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通识教育比专业专业教育更重要辩论稿
- 格式:docx
- 大小:26.57 KB
- 文档页数:7
大学生是做全才好还是专才好的辩论赛最佳答案一辩立论阶段正一:大家好!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还是专才呢?要看他们谁更能促进现代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所谓专才是指在某一个专业领域具有较多专业知识,较熟练专业技能的人才。
而所谓通才是具有广阔的知识平台,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多种技能的人才。
简单说来,通才知识综合化,技能多样化,适应变动的能力强。
好的!谈现代社会,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的首要要求。
高度分工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
但是高度整合更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首要的突现的要求。
社会分工造成了细化,可是如果细化产生的碎片没有能够得到整合,我们去哪里寻找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呢?社会分工每走一步,带来对整合的要求就更高。
这个时候不同分工之间是不是需要有沟通?不同学科之间是不是需要有融合呢?那么具有广阔知识平台、丰富知识储备的通才和只具有单项技能、单项知识的专才相比,谁更能在不同分工之间实现沟通?谁更能在不同学科之间完全融合?是通才!因此现代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更需要通才!第二、让我们来看看现代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创新。
从古代科学的综合,到近现代科学的分化,再到当今科学新一次的综合。
各个学科森严壁垒、各自为政的状况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看到各个学科相互沟通、相互交融、相互渗透。
而当今创新的点正是出现在不同思想,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相互交叉、沟通、融合、综合的地方。
那么宽口径、厚基础的通才们是不是要比那些窄口径的专才们更具有实现创新的能力呢?所以现代社会的突破和进取更需要通才。
再次、让我们来看看现代社会一个现实的问题——人才流动频繁。
美国人一生之中要变换工作7到8次,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职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我们发现跨行业、跨领域的人才流动日益频繁。
这个时候,多种技能的通才是不是要比那些只具有一项技能的专才,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动呢?综上我们发现,不管是从宏观的社会角度,还是从微观的个人角度,都能证明现代社会更需要的是通才!最后我有两点需要指出:第一、我们说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专门的岗位,所以我们不能认为一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做了一样工作,他就是专才,否则世界上没有通才了,对不对?第二、我们说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主导的专业,所以我们不能说有了一个主导的专业,这个人就是一个专才,否则这个世界上又没有通才了。
第1篇正方立论:大学教育应以通识教育为主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大学教育被视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然而,对于大学教育的方向,一直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以通识教育为主,另一种则认为应以专业教育为主。
正方认为,大学教育应以通识教育为主,以下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通识教育的定义与价值1. 通识教育的定义通识教育,又称通才教育,是指通过学习广泛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使学生在各个领域都能有所建树的教育理念。
2. 通识教育的价值(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2)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自主判断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3)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通识教育有助于消除学科壁垒,加强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社会和谐与进步。
三、专业教育的局限性1. 学科壁垒专业教育往往以单一学科为中心,容易形成学科壁垒,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 缺乏创新能力专业教育注重技能培养,而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面对新问题时难以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3. 难以适应社会变革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兴领域不断涌现,专业教育往往滞后于社会需求,使得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变革。
四、通识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优势1. 拓宽知识面通识教育使学生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有助于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决。
2. 培养综合素质通识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道德、文化、心理等方面得到提升,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3. 增强就业竞争力通识教育使学生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他们在就业市场上脱颖而出。
五、结论综上所述,大学教育应以通识教育为主。
通识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大学教育应注重通识教育还是专业教育大学教育应注重通识教育还是专业教育一辩立论:主席、各位评委、在座的同学,大家好!针对于对方辩友所下定义,我想说···那么就来听听我方的定义吧!通识教育,是建立起广泛的知识平台的教育模式。
但是,众所周知,面面都到往往面面都不到,通识教育最大的弊病就在于它的浅尝辄止。
而专业教育,是以某一学科为主要教育,以其他知识为辅的教育,在广博教育基础之上进行的,对某个领域更加注重教育模式。
我们所说的专业教育,并不是说不进行其他方面的教育,不是说教育出来的人才只知道专业领域的知识,对于其他方面的知识一无所知。
大学教育是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的教育体系,包括本科教育、硕博教育。
那么,当今社会的需要是什么呢?是需要各个领域的高精尖人才做出突出贡献。
我方的判断标准是哪者更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哪者更能够推动知识技能的改进,哪者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
对方辩友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但是,我不得不指出:···接下来,我方也从三个方面论证:对于社会来说,首先,当今社会史告诉我们,社会发展呈现波状式上升,而社会分工则是呈现树冠状发展,因此,社会发展需要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就需要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就需要更加需要专业教育了。
其次,现代社会要求分工,当然就需要合作。
分工的基础是对于自己的工作能够在深度上进行探索。
而合作的前提是,各人圆满完成自己的工作。
专业教育恰恰可以培养某个领域的高精尖人才,而通识教育无法满足分工的基础,也无法满足合作的前提,进而是无法满足社会需要的。
所以我们说,在这样的框架下,专业教育明显就尤为重要了。
对于人类各种知识技能来讲,只在广度上进行扩展,显然是无法对知识技能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的,在深度上的探索才是最有力度的推动。
知识技能方面的不断深入、不断提升,是专业教育的宗旨,专业教育可以提供各方面高精尖知识,培养高精尖人才,从而对知识技能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
【辩论材料】在⼤学阶段,教⽐学更重要(⼀辩稿)⾸先鄙视某⼈,催了⼀个星期现在才给我。
下⾯是正⽂谢谢主席,⼤家好!今天我⽅的观点是:在⼤学阶段,教⽐学更重要。
⾸先让我们明确⼀下什么是教和学。
在⼤学阶段,教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即教会学⽣动脑筋去获得知识和运⽤知识,是要加强⾃学能⼒的培养,提⾼学⽣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使学⽣得到⼀种⾃⼰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
⼤学阶段的学则是指学⽣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的、有计划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智⼒和思想品德的⼀种特殊活动。
判断两者谁更重要的标准是谁更能促进⼤学⽣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才。
我⽅认为,教⽐学更能促进这⼀⽬标的实现。
即在⼤学阶段,教⽐学更重要。
理由有三:⼀、教激发学。
教师的教能激发学⽣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尊重和适应学⽣的认知规律和⼼理特征,只有这样,学⽣的学习动机才能很好地启发出来,学习动⼒也能最⼤限度的发挥。
初⼊⼤学时,学⽣可能对⾃⼰的专业还很陌⽣,这时,教师就会通过教使学⽣了解⾃⼰的专业,喜欢⾃⼰的专业进⽽发挥最⼤潜⼒来学习⾃⼰的专业。
在此过程中,教激发了学⽣的兴趣和潜⼒。
⼆、教培养学。
在当今这个学习型社会中,掌握学习的⽅法与技能对⼤学⽣适应社会是⾄关重要的。
正如叶圣陶先⽣说:“教是为了不教” 。
即要教给学⽣学习的技能和⽅法,让学⽣即便步⼊社会,也有继续学习的能⼒。
因此,为了达到”不教”的⽬的,必须很好的教,合乎规律的教.等到不需要教的时候,教学过程也就完结了,教与学这对⽭盾也就不存在了,也⽆所谓谁更重要了。
三、教贯穿学。
教贯穿于⼤学⽣的学习活动中,主导着⼤学教学活动。
在⼤学教学活动的开始,教师制定学习计划,例如《⼈才培养⽅案》来指导学⽣向正确的⽅向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传授知识与技能并观察学⽣的学习状态来调整教学的发展。
⽽在末期,教师对学⽣进⾏测试评估。
可以说,在整个⼤学阶段中,学⽣的学是在教师的掌控之下进⾏的。
即教贯穿于学之中。
⼤学教育与⽇常⽣活中的个体⾃发的学习不同,它是在教师的主导下有⽬的有计划地进⾏的。
大学生通识教育演讲稿尊敬的教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大学生通识教育。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进行通识教育。
那么,为什么大学生需要通识教育呢?通识教育对大学生的发展有哪些重要作用呢?接下来,我将从培养综合能力、增强人文素养以及拓宽视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大学生通识教育培养综合能力。
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多学科融合为特点,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通过学习这些课程,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社会学课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开拓思维,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艺术类课程则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能力和生活品质。
通过通识教育的综合培养,大学生将不再是仅懂专业的工具人,而是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其次,大学生通识教育增强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对人类精神文化遗产的理解和欣赏,是人类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培养。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进步迅猛,但人文关怀却逐渐减少。
大学生通识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弘扬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比如,文学课程可以帮助我们走进经典作品,领略不同文化的魅力,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情感体验和文学鉴赏能力。
哲学课程则可以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通识教育的人文熏陶,大学生将成为具有高尚情操和人文素养的社会中坚。
最后,大学生通识教育拓宽视野。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开放的社会,世界各地的人文、经济、政治等相互影响、相互关联。
而通识教育则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背景和特点,拓宽我们的视野。
通过学习地理、历史等课程,我们可以了解世界的格局和历史的变迁,提高我们的国际视野和对全球事务的认知。
跨文化交流和交往能力也可以通过通识教育得以培养。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辩证思考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辩证思考为标题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各具特色,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都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就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展开辩证思考。
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其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感和多元文化意识,使其具备全面的人文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学科的知识,增加对世界的认知,培养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通识教育注重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通识教育并不是一种与专业教育相对立的教育形式,二者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培养学生具备特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环节。
专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在特定领域内进行深入研究和实际操作。
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培养专业技能,为未来从事相关职业做好准备。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一方面,通识教育为专业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通识教育培养了学生广博的知识和跨学科思维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和问题,提高专业学习的效果。
通识教育还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够在专业领域内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实践。
另一方面,专业教育为通识教育提供了具体的实践场景和案例。
专业教育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环节,让学生将通识教育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并通过实践经验加深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和认知。
专业教育还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职业发展中的挑战。
因此,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二者的结合可以在高等教育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通识教育为专业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方式,使专业教育更具深度和广度;而专业教育则为通识教育提供了具体的实践场景和案例,使通识教育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
浅析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的重要性在我国,高等院校教学活动的开展紧紧围绕“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
为顺利达成这一培养目标,高等院校应该要正确处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培养学生成为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而不是“单项度”的技师匠人,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虽然性质迥异,但是两者却不能分割和对立,而应该在实际操作中将两者结合起来。
本文就对在本科阶段处理好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1、通识教育的涵义通识教育是一种对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被认为是扩展大学生知识综合语用能力的有效培养方式。
该思想最早可追溯到亚里斯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以正确的推理来培养人的思想。
大学通识教育(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是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 Parkard)教授首次提出,是指在大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共同科目课程的教育,它属于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是非功利性的,它秉承的是“完人”的教育理念。
1在哈佛红皮书将“通识教育”定义为“首先将学生教育成为民主社会中负责的人和公民的那一种教育”,认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的和全面发展的公民,此种人具有以下4种能力:有效思考的能力、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做适当判断的能力、能辨识普遍性价值的认知能力。
2从广义上来说,通识教育是贯穿着呢改革大学教育过程中的,其具体表现为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训练。
通识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宽阔的视野,并为其专业知识的学习大号扎实的基础,更赋有人格魅力。
从狭义上来看,通识教育是不能够为学生直接提供职业以及工作的教育。
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为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从非职业教育的角度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2、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中国现有的高等教育已不再是精英化教育,已经实现全民化大众教育。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更加专业化?正方辩手观点: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学,我是正方辩手,我认为辩题“是否应该更加专业化”是非常重要的。
我将从教育、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观点。
首先,让我们看看教育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越来越高。
如果我们不进行更加专业化的教育,那么学生们将无法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正如著名教育家杜威所说,“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填鸭式的灌输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只有通过更加专业化的教育,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职业发展方面。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只有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在职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我们不进行更加专业化的培训和学习,那么员工们将无法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无法在职场上取得成功。
正如著名企业家杰夫·贝索斯所说,“在职场上,只有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只有通过更加专业化的培训和学习,员工们才能在职业发展中取得成功。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社会发展方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专业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如果我们不进行更加专业化的发展,那么整个社会将无法适应发展的需求,无法取得持续的进步。
正如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说,“社会的繁荣和进步,源自于各行各业的专业化发展。
”只有通过更加专业化的发展,整个社会才能取得持续的进步。
综上所述,从教育、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来看,我认为更加专业化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进行更加专业化的教育、培训和发展,我们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取得职业成功,促进社会进步。
反方辩手观点: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学,我是反方辩手,我认为辩题“是否应该更加专业化”并不是绝对正确的。
我将从教育、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观点。
首先,让我们看看教育方面。
过度的专业化教育可能会导致学生缺乏全面发展。
如果我们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那么学生们将无法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当代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知识)一辩辩词(五篇范文)第一篇:当代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知识)一辩辩词谢谢主席,谢谢评委。
今天智慧的光芒与经验的魅力在这里交相辉映。
我方久闻工艺1002班素来以理服人,故趁此良机,望对方指点一二:在我们今天讨论当代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哪个更重要的辩题之前,请允许我方先明确两个定义:社会经验:1 是对社会进行体验,在生活中了解社会的现实与规律。
指为人处世,语言表达能力,处理问题,待人接物等能力的体现。
专业知识:1 是指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知识。
指学术文化或学问包括思想道德知识。
在实践之中所形成的感性认识加理性思维好,那么现在让我们再来明确一个标准:无论是专业知识学习还是社会经验,一定都有同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因此,从自身发展来讲,专业知识学习和社会经验都很重要,而判断大学生应更注重哪一方面,就得看哪个更有利于大学生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因为我们未来大学的目的就是为将来步入社会作准备。
由上,我方有四大论点:第一,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讲,为了更好的自身发展,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首先就得认识社会环境,正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一样,了解社会才能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
而社会是由不同人组成的复杂整体,要想深入完全地了解社会,就必须掌握相对较全面的知识,而这时社会经验只是起到陪衬作用,如果一个大学生连社会的内部结构都无法判断的话,他还如何去适应社会?因此,从这点来讲,在校大学生应更注重专业知识学习。
并且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竞争也日益加剧,客观环境的残酷性决定了知识的重要性。
大学生来校学习也主要是为踏入社会作准备,有足够的知识积累才能赢得社会中的一片天地,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而实践经验在社会竞争中的一个附件,有经验而没有较他人高的知识的人依然是不能适应社会的,因此,从这点来讲,依然是在校大学生应更注重专业知识积累。
第二,大学生要想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其次就得增强自身基础。
主席、各位评委、在座的同学,大家好!针对对方辩友的精彩立论,我想说···欲立其身,先正其名。
大学本科教育是以满足社会人才需要为目的的教育体系。
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
专识教育,是以某一学科为主要教育,以其他知识为辅的教育。
我方认为大学是输出人才的最后一站,而无论是个人,甚至是国家,社会都更需要专业性人才,所以大学本科教育更应注重专识教育,理由有三:一、大学本科教育注重专识教育有利于个人发展。
在这个大学生就业艰难的局势下,2014年大学毕业生有727万人,加上13年尚未就业的,就有810万人。
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如何在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毫无疑问,企业第一注重的就是你的专业水平。
而专识教育正好能为企业培养专业性的高精尖人才。
再者,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既然不能穷尽一生来通晓几个领域,那就穷尽一生去精通一个领域。
注重通识教育的人才与注重专识教育的专业人才相比,在其专业领域的竞争力无疑是更薄弱的。
二、国家需要专业性人才,所以大学本科教育更应注重专识教育。
建国六十五周年来,我国取得了重大的科技成就,但与科技强国的差距仍然不小,国家在经济政治各方面对高知识水平的专业人才需求都极为迫切,大学本科教育阶段是人学习专业知识,为日后发展打下深厚知识基础的关键时期。
本科教育更注重专识教育有利于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三、社会需要专业性人才来推动社会进步,所以大学本科教育更应注重专识教育。
当今社会发展呈波状式上升,而社会分工则是呈树冠状发展,因此,社会发展需要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就需要社会分工,合作。
分工的基础是对于自己的工作能够在深度上进行探索。
合作的前提是每个人都能圆满完成自己的工作。
而专识教育恰恰可以培养某个领域的高精尖人才,相比之下,通识教育无法这么好地适应这种社会分工。
所在这样的背景下,专识教育更显优势。
读书贵专的辩论稿
尊敬的评委们,各位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来发表我的观点——读书贵专。
众所周知,读书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在今天这个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专业知识是我们学习的基础。
只有掌握了专业知识,我们才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一门学科,更好地认识这门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如果我们想要研究一种新的疾病,就必须首先掌握医学专业知识,才能够更好地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
其次,专业知识是我们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现代社会中,人才竞争愈发激烈,只有掌握了一门专业知识,才能够在职场中更好地脱颖而出。
如果我们只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掌握一门学科,那么我们在职场中就很难有所作为。
最后,专业知识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如果我们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并在这个领域中做出卓越的成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我认为读书贵专。
我们应该深入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开展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谢谢大家!
- 1 -。
下划线为与我的修改部分(原型为田的稿子)(请田完整地朗诵三遍)一辩稿改稿: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晚上好!今天我方的观点是大学教育更应该注重通才教育。
通才教育是培养学生除具有专业特长外,在其他领域同样有基本知识和技能,综合素质和综合思维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
而专才教育是通过系统的教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项专门技能的人才的培养模式。
评判更注重的标准为:何种教育更能为大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良好帮助。
我方理由有如下三点:第一,通才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接触到更广的知识,锻炼他们的多元化思维方式,更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
通才教育让大学生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使他们获得了各个领域的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再囿(yòu)于自己的专业,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学科交叉使各种思想相互碰撞产生交叉学科,交叉学科往往就是一种新理论的起点,这正是在单独学科都已有完善发展的今天所需要的。
同时,知识本身不是互相割裂的。
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曾谈到,一个社会科学家的作品社会科学家如果缺乏逻辑学、数学和物理学所要求的精确思维训练,就会混乱不堪。
第二,通才教育更能发展大学生的心智,使得大学生具备更高的人际交往能力。
这是在现代社会中必不可少的能力。
通才教育不是专注于满足直接需要的专门化教育或职业教育,它涉及人文、社会科学、艺术、自然科学和数学、母语和外语言学科领域,这都是人类文明的基础。
在学习这些课程的过程中,大学生对于世界有了更全面的了解,逐渐树立了一个人生观。
这种人往往更善于与其他领域人才沟通、合作,担任团队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在协作中发挥更大价值。
第三,通才教育为大学生的未来职业方向提供多种可能。
大学生可能对自己的主修专业不感兴趣,通才教育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为为一切高级的学习提供一套共同的知识基础。
使大学生日后的就业出路不限于本专业也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职业。
《大学生职业适应状况报告》发布调查显示,近一半大学生从事的职业于自己的专业不对口。
第1篇正方立场:大学教育应以通识教育为主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大学教育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人才的重要环节,其教育模式备受关注。
正方认为,大学教育应以通识教育为主,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而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学习。
以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正方观点。
二、通识教育的内涵与价值1. 通识教育的内涵:通识教育是指为学生提供全面、均衡的知识和技能,包括人文、科学、艺术、社会等领域的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通识教育的价值:-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识教育使学生具备广泛的知识面和良好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识教育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 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识教育使学生具备应对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
三、专业教育的局限性1. 专业知识单一:专业教育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容易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窄,缺乏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忽视学生个性发展:专业教育往往以学科为导向,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影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专业教育使学生过于关注本专业领域,容易忽视其他领域的发展,导致他们在面对复杂社会问题时缺乏应对能力。
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1. 通识教育为基础:在大学教育中,通识教育应作为基础课程,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和技能。
2. 专业教育为补充: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专业教育可以作为补充课程,使学生深入掌握专业知识。
3. 实践能力培养: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五、结论综上所述,正方认为大学教育应以通识教育为主,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结合专业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
正方坚信,通识教育是培养未来社会人才的重要途径,值得在大学教育中予以重视。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哪个更重要的英语作文1英文作文:In today's educational landscape, the debate between gener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s a hot topic. General education broadens our horizons and equips us with a wide range of knowledge. For instance, through taking courses in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we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and different cultures. This kind of education helps us become more well-rounded individuals and better able to think critically and solve problems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On the other h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focuses on specific fields and skills. It allows us to delve deep into a particular area and become experts. For example, a medical student spends years learning about anatomy, physiology, and pharmacology to become a competent docto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provides us with the necessary tools to pursue a career and mak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in our chosen field.In my opinion, both gener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re crucial. General education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a well-rounded personality and broad thinking, whil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enables us to excel in a specific area. They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together contribute to our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growth. Without general education, we may be narrow-minded and lack 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complex issues. Without professional education, we may lack the expertise to make a real impact in our chosen profession.中文翻译:在当今的教育领域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哪个更重要是一个热门话题。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辩证思考高校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本科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澄清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概念前提下,本文深入探讨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辩证关系,既分析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矛盾、冲突部分,又合理分析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内容。
在此基础上强调高等教育既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实施通识教育,又要大力发展专业教育,以期高校为社会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同时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职能。
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关系通识教育对于高等教育事关重大,涉及到整个大学培养的理念与目标,值得深入探讨。
特别是关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讨论,常常是注重一方面而否定另一方面。
实际上,二者的关系远非单纯的肯定一方而否定另外一方,二者的关系非常紧密,也非常复杂。
有鉴于此,本文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作了初步的探讨。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科学内涵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多维度的、多阶段的历史范畴,它在不同时期历史赋予它一定的时代特征,不同的学者、专家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通识教育会有不同的定义。
因此,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教育理念,其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个人和和谐社会中的健康人格的公民,它是一种非专业性的、广泛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教育。
专业教育(specialized education)是指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它是为学生将来从事某一领域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做准备的教育。
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一书中将专业教育解释为“为工作而接受的教育或训练”。
从以上概念可以看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教育课程的两部分,它们的性质虽然完全不同,但二者却不能对立或割裂。
事实上,教育界之所以对大学应实施专业教育还是通识教育争论不休,就是因为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它们共同构成了大学教育之目的。
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辩证思考(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冲突表现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开展时间不长,可借鉴的成功经验与模式不多,受专业化教育模式影响深远,加上改革开放深入、现代化进程加快、社会转型加速、高等教育大众化等因素影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间的各种矛盾冲突表现十分明显。
立论1、通识教育概述:最早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的是美国博多因学院(Bowdoin College) 的帕卡德( Pack2ard) ,他声称:“我们学院将给青年一种通识教育,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为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做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业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整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
通识教育的“通”,即通晓、明白;“识”即智慧、见识。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种素质教育或普通教育,即对全体学生所进行的基础性的语言、历史、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用一种适应时代的文化内容来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生活的意义及价值变得丰富起来,从而使自己在专业教育中保持自由,在精神上不致成为受专业束缚的奴隶。
换言之, 通识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一个人的培养, 其次才将学生作为一个职业的人来培养。
此外,通识教育中的“通”不是通才的“通”, 即什么都知道; 而是贯通的“通”, 即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通融, 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 收集资料, 与人交流合作, 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学有专长, 术有专攻, 而且在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能协调而全面地发展; 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立思考以及善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李曼丽, 汪永铨1999)。
加强通识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因为随着现代科技向着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方向发展, 出现很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 社会需要后劲足、反应快、适应能力强的人才, 需要高等教育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结构, 加强通识教育。
第1篇正方立场:大学生应该将学业放在首位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肩负着国家繁荣和社会进步的重任。
然而,在多元化的价值观和快节奏的生活中,大学生是否应该将学业放在首位,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正方认为,大学生应该将学业放在首位,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学业是大学生成长的基础1. 知识积累:大学是知识殿堂,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将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将学业放在首位,有助于大学生在专业领域内形成系统、扎实的知识体系。
2. 思维能力: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
将学业放在首位,有助于大学生在学术研究、问题解决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3. 价值观塑造:大学期间,大学生在学术氛围中接受熏陶,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将学业放在首位,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
三、学业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1. 提升竞争力: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优秀的学术能力的大学生更具竞争力。
将学业放在首位,有助于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
2. 实现人生目标:学业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途径。
将学业放在首位,有助于大学生在学术、科研、创业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 传承文化:大学生作为国家文化的传承者,将学业放在首位,有助于在学术研究中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四、学业与综合素质并重1. 全面发展:将学业放在首位并不意味着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
大学生应在学业之余,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2. 时间管理:大学生应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在保证学业的同时,兼顾其他方面的发展。
将学业放在首位,有助于提高时间管理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五、结语综上所述,大学生应该将学业放在首位。
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在知识、能力、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还能为实现个人价值和国家富强贡献力量。
通识教育比专业培训更重要吗通识教育和专业培训是教育领域中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它们各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通识教育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而专业培训则侧重于为学生提供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够胜任特定职业或行业的要求。
在当今社会,随着知识的爆炸式增长和社会的快速变化,人们对通识教育和专业培训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那么,通识教育和专业培训究竟哪个更重要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一问题。
首先,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人文素养等。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领域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培养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仅仅掌握某一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具备跨学科的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通识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具有全面素质的公民,能够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与通识教育相比,专业培训更加注重学生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当今社会,随着各行各业的不断发展和细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许多职业和行业对于员工的专业能力有着非常明确的要求,只有具备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因此,接受专业培训是学生获取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专业培训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特定领域的工作要求,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个人职业目标。
然而,虽然专业培训在特定领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通识教育同样不可或缺。
通识教育和专业培训并不是孤立的两个部分,而是相辅相成的。
通识教育可以为专业培训提供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时能够更加深入和全面地理解和运用。
同时,通识教育也可以帮助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挑战,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通识教育和专业培训应当相互结合,共同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和职业成功提供支持。
2002年全国大专辩论赛预选赛第4场的辩词,希望对你有帮助正方:中国人民大学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反方:北京外国语大学现代社会更需要专才一辩立论阶段正一:大家好!现代社会更需要通才还是专才呢?要看他们谁更能促进现代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所谓专才是指在某一个专业领域具有较多专业知识,较熟练专业技能的人才。
而所谓通才是具有广阔的知识平台,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多种技能的人才。
简单说来,通才知识综合化,技能多样化,适应变动的能力强。
好的!谈现代社会,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的首要要求。
高度分工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
但是高度整合更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首要的突现的要求。
社会分工造成了细化,可是如果细化产生的碎片没有能够得到整合,我们去哪里寻找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呢?社会分工每走一步,带来对整合的要求就更高。
这个时候不同分工之间是不是需要有沟通?不同学科之间是不是需要有融合呢?那么具有广阔知识平台、丰富知识储备的通才和只具有单项技能、单项知识的专才相比,谁更能在不同分工之间实现沟通?谁更能在不同学科之间完全融合?是通才!因此现代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更需要通才!第二、让我们来看看现代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创新。
从古代科学的综合,到近现代科学的分化,再到当今科学新一次的综合。
各个学科森严壁垒、各自为政的状况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看到各个学科相互沟通、相互交融、相互渗透。
而当今创新的点正是出现在不同思想,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相互交叉、沟通、融合、综合的地方。
那么宽口径、厚基础的通才们是不是要比那些窄口径的专才们更具有实现创新的能力呢?所以现代社会的突破和进取更需要通才。
再次、让我们来看看现代社会一个现实的问题——人才流动频繁。
美国人一生之中要变换工作7到8次,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职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我们发现跨行业、跨领域的人才流动日益频繁。
这个时候,多种技能的通才是不是要比那些只具有一项技能的专才,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动呢?综上我们发现,不管是从宏观的社会角度,还是从微观的个人角度,都能证明现代社会更需要的是通才!最后我有两点需要指出:第一、我们说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专门的岗位,所以我们不能认为一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做了一样工作,他就是专才,否则世界上没有通才了,对不对?第二、我们说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主导的专业,所以我们不能说有了一个主导的专业,这个人就是一个专才,否则这个世界上又没有通才了。
立论1、通识教育概述:最早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的是美国博多因学院(Bowdoin College) 的帕卡德( Pack2ard) ,他声称:“我们学院将给青年一种通识教育,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为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做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业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整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
通识教育的“通”,即通晓、明白;“识”即智慧、见识。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种素质教育或普通教育,即对全体学生所进行的基础性的语言、历史、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用一种适应时代的文化内容来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生活的意义及价值变得丰富起来,从而使自己在专业教育中保持自由,在精神上不致成为受专业束缚的奴隶。
换言之, 通识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一个人的培养, 其次才将学生作为一个职业的人来培养。
此外,通识教育中的“通”不是通才的“通”, 即什么都知道; 而是贯通的“通”, 即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通融, 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 收集资料, 与人交流合作, 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学有专长, 术有专攻, 而且在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能协调而全面地发展; 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立思考以及善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李曼丽, 汪永铨1999)。
加强通识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因为随着现代科技向着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方向发展, 出现很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 社会需要后劲足、反应快、适应能力强的人才, 需要高等教育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结构, 加强通识教育。
美国著名教育家赫钦斯( Hutchins) 指出:没有充分的通识教育做基础,专业教育就只能培养出一些没有教养的专家。
2、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构成本科教育的两个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为补充、密切相关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我们不应把两者割裂开来、强调一方忽视另一方,要平衡它们之间的关系,深刻认识它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的各自独立又互为一体的作用通识教育是基础,是前提;专业教育是通识基础上的知识掌握的深化,要培养创新型高级人才,两者缺一不可通识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以培养“全人”为目标,追求的是理性主义的价值取向。
通识教育并不排斥专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与专业教育一起构成高等教育。
3.通识教育的意义:通识教育无论对哪个专业的学生都是必要的,它实际是让学生学做人、学做事。
实行通识教育是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相对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有很多优势。
通识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独立思考、如何独立学习、如何分辨是非;使学生变得更加智慧,聪明的应对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
大学生想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要掌握扎实的知识基础,广泛涉猎各种学科。
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2002年5月14日在北京大学以“什么是一流大学的特色”为题的讲话中指出:“让我对知识进行一个总的评价,这就是,你根本没有办法说出最有用的知识是从何而来,你无法预测它来自何处;你也无法设计一些程序来找到最有用的知识形式是什么。
……正因为我们不能预测到哪一类的知识会对我们的社会做出巨大贡献,我们才能有信心地预言,新知识、新观点、新方法和聪明的想法对我们的未来是很重要的。
”可见通识教育的重大意义。
实行通识教育是满足经济全球化对综合性人才需求的需要。
当今科技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不断发达,全球化和国际化日益加强,社会的快速进步使得单纯的专业性人才已经不再符合其发展需要。
另外,的重大进展越来越需要多学科的相互借鉴与支持,现代科学呈现出综合化趋势,即使从事专门领域的研究,也需要广博的知识为后盾,因为一个问题可能需要多学科的知识才能解决。
因此,实施通识教育,不仅是要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眼界,更重要的是综合的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
攻辩问题1.既然对方辩友认为专业教育更重要,那么请问美国大学大一、大二两年时间里先集中修习通识课程,之后再进入专业阶段的学习。
近年来我国一些研究型大学也采取了这种大学一、二年级不分专业的“大类培养”模式,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学院、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等学校,请问您怎么看?答: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前面1-2年通识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认真思考个人和学科的关系,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有效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给学生一个认识自己、认识学科的机会,培养自己更全面地看待知识、更正确地对待生活的观点,而这正是通识教育教会学生正确看待个人、看待世界的功能之一。
高校要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实行多样化的培养模式,给学生充分选择的权利,允许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转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当中去学习,当然具体操作还是要看其成绩来决定自由辩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也曾指出:“如果专家受过广泛的教育,那么,必要时他就能通过自学来掌握新的科学而无需学习新课程。
所以大学应反对过于专业化的倾向。
专业教育是为学生从事某一领域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做准备的高等教育,而通识教育则更加注重学生的总体发展,是一种“全人的教育”。
但通识教育并不是排斥专业教育,一定意义上讲,通识教育包含了专业教育。
通识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生活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专业教育更侧重于掌握某一方面的技能: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补充与延伸。
因此,通识教育是比专业教育更加综合的教育形式。
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主要是照搬前苏联而来,是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产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表现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有:必修课多,选修课少;专业课程多,通识课程少;专业划分过细,学科知识狭窄;灵活性不足,通识科目种类单调。
在市场经济模式下,人们逐渐体会到了本科教育中知识结构不合理而招致的缺陷:学生知识面狭窄,技能单一;变通性不足,适应性差;创造性不足,工作能力低下;道德及法制观念薄弱,心智、个性发育不良。
究其原因乃是,僵化、教条的体制或多或少阻碍了青少年身心发展成长的规律,违背了人性至美的原则,也违背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至于至善”的古训,它偏离了教育的直接任务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智力、体力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人的道德品质、美的情操的高度发展,而只有通识教育才是促成人的全面发展理想的真正体现[6]。
我国所有的商学院、法学院都是本科教育,而在美国,只有本科特别优秀的人才能考入这两个学院,因为它们考分非常高,这样一来就一箭双雕、两边都可以保证:只有本科通识教育学得好,才有可能考入法、商学院;同时也保证了进入法、商学院的是通识教育中付出努力比较大、天资可能也比较好的学生。
我们谈通识教育,我觉得一方面通识教育很重要,另一方面我们也很现实,现代社会有很多和传统社会不一样的地方,不可能完全按照从前的那一套。
通识教育基本上是针对现代性问题,是针对现代社会特有的问题而制订的、当今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教育学家如欧内斯特、德里克?博克(Derek Bok)、克拉克?克尔(Klark Kerr)等人认为,在社会分工愈来愈细和社会发展日趋专业化影响下,知识已经处于分散、零碎的状态,这严重违背了整体知识观原则,整体知识观认为全部知识应该是相互关联的,并且可以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知识体系。
大学应该树立整体知识观思想,构建完整的本科课程体系。
应该教会学生超越割裂的事实,在更广阔的背景中进行学习。
要增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重视跨学科课程的设置,使学理、学工的学生懂得一些人文社会方面的知识,学文的也懂得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促进文理知识的融合。
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文理交叉学科的学习,突破专业教育的局限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学会应用“其它学科的视角、方法和语言”来看问题。
要让学生在研究和探索各类现实性问题的过程中,从其它学科中吸取方法,培养起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识[7]。
(3)实行通识教育是我国现行教育现状的必然要求我国现行教育体系下存在着诸多问题,使得大学教育由原来的重视专业教育转变到通识教育变得刻不容缓。
在社会的实践中我们看到,大学培养的人中有许多都正义感、责任感淡化,是非混淆,道德素质低下;有许多动手能力弱,不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缺乏创新精神。
大学应经逐渐失去了他应该发挥的作用。
所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必然要迎来一次深刻的变革。
这种文理分割的结果是通识教育课程的系统性不够。
一方面由于缺乏通识教育课程长远的预期和规划,另一方面因为目前的教学资源很难根据学校统一要求与规格开设相关课程,课程建设与管理在总体上表现出系统性的缺乏。
3、实施通识教育是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必然选择,是高等教育法的客观要求。
大学的培养目标要和社会需求、学生需求相匹配。
克服专业教育的狭隘性,造就具备远大目光、融通见识、博雅精神的人才是通识教育追求的目标。
应该努力保持非专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平衡。
但在科学主义、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专业教育具有强大的势力。
教师和学校的声望都来自专业,学生求学的动机也为职业做准备,通识课程常被视为广博空疏,不切实际而受到贬低。
通识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的办学思想,大学的动力源泉。
哈佛大学的传统是重视通识教育,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
哈佛的理念是:最佳教育是开放式、创造性教育,它不仅应有助于学生在专业领域内具有原创性的思想与能力,而且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善于深思熟虑,有理想目标和洞察力,成为具有自由人格的、完美的、成功的人。
斯坦福大学明确以博雅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目标,该校要求学生们不局限于一个专业,要有广博的知识与修养,要“均匀”,即接触不同学科,同时了解不同文化的经典、观念与价值。
通识教育是防止学生偏科的重要方式。
中国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偏科、专业过窄的情况比较严重,在中学打基础时就分文科、理科,进入大学又产生较严重的文理分家。
而通识教育则规定学生必须跨专业、跨学科选课,禁止选那些与本专业相重复或相关相近的课程,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学生课程结构的合理性,从而也就能使学生知识结构趋于合理。
通识教育还能防止因应试教育出现“高分低能”学生。
因为通识教育特别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以北师大为例,他们把能力素养课作为通识教育五大模块之一,强调让学生必选和通选,同时与国家人事系统的专业资格证书自愿培训相结合,从而可以全面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通识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中国化的实践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