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知识归纳
- 格式:doc
- 大小:16.61 KB
- 文档页数:2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知识点总结《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是七年级历史下册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从蒙古的兴起到元朝的建立及元朝的政治、经济与民族融合。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必考知识点1.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从此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2.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
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3.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记述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东方见闻的《马可·波罗行纪》一书,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4.元朝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还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5.元朝时的民族融合:(根本原因是国家的统一)表现:许多汉人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作出贡献;边疆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已经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形成一个新的少数民族——回族。
作用: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案一、知识目标1.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
2.掌握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3.掌握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祥的抗元斗争。
4.掌握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行省制度的建立。
5.掌握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大都的繁荣、频繁的中外往来、民族融合的发展等基本史实。
二、能力目标1.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对元朝民族融合的讲述,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由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1206年建立蒙古政权,铁木真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2.1227年,蒙古军队灭掉西夏。
(成吉思汗在进攻西夏时去世)3.1234年,蒙古灭掉金。
蒙古灭金后,南宋与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这种局面持续了40多年。
4.元朝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迁都大都(今北京)5.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统一全国※※注:元朝统一的意义:①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②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③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统一的王朝;④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交融。
※※注:抗元英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注:如何看待元朝统一与文天祥的抗元?①二者并不矛盾,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②元朝的统一具有进步性,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③文天祥抗元具有正义性,抗元失败后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的气节,理应受到后人的敬仰。
第11课元朝的统治1.元朝的疆域:超越汉朝和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民族融合:元朝时,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3.忽必烈建立元朝后,为了加强对辽阔的疆域的统治,巩固统治,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在中央:1)中书省——行政,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政务;2)枢密院——军事;3)御史台——监察。
在地方:1)把山东、山西、河北称为“腹里”,直属中央的中书省;2)设置了10个行省;3)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
※※注:行省制度的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②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4.元朝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管辖方式台湾——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西藏——由宣政院直接管辖。
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促进了民族交融。
第十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蒙古统一的背景:部落混战,民族压迫;人民渴望和平安宁
2.统一时间:1206年统一蒙古草原
3.人物:铁木真(成吉思汗)孙子:忽必烈
4.政权:建立蒙古政权
相关史事: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草原后,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把蒙古人按编制组织起来,平时生产,战时出征;又组建了一支有一万人的护卫部队,还建立司法机构,创制蒙古文字。
这些措施,促进了蒙古族的发展壮大。
二、蒙古灭西夏与金
1.1227年蒙古灭西夏
2.蒙古与南宋结盟,夹击金。
1234年蒙古灭金,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
面形成。
三、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背景:
2.元的建立时间:1271年
3.建立者:忽必烈(元世祖)爷爷:铁木真(成吉思汗)
4.国号:元
5.民族:蒙古族
6.都城:大都(今北京)
7.年号:中统
8.1)忽必烈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shì)杀”的建立,
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2)影响:推行中原地区的各种制度与文化
9.1276年元攻入临安,南宋灭亡。
文天祥、陆秀夫等人拥立南逃的宋宗室成员继续抗
元。
1279年元完成全国统一
四、元统一全国的意义
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先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是历史的进步。
知识拓展:
文天祥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关押时写下了《正气歌》年仅47岁。
成吉思汗像忽必烈像文天祥像。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同步练习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原生活与大兴安岭地区,后来向西迁徙,进入草原地区,过着游牧生活。
● ※铁木真,1206年,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尊称为“成吉思汗”。
蒙古灭西夏与金● 1227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消灭西夏。
● 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和南宋结盟,南北夹击,1234年,蒙古灭金。
● 金被灭后,南宋和蒙古对峙局面形成,蒙古军队南下攻南宋,双方持续征战40多年。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1260年继承汗位。
● 忽必烈接受汉朝儒臣的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建议,实行“治国安民”的方略。
●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元,1272年定都于大都。
● 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临安,南宋灭亡,南宋大臣陆秀夫、文天祥等继续抗元。
● 1279年元灭南宋残部,完成全国的统一。
● 元朝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间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1.“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
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天堂》这首歌曲深情表达了蒙古族歌手腾格尔对家乡的赞美。
历史上蒙古族曾经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元王朝,其建立者是(B)A.成吉思汗B.忽必烈C.努尔哈赤D.阿保机2.下列各项中属于元朝的是()①组织军队灭西夏②灭亡南宋③杀害文天祥④灭亡金政权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体现了南宋哪位抗元将领的崇高气节()A.文天祥B.岳飞C.寇准D.李纲4.元朝结束自晚唐五代以来的分裂局面,完成全国统一的标志性事件是( )A.西夏灭亡B.蒙古灭金C.元军攻入临安D.元军攻灭南宋残部5.北京晚报上曾有一篇文章写道:金哀宗完颜守绪曾对钓鱼台美景大为赞叹,写有“金主銮舆几度来,钓台高欲比金台”的诗句,称钓鱼台堪与燕昭王的黄金台相媲美。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知识归纳
知识归纳:
知识点1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蒙古族概况: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原先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后来向西迁徙,进入草原地区。
蒙古族善于骑射,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的生活。
2.统一蒙古
( 1 )背景:12世纪时,蒙古草原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互之间为争夺人口、草场、水源、牲畜而频繁发生战争,生灵涂炭。
人们盼望草原统一起来,结束战争。
( 2 )经过: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知识点2 蒙古灭西夏与金
3.蒙古灭西夏: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首先进攻西夏,西夏向金朝求援。
由于西夏曾和金交恶,所以金朝皇帝拒绝支援西夏。
在蒙古军队的进攻下, 1227 年西夏灭亡。
4.蒙古灭金
( 1 )战略:蒙古和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
( 2 )时间:1234年,蒙古灭金。
( 3 )影响:金朝灭亡后, 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
蒙古军队南下进攻南宋,双方之间的战争前后持续了40多年。
知识点3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5.背景
( 1 )忽必烈即位:1260年,忽必烈继承了汗位。
( 2 )忽必烈建制:忽必烈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他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
6.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
7.统一
( 1 )南宋灭亡: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南宋大臣陆秀夫、文天祥等人拥立南逃的宋宗室成员,继续展开抗元斗争。
( 2 )统一: 1279 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 3 )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