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词汇空缺现象
- 格式:doc
- 大小:10.51 KB
- 文档页数:1
176浅析英汉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基于文化差异视角贾楠楠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在英汉翻译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出现词汇的不对应性,即词汇空缺的现象。
本文通过运用音译、直译、改编和意译的翻译方法来举例分析英汉翻译中词汇空缺的现象。
关键词:词汇空缺;文化差异;翻译方法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目前国内外对外宣传中出现了很多新词语,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汇空缺现象成为翻译中的一大障碍和难题,为了加深国家之间的交流,翻译工作者需要转移工作重心,确保语言准确的输出,为国内外交流的有效性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词汇空缺定义及在英汉翻译中的重要性词汇空缺是文化与语言不可分割的一种体现。
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两个国家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一种语言中表示新事物或具有民俗特色的概念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的成分。
正如莱督(Lado)(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 ,1957,P.71)所说的,“我们把生活经验变成语言,并给语言加上意思,是受了文化的约束、影响的,而各种语言则由于文化的不同而互为区别,有的语义存在于一种语言中,但在另一种语言中却不存在。
”[1]词汇不但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语言整个体系的关键,还是文化的载体,是国家特色文化的重要体现。
因此,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生活状态、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况必定会在一个国家的语言中折射出来。
总而言之,翻译工作者要重视英汉翻译中词汇空缺现象,做到翻译的准确性,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二、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语言本身的特点。
从汉语和英语语言本身特点来看,两种语言之间存着着巨大的差异,包括发音、语境、语义内容、语法结构的不同。
正是因为这些不同,所以产生了词汇空缺现象。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原语所承载的语言特色,从而提高翻译的质量。
第二个原因是语言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波及范围广,包括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在英汉翻译中都会造成词汇空缺的产生。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及对策
随着外语教学的发展,词汇空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越来越成为一
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本文主要讨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空缺现象
及对策。
首先,我们来谈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空缺现象。
词汇学习在
学习汉语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对外汉语学习者及其老师们往
往发现自己对常用词汇的熟悉度很低,甚至比汉语母语者更低,往往
会受到传统语料库和词汇含义的限制,无法及时准确地学习和理解更
多的词汇和语言用法,由此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接着,让我们来讨论一下如何应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空缺现象。
首先,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口语和文本,并根据学生的熟悉度、水
平等给予合理的解释;其次,在课堂上采用口询制、小组活动等多种
形式,让学生用汉语进行表达;第三,回顾重点词汇,在不断核查中
用以加深记忆;第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帮助他们拓展词汇量;最后,定期组织词汇测试和比赛,以及实施动态练习,勉励学生克服
英语缺乏恐惧。
从以上不难看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空缺现象会引发不良后果,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多角度出
发采取有效的对策,让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循序渐进地扩大汉语
词汇量,为他们掌握汉语打下基础。
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词汇空缺是指一门语言中存在一些特定的概念或词汇无法用当前语言的词汇进行准确的表达或翻译。
这是在跨文化沟通或者翻译中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翻译人员采取的方法有很多种,解决的方式也因情况而异。
一般来说,如何翻译词汇空缺的问题,要考虑到源语和目标语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和特点,进而进行有所取舍的翻译。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避免使用字典或在线翻译工具的固定翻译,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处理,充分考虑语境和文化差异。
首先,要充分理解原文中词汇所指的概念、语境和文化背景。
比如,在英语中有“awkward”这个词,它的意思是困窘、尴尬,但如果直译成中文,不能充分表达原意,因为中文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
其次,在面对词汇空缺时,可以借助“描述式翻译”来增强表达的准确度和完整性。
比如,对于英文中的“happiness”这个词,在汉语中并没有对应的单一词语可以完全对应,但可以使用“幸福、欢乐、快乐”等不同形式的词语来描述这个概念,从而在翻译中增强表达的准确度和完整性。
第三,为了充分表达原文中的概念、情感和文化内涵,有时需要进行语用翻译,换言之,就是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目标语言的叙述方式和表达习惯,以增强表达的流畅性和自然度。
例如,当某一种文化中存在某些特殊的概念或习俗时,需要将这些习俗或概念进行适当的解释或注释,以便理解和接受。
最后,对于想法或概念无法在语言文化间直接翻译的情况,可以选择使用类比或借鉴的方法,通过对比或转化,寻找与目标语言或文化的对应或相似之处,从而实现符合文化习惯的表达。
总之,解决词汇空缺的问题需要考虑到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语言差异以及上下文等方面因素,以灵活的态度进行翻译处理。
这样可以在翻译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信息的准确传达以及沟通的顺畅。
词汇空缺的原因
词汇空缺的原因多种多样,有时是因为作者的词汇量有限,难以找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时是因为作者的思维跳跃,导致词汇无法顺利串联起来;有时是因为作者的逻辑思维不够清晰,无法找到合适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词汇量的限制是造成词汇空缺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些人的词汇量较为有限,只能用一些常见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难以用更精准、更生动的词汇来丰富文章的表达。
这样就会导致文章显得单调乏味,缺乏表现力,无法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思维跳跃也是导致词汇空缺的原因之一。
有些人的思维比较敏捷,经常跳跃性地思考问题,导致词汇无法顺利串联起来,文章表达起来显得支离破碎,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
这样就会让读者感到困惑,无法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逻辑思维不够清晰也是造成词汇空缺的原因之一。
有些人在写作时思维混乱,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导致词汇无法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意图。
这样就会让读者感到困惑,无法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
词汇空缺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词汇量有限、思维跳跃、逻辑思维不清晰等。
要想避免词汇空缺,首先需要不断扩大自己的词汇量,丰富自己的表达方式;其次需要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确保文章表达
清晰、连贯;最后需要保持思维的连贯性,避免跳跃性思维,确保文章表达顺畅、流畅。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词汇空缺,让文章更具表现力和吸引力。
第21卷第5期(总第96期)1998年9月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全国常用外国语类核心期刊词汇空缺及其可译性郭爱先摘 要 在跨文化翻译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词汇空缺”、“不可译”等概念。
何谓词汇空缺?词汇空缺真的属于不可译之列吗?本文对“词汇空缺”的概念、分布范围和翻译的必要性进行了讨论,并从翻译的定义与标准、人类语言与思维的共性和跨文化翻译的实践三方面论述了词汇空缺翻译的可能性。
关键词 词汇空缺;翻译;可译性在跨文化翻译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词汇空缺”、“不可译”等概念。
何谓词汇空缺?词汇空缺真的属于不可译之列吗?本文拟对词汇空缺的概念、分布范围及其可译性作一探讨。
一、词汇空缺的定义和分布范围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是文化的载体,可以折射出各民族独特的文化色彩。
由于人类的语言和文化有其共性,所以各语言之间都存在着相关的对等成分(equivalents);但又由于各语言和文化间的差异,在一种语言里的有些词在另一种语言里没有对等或契合的词,有人称这种情况为词汇空缺(lexical gap)(周玉忠,1991),也有人称之为空缺矛盾,还有人称这些词为文化负载词。
关于词汇空缺的定义,目前有以下三种:一指各自文化中特有的词汇;二指原语中存在某种为异族文化接受者所不明白、莫名其妙的、易于误解的东西,造成异族文化的空白;(王秉钦,1993)三指负有特殊文化色彩的词和表达方式。
(陈喜荣,1998)三种定义着眼点不同,但其含义基本一样,第一种偏向其形式,第二种着眼于其意义,第三种的概念更宽泛,还包括了一些富有特殊文化色彩的表达方式。
为了使其有一个完整的概念,笔者试重新定义为:词汇空缺指由于各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一种语言中表示特有事物或概念的词语或语义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等成分,从而形成异族文化的空缺。
语言之间的词汇空缺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质生活方面的词汇空缺,另一类是文化方面的词汇空缺;物质生活方面的词汇空缺指表示一个民族物质生活中特有或最初特有事物的词语在异族语言中没有与其概念相同的对应语,它们主要分布在饮食、服装、货币、计量、建材、家俱、医药、体育、音乐、娱乐、科技、交通等方面。
【英语单词记忆】英汉词汇的社会文化内涵漫谈一、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导致词汇空缺现象词汇职位空缺现象就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对应或切合的词。
这些词语有的来源于对客观世界的重新认识的相同,有的来源于社会生活的相同。
比如:英语中的americandream(美国梦),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人人民主自由和机会均等;cheesecake(奶酪蛋糕),指女性铁人三项照;beefcake(牛肉蛋糕),指男性铁人三项照;halfwayhouse(中途的房子),指康复医院;blueboy(蓝色的男子),指经过变性手术,由男性转型为女性的人;pinklady(红妆女人),指一种鸡尾酒名等等。
还有些词语则来源于宗教、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等。
英语中有些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汉语中就是没的。
英语中swan(天鹅)用以指才华横溢的诗人。
根据希腊传说,音乐之神阿波罗的灵魂步入了一只天鹅,由此产生毕达哥拉斯寓言:所有优秀诗人的灵魂都步入天鹅体内;oyster(牡蛎)指沉默寡言的人。
据传英国肯特郡所产的牡蛎最出色,而最出色的牡蛎总是口闭合得紧紧的;beaver(河狸)指为取悦上司处事过分卖力的人。
河狸主要产自北美洲,活动积极主动,在啮树筑巢方面存有很高的技艺和独创性,因此存有eagerbeaver(卖力的河狸)之表示,常用去喻指“急于制成某事而特别卖力。
但有点胆怯的人”,淡淡的存有贬意。
汉语中的一些词语在英语中也属于词汇职位空缺。
比如:粽子、观音、玉兔、青鸟、土地庙、中山装、旗袍、红眼病、红杏出墙、绿色人生等等,这些具备中国独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英语中也很难找出对应的词汇。
二、词义联想和文化意象的差异导致语义不同词义的M18x和文化意象差异实际上属“文化信息”差异(culturalinformationgap)。
具体内容充分反映在词汇的比喻与M18x意义(reflectivemeaning)和社会文化意义(socialmeaning)的不能对应上。
英汉翻译中词汇空缺现象分析
韦孟芬
【期刊名称】《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27)005
【摘要】词汇空缺(lexical gap)是指原语词汇所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其"对等语"或"时应语".英汉民族文化的不同必然导致词汇系统的不同,进而必然使得英汉词语和意义难以一一对应从而产生词汇或某一词义"空缺"现象.例如,Tower of Barbel(巴别).<圣经>上说,上帝在那座城搅乱了人类的语言,把他们分散到世界各地,因此这座城叫做巴别(巴别在希伯来语中与混乱发音相似).现常喻指"空想,空中楼阁".用Tower of Barbel代指空中楼阁这一现象为英语所特有,在汉语中则存在着空缺.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它们都有自身的特点,英语是表音文字,注意听觉感受,汉语是表意文字,注重视觉类别.除此以外,英语和汉语的构词法、语法规则和表现手法也不同.因此,由于英汉词汇的语音特征和文字特征不同导致词汇空缺,在英汉互译时没有时等的词汇.
【总页数】3页(P118-120)
【作者】韦孟芬
【作者单位】四川民族学院,四川,康定,626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59
【相关文献】
1.跨文化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及其翻译方法分析 [J], 高英祺
2.英汉翻译中的欧化现象分析 [J], 晏斌
3.难寻归途之路:英汉翻译教学中汉语“欧化”现象初步质性分析 [J], 陈曦明
4.跨文化交际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分析 [J], 李娅琳
5.分析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 [J], 赵成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词汇空缺及翻译鞍山师范学院外语系李红梅摘要:当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等的词时,就出现了词汇空缺。
本文从生活经验、世界观、语言文化三方面分析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借以提高翻译质量。
关键词:词汇空缺世界观双关语Lexical Gap and TranslationAbstract: There are sometimes no equivalents in different languages. That’s what we call lexical gap. The thesis aims at improving translation by finding out the reason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iving experience, outlook on world and language and culture.Key words: lexical gap outlook on world pun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但因为人相互之间存在着大同,语言之间存在着共性,不同的语言是可以相互移译的。
然而由于各民族在地域、环境、习俗、文化、宗教、社会制度、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差别和其语言在结构特点、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找不到对等的词。
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词汇空缺”(lexical gap)①。
语言之间的词汇空缺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可概括为三大类②:1.由于生活经验的差异而引起的词汇空缺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
如果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环境里不存在,那么在语言中就可能出现空缺。
比如“饺子”是中国的名吃。
英语中虽然也有表示类似于“饺子”的词,如“dumpling”和“ravioli”,但却分别指“汤圆”和“有馅的小包子”,它们与饺子不尽相同。
用这两个词来译“饺子”,显然是不准确的,但大概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概念隐喻与词汇空缺的关系探究 【摘要】概念隐喻理论是由Lakoff和Johnson首先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通过一个概念去理解认识另一个概念。研究主要探讨了一种语言内的词汇空缺和概念隐喻的关系问题。研究发现,概念隐喻出现的地方可能存在词汇空缺,同时,词汇空缺又促使人们使用概念隐喻,概念隐喻可作为填补词汇空缺的方法之一。
【关键词】词汇空缺;概念隐喻;语义场;目的域;源域 1.词汇空缺 1.1有关词汇空缺的研究 在语言学研究中,有词汇空缺这一术语。词汇空缺指的是在词汇场的某位置上缺少词的现象。这种词汇空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词汇空缺,即在一种语言中不存在与另一语言中某词汇相对应的词汇。例如,英语中有“sheep”和“goat”,而没有泛指“羊”的词。如果将汉语中的“羊”翻译为英语,就会发现英语“羊”的词汇场中存在空缺。同样,在《尔雅》中,牛的名称有90多个,而这些词在英语中大都空缺。爱斯基摩人的语言中有几十个表示“雪”的词,这在大多数其他语言中都是空缺。由于这类词汇空缺表示的是两种语言间的关系,所以其在翻译学的研究中备受重视,在跨文化研究中也有涉及。另一类词汇空缺存在于某一种语言之内。在一种语言内的词汇场上也会存在空缺。本文研究的就是这类词汇空缺。
王希杰曾提到过“语言空符号”[1],并在他的文章中举过很多例子。他给出的例子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过渡词的缺失,如长和短,大和小之间无过渡词。另一类是上义词的缺失,如脸和脖子,脚和小腿,他们没有共同的上义词。
范干良曾发表过《词族和词族中的空格及其作用》的文章。文章中,作者详细阐述了汉语中存在的“词族空格”的现象。词汇之间的关系类似于人类社会的亲属关系,它们也是“族系分明”的。“词与词的意义上的种种关系称为词族关系,把有某种意义上有关系的一组词称之为某某词族”[2]。词族又可分为同义词族和反义词族,如“乐”、“欢”、“喜”是一个同义词族,“悲”、“痛”、“哀”也是一个同义词族,而“乐”和“悲”是一个反义词族。词族中的空格主要由反义词族的研究得来。在一个反义词族中,从理论上讲,它们的构词能力应该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词族中的某个词发展了,词族中的其他词汇应同时发展。例如,“前”、“后”构成反义词族:
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
词汇空缺指的是在某些场合下,人们发现自己无法描绘某种感觉、思想或者经验,同
时也无法使用准确的词汇来描述。
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该经验或感觉很特殊且稀有,或者
因为该词汇从未被创造出来。
由于这种情况十分普遍,这也促使许多文化和语言形成了一
些特定的术语,以便减少这种词汇空缺的情况。
当我们试图将某种词汇难以翻译成其他语言时,就会遇到翻译难题。
这种情况可能发
生在各种语言直接的相互翻译中,或是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
由于各种文化和语
言之间的差异,可能会存在一些独特的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可能无法被翻译成另一种
语言。
下面我们来举个例子,如果一个英语中的“home”(家庭)需要翻译成中文,我们可
以用“家”来翻译。
但是,当我们需要将中文的“家”翻译成英语时,根据上下文的不同,翻译成“home”或“family”都可能是正确的。
这个例子表明了单词或翻译的不唯一性和
多样性。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的翻译家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以及语言能力,才能在保持原
意的基础上,用最适合的语言进行翻译。
此外,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家也可以通过添加一
些解释性的词语、短语或句子,来更加准确地表达原语言中的词汇意义和深层次的文化含义。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的越来越强烈的文化交流和学习需求,翻译的重要性也越来
越明显。
通过翻译,世界上各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世界日益一体化,
翻译家也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西差异与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一、汉英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必然性杨绛先生曾经形象地比喻翻译工作,说译者所从事的工作,是“一仆二主”的事情,即译者这个“仆人”不仅要忠实于原著这个“主人”,还要忠实于读者这个“主人”。
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心中既要想着原作及其作者,尽可能地把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准确而生动地表达出来。
同时,译者还要想着原文的读者,翻译出来的东西要尽可能接近读者,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然而,译者这个“仆人”是否真的能够完全忠实于“原著”和“读者”这两个主人呢?事实上,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障碍,“翻译完完全全的可能是没有的,完完全全的不可能也是没有的。
世界上的一切翻译活动都是在这两个极端中进行的。
”(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
“因为再好的翻译也不可能在译入语中百分之百地表达出原文的全部内涵、全部意义、全部信息,也不可能使译入语接受者的感受和反映完全等同于原文接受者的感受和反映”(沈苏儒,《信达雅漫谈》)。
所以,译者不可能同时完全、而只能尽量忠实于这两个主人。
这正应了钱钟书先生的那句名言“翻译必有失”。
英汉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方方面面的差异导致了语言上的差异,并突出表现在词汇层上。
词汇承载了大量的民族文化的积淀,在成功的交际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翻译作为交际的一种手段,必然与词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且民族文化及各民族实践活动的特异性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会表现为“词汇空缺”(即一种语言能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事物,另一种语言却没有,而只能用“兜圈子”的办法才能表达)。
二、中西差异导致的词汇空缺中西文化差异是自东、西方开始有了交往以来从未停止的一个话题,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历史文化、饮食文化、社会习俗、宗教文化及英汉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差异等方方面面。
而这些方方面面的差异足以让译者在如何既忠实于“原著”又忠实于“读者”的问题上煞费苦心。
(一)历史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词汇空缺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造就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特有的词语,比如古代的一些刑罚“车裂”、“五马分尸”、“金瓜击顶”“株连九族”等,这些词语就是现代的中国人也需要借助额外的解释才能理解,更何况要把它翻译出来给对中国古代文化一无所知的西方人来理解呢。
俄汉语词汇空缺的语言学分析摘要:在对比语言学研究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词汇空缺的现象。
即有些词汇在一种语言中存在,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却不存在。
这就给人们理解词汇语义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因此,了解进而掌握空缺现象的本质和类型对学习语言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空缺;无等价单位;对比语言学一、空缺的意义某些词汇在一种语言中存在,而在另一种语言中不存在,这种不存在就被称作空缺(лакуна)同时,存在的词汇被称作无等价单位(безэквивалентная единица)或者特有单位(эндемичная единица )空缺和无等价单位总是成对出现的。
它们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例如:汉语中“孔明灯”的解释是:利用热空气比重较轻能上升的原理制成的一种纸灯,上部没有口,灯心烧着后,热空气充满在里边,使灯升到空中去,相传是三国时诸葛亮发明的,诸葛字孔明,所以叫孔明灯。
孔明灯在中国是知名的手工艺品,人们用它来祈福许愿。
但是在俄语中找不出与之相对应的词汇。
那么,我们说,对汉语来说,“孔明灯”是无等价单位,对俄语来说则为空缺。
二、空缺的划分方法空缺的划分方法庞杂多样,但是最根本的空缺类型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1语言内部空缺(внутриязыковая лакуна)和语言间空缺(межъязыковая лакуна)语言内部空缺是在同一种语言内部存在的空缺现象,它又可以划分为3个小类:(1)无反义词空缺例如,俄语中表达说假话的词汇有很多:лгать,врать,обманывать但是却没有表达说真话的词汇。
又如,俄语中有表达新婚夫妇的词汇новобрачные,却没有相对应的表达老夫老妻的词汇。
我们把这种空缺现象称为无反义词空缺。
(2)修辞空缺(стилистические лакуны):指具有固定修辞格的单位空缺。
(3)词类空缺(частеречные лакуны ):在一种语言中,很可能出现有动词,但是却没有用动词转化而来的同根的名词的现象,相应的也会出现有名词,但却没有与之同根的动词的现象。
英汉翻译中的词语空缺现象及其形成原因【摘要】词汇空缺是翻译过程中最棘手的一种文化障碍。
不同文化之间差异与共性并存,一个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多为另一个民族文化的真空所在。
本文通过实例探讨了产生词汇空缺的各种原因,力求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处理这一问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词语空缺;翻译;形成原因1 英汉翻译中的词语空缺现象英汉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环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也就存在着差异。
词汇承载了大量的民族文化的积淀,在成功的交际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英汉语言都有各自的一些特有文化现象专用名词,这些特有文化现象专用名词在其他语言里很难找到相应的对等词或契合词,这种现象往往被称之为“词汇空缺”。
语言之间这种词汇空缺是一种自然现象,表现为形式与内容的空缺。
词汇空缺可以分布在词汇的各个方面上。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干地支、阴阳八卦、农历节气、中医术语等在译成英语时,由于西方文化中也没有对应或对等的词语,在多数情况下也只能采用音译或释义的方法进行翻译,如将“阴”“阳”分别译为yin, yang等等。
这类词语的英译难度很大,因为在英语中无法找到相应的对等词。
同样,产生于美国60年代的hippie,由于它是美国文化的独特产物,在汉语中也无与之对等的词语,只能将其音译为“嬉皮士”。
再如,karaoke,在中国传统词汇中无与之对等的词汇,因而无法用准确贴切的词语译出其词义内涵,只能采用音译的办法,同时借用英文字母译为“卡拉ok”。
而这两种说法却为英语所特有,在汉语中则存在着空缺。
译者的工作完全是全新的和创造性的。
因此,在汉英翻译和跨文化交际时,译者必须设法处理这种由于文化差异产生的词汇空缺问题,才能达到语言转换及文化交流的目的。
2 造成词语空缺的原因2.1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的差异引起了词汇空缺语言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等社会实践中的产物,特定的生活和生产环境生产方式决定了某一民族语言的独特性。
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里不存在,那么语言就可能出现空缺。
什么是词汇空缺现象
什么是词汇空缺现象
一种语言能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另一种语言却可能要兜圈子才能表达。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不知道七十年代初美国总统Nixon制造的”水门事件”的史实,我们便无从了解Watergate, 现用来泛指类似”水门事件”的丑闻。
看来,Watergate由特指“水门事件”到泛指丑闻这一现象为英语所特有,在汉语中则存在着空缺。
如果译者不了解词汇空缺现象,势必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回难,给回译造成障碍。
为此,研究有关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很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