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收入差距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107.00 KB
- 文档页数:6
城乡差距的名词解释城乡差距,指的是城市和农村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和不平衡。
它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涵盖了许多不同的方面,包括收入差距、教育差距、就业机会差距等等。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探讨城乡差距的含义,并分析其原因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经济差距经济差距是城乡差距的主要方面之一。
从收入差距来看,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往往高于农村居民。
这种差距主要源自城市发展对经济多元化、技术创新、资本流动等方面所产生的促进作用。
城市为农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城市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这些都是导致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经济差距并不仅仅是体现在收入方面。
城市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网络、公共服务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而农村地区则相对缺乏这些资源和服务。
这也导致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医疗条件、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差距的范围。
二、教育差距教育差距是城乡差距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城市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学校数量多、师资力量强、教学设施先进,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较为匮乏。
这使得农村学生面临着与城市学生相比更不公平的竞争环境。
教育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居民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地位。
由于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和优质的教学环境,农村学生往往面临着就业困难和职业选择的限制。
这导致了城乡居民在就业领域的差距,并间接影响了城乡差距的扩大。
三、社会差距社会差距是城乡差距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城市地区通常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文化体验,多元化的社交圈子让城市人的社会交往更加广泛,而农村地区由于社会资源有限,往往形成封闭的社会圈子,社会交往的机会相对较少。
这种社会差距也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地位上。
城市居民更容易接触到新事物、新思潮,更加开放和进步;而农村居民则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往往保守和守旧。
这种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居民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进而加大了城乡差距。
四、城乡差距的原因城乡差距的形成和维持有着复杂的原因。
关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总结城乡收入差距是指城市和农村居民之间在收入方面存在的差异。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收入差距也逐渐扩大。
城乡收入差距对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城乡收入差距进行总结,分析其形成原因以及对策。
首先,城乡收入差距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
一方面,城市地区相对于农村地区,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高薪岗位,城市居民通常获得更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多以农业为主,农民的收入大多依赖于农作物的种植和销售;而城市地区则有更多的非农业产业,相对更具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提供了更多的高薪就业机会。
其次,教育差距也是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城市的教育资源相对丰富,教育质量和教学设施较好,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不足,教学质量相对较低。
这导致了农村居民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无法获得高薪就业机会。
此外,城乡社会保障差距也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城市地区相对农村地区更好地享受了社会保障福利,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
农村地区由于基础条件限制,许多农民无法获得足够的社会保障,这导致了农民的生活负担增加,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针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缩小差距。
首先,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农村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水平。
其次,要促进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和农村电商,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农民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增强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此外,应建立完善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农民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当的社会保障待遇。
在个人层面,农民应主动进取,积极参与农村经济发展,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同时,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和就业指导,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和收入增长。
总之,城乡收入差距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来解决。
我国城乡差距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城乡差距问题一直存在,并且愈发凸显。
城乡差距问题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更是社会不公平的体现。
如何解决城乡差距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成为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我国城乡差距的现状问题1. 收入差距在我国,城市居民的收入一般都比农村居民高出很多。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0117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661元,差距可谓是相当大的。
这种收入差距导致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平衡,城市居民过得富裕,农村居民过得贫困。
2. 教育资源差距在我国,城市的教育资源比农村丰富得多。
城市拥有着更好的学校,更多的老师和更丰富的教学设备,而农村地区则受到了教育资源短缺的困扰。
这导致了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条件不如城市孩子,甚至有的孩子因为家庭贫困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3. 医疗卫生差距城乡之间的医疗卫生差距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城市拥有着更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更丰富的医疗资源,而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则相对匮乏。
这导致了农村居民因为缺乏医疗资源而无法及时得到治疗,甚至有的疾病因为得不到及时治疗而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4. 就业机会差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向城市寻找工作机会。
由于城市的就业机会有限,许多农民工只能从事一些低端的体力劳动,工作环境恶劣,工资待遇低下。
这导致了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
二、解决城乡差距问题的对策探讨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实施扶贫政策、教育资助政策、医疗保障政策等手段,促进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应该减少城市的政策倾斜,避免城市居民过度依赖政府补贴,鼓励他们依靠自身努力奋斗。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的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
城市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推进。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这种转移不仅仅是人口的流动,更涉及到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
这篇文章旨在探讨城市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流失与乡村人口结构改变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导致大量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这使得农村人口流失日益严重。
农村人口的流失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的减少,也涉及到年龄结构、社会结构和就业结构等方面的改变。
年轻人和有一定技能的劳动力更倾向于向城市迁移,这导致了农村老龄化的问题。
同时,农村人口减少也影响了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与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
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农业现代化城市化使得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
相对于传统的农业经济,农村经济在城市化的推动下更加多元化和现代化。
农村地区激发了更多的非农产业、服务行业以及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农村经济的多元化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城市化也催生了农业现代化的需求和动力,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业科技的应用,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三、城乡差距与资源分配不均城市化对农村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之一是加剧了城乡差距。
城市作为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资源和投资。
城市的发展得到了更多的资金和人才支持,而农村地区则缺乏这种支持。
这导致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和教育医疗资源不足等问题。
城乡差距的加剧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亟需解决。
四、农村社会文化变迁与传统乡土特色保护城市化对农村社会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地区传统的乡土文化逐渐消失或改变,取而代之的是城市化带来的新文化和新生活方式。
大量的农村青年迁往城市,与大城市的文化和价值观接触,导致了传统农村文化的嬗变。
然而,农村地区也面临着保护传统乡土特色的困境。
在城市化的浪潮中,怎样在现代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摆在农村地区面前的重要课题。
我国城乡差距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乡差距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城市,人们享有更多的教育、医疗、文化和就业机会,而农村地区则面临着落后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资源不足的困境。
城乡差距的存在,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平等和公平,也制约了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迫切需要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对策。
城乡差距产生的原因需要仔细分析。
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城乡资源分配不均。
在城市,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文化资源和就业机会相对集中,而农村地区则缺少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资源。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城市居民的工资收入普遍高于农村居民,导致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城乡发展不平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许多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从事低端劳动,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造成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
我们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缩小城乡差距。
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来改善农村地区的发展条件,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要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帮扶。
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来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鼓励和支持他们在当地从事经济活动,进一步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要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就业扶持。
可以通过加强农村教育和培训机构的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和就业技能,增加他们在城市就业的机会,降低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要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
可以通过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城乡资源,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乡经济的融合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要加强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支持。
政府可以出台更多的鼓励城市企业向农村转移和投资的政策,吸引更多的城市企业投资到农村地区,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政府也可以通过制定更多针对农村地区的扶持政策,支持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进一步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的差异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的差异逐渐凸显出来。
农村社会的特点在于它的封闭性和传统性,而城市社会则更加开放和现代化。
这两种社会的差异体现在各个方面,如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的差异。
首先,生活方式方面的差异是最直观的。
农村社会的居民大多是从事农业劳动的,他们的生活节奏较为缓慢,规律性较强。
而城市社会的居民则面临着快节奏的生活,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紧张。
城市人们更注重时间的管理和效率的提升,而农村人们则更注重农事的安排和自然的循环。
这种差异在饮食、休闲、娱乐等方面也表现得明显。
例如,农村人们更倾向于吃家常菜,注重自给自足;而城市人们则更倾向于外出就餐,注重品味和社交。
其次,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异也是显著的。
由于城市聚集了大量的资源和产业,所以城市社会的经济发展更为迅猛。
城市人们更容易接触到新的商业机会和创新科技,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农村社会的经济则主要依靠农业和传统工艺品,规模较小,发展较为有限。
这种差异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也导致了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失。
再次,社会结构方面的差异也值得探讨。
农村社会的社会结构以家庭为核心,以宗族、乡亲关系为基础,更注重亲情和社区的纽带。
而城市社会的社会结构则更加多元化和复杂,人们更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由。
城市社会中更容易形成各种社交圈和利益团体,如行业协会、社交俱乐部等。
这种社会结构的不同也导致了城乡社会信任度的差异,农村人们更倾向于相信乡亲和亲友,而城市人们更加注重交易和合同的可靠性。
此外,教育、医疗、居住等方面的差异也是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的显著特点。
城市社会相对于农村社会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医疗条件,更高的生活品质和社会福利。
这也导致了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并且医疗服务不够便捷。
同时,农村居住环境简单,基础设施不完善,而城市社会的居住环境更加现代化、便利和舒适。
城乡发展差距的原因与解决策略一、城乡发展差距的原因城乡发展差距是指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差距。
造成城乡发展差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化程度低目前,我国城市化率较低,城市人口规模小,城市规模较小的地区基础设施缺乏,人均投资较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都得不到满足,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增长和提高生活水平的能力。
2、经济发展模式传统农业和生产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我国当前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因此这种方式很难达到城市的经济水平来形成实质性的支持。
市场化经济模式是一种对农村跨越城市的发展方式,但由于农村庞大的人口和缺乏市场经验,农民的经营状况一直不能够达到市场经济的规模。
3、土地配置不合理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需要大量投资,但农村对土地的使用较为简单、土地拥有人的权力、对耕地保持的耕种的土地承包制度,都会妨碍农村地区土地的开发利用。
4、政府政策不合理政府对城市和农村的重视程度不同,政策指导不全面、协调不足是造成城乡发展差距的另一个原因。
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金融、教育、技术、信息等Support工作的关注,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以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二、城乡发展差距的解决策略1、加强城市化进程以推动城市化进程,完善城市规划,形成较为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人民的生产、生活、就业等各方面的水平。
2、制定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探索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提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精准扶贫、产业扶贫等发展模式,促进农村经济提质增效。
3、土地政策的改革政府可以加快建立制度完备和执行有效的集体经营性土地集约利用制度、土地流转市场化交易机制等,促进农村地区资源优化配置,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可持续的经济模型。
4、加大对支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需要建立完整的政策体系,制定适合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农业、农村能源产业、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和调整、农民专业技能培训、推动城乡科技创新、建立归属清晰的农村土地等方面的政策呼吁。
河南省地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分析河南省作为中国的中部省份,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依然存在,并且影响因素较为复杂。
本文将从地市层面对河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经济发展水平不均河南省地域辽阔,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
一方面,河南省的一,二产业占比较高,农业和重工业在河南的经济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导致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导致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河南省的东部地区,如郑州市等地,城市化进程较快,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发展较快,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
河南省地市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政策扶贫力度不均政策扶贫力度不均也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在河南省,政府对农村地区的扶贫力度一直较大,通过实施一系列扶贫政策和项目,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但是在一些地市来说,政策扶贫力度不均,表现为一些贫困地区得到的扶贫力度相对较小,导致了收入差距的加大。
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政府的相关扶持政策也不够完善,特别是在工资和福利保障方面的政策偏低,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落后于物价上涨速度,导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三、教育资源不均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也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河南省的教育资源主要分布在城市,尤其是一些名校和重点学校。
这就导致了在教育机会上的不平等,农村地区和小城市的孩子们往往面临着较差的教育资源,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而教育与人力资源的质量密切相关,这就导致了农村和小城市居民在求职时往往受到歧视,从而无法获得较高的收入。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也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四、就业机会不均就业机会的不均也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城市,由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就业机会相对较多,收入水平相对较高。
而在农村和小城市,受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就业机会有限,且很多是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不平等城市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快速城市化的挑战。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社会不平等问题也随之浮现出来。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不平等现象,以及它们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收入差距的扩大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但是就业机会数量却并没有相应增加。
这导致了城市人口的失业率上升,并且随之而来的是收入差距的扩大。
在城市中,高技能和具有专业知识的工作岗位的数量相对较少,而低技能和体力劳动型的工作岗位则相对较多。
因此,那些缺乏高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人往往只能从事低薪的工作,而那些具有高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人则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
此外,城市中的高房价也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因素。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房地产市场高度繁荣,房价水涨船高。
那些没有房产的人往往需要付出更高的租金或者贷款利息,而那些拥有房产的人则能够享受到房产升值所带来的增值收益。
因此,城市化进程中,房价的上涨也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收入不平等。
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不平等还反映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上。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教育资源却没有相应增加。
在大城市中,优质的学校和高水平的教育资源更加集中在一些繁荣的城市区域,而边远地区或者是贫困地区的学校往往缺乏必要的师资力量、教育设施和教学资源。
这导致了城市化进程中贫困家庭和边缘群体的子女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
而教育机会不平等又进一步加剧了社会不平等。
一个人的教育背景往往直接关系着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和社会地位。
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贫困家庭的孩子往往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从而制约了他们的个人发展和社会流动的机会。
这种教育机会不平等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从而加剧了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不平等。
三、提高城市规划和社会政策为了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不平等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确保城市化进程的公平性和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与城乡差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差距成为了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
城乡差距究竟是什么?城乡差距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各种方面的不平等,包括教育投入、医疗资源、社会福利、收入水平、就业机会、文化服务等等。
然而,最能够反映城乡差距的指标,就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经济发展与城乡差距的关系,是深奥而重要的问题,让我们来探讨一下。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城乡差距城乡差距是与经济发展相关的问题,经济不发达、经济结构落后、发展模式不合理等都会导致城乡差距的加剧。
而城乡差距的加剧,又会进一步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
比如,教育投入不足会导致农民子女无法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加重了教育差距,使得农村劳动力职业能力较差,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再比如,医疗资源不平衡会导致农村居民医疗费用负担重、就医难度大,从而升高了农民的生活成本,加重了贫困。
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非均衡性所导致的。
二、影响区域经济的因素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主要是基础设施、人口结构、城乡发展差距等。
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信、水利、能源等设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有了基础设施支持,企业生产、农业生产、人们生活所需的物质条件就得以满足。
人口结构要素是构成一个区域经济的人力资源、劳动力、消费者、市场等要素。
城乡发展差距则是城乡人口规模、发展水平、生活水平和教育、卫生等方面差异的体现。
这些因素的平衡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城乡间的差距。
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方法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物质条件的改善能够提高农村的发展水平,让农民与城市居民在物质方面更为平等。
其次,可以通过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农村金融问题,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同时帮助农民进行投资发展,开拓农村产业,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再次需要加强教育和医疗投入,让农民子女获得同样的优质教育,卫生服务也得到同样的覆盖。
这些措施都可以缓解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性和城乡差距。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的发展及内在逻辑探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取得了不少成果。
这些变化和成果与内在逻辑密切相关,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城乡关系的发展与国家政策的转型有着密切关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实行了统一的经济计划,开展了大规模的农村集体化运动。
这一时期,城乡之间的界限比较明显,城市主要负责工业化,农村则主要负责农业和副业生产。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家开始转向注重市场经济,城乡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
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村、发展城市的政策,逐渐改善了城乡生产和生活的条件,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其次,城乡关系的发展与经济结构的调整有着紧密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高,工业产值相对较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工业、服务业的比重逐渐增加,农业的比重逐渐减少。
这导致城乡生产结构的差距加大,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扩大。
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完善,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很大。
这也促进了城乡劳动力的流动,但同时也加大了城市社会保障的压力。
第三,城乡关系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有着密切的关系。
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建设的不断完善,城市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和农村人口进城,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然而,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经济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第四,城乡关系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变迁,城乡之间的差异也在不断缩小。
现代化的文化传播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城乡之间的信息交流更为便捷,也增加了城乡之间的文化一体化。
此外,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价值观开始影响农村。
但同时,这也带来了城市社会结构的矛盾和农村文化的衰退等问题。
1
城乡收入差距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
潍坊市统计局农调队 孟祥太
统筹城乡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居
民收入的巨大差距。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存在,将会有利
于吸引更多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来,以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如何处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城市化进
程的关系,将会受到各级领导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继续扩大
从1985年到2008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由1.86:1扩大到
3.31: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年平均发展速度以高于农民纯收
入2.84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相差绝对额达到了
11020元。潍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但城
乡居民收入比也由1985年的1.69:1 扩大到2008年的2.22:1
(详见表1)。
表1: 1985—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较
1985年 2008年
全国 全省 潍坊 全国 全省 潍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739.1 747.56 736.1 15781 16305 15691.37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397.6 508.12 435 4761 5641 7072
城乡收入相差绝对额(元) 341.5 239.44 301.1 11020 10664 8619.37
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民为1) 1.86 1.47 1.69 3.31 2.89 2.22
2
虽然比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通常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两个指标,但是,这两个指标的内涵是不一样
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主要用于消费和储蓄,而农民人均
纯收入除用于消费和储蓄以外,还有一部分要用于扩大再生产的
支出,这部分大约要占到家庭支出总额的30%左右,这样一来,
城乡收入差距就更大。根据国际经验,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
城乡收入差距一般在1.5倍。显然我国目前的城乡收入差距,大
大高于国际水平。
二、潍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全省的位次
2008年,潍坊城乡居民收入比在全省居第2位,仅次于威海。
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最大的是临沂,为3.18:1;城乡居民收入相
差绝对额最大的是济南,达13622元(详见表2)。
潍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小,主要是潍坊的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偏低,居全省第12位,比居第1位的济南相差5111
元;潍坊农民人均纯收入7072元,居全省第6位,比居第一位的
青岛相差1437元。但这也表明潍坊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上是
得力的,较好地实现了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
表2 2008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情况
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 纯收入(元) 城乡居民收入比 (以农民为1) 位次
全 省 16305 5641 2.89
威海市 18537 8495 2.18 1
潍坊市 15691 7072 2.22 2
日照市 14409 6038 2.39 3
淄博市 17629 7364 2.39 4
3
青岛市 20464 8509 2.40 5
烟台市 19350 7935 2.44 6
枣庄市 14320 5723 2.50 7
菏泽市 11581 4584 2.53 8
德州市 14545 5659 2.57 9
莱芜市 17224 6646 2.59 10
济宁市 16246 5965 2.72 11
泰安市 16905 6046 2.80 12
滨州市 15960 5661 2.82 13
聊城市 14559 5108 2.85 14
济南市 20802 7180 2.90 15
东营市 19487 6661 2.93 16
临沂市 17136 5382 3.18 17
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关键
一般来说,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越小是客观的。也就是说,越是相对落后的地区,城乡之间的收
入差距就越加明显。
从2006年全国居民收入差距情况看,天津、上海、江苏、北
京、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明显小于西藏、
青海、甘肃等经济欠发达地区;贵州、云南两省的城乡居民收入
比已经接近5:1。但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绝对额上看,差距最
大的却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福建、浙江、广东、上海、北京等
省市城乡居民收入相差10000元以上(详见表3)。
表3 2006年全国居民收入差距情况
城镇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 纯收入(元) 城乡居民收入比
(以农民为1)
天津市
15476 6227.9 2.48
上海市
22808.6 9138.6 2.50
江苏省
15248.7 5813.2 2.62
北京市
22417.2 8275.5 2.71
浙江省
19954 7334.8 2.72
黑龙江省
9721.9 3552.4 2.74
4
辽宁省
11230 4090.4 2.75
吉林省
10245.3 3641.1 2.81
河北省
10887.2 3801.8 2.86
江西省
10014.6 3459.5 2.89
山东省
13222.9 4368.3 3.03
湖北省
10533.3 3419.4 3.08
海南省
10081.7 3255.5 3.10
福建省
15102.4 4834.8 3.12
河南省
10339.2 3261 3.17
内蒙古自治区
10811.9 3341.9 3.24
湖南省
11146.1 3389.6 3.29
四川省
10117 3002.4 3.37
山西省
10793.9 3180.9 3.39
广东省
17725.6 5079.8 3.4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9689.1 2737.3 3.54
安徽省
10574.5 2969.1 3.56
宁夏回族自治区
10002 2760.1 3.62
广西壮族自治区
10624.3 2770.5 3.83
西藏自治区
9540.9 2435 3.92
青海省
9803.1 2358.4 4.16
重庆市
12548.9 2873.8 4.37
陕西省
9938.2 2260.2 4.40
甘肃省
9586.5 2134 4.49
贵州省
9439.3 1984.6 4.76
云南省
10848.1 2250.5 4.8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或者表现为城镇
居民收入增长偏快,或者表现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两者都是
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从我国城乡经济非均衡的发展的态势
看,城乡收入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因此,统筹城乡经济
社会发展工作的着力点要放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上,
在重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的同时,要兼顾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但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反过来就会成为发展的障碍,应尽量避免
因城乡收入差距过大而带来的社会、政治问题。
四、正确认识城乡收入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总量都得
到了迅速增加,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这是确定无疑的。但是,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工业化进程中共有的现象,城乡差距总是先逐
步扩大,然后缩小的。美国花了70年使工农收入趋向平衡,日本
花了100年使农民收入超过非农家庭收入。显然,在经济增长过
程中解决城乡收入差距是一个事关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问题,
也是不可能在短期就能解决的。只有实现科学发展,才能更好地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就经济学上的意义来说,如果均衡就难以发展,如果没有差
别就没有动力;但是,只有缩小差别,才能趋向和谐。在当前形
势下,城乡差别,尤其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存在,有着不可缺
少的社会功能,它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助推器”。尤其是我国还
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会加
快,将会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来。我们应该注意到,2008
年,无锡、镇江、宁波、温州、湖州等市城乡居民收入比已经达
到2.1:1左右。显然,破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难题,
当务之急是要发展,要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从而实现城乡
一体化的整体性和谐发展。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统筹城
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
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我们
需要深化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的、
6
更加合理的制度,出台更加有效的政策,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
水平,确保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在尽可能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为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