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空缺现象的认知和历时解释
- 格式:docx
- 大小:19.08 KB
- 文档页数:4
跨文化交际中的词汇空缺现象作者:车婷婷黄芳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6年第07期摘要:语言是跨文化交际中最主要的手段,而词汇又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
由于受各自民族文化的影响,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会出现词汇空缺现象,它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最有效的途径,它留给不同语言民族的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发挥空间,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一扇窗口,但同时也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障碍,造成语用失误,甚至导致交际失败。
研究词汇空缺现象,了解并掌握造成词汇空缺现象的原因,明白其内涵及类型,就可以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误解,减少障碍,从而使跨文化交流得以顺利进行。
关键词:跨文化词汇空缺差异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009-021 引言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总是有意或无意地从自身的文化角度出发对语言进行编码和解码,由于受各自文化的影响,会出现一种文化里所表达的意思在另一种文化里找不到对应的词,给跨文化交际带来误解和障碍。
因此,在分析和比较语言所蕴含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时,首先应从词语着手。
空缺现象是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由美国语言学家Hockett(1954)发现的,他在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中提出了“偶然的缺口”。
到了70年代,对于空缺现象的讨论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兴趣,前苏联理论家Barhudalov(1975)在对比不同语言的词汇时,采用了“无等值词汇”的术语,美国文化人类学家Hale(1975)在研究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语言颜色场时,发现该民族缺少其他民族所具有的基本颜色的名称,从而起用了“空白、间隙”的术语。
到了80年代末,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空缺理论流派在论述话语及其民族文化特点时正式提出了“空缺”(vacancy)理论,至此,空缺理论应运而生了。
胡文仲认为,由于人类互相之间存在着文化、语言的共性,所以一般来说,各语言之间存在着相关的对等成分,“但又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等或契合的词。
汉英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汉英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秦玉君摘要:语言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承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而词汇是语言系统中最能代表文化特征的基本要素.翻译作为交际的一种手段,必然与词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从词汇空缺的理论内涵八手,分析了汉莫翻译过程中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并针对英汉语言在生活习惯,文化内涵,宗教信仰,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对词汇空缺现象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在英汉翻译中解决词汇空缺的方法:包括音译,直译,意译,加注等.关键词:词汇空缺;原因;应对策略一,引言翻译的目的是在译人语中把译出语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然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在地域,环境,习俗,文化,宗教,社会制度,经济条件诸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反映到语言上,便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一种语言中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等或契合的词,即词汇空缺(Lexicalgap).二,词汇空缺定义词汇空缺现象也被称之为”词汇空白”,”词汇空位”或者”文化负载词”.词汇空缺自引入我国外语学术界以来,以往诸多学者皆从不同的角度对词汇空缺现象加以阐释,定义.对于词汇空缺的定义,目前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谭载喜(1980)在英语学界最早提出了词汇空缺这一概念,即:文化个性反映到词汇里,便会出现词汇空缺以及词汇冲突的现象.周玉忠(1991)认为:一般来说,各个语言之间都存在着相关的对等成分,但同时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并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这就是词汇空缺现象.王秉钦(1993)认为”空白”指原语中存在某种为异族文化接受者所不明白,莫名其妙的,易于误解的东西,造成异族文化的空白.陈喜荣(1996)则认为词汇空缺即负有特殊文化色彩的词和表达方式所造成的异族文化的空白.郭爱先(1998)将词汇空缺现象重新定义为:”词汇空缺指由于各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一种语言中表示特有事物或概念的词语或语义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等成分,从而形成异族文化的空缺.”以上各专家对词汇空缺这一现象的解释,定义都注意到了文化差异对词汇空缺现象的影响,其在本质上是基本相同的,只不过解释,定义的角度略有不同.其中陈喜荣先生的定义最为宽泛,而郭爱先先生对词汇空缺的定义则更全面,也最为科学:不仅包括了完全空缺的词汇也包括了语义有所不同的词汇.三,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一)不同的风俗习惯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各语言之间常出现相对的词汇空缺现象.十二生肖即十二属相,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民俗现象.它是一种以动物名称纪年的特殊方式.所谓十二属相就是用十二地支和十二种动物相对应搭配而成,每一种动物代表一年.在英语中没有十二生肖,只有十二星座.(二)不同的宗教信仰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这三大宗教对中国民众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有道教的”玉帝”,有佛教的“阎王”,”观音”,有神话中的”龙王”等,这些概念在英民族文化中并不存在.英语语言国家的人多信奉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上帝”这个概念是欧美文化的个性.(三)不同的价值取向从价值取向来看,汉语文化是群体取向的,讲求集体主义,而英语文化是个体取向的,讲求个人主义.汉语中常用“鄙人,寒舍”等词,但单译为I,yourhouse等根本反映不出其内涵意义,因为英语中找不到与之对应的谦词.(四)不同的文化内涵人类的语言反映着人类普遍的共性,同时也必然具有个性,即民族性.比如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古代皇帝的儿子被称为”龙子”.然而在西方文化中, 人们却认为dragon是邪恶的代表,是一种狰狞的怪兽,是恶魔的化身. 四,汉英翻译中处理词汇空缺的策略(一)直译法直译法就是指在不引起读者误解和不违背译文表达习惯,语音规范的前提下,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是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如纸老虎( papertiger),枪杆子里面出政权(politicalpowergrowsoutofthebarrelofa gun),丢脸(1oseface)等.(二)音译法音译法是国际文化交流中常见的一种方法.翻译人名,地名以及一些表示概念的词,在本族语里找不到对应词来表示时, 均可采用音义法进行翻译.如汉语中的”叩头(kowtou),乌龙茶(oo1. ung)”;英语中的”~onsx(声纳),radar(雷达),”等.(三)意译法意译法是指不保留源语的形式和修辞,而只传递源语意思的翻译法.如:”狗改不了吃屎”可以翻译为”Afoxmaytumgray, butneverkind.”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西方人对狗有好感,认为它们是忠实可靠的朋友,而在汉民族人的心目中对狗含有厌恶鄙视的感情色彩,因此,在翻译”狗改不了吃屎”时不宜保留”狗”的形象,而将其替换为”狐狸”的形象.(四)加注法加注即在直译或意译的基础上,根据内容加以补充,使之从形式上或内容上更符合心理接受和文化期待.如”鸳鸯火锅”仅仅译成”Y uanyanghotpot”,恐怕难以讲清其含义,也难以让西方人了解其原料和味道.所以,宜采用添加注释的方法进行处理:Yuanyang hotpot(withawork,partitionedintotwoparts,oneofwhichisfilledwithhot —spicysoupandtheotherofwhichisfilledwithnon—hot—spicybroth).五,结语必须指出的是,词汇,词义上的空缺完全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应当客观地对待.翻译工作者不但要学习语言,而且要学习语言文化,然后以译文的可读性和读者的接受能力为出发点,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正确处理翻译中出现的这一问题.(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浦东;200135) 参考文献:[1]Baker,M.(1992)InOtherWords:ACoursebookonTranslation [M].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2]Nid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M].In-nerMongoliaUniversityPress[3]郭爱先.词汇空缺及其可译性[J].解放军外语,1998,21(5):42—45.[4]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5]刘宏.跨文化交际中的空缺现象与文化观念].外语与外语研究,2005(7)[6]谭载喜.翻译中的语义对比试析[c].见:杨自俭,李瑞华主编.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13l一137.[7]周玉忠.英汉对译的不可译现象[c].见:胡文仲主编.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427—428.作者简介:秦玉君(1989年9月),女,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I.117?。
浅析归化和异化下汉英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作者:毕晓敏来源:《卷宗》2013年第07期摘要:在汉英翻译中,由于文化的个别差异性,不能够在目标语中找到相应的对等词,因而造成词汇空缺现象,难以实现语言文化和符号的和谐统一。
但语言具有共性,这些词汇空缺现象是可译的,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归化和异化为不同文化的融合提供了可能,通过归化和异化来弥补翻译中的词汇空缺,正确传递原语言信息。
关键词:词汇空缺;归化和异化;文化差异;翻译方法翻译既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也是相关语言所反映的文化之间的转换,完美的翻译应能达到语言符号的转换和相关文化背景的转换的和谐统一。
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没有语言就难有文化的发展、繁荣;文化体现了人类所共有的思维方式,跨文化交流会促进语言的发展。
同时,文化也反应了语言使用者所特有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难以在其它语言符合中找到对应的语言表达方式,这种现象称之为文化空缺。
在文化空缺下翻译过程很难做到语言转换和文化转换的和谐统一。
1 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形成了许多独有的文化现象,它们在英语中找不到对等物,因而形成了许多独有的文化现象,它们在英语中找不到对等物,因而形成了词汇空缺。
这些词汇空缺给汉英翻译带来了特殊困难。
造成这些词汇空缺的原因主要有:1.1 生活环境及生活经验不同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人们生活中的一些物质世界的名称深深受到周边生活环境和人们生活经验的影响。
英汉民族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所体现的物质文化也各有特色。
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事物,有事在英语中不存在对等词,这给汉英翻译带来困难。
汉语历史悠久,“炕”、“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等内容丰富的词汇在英语中不存在这样的词汇,因为在讲英语的国家没有这些概念。
1.2 宗教信仰不同欧美国家深受基督教的影响,而我国深受佛教、道教等的影响。
久而久之,宗教已经超出了信仰的范围,已经成为文化中的一部分。
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词汇空缺是指一门语言中存在一些特定的概念或词汇无法用当前语言的词汇进行准确的表达或翻译。
这是在跨文化沟通或者翻译中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翻译人员采取的方法有很多种,解决的方式也因情况而异。
一般来说,如何翻译词汇空缺的问题,要考虑到源语和目标语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和特点,进而进行有所取舍的翻译。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避免使用字典或在线翻译工具的固定翻译,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处理,充分考虑语境和文化差异。
首先,要充分理解原文中词汇所指的概念、语境和文化背景。
比如,在英语中有“awkward”这个词,它的意思是困窘、尴尬,但如果直译成中文,不能充分表达原意,因为中文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
其次,在面对词汇空缺时,可以借助“描述式翻译”来增强表达的准确度和完整性。
比如,对于英文中的“happiness”这个词,在汉语中并没有对应的单一词语可以完全对应,但可以使用“幸福、欢乐、快乐”等不同形式的词语来描述这个概念,从而在翻译中增强表达的准确度和完整性。
第三,为了充分表达原文中的概念、情感和文化内涵,有时需要进行语用翻译,换言之,就是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目标语言的叙述方式和表达习惯,以增强表达的流畅性和自然度。
例如,当某一种文化中存在某些特殊的概念或习俗时,需要将这些习俗或概念进行适当的解释或注释,以便理解和接受。
最后,对于想法或概念无法在语言文化间直接翻译的情况,可以选择使用类比或借鉴的方法,通过对比或转化,寻找与目标语言或文化的对应或相似之处,从而实现符合文化习惯的表达。
总之,解决词汇空缺的问题需要考虑到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语言差异以及上下文等方面因素,以灵活的态度进行翻译处理。
这样可以在翻译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信息的准确传达以及沟通的顺畅。
词汇空缺与翻译[摘要] 词汇空缺是翻译过程中很难处理的一种文化障碍。
由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一种语言里有的某些词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找不到对应的词,这种现象称为词汇空缺。
本文探讨了产生词汇空缺的主要原因并给出了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处理词汇空缺现象的有效补偿手段:音译,直译、意译、词义概括化或具体化、造词[关键词] 词汇空缺原因翻译策略一、引言词汇空缺现象指由于文化的差异,各种语言按照各自独特的方式对世界进行不同的特化,形成不同的词汇系统,而不同的词汇系统必然使得不同的语言中词语和意义难以一一对应。
所以,一种语言有的词不一定在另一种语言中有对应的词。
这种现象存在于任何不同的两种语言之间,尤其在属于两种不同语系的汉语和英语之间,表现得更为明显。
词汇空缺现象给英汉互译带来很大困难。
因此,分析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及如何处理翻译中的词汇空缺不可避免地摆在译者面前。
二、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2.1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的不同引起的词汇空缺王振亚将词汇空缺定义为“某个民族所具有的语言文化现象 ,在另一民族中并不存在”(王振亚,1996)。
众所周知,语言通常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如果某一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就可能出现空缺。
例如汉语中的“麻将”“哪里”“旗袍”在英语中就属词汇空缺。
英语中的“cheesecake”,“americandream”等词都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在汉语中无法找到对等地表述。
2.2风俗习惯不同引起的词汇空缺风俗习惯是一个地区的人的生活方式 , 包括的东西很多、很广 ,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
它既受到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影响 ,又反过来影响这些方面。
一个民族的语言作为这个民族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 ,必然反映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
(平洪 ,张国扬,2000)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
中国人往往选择吉日办事,在大多数地方,人们忌讳在单日办事。
词义的空缺名词解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词语,它们在表达某种概念或描述某种事物时显得不够准确或完整,这就需要我们借助其他词语或修饰语来弥补其在意义上的空缺。
这种现象被称为词义的空缺。
词义的空缺是语言发展中的一个常见现象,它反映了人们对于描述事物或概念的需要越来越多样化和精确化的需求。
而由于语言的发展速度远远跟不上社会的变化和人们的需求,许多新兴的事物或概念都会产生新的词义的空缺。
举个例子来说,电子商务这一概念的出现给商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但在其出现之初,很难找到一个既准确又简洁的词语来描述这种商务模式。
因此,人们常常会使用一些词语,比如电子商业、网络商务等来概括性地描述这一概念,但它们并没有完全填补词义的空缺。
一个具有深度的词义的空缺例子是“母语”。
在中文中,我们常用“祖国语”这个词来表示我们最熟悉和流利的语言,但在这个词中却无法涵盖“母语”的意思。
因为“母语”一词还包含了一个人从小学习和习得的语言,它带有家庭、亲情、情感等更为深厚的内涵。
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更准确、更具体的词来解释“母语”,而“祖国语”无法达到这个要求。
另一个引人注目的词义的空缺是关于情感和人际关系的词。
有时,我们会感受到一种特殊的情感,但却无法找到准确的单词来表达。
比如,当我们感受到同时又是喜悦又是懊恼的情感时,我们无法用现有的词汇来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虽然我们可以使用一连串的形容词和副词来描述这种复杂的情感,但这并不能满足我们内心对一个简洁明了的词义的需求。
词义的空缺不仅出现在现代的词汇中,而且在古代文化中也同样存在。
比如,在古代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传统概念和价值观念无法用现代的语言准确表达。
例如,“礼”和“仁”这两个词,它们在古代中国文化中有非常丰富的含义和内涵,但在现代汉语中的翻译却无法完全体现它们所蕴含的各种意义。
词义的空缺是语言和文化的复杂性的一个体现。
它反映了人们对于事物或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在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对于新的事物、新的概念和新的情感的表达需求。
小议如何正确认识中英文词汇空缺现象作者:周玄来源:《速读·中旬》2016年第02期摘要:英语产生根源不同于中文,具有自身的地域特色、生活背景、社会背景,所以,在词汇上难免有完全不同的,甚至是完全没有的词汇存在,在中文与英文翻译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分析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出现空缺现象时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是学生必然要面对的。
尤其是高中学生,他们所学习的英语知识更加专业化、实用化,所以,高中英语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这一方面的知识处理方法。
关键词:正确认识;中英文;词汇;空缺现象英语是一种不同于本土的外来语言文化,其中包含着许多不同于本土文化的事物词汇与文化习惯词汇、语句等等。
而我们本土也有很多区别于外来文化的本土文化特色的词汇与语句等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出现词汇空缺的问题,那么当出现了中英文词汇空缺现象时该怎样正确处理呢?这就是本文主要阐述的问题。
一、产生根源1.生活背景不同语言与文字的产生其实就是文化与生活背景的直接反映,英语与中文间有完全不同的文化与生活背景,那么有差异性是必然的。
如:当一个民族的某些表示特有的事物的词语在另一个民族的语言中没有相对应的概念时,就会产生词汇空缺。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汉语历史悠久,词汇十分丰富,表达力强而有力,许多词在其他的语言中都找不出对应词。
如汉民族特有的“炕”“旗袍”“豆腐”“水饺”。
表示时间的“阴历”和表示自然现象的二十四“节气”在英语中也是没有的。
还有《汉英词典》把“雨水”译成“RainWater(the2ndof24solarterm)”,把“清明”译成“PureandBrightness(the5thof24solarterm)”。
这些名称虽然附加了解释,英美人仍会感到费解。
同样,在英语中有许多词也是汉语中所没有的,如“curry”(咖喱)一词来源于印度,在汉语中指的是调料,而在英语中指的是用咖喱炖的鸡肉或蔬菜。
中国人对“bingoparty”和“bingogame”也不甚了解。
第21卷第5期(总第96期)1998年9月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全国常用外国语类核心期刊词汇空缺及其可译性郭爱先摘 要 在跨文化翻译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词汇空缺”、“不可译”等概念。
何谓词汇空缺?词汇空缺真的属于不可译之列吗?本文对“词汇空缺”的概念、分布范围和翻译的必要性进行了讨论,并从翻译的定义与标准、人类语言与思维的共性和跨文化翻译的实践三方面论述了词汇空缺翻译的可能性。
关键词 词汇空缺;翻译;可译性在跨文化翻译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词汇空缺”、“不可译”等概念。
何谓词汇空缺?词汇空缺真的属于不可译之列吗?本文拟对词汇空缺的概念、分布范围及其可译性作一探讨。
一、词汇空缺的定义和分布范围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是文化的载体,可以折射出各民族独特的文化色彩。
由于人类的语言和文化有其共性,所以各语言之间都存在着相关的对等成分(equivalents);但又由于各语言和文化间的差异,在一种语言里的有些词在另一种语言里没有对等或契合的词,有人称这种情况为词汇空缺(lexical gap)(周玉忠,1991),也有人称之为空缺矛盾,还有人称这些词为文化负载词。
关于词汇空缺的定义,目前有以下三种:一指各自文化中特有的词汇;二指原语中存在某种为异族文化接受者所不明白、莫名其妙的、易于误解的东西,造成异族文化的空白;(王秉钦,1993)三指负有特殊文化色彩的词和表达方式。
(陈喜荣,1998)三种定义着眼点不同,但其含义基本一样,第一种偏向其形式,第二种着眼于其意义,第三种的概念更宽泛,还包括了一些富有特殊文化色彩的表达方式。
为了使其有一个完整的概念,笔者试重新定义为:词汇空缺指由于各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一种语言中表示特有事物或概念的词语或语义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等成分,从而形成异族文化的空缺。
语言之间的词汇空缺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质生活方面的词汇空缺,另一类是文化方面的词汇空缺;物质生活方面的词汇空缺指表示一个民族物质生活中特有或最初特有事物的词语在异族语言中没有与其概念相同的对应语,它们主要分布在饮食、服装、货币、计量、建材、家俱、医药、体育、音乐、娱乐、科技、交通等方面。
科技视界Science&Technology VisionScience&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1英汉翻译中的词语空缺现象英汉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环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也就存在着差异。
词汇承载了大量的民族文化的积淀,在成功的交际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英汉语言都有各自的一些特有文化现象专用名词,这些特有文化现象专用名词在其他语言里很难找到相应的对等词或契合词,这种现象往往被称之为“词汇空缺”。
语言之间这种词汇空缺是一种自然现象,表现为形式与内容的空缺。
词汇空缺可以分布在词汇的各个方面上。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干地支、阴阳八卦、农历节气、中医术语等在译成英语时,由于西方文化中也没有对应或对等的词语,在多数情况下也只能采用音译或释义的方法进行翻译,如将“阴”“阳”分别译为yin,yang等等。
这类词语的英译难度很大,因为在英语中无法找到相应的对等词。
同样,产生于美国60年代的hippie,由于它是美国文化的独特产物,在汉语中也无与之对等的词语,只能将其音译为“嬉皮士”。
再如,karaoke,在中国传统词汇中无与之对等的词汇,因而无法用准确贴切的词语译出其词义内涵,只能采用音译的办法,同时借用英文字母译为“卡拉ok”。
而这两种说法却为英语所特有,在汉语中则存在着空缺。
译者的工作完全是全新的和创造性的。
因此,在汉英翻译和跨文化交际时,译者必须设法处理这种由于文化差异产生的词汇空缺问题,才能达到语言转换及文化交流的目的。
2造成词语空缺的原因2.1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的差异引起了词汇空缺语言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等社会实践中的产物,特定的生活和生产环境生产方式决定了某一民族语言的独特性。
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就可能出现空缺。
比如在英国,竹子不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植物,因此,在语言中就缺乏这方面的原始词汇。
汉语中的“笋”子只能翻译成“bamboo-shoot”。
词汇空缺及翻译鞍山师范学院外语系李红梅摘要:当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等的词时,就出现了词汇空缺。
本文从生活经验、世界观、语言文化三方面分析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借以提高翻译质量。
关键词:词汇空缺世界观双关语Lexical Gap and TranslationAbstract: There are sometimes no equivalents in different languages. That’s what we call lexical gap. The thesis aims at improving translation by finding out the reason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iving experience, outlook on world and language and culture.Key words: lexical gap outlook on world pun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但因为人相互之间存在着大同,语言之间存在着共性,不同的语言是可以相互移译的。
然而由于各民族在地域、环境、习俗、文化、宗教、社会制度、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差别和其语言在结构特点、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找不到对等的词。
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词汇空缺”(lexical gap)①。
语言之间的词汇空缺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可概括为三大类②:1.由于生活经验的差异而引起的词汇空缺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
如果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环境里不存在,那么在语言中就可能出现空缺。
比如“饺子”是中国的名吃。
英语中虽然也有表示类似于“饺子”的词,如“dumpling”和“ravioli”,但却分别指“汤圆”和“有馅的小包子”,它们与饺子不尽相同。
用这两个词来译“饺子”,显然是不准确的,但大概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俄汉语词汇空缺的语言学分析摘要:在对比语言学研究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词汇空缺的现象。
即有些词汇在一种语言中存在,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却不存在。
这就给人们理解词汇语义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因此,了解进而掌握空缺现象的本质和类型对学习语言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空缺;无等价单位;对比语言学一、空缺的意义某些词汇在一种语言中存在,而在另一种语言中不存在,这种不存在就被称作空缺(лакуна)同时,存在的词汇被称作无等价单位(безэквивалентная единица)或者特有单位(эндемичная единица )空缺和无等价单位总是成对出现的。
它们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例如:汉语中“孔明灯”的解释是:利用热空气比重较轻能上升的原理制成的一种纸灯,上部没有口,灯心烧着后,热空气充满在里边,使灯升到空中去,相传是三国时诸葛亮发明的,诸葛字孔明,所以叫孔明灯。
孔明灯在中国是知名的手工艺品,人们用它来祈福许愿。
但是在俄语中找不出与之相对应的词汇。
那么,我们说,对汉语来说,“孔明灯”是无等价单位,对俄语来说则为空缺。
二、空缺的划分方法空缺的划分方法庞杂多样,但是最根本的空缺类型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1语言内部空缺(внутриязыковая лакуна)和语言间空缺(межъязыковая лакуна)语言内部空缺是在同一种语言内部存在的空缺现象,它又可以划分为3个小类:(1)无反义词空缺例如,俄语中表达说假话的词汇有很多:лгать,врать,обманывать但是却没有表达说真话的词汇。
又如,俄语中有表达新婚夫妇的词汇новобрачные,却没有相对应的表达老夫老妻的词汇。
我们把这种空缺现象称为无反义词空缺。
(2)修辞空缺(стилистические лакуны):指具有固定修辞格的单位空缺。
(3)词类空缺(частеречные лакуны ):在一种语言中,很可能出现有动词,但是却没有用动词转化而来的同根的名词的现象,相应的也会出现有名词,但却没有与之同根的动词的现象。
摘要:根据D.A.Cruse提出的三种词汇语义结构关系分析了英汉语中的某些词汇空缺现象,并从认知的心理突显、感知突显和原型特征以及语言的历时性来解释这些词汇空缺现象。
关键词:词汇空缺;认知;历时性长期以来,由于受美国语言结构主义的影响,各语言学家注重对音系和句法的研究,而词汇研究则是被忽视、遭冷眼、甚至是受歧视的。
这种情况不仅仅体现于普通语言学的研究领域,而且也体现于二语习得研究领域(Carter& Mc Carthy 1988)。
然而,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词汇是语言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语言生成和产出的驱动力。
自从认知科学在上个世纪末问世以来,人们对众多的语言现象,包括一些传统的语言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再认识,提出了很多新的见解,如心理词库、概念结构、自然语言范畴化的结构特征、语言构造的功能原则以及句法和语义的认知特征等等。
本文试从人类认知和语言的历时性来解释英汉语言中的一些词汇空缺现象。
一、词汇空缺类型所谓词汇空缺,指根据某一语言假设的词汇结构规律应该存在,但实际上又不存在的一种词汇化的概念。
为了确定这些词汇空缺,往往需要根据一定的词汇结构理论或方法。
D.A.Cruse(1986) 曾将各种词汇集合的语义关系区分为上下义、同义、反义等词汇结构关系。
事实上,这些语义关系并不仅仅是语言学家的理论归并结果。
心理语言学研究表明这些语义结构关系的建立是以本族语说话者对工具语言的理解为基础的(Aitchson 1994)。
在区分和揭示词汇语义网络结构和关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并确定各语言中所存在的某些词汇空缺现象。
l_比例结构关系根据D.A.Cruse的定义,比例结构包含四个或四个以上的由类推而构成相关的词位。
最简单的比例结构关系由四个成员组成:A —— B1 IC — D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从其中任何三个可以推断出其中的第四个,从而构成以下的一种比例结构关系:A is t0B asC is to DB is t0 A as D is to CA is t0 C asB is to DC is t0 A asD is to B当这种比例结构关系中的某个成分缺少时,便构成一种词汇空缺。
例如:(1)animal corpse plant ?(2) generic(sg.)horsesheeppigchickengoosedogbearlioncatgoatetc.(3) generic(sg.)parentchildsiblingcousin2.层级关系结构层级关系结构指一种分类关系或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层级关系又进一步分为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两种。
其中纵向关系是一种支配关系;而横向关系是一种差异关系。
这种层级关系中也存在着词汇空缺关系。
如:Move swim run walk crawl hop jump3.反义系列关系所谓反义关系,就是指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或两个以(5)having a sense or having a sense orfaculty(verb) faculty(adj.)see sighted,? seeinghear ? hearingsmell ?taste ?feel ?speak ?walk 7二、词汇空缺的认知解释为什么会存在词汇空缺现象?如何解释这些现象?有些词汇空缺现象从结构上看似乎有其合理性,但从人的心理角度和语言的历时性来看,这些词汇空缺现象又对人们的认知构成了一定的困难。
以下试从心理突显、感知突显和原型特征三个方面对此现象加以分析。
1.心理突显人的心理突显作用可以解释例(1) 中由“dead plant”上的词之间的关系。
在表达分级、互补、对立的不同反义关系时,也存在着某些词汇空缺现象。
如:not having a sense orfaculty(adj.)blinddeafnum bdumb/mutelame构成的词汇空缺。
从人的情感因素来说,如果是某个人死了,人们会感受到比较强烈的悲伤心情,而如果是某个动物死了,人们的悲伤情绪则不会那么强烈。
而如果是植物类的东西死了,人们则难以感受到悲伤的心情,顶多也就是心痛惋惜之情。
此外,例(3) 中的有关亲属词汇的空缺现象也是和人的心理突显作用密切相关的。
由于是直系血缘关系,因此,有parents,siblings,child这类正式或半正式的类别词,而作为旁系血缘关系的词汇uncle/aunt,nephew/niece则没有表中性的类别词。
同样。
由动作动词构成的词汇空缺也同样可以归因于人的心理突显作用。
人的自然活动方式是在陆地上,这种活动方式有很多,而且容易被人感知,因而有像walk、run、jump、hop等位于第三级层面的动词。
相比较而言,人们在水里和空中的活动方式则显得不太寻常,距离人的心理感知较远,因此,只有两个普通的动词swim 和fly来反映这些活动方式。
2.感知突显感知突显在解释词汇空缺现象时虽不是很重要的因素,但它和心理突显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上述例(5)中的感官动词和相应的形容词之间的词汇空缺可以解释感知突显的作用。
如果某个人眼睛瞎了或者腿瘸了,人们通常很容易发现其身体的残疾;而如果某个人是哑巴或是聋子的话,人们只要和他交流,也很容易发现其缺陷;但假若某人的嗅觉或者味觉出了问题,除了患者本人能感知以外,外人恐怕很难感知到。
因此,无论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着这一词汇空缺现象。
3.原型特征原型特征指由心理学家兼语言学家Eleanor Rosch提出的原型理论。
原型就是一个概念中最典型的、最具代表性的成员。
人们在解释某种现象时将属于这类现象的某个个体视为原型,并在对这个原型总体特征认识不变的情况下,把握这类现象的其他个体特征。
这些特征的每一个个体都不一定是“必需” 的,其特征集合也不一定是“足够” 的。
一个语词包含的这些特征越多,它就越接近其概念范畴的原型,反之,就是非典型成员。
在原型理论的引导下,人们轻易地就能想象猫、马和鸭的原型。
但难以想象似牛类的动物原型像什么?因为公牛有长而大的角,短而粗的脖子,但显然没有乳房;而所有的母牛则都有乳房。
根据同样的道理,人们难以描写一个公鸡兼母鸡的原型,因为公鸡有鸡冠、鸡垂肉和独特的鸡尾,和母鸡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性特征。
正因为鸡和牛这两类动物缺乏原型特征,这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英语中缺乏表示这两类动物的单数种类词汇。
三、词汇空缺的历时解释Andreas Fischer(1998)从语言的历时性角度来分析,词汇空缺现象可分为四种类型:(1)永久空缺型;(2)先缺后补型}(3)暂时空缺型;(4)先有后缺型。
永久空缺型词汇主要指前文中列举的由人的认知动机因素造成的词汇空缺。
既然人的认知动机是稳定不变的,那么,这些词汇空缺现象便会在整个语言历史中存在着。
因此英语中自古以来一直没有表中性的普通单数名词来表不…father—or—mother‟,…brother-or—sister‟,或…uncle— or—aunt‟。
同样,在汉语中,学生可以称呼男老师的妻子为“师母”或“师娘”,但学生如何称呼女老师的丈夫则是一个难题,显然,我们不能仿照上述的例子称呼其为“师爷?师父?师公?”。
究其原因,似乎跟中国历史上没有或很少有名正言顺的女老师有关,从而造成了这一概念的词汇空缺。
与由人的认知动机因素造成的词汇永久性空缺不同的是,暂时性空缺只是偶然的,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会有“补救” 措施来弥补。
中世纪时期的英语语法中的第三人称单数变化即是很好的例证。
无独有偶。
汉语语法中的第三人称起初也只有一种“他”,根本没有性别以及人与动植物代称的区分,汉语中有“他、她、它”的区分是在五四运动以后。
所以,从语言的历时性来说。
有些词汇空缺现象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是隐性的。
但当语言有所发展和变化时,某些词汇空缺便成为了显性的现象。
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产生一个新的词汇来填补这一词汇空缺。
认知科学为词汇语义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由于中西方在自然条件、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汉语和英语在词汇空缺现象上存在着一些相同点,但更多的是彼此之间的差异。
有关这一领域的一些问题值得对比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翻译以及词典学的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1]Julie Coleman,Christian J.Kay.Lexicology,Semantics and Lexicography [C].John Bc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2]Aitchison,Jean.Language Chang:Progress or Decay[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3]Aitchison,Jean.Words in the Mind: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ntal Lexicon.[M].Oxford:Blackwel1.1994.[4]Cruse,D.A.Lexical Semantic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 986.[5]Lyons,John.Seman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6]王文斌.英语词汇语义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7]贾彦德.汉语语义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8]束定芳.现代语义学[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