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发动时相提前与心理行为问题关联性的性别差异论文
- 格式:pdf
- 大小:381.24 KB
- 文档页数:5
心理学报 2022, Vol. 54, No. 7, 813 827 © 2022中国心理学会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https:///10.3724/SP.J.1041.2022.00813收稿日期: 2021-03-23* 湖北省高校学生工作精品项目一般资助项目(2019XGJPX3023)资助。
段文婷和孙启武同为第一作者通信作者: 王铭,E-mail:*****************.cn 青少年早期亲社会行为倾向、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发展级联的个体内分析*段文婷1 孙启武1 王 铭2 吴才智1 陈真珍1(1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湖北省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9)(2武汉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武汉 430070)摘 要 认识亲社会行为倾向、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的发展级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具有重要价值。
采用个体内分析方法分析了894名初中生3年的追踪数据, 并与传统的交叉滞后面板模型进行比较。
结果发现:(1)在个体内水平, 亲社会行为倾向与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具有中等或较弱的协同变化关系, T1亲社会行为倾向可负向预测T2内化问题, T2亲社会行为倾向可负向预测T3外化问题, 具有较弱的预测作用; (2)在女生群体中, T2内化问题可正向预测T3外化问题, 而在男生群体中, 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没有相互预测作用; (3)亲社会行为倾向的4个因子(公开的、依从的、情绪的和利他的)可负向预测内化问题, 它们仅在T2可负向预测外化问题, 具有较弱的预测作用; (4)个体内分析方法得到的研究结果与传统交叉滞后分析方法不同, 不同的个体内分析模型得到的研究结果也不同。
结论:青少年早期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发展可降低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 这种作用具有性别差异; 个体内分析方法在青少年心理病理发展研究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学 术 论 坛197科技资讯 S CI EN CE & T EC HNO LO GY I NF OR MA TI ON 时间知觉是指个体对客观事件的顺序性和持续性的反映。
时间知觉又可分为两大类:时序知觉和时距知觉。
前者是人们对事情先后顺序的判断,后者是指对客观事件持续时间长短的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心理活动,正确估计时间对人的生存和生活都有重要意义。
对时间知觉的研究,尤其是时距知觉的研究,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时间知觉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国外,斯迈思,戈德斯通(E.J.Smythe,1957,5.Gold-stone,19,8)等人[1],曾研究过6-14岁儿童对以秒计的主动时间估计和被动时间估计,爱尔金[1]研究过儿童对时间间隔的估计,欧美及苏联心理学界[2]也曾在个体年龄、个性、认知方式、适应水平、注意、记忆、情绪、态度等诸种心理因素方面进行过一系列研究。
国内有关时间知觉的心理研究近年来也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黄希庭[1]对5-8岁儿童时间知觉的研究算是我国早期优秀关于时间知觉研究的实验,而后研究者多将其兴趣投向运动[3]、音乐[4]、情绪[5]、年龄[6,7]等因素对时间知觉的影响。
林仲贤曾在影响时间知觉差异性因素的实验研究中提到过两类时距,未发现时距呈现类型对时间知觉有明显影响[2],而郭秀艳则发现时距类型和时距长度在时距估计中都存在主效应,并且时距类型与时距长度存在交互作用[8]。
在这些实验中,大多数研究者都很少或没有将性别这一因素单独取出来作为变量加以研究。
如大多数人所认为的那样,男女性在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那么在时间知觉上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呢?因此,该研究主要着手于性别差异这一因素,探讨男女大学生在时距呈现类型和呈现时间不同的情况下,时间知觉究竟孰优孰劣。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长江师范学院本科生8名,男女各半,以前均未参加过类似实验。
中学生“大五"人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南京市宁海中学朱新宇[摘要]目的:主要探讨不同年级、性别等方面中学生―大五‖人格及心理健康的关系。
方法:用新五因素测验、症状自评量表对174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该中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调查人群中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不同程度问题比例占32.8%。
高二学生的强迫症状和抑郁两因子分显著高于初二。
高二学生在神经质上高于初二学生,初二学生的外倾性、开放性高于高二学生。
神经质与心理症状各因子具有显著正相关,外倾性、一致性、责任感与各因子几乎都呈负相关。
结论: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具有可塑性。
健全的人格发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人格;心理健康;中学生;文科生1 问题的提出中学阶段是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由于生理上日趋成熟,而社会阅历浅,心理不成熟,学生极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中学生所承受的压力也在逐年增多。
学校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生就有可能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及社会适应等方面出现问题。
许多学生在行为中常表现的种种异常,如撒谎、旷课、逃学、抽烟酗酒、打架、偷窃等并不是单纯的品行问题。
它们往往与人格特质、心理健康相关。
近年来,西方―大五‖人格结构模型的出现被称为是人格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人们认为―大五‖因素模型(big five factors model)是适合全人类的[1]。
依照McCrae 和Costa 的五因素模型:构成人格的大五因素分别是:外倾性(Extraversion),表示热情、自信、善社交等;一致性(Agreeableness) ,表示谦虚、有爱心、重合作;责任感(Conscientiousness) 表示自制和严谨;神经质(Neuroticism),指人们情绪的稳定性和调节情况;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指对经验持开放、探求态度。
当我们的心跳不再像钟摆一样稳定,而是突然有了额外的跳动,我们可能会感到惊慌不安。
这种额外的心跳可能发生了一种心律失常,被称为早搏。
异常跳动如起源于心房,叫作房性早搏;如起源于心室,叫作室性早搏。
青少年时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也是许多人第一次注意到心脏跳动异常的时期。
但其实不必过分担心,早搏在许多人身上是常见且无害的。
在这篇科普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室性早搏的相关知识,以帮助青少年和家长了解并管理它。
1.什么是室性早搏?正常的心跳是由心脏的窦房结启动并控制,当额外的心室电冲动提前触发并带动了一次心跳,即发生了室性早搏,又被称为室性期前收缩,俗称“间歇”。
室性早搏提前于正常心跳发生,这一跳脱离了窦房结对心脏的控制,之后会有一段长的停顿等待窦房结的再次统领,这段停顿称代偿间歇。
如果感觉心脏漏跳,那很可能是发生了室性早搏。
实际上,漏跳并不意味着停止跳动,而是室性早搏比正常的窦性搏动提前到来,紧随其后的代偿间歇会使下一次正常的心跳搏动更有力。
室性早搏的分类:室性早搏可单独或重复发生,连续二个室性早搏被称为双胞胎(成对室早);连续三个被称为三胞胎;三次及以上的连续室性早搏发作被归类为预后糟糕的室性心动过速。
当室性早搏与正常的心率交替出现,被称为二联律;如每三次心跳含一个室性早搏被称为三联律。
2.青少年发生室性早搏会有哪些症状?室性早搏的症状变异度很大,大多青少年和文/蔡宜婷 贾莉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儿童发生时无明显不适感,仅体检时发现。
当室性早搏发生时,由于早跳的发生和之后的停顿、以及恢复后更有力的下一次跳动,会产生漏跳感、强有力的心跳所致的心悸,甚至瞬间急跳。
此外,室性早搏提前带动一次心室收缩,缩短了心室在舒张期血充盈时间。
这可能导致心腔内储备血量不足,进而影响心脏在收缩期的血液排出量。
这种血液排出量的下降可能会影响到心脏、脑部甚至肌肉的血液供应,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如胸闷胸痛和头晕乏力等。
室性早搏有无症状及症状的轻重程度并不取决于早搏的数量,不同的个体对室性早搏的感知和反应可能存在差异。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早期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 *王秋英1 黄巧敏2 刘晓凤3,4 迟新丽3,4(1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深圳 518001) (2 深圳大学法学院,深圳 518060) (3 深圳大学心理学院,深圳 518060)(4 深圳大学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研究中心,深圳 518060)摘 要 为探讨家庭功能对青少年早期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以及心理韧性和性别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采用家庭功能量表、心理韧性量表和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量表对1284名初一学生进行测查。
结果显示:(1)家庭功能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
(2)心理韧性在家庭功能和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即家庭功能可以通过心理韧性间接影响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
(3)家庭功能对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中介过程的前半条路径和直接路径受到性别调节,具体而言,相比于男生,在女生群体中,家庭功能对心理韧性的影响更大;相比于女生,在男生群体中,家庭功能对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更大。
关键词 家庭功能,外化问题行为,心理韧性。
分类号 B8441 引言青少年阶段是儿童向成人过渡的关键时期,也是各种外化问题的高发期(Vitória, Salgueiro, &Silva, 2011),相较于儿童时期,青少年早期是吸烟、饮酒、逃学等外化问题行为急剧增加的时期(常淑敏, 张丽娅, 王玲晓, 2019; Huang, Lanza,Murphy, & Hser, 2012)。
研究发现,青少年早期外化问题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如学业、心理健康等(Hishinuma, Chang, McArdle, & Hamagami,2012; Jun & Choi, 2015)。
因此,考察青少年早期的外化问题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尤为重要,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干预方案提供实证依据和理论框架。
健康护理青春期健康87浅析青春期经前期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刘力瑞西安外事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00【摘要】女性青春期健康问题是全球健康组织与机构关注的重要问题,青春期月经问题是其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在分析青春期经前期综合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产生原因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青春期女性经前期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旨在为青春期女性经前期综合征患者提供可靠的缓解方法。
【关键词】青春期;经前期综合征;护理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生殖健康已成为女性健康的首要问题。
很多国家在性和生殖健康的宣传与服务上往往忽略了未婚和青春期女性的需要[1]。
对于青春期女性而言,生殖健康问题中的月经问题是困扰女性的主要问题之一。
研究显示,经前期综合征为影响青春期女性健康的第二位因素[2]。
青春期是生长过程的第二高峰,此阶段青少年个体激素水平分泌旺盛,其中荷尔蒙水平的变化对青少年的情绪有显著影响,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时期,个体躯体和心理状态的显著变化,更容易导致一系列行为或情绪问题。
经前期综合征在此阶段出现,以周期性的躯体不适及焦虑、抑郁情绪为特征,发病率高,对女性生理、心理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干扰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1青春期经前期综合征从青春期开始,子宫内膜会在卵巢分泌的雌孕激素作用下发生周期性脱落,与血液一起经阴道流出体外,形成月经,从月经的第一天起到下次月经来临前一天为止是一个完整的月经周期[3]。
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PMS)往往出现在女性经血排出过程中,成为困扰女性的主要问题。
“PMS”是指在女性月经周期的黄体期(经前7~14d)出现的一系列情绪、行为和躯体不适的症状,并在月经来潮后很快好转或消失,表现为易激动、焦虑、抑郁、失控感等情绪症状,睡眠障碍、食欲改变、注意力低下、社交退缩等行为症状,乳房胀痛、头痛、腹泻等躯体症状[4]。
PMS 易发生在青春期到20岁之间,随着社会的发展,受饮食结构与居住环境的改变等因素的影响,女性青春期早熟现象已经相对普遍,但生理的成熟往往与其心理的成熟不相匹配,心理成熟严重滞后于生理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