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汉词汇空缺现象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9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及对策
随着外语教学的发展,词汇空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越来越成为一
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本文主要讨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空缺现象
及对策。
首先,我们来谈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空缺现象。
词汇学习在
学习汉语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对外汉语学习者及其老师们往
往发现自己对常用词汇的熟悉度很低,甚至比汉语母语者更低,往往
会受到传统语料库和词汇含义的限制,无法及时准确地学习和理解更
多的词汇和语言用法,由此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接着,让我们来讨论一下如何应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空缺现象。
首先,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口语和文本,并根据学生的熟悉度、水
平等给予合理的解释;其次,在课堂上采用口询制、小组活动等多种
形式,让学生用汉语进行表达;第三,回顾重点词汇,在不断核查中
用以加深记忆;第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帮助他们拓展词汇量;最后,定期组织词汇测试和比赛,以及实施动态练习,勉励学生克服
英语缺乏恐惧。
从以上不难看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空缺现象会引发不良后果,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多角度出
发采取有效的对策,让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循序渐进地扩大汉语
词汇量,为他们掌握汉语打下基础。
汉英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汉英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秦玉君摘要:语言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承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而词汇是语言系统中最能代表文化特征的基本要素.翻译作为交际的一种手段,必然与词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从词汇空缺的理论内涵八手,分析了汉莫翻译过程中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并针对英汉语言在生活习惯,文化内涵,宗教信仰,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对词汇空缺现象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在英汉翻译中解决词汇空缺的方法:包括音译,直译,意译,加注等.关键词:词汇空缺;原因;应对策略一,引言翻译的目的是在译人语中把译出语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然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在地域,环境,习俗,文化,宗教,社会制度,经济条件诸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反映到语言上,便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一种语言中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等或契合的词,即词汇空缺(Lexicalgap).二,词汇空缺定义词汇空缺现象也被称之为”词汇空白”,”词汇空位”或者”文化负载词”.词汇空缺自引入我国外语学术界以来,以往诸多学者皆从不同的角度对词汇空缺现象加以阐释,定义.对于词汇空缺的定义,目前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谭载喜(1980)在英语学界最早提出了词汇空缺这一概念,即:文化个性反映到词汇里,便会出现词汇空缺以及词汇冲突的现象.周玉忠(1991)认为:一般来说,各个语言之间都存在着相关的对等成分,但同时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并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这就是词汇空缺现象.王秉钦(1993)认为”空白”指原语中存在某种为异族文化接受者所不明白,莫名其妙的,易于误解的东西,造成异族文化的空白.陈喜荣(1996)则认为词汇空缺即负有特殊文化色彩的词和表达方式所造成的异族文化的空白.郭爱先(1998)将词汇空缺现象重新定义为:”词汇空缺指由于各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一种语言中表示特有事物或概念的词语或语义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等成分,从而形成异族文化的空缺.”以上各专家对词汇空缺这一现象的解释,定义都注意到了文化差异对词汇空缺现象的影响,其在本质上是基本相同的,只不过解释,定义的角度略有不同.其中陈喜荣先生的定义最为宽泛,而郭爱先先生对词汇空缺的定义则更全面,也最为科学:不仅包括了完全空缺的词汇也包括了语义有所不同的词汇.三,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一)不同的风俗习惯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各语言之间常出现相对的词汇空缺现象.十二生肖即十二属相,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民俗现象.它是一种以动物名称纪年的特殊方式.所谓十二属相就是用十二地支和十二种动物相对应搭配而成,每一种动物代表一年.在英语中没有十二生肖,只有十二星座.(二)不同的宗教信仰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这三大宗教对中国民众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有道教的”玉帝”,有佛教的“阎王”,”观音”,有神话中的”龙王”等,这些概念在英民族文化中并不存在.英语语言国家的人多信奉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上帝”这个概念是欧美文化的个性.(三)不同的价值取向从价值取向来看,汉语文化是群体取向的,讲求集体主义,而英语文化是个体取向的,讲求个人主义.汉语中常用“鄙人,寒舍”等词,但单译为I,yourhouse等根本反映不出其内涵意义,因为英语中找不到与之对应的谦词.(四)不同的文化内涵人类的语言反映着人类普遍的共性,同时也必然具有个性,即民族性.比如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古代皇帝的儿子被称为”龙子”.然而在西方文化中, 人们却认为dragon是邪恶的代表,是一种狰狞的怪兽,是恶魔的化身. 四,汉英翻译中处理词汇空缺的策略(一)直译法直译法就是指在不引起读者误解和不违背译文表达习惯,语音规范的前提下,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是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如纸老虎( papertiger),枪杆子里面出政权(politicalpowergrowsoutofthebarrelofa gun),丢脸(1oseface)等.(二)音译法音译法是国际文化交流中常见的一种方法.翻译人名,地名以及一些表示概念的词,在本族语里找不到对应词来表示时, 均可采用音义法进行翻译.如汉语中的”叩头(kowtou),乌龙茶(oo1. ung)”;英语中的”~onsx(声纳),radar(雷达),”等.(三)意译法意译法是指不保留源语的形式和修辞,而只传递源语意思的翻译法.如:”狗改不了吃屎”可以翻译为”Afoxmaytumgray, butneverkind.”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西方人对狗有好感,认为它们是忠实可靠的朋友,而在汉民族人的心目中对狗含有厌恶鄙视的感情色彩,因此,在翻译”狗改不了吃屎”时不宜保留”狗”的形象,而将其替换为”狐狸”的形象.(四)加注法加注即在直译或意译的基础上,根据内容加以补充,使之从形式上或内容上更符合心理接受和文化期待.如”鸳鸯火锅”仅仅译成”Y uanyanghotpot”,恐怕难以讲清其含义,也难以让西方人了解其原料和味道.所以,宜采用添加注释的方法进行处理:Yuanyang hotpot(withawork,partitionedintotwoparts,oneofwhichisfilledwithhot —spicysoupandtheotherofwhichisfilledwithnon—hot—spicybroth).五,结语必须指出的是,词汇,词义上的空缺完全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应当客观地对待.翻译工作者不但要学习语言,而且要学习语言文化,然后以译文的可读性和读者的接受能力为出发点,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正确处理翻译中出现的这一问题.(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浦东;200135) 参考文献:[1]Baker,M.(1992)InOtherWords:ACoursebookonTranslation [M].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2]Nid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M].In-nerMongoliaUniversityPress[3]郭爱先.词汇空缺及其可译性[J].解放军外语,1998,21(5):42—45.[4]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5]刘宏.跨文化交际中的空缺现象与文化观念].外语与外语研究,2005(7)[6]谭载喜.翻译中的语义对比试析[c].见:杨自俭,李瑞华主编.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13l一137.[7]周玉忠.英汉对译的不可译现象[c].见:胡文仲主编.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427—428.作者简介:秦玉君(1989年9月),女,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I.117?。
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词汇空缺是指一门语言中存在一些特定的概念或词汇无法用当前语言的词汇进行准确的表达或翻译。
这是在跨文化沟通或者翻译中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翻译人员采取的方法有很多种,解决的方式也因情况而异。
一般来说,如何翻译词汇空缺的问题,要考虑到源语和目标语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和特点,进而进行有所取舍的翻译。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避免使用字典或在线翻译工具的固定翻译,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处理,充分考虑语境和文化差异。
首先,要充分理解原文中词汇所指的概念、语境和文化背景。
比如,在英语中有“awkward”这个词,它的意思是困窘、尴尬,但如果直译成中文,不能充分表达原意,因为中文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
其次,在面对词汇空缺时,可以借助“描述式翻译”来增强表达的准确度和完整性。
比如,对于英文中的“happiness”这个词,在汉语中并没有对应的单一词语可以完全对应,但可以使用“幸福、欢乐、快乐”等不同形式的词语来描述这个概念,从而在翻译中增强表达的准确度和完整性。
第三,为了充分表达原文中的概念、情感和文化内涵,有时需要进行语用翻译,换言之,就是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目标语言的叙述方式和表达习惯,以增强表达的流畅性和自然度。
例如,当某一种文化中存在某些特殊的概念或习俗时,需要将这些习俗或概念进行适当的解释或注释,以便理解和接受。
最后,对于想法或概念无法在语言文化间直接翻译的情况,可以选择使用类比或借鉴的方法,通过对比或转化,寻找与目标语言或文化的对应或相似之处,从而实现符合文化习惯的表达。
总之,解决词汇空缺的问题需要考虑到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语言差异以及上下文等方面因素,以灵活的态度进行翻译处理。
这样可以在翻译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信息的准确传达以及沟通的顺畅。
从翻译角度看英汉语义空缺科技信息人文社科从翻译角度看英}2iE义空缺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外国语学院唐芳洲[摘要]语义空缺现象就是指由于民族的认知,思维方式,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的不同,一种语言中的一个词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完全对应或契合的词.语义空缺现象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普遍存在,它给语言的理解与翻译增加了难度,造成了障碍.本文从语义空缺的根源和翻译方法的角度来对语义空缺进行分析.[关键词]语义空缺语义空缺根源翻译方法语义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概括反映.由于各国的历史,经济,文化,风俗等情况各不相同,每个民族都有一些特有的事物,而在语言中反映这些事物的词可能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对应的词.语义空缺现象就是指由于民族的认知,思维方式,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的不同,一种语言中的一个词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完全对应或契合的词.英汉两种语言中词汇语义差别较大,语义空缺现象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普遍存在,它给语言的理解与翻译增加了难度,造成了障碍.因此,对英汉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翻译策略的研究是必要的.一,语义空缺现象的根源语言文化差异是引起语义空缺的根源,具体的说,引起语义空缺现象的根源有以下几点:1.自然环境,生活经验的差异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就可能出现空缺.例如,"泰山JL--'t-","付诸东流","暗渡陈仓"等带有强烈的中华民族地域色彩的成语是无法在英语中找到相对应词汇的.同样英语中的"WhenDoverandCalaismeets"(比喻绝不可能的事),"DOVer"(多佛,英国港口),"Calais"(加来堪国港口),"Indiansummer"(美国某些地区严冬来临之前的一段很暖和的天气),汉语中的"四合院","八仙桌","轱辘", "碾子","绣球","二胡","旗袍"等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事物在英美国家是没有的,因此,在这些方面的词汇就存在空缺.而英语中的"chocolate", "hamburger","pudding","jacket","nicotine","jeep"等在汉语中至今没有地道的对应词,只好按读音将其分别译为"巧克力","汉堡包","布丁", "茄克衫","尼古丁","吉普车"等.2.传统价值观念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在传统观念上的差异形成对同一事物不同的观点和价值,因此词义联想和意象存在很大的差异. 例如:中国人把娶媳妇,贺生日(寿)称为"红喜",把老人逝世称为"白喜".对于没有接触过中国文化的英美人来说,把娶媳妇说成"红喜" 并不费解,英语就把喜庆日称为"red—letterday".但要把上年纪人的逝世也当成一大"喜事",这就令他们感到奇怪了.因此,与英美文化相比,把死人称作"白喜"是中国文化的个性,在英美文化中是存在空缺的.而在英美国家的婚礼中,新娘穿着白色的婚纱,象征着新郎新娘的爱情"纯洁无暇"以及新娘对新郎"忠贞不渝",这是英语中对白色所赋予的蕴意. 因而就有了"whiteday"f吉日),"daysmarkedwithawhitestone"f幸福的日子)的说法,这对许多中国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因为白色在中国多与丧事有关.3.传统信仰不同宗教文化,可以说是对人类和社会影响最深最广的一种文化形态.不同的宗教有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道教以及中国化了的佛教思想为基础的,西方文化则是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合流,两种不同的宗教文化便产生了空缺.例如:在西方"crownofthorns"(荆棘冠)象征谦卑克己;"Cain"隐),《圣经》中的人物,引申为"骨肉相残";"Job'scomforter"(约伯的安慰者)比喻"做吃力不讨好的事"等.这些典故在中国宗教中都没有对等表达, 形成了词汇空缺.同样在汉语中也有许多具有特定内涵的宗教词语.中国人主要信奉佛教和道教,因此有"临时抱佛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看僧面看佛面","借花献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4.社会背景,历史发展不同,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由于英美国家的发展历史和中国的发展历史不同,因而在各自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也不同,出现了因历史文化差异产生的词汇空缺.例如:汉语中有"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牛郎织女"等传说,其中"盘古,嫦娥,女娲,牛郎,织女"为中国传说中人物,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神.它们所具有的含义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幻象,只存在于中国的语言文化中.而英语中的古希腊罗马神话人物"Zeus"(宙斯), "Apollo"(阿波罗),"Ares"(阿瑞斯),"Prometheus"罗米修斯)等也只能是西方文化的独特遗产.二,语义空缺的翻译方法词汇空缺客观存在的事实使得不少人将其列入不可译的范畴.是否词汇空缺真的不可译呢?人类不论种族,肤色,国籍,民族如何,人的生理条件,生活需求,思维活动以及感情标准,道德标准总是大致相同的. 正是人类的共性让翻译有了依据和可能.通常可采用以下四种形式:音译,直译,意译,增词译法.1.音译原文中的人名,地名以及一些表示新概念的词汇由于在译文语言中找不到对应的词,可采用音译法介绍到译文语言中去.如:s0fa一沙发, salad一沙拉,gene一基因,Aids一艾滋病,"logic"(逻辑),"tank"(坦克), "coffee"(咖啡),"chocolate"(巧克力),"pudding"(布丁),"Elizabeth"(伊丽莎白),"Shakespeare"(莎士比亚),"London"(伦敦)等.2.直译一些生动的,含有浓厚的原文语言,文化特色的词汇和表达法,音译成译文语言有失其生动,并且音译过多会影响阅读理解,因此可采用直译的方法.如:英译汉"hotdog"(热狗),"blindzone"(盲区),"rightwing" (右翼),armedtotheteeth一武装到牙齿,crocodile'stears一鳄鱼的眼泪. 汉译英"纸老虎"(papertiger),"丢脸"loseface),"京剧"(Beijingopera)等.3.意译为了填补语言中的词汇,语义空缺,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在英汉词汇空缺上我们较多地采取意译法. 如:"吃闲饭"leadaidlelife,"吃香"beverypopular,"吃得开"_bea favoriteof,"吃不准"benotsure.如:狗头军师ineptadvisor,villainous advisor,狗腿子-+lackey,henchman,spaniel.4.增词译法就是在原文基础上添加必要的单词,词组,分句或完整句,从而使得译文在语法,语言形式上符合译文习惯和在文化背景,词语联想方面与原文一致起来,使得译文与原文在内容,形式和精神等三方面都对等起来.比如,汉语的"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译成"ThisisLikeshowlngoff one'sproficiencywiththeaxebeforeuBanthemastercarpenter."其中,"鲁班"变成了"LuBanthematercarpenter99否则不知道典故的外国读者就会感到茫然."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Thewitofthreecobblers combinedsurpassesthatofZhugeLiangthemastermind."总结词汇空缺现象普遍存在于语言之间的交际和翻译中.如果我们不了解英汉词汇空缺现象,势必会给翻译造成障碍.词汇空缺的研究能培养语感和提高我们的语言分析能力.我们只有深入研究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了解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解决它给语际交流和翻译造成的障碍.。
文化探索127摘要: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文化空缺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英语文化、汉语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这一问题无法避免,只能采取有效措施最大程度缩小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误差,保证翻译的准确性、有效性。
基于此,本文联系实际,就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做简要分析,并就如何改善这一现象提出几点翻译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英文翻译;文化空缺;翻译对策引言由于世界各民族在历史背景、社会习俗、宗教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不可避免的差异,一种语言具有的概念、事物或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或相近的表达方式,这就导致了语言文化空缺现象的产生[1]。
下面联系实际,主要从词汇以及文化现象两个角度分析英汉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
一、英汉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简析导致英汉翻译过程中出现文化空缺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历史背景、宗教信仰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等均会导致词汇文化空缺现象的产生。
具体如,生活环境地理差异往往会导致我国字典中的一些词语、成语从英语中找不到相对应的词汇。
像暗渡陈仓、泰山北斗等无法从英文词典中找到直接对应的反应。
同样的,英语中一些带有地域色彩的习语的也无法直接运用一些汉语词汇进行翻译、解释。
除却自然地域因素外,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使得中英文翻译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词汇空缺现象[2]。
如西方有基督教,信仰基督教的人认为上帝是人类的创始者,而我国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也自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宗教神话体系,现今依旧流传于民间的许多神话故事解释了世界的开始以及人类的由来。
如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夸父逐日等。
因而基督教或西方人心目中的“上帝”与我国人民信仰中的“老天爷”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代表的东西、情绪等也完全不同,这就导致在中英文翻译中容易出现文化空缺现象。
此外,政治制度、风俗习惯等均会影响文化以及文化观念的产生,也会导致中英文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的产生。
如按照我国的风俗习惯,在兴工动土时,往往要看“风土”,根据它的地形环境、地理位置等判断此地是否是一块“吉祥之地”,同时在这个时段适不适宜兴建工程等。
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及应对策略本文对英汉互译过程中产生词汇空缺现象的原因做了详细的分析,阐述了应对翻译中词汇空缺的若干方法,特别提出英译汉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标签:英汉互译词汇空缺注意事项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一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
在翻译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词汇空缺现象,所谓词汇空缺现象就是一种语言能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而另一种语言却可能要兜圈子才能表达。
如果译者不了解词汇空缺现象,势必会给跨文化交流带来障碍。
为此,语言翻译者应高度重视有关词汇空缺现象所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一、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1.工作生活环境的差异引起由于长期工作生活环境形成人的语言习惯,一旦环境改变而引起的差异,就容易造成词汇空缺现象。
如在我们见面时经常问:“吃过了吗?”通常只是打个招呼罢了。
但如果向外国人问起“吃过了吗?”他首先的反应是“怎么,没吃过你会请我吃?”甚至还可能对问话人产生反感:“怎么搞的,一见面就问我吃没吃,没吃又关你什么事?”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汉语中出现了许多围绕“吃”问题所建立的词语和表达法,但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表达法。
比如我们说“吃闲饭”(lead an idle lefe),“吃香”(be very popular),“吃不消”(more than one can stand, too much)等等,译成英语就无法字字对应了。
每一种语言都有不少对自己特有传统文化中人或物的表达法。
比如,汉语中有“女娲补天”之说,其中“女娲”为中国传说中人物,该名字所具有的含义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幻象。
只存在于中国的语言文化中。
同样,作为西方文化源泉的《圣经》也为西方所独有,而且《圣经》中的人物Cain(该隐)现已引申为“骨肉相残”,所有这些都已成为欧美人的文化遗产。
在翻译此类作品时,我们往往要借助文中补充说明或加注解的方法,才能把原意解释清楚。
比如,如果把“东施效颦”简单地译成“Dongshi imitates Xishi”原文的含义就没译出来。
科技视界Science&Technology VisionScience&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1英汉翻译中的词语空缺现象英汉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环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也就存在着差异。
词汇承载了大量的民族文化的积淀,在成功的交际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英汉语言都有各自的一些特有文化现象专用名词,这些特有文化现象专用名词在其他语言里很难找到相应的对等词或契合词,这种现象往往被称之为“词汇空缺”。
语言之间这种词汇空缺是一种自然现象,表现为形式与内容的空缺。
词汇空缺可以分布在词汇的各个方面上。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干地支、阴阳八卦、农历节气、中医术语等在译成英语时,由于西方文化中也没有对应或对等的词语,在多数情况下也只能采用音译或释义的方法进行翻译,如将“阴”“阳”分别译为yin,yang等等。
这类词语的英译难度很大,因为在英语中无法找到相应的对等词。
同样,产生于美国60年代的hippie,由于它是美国文化的独特产物,在汉语中也无与之对等的词语,只能将其音译为“嬉皮士”。
再如,karaoke,在中国传统词汇中无与之对等的词汇,因而无法用准确贴切的词语译出其词义内涵,只能采用音译的办法,同时借用英文字母译为“卡拉ok”。
而这两种说法却为英语所特有,在汉语中则存在着空缺。
译者的工作完全是全新的和创造性的。
因此,在汉英翻译和跨文化交际时,译者必须设法处理这种由于文化差异产生的词汇空缺问题,才能达到语言转换及文化交流的目的。
2造成词语空缺的原因2.1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的差异引起了词汇空缺语言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等社会实践中的产物,特定的生活和生产环境生产方式决定了某一民族语言的独特性。
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就可能出现空缺。
比如在英国,竹子不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植物,因此,在语言中就缺乏这方面的原始词汇。
汉语中的“笋”子只能翻译成“bamboo-shoot”。
【英语单词记忆】英汉词汇的社会文化内涵漫谈一、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导致词汇空缺现象词汇职位空缺现象就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对应或切合的词。
这些词语有的来源于对客观世界的重新认识的相同,有的来源于社会生活的相同。
比如:英语中的americandream(美国梦),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人人民主自由和机会均等;cheesecake(奶酪蛋糕),指女性铁人三项照;beefcake(牛肉蛋糕),指男性铁人三项照;halfwayhouse(中途的房子),指康复医院;blueboy(蓝色的男子),指经过变性手术,由男性转型为女性的人;pinklady(红妆女人),指一种鸡尾酒名等等。
还有些词语则来源于宗教、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等。
英语中有些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汉语中就是没的。
英语中swan(天鹅)用以指才华横溢的诗人。
根据希腊传说,音乐之神阿波罗的灵魂步入了一只天鹅,由此产生毕达哥拉斯寓言:所有优秀诗人的灵魂都步入天鹅体内;oyster(牡蛎)指沉默寡言的人。
据传英国肯特郡所产的牡蛎最出色,而最出色的牡蛎总是口闭合得紧紧的;beaver(河狸)指为取悦上司处事过分卖力的人。
河狸主要产自北美洲,活动积极主动,在啮树筑巢方面存有很高的技艺和独创性,因此存有eagerbeaver(卖力的河狸)之表示,常用去喻指“急于制成某事而特别卖力。
但有点胆怯的人”,淡淡的存有贬意。
汉语中的一些词语在英语中也属于词汇职位空缺。
比如:粽子、观音、玉兔、青鸟、土地庙、中山装、旗袍、红眼病、红杏出墙、绿色人生等等,这些具备中国独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英语中也很难找出对应的词汇。
二、词义联想和文化意象的差异导致语义不同词义的M18x和文化意象差异实际上属“文化信息”差异(culturalinformationgap)。
具体内容充分反映在词汇的比喻与M18x意义(reflectivemeaning)和社会文化意义(socialmeaning)的不能对应上。
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及应对策略本文对英汉互译过程中产生词汇空缺现象的原因做了详细的分析,阐述了应对翻译中词汇空缺的若干方法,特别提出英译汉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标签:英汉互译词汇空缺注意事项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一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
在翻译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词汇空缺现象,所谓词汇空缺现象就是一种语言能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而另一种语言却可能要兜圈子才能表达。
如果译者不了解词汇空缺现象,势必会给跨文化交流带来障碍。
为此,语言翻译者应高度重视有关词汇空缺现象所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一、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1.工作生活环境的差异引起由于长期工作生活环境形成人的语言习惯,一旦环境改变而引起的差异,就容易造成词汇空缺现象。
如在我们见面时经常问:“吃过了吗?”通常只是打个招呼罢了。
但如果向外国人问起“吃过了吗?”他首先的反应是“怎么,没吃过你会请我吃?”甚至还可能对问话人产生反感:“怎么搞的,一见面就问我吃没吃,没吃又关你什么事?”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汉语中出现了许多围绕“吃”问题所建立的词语和表达法,但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表达法。
比如我们说“吃闲饭”(lead an idle lefe),“吃香”(be very popular),“吃不消”(more than one can stand, too much)等等,译成英语就无法字字对应了。
每一种语言都有不少对自己特有传统文化中人或物的表达法。
比如,汉语中有“女娲补天”之说,其中“女娲”为中国传说中人物,该名字所具有的含义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幻象。
只存在于中国的语言文化中。
同样,作为西方文化源泉的《圣经》也为西方所独有,而且《圣经》中的人物Cain(该隐)现已引申为“骨肉相残”,所有这些都已成为欧美人的文化遗产。
在翻译此类作品时,我们往往要借助文中补充说明或加注解的方法,才能把原意解释清楚。
比如,如果把“东施效颦”简单地译成“Dongshi imitates Xishi”原文的含义就没译出来。
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
词汇空缺指的是在某些场合下,人们发现自己无法描绘某种感觉、思想或者经验,同
时也无法使用准确的词汇来描述。
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该经验或感觉很特殊且稀有,或者
因为该词汇从未被创造出来。
由于这种情况十分普遍,这也促使许多文化和语言形成了一
些特定的术语,以便减少这种词汇空缺的情况。
当我们试图将某种词汇难以翻译成其他语言时,就会遇到翻译难题。
这种情况可能发
生在各种语言直接的相互翻译中,或是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
由于各种文化和语
言之间的差异,可能会存在一些独特的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可能无法被翻译成另一种
语言。
下面我们来举个例子,如果一个英语中的“home”(家庭)需要翻译成中文,我们可
以用“家”来翻译。
但是,当我们需要将中文的“家”翻译成英语时,根据上下文的不同,翻译成“home”或“family”都可能是正确的。
这个例子表明了单词或翻译的不唯一性和
多样性。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的翻译家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以及语言能力,才能在保持原
意的基础上,用最适合的语言进行翻译。
此外,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家也可以通过添加一
些解释性的词语、短语或句子,来更加准确地表达原语言中的词汇意义和深层次的文化含义。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的越来越强烈的文化交流和学习需求,翻译的重要性也越来
越明显。
通过翻译,世界上各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世界日益一体化,
翻译家也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英汉翻译中的词语空缺现象及其形成原因【摘要】词汇空缺是翻译过程中最棘手的一种文化障碍。
不同文化之间差异与共性并存,一个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多为另一个民族文化的真空所在。
本文通过实例探讨了产生词汇空缺的各种原因,力求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处理这一问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词语空缺;翻译;形成原因1 英汉翻译中的词语空缺现象英汉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环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也就存在着差异。
词汇承载了大量的民族文化的积淀,在成功的交际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英汉语言都有各自的一些特有文化现象专用名词,这些特有文化现象专用名词在其他语言里很难找到相应的对等词或契合词,这种现象往往被称之为“词汇空缺”。
语言之间这种词汇空缺是一种自然现象,表现为形式与内容的空缺。
词汇空缺可以分布在词汇的各个方面上。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干地支、阴阳八卦、农历节气、中医术语等在译成英语时,由于西方文化中也没有对应或对等的词语,在多数情况下也只能采用音译或释义的方法进行翻译,如将“阴”“阳”分别译为yin, yang等等。
这类词语的英译难度很大,因为在英语中无法找到相应的对等词。
同样,产生于美国60年代的hippie,由于它是美国文化的独特产物,在汉语中也无与之对等的词语,只能将其音译为“嬉皮士”。
再如,karaoke,在中国传统词汇中无与之对等的词汇,因而无法用准确贴切的词语译出其词义内涵,只能采用音译的办法,同时借用英文字母译为“卡拉ok”。
而这两种说法却为英语所特有,在汉语中则存在着空缺。
译者的工作完全是全新的和创造性的。
因此,在汉英翻译和跨文化交际时,译者必须设法处理这种由于文化差异产生的词汇空缺问题,才能达到语言转换及文化交流的目的。
2 造成词语空缺的原因2.1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的差异引起了词汇空缺语言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等社会实践中的产物,特定的生活和生产环境生产方式决定了某一民族语言的独特性。
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就可能出现空缺。
英汉词汇空缺的认知理据研究因为人们认知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词汇空缺。
本文将词汇空缺分为形态空缺和语义空缺两种,进而从认知角度探讨词汇空缺产生的理据:不同的心理突显,不同的感知突显,不同的认知原型,并用英汉之间的词汇空缺进行一一阐述。
标签:英汉词汇空缺认知分类理据对等词一、引言所谓词汇空缺,是指一种语言用来描写某一事物、表达某一特定概念的词,在另一语言中没有相应的对等词(David Crystal,1995)。
因此,词汇空缺也称作概念空缺。
一般说来,词汇空缺是语言之间的普遍现象。
在语言教学过程中,研究和解决词汇空缺是至关重要的。
很多学者和语言工作者都对词汇空缺进行了研究,如郭爱先(1998)、刘辉修(2003)等。
本文将首先探讨英汉词汇空缺的分类,然后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基于Cruse(1985)的语内词汇空缺的产生原因,探讨造成语际词汇空缺的原因:不同的心理突显,不同的感知突显,不同的认知原型,并用英汉之间的词汇空缺进行一一阐述。
二、词汇空缺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词汇空缺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郭爱先(1998)将词汇空缺分为物质生活方面的词汇空缺和文化方面的词汇空缺。
前者指表示一个民族物质生活中特有或最初特有事物的词语在异族语言中没有与其概念相同的对应语;后者指具有民族文化意蕴的词语或语义在另一个民族的语言中没有对应成分。
这种分类从语言符号与其所指出发。
笔者从语言符号自身的角度,将英汉词汇空缺分为概念形态空缺和语义空缺。
(一)概念形态空缺这里的概念空缺是指一种文化的概念在另一文化中完全缺失,所以其形态也不存在。
通常都认为,词是写作和说话的最小语言单位,虽然英语中有5万个日常用词,汉语中有1万个日常用词,但是我们并不能就说任何一个英语词都能找到对应的汉语词,反之亦然。
任何一种文化都存在着特有的一些概念及词汇,比如,汉语中的“阴”“阳”“气”“礼”“义”“仁”“天”“中庸”以及英语中的“god”“PK”“dink”“hippie”“gentleman”“cowboy”。
浅谈英汉词汇空缺现象摘要:语言是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文化的演变过程。
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日益频繁,词汇空缺这一语言想象凸显。
通过对词汇空缺特点的对比,从词汇学的角度加以分析词汇空缺现象。
关键词:文化空缺现象词汇空缺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尔(edward spair)指出:“文化可以理解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的表达形式。
”文化差异通过词汇来体现,任何语言都能反映某种文化的特征。
语言是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一面镜子,它反映着文化的产生与演进的过程,而语言和社会生活、社会意识的关系,又明显地表现在词汇方面(戴昭铭,1996)。
二、空缺现象空缺顾名思义就是空白,它是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出现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
它是指一个民族所拥有的文化现象在另一个民族里不存在。
正如俄罗斯语言学家ю.索罗金等人所描述的,在原语中存在的某种为异族文化接受者所不明白,易于误解的东西,导致异族文化的空缺(王秉钦,2007)。
因此,了解语言背后隐藏的文化对语言学习者是至关重要的。
三、基于词语不同文化内涵的词汇空缺现象1.人名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因而孕育了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文化赋予了人名极丰富的文化底蕴。
随着历史的变迁,人名揭示了不同时期历史发展的轨迹。
它本质上反映了封建宗法伦理的等级观念。
这是从周代开始的长子继位的宗法制度,其中“姓”代表的是宗族群体,体现了血缘关系,有以官职为姓(如司马);有以帝王为姓(如李);还有以职业为姓(如石、陶,等等)。
而西方人热衷于以自然现象为姓(snow,frost,etc.),或者选择颜色词汇为姓(red,white,black,etc.),甚至以动物词汇为姓(fox,lamb,etc.)。
在中国社会,有的按一个人生辰八字取名,这和古代相传下来的五行学说是相关的;有的名字则由父母的姓氏组合而成;有的根据事件命名(如国庆,援朝,等等)。
在西方社会,人名都寓意了特殊的含义,如女子名字diana(月亮女神),dorothy(珍贵的礼物),mary(海上明星),victoria(胜利);男子名字richard (勇敢的人),michael(上帝的使者),henry(富有的贵族),等等。
由此可见,中国文化里重姓轻名,西方文化里重名轻姓。
2.地名众所周知,不同地方的地名不仅体现了这个地方的特征,其中,也蕴含了深层的自然和社会文化。
(1)地名能够折射出历史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各行各业,各种市集的集散地。
如成都的春熙路,盐市口,牛市口,海椒市等,这些地名反映了当时曾经所经营的范畴。
成都有个锣锅巷,锣锅是古代军用的铜锅,晚上用于报警,清朝为统一西藏,在成都扩军,使得这条街的铜业得到发展,并开设作坊,由此而得名。
(2)地名可以折射出悠久历史。
如成都取自周太王迁徙“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之称,西汉时以织锦业闻名,称为锦城,到五代时,城里种芙蓉,成都有得名“蓉城”;又如,辽宁的铁岭、湖北的大冶,都是以矿物质命名的城市。
相比之下,在西方社会,比如说美国只有200多年的历史,其城市名就极具特色。
像是washington,madison等都取自美国总统的名字;white apple,cherry tree取自水果名,而诸如thumb, arm之类的地名则源自身体部位的名字。
而著名城市new york,这里的york原是英国的一个地名,英国移民来到新的地方以后,由于思乡心切,于是在york 前加了个new,因此纽约这个地名由此而来。
3.动物名东西方社会赋予了动物不同文化价值观,这也是导致跨文化交际中出现障碍的原因之一。
(1)英文词汇“crane”,在中文里意指仙鹤,是长寿的象征,但是在西方人眼里,它纯粹就是一种动物,怎么可能与人的寿命相联系。
(2)凤凰一词在中国典故里被认为是鸟中之王,是一种吉祥物,人们认为它的出现预示着天下太平,在汉语词汇里常和龙相伴,如龙凤呈祥,龙凤胎,等等。
在西方,它是传说中生活在阿拉伯荒漠的神鸟,有不死鸟之称,在英语里在英语中有“再生”“复活”的含义。
(3)蝙蝠,在西方世界里是令人讨厌的动物,如“as blind as bat (有眼无珠)”;与此相反,在中国文化里,蝙蝠能给人带来好运,并且“蝠”与“福”的发音相近,而后者表示幸福,与“祸”相对,蝙蝠也自然成为吉祥的象征。
(4)海狸,英语学习者通常会遇到这样的词“eager beaver”,但不明其意。
其实,它是产于北美洲的野生动物,东方人对其知之甚少。
海狸活动积极,在筑巢方面有很高的技艺和独创性。
西方人根据其特性创造了这个新词,喻指“a person who is anxious to get something done impatiently (干活特别卖力的人)”。
四、中外文化中的特色事物众所周知,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
它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像“粽子,旗袍,月饼,唐装到剧种里角色的称谓,包括青衣,花旦等”,这类独特文化的存在吸引了外国人的眼球。
而英语词汇的变化则出现在每一个特定的时期,人们经常说的coffee,nylon,pisa,等等,体现了西方世界的多元文化。
同样,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比较:1.文化的不同“龙”这个词从动物词汇中单独列出来进行说明,在西方人看来“龙”是没有“地位”的爬行动物,令人厌恶的象征,它在被引入以基督文化为主流的西方世界时,被错误的翻译成了“dragon”。
在东方文化里,“龙”是能兴风降雨的神异动物,自古以来,它就是皇帝的象征,后来引用为珍异,高贵的象征。
成语有“望子成龙”,“龙凤呈祥”,“乘龙快婿”等。
2.有些词语的出现源于人们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认识的不同。
比如,英语中谈到“american dream”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崇尚个人自由和机会均等。
在说英语的国家,人们通常认为单数吉利,但是“13”却被认为不吉利的数字,因此,楼层没有第13层,常用“12a”代替,同理,飞机,剧院没有第13排,每月的第13日都不宜进行庆典的喜庆活动。
数字“8”在中国被赋予了周全,发达,积极,顺利的含义,很多人便选择带有8的数字的日子结婚。
可以想象,民俗文化已经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人们的观念。
3.源于典故或神话汉语里有“愚公移山”,“愚公”为中国传说中的人物,这个名字是独一无二的,只存在中国的语言中。
在英语中,《圣经》作为西方文化的源泉也为西方所独有(the bible is a rich source of allusions),《圣经》中的人物,如“solomon”指聪明的人,他能判断对与错,是与非。
4.宗教信仰不同在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大多数人信奉基督教,他们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上帝能够主宰一切,吃饭前都要向上帝做祷告。
人们通常说“感谢上帝”。
在中国,人们普遍信奉佛教,我们经常会听到“菩萨保佑”;“退一步海阔天空”之类的佛教用语,虽然它是外来文化,但在汉语词汇里不难看出佛教对人们思想的熏陶。
5.生活习俗不同众所周知,中国北方一些地方,如陕西农村,人们喜欢睡在炕(kang)上,“炕”这个词是指 a heatable brick bed,它是与炒菜做饭的炉灶相连,炉灶烧柴时的热会散步到炕上,人们怕冷便喜欢在炕上呆着,类似于电热毯的功效。
但对于外国人来说,他们对这个文化却是一无所知。
在西方,人们祝酒时常用“toast”这个词表达,它的本义是指“烤面包片”,那么,祝酒的习俗是源于英国,英国人喝酒时常把一块放有香料的烤面包片加入酒中,使酒味更美,由此人们用祝酒词“drink a toast”来表达喝酒时的喜悦之情。
五、词义的变化发展导致了词汇的空缺现象1.词义的扩展(generalization)英语词汇里有 watergate,指的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制造的水门事件,现泛指类似的水门事件的丑闻。
holidays,原专指圣诞节,复活节,现指任何节日。
lady原指贵族太太,现已为女人的同义词,如sales lady, cleaning lady, a lady novelist. hollywood,原来只是个地名,现指“american film-making industry”,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逐渐的认可了这个词。
而在汉语词汇里,“琴”,原指一种中国古乐器,现在泛指一切乐器。
“江”,原指长江,“河”,原指黄河,后成为一切江河的统称。
“社稷”一词源于中国古文化,由于农耕经济在先秦时期十分发达,农业在中国文化中影响了一批词的演变,“社”本义指土神,“稷”是我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之一,甚至周代的人将“稷”作为他们的始祖,尊为谷神,人们出于对土地粮食的高度重视及特殊感情,将这个词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后引申指“国家”。
2.词义的缩小(specialization)英语中 liquor翻译成中文是液体,原指诸如威士忌之类的烈性酒,现在常指酒。
rendezvous,源自法语词汇,原指“约会”,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现指“使……在空间会合。
”汉语中“亲戚”一词在古语中解释为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和兄弟;现专指与自己家庭有婚宴关系或血缘关系的成员,不包括父母和兄弟。
在英语词汇里也阐述相同的观点。
3.词汇的隐含意义词汇的涵义不同于字面意义,是词的隐含或附加意义。
在一种语言里认为是褒义的词,在另外一种语言里就变成了贬义,从而成为了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屏障。
汉语里“农民”这个词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这是对农民社会地位的肯定。
这个词汇英语里表达为“peasant”,解释为乡下人,乡巴佬或教养不好的人,隐含了贬义的色彩。
在英文中“individualism”指的是个人主义,尤其是美国崇尚个人主义,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核心,它强调个人的尊严、个人的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提倡思想自由,追求个性,早在美国西部大开发时,所推崇的牛仔精神正体现了个人的强大力量,这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真实流露。
而在汉语里“个人主义”表示自私自利,脱离集体主义。
此外,还有一些词,如“landlord”(地主),“capitalist(资本家)”在汉语里被称为贬义词。
相反,在英语里,“capitalist(资本家)”被视为成功者,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崇尚个人奋斗获得成功。
当然,词汇空缺现象也不是完全的,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依然可以在一些成语和谚语中找到对应的词语,如下所述:“look before you leap.”三思而后行;“like father,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great minds think alike”英雄所见略同,等等。
六、结论中美文化差异大,人们必须了解对方的文化,才能弥补交际中的不足,达到理想的效果。
从某种意义上讲,词汇的演变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的,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文化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