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空缺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汉译俄中词汇空缺的翻译方法摘要:翻译作为语际交际活动,其主要目的就是文化信息的传递。
而在交际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语言空缺现象。
因此,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去分析并掌握一些空缺现象的处理方法能够使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并掌握一些翻译方法,并对翻译实践作出指导。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词汇空缺翻译方法一、引言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交际最重要的工具。
当今社会跨文化交际现象已是普遍,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难免会遇到空缺现象,因为语言之间的空缺现象是普遍存在,且给翻译带来诸多困难。
本文拟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出发,简要分析汉译俄译中词汇空缺的处理方法。
二、作为跨文化交际活动的翻译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是普遍。
并从上世纪70年代起建立起跨文化交际理论。
跨文化交际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从心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码、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
(贾玉新,1997:17)而翻译实践对于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历史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宗教的传播等等都有翻译活动参与其中,但是翻译的概念又该如何理解呢?奈达曾指出:“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
”(安顺市转学报,2001:2)从上述几个定义可以看出:第一,翻译是一个语际转换过程,是语际交际的桥梁;第二,翻译是文化间的交流;第三,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以信息传递,交流思想为目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翻译实际上就是跨文化交际行为。
三、空缺理论空缺现象是由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与20世纪50年代发现的,他在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中提出了“random holes patterns”(偶然的缺门)的概念。
20世纪70年代,“空缺”理论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兴趣。
20世纪80年代,ю. а. сорокин和и. ю. марковина从民族心理语言学角度出发,针对异文化文本的理解(пониманиеинокультурноготекста)中出现的民族文化特点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即空缺法(методлакун)。
【英语单词记忆】英汉词汇的社会文化内涵漫谈一、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导致词汇空缺现象词汇职位空缺现象就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对应或切合的词。
这些词语有的来源于对客观世界的重新认识的相同,有的来源于社会生活的相同。
比如:英语中的americandream(美国梦),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人人民主自由和机会均等;cheesecake(奶酪蛋糕),指女性铁人三项照;beefcake(牛肉蛋糕),指男性铁人三项照;halfwayhouse(中途的房子),指康复医院;blueboy(蓝色的男子),指经过变性手术,由男性转型为女性的人;pinklady(红妆女人),指一种鸡尾酒名等等。
还有些词语则来源于宗教、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等。
英语中有些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汉语中就是没的。
英语中swan(天鹅)用以指才华横溢的诗人。
根据希腊传说,音乐之神阿波罗的灵魂步入了一只天鹅,由此产生毕达哥拉斯寓言:所有优秀诗人的灵魂都步入天鹅体内;oyster(牡蛎)指沉默寡言的人。
据传英国肯特郡所产的牡蛎最出色,而最出色的牡蛎总是口闭合得紧紧的;beaver(河狸)指为取悦上司处事过分卖力的人。
河狸主要产自北美洲,活动积极主动,在啮树筑巢方面存有很高的技艺和独创性,因此存有eagerbeaver(卖力的河狸)之表示,常用去喻指“急于制成某事而特别卖力。
但有点胆怯的人”,淡淡的存有贬意。
汉语中的一些词语在英语中也属于词汇职位空缺。
比如:粽子、观音、玉兔、青鸟、土地庙、中山装、旗袍、红眼病、红杏出墙、绿色人生等等,这些具备中国独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英语中也很难找出对应的词汇。
二、词义联想和文化意象的差异导致语义不同词义的M18x和文化意象差异实际上属“文化信息”差异(culturalinformationgap)。
具体内容充分反映在词汇的比喻与M18x意义(reflectivemeaning)和社会文化意义(socialmeaning)的不能对应上。
英\汉文化空缺词在词典中的翻译作者:肖杨田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2年第03期摘要: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有共性也有个性,个性可以使文化交融。
个性却为中西文化交流提出了许多值得商榷的问题。
中、西两种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所承载的文化含量不同。
本文对英汉双语词典的编撰,应该如何处理带有浓郁文化色彩的才得词汇,将这些双边文化中相互空缺的词以一种适当的方式在词典中表现出来,作了阐述。
关键词:词典英汉文化空缺词翻译中图分类号: H31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39-031 引言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变得频繁起来。
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共性,这有助于各国民族的交流。
而又有个性,这却为中西文化交流提出了许多值得商榷的问题。
其中文化中的空缺词汇就是其中之一。
中、西两种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所承载的文化含量不同。
自然就产生了在一种语言能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另一种语言却可能要兜圈子才能表达。
这就是所谓的文化空缺现象。
也就是在两种文化的相互撞击、相互比较中才被人们感知的,随着中西文化交流日益朝着深度和广度快速发展,文化领域呈现出隔阂减小,融汇通合的趋势。
一方面,西方文化里空缺的概念,随着交流的日益频繁而被认知和接受,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及其独有的概念亟待介绍和传播,这对翻译人员、语言学习者和教育者都是一个挑战(黄建华,2001)。
这些空缺词,也就是文化差异词,主要有以下几类:(1)文化局限词。
(2)同一所指,不同的能指。
即同一事物在不同变体中的名称不同。
(3)旧词添新义。
所谓的文化局限词实质是完全意义上的语言创新,它通常指的是某词语在他变体中的指称空缺(referential gap),即在其他文化中没有对应体(Ilson et al,1986:26)。
它是文化空缺现象在词汇层面集中的反映,即“词汇空缺”现象和“化空缺词”。
浅析汉英语言中的词汇空缺现象盛婧威海职业学院[摘要][关键词]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不断深入,汉英两种语言在相互交际中不断碰撞,出现了许多词汇空缺现象。
本文着重介绍了此两种语言中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并就其对跨文化交际产生的影响做了一定的总结。
汉英语言词汇空缺原因影响俄国Г.В.Быкова认为空缺的实质是语言体系内部构成和不断发展的成分,是每一个语言系统本身的必要组成成分,是“存在于观念中的内容以零词位的状态在词汇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潜在词汇单位”。
[1]因此文化共性越多,词汇空缺就越少;反之,文化共性越少,词汇空缺就越多。
同作为源远流长而又具有广泛影响的英语和汉语均具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拥有大量的在语言词汇系统中直接客观反映该语言国家的独特文化的文化负载词。
这类词,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离开了民族文化背景,是很难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的。
在其他语言民族中,也很难找到与该事物概念意义相对应的符号,这种文化词汇的空缺,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
因此在英汉这两种文化差异极大的语言在相互交际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词汇空缺现象。
(一)生活环境的差异。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之下,自然会产生不同的语言文化体系。
当一个民族的某些表示特有事物的词语在另一个民族的生活环境中不存在,也就不会在其语言中有相对应的概念,因此就会产生词汇空缺。
正如F R Pa lme r 所指出的,“Th e w o rd s o f a la n g u ag e of te n re fle c t n ot s o mu ch th e re a lity o f th e w o rld ,b ut th e in te re sts o f th e p eo p le w h o s p ea k it 。
浅析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摘要: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普遍存在种种词语空缺现象,这给语言的理解与翻译增加了难度。
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从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英汉互译词汇空缺产生原因解决对策引言在英汉互译过程中,我们应明白这样的事实,由生活经验、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而引发的英汉两种语言成分在意义上不完全对应的情形,也就是有时彼此不能在对方的语言里找到相应的对等词,即所谓的词汇空缺现象。
通俗地说,就是一种语言能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另一种语言却可能要兜个圈子才能表达。
如果译者不了解词汇空缺,就会给交际和翻译带来困难和障碍。
因此,研究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是寻求词汇空缺问题解决策略的前提。
一、英汉互译中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1.因生存环境差异而引起的词汇空缺。
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
汉语的谚语、典故、成语都是以本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传统、习惯等作为基础形成的,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及深远的历史渊源。
如:“隔墙有耳”、“四面楚歌”、“东山再起”、“名落孙山”、“胸有成竹”等,若直译只会令英美读者费解。
在我国,吃饭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因而成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
人们见面时总爱说:“吃过了吗?”在一般情况下,说话人并不是十分关心听话人是不是吃了饭,只是打个招呼罢了。
但如果向英国人问起:“吃饭了吗?”则他的第一反应是“怎么,没吃过饭你会请我吃?”有的还会对问话人产生反感。
2.因宗教信仰差异而引起的词汇空缺。
如paint the lily,从《圣经》天使报春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百合花在基督教艺术中被当做贞洁、清白、纯正的象征,显得格外高贵和美丽。
因此为百合花饰粉抹彩是徒劳无益的事。
如果仅译成“多此一举”、“徒劳无益”等汉语习语,则文化差异丧失殆尽。
汉语习语“锦上添花”比喻好上加好,含有褒义,而原意略带贬义,二者修辞色彩不一致。
“画蛇添足”又令人联想起中国文化中有关蛇的传说故事,与原文文化背景不符。
英汉翻译中的词语空缺现象及其形成原因【摘要】词汇空缺是翻译过程中最棘手的一种文化障碍。
不同文化之间差异与共性并存,一个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多为另一个民族文化的真空所在。
本文通过实例探讨了产生词汇空缺的各种原因,力求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处理这一问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词语空缺;翻译;形成原因1 英汉翻译中的词语空缺现象英汉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环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也就存在着差异。
词汇承载了大量的民族文化的积淀,在成功的交际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英汉语言都有各自的一些特有文化现象专用名词,这些特有文化现象专用名词在其他语言里很难找到相应的对等词或契合词,这种现象往往被称之为“词汇空缺”。
语言之间这种词汇空缺是一种自然现象,表现为形式与内容的空缺。
词汇空缺可以分布在词汇的各个方面上。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干地支、阴阳八卦、农历节气、中医术语等在译成英语时,由于西方文化中也没有对应或对等的词语,在多数情况下也只能采用音译或释义的方法进行翻译,如将“阴”“阳”分别译为yin, yang等等。
这类词语的英译难度很大,因为在英语中无法找到相应的对等词。
同样,产生于美国60年代的hippie,由于它是美国文化的独特产物,在汉语中也无与之对等的词语,只能将其音译为“嬉皮士”。
再如,karaoke,在中国传统词汇中无与之对等的词汇,因而无法用准确贴切的词语译出其词义内涵,只能采用音译的办法,同时借用英文字母译为“卡拉ok”。
而这两种说法却为英语所特有,在汉语中则存在着空缺。
译者的工作完全是全新的和创造性的。
因此,在汉英翻译和跨文化交际时,译者必须设法处理这种由于文化差异产生的词汇空缺问题,才能达到语言转换及文化交流的目的。
2 造成词语空缺的原因2.1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的差异引起了词汇空缺语言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等社会实践中的产物,特定的生活和生产环境生产方式决定了某一民族语言的独特性。
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就可能出现空缺。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对比英汉语词汇相异和词汇空缺作者:郭春雨来源:《新丝路·下旬刊》2015年第12期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其文化背景、文化内涵都各不相同,因此两种语言中的词汇出现了词义相异和词汇空缺现象。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不免会产生诸多疑惑和不解。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视角,对比英汉语之间的普遍词汇、颜色词、谚语和成语等,分析其词汇相异和词汇空缺现象。
关键词:跨文化;词义;空缺我们知道,语言扎根于生活文化之中,并反映一个文化生活群体的全部信仰和情感。
因此来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工具。
同时,语言与文化是共生的、互依的。
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语言不能脱离文化,深受文化的影响,反映一个民族、一片区域的文化特征,蕴含着一个民族、一片区域人民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
这就使得反映英汉两种民族文化特征的词汇存在词义相异和词汇空缺现象。
一、文化差异下的词汇词义相异1.普遍词中的词义相异有的词语在某一种语言中有内涵意义,而在另一种语言里则没有内涵意义;某些词汇某一种语言中所表示的意义或字面意义相同,而其内涵意义或隐含意义却大不相同,甚至相左。
日常生活中,中国人自古都将“梅兰竹菊”誉为花中四君子,分别象征高洁坚强、清淡雅致、高风亮节、不屈不挠,常有许多相关的古诗词来赞美这四种花。
如“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寒花开已尽,独蕊开盈枝”等,但在西方文化中它们只是普通的名词,并无特殊涵义;在我们汉语中的“梨”和“离”字谐音,民间文化中暗含“离别”之意。
因此中国人往往认为“分吃梨”,不吉祥,暗指“分离”,。
而在英语中“pear”并没有这一层蕴含的联想意义。
英国人受文化、地狱、气候的影响,很喜欢“west wind”,但该词翻译成“西风”一词,在我们眼中是贬义的,常用来比喻日趋没落的反派势力和腐朽势力。
“龙”在汉语词汇中是一种神圣的图腾式动物,象征至高无上的帝王,所谓“真龙天子”,无比尊贵,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式象征,我们华夏民族的炎黄子孙也自称“龙的传人“。
2012年第
·
1
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TaiYuanUrbanVocationalcollege期总第126期
Jan2012
[摘要]词汇空缺是指两种语言之间词语的非对应现象,是翻译过程中最棘手的一种文化障碍。文章首
先介绍了词汇空缺的定义以及词汇空缺的划分类别,然后探讨了产生词汇空缺的各种原因,最后,给出了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处理词汇空缺现象的翻译策略。对词汇空缺现象的研究能够加深我们对东西文化差异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际以及英语学习。
[关键词]翻译;词汇空缺;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1-0184-02
论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尹朝(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118)
一、词汇空缺综述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或契合的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独特性与文字密不可分。词汇的意义系统通常由理性意义和联想意义两部分组成。当两个词的理性意义基本相同时,就构成了“对应词”。例如:“water”和“fire”与“水”和“火”完全对应。然而,英语中的一些词在翻译成中文时只能使用联想意义相同而理性意义不同的词。如果我们对《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一无所知,我们就无法理解“TheGardenofEden”和“
Trojan
horse”。同样,像“气功”和“太极拳”这样具有中华文
化特色的词汇也会构成词汇空缺。
二、词汇空缺现象的分类根据不同分类标准,词汇空缺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但现如今还没有对词汇空缺权威的分类。笔者从语言意义的角度,将英汉词汇空缺分为指称意义的空缺和语用意义的空缺。
1.指称意义的词汇空缺
指称意义是指词的理性意义在形成抽象概念的同时,也提供了概念的所指。当一个民族特有事物在另一语言中没有对应的词汇时,就会产生指称意义的词汇空缺。例如:“LazySusan”指饭桌上盛食品的自动转盘;“BlueRoom”不是指蓝色房间,而是美国白宫总统会见至亲好友的接待室。这些词都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在汉语中无法找到对等的词汇。同样,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八卦”、“农历节气”、“中医”和“武术”等词汇在英语中也形成指称意义的词汇空缺。2.语用意义的词汇空缺语用意义反映语言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强调语言的联想意义或象征意义对使用者的影响。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制度使人们的世界观或各种客观主观概念不同,因此反映这些理解和价值观的语言也有所不同。与指称意义相比,语用意义具有更强烈的文化特征,涉及一个民族的心理和文化特征。“鸳鸯”在汉语中可以用来比喻情侣或夫妇,但“mandarinduck”却无此含义。色彩是一种共有的文化现象,但有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相同的颜色会被赋予不同的含义。Green在英语中可以表示嫉妒,汉语却常用“眼红”来表示羡慕。三、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文化的承载者和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的创造者,各族人民受到不同地理环境、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形成本民族独特的文化。这些差异都会造成词汇空缺。1.地理位置差异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地理位置和气候对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地形差异是词汇空缺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的地势整体西高东低,中国大多数河流东流入海。基于这种特定的自然条件,“一切努力付诸东流”和“滚滚长江东逝水”等一系列词语应运而生。这些词语在英文中没有对应的表达,让对中国的地理特点一无所知的外国人很难理解中国人赋予东流河水的联想意义。此外,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汉语中有很多与山有关的表达,如“开门见山”、“东山再起”,“开山鼻祖”。而英国是一个渔业发达的岛国,英语中有大量与海相关的词汇,如“takethesea(择业)”、“halfseaover(酩酊大醉)”、“Neveroffertoteachfishtoswim(别班门弄斧)”等,不过其中“海”、“鱼”、“帆”的原义已不
英汉互译中词汇空缺现象的文化分析作者:吴英健来源:《成才之路》 2017年第30期摘要: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在其他民族文化中会成为空白。
而在语言中,这种文化空白就表现为词汇空缺。
文章从词汇空缺的界定、词汇空缺的类别、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三方面,对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进行探讨,并深入分析这一语言现象的成因。
关键词:文化差异;词汇空缺;英汉互译;成因中图分类号:G718.5;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30-0057-01一、词汇空缺的界定词汇空缺(lexical gap)是指一种语言中的一些词汇或词汇成分在另外一种语言中没有与之对等或契合的词汇或词汇成分的现象。
我国学者谭载喜首先提出了词汇空缺的概念,即文化个性反映到词汇里,便会出现词汇空缺以及词汇冲突的现象。
陈喜荣认为词汇空缺是富有特殊文化色彩的词和表达方式所造成的异族文化的空白。
郭爱先对词汇空缺的定义是:“词汇空缺指由于各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一种语言中表示特有事物或概念的词语或语义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等成分,从而形成异族文化的空缺。
”由此可见,部分学者认为各个民族文化上的空缺是造成词汇空缺的本质原因。
民族文化越相似,词汇空缺就会越少;反之,民族文化越不同,词汇空缺就会越多。
二、词汇空缺的类别国内许多学者按照不同的标准把词汇空缺分为不同的类别。
郭爱先根据词汇内容进行分类,将词汇空缺分为物质文化方面与精神、社会体制文化等方面的词汇空缺两大类。
何秋和则根据词汇意义进行分类,把词汇空缺分为全空缺、半空缺以及冲突空缺。
全空缺指一种语言里有的词汇,另一种语言里完全没有这个词汇;半空缺指两种语言里都有的词汇,但词汇的内涵意义或使用方法不同、有差异;冲突空缺指两种语言里都有的词汇,但词汇的内涵意义完全相反。
三、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1)语言文字。
世界上的每一种语言都有自身的特点。
以汉语和英语为例,汉语是意合文字,注重语义,结构松弛简练;英语是形合文字,注重结构,层次分明有序。
好狗和坏狗--谈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
什么是词汇空缺现象,一种语言能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另一种语言却可能要兜圈子才能表达。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不知道七十年代初美国总统Nixon制造的“水门事件”的史实,我们便无从了解Watergate, 现用来泛指类似”水门事件”的丑闻。
看来Watergate 由特指“水门事件”到泛指丑闻这一现象为英语所特有,在汉语中则存在着空缺。
如果译者不了解词汇空缺现象,势必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回难,给回译造成障碍。
为此,研究有关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很必要的。
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
1. 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的差异引起了词汇空缺。
我们知道,语言常常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种社会现象。
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
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就可能出现空峡。
比如:Salad这种凉拌菜源于法国,英国人最先没有这道菜,语言中也不存在这个同,因此只好从法语中原封不动地“移植”过来,汉语也是如此。
在我国,吃饭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因而成了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
人们见面时总爱说:“吃过了吗?”在一般情况下,说话人并不十分关心听话人是不是吃了饭,只是打个招呼罢了。
但如果向英国人问起“吃过了吗?”他首先的反应是“怎么,没吃过你会请我吃?”有时还可能对问话人产生反感,“怎么搞的,一见面就问我吃没吃,设吃又关你什么事?”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汉语中出现了许多围绕”吃饭”问题所建立的词语和表达法,但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表达法。
比如我们说“吃闲饭”(lead an idle lefe),“吃香”(be very popular),“吃不消”(more than one can stand, too much)等等,译成英语就无法字字对应了。
所谓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问题,还涉及到特定语言文化中的人或物。
每一种语言中,都有不少只同使用该语言的人物密切相关的表达法。
比如,汉语中有“盘古开天地”之说,其中“盘古”为中国传说中人物,该名字所具有的含义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幻象。
只存在于中国的语言文化中。
同样,作为西方文化源泉的《圣经》也为西方所独有,而且《圣经》中的人物Cain(该隐)现已引申为“骨肉相残”,为世人所接受,所有这些都已成为欧美人的文化邀产。
对中国人来说,这些都是欧美文化的个性,与中国文化互不相融。
在翻译此类作品时,译者往往要借助文中补充说明或加注解的方法,才能把原意解释清楚。
比如,如果把“东施效颦”简单地译成"Dongshi imitates Xishi,"原文的含义就没译出来。
东施是谁,西施又是什么样子,只有中国读者理解。
如果译文读者也明白“东施效颦”指的是“The ugly imitates the beautiful in such a distorted way that the ugliness of the ugly becomes wor se”,那么就得对译文进行解释性加工。
2.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各语言之间常出现相对的词汇空缺现象。
中国人把娶媳妇、贺生日称为“红喜”,把老人过世称为“白喜”。
对于没有接触过我国文化的欧美人来说,把要熄妇说成”红喜”并不费解,英语就把喜庆问称为“red-letter day”。
但把上年纪人的去世也当成一大“喜事”,这就令他们奇怪了。
因此,与欧美文化相比,把死人称作“白喜”是我国文化的个性。
3.由于宗教信仰不同而引起的词汇空缺现象。
欧美人多信奉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一切安排也都是上帝的旨意,且基督教在欧美历史上曾一度占统治地位,教会的势力往往凌驾于国王,君主之上。
而在中国,人们心目中只有“开天辟地”的盘古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
上帝和老天爷所代表的东西截然不同,含义也不大一样。
尤其是“上帝”这个概念,具有较浓的基督彼色彩,是欧美文化的个性。
再如,汉语和英语中都有“龙”的字眼,但“龙”在英语文化中是没有“地位”的爬行动物,是令人们恶的象征,在汉语中则恰恰相反。
在我国古代,“龙”就是皇帝的象征,后来又引申为珍异、高贵的象征,语言中也就相应出现了“龙颜”,“望子成龙”,“乘龙快婿”,“龙凤皇祥”等褒义表达法。
从这种意义上说,“龙”是我国文化的“特产”,是一种文化个性。
4.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同也会使语言产生词汇空缺现象
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的价值,引起不同的联想,具有不同内涵。
如汉语和英语中“狗”的含义就大不一样。
在西方,狗是忠诚的伴侣动物;但在我国,人们通常对狗有种厌恶的心理。
中西方人对狗所持的不同态度,自然而然也在各自的语言中反映出来。
(一)汉语表示法狗腿子(lackey),狗崽子(son of bitch),狗急跳墙(a cornered beast will do sth. desperate),狗嘴吐不出象牙(a filthy mouth can't utter decent language)。
(二)英语表示法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top dog(最重要的人物),lucky dog (幸运儿),dog-tired(筋疲力竭),to lead a dog's life(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从以上汉英表示法来看,我们发现二者在语义上很不相同。
在英语中,虽然“dog”间或含贬义,如”this/that dirty dog”(这/那个狗东西),“They say English is going to dogs”(人们说英语糟糕得快完蛋了)。
但一般说来,这个词或含有这个词的各种说法大都含褒义。
或是含
中性意义。
从这一角度上说“狗”和“dog”除了本义相偶合以外,其余引申义、喻义基本是属于语义彼此空缺的范畴。
以上是产生词汇空缺现象的主要原因。
必须指出的是:语言之间存在词汇、语义上的空缺,完全属于一种自然现象,我们应当客观他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