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城市化进程中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

最新城市化进程中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

最新城市化进程中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
最新城市化进程中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

[摘要]城市化进程主要包括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移的过程以及非农产业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收入差距通常会引起劳动力的流动,通过历史时间序列的分析表明,收入差距确实和城市化水平有因果关系;另外对不同产业收入的分析表明,在服务业工作的农民更容易在城市定居。缩小城乡劳动力收入差距、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策略主要有:改革完善现有制度,创造良好的人员流动环境;引入市场竞争。实现农民素质长期有效得到提高;提高农村市场化水乎,帮助农民实现职业转变等。

[关键词]城市化;收入;相关性;市场化

一、城市化进程相关理论分析

城市化包含了三方面的内涵,即人口的城市化、空间的城市化和乡村的城市化。其中人口的城市化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包括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移的过程以及非农产业人口向城市集中的

过程。配第一克拉克定理指出,一个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在三个产业间的分布将发生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然后再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变化趋势。而刘易斯一费景汉一拉尼斯模型以古典主义的理论为基础,采用了完全竞争条件下资源流动的市场分析法,在二元经济的两个部门中,只有工资的高低,即劳动力的价格来决定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和数量,因此,在此模型中,只要假设条件存在,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就会自然地流向现代工业部门。哈里斯一托罗达模型中指出人口流动的两个主要约束条件是城乡工资水平差异与城市正规部门所能提供的就业概率。

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1)城市人口比重指标法,即城市人口除以区域总人口。该指标虽然简单明了,反映了城市化的本质,但是只能大致、粗略反映城市化水平,难以包含全部内涵,也无法反映全面状况;(2)复合指标法,分为经济类(EC)、人口类(P)、社会生活类(s)、生态环境类(EE),但因为计算较为复杂,且采取不同指标体系的地区无法比较,因此,目前世界公认的指标方法是城市人口比重指标。

二、城乡劳动力收入差距与城市化进程相关性分析

日本城市化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初始阶段、加速阶段和稳定阶段。1950—1977年间,日本的城市化转变加速,城市化水平由37%上升至76%,年均增长1.5%,这期间日本的工业

生产增长8.6倍,也促进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与日本相比,美国的城市化加速阶段在1880—1950年。此时期美国人口较少,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生产成本不断降低,竞争力不断提高,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重要条件。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始于15世纪的圈地运动,农民属于被动迁移,城市化过程也较为残酷,这与我国的现状不具备可比性。世界城市化进程表明,当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达到30%左右时,城市化将进人高速发展期,根据第5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2000年城市化水平为36.09%。因此,在此选用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环境相似且数据可得的日本作城市化加速阶段研究。

(一)日本城乡收入差距与城市化水平时间序列分析

日本的城市化加速阶段从1950年开始,到1990年后进入稳定阶段后,城市化水平改变不大,根据可得数据年限,选取日本1953—199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来自日本统计局官方网站。

对收入差距(CJ)和城市化率(CSH)数据首先做平稳性检验,本文选用单位根检验法(ADF法),检验结果(表1)显示两个变量序列均为一阶单整I(1),满足进行协整的条件。进行johansen协整时,协整方程设定为有截距无时间趋势项,根据AIC准则和SC准则,选取最优滞后期为2,检验结果见表2。结果表明在两个变量间可能存在一个协整方程,对残差序列e再做单位根检验,检验量统

计值ADF显著小于1%临界值,因此可以认为估计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CJ和CSH具有协整关系,即收入的差距与城市化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为确定收入差距与城市化改变之间的因果关系,进一步作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滞后期仍然取2,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水平上,拒绝了两个原假设,也就是说,CJ和CSH互为格兰杰原因。具体检验结果见表3。

(二)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与城市化水平实证检验

选取我国1985~2005年的城乡收入差距和城市化水平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8年、2003年、2006年)。回归结果显示DW数值较低,存在自相关现象。引入残差自回归项AR(1)消除自回归影响后,检验结果显示回归结果可以接受。为分析工业从业人员收入与服务业人员收入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进一步选取1985~2005年工业平均工资与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差距(GY)、服务业平均工资与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差距(FW)进行回归。结果见表4。

(三)结论分析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对于农民来说,迁移到城市后可能带来的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的平等机会等等,这些都是居住在农村得不到的。社会发展到某一个适合的阶段时,会出现爆发式的农民向城市流动。通过对日本历年数据的分析表明,在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农民在向市民转变(而

不是仅仅在城市工作)的过程中,收入的增加确实是非常重要的推动力。因此可以得到结论,即城市化进程的快慢确实和城乡收入差距相关。

尽管城市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数量众多的农民工提供了工作岗位,但在城市工作的农民能够最终定居在城市的却很少。表4模型二的回归结果显示服务业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更有帮助,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大多数服务业的进入门槛较低,不需要很多的劳动技能;二是服务业的工作对象更具广泛性,在服务业工作的农民工需要经常性接触城市居民并熟悉所在的城市环境,因此更容易适应城市的生活,并进一步在当地定居。

三、建议与对策

(一)改革完善现有制度。创造良好的人员流动环境

目前农民进入城市定居面临较多的障碍,如房价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子女受教育问题、收入问题,等等。要提高城市化水平,政府要不断改革完善现有的规章制度,逐渐取消城乡户口的差别,实现全面的公民户籍政策;对农民工聚集的工种和企业要加强社保监管,保证农民工在特殊情况下,如疾病、失业、工伤等意外出现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社会救助;提供廉价的过渡房,使进城工作的农民有较为稳定的居住场所,从而有更好的生活质量;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难、考学难、受歧视等问题,使农民工的子女拥

有与市民子女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和发展机会。另外,从城市化发展的角度来说,农民进城后从事第三产业更容易在城市定居,因此,政府应给予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更多优惠政策和关注,如加强劳动监管、增加创业指导、提供平等发展平台等,以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社会。

(二)引入市场竞争,实现农民素质长期有效得到提高

要使农民长期在城市居住而非“候鸟式迁徙”,除了提供给优惠的定居政策外,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是提高收入进而定居城市的根本办法。地方政府为农民提供价格较低的、有针对性的短期培训班是最常见的方法。但是政府的大包大揽会出现许多负面效应,如投资多、效果差、培训内容不适合市场的需要,等等。而且在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短期培训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要使农民在可预见的未来能够长期保持比较高的收入,一方面应在农民素质培训中强调知识更新、终身学习;另一方面,政府应逐渐把农民培训的工作交给市场完成,政府只负责对培训市场的监控和引导,这样在市场竞争的介入下,培训主体才会更加注重实效,农民所接受的培训才能和市场需求更加吻合。

(三)提高农村市场化水平。帮助农民实现职业转变

城市化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移和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聚集。由于人口和空间的限制,农村本身很难

关于影响城乡居民收入的因素分析

薪酬管理作业: 《关于影响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因素的分析》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与此同时,我国的各类收入差距也显著地扩大,集中体现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地区间收入差距、行业间收入差距以及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收入差距等的不断扩大。其中,尤以城乡收入差距引人关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村居民生存与发展的切身利益,而且将严重影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影响社会的协调稳定,最终影响我国共同富裕这一远大目标的实现。尤其是近几年,城乡居民的收入不仅没有慢慢拉近,反而差距不断扩大。 对于影响城乡居民收入的因素,我做了如下分析: 1.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 历史上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城乡居民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巨大差异,但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同步,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建国以来,我国实行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使得工业发展迅速并快速积累,农业发展缓慢且不稳定,农民收入长期增长缓慢,非均衡发展,从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可以说,这是我国存在的历史性因素。

另一方面,由于实行城市和农村两种户籍制度,造成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农民的封闭,加固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城乡两种户籍制度的长期存在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流动,这样,农民就享受不到公平的就业机会、薪酬水平、福利待遇,并且农民进城务工也会面临很多障碍,这种种因素都把农村劳动力长期禁锢于农村和农业,使农民的非农收入减少,这在客观上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促使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2.体制改革 (1)1978年,我国由农村开始进行体制改革,1985年面向城市进行改革。体制改革给经济注入了活力,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在改革过程中,农村居民内部和城镇居民内部的个人收入增长都是不平衡的,城乡改革不平衡加剧了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平衡,因此,改革本身带来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2)体制改革的另一个负面后果是产生各种垄断行为以及通过垄断行为获得暴利的寻租活动。在我国,邮电、金融、保险等行业享受国家投资和占有公有资源等便利条件,实行垄断经营,形成垄断收入,垄断行业的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职工的工资收入以及各种福利比非垄断性行业要高。 (二)制度缺陷 1.分配制度

关于中国目前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及对策

关于中国目前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及对策 关于中国目前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及对策 一、摘要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改革深入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但是同时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也拉大了。为确保社会稳定与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必要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五个统筹”、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与构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在确保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切实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本文将以社会调查实践和调查问卷分析及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为基础,从多个方面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及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各方面成因、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不利影响及解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措施,来探讨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在收入分配政策上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如何体现公平正义。二、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不利影响;对策;三、正文 1、实践目的及范围: 本次实践的目的在于了解中国当前城乡收入差距中的一些

突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中的多项进行研究和调查,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合理与可行的建议,进而深入了解我们所生活的周边环境。其意义是提高我们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急,民之所急;忧,民之所忧”,培养一种社会责任感。虽然范围和数量有限,但其具有代表性,因为调查对象来自全国各地,且各自情况差异较大。 实践地点:云南警官学院 实践对象:在校师生 2、实践内容 经过分析,结合各方因素,我将调查对象定位于我校在校师生,并对他们进行随机调查。事先根据本组成员的了解和访问,先提出具有代表性的一些问题制作成问卷调查表,将调查表随机发放并回收,如果被调查对象是学生,要求其以家庭平均状况为标准填写问卷。对于问卷上的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得到一系列结果,而且得到了一些好的建议以及解决办法。撰写实践报告时,我充分利用现有教材和调查问卷,查询相关资料,了解实践报告的格式及主要内容。 3、实践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如下图),中国目前城镇居民人口有66557万,占人口总数的49.68%;农村居民人口有67415万,占人口总数的50.32%。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我

城镇化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关联性分析

城镇化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关联性分析 摘要: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城镇化显著影响收入差距。本文实证分析了城镇化与收入差距之间的联系,发现泰尔指数与城镇化率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短期关系不明显。提出缩小收入差距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收入差距;城镇化;泰尔指数一、前言 我国收入分配不平衡日益凸显,收入差距扩大是大趋势,城乡收入差距拉大最令人关注。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考虑城镇社会保障福利,城乡收入差距的情况更严重。 二、文献综述 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一是刘易斯等从理论上论证了城镇化对城乡差距具有缩小作用。潘文轩、曹裕、贺建清等得出城镇化在短期和长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二是城镇化拉大城乡收入差距。谢云得出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拉大。三是城镇化短期拉大城乡收入差距,长期缩小直至消除差距。吴先华发现城镇化长期通过影响市民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短期与城乡收入差距呈正向关系。四是符想花研究表明:时间数据,城乡收入差距与城镇化正相关,横截面数据,各地区差距与城镇化负相关。

前人研究单从城镇化研究收入差距研究较少,多数实证研究未对城镇化与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探讨。 三、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与理论分析 (一)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 城乡收入差距大体上分为几个阶段来分析: 1、(1978-1984),差距呈缩小趋势。 2、(1985-1993),差距呈扩大趋势。 3、(1994-1998),差距呈缩小趋势,农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 4、(1999-2015),差距再次扩大。 (二)城乡收入差距的理论分析 1、要素价格影响收入差距。要素价格决定收入差距大小,劳动报酬偏低是主要原因。劳动力相对过剩,工薪收入普遍偏低。其次,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高收入者的投资使收入增速快于低收入者,地价收入远超劳动,造成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2、经济发展、自然环境与产业结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资源、环境以及交通等条件不均衡。农村还以农业为主,农产品需求弹性小,农业增长必落后第二、三产业发展,导致了城乡收入增速不同,拉大收入差距。 3、城乡二元经济与户籍制度影响城乡收入差距。之前,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农村发展受阻,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乡户籍制度,阻碍劳动力转移,社会保障制度不均衡,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4、财政投入与政策性倾向影响城乡收入差距。财政支出用于农村较少。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

浙江工商大学2008 - 2009学年第1学期《计量经济学》(课程设计) 实验报告 题目: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 班级:统计0701 学号:0702100136 姓名:孙鹏 成绩: 2009年1月9 日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就业结构、城市化水平、人均GDP、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乡物质资本存量差异,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对外开放程度这几个因素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进行分析,建模过程中用主成分回归方法解决了多重共线性问题,最后得出比较劳动率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最重要原因,若干年来所推进的就业结构转变和城市化, 客观上起到了拉大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人均GDP增长和对外开放扩大在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也起到缩小差距的作用,而政府财政支出对城乡差距的扩大起到了一定的遏制效果。本文对这些现象进行了理论解释,并提出一些合理调节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收入差距多元线性回归多重共线性主成分回归 一、文献综述 城乡差距是每个国家从弱到强,从农业化转为工业化过程中一定会经历的阶段,即便是发达国家也存在着程度不等的城乡差距问题。所谓城乡差距即是指农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等诸方面落后于城市的状况,同时也是指农村居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地位上相对于城市居民较低的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相当突出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近些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急剧扩大。如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必将引发社会心理失衡,进而导致社会的失序。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1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只有这样才能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才能全面实现社会的小康目标。因此,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半个世纪前,西蒙·库兹涅茨主要基于对美、英、德等国历史数据的分析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随着经济发展,这些国家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经历了首先扩大而后逐渐缩小的过程(Kuznets ,1955)。这意味着这些国家的收入差距和经济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题报告

一、论文(设计)选题的依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该选题国内的研究现 状) 选题目的和意义:本文选题为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统计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经济迅猛增长,而收入差距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为影响全国总体收入差距的关键因素,这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增长和政治的稳定。 甘肃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典型省区、西部老工业基地的代表,面临着特殊的区域问题:资源性城市类型丰富、深度贫困问题集中、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民族问题典型。研究甘肃长期以来区域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相关因素,对政府旨在控制城乡收入差距的差异性配套政策体系实施、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不同路线设计、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选题国内的研究现状:目前虽然对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很多,但以往的研究多是从定性的角度出发,缺乏定量的分析。并且多是以中国整体为研究对象,对省域范围的研究较少,专门论述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文章或专著更少。

二、论文(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通过选取统计指标,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说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即以城乡居民收入比为被解释变量,以甘肃省人均GDP、城市化水平、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产业比、就业结构比、政府财政支农比率为解释变量,对1990年以来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对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的主要因素。 第一部分对甘肃省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及其方法等进行概述。第二部分选取甘肃省人均GDP、城市化水平、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产业比、就业结构比、政府财政支农比率为解释变量,来分析对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的主要因素。第三部分通过对所研究指标的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其可能的原因,并对其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预期目标:本文预期通对研究影响甘肃省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的实证分析,拟合线性模型,通过对线性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找出主要影响因素,进而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供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三、论文(设计)的主要研究方案(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准备工作情况及主要措施) 主要研究方案:本文研究方法主要是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首先,确定并研究样本的影响因素;其次,根据样本数据的特征选取适当的模型,运用EVIEWS软件进行模型的拟合,估计参数,对模型的显著性进行检验。 准备工作情况及主要措施:本篇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论文大体准备阶段,即阅读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和书籍,为整个论文的撰写打下基础;第二阶段主要为数据的搜集,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甘肃省统计局网站;第三阶段为论文初步撰写阶段,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确定自己文章结构初步得到论文雏形;第四阶段为反复修改阶段,通过不断与指导老师协商对论文不断修改和完善,最后定稿。

我国当前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分析及解决思路探析

我国当前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分析及解决思路探析 收入差距是指以高低收入水平差别或占有收入比重的不同而表示的差距,它是与收入均等相对应的概念。收入差距可以分为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相对差距是以收入比重或收入相对额表示的收入差距,如将总人口按人均收人高低分为若干几组,高、低组的收入额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它们之间的差距,称之为相对差距。绝对差距是指以货币或实物指标表示的居民高低收入水平差距。 摘要:本文通过列举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数据用客观事实证明了中国目前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分析了此现象存在的原因,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了自己关于解决这一问题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异基尼系数二元制经济结构 随着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和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与此同时,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增大这一现象也逐渐凸现了出来,而其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又成为了其中的重中之重,国家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解决这一难题,并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扶植力度,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离根本性的解决这一问题,还有其漫长的道路要走。 > > 一、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自1978年的3645.2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13年的566130.2亿元人民币,短短30几年的时间GDP 整整提高了155倍,2014年GDP指标更是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进入10万亿俱乐部,仅次于美国成为了世界经济排名第二的经济大国,甚至于超越日本一倍有余。与此同时,我国的人民收入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人民币提高到了2013年的26955.1人民币,提高了78.49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33.6人民币提高到了2013年的8895.9人民币,提高了66.59倍。以上的一个个数据在不断的昭示了中华民族的不断腾飞的同时,也同样无法掩盖无论是在绝对数量上还是在增长速度上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都要远远快于农村居民这一不争的事实,同时我国基尼系数在1978年以前还只有0.16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到了2008年我国基尼系数达到了0.491直逼0.5这一贫富差距警戒线虽然近两年来这一情况有所好转,但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悬殊问题仍急需解决。

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对策综述

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整体上看,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的改善,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奠定了向小康社会迈进的坚实基础。但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状必然导致贫富差距两极分化,影响社会稳定。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势在必行。 Abstract:Three decade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rural economy and society has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Overall,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rural residents a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problem is basically solved the food and clothing,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well-off society forward. But should also clearly see that urban-rural income gap is widening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status quo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polarization, and affect social stability. Therefore, narrowing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imperative.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不利影响;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尤其是在收入分配领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快速扩大,严重影响经济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

城市化_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_陆铭

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 陆铭 (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和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433) 陈钊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433) 内容提要:基于1987—2001年间省级面板数据的估计结果显示,城市化对降低统计 上的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作用。而地区间人口户籍转换、经济开放、非国有化和政府对 经济活动的参与都是拉开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政府财政支出的结构也对城乡收入差距 有显著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持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与地方政府实施的带有城 市倾向的经济政策有关。 关键词:城市化经济政策城乡收入差距面板数据 *本文定稿于陆铭在联合国国际发展经济学研究院(UNU WIDER)工作期间。作者感谢陶然(牛津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万 广华(UNU WIDER)和封进(复旦大学)的讨论,文责自负。感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的研究资助,以及复 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S)为建立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库提供的资助。 一、引言 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漠视收入不平等问题,其结果可能就是像拉美国家那样的社会动荡,这 反过来又会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从统计上看,中国已经成为收入不均等状况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很多文献指出,如此巨大的收入差距与中国地区间和城乡间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有关(World Bank,1997;Yao and Zhu,1998;Khan and Riskin,1998;赵人伟等,1999;Yang,1999; Kanbur and Zhang,1999;李实,2003);而收入差距分解的结果显示,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本身就与中 国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有关(Tsui,1993;Hussain,et al.,1994;Kanbur and Zhang,1999)。近年来, 很多文献研究了中国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及其影响因素,相比之下,城乡收入差距的决定因素并没有 被充分地研究。由于中国大量的贫困人口集中在农村地区(卡恩,1999),因此研究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政策之间的关系,也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缓解中国的贫困人口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从趋势上来看,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在1984年降到了最低点,这主要得益于1978年开 始的农村改革。之后,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直到1995年政府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城乡收入差距才有所缩小。但1997年以后,随着农产品收购价格的下降,城乡收入差距又进一步扩大。到2000年,城乡实际人均收入比已经达到2.46,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的医疗补贴、教育补贴等因素,城乡收入差距将更大(李实,2003)。Yang(1996)、Ye(1996)、Xue(1997)、Yang(1999)和Kanbur and Zhang(1999)也分别报告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 近年来,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分析获得了很大的进展。魏尚进等(Wei and Wu,2001)用 中国100个左右的城市数据考察了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认为经济开放是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但是,他们的研究所控制的变量太少,而中国各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等各方面的差异性是非常大的,因而其结论的可靠性不高。陆丁(Lu,2002)使用城乡人均消费比来度量收入差距后发现:(1)城乡消费差距在20世纪90年代有扩大的趋势,但在90年代的后半50 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期,这一扩大趋势有所减缓;(2)更高的人均GDP水平意味着较低的城乡消费差距,而且这一关系 在20世纪90年代有所加强,这意味着大多数省份都已经度过了库兹涅茨曲线的第一部分;(3)部门间的劳动力流动所获得的潜在收益越大,则城乡消费差距越大,这意味着限制劳动力的城乡流动 是不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4)地方治理的效率(以人均消费人均GDP的变化率为代理变量) 与城乡消费差距及其变化都是显著负相关的。此外,劳动力市场的扭曲被认为是形成城乡收入差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研究分析样本

The income inequality in China between urban-rural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迅速发展,与此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当前面临最为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受到社会各界高度注重。显然,过高收入差距不利于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本文运用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居民收入数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研究成果表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成为困扰国内经济发展重要问题。且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构造、财政支出构造以及财政分权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着明显影响。 核心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影响因素 一、引言 发展是人类永恒主题。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建设获得了举世瞩目成就。1978至国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9.8%,成为同期全球经济增长最快国家之一,对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这辉煌背后,城乡收入差距却在不断扩大。5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发展报告》中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家庭收入差距明显,城乡收入差距最高达19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全面建成小康之路》报告也明确表达,由于城乡二元分割,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在略有回落,达到3.03:1,但这样城乡收入比在世界上是少有,超过了绝大多数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且过大收入差距是许多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没能顺利进入高收入国家、掉入“中档收入陷阱”共同因素。 城乡间存在收入差距是经济发展必然产物,当差距在合理范畴内时,是有积极意义。但是一旦收入差距过大,便会对一种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导致危害。对于国内而言,收入差距始终是一种经久不衰话题,特别是在经济转轨时期,收入差距扩大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典型现象。不断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与国内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目的背道而驰,同步也成为困扰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与对策-张存刚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摘要】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都偏低;分配关系不合理,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大;分配行为不规范,分配秩序比较混乱。”体制性弊端是形成现有收入分配格局的根本原因,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劳资集体谈判制度缺失,劳动力价值被严重低估;经济社会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也导致分配不公。劳动报酬占比下降是公有制的比重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下降、政府和工会未能在市场经济中充分发挥作用的客观结果。要明确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综合配套改革。 【关键词】居民收入、差距、表现、原因、对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不断完善,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不仅关系调整优化需求结构、增强消费拉动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且关系体现社会公平正义、效率提高和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对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201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进一步明确了解决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方向和政策措施。 一、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表现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都偏低;分配关系不合理,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大;分配行为不规范,分配秩序比较混乱。” 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偏低主要表现为:第一,我国劳动者报酬占比连续下降,全国总工会及很多学者均对此进行了统计和测算,虽然各测算结果之间存在差别,但劳动报酬占比下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第二,与世界重要经济体相比,初次分配中我国劳动者报酬在GDP中的占比明显偏低,而企业盈余占比则明显高于这些国家;第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劳动报酬份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普遍经历了一个上升过程,并且一百多年来,他们的劳动报酬份额一直在不断提高,而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①据《人民日报》报道,从1993—2007年,居民部门的劳动者报酬由49.49%降至39.74%,降幅9.75个百分点。又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从1997年到2007年的10年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3.4%下降到39.74%,降幅13.66个百分点。再据《新京报》报道,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1983年的最高峰值56.5%降至2005年的36.7%,22年间,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下降近20个百分点。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从1978—2005年,资本报酬占GDP的比重则上升了20个百分点。劳动报酬占比是一个相对量,而劳动报酬是一个绝对量。劳动报酬高不等于劳动报酬占比高。与劳动报酬相比,劳动报酬占比更能反映劳动者在收入分配中的经济社会地位,劳动报酬占比越低,劳动者的经济社会地位越低。②

关于中国目前城乡收入差距的调查报告

Yunnan Police Officer Academy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报告题目:关于中国目前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及 对策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概论》 专业:法学 班级:11级法学专业3区队2班 学号:4110932 姓名:王红强 任课老师:______ 2013年4月2号

一、摘要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改革深入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但是同时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也拉大了。为确保社会稳定与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必要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五个统筹”、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与构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在确保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切实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本文将以社会调查实践和调查问卷分析及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为基础,从多个方面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及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各方面成因、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不利影响及解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措施,来探讨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在收入分配政策上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如何体现公平正义。 二、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不利影响;对策; 三、正文 1、实践目的及范围: 本次实践的目的在于了解中国当前城乡收入差距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中的多项进行研究和调查,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合理与可行的建议,进而深入了解我们所生活的周边环境。其意义是提高我们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急,民之所急;忧,民之所忧”,培养一种社会责任感。虽然范 围和数量有限,但其具有代表性,因为调查对象来自全国各地,且各自情况差异较大。

关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文献综述 [摘要]城乡收入差距作为一个中国普遍长期的现象,历来吸引着众多学者的视线,对其进行研究的文献举不胜举,而且这些研究逐步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各学派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成因、扩大的因素做出解释。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经济增长 1城乡收入差距的成因 在1950年,我国刚刚要进入工业化时期,就遭遇了朝鲜战争。苏联的大型重工业大量投资在中国的军事装备的生产中。这一时期,轻工业不发达,重工业是第一个崛起的,于是,产生了“资本排斥劳动”,不断追加资本增加却不增加劳动。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进入工业化时期,资源有限,资本短缺,但是人口膨胀。产业只能集中于城市,于是城市变成了资本集中的地方。我国依靠从“三农”提取剩余,完成城市工业资本的原始积累,这就创造了城乡二元结构。那么同时也就靠造就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城市化开始落后于工业化。由于资金短缺,我国在生产方面大规模集中劳动力资源,劳动力替代资本。后工业化过程的60年,我国有四次大规模的引进外部资金。20世纪80年代,由于外债压力过大,邓小平同志允许地方直接引资,90年代,允许外商直接投资(FDI)。每一次的外资资本进入都会导致中国的投资能力减弱,就业量减少,城市的失业人口向农村转移。这就造成了农村的贫困(温铁军,2013)。而有些学者认为,城乡收入差距仅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固有特征,林光彬(2004)认为城乡二元结构不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而城市和农村收入分配差距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层结构。 2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因素 2.1城市偏向政策及制度 因为我国的非农产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所以政府大多采取一些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来推动短期经济增长,但长期看来,这样的政策会让社会总体损失惨重,因为这会带来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陆铭,陈钊,2004;程开明,李金昌,2007)。在多个方面,包括城乡交换、资源分配、再分配等各个领域。这些城市偏向政策的实施使农村居民的地位十分不利,为确保把农民强行束缚在有限的土地上,我国还建立了户籍制度,它服务于上述制度,并且具有显而易见的歧视特性(任太增,2008)。程开明还列举了一系列具有城市偏向性的制度及政策,例如,财政在农业方面的支出资金投入严重短缺,导致农业不能正常发展。农村资金向非农化方向转移,极大地减弱了农业有效发展的基础。公共产品的提供对农村歧视,农民需要负担沉重财政支出。 陈斌开等人(2010)认为由于教育和科研的水平不同,教育质量在城市和农

最新城市化进程中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 [摘要]城市化进程主要包括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移的过程以及非农产业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收入差距通常会引起劳动力的流动,通过历史时间序列的分析表明,收入差距确实和城市化水平有因果关系;另外对不同产业收入的分析表明,在服务业工作的农民更容易在城市定居。缩小城乡劳动力收入差距、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策略主要有:改革完善现有制度,创造良好的人员流动环境;引入市场竞争。实现农民素质长期有效得到提高;提高农村市场化水乎,帮助农民实现职业转变等。 [关键词]城市化;收入;相关性;市场化 一、城市化进程相关理论分析 城市化包含了三方面的内涵,即人口的城市化、空间的城市化和乡村的城市化。其中人口的城市化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包括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移的过程以及非农产业人口向城市集中的

过程。配第一克拉克定理指出,一个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在三个产业间的分布将发生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然后再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变化趋势。而刘易斯一费景汉一拉尼斯模型以古典主义的理论为基础,采用了完全竞争条件下资源流动的市场分析法,在二元经济的两个部门中,只有工资的高低,即劳动力的价格来决定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和数量,因此,在此模型中,只要假设条件存在,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就会自然地流向现代工业部门。哈里斯一托罗达模型中指出人口流动的两个主要约束条件是城乡工资水平差异与城市正规部门所能提供的就业概率。 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1)城市人口比重指标法,即城市人口除以区域总人口。该指标虽然简单明了,反映了城市化的本质,但是只能大致、粗略反映城市化水平,难以包含全部内涵,也无法反映全面状况;(2)复合指标法,分为经济类(EC)、人口类(P)、社会生活类(s)、生态环境类(EE),但因为计算较为复杂,且采取不同指标体系的地区无法比较,因此,目前世界公认的指标方法是城市人口比重指标。 二、城乡劳动力收入差距与城市化进程相关性分析 日本城市化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初始阶段、加速阶段和稳定阶段。1950—1977年间,日本的城市化转变加速,城市化水平由37%上升至76%,年均增长1.5%,这期间日本的工业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摘要]当前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呈不断扩大的趋势,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既有制度上的如国家政府资金投入的不足,也有非制度上的比如人力资本的差异等各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收入差距农村制度 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由缩小到扩大”的变化过程。城乡收入差距在1978年至1984年呈逐步缩小趋势,1978年城乡收入差距倍数是2. 39,1984年为1. 76,六年间收入差距倍数缩小了26. 37,平均每年缩小4. 4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最早是从农村开始的,特别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得农村长期以来被抑制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农村经济获得巨大发展。1985年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在城镇的逐步展开,城镇经济迅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步扩大。1985城乡收入差距倍数是1. 72,1995年扩大至2. 47倍,2001年进一步扩大到2. 9倍。如果考虑城镇居民的各种补贴、福利以及兼职收入、灰色收入等隐形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差距会更大。 按国际劳工组织公布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 6,只有二个国家超过2,中国是其中之一。我国的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如此之大,在世界上很难找到第二个类似的国家(李实,2004)。即使按照货币收入比较,城乡收入差距比中国更大的国家只有南非和津巴布韦两个国家(Knight and Song,1999)。但是,如果把实物性收入和补贴都算入个人收入部分,那么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也许可居世界第一。 2、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新特点 ①城乡居民的显性收入差距低于实际收入差距 从前面图表我们可以看出,在计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时都是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作比较,这样得到的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并不能客观反映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差距。其原因在于,两者在统计口径、城乡体制以及统计范围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实际是上低估了城乡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对策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综述 [摘要]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均大幅提高,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不断扩大。本文综述了造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及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 [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二元经济结构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收入开始增长,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开始缩小, 1983年缩小到1.82∶1。此后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1994的2.56∶1,扩大到2003年的3.24∶1,至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已经超过3.36∶1,绝对差距超过万元。 一、城乡收入差距是造成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魏后凯(1996)认为,全国城乡之间的收入差异已成为影响城乡居民收入总体差异大小的第一重要的因素。陈宗胜、周云波(2002)[2]研究发现,就1988年和1999年两年比较,城乡差别变动对全国居民收入差别贡献率最大,达到83.54%,城乡之间差别变动是导致全国居民收入差别扩大的主要因素。

二、对造成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原因的探析 1.从国家发展战略来分析 蔡昉、杨涛(2000)认为,中国城乡之间差距巨大是因为与重工业优先发展相关的一整套干预政策导致了稳定的城市偏向。刘玫、陈玉光(2008)认为,我国长期实行“兴工抑农”、“兴城抑乡”的体制和政策,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战略是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 2.从经济体制角度分析 赵人伟、李实(1997)从经济改革或体制变化的有序和无序的视阈来研究其对城乡差距的影响。赵满华(2000)认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滞后于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 6.从二元经济结构角度分析 陈宗胜(1991)认为,造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是二元经济结构。王兴力、刘颖(2002)认为,我国长期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政策和农产品成本的提高及农民自身素质低下等因素,最终导致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李实(2006)认为,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我国现在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 4.从城乡人力资本差距角度分析 张克俊(2005)认为城乡居民人力资本的差距拉大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冉幕娟、吴永球等(2006)通过研究我国各地区的面板数据证明了城乡教育不平等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张海峰、来君(2006)认为,教育等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不平等状况若得不到根本改变,

城乡收入差距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

城乡收入差距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 潍坊市统计局农调队孟祥太 统筹城乡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巨大差距。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存在,将会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来,以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如何处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城市化进程的关系,将会受到各级领导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继续扩大 从1985年到2008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由1.86:1扩大到3.31: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年平均发展速度以高于农民纯收入 2.84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相差绝对额达到了11020元。潍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但城乡居民收入比也由1985年的1.69:1 扩大到2008年的2.22:1(详见表1)。 表1: 1985—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较

虽然比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通常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两个指标,但是,这两个指标的内涵是不一样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主要用于消费和储蓄,而农民人均纯收入除用于消费和储蓄以外,还有一部分要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支出,这部分大约要占到家庭支出总额的30%左右,这样一来,城乡收入差距就更大。根据国际经验,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城乡收入差距一般在1.5倍。显然我国目前的城乡收入差距,大大高于国际水平。 二、潍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全省的位次 2008年,潍坊城乡居民收入比在全省居第2位,仅次于威海。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最大的是临沂,为3.18:1;城乡居民收入相差绝对额最大的是济南,达13622元(详见表2)。 潍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小,主要是潍坊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居全省第12位,比居第1位的济南相差5111元;潍坊农民人均纯收入7072元,居全省第6位,比居第一位的青岛相差1437元。但这也表明潍坊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上是得力的,较好地实现了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 表2 2008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情况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 作者:李亚玲 来源:《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4期 摘要:收入分配问题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难题,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已成为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是收入分配中最突出的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有政策因素、人口因素、教育因素、信息因素和农业生产因素。为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政府、社会团体以及个人需要针对以上几个因素采取相应措施。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3)04001807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提出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1]。这段表述充分说明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依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重大课题,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收入分配问题不仅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更对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情况不能得到改善,中国的发展将始终存在障碍。从经济角度看,由于收入分配不公,收入相对较低者的劳动积极性会大大减退,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从社会角度看,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与否,如果收入分配问题得不到改善,极有可能激发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安定和谐。这些可预见的后果都迫切要求政府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 一、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概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内生产总值逐步攀升。相较于1978年,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3.5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52.2倍。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提升了人民的收入水平,使中国的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综观图1,从1978年到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都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加到21 809.8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加到6 977.3元,增幅明显小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2.57倍扩大为3.16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图1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对比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物流管理1班 学号200941450151 姓名郑兰信 指导老师张新华

目录 摘要. (3) 前言 (4) 第一章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5) 1.1城乡居民整体收入差距扩大 (5) 1.2 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呈不断扩大趋势 (6) 1.3 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明显 (7) 1.4 城乡居民金融性资产差距严重 (9) 第二章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扩大的原因 (11) 2.1经济结构体制当面原因 (11) 2.2 制度方面的原因 (12) 2.3 政策方面的原因 (13) 第三章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 (15) 3.1 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推动劳动就业创新 (15) 3.2 加快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 (16) 3.3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17) 3.4加强农村财税体制与税收制度改革 (17) 3.5重视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素质 (17) 结论 (19) 参考文献 (20) 摘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 会的不断进步,随之而来的就是,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的不断拉大,其 中最突出的就是城乡贫富差距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已经成为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而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

的。而正确认识并对待这种差距的存在是十分有必要的。所以本文主要从分析我国城乡民收入差距现状着手,将城乡居民收入进行对比,找出照成这种现状的成因,以及给出着实可行的建议,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居民的共同发展,以达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统筹城乡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对策原因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完善。我国的综合国力也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随之而来不断提高,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跨越式的增长。但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已经出现了收入分配失衡的问题,其中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尤为突出,而且呈不断扩大的趋势,这已经成为人们不得不关心的问题了。众所周知,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进步,但过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会带来一系列的贫困,矛盾,冲突的社会问题,这也是人们所关心的基本问题,这不但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还不利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势必会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而我国现阶段真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能解决好这个问题,将能有效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社会注意公平公正,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发展。 所以基于这种背景下,本文将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着手,分析其成因,给出合理建议,为我国改革发展出谋划策,我认为这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