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对一教案模板自选

一对一教案模板自选

一对一教案模板自选
一对一教案模板自选

中小学个性化辅导专家辅导讲义

学员编号(卡号):年级:第课时

学员姓名:辅导科目:语文教师:

课题

授课时间: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考点及考试要求

教学内容

中小学个性化辅导专家

四、学生对于本次课的评价:

○特别满意○满意○一般○差

学生签字:

五、教师评定:

1、学生上次作业评价:○好○较好○一般○差

2、学生本次上课情况评价:○好○较好○一般○差

教师签字: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 运动和力《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课标要求 从“课程内容”的要求看,本专题涉及如下条目: 2.2.5 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例4 运用惯性,解释当汽车急刹车、转弯时,车内可能发生时现象 课标解读 江苏丰县初级中学刘庆贺 本专题属于课标三大主题之一──“运动和相互作用”主题的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规律是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涉及较多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比较抽象。本条目课程内容主要涉及认知性学习目标,具体说明如下: “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中的“认识”属于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该条目处于“认识”水平。让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指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和力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直到伽利略和牛顿时代,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不仅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而且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人类思维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是研究力与运动关系的重要实验。要了解实验中让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阻力发生改变,就要改变水平面的粗糙程度。为此需要做好对比实验,需要准备两种或两种以上粗糙程度不同的平面。根据控制变量的要求,小车刚进入水平面的速度必须相同,为此需要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可以看出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距离运动的距离越远。这样通过实验,使学生确认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设想当小车在水平面上不受到的阻力时,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不会停止。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要能准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说明该规律适合于所有物体,具有普遍意义。“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这是一种理想情况,现实中不存在,但物体在某个方向上“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情况是有的。“总保持”是指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即原来静止的物体继续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则以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或”说明物体只能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中的一种状态,究竟处于哪种状态,由物体不受外力时的瞬时状态决定。由牛顿第一定律还可以知道,不受力的作用物体的也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这说明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需要明确,虽然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直接由实验得出的,但其中符合逻辑的科学推理是非常重要的。科学推理是自然科学理论研究中重要的科学方法之一。它以真实的科学实践为基础,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以正确的逻辑法则为依据,对实际过程做出更深入地抽象分析。由于从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它已经成为公认的物理学基本定律之一。

一对一教案模板二年级讲课讲稿

学生姓名年级二年级授课时间 辅导老师科目数学授课课题:综合检测 教学目标1.全面检测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2.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重 点 全面检测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难 点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课前教学主管签字: 课前检查:作业完成情况:优口良口中口建议口(一)全面检测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 一、填空题(第2、4、7、10题各3分,其余各2分。共28分) 1、()个一百是一千,一万里面有()个千。 2、1km=()m ,1分=()秒,4000cm=()dm。 3、选合适的单位填在()里; 一个小朋友高150()桌子高7() 一节课时间是40()一条铁路长1000() 4、3084是由()个千、()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5、从右边起,第三位是()位,第四位是()位。 6、一个五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最高位是百位的数是()位数。 7、在○里填>或<。 1003○9993968○4001900克○2千克 8、把7903、7930、9730、97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 9、96——→()——→()——→()——→() 10、()-8=724+()=4264-()=46 11、 左边图中有()个直角。 12、在20-63÷9中,先算()法,再算()法。 二、计算题(第13题15分,14题12分,15题12分,共39分。) 13、直接写出得数: ﹣27+16﹣49+32

65-23=150+80=3200-2000=25+41= 360-50=5300-800=16+37=303-170= 1500+700=52-36=320+200=1000-500= 9×6=56÷8=1200-600= 14、用竖式计算: 254+534=486-51=672-138= 23÷5= 54÷9= 135+865-432= 15、脱式计算: 92-5×758-34+6581÷9+72 6×(32-24)64+36÷9(52+11)÷7 三、解下列各题(每题3分,共12分) 16、列式计算:比342少80的数是多少? 17、从一个数里减去54还剩28,这个数是多少? 19、看图列式计算。 四、应用题,(第23题5分,其余各4分,共21分。) 21、图书角有科技书65本,故事书32本,科技书和故事书一共多少本?

个性化一对一教学辅导教案

个性化一对一教学辅导教案 学科: 数学 学生姓名 年级 八 任课老师 授课时间 一、教学内容: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二、教学重、难点:函数值大小的增减性 三、教学过程: 知识梳理 知识点1 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若两个变量x ,y 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 (k ,b 为常数,k ≠0)的形式,则称y 是x 的一次函数(x 为自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y 是x 的正比例函数.例如:y=2x+3,y=-x+2,y=21x 等都是一次函数,y=2 1 x ,y=-x 都是正比例函数. 知识点2 函数的图象 把一个函数的自变量x 与所对应的y 的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的对应点,所有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函数的图象.画函数图象一般分为三步:列表、描点、连线. 知识点 3一次函数的图象 由于一次函数y=kx+b (k ,b 为常数,k ≠0)的图象是一条直线,所以一次函数y=kx+b 的图象也称为直线y=kx+b . 由于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因此在今后作一次函数图象时,只要描出适合关系式的两点,再连成直线即可,一般选取两个特殊点:直线与y 轴的交点(0,b ),直线与x 轴的交点(-k b ,0).但也不必一定选取这两个特殊点.画正比例函数y=kx 的图象时,只要描出点(0,0),(1,k )即可. 知识点4 一次函数y=kx+b (k ,b 为常数,k ≠0)的性质 (1)k 的正负决定直线的倾斜方向; ①k >0时,y 的值随x 值的增大而增大; ②k ﹤O 时,y 的值随x 值的增大而减小. (2)|k|大小决定直线的倾斜程度,即|k|越大,直线与x 轴相交的锐角度数越大(直线陡),|k|越小,直线与x 轴相交的锐角度数越小(直线缓); (3)b 的正、负决定直线与y 轴交点的位置; ①当b >0时,直线与y 轴交于正半轴上; ②当b <0时,直线与y 轴交于负半轴上; ③当b=0时,直线经过原点,是正比例函数.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 一、二力平衡教案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衡状态和平衡力,知道最简单的平衡是二力平衡 (2)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3)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对生活中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 (2)通过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通过运用知识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研究总结物体二力平衡时的规律 教学难点:做好探究实验 [教具和学具]:小卡片、细线、滑轮两个、铁架台、钩码一盒、铅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挑战:任务一——你可以用笔尖顶起小鸟吗?(学生挑战成功) 师:同学们都成功啦,那现在加大难度,任务二——你可以在小鸟的嘴部用笔尖顶起小鸟吗?(学生挑战失败) 师:笔尖能否顶起小鸟,就是一个平衡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平衡的知识。板书标题二力平衡 二、平衡状态 1.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四张图片,你能否将它们分成两类?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分类回答)引入平衡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板书平衡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2.师:还有其他分类方法吗?能否根据这些物体的受力情况来分类呢?怎么分?(学生思考回答)一类:只受两个力两类各选一例,请二位学生画力的示意图(其他同学在自己书上画)另一类:受到四个力 3.师:刚才我们根据这四个物体运动状态的不同、受力多少的不同进行了分类,那它们又有什么相同特点呢?(引导学生它们都受到力的作用,都处于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板书:平衡力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3、通过生活经验了解惯性,并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l.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具有初步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 力.2.通过与生活中实例相结合的方法体会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尝试用已知的科学 规律解释具体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浯言表达能 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体验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一、重点 1、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理解延伸 3、利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将物理知识回馈生活。 二、难点:

1、实验+推理的物理方法 2、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正确推理,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 分析法:在学习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分析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理解惯性的概念,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具准备】 小车、斜面、光滑木板、毛巾、棉布、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滑滑板车,引出甲乙两方观点——物体的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引发学生思考,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展现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目的 三、新课教学 [师]回顾刚才的问题,很久很久以前对这一问题就有了不同的观点,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伽利略后来通过实验证明了亚里士多德观点是错误的,提出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物体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阻力。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阻力对物体运动到底有怎样的影响。 介绍实验器材,学生自学导学案上的内容,将实验方法补充完整。 [生]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及从哪看出。 [师]简单点拨 [生]分小组开展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及结论填写。

一对一辅导数学辅导教案

一对一辅导教案 日期:2015年1月26日上课时段:8:00----------10:00辅导科目:数学课次:第1次课时:(2)小时上课地点: 教学目标1.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 与区间角的概念. 2.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 教学内容 任意角 教学重难点重点: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难点: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引入: 1.回顾角的定义 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 ①角的定义: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 ③角的分类: ④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或“∠α”可以简化成“α”;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 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如图⑴⑵中的角分别属于第几象限角?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零角:射线没有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⑵ B1 y ⑴ O x 45° B2 O x B3 y 30° 60o 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始边 终边 顶点 A O B

教学信息反馈表

日期年月日

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学设计合集.doc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物理 第十二章第六节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学习主题】二力平衡 【学习时间】1课时 【课程标准】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九年级》第十二章第六节的学习内容。本节教材分为力的平衡的概念、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它的应用三部分。本节教材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首先,本章前两节已学习了惯性定律和惯性现象,为学习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其次,本节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为后面学习摩擦力和浮力等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也做好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准备。再次,通过实验,使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为今后研究问题奠定了能力基础。因此,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对受力分析还不够全面,对物体受到力的理解也还不够准确,在学习过程中,在这方面要注意正确的引导。 【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具体事例,知道力的平衡的概念; 2、通过学生实验探究,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3、结合二力平衡的条件,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受力情况或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4、通过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5、通过对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通过对比“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加深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 【评价设计】(1).通过问题1、2、3、4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问题5、6、7、8、11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问题9、10检测目标4的达成。 (4).通过问题12、13、14、15检测目标3的达成。 (5).通过问题12、13、14、15检测目标5的达成。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学案教案

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目标 1.利用探究实验和推理的方法得出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能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3.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4.会用惯性知识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 学时安排 本节用2学时,第一学时认识牛顿第一定律、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第二学时认识惯性、用惯性解释简单的现象。 第一学时 课前准备 1.复习回忆 (1)力的作用效果有和。 (2)物体的运动状态是指和两个方面。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第二学时 课前准备 1.自带物品 3-5个象棋子塑料尺纸条硬币纸杯硬纸板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二、惯性 活动3:思考下面两个问题,并观看老师的演示实验,初步认 识惯性 1.思考并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为什么立定跳远不如急行跳远跳的远 (2)参加百米比赛的运动员到达终点为什么很难立即停下来 2.观看老师演示图1和图2实验,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为了使实验1的实验效果更明显,应该如何打击硬纸板 (2)在图2中,当小车碰到木块时,小车和车上的木块的 说明 从身边的简单现 象开始,让学 生大胆假设和 分析 在演示的同时注 意提醒学生注意 观察各部分运动 状态的变化

运动状态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填一填 填一填 1.一切物体都有保持或的性质。 2.我们把物体保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活动4:学生分组实验,利用自己带来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 来进一步认识惯性 1.利用自己带来的实验器材,自己设计实验,完成下面的实验报告 实验一、 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二、 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活动5:观察下面的图片,增强对惯性的理解和应用,并回答问题1.观察图3中的两幅图片,思考下面的问题:

一对一辅导教学计划

翰林学院一对一辅导 教学计划 为了进一步让吕伟信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培养他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制定暑期一对一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 吕伟信是家中独子,由于父母常年在苏州上班,四年级开始贪玩,导致成绩下滑严重。根据做题的应变能力来看,他属于比较聪明的学生,接受新知识能力较快,但是有时注意力不够集中,粗心大意,有着孩童的共性:自制力差。 针对这些特点,在数学教学上,要强调数学的严谨性,在计算上不容失误,应用题上更是不能疏忽。平时应当严把作业关,做到布置、检查、纠正几步走,争取在本次学习上分数能提高到理想的范围。从长远角度来看,旨在加强培养其自控能力,以便以后无人监管,足以自控玩心,主动学习。 二、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主要内容如下: 一、除法 。 本单元的重点是三位数与两位数的除法,同时也是难点。在新课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可能会因为本章没有吃透,而与后面内容脱节,致使成绩下滑,所以应当重点来讲,并在课上课后督促其多练习。 二、角 在学习线段、射线与直线时,能否度量、端点问题属于简单的识记,多从生活中举例,让其直观的了解到这些线的实质。角的定义以及锐角指教钝角的划分,知道平角周角的度数。 三、混合运算 四则运算的初步学习,在讲述级别时,要先让学生理解先运算的原因,从分布式开始,到综合式,理解级别运算,知道在混合运算中的运算步骤。加强应用题综合式的列式,训练思维,分类教学。 四、: 五、平行和相交 什么是平行线,如何用尺子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垂线。知道什么是垂线段,能够在做类似“点到直线引几条线段最短的是垂线段及垂线段一定最短”的判断题。 六、找规律 锯木头,在排物体中间两两放置其他物体,还有排成圆环状中间插放物体,这些规律最好让其自己动手去制造模型操作,加深印象。 七、观察物体 )

二力平衡教案

二力平衡教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2节二力平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②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力的叫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 ③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④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到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二力平衡条件 难点:1.二力平衡中的“二力同线”问题 2.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车、带滑轮支架的长木板、玻璃板、细线、钩码(若干个).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那么牛顿第一定律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将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师我们知道,实际生活中不受力的物体是没有的.那为什么还有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 学生思考、讨论. 师当甲、乙两位同学在门里、门外(同一位置,用力方向相反)推门时,如果要门保持静止不动,需要满足什么条件生:两人用力(大小)相等.师对了,就是因为当两人用力大小相等时,产生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门相当于不受力.这时我们就说两个力平衡,门处在平衡状态,即处于静止.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好,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吧. 【进行新课】 平衡状态下力与运动的关系 师上面的事例告诉我们,当物体处在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是平衡力.平衡状态是指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也就是说当物体处在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师请大家观察桌面上的书,挂在天花板上的电灯,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分析它们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

7.5二力平衡 教案

第五节二力平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2). 判断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3). 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物体受力情况。 2、过程与方法: 在解释二力平衡现象的过程中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 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渗透物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 法教育; 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 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能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物体受力的关系以及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课前准备】实验器材 四、【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 1、阅读课本___第25页至27页____部分,勾画重难点和疑点,完成课后练习及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2、【基础知识归纳】: 1) 二力平衡: 2) 二力平衡的条件: 3、【尝试练习】: 练习册第20页1.2.3.4.题 (二)【课堂探究】 1、自主学习: 1)、二力平衡: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 或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上的两个力、、且作用在。2、合作探究: 1)、理解二力平衡

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根据课本P25的《实验探究》过程,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并回答《实验探究》内的问题。 得出结论: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上的两个力,,且,即F合= 。 3、展示交流:分组展示 4、总结提升: 1).力的平衡: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平衡力的合力为零。 2).二力平衡的条件: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在同一直线上,简称“同物、等大、反向、共线”。 (三)【拓展落实】 【当堂检测】1.一只茶杯静止在桌面上,它在 ________和________的作用下保持________状态,我 们就说__________。 2·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本书,质量为0.2千克,受 到____力的作用,大小为____牛,方向是_______, 此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同时书还受到____力的 作用,大小是______牛,方向是_______,此力的施 力物体是_______,这两个力的关系是___________。 3.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货物匀速上升,货物受到____ 力和____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施力物体分别是 ______和______,这两个力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 4、重20N的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当用F=2N的力水平向右作用,使其匀速运动时,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_______________ 议一议:判断下列哪个是一对平衡力,并说出你的理由。

苏科版第九章 第一节 二力平衡

鞍湖实验学校八年级物理教案主讲人:薛书连 课题:第九章第一节二力平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状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自行总结出二力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二力平衡条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和学具: 两端带有滑轮的木板、小车或卡片、细绳、钩码(3或4个相同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吊在天花板上的电灯、放在地上的课桌、停在水面上的船、匀速下降的降落伞等物体各处于怎样的状态?它们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 进一步举出事例:在水平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小汽车,并引导学生分别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进行分析此时小汽车的受力情况 1、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引导学生从电灯的静止状态、知道电灯受到的重力和拉力相互平衡,然后 进一步了解到其它的几个物体受到的力也是相互平衡的 物体的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教师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给出物体的平衡状态、平衡力和二力平衡的概念。 指出: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保持平衡的情况最简单 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几个力称做平衡力。 2、演示课本实验并讲解这个木块受两个拉力 研究对象:木块的状态 (1)大小相等: 提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方向相反: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3)在同一直线上: 小结:作用在木块上的两个力要想互相平衡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1)大小相等,(2)方向相反,(3)在同一直线上 平衡力的合力为0 3、二力平衡的应用: 例1、吊在空中重5牛的电灯,静止不动时,电线对它的拉力是多大? (定)研究对象:电灯. (析)受力分析:重力、拉力. (判)运动状态:静止. (找)两个力的关系:互相平衡.(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 结论:拉力是5牛,方向竖直向上. 例2.汽车行驶时受到的牵引力为F,受到的阻力为F. (1)当F>f时,汽车做什么样的运动? (2)当F=f时,汽车做什么样的运动? (3)当F<f时,汽车做什么样的运动? 生活物理社会 三、小结 四、作业WWW 1、2、3 五、教后感: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二力平衡第1课时教学案无答案新版苏科版_331

个人复备 第九章第一节 二力平衡(第1课时) 【教学时间】________ 【 教者】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什么是平衡状态以及什么是二力平衡; 2.通过实验探究,自主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3.了解二力平衡条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学: 二、目标定学: 三、预习探学: 1.观察与思考:课本P62中图9-1所示的物体各处于什么状态?它们分别 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2.阅读课本,完成下面填空: (1)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保持 或 ,我们就说该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当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 、方向 且 在 直线上时,这两个力才能平衡。 四、合作互学和交流助学: (一)平衡状态和二力平衡的概念 1.交流:【预习探学】第1题。让学生画出各个物体受力的示意图。

个人复备 2.交流:【预习探学】第2(1)题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1.提出问题:符合什么条件的两个力才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呢? 2.猜想:结合图9-1中四个实例的分析,可知,相互平衡的两个力它们的大小,方向,作用在直线上,且在物体上。 3.设计实验: (1)由于决定二力平衡的条件有多个,因此必须采用什么研究方法? (2)本实验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3)在实验中: ①如何改变两个拉力大小? ②如何让两个拉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③如何让两个拉力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4.进行实验: 5.得出结论: 推论:物体在平衡的两个力作用下,处于, 即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或不改变)若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则 物体受到的作用。

一对一语文教案

一对一语文教案 (500字) 一.破折号的用法 1. 用以表示对上文的解释说明或补充。例如:“亚洲大陆有世界上最高的山系――喜玛拉雅山,有目前地球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括号也表示解释说明,但是破折号引出的解释说明是正文的一部分,是较重要的信息,要读出来的。而括号里的解释说明不是正文,只是注释,没有它不影响句子的完整性,读时也不必连着正文念出来。 如;这就是我——一个小学生的心里话。 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2. 表示话题的转变。例如:“我在珠海的公司干得挺顺心。老板对我不错,工资也挺高,每月三千多呢!――我能抽支烟吗?”破折号前是讲述自己情况, 后面突然转而询问对方别的事。

3. 表示话语的中断。例如:“‘班长他牺――’小马话没说完就大哭起来。”“他很大了,――(顿)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前一例的破折号表示下面的话没说出来。后一例表示说了半句暂时中断,停顿了一下又接着说下去 4. 表示声音的延长。例如:“‘顺――山――倒――’林子里传出我们伐木连小伙子的喊声。” 5. 表示引出下文。例如:“小姑娘的相貌神态酷似她的母亲,我的心一颤。眼前又浮现出十年前我在槐树村生活的情景――”这种由破折号引出的下文常常是另起一段。 1王老师递给蔡琳一个大信封,信封正面是几个大字――差生档案。 2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3我,我――昨晚看电视,晚了,今天早上睡过了头。 4.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5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呢?又藏在何处呢?

6、巴拉那河上有一条世界著名的大瀑布——赛特凯达斯大瀑布。瀑布上游建起了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 7、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 8、我的鼻子不禁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9、“那怎么——” 10、我把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手里——他的手多瘦啊! 11,小狐狸也许在叫妈妈——妈妈——这小狐狸真可怜 破折号的用法最佳答案: 1.解释说明 2.表示递进 3.表示延长 4.表示转折 5.加强重点 6,解释说明 7.意思的递进 8.意思的转折9.表停顿。10.表转,11.表声音的延长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8.2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2.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用物理知识去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2.让学生领略到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设施 钩码、细绳、小卡片、两端带定滑轮的长木板一块、小剪刀、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引入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 a.停泊在水中的充气船。 b.悬停在空中的直升机。 c.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 d.静止在桌上的杯子。 2.教师:片中的充气船、飞机、运动员、大象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不受力时,才会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但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那么为什么这些物体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这是否和牛顿第一定律相矛盾呢?

3.讨论并提出猜想。 4.师:要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就请你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二力平衡)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一)平衡状态 其实这与牛顿第一定律并不矛盾,这涉及到力的平衡问题。物体虽然受到力,但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不受力。 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为平衡状态。(板书)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平衡力。(板书)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若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应满足什么条件呢? 1.探究过程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上台操作,台下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分四步进行) (1)用手按住卡片不动,两边各加不同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卡片向砝码多的一方运动。用手按住卡片不动,两边各加相等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卡片静止不动(平衡状态)。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a.静止的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大小相等时才可能继续保持静止状态。 (2)用手按住卡片不动,把两个吊盘放在同一侧,两盘加入相等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卡片向受力方向运动。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b.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必须方向相反才能静止。 (3)在两盘中加相等的砝码,使卡片静止,用手旋转卡片至某一角度,使二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可以看到:卡片旋转,不能平衡。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c.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物体才可能静止。 (4)用剪刀把卡片剪成两块小卡片,用手按住,保证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后可以看到;两卡片都不能静止。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d.“二力平衡”指的是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 2.学生综合分析,得出结论:作用在同一个物体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彼此平衡。(板书) 3.学生举出生活中物体受两个力而平衡的例子,并分析受哪两个力平衡。(教师把例子写在黑板上) 4.回放引入⑴中,请学生分析直升机跳伞员、充气船、运动员、杯子受到的哪些力的作用?并画出物体受到平衡力的示意图。

【人教物理八下】 第八章 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教案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的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3、了解惯性及生活中惯性的应用 教学重点: 1、牛顿第一定律 2、惯性的概念 教学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2、惯性的理解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识 师: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生: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师:你能举出一些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例子吗? 生:①力能使静止的木箱运动 ②力能使钉子钉进木板 ③力能使足球飞出去 ④力能使火车的速度大小改变,方向改变……(学生七嘴八舌抢着回答) 师:可见力可以使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速度越来越快或越来越慢,运动方向改变。 2、新课教学 师: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 1

生:受到摩擦阻力 师:如果物体不受力的作用,又将会怎样? 生甲:不受力,物体应该可以继续运动下去。 生乙:不受力,物体就不会动或停止运动;必须有力,物体才能动。 生丙:不受力,物体可能会永远运动下去。 师:让我们来看看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要维持物体作匀速运动,就必须给物体施加一恒定的力。(与学生乙的看法一致) 伽利略: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其他物体的作用,其运动会是匀速的,而且将永远运动下去。(与学生甲和丙的看法一致) 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到底谁的观点正确呢?让我们先用实验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实验探究 师:既然实验研究的是“阻力对物体小车运动的影响”,那在开始时小车的运动状态就要保持相同,然后改变阻力的大小,观察小车运动的远近。我们采取的这种方法是哪一种物理研究方法? 生:控制变量法 师:怎样才能控制小车开始时的运动状态相同?然后又怎样改变小车受到的阻力?(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再指导学生参考课本图) 共同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让一辆小车分别几次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后,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上运动,比较它在几种不同平面上的运动距离。 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师:观察收集到的证据,你能发现三次实验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生甲:相同的是:①用的都是同一小车 ②小车都是从同一高度滑下 2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2

人教版《12.6二力平衡》新课标教学设计(方案二)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初步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答: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否就一定不受力呢? 放在桌上的书是静止的,它受到重力和支持力. 在平直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 受到牵引力和阻力?可见,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也可能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几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为什么没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呢?这是因为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也就是说这几个力互相平衡. 2?新课教学 [板书1]三、二力平衡 1力的平衡: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 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互相平衡. 物体的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保持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来研究这种情况. 问: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举例说明.

答:不一定?如放在光滑斜面上的书,要沿斜面向下滑?汽车或电梯起动时, 速度越来越快. 物体受到的两个力,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平衡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板书2] 2.二力平衡的条件 [实验1]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将光滑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木块放在木板上.(木板为 45厘米X 60厘米, 板上安装2个定滑轮,3个羊眼圈. 木块上安4个挂钩.如图1所示)在木块挂钩1、 2上拴好细绳并跨过 滑轮,绳下端各挂若干钩码如图 2所示. 研究对象:木块. 受力分析:水平方向受到绳施加的两个拉力. 观察木块在什么条件下静止,什么条件下发生运动. 提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1) 二力大小不相等,左端挂1个钩码,右端挂2个钩码.放手后木块由静止开 始向右运动. (2) 二力大小相等.左、右两端各挂 1个钩码.放手 后,木块保持静止. 问:是否只要两个力大小相等,就可以互相平衡呢? [实验2]如图3所示,把两根细绳的一端分别拴在木块的挂钩 1、4上,另一端 各穿过羊眼圈 2、3后分别挂1个钩码.放手后,木块由静止开始运动. 甜湮米—— H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牛顿第一定律》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一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第一节。 牛顿运动定律是联系力和运动(动力学)的桥梁,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理论的基础,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教材针对“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这一问题,利用简单实验批判亚里士多德单纯从经验出发得出的错误结论,在此基础上引入伽利略利用逻辑思维构造的理想实验,利用逻辑推广得出“没有摩擦力时,小球将沿水平面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说明“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然后介绍由牛顿总结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师要补充深化该定律的物理意义:(1)提示了物体在不受外力(合外力为零)时,物体的运动规律;(2)揭示了任何物体都有(隐含)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惰性且屡教不改);(3)提示(隐含)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4)揭示了 在任何惯性参考系(加速度等于零)中,观察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等价的。 在学习之后,学生不但应当能用这个规律解释力与运动的关系相关问题,而且还应该认识到理想实验是比简单经验总结更合理的科学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把在第二章学习到的运动学知识和第三章学习到的力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为后面牛顿第二定律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中科学家自身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年级大部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较强,学习热情高,有参与意识。这是在教学中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前提。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和力”的基础知识,对定律又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故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比较熟悉,大部分学生都能接受定律本身知识,但是在具体应用和认知上会有片面现象,所以迫切需要深入理解规律来弥补已有知识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的缺陷,而且好奇心强是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物理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为全面提高接受能力。 本节内容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定律的理解还不深入。所以高中阶段的学习,应该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其理解上存在的问题、深入对本定律的理解,这样才有利于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进而培养他们对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并且这一时期的学生好奇善问,对于物理实验及媒体中所展示的各种现象具有浓厚的兴趣,会产生探究其本质的愿望。 【教学目标】

一对一课程介绍模板教学提纲

一对一课程介绍模板

课程介绍: 初一数学是承接小学和中考的过渡时期。 重点学习有理数、整式、一元一次方程、线段与角等知识点; 掌握相关概念性质、定理运用、计算公式及法则; 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发散思维的运用,掌握常规解题方法及技巧。 授课周期: 课程时间灵活,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上课时间。周期可结合学生自身学习状况、亟待解决的问题轻重缓急、教师的建议等其他因素,进行安排调整,力求在最有效的时间内,实现成绩的最大幅度提升。 适合对象: 【初一年级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疏通;成绩亟待突破提升;查漏补缺前后衔接;高分冲刺优中拔优;掌握良好学习方法。 教学特色: ·1对1教学个性化方案 根据学生的需求、学习现状和目标,组合知识模块,挑选难度合适的题目,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及讲义,执行一个学生,一套教学方案,对症下药,击破瓶颈。 ·时间地点自由灵活 随报随上,上课时间自由灵活。六十多家分校区遍布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家长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上课时间及地点。学无涯,乐随行。随时随地给您最好的辅导服务。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弥补了课堂教学不足,解决了学生因赶不上学校学习进度丧失学习积极性的问题;一对一教学,给学生定制属于自己的学习计划,迅速提升成绩;突出学生的主体、个体地位,将学习进程细化到学生学习成长的每一个细节。 师资配备: 专业教师一名——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引导学生完成学科补习。(注:学生可自己挑选喜欢的老师,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京翰老师推荐); 专职班主任一名——负责监督学生学习情况、进程,以及学习效果的监测;负责学生课程的安排协调及临时性问题的解决。 初二数学 课程介绍: 初二数学内容较抽象,重点培养学生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掌握一次函数、整式、因式分解、全等三角形等知识点的理解及运用; 提高选择题、简答题、分析说明题方面的快速答题能力; 分析难点、考点,巩固加深基础知识; 做好知识衔接,承前启后,避免学生知识脉络出现断裂。

语文一对一辅导教学计划

语文一对一辅导教学计划 联合教育李云云学生冯琪琪年级四年级(上) 一、学情分析: 通过近一个星期作业辅导班的观察和对测试卷的分析,发现冯琪琪同学学习态度较端正,学习积极性较高,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语文基础知识不太乐观,特别是在多音字、同音字的辨析以及成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有待加强; 2、对于课文中一些需要牢记的知识点,比如名言名句、作者年代等,未能熟记; 3、语文学习习惯不是很好,经常用错或者漏加标点符号; 4、还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针对于此,本计划决定加大对其的辅导力度,尽快促使冯琪琪跟上学习进度,使之成为思想进步,成绩合格的学生。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共分8个单元,共计32篇课文,其中14篇为略读课文,另外还有8篇选读课文。纵观教材,不仅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生字新词和句子的学习,结合阅读、习作的实践解决错别字的问题,增加生字新词、名言警句、佳作的积累; 2、阅读训练。要求能准确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作者的写作意图,基本能对照译文读懂古文,学会写摘录、批注笔记,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习作训练。养成写日记(周记)的好习惯,练习写真实生活,能写出文从字顺的短文; 4、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四、主要教学措施及思想: 1、仔细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扎实进行语言训练,向课堂要质量。 2、将识字、学词、学句作为基础和重点,形式由教师的教到导,逐步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学习。在教学中,教给学生摘录笔记的方法,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 3、阅读教学着重从理解、感悟、感受上下功夫,帮助学生在自读材料时建立自己的阅读感受,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个性体会落到实处。 4、习作多以生活实际为依托,采取日记(周记)和小作文等多种方式练习,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并充分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