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老中医治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经验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3
国医大师张学文运用益胃汤治疗厌食临床经验
益胃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由茯苓、白术、陈皮、半夏、甘草组成。
它有助于调节脾胃
功能,促进食欲和消化。
这个方子可以治疗多种胃肠道问题,包括厌食。
1. 根据不同病情调整剂量
益胃汤的剂量应该根据病情进行调整。
如果病人的厌食程度很轻,可以采用正常剂量。
如果症状较重,可以增加茯苓和白术的剂量。
如果病人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可
以增加陈皮和半夏的剂量。
2. 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
益胃汤可以与其他中药配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如果病人伴有失眠、烦躁等症状,可以加入黄连、黄芩等安神和清热药物。
如果病人伴有体弱多病,可以加入人参、黄芪等
补益药物。
3. 减少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在治疗期间,病人应该尽量减少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腌制、油炸等食物,以免
加重病情。
应该多食用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粥、面条、饼干等。
4. 注意饮食方法
病人在治疗期间应该注意饮食方法,以便更好地吸收营养。
应该慢慢咀嚼食物,避免
吃得太快。
应该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水果、蔬菜等。
综上所述,益胃汤是一种有效治疗厌食的中药方剂。
在临床实践中,张学文国医大师
总结了多年经验,包括根据不同病情调整剂量、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减少刺激性食物的
摄入、注意饮食方法等。
这些经验可以帮助医生治疗厌食,并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脾胃病的10个经验脾胃病常表现为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往往以脾胃虚弱为本,水湿、湿热、瘀血、浊毒为标,且有升降失常、寒热相兼的特点。
现将临床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总结如下。
一、化湿和胃法用于脾胃湿热型,症见脘腹不适,纳呆少食,口淡无味,或口渴而不欲饮,倦怠身重,大便溏薄,苔黄腻,脉濡数。
常见于西医学的慢性胃炎。
治当清热化湿、和胃醒脾。
以三仁汤加减。
方中杏仁苦辛,轻开上焦肺气,气化则湿亦化;砂仁、蔻仁芳香苦辛,行气化湿;薏苡仁甘淡,渗利湿热;半夏、川朴花行气散满,除湿消痞;竹茹、黄芩、浙贝、郁金以清热和胃降逆;炒谷芽、鸡内金化湿积,助运化;木蝴蝶疏肝和胃,其性为升,在众多降药中加之,取其升降有序之意,以符合脾胃升降的特性。
加减:胃痛甚加白芍、甘草;大便不畅加枳壳、生白术;口苦口臭加石斛、石菖蒲、佩兰。
二、利胆和胃法用于胆胃郁热型,症见胃脘不适,灼热吞酸,口苦呕恶,咽喉不适或咽部梅核气,嗳气便干,舌质红,苔白腻,脉弦数。
常见于西医学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胃炎合并胆囊炎或胆石症。
治当利胆和胃、清热降逆,以蒿芩清胆汤加减。
方中青蒿、黄芩、郁金、蒲公英清少阳胆热;竹茹、半夏清胃降逆;碧玉散导胆热下行,又利湿和中;木蝴蝶、川朴花、大腹皮理气和胃运中;生谷芽养阴疏肝利胆。
加减:苔白、热邪不甚去碧玉散,改海金沙;大便干加生白术、枳壳;寐差加青龙齿、首乌藤、合欢皮;泛酸加浙贝、乌贼骨、煅瓦楞子;胆石症加穿山甲、路路通。
三、清热和胃法用于肝胃蕴热型,症见脘腹不适,泛酸嘈杂,嗳气时作,口苦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常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治当清热和胃,以左金丸合海贝散加减。
方中吴茱萸疏肝解郁、降逆止呕,黄连泻心火,两药合用,辛开苦降,一寒一热,共奏清肝泻火、降逆止呕之效;浙贝、乌贼骨、瓦楞子止酸降逆。
加减:胸胁胀痛加延胡索、香附;口干加制玉竹、川石斛;嗳气甚加旋覆花、沉香、代赭石。
四、疏肝和胃法用于肝气犯胃型,症见胃脘胀闷,攻撑作痛,嗳气频作,每因情志刺激痛作或加重,或伴大便不畅,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弦或弦滑。
中医治疗脾胃病经验总结
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如果脾胃不好,就会出现食欲不佳、胃胀、腹泻等情况。
中医认为,脾胃虚弱是引起脾胃病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医治疗脾胃病注重调理脾胃,增强脾胃功能。
以下是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总结:
1. 调理脾胃
中医强调脾胃是人体的中心,治疗脾胃病必须从调理脾胃开始。
常用的药物有六君子汤、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等。
2. 补益脾胃
脾胃虚弱需要补益,中医认为补品中的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枸杞等可以补益脾胃。
常用的方剂有四君子汤、八珍汤、归脾丸等。
3. 清热化湿
湿热内蕴是引起脾胃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需要使用清热化湿的药物来治疗。
常用的方剂有苓桂术甘汤、二陈汤、消渴丸等。
4. 改善饮食
脾胃病患者需要注意饮食,避免过度饮食和过度饥饿、过度冷饮和过度辛辣食物等。
中医认为,应该多吃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蔬菜等。
5. 心理调整
中医认为,情志与脾胃有关,情绪不稳定会导致脾胃失调。
因此,治疗脾胃病还需要进行心理调整,保持心情舒畅、乐观开朗。
总之,中医治疗脾胃病注重调理脾胃、补益脾胃、清热化湿、改善饮食和进行心理调整。
对于脾胃病的患者,需要在中医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国家级名老中医治疗脾胃湿热案例
国家级名老中医治疗脾胃湿热案例
一、病情描述
该患者,男性,年龄50岁,平素有脾胃不佳、易疲乏等症状,最近两
个月感觉口渴欲饮、大便稀溏、头晕目眩、口苦口臭等表现。
就诊于
我们医院消化内科后诊断为脾胃湿热。
二、治疗方案
1. 采用中药治疗,主方包括草果、黄芩、白术、茯苓等,选用滋脾化湿、清热解毒的草药,每日两剂,连续服用两周。
2. 饮食方面,建议少食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食清淡易消化的
食品,如粥类、蒸煮蔬菜等。
3. 通过针灸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早上、下午各
一次,每次30分钟。
三、治疗效果
经过两周的治疗,患者口渴欲饮、大便稀溏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头晕
目眩、口苦口臭等症状也有所减轻。
再次来诊时体检结果也有所改善,说明治疗方案有效。
随后,我们延长了治疗时间,并每周调整用药,
最终患者症状得到了完全缓解。
四、小结
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作为中医传统疗法,具有安全、有效、易于接受
的特点,适合治疗脾胃湿热等慢性疾病。
当然,如果治疗前能够从生活习惯开始调整,如饮食健康、合理运动等,也能够对疾病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
名老中医经验集-俞长荣胃肠病胃肠病方面,俞氏对治疗胃脘久痛、久泻等证有其独到之处。
治胃脘久痛,常用“三证三方”。
三证即根据长期胃脘痛较常出现的症状、体征,分为脾胃虚寒、肝胃不和、寒热虚实夹杂三种证型。
脾胃虚寒由寒凝气滞所致。
症见胃脘隐痛,痞满胀闷,食后更甚,喜按抚或有意识的嗳气,呕吐清水或痰沫,喜进温热性食物,便稀溏日多次,舌淡苔薄白或白腻。
治宜温中散寒,主方为香砂理中汤,血虚加当归,阳虚加附子。
肝胃不和多因肝气郁逆犯胃所致。
症见胃脘隐痛或灼痛不胀,善饥能食,易激动或心情抑郁,睡眠不佳,兼见口苦口干、便秘、舌红苔薄黄或少苔。
主方为一贯煎,痛甚加百合、乌药。
寒热虚实夹杂,大抵有上热下寒或上寒下热,既有虚象又有实象。
主方是半夏泻心汤。
以上“三证三方”,脾胃虚寒胃脘痛用香砂理中为其所熟知,不赘。
肝胃不和胃脘痛用一贯煎,系继承《柳州医话》经验而有所发展。
此方原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的胸胁痛,俞氏根据方中生地、麦冬、沙参兼有养胃阴作用,应用于肝胃阴虚肝气郁滞的胃脘痛,大量实践证明有效。
我们继承俞氏经验并应用于临床,体会此方对慢性胃炎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效果较好。
此方尚用于心悸、失眠、肋间神经痛等。
半夏泻心汤治胃脘痛,是俞氏30年前的一次偶然发现———原治食入即吐,却连胃痛宿疾也治好,嗣后便依据此方各药寒热消补兼施特点,应用于寒热虚实夹杂的胃脘痛。
实践证明,胃脘久痛属寒热虚实夹杂的不少,用半夏泻心汤确有一定疗效,尤其对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伴有炎症存在者效果更好。
近年来国内期刊亦有这方面的临床观察报道,足以佐证本方的治疗作用。
久泻多属脾肾阳虚或脾肾气阴两虚。
俞氏辨证施治不越中医常规,如益火生土、健脾益肾等,而善用金匮肾气丸(改汤)与参苓白术散是其长处。
他认为,泄泻虽有风、寒、湿、火之分,但缠绵不愈导致久泻,此时正气已虚必须扶正,驱邪不是主要的。
脾主运化而司摄纳,肾主二便为封藏之本,故治久泻着重脾肾。
他喜选金匮肾气丸的出发点是,肾为水火之脏,兼司阴阳。
中医治疗脾胃病经验总结
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关键器官,脾主运化,胃主受纳。
脾胃功能失调会导致各种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如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便秘等。
中医治疗脾胃病的方法与西医有所不同,最重要的是调理脾胃功能,使其恢复正常运转。
以下是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总结:
1. 饮食调理
中医强调饮食与健康的密切关系,因此在治疗脾胃病时,饮食调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应遵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的饮食原则,合理搭配食物,养护脾胃。
应少食油腻、刺激性食物,避免过饥过饱,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
2. 药物治疗
中药对脾胃病的治疗非常有效。
例如,香砂六君子汤可用于治疗脾胃气虚型的胃痛、消化不良等病症;苓桂术甘汤可用于治疗脾胃湿热型的胃痛、腹胀等病症;大建中汤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型的恶心、呕吐等病症。
3. 针灸治疗
针灸是中医的传统疗法之一。
通过针灸调理经络,调整脾胃功能,起到治疗脾胃病的作用。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关元、中脘、仲景等。
4.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也是中医治疗脾胃病的方法之一。
可通过按摩腹部、足三里、大椎等穴位,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中医治疗脾胃病注重整体调理,养护身体,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治疗脾胃病时,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手段,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名中医治疗脾胃病经验
脾胃是人体消化系统的关键部位,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身体的免疫力和营养吸收能力。
中医认为,脾胃属于“中焦”,主要功能是
运化水谷精华,将其转化为人体所需的气血精华,同时也是消化、吸收、排泄等重要器官。
然而,由于现代生活方式和不良饮食习惯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脾胃不适的症状,如胃胀、腹痛、食欲不振等,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名中医对于治疗脾胃病有着丰富的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调整饮食习惯。
中医认为,脾胃喜温喜干,不喜寒湿,因此
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过酸、过甜、过咸等刺激性食物。
此外,还应注意规律饮食,避免过度饮食或暴饮暴食。
2. 运用中药调理。
中药对于调理脾胃有着显著的疗效,在中医中,有很多针对脾胃病的经典方剂,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
此外,根据不同的病症和体质,还可以针对性地选用一些单味中草药,如山楂、泽泻、砂仁等。
3. 运用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对于
脾胃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中脘等,可以起到调理脾胃、促进正气的作用。
4. 进行心理疏导。
中医认为,情志与脏腑密切相关,因此在治
疗脾胃病时,也要注意调理情志,缓解焦虑和压力。
可以通过音乐、冥想、放松等方式进行心理疏导,达到舒缓情绪、促进身体健康的效果。
总之,名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十分丰富,需要通过综合调理、个性化治疗等方式,针对不同的病症和体质进行治疗。
同时,还应注重预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对脾胃的伤害。
26个名老中医的祖传秘方专治各种疑难杂症值得永久珍藏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的智慧。
在数千年的实践中,许多名老中医总结出了许多祖传秘方,这些秘方不仅经过长期的验证,而且在各种疑难杂症的治疗上取得了卓越的成果。
以下是我整理的26个名老中医的祖传秘方,这些秘方有助于解决一些常见且顽固的病症,值得我们永久珍藏。
1. 复方黄连素:该秘方由名医李刚研制,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在胃炎、胃溃疡等困扰人们的胃肠问题上有着显著的效果。
2. 姜黄粥:这个秘方是王医师传承的,以姜和黄粥为主要材料,可治疗风湿病和关节炎。
3. 麦门冬汤:该秘方由中医名家韩医师研制,可有效缓解咳嗽和哮喘,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有着良好的疗效。
4. 复方丹参酮注射液:该秘方由著名中医张医师研制,能有效缓解冠心病和心绞痛,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病的治疗领域。
5. 马钱子碱:这个秘方由李医师发现,可治疗乙肝和黄疸。
6. 葛根汤:由名医陈医师研制,可治疗高血压和冠心病。
7. 甘露消症片:这个秘方主要用于治疗糖尿病,并且具有显著的降糖作用。
8. 当归四逆汤:由刘医师研发,对于治疗妇科疾病有着显著疗效,尤其是痛经和月经不调。
9. 华蟾素:由马医师研制,能有效治疗湿疹和过敏性皮炎。
10. 五灵脂:该秘方由名医张医师创新推出,对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和咳嗽痰多有着显著效果。
11. 复方黄连素:这个秘方来源于古代名医张仲景,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和发热。
12. 乳香丸:传承于古代名医葛洪的秘方,对于治疗肺炎和支气管炎有着显著效果。
13. 人丹:古代名医孙思邈开发的秘方,对于调理身体和延年益寿有明显功效。
14. 玄机散:这个秘方由李医师发现,对于肝炎和肝硬化有着良好疗效。
15. 金银花露:名医李东垣的传世秘方,主要用于缓解感冒和咳嗽引起的不适。
16. 丹参片:这个秘方由中医名家赵医师传下来,用于治疗冠心病和心血管疾病。
17. 抱龙散:该秘方由著名中医王医师研制,主要用于治疗胃病和消化不良。
国医名家消化系统疾病效验方一、消化系统疾病国医名家效验方(一)舒胃散国医大师、南通市朱良春中医药研究所所长朱良春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验方——舒胃散【组成】生黄芪90克,莪术50克,潞党参、怀山药、蒲公英、枸杞子各90克,鸡内金、刺猬皮、生蒲黄、五灵脂、徐长卿各60克,炮穿山甲、木蝴蝶、凤凰衣各45克,甘草30克。
【功效】益气消淤,养胃制肝,温脾化湿。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溃疡病。
【制法】共碾成细末,瓶装备用。
【用法】每日3次,每次4克,饭前30分钟服用。
【加减】(1)阴虚者,加北沙参、麦门冬各60克,生白芍90克。
(2)偏阳虚者,加高良姜、炒白术各60克,荜茇30克。
【赏析】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脾虚夹瘀、阴虚木横、阳虚夹湿等3型较为常见,用药上按型分别施治,各有侧重。
方中刺猬皮、炮穿山甲,以软坚散结,化瘀消滞。
舌质红,脉弦者,可再加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等。
黄芪配莪术,能益气化瘀,剂量宜视症情而增减,有祛瘀生新之功,坚持服用,病变往往可消弭于无形。
疼痛甚者,应加用活血化瘀、散结止痛之失笑散,因其不只善于止痛,而且可改善微循环,调节代谢失调和神经血管营养,从而促使肠化生和增生性病变的转化和吸收。
朱老之经验,凡脘胀甚者,徐长卿必不可少,以其善于行气消胀,缓急止痛。
至于凤凰衣、木蝴蝶二药,功擅养阴清肺,通常均用于久咳、咽痛、音哑,其实还有补虚、宽中、消除慢性炎症及促进食欲之功效。
(二)理气和胃茶国医大师、江苏省中医院徐景藩教授治疗气郁型食管病变效验方——理气和胃茶【组成】橘皮3克,桔梗2克,木蝴蝶3克,厚朴花3克。
【功效】理气解郁,和胃降逆。
【主治】反流性食管炎、食管溃疡等食管病变,症见胸闷,频频嗳气,食物反流,情志不畅或烦恼、紧张后症状加重,苔薄白,脉细弦或正常者。
【用法】水煎,或放入有盖杯中用沸水冲泡,含嗽后吞服。
【赏析】本方以橘皮为主药,取其理气和胃作用;桔梗载药上行,木蝴蝶护膜,厚朴花理气解郁。
名老中医治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经验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沈舒文,全国名老中医,教授,着名中医消化病专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30余载,学验俱丰,对脾胃病的治疗有独特风格和经验。
本期介绍其运用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食道炎、胃寒经验。
一、半夏黄连配枳实,消痞散结治痞满。
痞满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半夏配黄连是张仲景半夏泻心汤的核心配伍组药,体现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的配伍组方治疗思想。
金元时期李东垣《兰室秘藏》中的枳实消痞丸是在半夏泻心汤、枳术丸的基础上取其核心配伍衍化而来,治疗脾胃虚弱,寒热互结之痞满。
沈老其法而不泥其方,抽取辛开苦降,消痞散结之半夏、黄连、枳实,作为配伍组药之核心,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寒热互结,脾胃气滞之胃脘痞满。
若病发于脾胃气虚,而见胃脘痞满,不思饮食,倦怠乏力,常配人香砂六君子汤。
典型病例:刘某某,女,42岁。
胃脘痞满,伴疼痛5年余,近3年来逐渐加重,困倦乏力,不思饮食,嗳气,排便不畅,在当地医院胃镜检查报告:中度萎缩性胃炎;病理报告:伴中度肠上皮化生。
舌质暗红,苔厚腻微黄,脉沉细弦。
中医诊断:胃痞,证属寒热互结,脾虚胃滞。
治疗予以消痞散结,健脾行气之剂。
处方:法半夏、佛手各10克,黄连6克,枳实、党参、白术、刺猬皮、生牡蛎、枸橘各 15克,穿山甲5克(研末冲服),半枝莲 30克,炙甘草4克。
患者服药14剂后,症状明显减轻。
再以上方化裁调治3个月,症状完全消失。
半年后胃镜检查报告: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检报告:慢性萎缩性胃炎。
二、小陷胸汤配苏梗,开结降气治食道炎。
沈老认为,反流性食道炎若胸骨后不适,胃脘痞满,反流,口苦,为痰热互结,胃气逆阻为患,用张仲景小陷胸汤 (半夏、黄连、瓜蒌)配苏梗形成配伍组药开痰结、降胃气治疗。
其中半夏与黄连配伍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润降,得半夏;黄连清热开结化痰,配苏梗宽胸润降胃气。
名老中医脾胃案例大全脾胃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并维持机体的能量平衡。
然而,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不良饮食习惯,脾胃相关的问题日益增多。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脾胃疾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我们收集了一些名老中医的脾胃案例,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案例一:张老师的脾胃不和张老师,女性,45岁,主诉脾胃不和、食欲不振、大便不通畅。
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中医四诊观察,中医师发现张老师舌苔薄白,脉象偏弦细。
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诊断为脾胃气虚,治疗方案为健脾益气,调和脾胃功能。
中医师给予张老师中药调理,同时建议她调整饮食结构,少食多餐,避免生冷油腻食物。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张老师的脾胃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食欲增加,大便正常。
案例二:王先生的胃痛王先生,男性,50岁,近期频繁出现胃痛症状,伴有胃脘胀痛、恶心呕吐。
经过中医师的问诊和望闻问切,发现王先生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诊断为胃热积滞,治疗方案为清热解毒、疏肝理气。
中医师给予王先生中药调理,同时建议他调整生活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王先生的胃痛症状明显减轻,胃脘胀痛减轻,恶心呕吐消失。
案例三:李女士的慢性腹泻李女士,女性,30岁,反复出现腹泻、腹胀、便秘交替的症状。
经过中医师的仔细询问和观察,发现李女士舌苔厚腻,脉象滑弦。
中医师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诊断为湿热蕴结,治疗方案为清热利湿、调和脾胃。
中医师给予李女士中药调理,同时建议她饮食清淡,避免油腻和辛辣食物。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李女士的腹泻症状逐渐减轻,腹胀感明显减轻,便秘问题得到改善。
案例四:陈先生的消化不良陈先生,男性,60岁,反复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食欲不振,腹胀,口苦口干。
经过中医师的综合分析和辨证施治,发现陈先生舌苔厚黄,脉象滑弦。
中医师诊断为胃热积滞,治疗方案为清热利湿、健脾和胃。
中医师给予陈先生中药调理,同时建议他饮食要清淡,避免过饥过饱。
国医大师(徐景藩、朱良春、周仲英、邓铁涛、颜德馨)老中医论治胃肠病五、国医大师徐景藩首届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学验俱丰,尤其在诊治脾胃病方面经验独到。
其治疗脾胃系疾病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法统方,获得了显著疗效。
徐丹华将其徐师治疗脾胃系疾病的经验归纳为以下十法。
1.疏肝和胃法适用于肝胃不和证。
证见胃脘胀痛,痛及两胁,每每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常伴嗳气,舌淡苔薄白,脉弦。
治宜疏和为法。
疏者通也,疏泄通畅乃治肝之主要治则;和者顺也、谐也。
常用方如柴胡疏肝散,此方出自《景岳全书》。
临床应用时,徐师反复指出必须随证加减,方药变通。
疏肝常用药如炙柴胡、香附、紫苏梗、橘叶等。
根据不同兼证再选择加减药物,凡兼脘腹痛证者加白芍,解郁则加郁金、合欢花(或皮),久郁心神失养者加百合、淮小麦、炙甘草等。
通络如橘络、丝瓜络、当归须、炒川芎、路路通等,胸胁疼痛者亦可酌加旋覆花等。
凡肝胆失疏,胆热逆于胃府或湿热内蕴者,治宜疏肝利胆,药如柴胡、枳壳、黄芩、青蒿、金钱草、海金沙等。
胆液反流至胃者,酌加柿蒂、刀豆壳、赭石、制大黄等。
肝热犯胃者加牡丹皮、山栀子。
腑行不畅则配大黄、瓜蒌。
胃气不和而上逆者,酌加半夏(姜半夏或法半夏)、生姜、茯苓、陈皮。
胃中有热则选加黄连、黄芩、蒲公英。
胃气不和,内有湿浊者,苍术、厚朴、藿香、佩兰、薏苡仁、草豆蔻、石菖蒲等随证选用。
胃气久滞及血,或因出血后血瘀内留者,治当和胃行瘀。
药如当归、赤芍、丹参等,痛者宜延胡索、五灵脂,兼寒者配加降香、九香虫。
胃与食管相连,胃与食管同病者甚多,治宜和胃利咽。
咽管不利者,常加桔梗、枳壳一升一降,畅达气机。
木蝴蝶利咽疏肝,亦常作为佐使,随证加减。
属痰气交阻者,用半夏厚朴汤加减,药用法半夏、厚朴或厚朴花、茯苓、紫苏梗。
有热者酌配锦灯笼、射干、蚤休、黄连等。
每常佐以石斛、麦冬、玉竹等疏润结合。
2.健脾和胃法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均为脾胃病常见而主要的病因,脾胃气虚亦是常见的证候。
名老中医李寿山治胃炎经验李寿山,全国名老中医,主任医师、教授,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
李老出身中医世家,长期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李老曾自拟清中消痞汤治疗属中医辨证为阴虚型胃炎的浅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病,疗效颇佳。
清中消痞汤组成:太子参、丹参、麦门冬各15克,青皮、白芍各10克,制半夏、炒栀子、丹皮各7.5克,柴胡、甘草各6克。
功效:养阴益胃,清中消痞。
主治:浅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病。
症见胃脘痞塞,灼热似痛,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五心烦热,纳呆食少,大便燥秘,舌红少津或光剥龟裂,脉细或数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加减:泛恶欲吐者加竹茹、茯苓;口干舌燥者加黄连、生地、太子参、沙参;噫气矢气不畅加佛手;气逆不适加旋复花、生赭石;食少难消加鸡内金、炒谷麦芽、乌梅;大便溏薄加山药、扁豆,减栀子、丹皮量;头眩目涩者加枸杞子、甘菊,去柴胡。
病案举例:王某,女,32岁。
患者病史10余年,经常胃脘胀满,近由情志郁怒而加重。
胃中灼热似痛,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舌辣似痛,大便干燥,2~3日一行,倦怠无力,纳呆消瘦。
屡经中西医诊治未愈。
纤维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
诊脉沉细略数,舌质红少津,龟裂无苔,中脘穴及脾、胃俞穴有压痛。
脉证合参属胃痞证,系中虚火郁阴亏胃热所致。
治以养阴益胃,清中消痞法,予清中消痞汤加减。
处方:沙参、麦门冬、石斛、生地各20克,清半夏、炒栀子、粉丹皮各7.5克,青皮10克,生白芍15克,柴胡3克,生甘草6克。
水煎分3次服。
服药2周灼热缓解,大便通畅,口干舌辣均减,食纳略增。
原方增减治疗约3个月,诸症消失,食欲恢复,体重增加,面色红润,舌脉正常。
继服胃康复冲剂巩固,半年后复查胃镜及病理,已转轻度浅表性胃炎,嘱饮食调养停药观察1年,一切良好。
按语:本方系麦门冬汤加味组成,仅适用于阴虚型胃病。
作者:***。
名老中医夏度衡治上消化道溃疡经验夏度衡,全国名老中医,教授,对脾胃病的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卓著。
夏老认为,肝胃气滞所至上消化道溃疡临床多见,患者常自觉胃脘胀痛,痛及两胁,喜叹息或易怒。
夏老曾拟肝胃百合汤治了上消化道溃疡中医辨证为肝胃气滞者,疗效好。
肝胃百合汤组成:百合15克,甘草6克,柴胡、郁金、乌药、川楝、黄芩、丹参各10克。
功效:调肝和胃活血。
主治:上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
症见胃脘胀痛,攻痛连胁,嗳气,情性急躁,舌苔薄白,脉弦。
中医辨证为肝胃气滞者。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30天为1疗程。
方中以百合、甘草调中利气,柴胡疏持解郁,调畅气机;郁金属血中气药,以降胃气而解郁,活血而止痛,乌药与川楝为伍,疏肝降胃,顺气止痛;黄芩性味虽属苦寒,但与辛温之乌药相配,能避寒凉之性而取苦降之用,以降胃气。
丹参、郁金活血通络,以治血而调气。
综观全方,从调畅气肝胃气机入手,以复其脾胃之升降,从而达到治肝安胃之功。
本方为夏老治疗上消化道溃疡及慢性胃炎的基本方,临床运用只要辨证准,加减用之,均能收到满意疗效。
随证型加减:1.肝胃郁热型:症见胃脘灼热,得冷则舒,泛吐酸水,口干口苦,心烦易怒,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加蒲公英、生牡蛎各15克。
2.寒热相杂型:症见胃脘胀痛或堵闷,呃气则舒,口苦而干,烦躁失眠,纳少腹胀,神疲乏力,舌质红、苔薄白,脉小弦。
加蒲公英15克,良姜3克。
3.脾胃虚寒型:有偏虚寒与偏气虚两种情况。
偏虚寒者症见胃脘冷痛,大便溏,舌质淡、苔白,脉小弦。
加良姜6克,党参10克。
偏气虚者胃脘隐痛,得食痛减,纳少便溏,面色无华,舌质淡、苔白,脉小弦。
加黄芪、党参、升麻各10克。
随兼症加减:吞酸加生牡蛎或瓦楞子10克;嘈杂加沙参8克;刺痛不移加桃仁10克;大便色黑如柏油样加生蒲黄6克;胃脘急痛加白芍12克;呕吐加枳实、白术各10克;便秘加火麻仁9克。
作者:***。
一、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方〔组成〕党参18克,白术12克,云苓15克,柴胡9克佛手片5克,乌贼骨(或瓦楞子(煅))15克,甘草5克。
〔功效〕健脾益气,舒肝和胃。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
〔加减法〕嗳气反酸者加砂仁、元胡或合用乌贝散(乌贼骨85%,浙贝母15%研为极细末),每服2~3克。
肝气郁结者加白芍、枳壳、郁金,或左金丸。
肝郁化火或胃热过盛者合用三黄泻心汤。
脾胃虚寒者加黄芪、桂枝、法夏或附桂理中汤。
兼吐血便血者加侧柏叶、白及、阿胶、田七末(炒)。
胃阴亏虚者加麦冬、石斛、玉竹等。
另一法:临睡前麦芽糖一汤匙,吞服。
二、治萎缩性胃炎方〔组成〕太子参30克,云苓12克,淮山药12克,石斛12克,小环钗12克,麦芽 30克,丹参12克,鳖甲30克(先煎),甘草5克,田七末3克(冲服)。
〔功效〕健脾养胃,益阴活络。
〔主治〕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
〔加减法〕脾胃气虚较甚者加黄芪或参须(另炖);湿浊偏重者加扁豆、鸡蛋花、苡仁等;肝郁者加素馨花、合欢皮、郁金等。
三、治胆汁返流性胃炎方〔组成〕吴茱萸1~3克,川连3~5克,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甘草5克,威灵仙15克,桔梗10克,枳壳5克。
〔功效〕健脾疏肝,降逆止呕。
〔主治〕胆汁返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胃窦炎。
四、治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方〔组成〕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甘草5克,白芍15克,台乌12克,威灵仙15克。
〔功效〕健脾益气,缓急进食。
〔主治〕食管贲门失弛缓症。
五、治慢性结肠炎方〔组成〕木香(后下)5克,川连5克,柴胡10克,白芍15克,枳壳6克,甘草5克,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
中医治疗脾胃病经验总结
脾胃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脾胃功能失调,会引起一系列疾病。
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脾胃病讲究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如对于脾虚胃弱型,可以给予益气健脾的中药治疗,如党参、黄芪等;对于湿热胃病型,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中药治疗,如黄连、黄柏等。
二、调节饮食
脾胃病的患者应该注意饮食调节,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多吃易于消化的清淡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
同时,还应该注意饮食的规律性,定时进餐,避免暴饮暴食。
三、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在中医治疗脾胃病中也有一定的应用,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脾胃功能,增强体质。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中脘、关元等穴位。
四、生活调节
脾胃病的患者应该注意生活调节,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证充足的睡眠。
此外,还应该多参加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脾胃病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国医大师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全都是精华王绵之教授对于脾胃病有其独特的认识及用药特点,本文作者随先生学习和跟诊过程中,发现其中三个方面尤为突出。
现整理如下,请品读!稻芽12g,炒枳实9g理气化痰;食滞酿生痰热,则加大贝母12g,瓜蒌皮18g,连翘9g 清热化痰;泛酸明显加煅瓦楞子15g或乌贼骨15g制酸和胃,入汤以煅瓦楞子为好,入丸用乌贼骨为佳。
脾胃病常以脾胃虚寒为本,痰食积滞为标,治疗以治本为主,兼顾治标,健脾益气的同时不忘消食化痰。
总之,祛邪不过权宜之计,像大贝母、瓜蒌甚至黄芩等清热化痰药,待胃肠痰热一清,即宜去之,不得长时间使用,更不能滥用黄连、石膏等大苦大寒之品,折伤脾胃阳气。
先生治疗脾胃病,善用生姜,从一片到五片(每片五分钱币大),最多可用至60g,或直接用鲜姜汁一滴至数滴,和药汁同服。
用生姜寓意有三:其一,生姜起调味作用,有助于去除其他药物的异常气味,达到调和诸药的作用;其二,加生姜后有助于其他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充分发挥药力,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其三,也是最主要的作用,温胃助运,以利于人体对药物的吸收。
若病见胃寒重,腹中痛,可用良姜3g代替生姜,盖其辛辣之性更强,散寒止痛之力更大。
脾胃病从脏腑关系而言,与肝、大肠关系密切肝与脾胃同处中焦,功能上关系密切。
在正常的生理状况下,肝主疏泄,协助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在病理状况下常出现肝木克土,土壅木郁或木土两虚等病变。
如女子素体脾虚,复因月事来潮,经量过多,血海空虚,肝无所藏,则肝脾两虚。
如乙肝患者初期邪毒湿浊阻碍脾胃,脾胃运化失常,而土壅木郁,出现脘痞纳呆,胁肋胀痛,大便黏滞不爽;日久脾虚木郁,而倦怠乏力,胁肋胀满疼痛,大便溏泻;最终邪毒湿浊留恋,肝脾俱亏。
调理肝脾,先生常以逍遥散出入,根据木郁、血虚、脾虚三者的轻重主次,调整用药。
血虚甚常见两目干涩,发酸发胀,女子月经后更加明显,治以当归、炒白芍为主,补血和血。
当归苦辛甘温,苦能下,辛能散,甘能缓,温能补,故功能补血又行血,其甘味缓肝脾之急,甘温能补益脾气;白芍酸甘微寒,养血柔肝;两药相合,散收兼顾,肝脾并调,临床常合生地12g,麦冬12g,石斛12g,增强滋阴养血之力。
---------------------------------------------------------------最新资料推荐------------------------------------------------------ 全国名老中医治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经验沈舒文,全国名老中医,教授,著名中医消化病专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 30 余载,学验俱丰,对脾胃病的治疗有独特风格和经验。
本期介绍其运用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食道炎、胃寒经验。
一、半夏黄连配枳实,消痞散结治痞满。
痞满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半夏配黄连是张仲景半夏泻心汤的核心配伍组药,体现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的配伍组方治疗思想。
金元时期李东垣《兰室秘藏》中的枳实消痞丸是在半夏泻心汤、枳术丸的基础上取其核心配伍衍化而来,治疗脾胃虚弱,寒热互结之痞满。
沈老其法而不泥其方,抽取辛开苦降,消痞散结之半夏、黄连、枳实,作为配伍组药之核心,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寒热互结,脾胃气滞之胃脘痞满。
若病发于脾胃气虚,而见胃脘痞满,不思饮食,倦怠乏力,常配人香砂六君子汤。
典型病例:
刘某某,女,42 岁。
胃脘痞满,伴疼痛 5 年余,近 3 年来逐渐加重,困倦乏力,不思饮食,嗳气,排便不畅,在当地医院胃镜检查报告:
1 / 3
中度萎缩性胃炎;病理报告:
伴中度肠上皮化生。
舌质暗红,苔厚腻微黄,脉沉细弦。
中医诊断:
胃痞,证属寒热互结,脾虚胃滞。
治疗予以消痞散结,健脾行气之剂。
处方:
法半夏、佛手各 10 克,黄连 6 克,枳实、党参、白术、刺猬皮、生牡蛎、枸橘各 15 克,穿山甲 5 克(研末冲服),半枝莲 30克,炙甘草 4 克。
患者服药 14 剂后,症状明显减轻。
再以上方化裁调治 3 个月,症状完全消失。
半年后胃镜检查报告:
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检报告:
慢性萎缩性胃炎。
二、小陷胸汤配苏梗,开结降气治食道炎。
沈老认为,反流性食道炎若胸骨后不适,胃脘痞满,反流,口苦,为痰热互结,胃气逆阻为患,用张仲景小陷胸汤 (半夏、黄连、瓜蒌)配苏梗形成配伍组药开痰结、降胃气治疗。
其中半夏与黄连配伍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润降,得半夏;黄连清热开结化痰,配苏梗宽胸润降胃气。
若胸骨后有灼热感,口干不欲饮,为胃阴不足,此组药配自拟滋
---------------------------------------------------------------最新资料推荐------------------------------------------------------ 胃汤(太子参、麦冬、石斛)以润为降,反酸配刺猬皮制酸和胃。
典型病例:
李某某,男,62 岁。
患者近两月逐渐出现胸骨后不适,偶有灼痛,泛酸,呃逆,伴咯痰黏稠,咯之不爽,口苦,舌红苔黄稍腻,脉滑。
胃镜示:
反流性食管炎(B 级)。
中医辨证为痰热结胸,胃气逆阻。
治以辛开苦降,清化痰热,润降胃气。
处方:
法半夏、瓜蒌、浙贝母、桔梗、苏梗、佛手各 10 克,黄连、旋覆花各 6 克,刺猬皮 15 克,炙甘草 5克。
7 剂,水煎分早、晚服。
二诊:
胸骨后灼痛较前好转,但食入后反酸,呃逆,胃脘疼痛,咯黏痰,咯之不利,夜间休息差,舌淡红,苔黄少,脉缓。
中医证属痰热,气血不畅兼阴虚,治以清化痰热,滋阴润降,行气活血。
处方:
法半夏、蒲黄、佛手、麦冬、瓜蒌、五灵...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