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退化的原因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1.过度放牧的影响在当地,其一直延续着传统落后的放牧模式的生产经营方式,规模的扩大主要依赖于扩大放牧面积,以放牧面积的扩大和牲畜数量的增加来实现相关产业的发展,深加工方面发展的不是特别好。
畜牧与粗放型的扩大,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更多的天然草地被使用。
草原上这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发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草原退化的恶性循环。
2.人为破坏现象比较严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人口数量剧增,人们在草地上的活动也变得更加的频繁。
近几年,新疆每年采挖的甘草数量基本上是在三万多吨以上,但是每1千克的甘草就要破坏五平方米的草地,按这样的破坏速度,新疆的草原环境前景发展堪忧。
另外,从新疆目前的生活方式来看,大多数都是烧柴为生,而这些木柴主要来自于沙漠地区的植被和树木。
此外,中草药的采挖以及滥砍滥伐不仅影响了牲畜的饲料来源,同时也对草地和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3.降水偏少、气候干旱新疆属于中温带亚干旱大区、干旱大区气候带,虽然水资源丰富但降水较少。
在全球性气候变暖的情况下,阿勒泰市的气候呈现明显变暖、增温的总趋势。
在这种干旱、极端干旱区,气候变化主要通过对水资源配置变化的作用而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
因为干燥,空气湿度低,云雨少,使得地面植被相对稀疏,一起风就尘土飞扬,尤其是戈壁滩上时时有风沙弥漫。
这使草地生产经常处于一种受干旱威胁的不利状态。
这种缺水严重的状况给牧草生长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使草地畜牧发展常常受挫。
因此,当水资源极度缺乏时,就会直接打破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而加剧草地退化的进程。
4.其他原因作为我国矿物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新疆的煤、石油、天然气和金属矿产资源都比较丰富,而且储藏的数量比较可观。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开采步伐的不断加快,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在矿物开采的过程当中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比如说,由于开过度开采,草原植被遭到破坏性的毁灭,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新疆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工作措施傅强草原是自然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生态平衡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新疆的草原面积广阔,草场资源为牧区人民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保护草原生态、遏制草原退化是新时期的重要任务。
加强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2019年第一年在新疆实施退化草原修复治理补助项目,国家投资4.4亿元,修复治理208万亩,修复治理过程中对症下药,找到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法,修复草原环境,为新疆地区生态恢复提供支持。
一、新疆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和退化原因分析1、新疆草原生态环境现状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面积辽阔,草原是新疆地区的主要生态地貌,面积达到5730万公顷,草原面积是本地农业耕地面积的15倍左右。
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草原资源的利用超过了草原自身的承受能力,而且后续的生态保护投入力度不够,保护不到位,所以草原退化进一步严重,成为制约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所以,保护生态环境,对退化的草原进行治理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2、草原退化的原因第一,过度放牧。
近年来本地大力发生畜牧业,给牧民带来了很多经济收益,但是一些牧民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放牧不加节制,对牧草资源的利用不合理,出现过度放牧现象。
过度放牧超过了草场的承载能力,牧草数量就会减少,抗灾害能力减弱,草原退化严重。
第二,牲畜对草原的践踏破坏比较严重。
虽然近年来本地积极发展养殖业,但天然放牧依旧是畜牧业的主要方式,放牧过程中,对草原的保护不到位,加上畜牧业的规模扩大,牲畜数量多,对草原的践踏更严重,导致土壤表层受到破坏,水分不能深入地下,草的根系得不到充分的营养,破坏了草原的生长环境。
第三,草原监测力度不够。
草原生态环境的改变是循序渐进的,加强监测管理,及时掌握草原的变化动态,更有助于对草原环境进行治理。
目前,新疆地区的草原环境监测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草原环境监测体制不完善,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较少,无法发挥联动作用。
内蒙古草原是我国最大的天然牧场, 从古代起, 蒙古族牧民就在这里放牧着牛羊。
近一百多年来, 由于盲目开垦、采伐、过牧等破坏了植被, 结果使草原退化, 出现了大面积沙漠。
解放后, 在防治草原退化方面,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从总的趋势来看, 草原退化还在继续发展。
六十年代初, 内蒙古草原退化面积占草原总面积的十分之一, 目前退化面积已占草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因此, 防治草原退化已刻不容缓。
一、内蒙古草原退化现状国家环保局统计(1999)资料显示,内蒙古自治区退化草原面积已占自治区草原面积的%。
20 世纪60 年代内蒙古草原面积亿亩,80 年代下降为亿亩,90 年代下降为亿亩。
内蒙古科尔沁草原退化面积达50%左右,每年以%的速度增长。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退化面积从60 年代占草原面积的15%增加到80年代的49%。
锡林郭勒盟草原面积亿亩,可利用草场面积亿亩,截至2005 年,草原退化占可利用草场的74%。
据内蒙古草原勘探院调查显示,内蒙古33个典型牧区旗县从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都出现了大面积的退化现象,截至2002年除极个别外退化面积占可利用草原面积均超过了50%,有的旗县像翁牛特旗、乌审旗、鄂温克自治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东乌珠穆沁旗、乌拉特中旗甚至达到了100%,这样的退化速度是令人害怕的。
本来内蒙古有五大草原: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科尔沁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现如今,科尔沁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三大草原基本消失,特别是乌兰察布草原成为内蒙古土地沙化最严重、环境最恶劣、生活最贫困的地区。
二、内蒙古草原退化原因分析草原退化的因素多种多样, 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⑴气候干旱内蒙古草原大部分地区年雨量在100-400毫米之间, 而且雨量的年际变化很大。
一年中六、七、八三个月占年降雨量的70 % 左右, 尤其七、八两月最多, 冬春雨雪稀少, 春旱经常发生, 如遇夏早, 给草原带来的危害更大。
草场的退化与草原鼠害有关吗
根据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严重鼠害草地治理技术规程》规定“严重鼠害草地”
是指主要因鼠类活动和超载过牧等原因引起草地严重退化的次生裸地。
其植被覆盖度低于20%,地上植物生物量低于原生草原的20%。
如鼠荒地、黑土型、沙化草地等严重退化草地。
“草原鼠害”是指啮齿类动物在一定区域内过度繁殖,对草原、人、畜造成损失及危害的统称。
那么草场的退化与草原鼠害有关吗?
生物灾害安全小知识:
草原的退化是跟草原鼠害有关的,因为成灾鼠类的增加,加剧了草地退化。
据统计,1978~1999年,我国北方11个省、自治区平均每年鼠害成灾面积近2 000万hm2。
一是鼠类与牲畜争食牧草,加剧草畜矛盾。
鼠类的日食量相当于自身体重的1/3~1/2。
布氏田鼠日食鲜草平均为14. 5g/只,高原鼠兔日食鲜草66. 7g/只。
据测算,我国青藏高原至少有高原鼠兔6×108只,每年消耗鲜草1 500万t,相当于1 500万只羊1年的食量,造成青藏高原牲畜严重缺草。
二是破坏草场。
挖洞、穴居是鼠类的习性,挖洞和食草根,破坏牧草根系,导致牧草成片死亡。
害鼠挖的土被推出洞外,形成许多洞穴和土丘,
土压草地植被,也引起牧草死亡,成为次生裸地,在青藏高原出现的黑土滩就是鼠害造成的。
提醒您:鼠害影响是极大的,所以鼠害的防治措施有哪些相关的鼠害知识一定要多加了解,另外如果还想了解其他自然灾害知识和生物灾害知识可以在本网站搜索查看。
草原退化过程的实验监测与退化演替机制的讨论1 草原退化的含义及动力因素草原退化是指不合理的管理与超限度的利用在不利的生态地理条件下所造成的草原生产力衰退与环境恶化的过程。
从生态学规律来认识,草原退化属于逆行生态演替。
草地退化又往往是多因素叠加耦合作用的复杂过程。
其主要表现是草原生物组成与植被退化、土壤退化、水文循环系统的恶化、近地表小气候环境的恶化等。
过大的牧压和超负荷的收割,突破了草地一些植物的再生能力和群落组织力,使植被的生物量减少,群落稀疏矮化,利用价值优良的草群衰减,劣质草种增生。
伴随着植被的退化,动物种群(如鼠类、昆虫、土壤动物等)也发生消长。
总之,草原退化是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类型,也是草原生态系统健康阈值的衰退。
水分因素是温带的干旱、半干旱区以及半湿润地区的偏干旱区(以下简略统称“广义干旱区”)生物生产的限制因素。
因此某地区的气候干燥度往往决定该地区草原生物群落自我维持的阈限,超越这一阈限必然打破草原的再生能力,导致退化。
风力是广义干旱区频率与强度很高的自然地理营力,地表植被的衰退(稀疏矮化)往往使风力侵蚀作用增强,引起土壤养分、水分流失和土壤结构恶化。
这种土壤退化过程又会加剧植物与生态系统的退化。
水热组合的季节差异与年际波动是草原生产力的制约因素,草地利用与管理必须适应或设法弥补这一波动效应的限制作用,一旦突破其限度,也会引入草原退化过程。
过度地、不合理地利用草地资源,使草原第一性生产者—绿色植物的生物量减少,饲用品质恶化,以致丧失利用价值。
这是草原生态系统自我调控功能和机制的受损,是利用方式对系统进行扰动的反馈与响应。
过度放牧利用往往使家畜不可食、不喜食的植物比例增加;割草导致低矮的植物种占优势等都体现了这种反馈调节。
因此,退化草地所处的系统状态尚处于系统调节阈限之内。
但是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系统的稳定性尤其对系统内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将下降。
强烈的地理营力可能导致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受损,以至系统的崩溃(System breakdown)。
L i n y e y u a n y i对于天然草场来说,其是十分宝贵且重要的自然资源,具备显著的“绿色性与原始性”,而畜牧行业的规模化发展,以及人口数量及需求的多样化,使得天然草场遭受了十分严重的损害,且天然草场资源并非是取之不尽的,想要实现对其的优化改善,就必须要重视对其的治理。
基于此背景下,本文针对天然草场退化原因及综合治理措施展开了探讨,希望能对保护自然资源,促进草原产业的长远发展有所裨益。
一、天然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分析1、过度利用草场目前,草场建设的速度已经难以满足牲畜数量增加的速度,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草场的过度利用,畜草矛盾日益恶化,由于并不能协调其两者发展的平衡性,使得草场“四化”范围逐渐拓宽,使得整体面积呈现出逐年下降的状态,与此同时,随着畜牧养殖规模的不断增加,牲畜对于草场牧草啃食的频率不断提升,并不能够结合草场牧草的生长需求给予其合理的休养生息的机会,从而导致牧草无法有效的产生过合作用,逐渐造成了草场牧草的稀、短、细、死,退化情况不断加剧。
2、生态环境破坏影响随着草原的发展建设,人口数量也在不断提升,现如今,有限的草原面积内逐渐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村屯、农场或是牧点,人们的日常生活、交通出行以及放牧等行为对于草场的土壤造成了不断重复的踩踏,使得土壤板结变硬,加速草原碱化,此外,草原牧民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还会做出砍伐防风固沙的野生林、挖掘药材的行为,造成了对草场损伤的叠加。
3、开发利用无节制天然草场在成长过程中,存在部分土质优良,土壤肥沃且地势平坦的区域,而游牧民族在放牧的基础上,还会针对这一类型草场进行开垦进行农业种植,从而造成数千数万亩的草场面积都被严重破坏,影响了自然植被的生长,并在根本上降低了草原的抗风沙能力,加速了草场退化。
4、草原法落实不足国家针对天然草场曾出台过相关的法规条例,但实际上,相关部门针对草原法的落实并不到位,其宣传力度不足,使得草原居民并不具备合理的草场保护意识,导致多样化违规违法行为屡禁不止,且对于随意开垦的行为也仅仅只是进行罚款,难以从根本上杜绝这一问题。
草地退化与恢复的机理和策略草地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草地退化问题日益突出,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草地退化的机理以及相关的恢复策略,以期为保护草地生态系统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草地退化的机理草地退化可以被定义为草地生态系统失去原有生态功能和稳定性的过程。
其机理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自然因素:1. 气候变化:气候异常、降雨不均等因素会对草地生态系统的水热条件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导致草地植被退化。
2. 土地沙化:干旱和风蚀等自然灾害会导致土地沙化,进而破坏草地植被的覆盖度和生长状况。
3. 土地盐碱化:盐碱地的形成会阻碍草地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导致草地退化。
人为因素:1. 过度放牧:过度放牧导致草地植物的过度捕食和损伤,使草地植被无法正常生长和更新。
2. 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会破坏草地的物理结构和生境,使草地逐渐退化。
3. 不合理的耕作:不合理的农耕活动会导致土壤侵蚀和疏松,进而影响草地的生长条件。
二、草地退化的恢复策略草地退化的恢复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涉及到生态修复、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草地恢复策略:1. 生态修复:通过采用人工种草、草籽播种、施肥等措施,促进草地植被的复苏和自然更新。
2. 水土保持:采取建设护坡、水沟、拦河堰等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和侵蚀,保护草地的土壤资源。
3. 植被恢复: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本地植物进行种植,恢复草地植被的多样性和功能性。
4. 合理利用:制定科学的放牧计划,合理控制放牧强度和放牧时间,避免过度放牧对草地植被造成的破坏。
三、草地退化与恢复的案例分析1. 中国西北荒漠化地区的草地退化与恢复:由于气候变化和过度放牧等原因,中国西北地区的草地严重退化。
通过种植耐旱植物和合理利用水资源,该地区的草地恢复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2. 澳大利亚的草原恢复: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草原地区之一,但由于降雨不均等原因,该地区草地退化问题严重。
草地退化的原因及其生态修复技术草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近年来,草地退化现象愈演愈烈,给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本文从草地退化的原因和生态修复技术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草地退化的原因草地退化是指因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等原因导致草地地上或地下生物量减少,植被组成结构和生态功能发生变化,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的过程。
草地退化的原因复杂,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导致草地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蒸发增加等气候异常,扰乱了草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2.过度放牧过度放牧是草地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度放牧引起草原植物的破坏,破坏了草原的地面覆盖和根系,使草原退化为荒漠或草原沙漠。
此外,过度放牧还会导致土壤侵蚀,破坏了草地的理化性质和生态平衡。
3.开垦与矿产开采开垦和矿产开采对草地退化也有很大的影响。
大面积的开垦和开采活动破坏了草地植被,使草地退化为荒漠或草原沙漠。
同时,还会导致土壤侵蚀,破坏草地生态环境。
4.污染草地污染也会对草地退化造成影响。
草地污染主要是由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有机化合物、重金属等污染物的排放,破坏了草地的生态环境,影响草地生态平衡。
5.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也会对草地退化造成影响,例如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会破坏草地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的平衡,破坏草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生态修复技术针对草地退化的问题,生态修复技术成为了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天然草种的种植和运用天然草种的种植是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
通过种植适应草地环境的草种,能够提高草原产草量、保持草本植物优势,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最终促进草地恢复。
2.沙漠化防治技术沙漠化是草原退化的主要表现之一。
沙漠化防治技术主要包括植物群落恢复技术、植被掩护技术、植物种质资源及其应用技术、水土保持技术等。
草地退化的原因和治理草地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美丽的景观,还能为畜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原因,草地退化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本文将探讨草地退化的原因和治理方法。
原因一:过度放牧过度放牧是造成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许多地区的草原区是畜牧业的主要活动区,如果控制不当,就会对当地草地的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破坏。
长期的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地草量减少,草地植被质量下降,甚至出现荒漠化现象。
对于草原地区的生态修复和保护,必须采取一系列科学措施。
治理方法一:合理控制放牧为了避免过度放牧造成的草地退化问题,必须采取合理的放牧管理措施。
即在草原区内合理控制牲畜数量和放牧方式,以确保生态环境的平衡与稳定。
同时,要制定合理的放牧计划,加强对放牧区的监管,防止过度捕捞和乱打野鸟等行为。
原因二:过度开发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许多地区的草原区域开始被工业、农业和城市化开发所占据,这也是草地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地貌外形改变等现象时常出现,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对草地植被的破坏也日益加剧。
治理方法二:生态建设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生态建设逐渐成为了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生态建设是指对草原进行环境维护、生态修复、生态保护的一系列措施。
例如,建设草原保护区、加强草地草种培育、推行生态畜牧业,培育草地生态旅游等,从而重建草地自然的生态系统。
原因三: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近年来草地退化的另一个威胁因素。
全球变暖、不断增强的风力和降水量的不稳定性等充分说明了气候变化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
全球变暖让地区降水量频繁性增长,即使降水量增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草地草量下降的问题,但是由于泥土压实等其他因素,并不能真正带来草原质量的提升。
治理方法三:适应性措施草地退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气候变化也是不可避免的因素。
针对气候变化,可以采取一系列适应性措施,例如建设生态保护区、推行节能减排等,以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对草地环境的破坏。
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一、输入少、输出多,“竭泽而渔”,使得草原生态经济系统难以维系良性运转。
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经济物质、经济能量的输入严重缺乏,从而使系统的社会经济结构与自然生态结构不相协调,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不相适应,社会需要系统有更多的输出,特别是市场对畜产品等的需求以及维护生态安全对系统生态效用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又主要依赖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输入使系统运转,这样行为短期化、掠夺式的系统操作,使得系统的自然生态组成结构遭受严重破坏,且衰败、萎缩,系统总体功能不断下降。
如内蒙古白音锡勒牧场草原生态经济系统, 1953~1980年间由于出售牲畜及其产品和燃烧牲畜粪便共输出氮素15 72819 吨,要维持该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氮素平衡,每年至少要输入560吨的纯氮,而实际上根本没有经济性氮肥的输入。
①不但系统输入主要是经济输入不足,输入结构也不尽合理。
经济输入的绝大部分用在草的转化即牲畜的饲养和畜产品的加工上,而用在草的恢复保护、生产加工上的却较少,这样系统物质能量的正金字塔效用与经济输入的倒金字塔作用矛盾激烈,影响系统整体的长远的功能。
从新中国成立到20 世纪80 年代初期,国家对草原及其畜牧业的投资共约40亿元,其中63%用于家畜疫病防治设施的建设,用于草原保护建设的投资约15亿元,平均每亩草原只有0132元左右; 同期,内蒙古草原及畜牧业基建投入约118 亿元,平均每亩草场仅有0113 元。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随着牧区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草场承包到户、草场的集体所有权与其使用权和经营权分离,牲畜作价或无偿归户、牲畜户有户养实现等,逐步形成了以户营经济为主体的草原畜牧业基本经营制度,调动了广大牧民发展畜牧业生产、增加牲畜牧养量的积极性,牲畜头数与畜产品产量的增长幅度很大;而相应的国家和集体对草原及其畜牧业的投入特别是对草原保护建设的投入却有减少的趋势,牧户自身的投入也及其有限,这样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经济的输入与输出更加不协调,草原生态系统由于“竭泽而渔”的掠夺性利用遭受严重破坏,草原退化沙化面积急增,草原资源、环境恶化,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开始出现非良性循环也即恶性循环的态势。
退化草原修复措施方案1. 引言退化草原是指由于气候变化、过度放牧和土地不合理利用等原因导致植被退化的草原地区。
退化草原的出现对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寻找有效的措施来修复退化草原。
本文将探讨几项重要的退化草原修复措施,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和有效的管理措施等。
2. 植被恢复措施植被是草原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植被恢复是修复退化草原的关键步骤。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植被恢复措施:2.1 植物选择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耐旱、抗逆能力强的植物品种进行植被恢复,如苦草、羊草和蓝旗草等。
这些植物对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草原修复非常有效,可以提高植被覆盖度和土壤保水能力。
2.2 播种和移栽采用播种和移栽的方式将适宜的植物引入退化草原地区。
在播种过程中,应注意适当控制播种密度,避免过度密植造成植物间的竞争。
移栽时应选择适当的季节和天候条件,确保植物的生长顺利。
2.3 灌溉和施肥对于干旱地区的退化草原,可以考虑进行灌溉和施肥,以提供足够的水分和养分供植物生长。
选择适当的灌溉方式和施肥剂量,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并确保植被的正常发育。
3. 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是退化草原修复的重要一环,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缓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的速度,促进植被恢复。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水土保持措施:3.1 建设沟渠和防护墙在陡坡地区修建沟渠和防护墙,以收集和导流降雨过程中的水分,减少水土流失。
合理的沟渠和防护墙设计可以减弱水流对土壤的冲刷作用,保护土壤的完整性。
3.2 植物覆盖通过增加植被覆盖率来降低水土流失的风险。
在退化草原地区进行植被恢复的同时,要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提高植被的覆盖度,减少暴雨冲刷对土壤的侵蚀。
3.3 防止过度放牧过度放牧是退化草原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退化的草原地区,应合理控制放牧强度,保持适当的植被覆盖。
通过科学管理放牧,调整放牧区域和周期,可以减少过度放牧对植被和土壤造成的伤害,有利于草原的恢复。
4. 有效的管理措施除了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措施外,有效的管理措施也是修复退化草原的重要因素。
新疆草原退化原因分析及治理建议措施摘要:草原退化是当前阶段威胁新疆草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做好草原退化工作尤为关键。
本文先对新疆草原退化现状作简要的介绍,进而重点从过度放牧、草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两个方面来分析论述新疆草原退化的原因,最后提出新疆草原退化的治理措施,包括加强草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贯彻草畜平衡制度、落实草原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
关键词:新疆;草原退化;草畜平衡;草地资源草原退化是指以草为主要植被类型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情况,通常这一情况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包括优质牧草减少、土地沙化及草原产量下降[1]。
新疆作为我国草原资源占有量第二位的省区,近年来的草原退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对当地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进一步做好草原退化的治理工作尤为急迫和必要。
本文结合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出新疆草原退化的治理措施,现作如下的分析论述。
1.新疆草原退化现状新疆地区的草原面积占有量可以达到5730万hm2,可以占到新疆国土总面积的34.3%。
目前来看,新疆境内的37万头牲畜中,在草原放牧的可以达到70%以上,因而当地居民主要以牧业为生。
近年来新疆地区为进一步发展经济,对草原生态环境存在过度利用的情况,在草原资源保护上的投入较少,导致草原资源日益减少。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因过度放牧和家畜对草原的破坏,一些地区的草原资源出现了不可修复性的破坏,这对于新疆草原资源利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危机也日益加剧。
总的来说,新疆地区现阶段的草原退化主要包括牧草密度降低、草原面积萎缩、优质牧草面积减少及牧草质量下降四个方面,进一步做好草原退化的修复与保护工作尤为关键,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
1.新疆草原退化的原因就新疆草原退化的原因来说,其主要包括两点,即过度放牧和草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
在过度放牧方面,家畜会过度采食植物的根、茎、叶,导致植物叶面积减少,正常的生长与繁殖受到影响,长时间的过度放牧会导致一些优质草场退化和消失。
工作研究畜牧业环境 2021.0442摘 要:草地退化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气候变化是引起草地退化的重要自然原因,其中降水量的变化尤其重要;人为因素是超强度放牧和滥垦、滥采和滥挖是草地退化的外在原因,由于过牧草原植被盖度和高度降低,草地植被的产量和质量下降,不能为畜牧业提供优良牧草,为了禁止草地退化,为畜牧业提供品质优良的饲草,草地补播和围栏是恢复和提高草原植被最为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草地退化;牧草补播;围栏1 草地退化的表现草地不可食牧草和毒害草的个体数相对增加。
牧草生产力下降,由于草地退化,牧草高度降低,牧草产量急剧减少。
草地秃斑化草地沙化、石漠化,过牧的放牧和鼠害后草皮被破坏,形成大面积的次生裸地。
草地鼠虫害加重,随着超载过牧、草地退化、牧草稀疏,有助于鼠虫的种群扩大,造成了草地鼠虫危害严重。
2 应对策略为了有效防治草地退化,为畜牧业提供优良牧草,最为有效的防治办法就要草地补播和围栏2.1 草籽补播是对植被盖度低于10%的草地进行补播2.1.1 牧草种子处理。
采用过筛、风选、清选机清选种子;播种前利用专用机具对草木樨等带壳种子进行去壳处理;对沙打旺等硬实率高的种子,播种前采取机械划破种皮或温水种等方法破除硬实。
2.2.2 牧草补播技术2.2.2.1 补播时间。
春季和夏季播种,首次补播完成时间不应晚于5月15日,7月15日之前须完成全部补播任务;在第二年的适宜播种期内,根据返青及降水情况,对缺苗处进行补播。
2.2.2.2 补播工具。
利用两齿勾、三齿勾、钉齿耙、镐头等进行人工播种,不宜使用畜力犁、动力牵引播种机等大型工具播种。
2.2.2.3 混播配比。
根据补播地块植被类型、盖度、沙化、退化、荒漠化程度确定品种比例。
混播时同科草本牧草可进行混合,灌木不宜同草本牧草混合。
2.2.2.4 补播方法。
中度沙化、退化,植被盖度较低或片状裸露区域可以采取穴播和撒播相结合的方式,撒播后及时覆土并踩踏。
2020年第18期现代园艺草场退化指人为影响下,草场生态系统远离顶级状态的程度,表现为生产力下降,种类组成变劣和简化,土壤侵蚀,鼠、虫害加剧等。
因此,越是人口密集、牲畜数量集中的地区,草场退化加剧了畜牧业快速发展和草地资源不充足之间的矛盾冲突,特别是天气寒冷的季节,畜牧业发展更是缺乏草地资源的支持。
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态系统发展,着重探究草场退化的原因和有效治理对策。
1草地资源现状分析中国草地面积十分广阔,拥有大量的自然资源,精准评估草地资源是合理开发和利用草地资源的关键。
但从草场管理发展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关于中国草地面积、生产力、承载力的研究数据没有得到有效的整理。
为了更好地解决草地退化问题,相关人员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调查草场资源的发展实际情况。
(1)草地面积和变化。
借助卫星遥感数据评估天然草地面积差异比较明显,基本在1.67×106~4.31×106km2。
对草地定义的不同决定了草地面积的差异。
近年来,在自然环境多样、气候时空变化和人为因素干扰的影响下,草地面积年际变化加大。
(2)草地类型。
草地类型基本划分为草原、草甸、草丛、草木4个类别。
我国天然草地分布在西藏、内蒙古、青海、四川、甘肃等地区。
(3)草地物种分布。
我国草地物种比较丰富,在发展过程中深受降水环境的影响,随着降水量的增加,高寒草地和温带草地的生长相反,高寒草地随着温度的增加不断增长,温带草地会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减少。
2草原退化原因分析2.1缺乏对草原生态服务功能的认识草原在发展过程中具备维护生物生命和多样性的功能,在以往,草原上蕴藏大量不同种类的生物,在这些生物的平衡作用下能更好地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还能为社会上多个行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支持。
社会多个方面的发展仰仗草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但在使用草地过程中很少有人能够认识到保护草地的重要性,长期以来,受多个因素的影响,人们没有维护草原的生态环境和基本功能,最终导致草原遭受比较明显的破坏。
草原退化原因与生态恢复方法摘要:草原作为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1%,是我国耕地面积、森林面积的3.2倍、2.5倍,总量居世界第三。
草原一方面是生态安全的重要绿色生态保障,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和调节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我国北方草原生态地区,另一方面依托草原进行生产也是农牧民生活重要的经济来源。
关键词:草原;退化原因;生态恢复方法引言作为自然资源中重要的类型,草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材料,其不仅能够为畜牧业发展提供支持,草原自身具有非常强的生态作用。
草原对调节当地气候、保护水资源、推动农业经济朝着稳定方向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由于草原发展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进而导致草原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草原面积也出现减少的现状。
为了更好地针对草原目前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本文从目前草原保护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应当如何进行草原保护建设展开探索,以此来帮助我国草原建设朝着生态环保的方向迈进,推动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1草原生态修复概念及内涵草原是由草原地区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构成,并进行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的基本机能单位。
草原生态修复一般指通过人工干预,按照自然规律,引导或加速草地生态自然演化过程的生态恢复过程和措施。
但不同领域对草原生态修复还有不同的表述。
在生态学角度下,草原修复是为了恢复并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在经济学视野下,草原生态修复是恢复甚至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价值。
从环境伦理学来看,是对“人类中心论”的批评。
法律意义上的草原修复是指草原受益者、损害者通过人工技术手段,使受损的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基本功能并获得生态平衡的能力,同时对生态保护者、受损者予以经济补偿或赔偿,实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根据不同领域的表述,草原生态修复是指通过人类的主动干预,以各种方法和手段,按照客观规律,帮助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至接近于受损害之前的功能或满足人类某种需求,实现草原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事业。
呼伦贝尔草原退化现象及原因分析报告20100410 冯琪一、草原退化现状:飞机就要降落呼伦贝尔机场,我看到,绿油油的草原上不规则地露出黄色沙面,犹如一块块疮疤,令人心痛。
呼伦贝尔大草原被誉为“中国最美的草原”,聪明的人们对它的发现不止于景色,如今,地下丰富的矿产成了草原和林区财富的重要来源。
在工业开采给这个城市带来G D P蛋糕的同时,牧民们也坚信工业污染是草原沙化的原因之一,特别是煤炭的开采,破坏了原有的气候环境,影响了降雨,造成地下水位下降。
草原牧区和林区到底该不该工业化,业界争论不休。
要摆脱贫困还是死守生态,看起来是个两难,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未来如同那曾经美丽的草原一样茫茫无边。
见不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现在,呼伦贝尔草原仍以每年2%的速度退化,而草原建设速度每年仅为0.2%。
有关专家指出,长此以往,呼伦贝尔草原将可能会变成“呼伦贝尔沙漠”。
从海拉尔到满洲里,不足300公里的路程,路旁的草原被三条沙带隔开。
在公路旁的草原上记者经常看到上千只的羊群和牛群,有些牧户家的羊群甚至达到了2000只以上。
一些私营业主租用草场放牧。
牧羊人乌日木勒看护着1200多只羊和200多只牛。
他说,这些羊和牛是满洲里人的,租用了当地牧民的1万多亩草场,按照当地的规定放牧标准,这一羊群远远超载了。
陈巴尔虎旗神华宝日希勒能源公司露天煤矿附近,已经见不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场景。
当地居民介绍,为了保护草原,宝日希勒镇所辖草原已经禁牧多年。
可是,没有牧民过度放牧的草原却饱受当地煤矿和化工企业的污染。
宝日希勒镇现有煤矿企业六家,每年超过2000万吨的开采量。
马上要上马的国华电厂和投产的生产化肥的金新化工都是高污染企业。
二、原因分析:工业污染现在已成呼伦贝尔草原沙化的原因之一。
呼伦贝尔市林业局工会主席张殿成介绍说,“到去年底普查的结果是,呼伦贝尔草原退化面积达483万公顷,约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近一半,另外还有近300万公顷的潜在沙化区域。
草原退化的原因
草原退化即草原草场植被衰退。
主要表现为优良牧草种类减少,各类牧草质量变劣,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等。
草场退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种类型,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那么,草原退化的原因的是什么呢?
草原退化活动主要包括:草原沙化、草原盐渍化以及草原污染等。
草原退化的自然原因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和水文动态变化,如降水减少、风沙活动加强、地表水和地下水减少等。
草原退化的人为因素主要包括超载放牧、采樵伐木、不合理开发利用草原资源和土地资源以及采矿、修路等工程活动。
草原退化的主要危害是:产草量下降,特别是优质草大量减少,杂草等劣质草比例增加,牧畜供养量下降;与此同时,风沙及沙尘暴等灾害加剧,对更广大地区产生危害。
防治草原退化的基本途径和措施是合理开发草原地区的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维持草畜平衡,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草原退化是全球性的环境生态问题之一。
在我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草原生态系统普遍出现了草原退化现场,约有90%但主要
的是人为因素,如过牧,滥垦,过伐等。
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利用甚至掠夺式利用,从草原不断带走大量的物质,得不到补偿,违背了生态系统中能量与物质平衡的基本原理,导致生态系统功能的紊乱、失调和衰退,使草原的生态与生产力不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