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变化(课堂PPT)
- 格式:ppt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27
观察、描写景物动静变化(表格)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写,掌握景物的动静变化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自然景物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景物的动静变化概念及意义。
2. 观察和描写景物动静变化的方法和技巧。
3. 实践练习:观察和描写身边的景物动静变化。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景物动静变化的概念和意义,传授观察和描写的方法和技巧。
2.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描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和描写的心得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景物动静变化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 教学场地:教室、校园或户外环境。
3. 表格:用于记录和展示学生的观察和描写成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PPT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景物的动静变化。
2. 讲解:讲解景物动静变化的概念和意义,传授观察和描写的方法和技巧。
3. 实践:分组进行实地观察,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和技巧进行描写。
4. 分享:分组分享观察和描写的成果,讨论景物动静变化的精彩之处。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观察和描写景物动静变化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继续观察和描写身边的景物动静变化,提高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地观察和描写过程中的表现,评估其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 评价学生在分享和讨论环节的参与程度,以及对其所在小组成果的贡献。
3.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其对课堂学习的掌握程度及作业的完成质量。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景物摄影比赛,鼓励学生用镜头捕捉景物的动静变化。
2. 邀请当地画家或摄影师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在创作中如何捕捉和表现景物动静变化的经验。
3. 开展校园景物绘画活动,让学生通过绘画表达对校园景物动静变化的认识和感受。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反馈,评估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我们身边的痕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观察并描绘身边的痕迹,了解痕迹的产生原因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学生能够运用线条和色彩表现不同的痕迹,培养观察力和表现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关注,激发他们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课堂导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痕迹,引发学生对痕迹的兴趣。
2. 痕迹的认识:介绍痕迹的概念、产生原因和特点。
3. 痕迹的表现:引导学生运用线条和色彩表现不同的痕迹。
4. 学生实践:学生自主创作,描绘身边的痕迹。
5. 作品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痕迹,运用线条和色彩表现不同的痕迹。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线条和色彩表现痕迹的特点和美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范画等。
2. 学具:画纸、铅笔、彩色笔、水粉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a.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痕迹,如水迹、脚印、划痕等。
b. 学生分享自己发现的痕迹,引发学生对痕迹的兴趣。
2. 痕迹的认识a. 介绍痕迹的概念、产生原因和特点。
b. 学生举例说明自己了解的痕迹。
3. 痕迹的表现a. 引导学生运用线条和色彩表现不同的痕迹。
b. 示范如何运用线条和色彩表现痕迹的特点和美感。
4. 学生实践a. 学生自主创作,描绘身边的痕迹。
b.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作品展示与评价a.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
b.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我们身边的痕迹》2. 板书内容:a. 痕迹的概念、产生原因和特点。
b. 痕迹的表现方法:线条和色彩。
七、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学生选择身边的痕迹,进行描绘和表现。
2. 作业要求:运用线条和色彩,表现痕迹的特点和美感。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学生对痕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运用线条和色彩表现不同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