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钾性周期性麻痹的观察与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255.90 KB
- 文档页数:3
一例低钾血症周期性麻痹患者的护理_的教学查房低钾血症和周期性麻痹是两种常见的神经肌肉疾病。
低钾血症是指血清钾离子浓度低于正常范围,而周期性麻痹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发作性的肌阵挛和麻痹。
本文将就一名低钾血症、周期性麻痹患者的护理进行教学查房,提供护理方案和护理措施。
基本情况:姓名:李性别:男年龄:40岁住院号:XXX入院日期:XXXX年XX月XX日主要诊断:1.低钾血症2.周期性麻痹主诉和现病史:患者主诉间歇出现肢体无力,麻木,全身疲乏乏力,面部抽搐,发作时伴有呼吸困难,咯血。
现病史:患者有低钾血症和周期性麻痹病史10年,但最近一年发作次数逐渐增多并加重。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患者清醒,语言流利,表情淡漠。
神经系统:患者有轻度肌萎缩,四肢无力,双下肢肌张力增高。
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
2. 血生化:血钾浓度低于正常范围(2.7mmol/L)。
3.血气分析:泻血性酸中毒。
教学查房护理方案:1.综合评估: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包括患者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心理状态、家庭支持等方面的了解,以便制定最合适的护理计划。
2.高钾饮食:根据患者低钾血症的特点,制定高钾饮食,包括多食用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土豆、西红柿等。
避免摄入高盐食物和含钠药物。
3.补钾治疗:根据医嘱,按时给予口服或静脉滴注补充钾盐。
监测血钾浓度,避免过快或过高补钾导致高钾血症。
4.定时监测血压和心电图:低钾血症可引起心律失常和心肌收缩力减弱,定时监测血压和心电图,观察有无心律失常。
5.观察肌肉症状的变化:周期性麻痹患者可能在发作时出现肌阵挛和麻痹,观察患者的肢体活动度和力量,及时进行肢体被动运动,预防肌肉萎缩。
6.预防呼吸困难和咯血:周期性麻痹患者在发作时可能伴有呼吸困难和咯血,监测患者的呼吸情况和血氧饱和度,确保通气通畅,并检查有无胸部出血的迹象。
7.心理支持: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教育患者关于疾病的知识,以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低钾型周期性麻痹的护理2005年1月~2007年6月共收治20例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患者,经积极抢救,治愈出院。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0例,男18例,女2例,年龄20~48岁,平均33岁,其中40岁以下9例。
1.2 临床表现:(1)诱发因素: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7例,腹泻3例;发病前有剧烈活动、劳累6例,饱餐、饮酒2例,无明显诱因2例。
(2)症状与体征:所有病例均有四肢肌力减退,近端重于远端,下肢重于上肢。
腱反射减低或消失,病理征阴性。
伴有呼吸肌受累5例。
1.3 治疗:多数患者采用口服补钾与静脉补钾同时进行,部分患者单用口服补钾。
一般补钾4~6 g,患者肌力开始恢复,多在1天内恢复正常,少数需2~3天,补钾总量为6~25 g。
20例患者均获痊愈。
2 护理2.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应急救治准备:护理人员在思想上要高度警惕可能发生的意外,并重视呼吸肌麻痹的严重后果,要熟悉其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尤其是有无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的出现,同时要观察有无甲状腺危象的临床表现。
做好急救药品、器材的准备。
2.2 迅速建立静脉多通道,保证静脉用药:为了防止药物之间相互影响,建立双通道,一个通道保证静脉补钾,另一个通道保证其他用药。
2.3 呼吸道护理:如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是呼吸肌麻痹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治疗手段之一,因此要加强呼吸机及气道的管理,应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避免加重缺氧,随时观察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动作快而轻柔,防止因操作不当而引起的损伤、感染。
注意有无自主呼吸,根据呼吸情况调整呼吸机频率。
2.4 注意静脉补钾:在静脉补钾时,浓度一般不宜超过3 g/L,滴速不能超过1 g/h,因此限制了补钾的速度,而口服补钾则安全、方便且补钾速度快。
我们用100 g/L氯化钾口服液,以每小时20~30 ml速度口服补钾,且随症状改善而逐渐减量,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周期性麻痹的护理
【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有无呼吸肌麻痹。
2、观察水电解质情况,有无低钾性心律失常。
3、观察补钾后的疗效及副作用。
【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发作时需卧床,防止因双下肢无力而跌倒,如心脏受累应绝对卧床休息,大多数患者发病时血钾降低,应给予低钠、高钾饮食,避免摄入过多糖类,以免使大量钾离子转移至细胞内,加重低钾,影响恢复。
2、病情观察与护理:四肢瘫痪的患者需严密观察有无呼吸肌麻痹,当发现呼吸困难时应立即给予吸氧、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或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若出现心律失常、心率慢、血压下降,提示低血钾累及心脏,应协助医生取血查血清钾,描心电图,及时明确诊断进行治疗。
静脉补钾时,浓度不可过高,速度宜慢,以免刺激血管引起疼痛,造成心率减慢,甚至心脏停搏。
【健康教育】
1、生活规律,避免过度疲劳、暴饮暴食、受寒、酗酒及创伤等诱发因素,从而减少复发的机会。
2、进富含钾的食物(如梨、香蕉等)。
低血钾周期性麻痹静脉高浓度补钾的观察及护理低钾血症是临床常见的电解质紊乱之一,严重时可导致心律失常,呼吸肌麻痹甚至死亡,在短期内快速纠正低血钾是各科医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达州市中心医院ICU科通过采取中心静脉置管持续性静脉微量注射泵补钾,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共收治25例低钾周期性麻痹患者,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29~46岁,平均33.7岁,血钾浓度1.9~2.6 mmol/L,所有患者肾功能均无异常。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行中心静脉置管,应用JMS微量注射泵进行持续性补钾,按计算出的补钾速度调节微泵注射速度。
2 结果第1天血钾(3.12±0.46)mmol/L,第2天血钾(3.64±0.35)mmol/L,后经外周静脉和口服补钾治疗。
本组25例患者泵钾期间无一例高钾血症发生,无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3.1 静脉高浓度快速补钾的方法3.1.1 每天补钾剂量张锦等[1]提出:第1个24 h内补钾量为正常需要量加实际缺失量,第2个24 h血钾恢复正常给予正常需要量。
但也有学者提出,应根据患者血钾确定每天补钾量,轻度低钾(血钾3.0~3.5 mmol/L)者按0.15~0.20 g/kg,中度低钾(血钾 2.5~3.0 mmol/L)按0.20~0.30 g/kg,重度低钾(血钾<2.5 mmol/L)按0.30~0.40 g/kg的剂量补钾[2]。
3.1.2 补钾浓度静脉补钾浓度>0.4%即称为高浓度补钾[3]。
据唐白云等[4]的研究报道显示,静脉高浓度补钾应根据患者的血钾浓度给予不同的补钾浓度,对血钾<2.5 mmol/L、2.5~3.0 mmol/L、3.1~3.5 mmol/L、3.6~4.0 mmol/L者,应分别给予4%~5%、3%~4%、2%~3%、1%~2%的浓度补钾。
其他报道[5]虽然补钾浓度不尽相同但大多数补钾浓度都控制在5%以内。
医院神经内科低钾性周期性麻痹发作护理常规
一、病人应卧床休息,加强生活护理。
二、严密观察肢体和呼吸肌的瘫痪情况。
如有呼吸和脉搏加快变弱,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有关抢救的准备工作。
三、适当地控制碳水化合物类饮食,且以少量多餐为宜,切忌暴饮暴食。
并注意不要给这类病人静脉注射葡萄糖类药物,以免诱发周期性麻痹症的发作。
四、病情控制后,可适当地鼓励病人自行活动,以加速身体功能的恢复。
但需加强行立时的安全,以防止跌伤。
五、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及时向病人和家属说明病情和治疗状况,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及需求并予以满足;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担心和不安,及时向病人说明病情、治疗和应注意的相关事项,使病人以愉快的心态配合治疗和护理。
做好出院指导。
低钾性周期性麻痹的治疗和护理【关键词】低钾性低钾性周期性麻痹的患者,临床症状先四肢无力,以后呈弛缓瘫痪,为下肢重,上肢轻,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少数患者诉肢体疼痛麻木,极严重者出现呼吸肌麻痹,吞咽困难,心律失常,心跳骤停。
现将治疗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我科2003年5月~2005年5月共收治低钾性周期性麻痹患者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15~70岁,血清钾均1.5~2.5mmol/l,极严重者为1.5~2.0mmol/l;ec:t 波平或倒置,st段下移,u波明显高大,大于同导联t波或超过0.1mv。
住院时间2~8天,反复发作6例,其中有5例极严重,治愈率为100%,无一例死亡。
2 治疗及护理2.1 补钾的治疗及护理补钾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我们以口服补钾为主,静脉补钾为辅,患者入院立即给10% 氯化钾50ml顿服,之后给予10%的氯化钾10~20ml口服,每日3次并静脉补钾,以10%的氯化钾15~30ml加5%的葡萄糖液10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钾总量7~10,对呼吸肌麻痹,咽反射消失,心律失常患者,我们采取鼻饲补钾,每30min通过胃管注射10%的氯化钾10ml,为了减少对胃黏膜刺激,我们用丙谷胺0.4捣成粉末一同注入,对有室性心律失常者,及时用利多卡因50~100m静推,继续用10%的葡萄糖液300ml加利多卡因300m静脉点滴,每分钟1~3m 至室性心律失常消失,同时给予吸氧、心电监护、监测血清钾等。
严防高钾血症发生,待血钾浓度接近正常。
症状减轻时,我们将鼻饲补钾改为口服补钾,并注意观察尿量、神志、避免急性肾衰竭、肺水肿、酸碱失衡。
静脉给予足量抗生素,以防止感染。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做到无痰鸣音,对清醒患者,呼吸功能差,咳嗽无力甚至咽反射消失者,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定时拍背吸痰。
充分吸氧1 ~2l/min,以免因缺氧造成脑组织水肿而加重呼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