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胃气不降病例
- 格式:pdf
- 大小:291.90 KB
- 文档页数:3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和胃导滞法治愈胃痛呃逆病案:邵某,男,63岁。
初诊:1952年7月11日。
主诉及病史:食物入胃不化,呃逆时作,滞而作痛,入腹之后,其痛更剧。
辨证:此乃肝脾不和,气食两滞为患,业经月余。
治法:亟当和化,勿使成为膈证。
处方:空沙参12g 焦冬术10g 炒枳壳10g 连水炒川朴3g 黄郁金10g 制乳没各10g 沉香曲10g 生熟稻芽各10g 佛手片10g焦鸡金10g 白蔻仁10g 甘草梢6g 鲜荷梗1尺生荸荠3枚(捣)二诊:7月13日。
腹痛已愈,惟尚作呃逆,咽物下胃尚微作痛。
肝胃未和,当依法再进。
处方:南沙参12g 五味槟榔10g 郁金10g 炒枳壳10g 焦鸡金10g 佛手片10g 蔻仁6g 六神曲10g 炒稻芽10g 土炒杭芍10g甘草3g 鲜荷梗1尺三诊:7月18日。
据述服药尚安,惟不能平睡,睡下则胃部发梗而气不通。
气食两滞,均尚未化,当依法再进。
处方:空沙参12g 姜川朴3g 六神曲10g 山楂炭10g 五味槟1榔10g 盐砂仁6g 青木香6g 炒稻芽10g 黄郁金6g 霍香梗6g 焦鸡金10g 佛手片10g 鲜荷梗1尺四诊:7月22日。
药后病已轻,因劳乏忽又反复,胃部作梗而更痛。
仍当从本治。
处方:空沙参10g 苦桔梗10g 沉香曲10g 真郁金10g 广木香6g 盐砂仁6g 川牛膝10g 蔻仁3g 花槟榔10g 首乌藤12g 炒稻芽10g 甘草梢3g 鲜荷梗1尺五诊:8月1日。
食物入胃,仍上泛作吐,腹痛不减,入夜睡后更甚。
肝脾不和,故时发时止,仍当从本治。
处方:南沙参12g 连水炒川朴3g 六神曲10g 焦鸡金10g 佛手片10g 生熟稻芽各10g 川黄连木香各1.5g 制乳没各6g 盐砂仁6g 五味槟榔10g 赤芍药10g 生荷梗1尺灵磁石12g(先煎)六诊:8月4日。
各病皆轻,惟胃钝不开,宿滞不化,食物下咽,往往停蓄脘间,作胀且痛。
升清降浊理气和胃治疗胃脘胀痛(医案)十二指肠球炎并糜烂所致胃脘胀痛,乃中焦不运升降失调,治以升清降浊、降逆和胃。
唐某,男, 26岁。
医案编号: 040Q140。
初诊:2009年6月1日。
胃脘胀痛3天余。
因感冒发热咳嗽,服用感冒通,每次1片, 日3次。
服药3天后,纳呆恶心,胃脘胀痛,胸膈不舒,咳嗽痰黏,空腹灼热似饥,纳则恶心欲吐,嗳气频,少有反酸,大便稀,舌红、苔薄白黄,脉弦细。
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球炎并糜烂。
诊其为胃痛(十二指肠球部炎伴糜烂),证属中焦不运、升降失调。
治宜升清降浊、降逆和胃。
拟方小柴胡汤合旋覆代猪汤加减。
处方:紫苏梗10g,柴胡10g,黄连3g,法半夏6g,橘皮10g,枳壳10g,渐贝10g,乌贼骨15g,太子参15g,白术10g,甘草3g,我术10g,九香虫6g,厚朴10g,炒麦芽15g,代赭石30g,旋覆花10g。
水煎服,日1剂,连服5剂。
二诊(2009年6月8日):服药呕恶未作,胃脘胀痛轻,暖气较少,思纳,便软。
上方去代赭石、旋覆花,日1剂,连服3剂。
E诊 (2009年6月12 日):服药上腹隐痛除,纳眠可,二便调。
上方加白及15g、蒲公英30g,续服14剂,以巩固疗效。
按:患者因外感燥邪发热咳嗽,肺失宣肃之职,痰湿内滞。
复因药物你胃,致胃失和降,脾胃失纳运之能,清浊反作。
故治疗拟温中和胃,使痰湿内化,升清降浊,恢复脾胃纳运功能。
方中取紫苏、半夏之辛微温,黄连之苦寒清热,取辛开苦降之用;赭石、旋覆花之和胃降逆,橘皮祛痰止咳、理气消痞,柴胡疏肝理气,莪术祛瘀消积,乌贝散、九香虫制酸止痛,太子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而恢复脾胃功能。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胃痞(胃下垂)一例及体会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胃痞(胃下垂)一例及体会2011年1月19日初诊张琳琳女 20岁胃脘胀痛数月患者自诉数月来时感胃脘闷胀隐痛,食后易出现。
伴嗳气,食甚少,不思饮食,便秘、消瘦、畏寒、乏力。
但无泛酸。
月经先后不定期。
舌淡红,苔薄,脉缓。
面色少华。
腹部柔软,无压痛。
中医诊断:胃脘痛胃痞西医诊断:胃下垂(先前其它医院确诊过)。
脾胃虚寒,中气不足。
拟温补脾胃,提升中气。
补中益气汤加味:党参15克白术20克柴胡 5克当归10克干姜3克枳壳12克升麻10克炙黄芪15克大枣20克附子6克丁香 2克仙鹤草30克六神曲15克陈皮 5克炙甘草 6克7剂2011年2月1日食后胃脘闷胀减轻,隐痛仍存,餐后持续约1小时,失眠,易早醒。
大便干结,手足冷。
舌淡红,苔薄,脉细缓。
原方加郁李仁12克、五味子12克7剂2011年1月26日纳渐增加,畏寒减轻。
失眠仍存,大便秘结。
舌淡红,苔薄,脉缓。
原方加莱菔子15克 7剂2011年2月11日症情好转。
纳食增加,气力倍增。
手足渐温,失眠减轻,或有早醒。
大便已正常。
原方中减郁李仁为8克,加莱菔子为25克,再服7剂。
2011年2月18日诸症全面好转。
女孩自觉身体已经较前明显变个人似的,手足暖和,进食如常人,且已觉胃饥思食。
嗳气偶存,胃脘闷胀隐痛消失。
睡眠正常。
二便调畅。
其母亲说,先前曾担心女儿体弱,难以坚持大学的学业,对中医一个月的调理,能有这般疗效,出乎意料,并表示十分满意。
舌淡红,苔薄,脉平且较前有力。
原方加旋复梗15克 8剂趁着母女高兴之机,赶紧推销中医养生之道。
告诉她们中药疗效确实不错,但也不可长期地单纯依赖药物治疗。
要想真正获得长期健康,就应该抓住目前的良机,适当多进食,补充身体的营养能量不足,最好能够长得胖一些,这样有助于胃的依附提升,千万不可陷入盲目减肥之误区。
另外,在以上身体饮食恢复正常的基础上,递增性地加强体育锻炼,以真正使身体强壮起来,走上良性循环之路。
中医治疗胃痞(肝胃不和型)医案1则,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主治】:胃痞(肝胃不和型),症见两胁肋部胀痛,受冷后易腹痛腹泻,大便有黏液,手足冰冷,工作压力大,有恐惧感,心慌,时有泛酸,睡眠欠安,梦多,舌淡苔薄,脉弦细。
【方药】:延胡索,炒白芍,西砂仁,广木香,广郁金,太子参,半夏,连翘,陈皮,甘草,黄连,白茯苓,炒白术,黄芩,柴胡,龙骨,牡蛎。
【功用】: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方解】:此案患者工作压力大,心情抑郁,日久积劳成疾,肝失疏泄,影响脾胃功能,气机失调,在上则为嗳气,在中则为撑胀,在下则为飧泄。
脾失健运,清阳不能实四肢,故见手足冰冷,心神失养,则见夜寐欠安,多梦,心肾失交,可见恐惧感。
但究其病因总归为肝郁所致,故以小柴胡汤为基本方疏肝理气,六君子汤健脾和胃,配以龙骨、牡蛎重镇安神。
临证中要通过错综复杂的症状、体征,抓住主要矛盾,辨证施治,方能迎刃而解。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所述配伍、方剂药方、验方,药膳等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本文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脾胃失调,胃部总发胀?一剂经典方——升降汤,打通腹内气机导致胃胀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因饮食停滞在胃肠中,阻滞气机发生胃胀,或者因情致抑郁,气滞郁结导致的胃胀。
还有就是脾胃虚弱,气机出现壅滞出现的胃胀,或者脾胃虚弱,水饮不化,成为正虚邪实之证。
以上说了这么多导致胃胀的原因,然而其核心的病机主要为中焦脾胃的气机升降失调问题。
中医资料中有记载:“脾病,虚则腹满肠鸣。
”提示了脾胃虚,运化水饮失职,饮邪阻滞肠胃,造成腹满肠鸣。
当脾胃气机不畅,斡旋失职,清阳不升,浊阴下降。
中医上讲脾胃升清,胃主降浊,脾负责往上升,而胃主要负责往下降,一上一下,一升一降,如果其中一个出现功能失常,升不上来或者降不下去,就会导致疾病丛生。
举一个例子大家可能会更清楚一些,我们把脾胃比成一座上下升降的电梯,脾主要负责上楼把生活物质送达各个房间,而胃主要负责把房间内的生活垃圾带到楼下垃圾站。
它们两个互相协作,各司其职,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保证好大楼内的人们正常的健康生活。
一旦脾胃的升降出现了异常,比如胃气下降的速度比不上往上上反的速度,人们就会出现嗳气、呃声、或者恶心呕吐等症状。
在给大家说一个临床上遇到的一个真实案例:去年8月份开封一位56岁的女士找我看胃病,她自述自己这一年多来经常出现胃胀、嗳气、胃痛、泛酸以及有烧灼感,去医院检查说是反流性食管炎,服药以后有所缓解。
但不久后胃胀又继续复发,来诊时加上情绪不畅,症状出现加重,出现睡眠欠佳,大便异常,口干口苦。
观察其舌像舌质略红,舌苔白厚。
辨证为肝胃失和,治疗应以疏通气机,健脾和胃为主。
用方为升降汤。
用药:黄芪、煅赭石、生麦芽、荷叶、苍术、升麻、醋香附、旋复花、厚朴、木蝴蝶、知母、芦根、陈皮、炒鸡内金、甘草。
服药7剂,胃脘胀满大减,口干口苦等症状皆缓,后经调理腹胀胃胀消失,大便正常,舌像仍为略红苔白,上方稍调症,继服7剂。
第三次复诊时诸症小时,舌苔变薄,嘱咐其继续服用7天,后随访再无复发。
【纪实连载】“胃脘胀痛”的中医医案整理
患者,汪某,女,50岁
患者胃痛多年,脘部疼痛痞胀,嗳气,泛恶,食少,纳后脘阻运迟,喜食酸味,大便糖稀,面色白,精神疲乏,气短,头昏,腿软,口唇干,苔少,舌质淡红,脉细。
胃液分析:胃酸缺乏,游离酸。
诊断为:萎缩性胃炎。
乃中虚胃弱,气阴两伤,运降失司之症。
治疗以取酸甘温润,益气养阴和胃法。
方剂:
乌梅肉6,白芍药10,川石斛10,超麦冬门10,炙黄芪10
山楂肉15,炙甘草3,太子参12,炒谷芽12,玫瑰花5,等中药,每日一剂,水煎服。
患者服药5剂后,脘部胀痛减轻,唯气亦少,食纳好转。
守原法出入继续服药调治一段时间后,随访,胃痛少作,体力亦有改善,泛出之胃液有酸味。
桂林吴氏老中医按语
在酸甘柔润法的基础上,配合甘温补气药物,以益气养阴。
酸甘柔润药如白芍药,乌梅,石斛,麦冬门等,能化阴生津,调养肝胃。
甘温补气药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等,使酸与甘温相合,通过补气以化阴生津,适用于气阴两虚症,
凡津亏不能化气或气虚不能生津而致胃的津气具伤,或肝阴与胃气交亏,既有阴津不足的症状,同时又是气虚诸侯。
中医胃痛篇医案选
患者:曹某某,男,60岁,1995年1月10日初诊。
现病史:患者脘时痛,痛则恶心、呕吐,已5天,平时胃酸多,口不干,头不晕,大便可,舌苔稍白厚,脉弦。
辨证:湿阻中焦证。
治则:理气化湿,和中止痛。
处方:温胆汤合痛泻要方加减。
清半夏10g,陈皮12g,茯苓20g,枳实10g,竹茹10g,白芍20g,防风6g,白术10g,苍术10g,川朴10g,甘草6g。
3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1995年1月13日。
痛时未恶心,舌苔略黄厚,脉弦略滑,大便可,眠差。
上方改苍术为12g、川朴为12g。
4剂,水煎服,每日1剂。
按语:《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四明心法·吞酸》曰:“凡为吞酸尽属肝木,曲直作酸也。
”胃痛的病因主要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
患者恶心、呕吐、舌苔稍白厚,说明体内有痰湿之证,由脾失健运,湿邪凝聚,气机阻滞,郁积而成;胃酸过多,脉弦,说明有肝郁之证,是由土
虚木乘,脾受肝制,升降失常而致。
故选用温胆汤合痛泻要方加减,理气化湿,补脾柔肝,和胃止痛。
名老中医治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经验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沈舒文,全国名老中医,教授,着名中医消化病专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30余载,学验俱丰,对脾胃病的治疗有独特风格和经验。
本期介绍其运用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食道炎、胃寒经验。
一、半夏黄连配枳实,消痞散结治痞满。
痞满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半夏配黄连是张仲景半夏泻心汤的核心配伍组药,体现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的配伍组方治疗思想。
金元时期李东垣《兰室秘藏》中的枳实消痞丸是在半夏泻心汤、枳术丸的基础上取其核心配伍衍化而来,治疗脾胃虚弱,寒热互结之痞满。
沈老其法而不泥其方,抽取辛开苦降,消痞散结之半夏、黄连、枳实,作为配伍组药之核心,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寒热互结,脾胃气滞之胃脘痞满。
若病发于脾胃气虚,而见胃脘痞满,不思饮食,倦怠乏力,常配人香砂六君子汤。
典型病例:刘某某,女,42岁。
胃脘痞满,伴疼痛5年余,近3年来逐渐加重,困倦乏力,不思饮食,嗳气,排便不畅,在当地医院胃镜检查报告:中度萎缩性胃炎;病理报告:伴中度肠上皮化生。
舌质暗红,苔厚腻微黄,脉沉细弦。
中医诊断:胃痞,证属寒热互结,脾虚胃滞。
治疗予以消痞散结,健脾行气之剂。
处方:法半夏、佛手各10克,黄连6克,枳实、党参、白术、刺猬皮、生牡蛎、枸橘各 15克,穿山甲5克(研末冲服),半枝莲 30克,炙甘草4克。
患者服药14剂后,症状明显减轻。
再以上方化裁调治3个月,症状完全消失。
半年后胃镜检查报告: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检报告:慢性萎缩性胃炎。
二、小陷胸汤配苏梗,开结降气治食道炎。
沈老认为,反流性食道炎若胸骨后不适,胃脘痞满,反流,口苦,为痰热互结,胃气逆阻为患,用张仲景小陷胸汤 (半夏、黄连、瓜蒌)配苏梗形成配伍组药开痰结、降胃气治疗。
其中半夏与黄连配伍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润降,得半夏;黄连清热开结化痰,配苏梗宽胸润降胃气。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病例1主诉:胃脘胀满疼痛伴眩晕3天。
现病史:患者自述以往有胃病史,未系统诊疗。
3天前出现胃脘胀满疼痛伴眩晕,形体清瘦,纳差,泛酸口苦,尿黄,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滑。
既往史:既往慢性胃炎多年。
辅助检查:胃镜检查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中医诊断:胃脘痛,湿热中阻证。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方药:温胆汤加减药物组成:制半夏10 g,陈皮10 g,茯苓10 g,枳壳10 g黄芩10 g,黄连6 g,竹茹6 g,川楝子10 g,延胡索10 g,乌贼骨10 g,炒莱菔子15 g,栝楼皮10 g,连翘20 g,鸡内金10 g,荷叶15 g,生甘草10 g,薏苡仁30 g。
7付,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服。
讨论:本例患者胃脘胀痛,为湿热郁阻于胃脘,影响胃气升降所致;反酸口苦为胆热犯胃,胃气上逆所致;眩晕为湿热上扰清窍所致,结合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不难辩证为湿热中阻证。
治以温胆汤清热化湿,理气和胃。
温胆汤首见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原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亦载温胆汤,但比原方多茯茯一味,主治热呕吐苦水,虚烦不眠、惊悸、痰气上逆。
本人临症常用温胆汤加减治疗湿热中阻型胃脘痛患者,疗效显著。
病例2主诉:胃脘疼痛伴呕吐5天。
现病史:患者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疼痛伴呕吐,,经西医抗生素、止呕药等治疗,呕吐止,但仍恶心,胃痛阵发,伴头昏重、嘈杂、嗳气频、口干口臭、纳差、心烦少寐,大便溏,舌暗红苔厚腻,脉濡数。
既往史:慢性胃炎病史2年余。
辅助检查:胃镜检查诊为慢性胃炎,胃息肉。
中医诊断:胃脘痛湿热中阻证。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方药:温胆汤加减药物组成:制半夏10 g,陈皮10 g,茯苓10 g,枳壳10 g,旋覆花10 g,竹茹6 g,白术10 g,连翘20 g,炒莱菔子15 g,鸡内金10 g,薏苡仁30 g,代赭石30 g(先煎),生甘草10 g,生姜3片,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服。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茵陈柴胡汤治胃病病案一:患者李某(2007年7月8日就诊),男,45岁,胃胀,嗝逆,两胁胀,胃烧灼,口苦,反酸,脉弦,舌白苔腻黄,胃镜查萎缩性胃炎伴糜烂。
局部隆起,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本人嗜辛辣、烟酒。
曾于综合医院住院一月未见好转。
证系肝胆湿热,湿热伤胃,用基础方加丹皮20克、知母20克、生地20克、吴茱萸15克、黄连10克、龙胆草10克。
服五剂,再诊,好转。
以此方服药两月略见好转。
另以此方为丸,继服半年而愈,胃镜复查已恢复正常,幽门螺旋杆菌转阴。
病案二:患者王某,女,52岁。
胃胀,胁满,胃痛,烧灼,反酸,胃畏冷,饮食即痛,遇寒亦痛,脉弦,舌白苔腻,舌根微黄。
胃镜检查: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十二指肠炎。
根据脉证,该患为寒热错杂证,因西医门诊治疗无效,前来就诊。
该病较为复杂,易造成医者辨证障碍,注意临床寒热错杂为其要点,方药用基础方加丹皮20克、知母20克、生地20克、吴茱萸15克、黄连10克、高良姜15克,连服中药三十剂,痊愈。
病案三:患者陈某,男,45岁,出租车司机,患胃胀、痛已数年,久治不愈。
查胃镜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病由长年饮食不周所致,脉沉,舌淡,苔白。
病由饥饿,饮食无度所致。
方用基础方加高良姜15克、党参20克、白术15克、陈皮15克。
服二十余剂痊愈。
综上所述,余近十年收治胃病均为多方求治不效者,以疏肝利胆养胃未有不效者,三例患者各代表一型,一为肝胆湿热型;二为寒热错杂型;三为寒湿及虚寒型,有代表性,尚有瘀血型、气虚型、反流型等,可根据病情加减药味,本文要旨在基础方和前三个证型,此文为余近10年治胃心得,医患受益匪浅矣。
按语胃炎为常见多发疾病,近年,因为检查手段“纤维胃镜”普及和设备先进,诊断准确分类清晰、并认定为幽门螺旋杄菌为致病之因,因之,西医治疗多以抗生素为首选配以诸类胃病西药,每有诸多不效者伴有难耐副作用。
廖志峰治疗胃气不降经验总结胃气不降见于消化系统多种疾病中,表现为嗳气、呃递、上腹胀、便秘、反酸、口苦、胃脘痞闷、胀痛等。
目前临床治疗多以消导理气,化积导滞等法。
廖志峰名中医经数十年经验积累,总结了一些系统性的经验,汇总如下:1化滞降胃法:此法适用于饮食积滞引起的嗳腐吞酸、胃痛、胃胀、拒按、恶心、呕吐等,舌苔厚腻,脉滑。
常用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及木香槟榔丸加减。
胃为水谷之海,脾为运化之枢,脾胃为病,胃少受纳,脾不健运,“食不消,脾不磨”,致饮食积滞,常加消导之品炒莱菔子、焦山楂,该症可见于脾胃气虚、胃阴虚、肝胃不和、肝脾失调等证型中。
2通腑降胃法:便秘,腑气不行,中焦郁结,胃气不降而上逆。
胃宜降则和,腑以通为补。
常用火麻仁、郁里仁、瓜篓仁、杏仁、桃仁、丹参等,润肠通下,使腑气下行,地道通畅,而降上逆之气。
大便秘结者,以大黄通腑导滞。
3调肝降胃法:又分舒肝降胃和清肝降胃法。
肝气犯胃,胃失和降,浊气上逆,则见嗳气呕逆。
临证指南医案云: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
临床症状在胃,实病根在肝,故:治肝可以安胃。
肝与脾胃同居中焦,肝调畅气机,促进脾胃运化,脾胃气机得以升降,疏肝、柔肝、平肝可降胃气。
以柴胡舒肝散、四逆散、逍遥丸加减。
又见胆胃郁热,邪热袭胆,胆失泄降,致胃失通降,脾随肝升,胃随胆降,治疗宜黄连温胆汤加消导之品清胆热以降胃气。
4升清降浊法:脾升胃降合为后天之本,脾胃受损,清阳不升,以致提摄无力,内脏下垂,脾虚运化无权,胃中水谷停滞不化,胃失和降气机壅滞。
单纯补益升提则可能加重胃气上逆,如用疏理,则可能加重中气下陷。
故补益升提与疏理并用,清气升则浊气降,痛胀自除。
常用补中益气汤加枳壳、大腹皮以升提疏理并用。
气虚甚,少用附片、干姜少火生气。
5辛开苦降法:患者胃脘痞闷、嗳气等,既有口干、苔黄、小便热等热象,又有畏寒怕冷,渴喜热饮等寒象,属上热下寒,以乌梅丸加理气消导之品可也。
又有胃脘胀满,喜嗳喜按,得温痛减,便溏,又见舌红苔黄,多为寒热错杂。
沈舒文,全国名老中医,教授,着名中医消化病专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30余载,学验俱丰,对脾胃病的治疗有独特风格和经验;本期介绍其运用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食道炎、胃寒经验;一、半夏黄连配枳实,消痞散结治痞满;痞满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半夏配黄连是张仲景半夏泻心汤的核心配伍组药,体现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的配伍组方治疗思想;金元时期李东垣兰室秘藏中的枳实消痞丸是在半夏泻心汤、枳术丸的基础上取其核心配伍衍化而来,治疗脾胃虚弱,寒热互结之痞满;沈老其法而不泥其方,抽取辛开苦降,消痞散结之半夏、黄连、枳实,作为配伍组药之核心,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寒热互结,脾胃气滞之胃脘痞满;若病发于脾胃气虚,而见胃脘痞满,不思饮食,倦怠乏力,常配人香砂六君子汤;典型病例:刘某某,女,42岁;胃脘痞满,伴疼痛5年余,近3年来逐渐加重,困倦乏力,不思饮食,嗳气,排便不畅,在当地医院胃镜检查报告:中度萎缩性胃炎;病理报告:伴中度肠上皮化生;舌质暗红,苔厚腻微黄,脉沉细弦;中医诊断:胃痞,证属寒热互结,脾虚胃滞;治疗予以消痞散结,健脾行气之剂;处方:法半夏、佛手各10克,黄连6克,枳实、党参、白术、刺猬皮、生牡蛎、枸橘各 15克,穿山甲5克研末冲服,半枝莲 30克,炙甘草4克;患者服药14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再以上方化裁调治3个月,症状完全消失;半年后胃镜检查报告: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检报告:慢性萎缩性胃炎;二、小陷胸汤配苏梗,开结降气治食道炎;沈老认为,反流性食道炎若胸骨后不适,胃脘痞满,反流,口苦,为痰热互结,胃气逆阻为患,用张仲景小陷胸汤半夏、黄连、瓜蒌配苏梗形成配伍组药开痰结、降胃气治疗;其中半夏与黄连配伍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润降,得半夏;黄连清热开结化痰,配苏梗宽胸润降胃气;若胸骨后有灼热感,口干不欲饮,为胃阴不足,此组药配自拟滋胃汤太子参、麦冬、石斛以润为降,反酸配刺猬皮制酸和胃;典型病例:李某某,男,62岁;患者近两月逐渐出现胸骨后不适,偶有灼痛,泛酸,呃逆,伴咯痰黏稠,咯之不爽,口苦,舌红苔黄稍腻,脉滑;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B级;中医辨证为痰热结胸,胃气逆阻;治以辛开苦降,清化痰热,润降胃气;处方:法半夏、瓜蒌、浙贝母、桔梗、苏梗、佛手各10克,黄连、旋覆花各6 克,刺猬皮15克,炙甘草5克;7剂,水煎分早、晚服;二诊:胸骨后灼痛较前好转,但食入后反酸,呃逆,胃脘疼痛,咯黏痰,咯之不利,夜间休息差,舌淡红,苔黄少,脉缓; 中医证属痰热,气血不畅兼阴虚,治以清化痰热,滋阴润降,行气活血;处方:法半夏、蒲黄、佛手、麦冬、瓜蒌、五灵脂各 10克,太子参20克,石斛12克,苏梗8 克,刺猬皮15克,黄连、炙甘草各6克; 14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温服;三诊:患者症状基本消失,舌稍红, 苔薄白,脉沉细;再服二诊方加减调治1 月,症状完全消失;复查胃镜刀;:食管黏膜未见异常;三、良附丸配炙黄芪饴糖,温中补虚治胃寒;良附丸出自于良方集腋,由高良姜、香附组成,高良姜温胃散寒止痛,香附理气活血止痛,两者相伍共具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作用,用于治疗寒凝气滞之脘腹冷痛;炙黄芪、饴糖,取黄芪建中汤甘温补中,缓急止痛主要配伍之效;四者相伍形成配伍组药,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寒凝气滞之胃脘冷痛,泛吐清水,舌淡苔白滑,脉沉迟;若消化性溃疡属脾胃虚寒者,加桂枝10克,白芍15克,为黄芪建中汤核心配伍,温健中宫之气,和营卫;泛吐清水甚,加白术15克健脾气, 益智仁12克摄脾涎;典型病例:刘某某,男,49岁;患者 5年前渐觉胃脘疼痛胀闷不适,曾在西安市某医院做胃镜,诊断为胃溃疡;经多家医院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症状时轻时重;近日感胃脘喜温喜按,胀闷冷痛,畏寒肢冷,食欲极差,不食不饥,体重日减,乏困无力,强食过多则口吐清水涎沫,大便稀溏,舌胖有齿痕,质暗,苔白, 脉沉细;临床诊断:胃溃疡;中医辨证:中阳不足,寒凝气滞;治法:温补中气,散寒开胃;处方:炙黄芪20克,党参、刺猬皮、白芍各15克,饴糖30克烊化,高良姜、肉豆蔻、香附、檀香各10克,鸡内金12克,砂仁后下、桂枝、炙甘草各5 克;14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服药后,患者胃脘偶有隐痛,胀满不适,嗳气,纳食增加,但食量未及病前,舌质淡,苔白,脉沉弦缓;治法:温益中阳,健脾和胃;处方:炙黄芪30克,高良姜12克,香附、旋覆花各8克,饴糖 30克烊化,白术、刺猬皮、木瓜、枸橘各15克,佛手10克,白蔻仁、炙甘草各 5克;14剂,水煎早晚服;三诊:患者服药后,除饮食过饱后偶发胃脘胀满外,余无不适,纳食恢复正常,精神好转;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胃镜报告:浅表性胃炎轻度;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治胃病十方慢性浅表性胃炎饮食保养饮食上调养总原则:无刺激性,含低纤维质,易于消化,具有充足营养的饮食;少食多餐;进餐时要放松,保持心境高兴;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发多与饮食因素有关,如持久饮用烈性酒、浓茶、咖啡、过量的辣椒调味品和摄取过咸、过酸与过粗糙的食物重复刺激胃粘膜;更紧张的另有不公道的饮食风俗、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或由于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长时间缺乏使胃粘膜变性;主要浮现是上腹饱闷感或疼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烧亲信胀等症状;鉴于饮食对浅表性胃炎的致病有关,以是饮食调治对治疗浅表性胃炎有侧重要的意义;1.避免吃各种刺激性食物如烈性酒、浓缩咖啡、生蒜芥末等对胃粘膜有损伤的食物,同时避免吃过硬、过酸、过辣、过冷、过热和过度粗糙的食物;可选用易于消化食物并注重罕用油炸、油煎等烹饪办法;食物宜平淡软烂;2.增添营养、注意选择营养代价高的蛋白质食品和维生素丰硕的软食,如牛奶、豆腐、胡萝卜和一些发酵的食品,食物要细嚼慢咽;3.饮食要有规律,守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养成杰出的饮食习惯,减轻胃部承担;三次正餐食量较少可于餐间准时加餐;留意食物搭配,最好有干有稀,有蛋白质食物也有少许主食;慢性浅表性胃炎保健小处方1、糊口有规律,表情悲观,戒烟忌酒,切勿暴饮暴食或饥饱不均;2、少食多餐,避免难消化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如咖啡、辛辣之物;3、有胃闷胀、泛酸、嗳气者,宜用吗丁啉或胃复安,饭前半小时服用;4、有胃部胀痛者,可用解疼剂或其他有止痛作用的胃药;5、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有少少数人恶变胃癌,是以每一年须举行一次胃镜复查;慢性胃炎是胃粘膜上皮遭到各种致病因子的反复侵袭而引起的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由于粘膜的再生改革,最后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病因病机、西医熟悉病因一般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免疫因素为主要因素;饮酒、饮食不节、精神因素、可致胃粘膜损伤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及胆汁反流等为其诱发因素;病理浅表性胃炎的炎症限于胃小凸和粘膜固有膜的表层,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增生及固有的膜细胞浸润,引起粘膜充血、水肿、排泄;多发于胃窦,偶然有大批糜烂及出血,部分患者在胃窦有较多的糜烂灶,或伴疣壮突出,称慢性糜烂性或疣状胃炎;萎缩性胃炎,炎症深化粘膜固有膜,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使粘膜层变薄,粘膜皱襞平展,甚或消失,常伴随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部分患者幽门括约肌功能平衡,使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胃,因为该内容物有胆汁的返流,而引发胆汁返流性胃炎;慢性胃炎多合并胆结石或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熟悉脾胃衰弱为其内涵因素,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劳劳过度为其引发因素;饮食不节,积滞不化,郁遏气机;忧思末路怒,肝失疏泄,气滞胃腕;过度辛勤则耗耗伤气血,过度安闲则气机不舒;脾胃素虚,加上以上诸因素致气机不顺畅,郁滞胃脘,起落变态是本病的根本病机;症状辨证缓性胃炎年夜多无较着症状,部门患者呈现上背饱胀没有适、胃脘隐痛、喧闹嗳气、厌食恶古道热肠等;普通胃体胃炎可睹厌食、体重加沉,或伴血虚;胃窦胃炎或陪胆结石,特别是胆汁返流较多者,可引发慢性腐败而出现明明痛苦悲伤、喧闹、炽热等,严峻时可泛起小量上消化讲出血,如呕血、乌便等;慢性胃炎在中医书本中多属胃痛、痞满、嗳气、嘈杂等范畴;本人经多年索求,归纳出脾胃虚弱、睥虚积滞、胃气上逆、肝胃不和等证型,可归并肝胆火胜、肠腑湿热等;中医治疗以健睥消积、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主;以枳实消痞丸为主加减枳实消痞丸系金元时期明医李东垣所创,"治心下虚痞,恶食懒倦,开胃进食;"原方为丸剂,我经多年摸索,用本方加减做汤或浓缩加工做丸散剂,治疗慢性胃炎,效果很好;枳实10-12g、黄连10-20g、生姜6g、半夏10g、厚朴10-15g、人参10-20g、炙甘草6g、白术10-15g、茯苓10g、麦芽15g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见胃痛、胃胀、痞满、嗳气、嘈杂、泛酸、恶心、食欲欠安等症状者均可用本方辨证加减治疗;虚寒者,减黄连加砂仁、吴茱萸;肝胃反面者,合柴胡疏肝散;怒火犯胃者,合金铃子散加黄芩;胃气上顺较着者,加苏梗,肝胆火甚者,加柴胡、黄芩;肠腑湿热者,加木香;用量可按寒热真假删减;保健常识1公道饮食,以防积滞伤及脾胃;2戒烟酒,忌过食辛辣,以免对胃粘膜的反复刺激;3连结表情愉快,以避免情志刺激;4劳逸结合,以调和胃肠功能;病历举例张学伍,男,35岁,因胃脘胀痛,嘈杂于2003年3月8日救治;自述患慢性胃炎10余年,时轻时重,此次复收并加重4月余,多方治疗无效;现觉胃脘胀痛显明,食后减轻,伴嘈杂嗳气,轻度恶心,大便秘结,疲惫气短;胃镜提醒:胃体部粘膜红白相间,以红相为主;胃窦部粘膜充血、水肿,可见糜烂和渗出;查:患者瘦削,面色无华;中上腹压痛;舌苔厚稍黄,脉沉稍弦;西医诊断:慢性浅表糜烂性胃炎;中医辨证:脾虚积滞、胃气上逆;中医治疗:健脾消积,和胃降逆;处方:枳实肤炒12g、黄连吴茱萸水炒12g、生姜6g、半夏姜炙10g、薄朴姜炙10g、人参10g、炙甘草6g、白术土炒15g、茯苓10g、炒麦芽15g、苏梗12g、黄芩8g、瓜蒌12g、陈皮10g6剂,每日1剂,水煎服;嘱:戒烟酒,忌辛辣;二诊:2003年3月14日,自述胃脘胀痛减轻,食欲好转;原方加砂仁8g,减黄连4g,连服18剂;三诊:2003年4月6日,自述胃脘胀痛、嘈杂嗳气基本消失,恶心消失,精神食纳好转;本方增减服2月余,诸症消失,精神食纳转佳;随访2年正常;许红容,男,46岁,内受古乌海市人,5005年8月8日,因慢性胃炎、胆囊炎复发,胃脘胀痛网上述诊;患者慢性胃炎、胆囊炎、胆结石反复发作12年,时轻时重;本次1月前复发,多方治疗不见好转,现觉胃脘灼热,胀痛明显,痛及胸胁,伴厌食恶心,嘈杂嗳气,心烦头昏,便秘尿黄,口干口苦,舌苔厚腻而黄;胃镜提醒:慢性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辨证:肝胃不和,合并肝胆湿热;中治疗疗:疏肝和胃,清利湿热;以枳实消痞合柴胡疏肝散为主:枳实肤炒12g、黄连10g、生姜6g、半夏姜炙10g、厚朴姜炙10g、党参10g、炙甘草6g、白术土炒15g、茯苓10g、炒麦芽15g、柴胡12g、枳壳10g、白芍10g、川芎8g、香附15g、黄芩10g、瓜蒌12g6剂,每日1剂,水煎服;嘱:戒烟酒,忌辛辣;二诊,2005年8月15日,诸症减轻,胃脘灼热及心烦头昏基本消失,口苦基本消失,食纳较前好转;原方去黄芩,照原法再服6剂;三诊:2005年8月22日,胸胁疼痛、嗳气、嘈杂及恶心消逝,口苦消逝;胃脘胀痛大减,饮食转佳;枳实消痞精选,部分稀释,加工散剂900g,每次10g,每日2次,中断服用远2月,诸症消失;2.腐败性胃炎食疗一慢性胃炎的饮食治疗1.注重食器具有营养的食物;多吃些高卵白食物及高维生素食物,包管机体的种种营养素足够,避免贫血和营养不良,对贫血和营养不良者,应在饮食中增添富露蛋白量和血红素铁的食物,如肥肉、鸡、鱼、肝、腰等内净;高维生素的食物有深色的新颖蔬菜及生果,如绿叶蔬菜、西红柿、茄子、红枣等;每餐最好吃2--3个新颖山查,以刺激胃液的分泌;2.注意食用酸碱均衡;当胃酸分泌过量时,可喝牛奶、豆乳、吃馒头或面包以中和胃酸,当胃酸分泌减少时,可用浓缩的肉汤、鸡汤、带酸味的生果或果汁,以刺激胃液的分泌,帮忙消化,要避免引起腹部胀气和含纤维较多的食物,如豆类、豆成品、蔗糖、芹菜、韭菜等;当得了萎缩性胃炎时,宜饮酸奶,因酸奶中的磷脂类物资会牢牢地吸附在胃壁上,对胃粘膜起保护作用,使已受伤的胃粘膜获得修复,酸奶中独有的成分乳糖分解代谢所产生的乳酸和葡萄糖醛酸能增加胃内的酸度,抑制有害菌剖析蛋白质产生毒素,同时使胃免遭毒素的腐蚀,有利于胃炎的治疗和恢复;3.当口服抗菌素治疗某些炎症性徐病时,应同时饮用酸奶,即弥补了营养,又避免了抗菌素对人体产生的副作用,由于酸奶中含有大量的活性杆菌,可使抗菌素药物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征象从头取得均衡,同时回护了胃粘膜;二胃痛的中医饮食治疗胃痛,中医称为胃脘痛,属于消化体系疾病;引起胃脘痛的主要缘故原由有:病邪犯胃,感受外寒;过食生冷或肥甘美味,或暴饮暴食等;忧思愤怒,气郁伤肝,肝失疏泄,气逆犯胃;再者是饮食、劳倦等因素久伤脾胃,导致中气不足、脾胃虚寒;中医按"辨证施治"的原则,对分歧病症治法各别,可根据病情选方治疗;1.取鲜姜3--5片,红糖适量,以滚蛋水沏泡,趁热饮服,服后取微汗;适用于冷气犯胃的胃痛;2.用大葱3--4段,死姜3--5片,黑胡椒里适当,以开火冲泡;或于水上煮葱、姜半晌,服时可减少许食盐调味,再放胡椒面,趁热饮汤;合用于果感触感染冷凉的胃痛;3.取粳米100克,牛肉松25克或别的肉松;将粳米用常法煮粥,到场肉紧调匀,趁热用食;适用于脾胃虚寒而至的胃痛;三急性胃肠炎的中医饮食治疗急性胃肠炎是胃肠粘膜的急性炎症;多发于夏春季候;以上吐下泻、脘腹疼痛为重要临床症状;在中医属于呕吐、泄泻范畴,中医以为本病的产生,系受寒湿之邪或贪凉感觉寒湿,过食生冷肥腻,乃至毁伤脾胃,运化变态而致病;1.取鲜藕1000--1500克洗净,开水烫后捣碎取汁,用开水冲服,天天2次服完;或用去节鲜藕500克,生姜50克,洗净剁碎,用消毒纱布绞取汁液,用开水冲服;2.用粳米60克,砂仁细末5克,将粳米加水煮粥,待熟后调入砂仁末,再煮沸1--2开后便可,日夕服用;3.取鲜土豆100克,生姜10克,榨汁,加鲜橘子汁30毫升调匀,将杯放热水中烫温,每日服30毫升;4.用玉米芯750克,黄柏6克,干姜6克,共研细末,每日3次,每次3克,温开水送服;5.取绿茶、干姜丝各3克,沸水冲泡,加盖浸30分钟,代茶频饮,每日数次;6.用白豆60克,略炒研粉,藿香叶60克,晒干为末,夹杂为散;每次10克,每日4--5次,姜汤收下;7.与车前子30克,纱布包,加水500毫升,煎余300毫降,来渣,加粳米密饭汤,分2次温服;8.用葱白适量,捣碎炒熟,放肚脐部位,用胶布固定暖脐;每日1--2次,连用很多天;慢性胃炎是胃粘膜上皮遭到各种致病因子的反复侵袭而引起的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由于粘膜的再生革新,末了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病因病机、西医熟悉病因一般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免疫因素为首要因素;饮酒、饮食不节、精神因素、可致胃粘膜损伤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及胆汁反流等为其引发因素;病理浅表性胃炎的炎症限于胃小凹和粘膜固有膜的表层,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增生及固有的膜细胞浸润,引起粘膜充血、水肿、渗出;多发于胃窦,有时有少量糜烂及出血,部分患者在胃窦有较多的糜烂灶,或伴疣壮突出,称慢性糜烂性或疣状胃炎;萎缩性胃炎,炎症深切粘膜固有膜,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使粘膜层变薄,粘膜皱襞平展,甚或消散,常伴随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部份患者幽门括约肌功能掉调,使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胃,因为该内容物有胆汁的返流,而引起胆汁返流性胃炎;慢性胃炎多归并胆结石或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认识脾胃虚弱为其内涵因素,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劳逸过度为其诱发因素;饮食不节,积滞不化,郁遏气机;忧思愤怒,肝掉疏鼓,气滞胃腕;过度辛勤则耗耗伤气血,过分安闲则气机不舒;脾胃素虚,加上以上诸因素致气机不畅,郁滞胃脘,起落正常是本病的基本病机;症状辨证慢性胃炎大多无显着症状,部份患者出现上腹饱胀不适、胃脘隐痛、嘈杂嗳气、厌食恶心等;一样平常胃体胃炎可见厌食、体重减轻,或伴贫血;胃窦胃炎或伴胆结石,特别是胆汁返流较多者,可惹起急性糜烂而出现显着疼痛、嘈杂、炽热等,宽重时可出现小量上消化道出血,如呕血、黑便等;慢性胃炎正在中医册本中多属胃痛、痞谦、嗳气、嘈纯等范围;本人经多年摸索,归纳出脾胃健壮、睥虚积滞、胃气上逆、肝胃不和等证型,可兼并肝胆火胜、肠腑湿热等;中医治疗以健睥消积、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主;以枳实消痞丸为主加减枳实消痞丸系金元时期明医李东垣所创,"治心下虚痞,恶食懒倦,开胃进食;"原方为丸剂,我经多年探究,用本方加减做汤或浓缩加工做丸散剂,治疗慢性胃炎,结果很好;枳实黄连生姜人参炙甘草茯苓麦芽等10余味中药用量、加减和煎服法:视病情轻重、病程是非、个别差别和辨证成果而定;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见胃痛、胃胀、痞满、嗳气、嘈杂、泛酸、恶心、食欲欠安等症状者都可用本方辨证加减治疗;虚寒者,减黄连加砂仁、吴茱萸;肝胃不和者,合柴胡疏肝散;怒气犯胃者,合金铃子散加黄芩;胃气上逆显着者,加苏梗,肝胆火甚者,加柴胡、黄芩;肠腑湿热者,加木香;用量可按寒热虚实增减;保健知识1合理饮食,以防积滞伤及脾胃;2戒烟酒,忌过食辛辣,以免对胃粘膜的反复刺激;3保持心情愉快,免得情志刺激;4劳逸结合,以调和胃肠功能;慢性胃炎的治疗一临床浮现慢性胃炎的病程迁延,部分患者可无任何临床显露,但大多数可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分外是胆汁反流存在时,常显示为连续性上中脘部疼痛,可于进食后当即出现,可伴有胆汁性呕吐和食道炎的体现;胃体胃炎和胃窦胃炎可有不同的临床特性;胃体胃炎一般消化道症状较少,有时可出现明显厌食、体重减轻,可伴有贫血多系缺铁性贫血,在我国唯一少数发生恶性贫血;胃窦胃炎的胃肠道症状较明显,有时颇似消化性溃疡,可有反复小量上消化道出血,以至出现呕血,系胃粘膜屏障蒙受损坏而发生急性糜烂所致;慢性胃炎多无显着体征,有时可出现上腹部轻度压痛;舌质、舌乳头萎缩、贫血、消瘦等施展阐发;二辨证分型1.肝胃气滞型胃脘胀痛,饱闷不适,食后尤甚;痛无定处,胃痛连胁,热气频做,矢气较舒,或有恶心吐逆、泛酸;苔白薄,脉沉弦等;治宜舒肝和中、和谐胃气为主;2.胃热阴虚型脘痛固执,胃中有灼热感,疼痛多无规律性,但夜间和空肚为多,得食较缓;口干而苦,颧赤,心烦易喜,脉弦细而数等;治宜疏肝泄热、养阴清热为主;3.脾胃虚寒型胃皖部隐约作痛,喜温喜按,食欲消退,饭后饱胀,消瘦,面色无华,神疲倦力,手足不温,舌浓,苔白,脉沉细有力等;治宜健脾益气、温中和胃为主;4.湿热型上腹痛、刺痛或绞痛,拒按,口臭,大便于结或溏,舌质红,苔黄而腻、脉弦数;治宜健脾清热化湿;三食物疗法1.肝胃气滞型1生姜橘皮煎中国食疗学:生姜、橘子皮各20g,水煎,每日2-3次;2砂仁木香冲剂民间验方:砂仁5g,木香1g,藕粉、白糖适量;制法:将砂仁、木香研成面,和藕粉搅匀;食法:加白糖冲服,每日二次;3党参20g,柴胡6g,陈皮3g,黄米大米炒至焦黄50g;用法:上药加水4碗煎至一碗半,代茶饮;隔天一次,连服1-6天;常见疾病饮食疗法4砂仁煮猪肚经验方:猪肚1个,砂仁末10g,胡椒粉、花椒姜、葱、猪油、盐、料酒、味粗各适量;制法:将猪肚洗净,切片放入锅内煮沸,捞去俘沫,下入砂仁末、胡椒粉、葱、姜等调料,煨至汤烂;食法:饮汤食肚;5萝卜丝饼中国食疗学:白萝卜洗净,制成丝,用素油煽炒五成熟,加肉末,调匀为馅备用;面粉适量,加水揉拌,合面团稍软,成片,挖夹萝卜丝馅,烙成小饼,每日吃1-2个小饼,每日3次;2.胃热阴虚型1麦冬茶中国食疗学:麦冬、党参、北沙参、玉竹、天花粉各9g;将上药共研成粗末;当茶饮,每服1剂,每日1次;2番茄汁半杯,山渣汁一盅,混匀服下;一日2-3次;经验方3石斛12g,玉竹9g,大枣5枚,粳米60g;石斛、玉竹煎汤后去渣,入大枣、粳米煮粥食,天天1剂,连服7-8天;平易近间验方3.脾胃虚寒型1每次可用鲜牛奶150-200ml,生姜汁一汤勺,白糖少量,放瓦盅内,隔水炖服;民间验方2白胡椒15g,猪肚1个;用法:将胡椒略打坏,放入治净的猪肚内,并留少量的水份,然背面尾用线扎紧,放沙锅内慢火炖至烂熟,调味服食;隔2-3天服一次,连服3-5次;常见病饮食疗法3猪肚粥养生益寿百科辞典:猪肚500g,洗净,加水煮七成熟,捞出,切成细丝备用,再以大米、猪肚丝各100g,猪肚汤适量,煮成粥;可加葱姜、五味调料;常常食用,可治脾、胃虚寒症;4木瓜500g,生姜30g,米醋500g;用法:共放瓦锅中加水煮汤,分2-3次吃完;2-3天1剂,可常服食;经验方4.湿热型1薏米、白扁豆煎剂中国食疗学:薏米30g,白扁豆30g,佛手9g,山药30g;将上述各味洗净,加水煎;每日1剂,连服7-10天;2赤小豆山药粥摄生益寿百科辞典:赤小豆50g,生山药陈者良30g,白糖适量;用法:先煮赤小豆至半熟后,放进山药去皮切片煮至成粥,加糖,朝起作早饭食用;3海蜇大枣膏摄生益寿百科辞典:海蜇500g,大枣500g,红糖250g;制法:将大枣、海蜇洗净,加红糖水共煎成膏状备食;逐日2次,每次服1匙;4红萝卜粳米粥养生益寿百科辞典:红萝卜25g,水马蹄250g,粳米60g,陈皮9g;制法:先将萝卜和马蹄洗净,煮熟,再参加粳米和陈皮,煮粥食;每日1剂,迟早食;四药酒疗法1.肝胃气滞型1胡桃青果皮60g,侵入250ml烧酒中,密闭7-10日后用,每次3-5ml;2乌稍蛇或蝮蛇,用高梁酒或米酒浸一年以上,根据各入酒量每次约饮10-30ml摆布,每日2次;2.胃热阴虚型甘蔗汁和葡萄糖各1盅,混淆服,每日日夕各一次;民间验方3.脾胃虚寒型喷鼻菜汁1000g,葡萄酒500ml;用法:将喷鼻菜浸进酒中,3往后,往叶,喝酒,痛时服15ml;官方验圆 4.湿热型蒲公英全草25g,水煎服,逐日1剂,分早、中、早3次,每次加米酒一汤勺,连服7-10日为一疗程;平易近间验方五茶疗法1.肝胃气滞型1二绿茶江西中医药:绿萼梅6g,绿茶6g;上二味,沸水冲泡5分钟即可;每日1剂,不拘时温服,具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功;2玫瑰佛手茶食疗本草学:玫瑰花6g,佛手10g,上二味,沸水冲泡5分钟即可,代茶饮;每日1剂,不拘时温服,具有理气解郁,和胃止痛之功;2.胃热阴虚型徐长卿、北沙参、当归各3g,黄蔑,乌梅肉、生甘草、红茶各;上药共研为粗末,滚水冲泡;食法:代茶频饮,每日1剂,连服三个月为一疗程;3.脾胃虚寒型茶叶6g,老姜10g,水煎服;每日1剂;履历方4.湿热型茶叶、白沙糖各250g;用法:上二味加水适量,煮数沸,候冷沉淀去渣,贮于干净的容器中加盖,于枯燥区储藏;经6-12往后,若色如陈酒,结面如罗皮,便可服用;若已结面,则只要7-14日,便可饮服;用法:每日2次,早、晚将上茶蒸熟后各服1调羹;具有和中化湿清热,消炎敛溃之功。
中医治胃气不降一例
――便秘、腹满、胸闷、头目眩晕
患者便秘、腹满、胸闷、头目眩晕日久。
患者常感脘腹部胀闷不舒,饮食减少,稍微增多则胀满加重,嗳气频频,时有恶心、呕逆。
之后又觉胸部满闷,两胁胀痛,心中时觉烦热,呼吸气粗而不顺畅。并觉时常有气自小腹上
冲于胸脘。又出现头晕目眩、耳鸣、头脑发胀,面目时潮红,烦躁易怒,口苦,舌胀。每于
生气、上火后诸症加重。
视其身体发胖,形气俱实,舌红胖苔白黄而厚,面目虚浮状,脉象弦而有力。
以往治疗用药情况:因为大便干燥,曾用过清宁丸、番泻叶、果导、蜂蜜等,也曾用过开塞
露。以上诸药,用后则大便即通,过后仍然秘结。因胸脘痞满,腹部胀闷,曾服过紫蔻丸、
疏肝丸、宽胸顺气丸、木香顺气丸、保和丸等理气开郁之品,服后胸腹暂舒,不用药则胀闷
依然。因头目眩晕,上焦有火,曾用过上清丸、清眩丸、龙胆泻肝丸等,药后火热稍清,停
药则仍然如前。并用过行气开郁,通便清火之汤药数剂,其作用大抵如前药。
据其症情与服药情况,知其病为胃气不降,导致肺气不清,冲气上逆,肝气郁滞化火,而上
焦有热。遂用降胃安冲,清金疏肝之法。其方:生代赭石细粉30g,生山药30g,半夏15g,
竹茹10g,玄参20g,白芍20g,寸冬15g,当归15g,牛膝15g,生麦芽15g,茵陈10g。水
煎每日1剂,3次服。
3剂后,觉上逆之气渐少,大便稍通,胀闷略舒,头目眩晕也轻。又于前方中加柏仁15g,
代赭细粉每次冲服5g,其余煎服。3剂后,大便畅通,日行1次,腹满胸闷也大有好转,已
不觉呕逆、恶心;头目也觉清爽。又3剂后,诸证皆乎。后用脑立清善后。
辨证思路
在临床中,患者经常出现大便秘结,或三五日1行,或七八日1解,便时干涩困难,同时伴
有腹部胀满,胸脘满闷,烦热,经常嗳气,呕逆,饮食减少,或两胁胀痛,或呼吸不顺畅而
气粗,渐渐出现头晕目眩、耳鸣,或头部胀痛者,并不少见。高龄者尤多。其大便秘结难行,
或用泻下药,或用润肠药,虽可暂通,而过后更甚;其胸腹胀满,饮食少思,嗳气、呕逆,
极似气机郁滞,食积不消,但施以行气消导之品,药后稍舒而药停依旧;其头目眩晕耳鸣口
苦,似为上焦有热,用清热泻火之品而疗效不能持续者,皆可考虑为本证。
因大便秘结,在用泻下药与润肠药后而效果不能持续者,说明其证非为热结或肠燥。若系热
结便秘,当用苦寒泻下之品后,随着大便之通利而热邪自去,热邪去而津液不伤,自无再秘
之理。如属肠燥津亏便秘,用滋阴润肠之品而大便滑润后,说明阴液渐复。而此证初用虽通
而停后无效,其秘结既非热结,又非肠燥。
其胸腹胀满,胁肋不舒、嗳气、呕逆等,用行气开郁消导之剂,疏而又滞者,说明其证非气
郁食积可知,且其并无饮食自倍之因,即或少食或不食,而诸症并不减轻。其头目眩晕、耳
鸣、口苦等,如为上焦有热,服清热泄火之品当火热渐除,头目自然清爽。而此证则不然,
服药则清,药过则否。何处之火热,如此难除?且去而又至,其宋何易?其火伏于何处?
凡此种种,皆缘于胃气不降,诸脏腑之气升多降少,渐渐郁滞化火而然。故选用沉重降下之
品,使胃气降而胃用复,则诸上逆之气皆得顺降,而脏腑之气机渐可复常,大便自然通润,
而胀满、痞闷自除,气降则火也降,眩晕、耳鸣、口苦、胸中烦热等症,不用清凉而自去:
胃气下降之机理及所产生的症状
要谈清这一问题,得先从脾胃谈起。脾胃二者,一脏一腑,一阴—阳,相反相成,共同完成
纳受水谷,消导运化,升清降浊之任务,而为人体后天之本,精津气血生化之源。其中脾主
升清,以阳气为主,喜燥而恶湿,喜暖而恶寒。故脾之不升,多由阳气不足,而化寒化湿,
以致清阳不升,水谷之精气下流,从而出现泄泻或便溏,倦怠,少气,肢体困重无力等症。
胃主降浊,以阴液为用,喜润而恶燥,喜凉而恶热。故胃之不降多由阴液不足而化热化燥,
以致浊阴不降,糟粕不得下行,出现便秘、胀满、暖气、呕逆、食少等症。
造成胃气不降之原因很多:有由于禀赋者,来源于先天,自幼即有便秘习惯;有由于饮食者,
或过食辛辣至阴伤多火;或食物过于精细,少食蔬菜、粗糙食物;有由于性情急躁而多怒,
肝胆之火偏升,以致胃气不降者;有由于肺气肃降不行而上逆,影响而致胃气不降;有由于
年龄偏高,肾阴不足而致者,此类患者较多。经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特
别是肾阴不足,收敛摄纳之力渐弱。以致冲脉之气上冲,进而导致胃气不降。盖冲脉起于胞
中,并足少阴肾经之脉挟脐—亡行。如肾阴虚收摄之力弱,则冲气易于上逆。冲脉之气上逆
日久,可引起阳明之气上逆。因冲脉从足阳明经之气街穴出于体表,旁阳明之脉而行。反之
胃气不降也可导致冲气上逆。此患者之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即为冲气上逆之象。
人身之气机,有升有降。大抵肝脾之气宜升,肺胃之气宜降。升降不息,气机周流则脏腑之
气调和而人体康泰无病。若用各种原因造成胃气不降,其初起时有不降,如不愈则经常发作。
时间既久,遂成胃气不降之证。胃气不降,则难于传导下行,引起大肠之气也滞而不畅,遂
成便秘不通。胃肠之气不通于下,则蓄积于中而现痞闷胀满之症。下既不通,必反上行,因
而出现食少、暖气呕逆等症。
胃气不降,可影响肺气之下降,于是出现胸中满闷,呼吸不畅,或胸中烦热。肺胃之气不降,
则肝之疏泄受阻,从而郁滞不疏。且气有余便是火,故出现头晕胀痛、目眩、耳鸣、口苦等
症。也可由于气逆不降,渐致血随气升,气血逆上也可导致吐血衄血等症。
可见,胃气不降之原因,非止—端。胃气不降所导致的结果,也并非只是胃肠本身的病变,
而是由于胃气不降,导致诸脏腑的气机升降失常,升多降少。
治疗原则
胃气不降由多种因素造成,胃气不降又可导致各脏腑气机失调,升多降少。因而在治疗此证
时,既要抓住病证的关键,以降胃气为主,又要适当考虑致病之原因及所导致的后果,辅以
相应的治疗。
从本患者以前的治疗用药可知,如果医生不能对患者各种症状进行综合的、整体的分析处理,
而是把各种症状割裂开来,正如患者所讲述的那样,那么其结果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由于不能对疾病有整体、有机、正确的认识,所以不可能达到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地步,
效果也„—定不会理想。即或有人能识得此证为胃气不降,但由于用药不当,疗效也不会满
意。
根据张锡纯的经验,以赭石为治疗此证的主药。张氏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愚数十
年经验以来,治此证者,不识凡几,知欲治此证非重用赭石不能奏效也。盖赭石对于此证,
其特长有六:其重镇之力能引胃气下行,一也;既能引胃气下行,更能引胃气直达肠中而通
大便,二也;因其饶有重坠之力,兼能镇安冲气使不上冲,三也;能制肝木之横恣,使其气
不上千,四也;更能引浮越之相火下行,而胸膈烦热,头目眩晕自除,五也;其力能降胃通
便,引火下行,而性非寒凉开破,分毫不伤气分,转能有益于血分,六也。是以愚治胃气逆
而不降之证,恒但重用赭石,即能随手奏效也”。此患之治即以赭石为君,辅半夏、竹茹以
增其降胃之功;山药、玄参益肾阴而敛冲气;麦冬滋肺阴而助肃降;归、芍养阴血而柔肝体,
麦芽、茵陈疏肝气而畅肝用;加牛膝引气血下行。如此,则胃、肺、冲气下降而气血下行,
肝气疏达而火郁自散。从而收到大便通,胀满消,头目清的功效。
脑立清是降压药,为何用它治疗此证呢?
脑立清丸是由赭石、半夏、牛膝、磁石、珍珠母、胆汁、冰片、薄荷冰、酒曲等药制成。其
中赭石用量最多,占全方(除酒曲)总量的28%以上。再加半夏、牛膝(皆为本患者之主要药
物)之重占全方的54%多。其他如磁石、珍珠母等,也都是平肝潜阳,重镇降逆之药,对于
诸气逆上者正属对证。虽然脑立清之药物与患者之证情尚不能完全吻合,但从大体上看,也
可算作方证基本相符。在现有的中成药中,也只能以此为首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