荷兰西印度公司成为了当时最强大的殖民地贸易机构。
不过,荷兰帝国的日不落地位最终也没有持续多久。
在18世纪,由于当时大英帝国的崛起和军事实力的削弱,荷兰帝国逐渐走向衰落。
英国利用其强大的海军在政治、商业和军事上对荷兰进行了压制,夺取了荷兰依赖的殖民地和贸易。
三、大英帝国与日不落的传承大英帝国是历史上最著名也最广为人知的“日不落帝国”。
18世纪至20世纪,大英帝国成为了世界第一超级大国。
英国通过其殖民地的力量,拥有了庞大的领土,从南美洲到亚洲、非洲和大洋洲,遍布全球。
帝国的辉煌与阴影——论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利与弊及美国电影对世界的影响班级:广编1304班姓名:刘龙飞学号:201300210401内容摘要:“艺术分工的极端化,对企业家和统计家的盲目信赖,尤其是金融资本家对涉及人和社会的主题的禁止——这些似乎是好莱坞制度最根本的缺陷。
”①庞大帝国在其辉煌的同时,也暗暗隐含着弊端。
关键词:类型电影,帝国,弊端。
好莱坞电影起源于上世纪初,因为其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吸引了许多的拍摄者。
后来由于美国电影业被专利公司的垄断,为了逃避控制,一些小公司和独立的制片商纷纷涌来,逐渐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电影中心。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十年中间,对于美国电影而言,乃是一个征服全世界的兴盛时期。
外国影片在美国两万家电影院的上映节目中已经完全消灭。
在世界各国,美国影片占着上映节目60—90%的优势,每年约有两亿美元被用来生产800多部影片。
电影方面的投资超过15亿美元,这样大的资金使电影事业在美国成了一种大规模的工业,在资本上可以与制造汽车、罐头、钢铁、石油、纸烟这些美国最大的工业相比拟。
”②资本的雄厚,使得影片的产量增多,保证了每年好莱坞对世界的电影倾销,好莱坞也在无形中成为了美国电影的代名词。
在二十年代末期,好莱坞出产的电影由于不同题材或技巧表现形成了不同的影片范式,西部片,喜剧片,强盗片,歌舞片和战争片等初具规模。
随之不断发展的还有好莱坞首创的类似工厂流水线的制片生产模式,也就是后来的美国电影工业的制片厂体系,通过这一制度的保驾护航,好莱坞的制片商们为了适应工业化生产的需要,牟取巨额的利润,大量拍摄迎合观众喜好的电影,强化了类型电影的概念。
在这一期间,最突出的类型电影有喜剧片,西部片,强盗片和音乐歌舞片。
众类型电影在当时好莱坞电影中占据绝大部分份额,各有一席之地。
好莱坞的类型电影,事实上就是在主题和题材、图像和符号、任务和情节以及形式和技巧等方面所进行的雷同的比较。
而特别是那些明星所饰演的角色与人物形象,被人们看作是专门的具有代表性的,如西部牛仔——约翰·韦恩、侦探——亨弗莱·鲍嘉、强盗——凯格尼。
如果让他们去演爱情片,歌舞片,绝对就没有那种特有的类型本质。
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制作和类型电影观念的发展,尽管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电影的叙事模式和叙事语言,但在整体上看,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叙事模式,仍旧隶属于戏剧性的叙事结构。
类型电影强调影片的故事情节取胜,人物关系也从属于情节关系。
好莱坞强调连贯性的剪辑和流畅性的时空组合,以利于一环扣一环的封闭因果关系的线性发展。
影片的情节和镜头也遵循着逻辑的发展,竭力造成时空的连贯性,以便于得到观众的认同。
封闭的结构模式造成了影片大团圆的定局,也决定了影片人物和环境的假定性和不真实性。
这一叙事模式还带来了一系列技巧和手段的封闭性:画面构图的全部信息集中在银幕主人公的中心位置上;灯光照明造成同堂亮的效果,使人物与真实环境隔绝开来等等。
而“三镜头法”作为好莱坞分镜头的程式化手法,谁说话镜头就给谁,代替观众的思维,做观众的上帝,让观众跟着电影故事走,诱使观众简单地认同影片及人物的观点和态度,让观众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剪辑方法则不过是完成分镜头的任务,并使影片顺畅,连贯和光滑地让人看不到剪辑的痕迹。
这种顺畅往往是台词接台词,因此声音也是封闭空间的表现。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一定的内容服务的,是为了褒扬那神圣不可侵犯的文化属性。
景和物、人物和动作是稳定的,是不可改变的文化属性的一种概念。
电影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电影传播文化的方法是隐蔽的潜在的,她把丰富的文化“内置于”艺术作品的叙事情节中,观众通过电影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直接感触到的是一种感性的、直观的力量,在这种艺术形象的基本精神图景中感悟、理解出的是关于人性的、道德的、伦理的文化内容。
电影也能建构出能够被国民普遍认同的文化核心价值观,进而确立一种大众共同信守的文化秩序。
美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基督教国家,“新教精神”作为宗教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美国精神的主体,渗透到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日常的道德规范。
“新教精神”也作为美国电影文化的一面旗帜,一直贯穿与美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比如基督教观点认为上帝创造每一个个体都有其意义,每一个生命无论是高贵还是卑微,都极为宝贵。
在很多好莱坞灾难片里拯救地球的不是总统、将军、特工这样的大人物,往往都是意想不到的小人物。
1999年新线公司出品的《骇客帝国》是典型的包涵基督教哲学的一部电影,影片充满了各种宗教式和哲学化的隐喻。
最终拯救人类命运的“救世主”尼奥,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白领,偶然一次网络结识了神秘人物墨菲斯特,在他带领下,尼奥认识到自己所在的世界是一个由电脑人所控制的虚拟世界,而真实的人类世界正被其压迫濒临灭亡,尼奥选择吞下一种奇特的药丸获得重生进入真实世界,在真实世界中尼奥重新突破自我,学习各种本领,最终在与电脑人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成功地保护了人类的生存。
这一故事结构有很大的隐喻性,象征着《圣经》中耶稣基督道成肉身,作为“救世主”降临在世。
2009年罗兰,艾默里奇的《2012》在结构上也是模式化的体现,影片中淹没地球的大洪水,与最后拯救人类的大船让人们自然会想起《创世纪》中代表上帝愤怒的大洪水与挪亚方舟。
而片中约翰·库萨克饰演的电影主人公是一个离婚的中年男人,由于经常迟到,与前妻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们都不尊重他,事业也不如意,以给有钱人当司机来糊口,但当大灾难来临时他表现出超前的判断力和勇气,最终他不仅拯救了全家人的生命,也拯救了方舟上所有人的生命,成为令人敬仰的英雄,卑微的小人物凭借一己之力拯救了世界。
由新教精神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所融合产生的“个人主义”也是美国文化价值的核心。
其主旨是:强调人是具有独立精神的个体,应该在政权和宗教之外保持一种人格上的独立与自尊。
在文化上强调个人独立性、创造性,强调个人自由发展。
这种精神表现在电影里,便是美国片中形形色色的“孤胆英雄”。
从50年代起,大量的“个人主义”的英雄人物就出现在美国的西部片中。
2003年在美国电影协会(AFI)评选的“美国片十大英雄”中,1962年的影片《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律师阿提克斯·芬奇名列榜首。
在这个集合了慈父、好公民和反种族歧视斗士等多重身份的角色身上,普通的美国人可以发现他们心目中的理想和人生守则:勇敢、乐观、正直、坦诚……这正是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独立精神的集中体现。
上世纪50年代的电影《正午》中的退休警长,一个以孤独的正义对付邪恶的英雄,用自己执着的行动表明有时正义在少数人手中。
影片在美国影响巨大,并且被誉为历届美国总统最爱观看的影片。
此外70年代电影《巴顿将军》里的铁血统帅,80年代史泰龙主演的《第一滴血》系列里的特种兵兰博,90年代施瓦辛格主演的《终结者》系列里的未来战士……,都是个人英雄主义的集中体现。
正是这种封闭的态度创造出了一个自满自足的好莱坞类型电影的世界。
使电影成为创造观众内心虚幻世界的工具,满足人们对事业,感情,生活不满的宣泄。
不得不说,好莱坞通过这种类型电影的量产,迅速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电影中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得到了巨额的利润。
但是“艺术分工的极端化,对企业家和统计家的盲目信赖,尤其是金融资本家对涉及人和社会的主题的禁止——这些似乎是好莱坞制度最根本的缺陷。
”①庞大帝国在其辉煌的同时,也暗暗隐含着弊端。
“在第一次大战期间和有声电影出现后的几年中,洛杉矶的郊外犹如一座沸腾的熔铁炉,从那里不断地倾泻出大批的影片。
可是,这种时代很快就过去了。
在金融巨头们的命令下,好莱坞变成了一架庞大的“制造腊肠的机器”这一机器无论是对杰出的题材或对最突出的个性,一概都无情地加以扼杀。
雷内·克莱尔对这一点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穿长统皮靴的开路先锋们,他们的地位已经被戴眼镜的金融家所代替了。
……好莱坞二十年来没有出现过一个像格里菲斯或卓别林那样的新人才,只有傻子才会相信这是偶然的现象。
美国影片上虽然还有导演和编剧的名字,但是他们已经成了一种应景的点缀品。
除了几个极个别的例外,他们的签名简直是像纸币上的签名一样,成了一种例行的公事。
……人们在影片上所看到的名字,只不过是一个万能而又不露面的管理机关所雇用的一批职员的姓名而已。
……”(参见克莱尔为罗伯特·费洛莱的《好莱坞今昔》一书所写的序文)。
这几句辛酸而一针见血的话,是雷内·克莱尔经历了好莱坞的长期生活以后所写的,它可以说是很好地描绘出好莱坞生产的大部分影片的特点。
”③好莱坞虽然拥有了众多优秀的人才,拥有雄厚的财力、物力、然而,却没有形成美学上有影响的电影流派或学派。
单纯的幻想与快餐式的电影文化,仅仅以视觉效果与骇俗的故事来吸引观众,虽盈利颇多却并没有实质性的推动世界电影的发展,缺乏艺术与对人性的关怀。
这是好莱坞最大的弊端。
而对于我国的电影业来说,发展电影事业,将其推广至全世界,需要学习一些好莱坞的运营方式,成功的商业电影运作可以带来很多外围的消费效应,进而推动文化的发展。
按照成为共和党领袖的清教徒,威廉·海斯的说法,电影变成了旅行商人,“商品跟在影片后面,凡是美国影片深入的地方,我们一定能够销售更多的美国货物”。
而文化为电影发展不断提供新的动力,全世界电影产量每年数千部,这些电影看似丰富多彩,但其中不乏大量影片故事雷同,剧本结构模式化,所以中国电影应避免此现象,运用各种新鲜的文化元素对电影进行包装,也使得电影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文化形态。
参考文献:①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版P286②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版P247③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版P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