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偏向_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及动态分析_程开明
- 格式:pdf
- 大小:476.88 KB
- 文档页数:10
城乡差距与城市化进程城乡差距一直是许多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根源往往与城市化进程有关。
城市化进程在推动经济发展、改善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竞争力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然而,城市化进程也会产生城乡差距的问题,使城乡居民面对不同的机会和挑战。
一、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性城市化是一种人口流动形式,是城市人口相对农村人口的数量比例逐渐升高的过程。
城市化进程在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一方面推动了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随着城市化进程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人口老龄化、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城市化进程不仅带来了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升,还是推动现代化、服务业和科技创新等重要领域的发展的重要动力。
城市化进程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加速消费和文化交流,形成了新的社会生态。
二、城乡差距的形成原因城乡差距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城乡差距是长期形成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包括:1. 地理因素:我国地域辽阔,资源分布不均,城市地区往往处于经济和交通的核心地带,而农村地区则有着更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水、土地和森林等。
2. 政策因素:政府的政策和机制制度也对城乡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政府在城镇经济建设和发展方面投入的资源不断增加,而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则相对较少。
3. 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差异:城市对教育的投入明显比农村地区多,同时城市也更加注重职业教育。
这导致城市居民可以拥有更多的职业技能和知识,从而获得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就业机会。
4. 城市化带来的就业机会增长: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地区的就业机会持续增长。
这一趋势对于农村地区来说,无疑会导致人口流失和产业萎缩。
三、解决城乡差距问题的建议城乡差距问题是一个全面的问题,需要多方面考虑,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1. 加强政策和制度方面的改革:政府可以制定出更加普惠和包容的政策,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同时支持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新产业的发展。
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收入差距历来是各国民众极为关心的社会焦点问题,正处于体制转轨的中国当然也不例外,而且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以及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比其他国家更不能容忍过高的不平等。
因此,社会舆论对当代中国居民间的收入差距问题非常关注。
温家宝总理在受任为国务院总理后召开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就将“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和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扩大的问题,作为新一届政府首要关注五大课题中的两大课题。
由于缺乏1978-1984年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的数据,为了确保数据比较的一致性,所以在这里进行比较的是名义收入和名义消费水平。
按照官方统计的数据,从图1中可以看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呈扩大的趋势,城乡人均收入比率从1978年的上升到2004年的,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比率从1978年的提高至2004年的。
一般而言,居民消费水平和能力是其收入水平的真实反映,从图1可以看出,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之比高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其原因很有可能是城镇居民享有较高的福利水平和拥有较多的财产积累,从而具有更强的消费支付能力。
这里要注意的是,城乡收入差距的形成有其历史性的政策原因。
在1952年-1978年,为了迅速实现工业化,政府选择和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这一战略通过吸收农业剩余,为工业提供资本积累和对城市进行补贴。
主要实施机制可以概括为“一个制度、三套马车”: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户籍制度。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的一段时期里,国家以低价在市场上获得农产品。
到1953年,当收购变得越来越困难时,国家开始实施统购统销政策,并于1958年完成了这一制度安排。
人民公社的建立为实施政府的经济与行政计划提供了有效的制度形式。
城市化、城乡收入差距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关系研究作者:***来源:《南方农村》2020年第04期摘要:本文基于全国1978至201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城市化、城乡收入差距及经济增长三个变量间的影响关系,根据脉冲响应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到结果: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随时间推移由正向转为负向,城市化和经济增长存在相互正向影响关系。
最后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要素市场、制度优化等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城乡收入差距;经济增长;向量自回归模型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20)04-0010-08一、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推进,城市化和人均产出均取得了长足进步。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的城市化率达到58.52%,人均GDP达到59201元人民币,相较于1978年的数据分别增长了2.27倍和152.77倍。
伴随经济的发展,城乡收入比不断扩大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
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历史顶点3.12∶1,对比1986年的2.1∶1增幅48.6%。
2016年和2017年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分别为2.72和2.71。
较大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不仅严重约束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以及增长动力的转变,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忽视收入不平等容易导致社会动荡[1]。
李克强总理于2013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曾提到,“城镇化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也是最大的内需所在”。
然而,关于城市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论不尽相同。
程开明、李金昌,阮杨、陆铭等从资本流动的角度出发,认为城市化的推进会使投资更多的投向城市区域建设,同时城乡分割的体制将进一步增强城市对农村的经济虹吸效应并由此加大城乡居民间的收入差距[2-3]。
郭剑熊等则认为城市化带来的城乡间劳动力流动会增大城市劳动供给,从而降低城市劳动力的薪资水平,同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的相应减少又提高了农村的劳动生产率并间接提高了其收入,使得要素报酬均等化,一定程度上有效的缩小了城乡间收入差距[4]。
关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文献综述[摘要]城乡收入差距作为一个中国普遍长期的现象,历来吸引着众多学者的视线,对其进行研究的文献举不胜举,而且这些研究逐步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
各学派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成因、扩大的因素做出解释。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经济增长1城乡收入差距的成因在1950年,我国刚刚要进入工业化时期,就遭遇了朝鲜战争。
苏联的大型重工业大量投资在中国的军事装备的生产中。
这一时期,轻工业不发达,重工业是第一个崛起的,于是,产生了“资本排斥劳动”,不断追加资本增加却不增加劳动。
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进入工业化时期,资源有限,资本短缺,但是人口膨胀。
产业只能集中于城市,于是城市变成了资本集中的地方。
我国依靠从“三农”提取剩余,完成城市工业资本的原始积累,这就创造了城乡二元结构。
那么同时也就靠造就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城市化开始落后于工业化。
由于资金短缺,我国在生产方面大规模集中劳动力资源,劳动力替代资本。
后工业化过程的60年,我国有四次大规模的引进外部资金。
20世纪80年代,由于外债压力过大,邓小平同志允许地方直接引资,90年代,允许外商直接投资(FDI)。
每一次的外资资本进入都会导致中国的投资能力减弱,就业量减少,城市的失业人口向农村转移。
这就造成了农村的贫困(温铁军,2013)。
而有些学者认为,城乡收入差距仅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固有特征,林光彬(2004)认为城乡二元结构不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而城市和农村收入分配差距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层结构。
2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因素2.1城市偏向政策及制度因为我国的非农产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所以政府大多采取一些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来推动短期经济增长,但长期看来,这样的政策会让社会总体损失惨重,因为这会带来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陆铭,陈钊,2004;程开明,李金昌,2007)。
在多个方面,包括城乡交换、资源分配、再分配等各个领域。
城市化与收入差距城市化是当代社会的一项重要趋势,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日益扩大。
这一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思考。
首先,我们来看看城市化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城市化可以带来工作机会的增加,为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更好的就业机会。
同时,城市化还带动了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
城市化还有助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承与交流,促进了创新和创业的活动。
总的来说,城市化为社会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变化。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中之一便是收入差距的扩大。
城市化过程中,大量资源和资本集中于少数发达地区,使得这些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而贫困地区的经济进步相对较慢。
这导致了城市与农村、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巨大收入差距。
收入差距扩大意味着贫富差距加剧,不公平现象加重,社会稳定性受到威胁。
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城市的经济实力更强,更容易吸引大公司和高薪职位的到来。
高薪职位比较集中在城市,导致城市居民收入普遍较高。
其次,城市人口密度大,市场规模大,企业和商家更容易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并能给员工提供更高的工资。
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由于资源和市场的限制,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农民收入普遍较低。
此外,教育资源也是造成收入差距的关键因素。
城市的教育资源更加优质和丰富,能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和提升渠道。
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农民孩子接受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和就业机会。
如何解决城市化与收入差距之间的矛盾呢?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水平,以便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其次,政府应推动教育公平,提高农村教育资源建设力度,提供优质的教育机会,帮助农民提升自己的学历和技能,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此外,政府还可以采取税收调节政策,适当增加对高收入人群的税收负担,减少收入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的形成机制及政策调控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收入差距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
尽管当前的政策调控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要想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我们还需要深入研究其形成机制,并在不断实践中进行掌握和总结,以适应我国当前经济形态的发展。
一、城乡收入差距的形成机制1. 城市优势导致的收入差距当前,我国城市的产业结构越来越完备,工业、服务业、金融等产业催生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带来了更为丰富和高端的职业岗位,这就使得城市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可以提供高薪岗位,同样也成为吸引农村劳动力走向城市的一大因素。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则由于土地、劳动力与资金等资源相对匮乏,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所以农民往往面临着相对较低的薪资待遇,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2. 非农就业能力的相对退化实际上,城乡劳动力的技能背景与劳动能力往往是城乡收入差距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这种差距可能与受教育程度和劳动力的市场价值相关,也与地域、行业、企业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这一点上,城市拥有着更好的技能培训机构、更多的培训资源和一些非常规的技能能力培训渠道,而农村地区则缺少相应的人才培养和职业发展机会,这也导致农民其实无论是在管理人员还是在普通人员职业上,所获得的薪资都比城市地区的居民要少。
3.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制度此外,农村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制度也是严重影响着城乡收入差距。
由于财产权利的集体所属,许多农民无法享受到土地价值和资本收益,这也导致了农民收入的相对较低。
同时,过度依赖土地也会使得农业和农村地区出现收入不稳定的情况,制约着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同时也限制了其对非农业门类的职业选择和发展。
二、政策调控方向1.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税收调节政策为了有效扩大社会福利分配的收入,政府需要加强对社会福利制度的改进,发展人民群众的优厚生活水平。
市政府、社区、行业协会等等都应该努力建立并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同时,在税务部门、财政政策和分配制度方面,我国应该在民生和社会安全补贴等方面加强投资,保障基本生活水平,使大部分人民群众能够得到理想的生活待遇和所需的生活支出。
城市化进程对城乡贫富差距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城市化进程愈发迅猛。
城市化带来了很多好处,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城乡贫富差距的扩大。
本文将从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关系等三个方面探讨城市化对城乡贫富差距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进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城市化带来了工业化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新兴产业在城市中迅速兴起,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吸引了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
然而,城市中的工作机会相对有限,导致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城市中的高薪工作主要集中在技术和高级管理层,而农民工多从事体力劳动和低技能工作,收入较低。
这就为城乡贫富差距的扩大埋下了伏笔。
其次,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高,但农村地区却因资源配置不均衡而受到限制。
城市中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通常更加完善,享受高质量服务的机会更多。
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以及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医疗设施,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数量都相对较低。
这导致贫困地区的居民很难获得基本的教育和医疗保障,加大了城乡贫富差距。
再次,城市化进程对社会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同时城市中的人口增加,社会关系的网络逐渐瓦解。
在农村,人们习惯于互相帮助和互相扶持,关系相对紧密。
而在城市,人们更加注重个人利益,社会关系相对疏离。
这造成了城市贫富差距的进一步加剧。
城市中的富人往往与其他富人相互联系,并形成更加复杂的社会网络。
而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往往因为社会关系的疏远而难以获得帮助和资源。
这种社会关系的变动进一步加大了城乡贫富差距。
尽管城市化进程对城乡贫富差距产生了负面影响,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带来的积极作用。
城市化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改善了许多人的生活水平。
同时,城市化也为农村地区带来了更多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农村发展。
这些都有助于减少城乡贫富差距,但需要更多的政策和措施来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经济增长、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宋凌云【摘要】以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或收入差距与城市化率关系的两个倒“U”形假说为前提,在三者之间的面板协整方程中同时引入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率的一次项和二次项作为城乡收入差距的解释变量进行检验和估计.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经济增长始终会加剧城乡收入差距,恶化作用随着时间递增.城市化程度的偏效应由样本期初的有正有负到期末全部为负,表明城市化程度提高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表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只能加剧城乡收入差距.在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以保证新增劳动力就业的前提下,大力加快城市化进程,用城市化对收入差距的抑制效应抵消经济增长对它的加剧效应,能够促进城乡融合及社会和谐发展.【期刊名称】《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15)005【总页数】9页(P26-33,102)【关键词】经济增长;城市化;城乡收入差距;面板协整【作者】宋凌云【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但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仍制约着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和收入分配不公日益成为中国社会的严重问题,威胁着国家安定与社会和谐。
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表明,中国的城乡差距在世界上是最高的,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6,只有三个国家超过了2.0,中国是其中之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正在不断扩大[1~2]。
我国目前巨大的、极不合理的城乡差距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其经济影响表现为,农民收入过低导致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发育缓慢,内需不足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城乡差距己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从社会影响来看,过大的城乡差距必然会加剧城乡间的对立,导致社会犯罪率上升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城市化进程对城乡贫富差距的影响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成为了时代的潮流。
然而,城市化进程给城乡贫富差距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进程对城乡贫富差距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首先,城市化进程加剧了城乡贫富差距。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往往成为了经济增长的中心,吸引了大量资源和人力。
这导致了城市收入、就业和发展机会更多,城市居民相对较为富裕。
与此同时,农村地区因为资源和人口的外流,经济相对滞后,农民收入低微。
这种差距表现在城市居民享有更好的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等公共资源,而农村地区则常常缺乏这些条件,导致城乡贫富差距的扩大。
其次,城市化进程改变了城乡收入分配格局。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很多农民不得不选择外出务工以谋生。
然而,农民工在城市打工往往只能得到低薪和较差的工作条件,加剧了城乡收入不平等现象。
与此同时,城市居民由于享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他们的收入水平更高,进一步拉大了城乡贫富差距。
因此,城市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分配格局,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剧。
此外,城市化进程还导致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差异。
在城市,政府会提供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
这一系列的社会保障措施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好的保障,使得他们在面对风险和困境时能够得到相应的救济。
然而,在农村地区,由于资源有限,政府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较弱,农民在面对风险时更加脆弱。
这种社会保障体系的差异进一步加剧了城乡贫富差距。
针对城市化进程对城乡贫富差距的影响,有必要采取一些相应的应对措施。
首先,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其次,政府应加强农村地区的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竞争力和收入水平。
此外,还可以通过改革土地制度和农村产权制度,促进农民的农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最后,政府要加强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农民在面对风险时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济和支持。
城市化与收入差距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推进。
城市作为现代社会的核心,吸引着大量人口涌入,形成了庞大的城市群。
然而,城市化进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城市的收入差距逐渐加大。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城市化的加速,使得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城市作为经济活动和就业机会的中心,吸引着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
这些人口进入城市后,往往依靠低技能和低薪工作维持生计。
由此可见,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城市中低收入人群的增加,进而加大了收入差距。
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也加剧了收入不平等。
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这些产业往往需要高素质人才。
与此同时,大量低技能和低薪工作岗位被自动化和外包所取代,使得低收入工人的生计更加困难。
因此,城市化进程不仅加大了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加剧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城市化与收入差距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值得深思。
城市化的进程本身并不会导致收入差距的增加,而是因为城市化所带来的机会不平等和资源分配不公平。
城市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往往集中了大量的财富和资源,这些财富和资源并未充分惠及所有城市居民。
相反,它们在城市中的财富和机会不平等分配,导致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为了解决城市化与收入差距之间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强对城市化进程的监管,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
通过推进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避免资源过度集中,从而降低收入差距。
其次,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帮扶力度,提供更多的培训和职业教育机会,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技能和就业能力。
同时,加强劳动法的执行,确保低收入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不受侵犯。
此外,还应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低收入人群提供必要的保障。
除了政府的作用,我们每个人也可以为解决城市化与收入差距问题做出贡献。
作为城市居民,我们应该增强社会责任感,关注低收入群体的困境,并积极参与志愿活动。
我们可以通过向低收入家庭提供帮助和支持,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城市化、产业结构变动与城乡收入差距动态分析城市化、产业结构变动与城乡收入差距动态分析——基于湖北省的实证研究傅正邦1(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 100871)摘要:本文以城市化、产业结构变动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相互影响的机理出发,通过湖北省1978—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这三者进行动态计量分析。
结论表明,城市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湖北省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城市化和第二产业变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都具有长期的正的冲击效应;但城乡收入差距对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变动没有明显的冲击效应,城市化推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但产业结构的变动对城市化的冲击效应并不明显。
关键词:城市化;产业结构变动;城乡收入差距中文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一、引言在全球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国际大背景下,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随着城市化不断优化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等等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就是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在这些方面,研究成果颇多,杨涛(2000)认为改革开放前的城乡收入差距与国家重工轻农的发展战略有关,改革开放后城乡收入差距在于城乡不平衡发展战略和制度障碍;赵晓雷(2001)认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引起收入水平提高,进而引起收入分配格局和国民储蓄格局变化,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国民储蓄以居民储蓄为主题;赵莹(2003)研究了中国改革开放对收入差距的影响,认为中国的贸易开放倾向于扩大中国的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陆铭、陈钊(2004)利用1987—200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城市化和城市倾向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认为城市化和城市倾向政策短期内推动了经济增长,但长期影响带来的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对社会将造成负面影响;胡1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北京,100871晓群,薛新伟(2007)基于投入产出模型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分析了消费、投资和出口扩张对收入水平及收入差距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相比扩大投资和出口,扩大消费需求不仅对提高收入水平有显著作用,而且对缩小收入差距有积极的作用。
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偏向性与居民消费目录一、内容综述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2. 文献综述 (4)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二、城乡二元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7)1. 城乡二元结构的定义与特征 (8)2. 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原因 (9)政策导向 (10)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11)产业结构调整 (12)三、城市偏向性的表现与影响 (13)1. 城市偏向性的具体表现 (15)收入分配不均 (16)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17)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 (18)2. 城市偏向性的影响分析 (19)居民生活质量 (20)社会公平正义 (2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3)四、城乡居民消费行为差异 (24)1. 消费观念的差异 (25)2. 消费结构的差异 (26)3. 消费能力的差异 (28)五、城市偏向性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29)1. 对消费总量的影响 (31)2. 对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 (32)3. 对消费环境的影响 (33)六、政策建议与实践路径 (34)1. 调整收入分配政策 (36)2. 优化教育资源分配 (36)3.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38)4.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38)七、结论与展望 (40)1. 研究结论 (41)2. 研究不足与局限 (42)3. 未来研究方向 (43)一、内容综述本文档主要探讨“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偏向性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
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偏向性政策则是在这一结构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政策倾向。
本文首先概述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及其特点,分析城市偏向性的政策表现和影响,然后探讨这些要素如何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
城乡二元结构,指的是城市与乡村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差异和不平衡。
在经济层面上,城市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而乡村则以农业为主,两者在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在社会层面,城市拥有更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而乡村则相对滞后。
城市偏向政策视角下我国城乡差距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问题。
尽管政府已实施了一系列的城乡发展政策,但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并且在一些方面愈演愈烈。
城乡差距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和农村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要素流动、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其中,城市因其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资金、高端的科技、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等优势,成为了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才和资本。
然而,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房价高涨、空气污染等,而农村地区的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水平低,人口外流严重,土地资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
这些问题又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差距。
因此,从城市偏向政策视角出发,深入探讨我国城乡差距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本研究旨在从城市偏向政策的视角分析我国城乡差距问题,并探讨如何通过城市偏向政策解决城乡差距问题。
具体而言,本研究将探讨以下问题:1. 城乡差距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 城市偏向政策对城乡差距的影响如何?3. 如何通过城市偏向政策缩小城乡差距?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 城乡差距问题的分析本研究将深入分析城乡差距问题的产生原因,其中将包括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差异,特别是如何造成了收入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不平等和人口流动的差异等因素。
2. 城市偏向政策的实施情况和影响分析本研究将对我国过去与现在的城市偏向政策进行梳理和分析,特别是对城市政策与农村政策的不同之处进行比较,以及探讨城市偏向政策对城乡差距的影响。
3. 城市偏向政策下的城乡发展研究本研究将研究如何通过城市偏向政策来缩小城乡差距。
研究方法将涉及性质较理论建设性的研究方法和具体问题的策略分析研究方法。
四、论文结构本研究将包括以下章节: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城乡差距问题原因的深度分析第三章:城市偏向政策的实施情况第四章:城市偏向政策下的城乡发展措施第五章:结论五、预期结果和研究意义通过城市偏向政策视角对我国城乡差距问题进行探讨,本研究预计将带来以下意义:1. 对我国城乡差距问题的产生原因做出更为深入的分析,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思路和依据。
城市偏向、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及动态分析程开明 李金昌(浙江工商大学)
【摘要】本文以城市偏向、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相互作用机制为理论基础,根据1978~2004年的时序数据,对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计量分析。结果发现,城市化与城市偏向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对城乡差距扩大产生正向冲击;城乡收入差距是城市化水平上升的原因,对城市化产生负向冲击;城乡收入差距不构成城市偏向的原因。正确认识三者关系,对于理性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具有现实意义。关键词 城市偏向 城市化 城乡差距 因果检验 方差分解中图分类号 F29111 文献标识码 A
AnalysisofMechanismandDynamicEconometricRelationshipsbetweenUrbanBias,UrbanizationandUrban-ruralInequality
Abstract:Thisstudyexpatiatesthemechanismbetweenurbanbias,urbaniza-tionandurban-ruralinequality,andthenanalyzesthedynamiceconometricrela-tionshipsaccordingtodatafrom1978to20041ResultsshowthaturbanizationandurbanbiasistheGrangercausetourban-ruralinequality;andtheimpactresponsesarepositive1Urban-ruralinequalityisalsotheGrangercausetourbanization;itproducesnegativeimpactstourbanization1Urban-ruralinequalityisnottheGrangerCausetourbanbias1Understandingtherelationshipsamongthemcorrectly,Wewillfacilitatetheurbanizationprocessreasonably,reducetheinequalityandachievetheintegrationofurbanandruralareas1Keywords:UrbanBias;Urbanization;Urban-ruralInequality;GrangerCau-salityTest;VarianceDecomposition
引 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迅速推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与此同时,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收入比从1978年的2157B1扩大到2004年的3121B1,城乡消费支出比从2168B1扩大到3129B1,城乡消费水平比由219B1扩大到3147B1,
#116#《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日益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已成为我国居民总体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备受关注,探究其原因的文献不少。蔡继明(1998)认为城乡比较生产力差别是一个重要原因;蔡昉、杨涛(2000)认为1978年前的城乡收入差距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有关,改革开放后主要源于城市利益集团的压力及制度障碍。李实(2003)指出,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中,以下几方面不容忽视:第一,政府对农副产品价格的控制;第二,农村居民承受了不合理的税费负担;第三,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和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封闭;第四,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歧视性。Shi(2002)发现户籍制度可以直接解释28%的城乡收入差距。综合这些文献,发现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众多原因都表现出城市偏向特征。城市偏向理论认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城市偏向政策使城市受益日多,农村则相对被忽视,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城乡矛盾日益突出。这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是发展中国家城乡关系研究的一个重点内容。政府偏袒城市的政策一般包括三个方面(贝克尔等,2003):①宏观经济政策扭曲了经济信号,把非农产业附加值提高到世界平均价值以上;②政府把投资基金主要配置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较少考虑非城市化区域较高投资回报的可能性;③在城市区域,公共部门的就业达到一种严重的低效率标准。具体政策体现于投资、税收、价格、外贸等各个方面,可分为价格与非价格两大类(Lipton,1993)。价格扭曲是指农产品价格低于市场价而城市生产的商品价格高于市场价的现象,非价格上的城市偏向政策则表现在公共投资、国家税收、金融、医疗保健及教育等方面(成德宁,2004)。Lipton(1977)指出,正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投资、税收、价格、外贸等经济政策的城市偏向,错误地配置了资源,使经济、社会出现极度不平衡的增长,导致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城市偏向政策何以形成?可概括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家为了实现赶超型工业化战略,通过实行/剪刀差0政策扭曲产品价格和生产要素价格,获取农业剩余以补贴工业化;二是城市阶层在政治上具有较大影响力(Lipton,1977),因为城市居民对民主和政治的参与意识强,更能发挥对政府的监督作用,当权者为了取得他们的选票和支持,在资源分配上偏向城市。Sumon等(2004)进一步指出,即使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和农村居民拥有同等权力,但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存在差异,资源分配也往往偏向于城市居民。面对不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很多学者认为城市化是中国农民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的选择。蔡继明(1998)、Chen(2002)注意到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苏雪串(2002)认为我国城市化滞后制约了农民收入增长,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悬殊的根本原因。陈钊、陆铭(2004)认为城市化对城乡差距有双向效应,实证检验发现城市化总体上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市偏向、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三者之间究竟存在什么关系?相互作用的机制与效应如何?一些学者对此做出过探讨,其中陈钊、陆铭(2004)的研究较有代表性。但总体来看,以往研究大多利用截面数据或短期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利用时序数据对较长时期内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进行考察的文献还未发现。由于深刻认识和理解三者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对于我国及时扭转城市偏向政策、缩小城乡差距意义重大,所以本文利用1978~2004年的时序数据,对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开展计量分析,以期发现有价值的结论。
一、我国城市化、城市偏向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历史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化走过一个曲折、复杂的历程,其进程并不单纯由经济发展
#117#城市偏向、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及动态分析决定,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因素影响。从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的城市化属于停滞与低速增长阶段,可分为1950~1957年短暂的健康发展、1958~1960年的过度城市化及1961~1978年的停滞时期三个阶段(叶裕民,2002)。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从1978年的17192%提高到2004年的41176%,平均每年上升0192个百分点。城市化进程中,服从工业化战略需要,我国城乡制度安排具有明显的城市偏向特征。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政治上被孤立、经济上被封锁的严峻形势,党和政府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增长模式。随着国家经济工作重心逐步由乡村转向城市,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使城乡联系一步步地走入/城市-工业偏向0的非均衡状态,农业、农村发展在行政力量的干预下处于不利境地。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及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0,使城乡产品长期处于不等价交换状态,虽然后来实行的粮食合同订购政策和购销同价改革使农产品价格有所提高,但仍大大低于其价值和市场价格。这一阶段的工业项目虽主要建设在城市,但大量的/三线0建设也使投资较多地投向了农村地区,城市偏向政策主要体现于价格和贸易方面。改革开放后,价格体制的改革使价格政策上的城市偏向有所减弱,但财政支出、投资、
图1 城镇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金融等非价格方面的城市倾向日益突出。支持农业生产的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由1978年的1314%下降为2004年的813%(见表1)。城镇投资不仅占固定资产投资的绝大比重,而且呈上升趋势,由1995年的78134%提高到2004年的83175%(见图1)。在一轮又一轮的投资热潮中,农村基础设施却不断老化,农村投资所占比例不断下降。农村储蓄经过金融系统被大量转移到城市,农村金融机构成为转移农村资金的工具,1991~1996年农业通过储蓄渠道共流出资金2660亿元(牛若峰,2001)。20世纪90年代后,投向农业的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由1989年的13162%下降为2004年的5152%。城市偏向使农业发展缺乏必要的资金,农村经济不能与城市经济同步发展,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表1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年 份农业支出占比(%)年 份农业支出占比(%)年 份农业支出占比(%)197813141987817199681819791316198881619978131980121219899141998101719819171990101999812198291819911013200071819839141992102001717198481319939152002712198581719949122003711198681419958142004813
伴随着城乡分割的制度安排和不断加重的城市偏向,城乡收入差距也呈逐步扩大趋势。
#118#《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