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立宪制和君主专制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主要的因素是阶级力量的对比注意:1、对于资产阶级军事独裁专政的认识当资产阶级统治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面临社会的各种力量的反对,如封建王朝的复辟、下层人民的反抗等,其政权尚不牢固,需要强有力的政权巩固统治。
克伦威尔和拿破仑的军事专政正是适应了这一历史要求而出现的。
其政权无疑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这从其内外政策及实施效果便得以证明,其存在于非常的历史条件下,一旦资产阶级统治牢固下来,这一条件即可丧失,并且军事专政也违背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原则,必不可能长久2、对法西斯主义的认识法西斯是20世纪特有的现象,它的产生、发展同20世纪重大事件密切相关。
20世纪的法西斯运动可分为前后两大阶段,以1945年为分界线。
1945年以前属于法西斯产生、发展和大规模泛滥阶段,在这一阶段法西斯运动掀起过两次浪潮,一是一战末期和战后初期法西斯的滋生,这主要包括1919—1921年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党、1920年希特勒在德国建立纳粹党;二是从30年代大危机到二战结束,这是法西斯运动大规模泛滥时期。
在这次浪潮中,法西斯在意大利以外的国度内相继建立,德国的纳粹运动急剧膨胀,纳粹党到1932年上升为国会第一大党,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日本从1931年开始法西斯化的过程,经过一系列冲突和斗争,日本军部在1934年实现法西斯化,国家政权自1936年广田内阁成立初步实现法西斯化。
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进行局部战争和对外扩张的过程相互接近,在30年代中后期结成以《反共产国际协定》为标志和纽结的法西斯集团,40年代初期又结成以《德日意三国同盟条约》为标志的法西斯军事集团,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郑寅达同志在《20世纪的法西斯》一文中将法西斯的共性概括为六个方面:(1)法西斯是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的产物,是人类历史进入20世纪后才出现的现象;(2)法西斯鼓吹极端民族主义或民族沙文主义,鼓吹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歌颂暴力和战争(这里是两个方面);(3)其社会基础是以小资产阶级分子为主的中下层民众;(4)法西斯主义既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又反对传统的资本主义,鼓吹寻求第三条道路;(5)宣扬和推行独裁统治,认为独裁制符合人类社会的天性,是提高本民族内在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最佳手段。
第二十七课各具特色的国家第一课时国体与政体课标要求:了解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揭示国家的本质,理解国家管理形式的多样性。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坚信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好制度。
公共参与: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或亲身参与政治生活,增强关心国家事务的意识。
思维导图核心考点一国家是什么1.国家的本质(1)产生。
国家是在原始社会瓦解、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以后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2)构成要素。
一般认为,国家的基本要素包括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它们是国家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主权。
(3)性质。
国家的性质,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
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
从国家的本质看,所有国家都是一定阶级对其他阶级的专政。
(4)民主与专政。
专政就是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
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其实质是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
民主与专政相互依存,凡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必然包括一定阶级的民主,同时包括对其他阶级的专政。
(5)当今世界不同性质的国家。
当今世界主要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国家。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享有民主的主体不同,专政的对象也不同。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2.认识国体与政体(1)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国体政体区别国体,即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就是国家管理形式联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一定的政体服务于一定的国体(2)国家的政体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个国家的政体既会随着国体的变化而发生根本性变化;也会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的变迁,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变化。
(3)政体的影响因素。
除了国体对政体的决定作用外,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社会习惯、发展程度等,都是影响政体的因素。
君主专制制度、等级君主制、封建等级制、君主⽴宪制的区别⼀、君主专制制度含义:指以古代君王为核⼼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它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权制。
特点:皇帝独尊、皇权⾄上、皇位世袭、帝位终⽣制。
⼆、等级君主制含义: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阶层共同参政,并在⼀定程度上分享权⼒。
背景:形成于西欧封建制度确⽴以后。
11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12世纪后英、法等国的王权呈逐渐加强之势,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和新兴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图携⼿打破封建割据局⾯。
政权形式:是王权借助由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城市市民组成的等级代表⼤会实施统治的⼀种政权形式。
典型: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1302年举⾏的法国三级会议,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影响:打破封建割据势⼒,使王权得到加强,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开始受到重视,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
等级君主制相对于君主专制制度有了进步,⼈民的利益受到了重视,⼈民的权利受到尊重,君主的权⼒相对受到约束。
三、封建等级制含义:指各地封建主之间依附⼟地占有和⼈⾝依附关系⽽形成的⼀种等级关系。
背景:形成于西欧封建制度形成的过程中。
8世纪上半期的采⾢改⾰,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各级封建主通过层层分封⼟地,逐渐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
政权形式:国王与各级封建主组成的统治秩序和政权形式。
国王居于最上层,其下依次是公爵、侯爵、伯爵、⼦爵、男爵,骑⼠处于最下层。
各级封建主只服从于⾃⼰的上级封建主,与其他封建主没有依附关系。
国王是名义上的最⾼统治者,但是实际权⼒有限。
影响:封建领主势⼒坐⼤,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
四、君主⽴宪制含义:亦即“有限君主制”,是相对于君主专制的⼀种国家体制。
君主⽴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宪,树⽴⼈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实现事务上的共和主义理想但不采共和政体。
特点:君主是国家元⾸;王位⼀般是世袭制、终⽣制;君主属于贵族阶层典型:英国。
君主立宪制和君主专制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1、君主制是以君主(皇帝、国王、大公、苏丹和沙皇等)为国家元首的政体形式。
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普遍的政体形式。
君主一般是世袭的,终身任职。
2、君主制根据君主的权力大小又分为两种:君主专制制(无限君主制)与君主立宪制(有限君主制)。
3、君主专制制是实行君主独裁的政体形式。
主要特点是:君主拥有无限的权力,他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法律,臣民必须绝对服从。
君主依靠官僚军事机构,维护其专制统治,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奴隶制国家普遍实行君主专制制,如古代埃及、巴比伦、中国的夏商和西周。
君主专制制也是封建制国家最主要的政权组织形
4、君主立宪制是以宪法为基础,议会掌握实权,君主只起着维系作用.而君主专制则是皇权至上,皇帝地位不可逾越,君主一人独揽大权
5、二者的区别在于:
(1)是两者范围不同。
君主制包括了君主立宪制和君主专制。
(2)是两者所依附的国体不同,君主专制由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国家性质决定的,而立宪制则是资本主义产生后出现的新的政体,它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国家性质所决定的。
(3)是两者产生时间不同,前者在人类进入奴隶制社会就产生了,而后者却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后才出现。
第二单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及民主制度的形成第3-4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确立)课程标准:概述《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
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限制王权、议会权力至上。
简述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认识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1689年《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影响。
识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基本原则、代议制立宪政体,理解其与封建君主制的明显区别和意义。
探究《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与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及其对英国历史及欧洲乃至世界的影响。
识记内阁的起源、形成惯例、开始形成、完善,内阁主要职权,首相、内阁和政府产生的程序。
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建立、内容、特点。
2.过程与方法:史料解读、问题探究、分析比较。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近代社会民主制取代专制制度是人类社会的进步,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是英国国情所致,是历史的必然。
英国形成责任制内阁,建立代议制民主政治,促进了英国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教学重点:《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英国则制内阁的形成;英国代议制民主政制的特点和影响。
教学难点: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英国代议制民主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何为君主立宪制?以君主为世袭元首,但君主权力受到宪法和议会不同程度的限制的一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形式。
又称为“有限君主制”。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1.背景:英国悠久的宪政历史;1688年“光荣革命”直接原因:詹姆士二世国王晚年得子,怕更改继承人使天主教复辟。
根本原因:维护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通过曲折的资产阶级革命,议会于1688年发动“光荣革命”结束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了政治基础。
新国王威廉三世与詹姆士二世等前任国王有何不同?国籍:荷兰;继位方式:受到议会邀请;上台条件:答应保障英国人的宗教、自由和财产;与资产阶级关系:盟友。
2.确立过程(1)初步确立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权利法案》是英国历史上重要的法律文件,它对于英国政治制度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制度与君主制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君主制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也是存在最久的一种政治制度。
在君主制下,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往往受制于一个君主的决策与管理。
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地区,君主制的形式与制度也不尽相同。
本文将从制度与君主制的关系角度,探讨君主制的本质、特点以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
一、君主制的本质与特点君主制指的是由一位君主统治的一种政治体制。
君主制的本质在于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并通过君主的掌控与行使来进行国家和社会管理。
君主制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权力集中。
君主制的核心是君主的权力集中,君主拥有极高的行政、立法和司法权,可以独立决策和颁布法令。
君主不受其他权力机构的制约,行使着绝对的权力。
2. 继承性。
君主制通常以世袭的形式进行,君主的统治权由君主所属的家族继承。
这种继承性的特点使君主制具有相对稳定的统治形式。
3. 君主至上。
君主制下,君主被视为国家的最高代表和权威,其地位凌驾于任何其他国家机构和个人之上。
君主拥有神圣的地位,代表着国家的尊严与荣誉。
4. 政治稳定。
由于权力集中、继承性和君主至上的特点,君主制一般具有相对较高的政治稳定性。
相对于民主制度中的选举与权力轮替,君主制的政府更加稳定,减少了政治流变的可能性。
二、君主制在历史中的发展君主制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历史,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中有着不同的发展形式。
以下是君主制在历史中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1. 早期君主制。
早期君主制主要出现在古代东方国家,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中国等。
在这些国家中,君主的统治被视为一种神圣的权力,君主的地位高于一切,他们被认为是神的代表。
这种君主制注重统治者的权威与神圣性,追求社会秩序与稳定。
2. 封建君主制。
封建君主制主要出现在欧洲的中世纪时期。
在这种制度下,君主是封建制度下的最高统治者,而封建领主则作为君主的下级统治者而存在。
封建君主制注重封建等级制度的维护,以及封臣与君主之间的忠诚关系。
君主立宪制什么意思君主立宪制是相对于君主专制的一种国家体制。
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务上的共和主义理想但不采用共和政体。
可分为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制什么意思君主立宪制就是将以前的以国王皇帝手中的立法权行政权过度到以宪法为中心的国会中但国家任然保留君主,世界上最早的立宪国我想因该属于日本国,其天皇在封建时代就已经是国家的象征了。
君主立宪可分为实君宪政制和虚君宪政制现在世界上大都为后者,实君宪政制度重政府结构来讲君主交出了立法权但保留部分行政权,首相只是辅助君主治理国家,宪法和其它法律由议会制订,重体制上看就是议会制订宪法和法律限制君主,君主在制订的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治理国家。
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君主权力受到法律限制,国王统而不治,成为虚君。
2、议会是权力中心,掌握立法权、行政监督权;内阁对议会负责。
3、内阁权力膨胀,逐步凌驾于议会之上。
4、优点是更加民主,更加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缺点是他是资产阶级向封建帝制妥协的产物,具有不彻底性,而且拥有资本主义内部民主的局限性。
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君主立宪制,是1688年政变,又称光荣革命,后在英国建立起来的国家政体,也称议会君主制,属资产阶级民主制政体类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政治体制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1263年,英王亨利三世无视《大宪章》,指定亲信取代具有否决权的15人会议。
国王同贵族之间以及贵族内部出现纷争,以西蒙·德·孟福尔为首的贵族反对派在内战中获胜,他于1265年在威斯敏斯特宫召集会议,出席的除循惯例有僧俗贵族外,还有每郡2名骑士代表、每大城镇2名市民代表,史称“孟福尔议会”。
关于资产阶级政体的几组比较关于资产阶级政体的几组比较: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国家以君主(皇帝、国王)为世袭的国家元首,君主拥有某些最高权力,但其权力受到宪法和议会不同程度的限制,资产阶级按君主地位和权力的大小,君主立宪政体可分为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和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是指以议会制为最高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的政体(如英国) 。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是指,国家虽然也制定了宪法、设立了议会,但君主仍然保持封建专制时代的权威,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军事大权于一身,是权力中心和最高实际统治者的政体(如德意志帝国)。
共和制是一种民主的国家管理形式,现代绝大多数的资本主义的国家都采用这种政体。
它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限制的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共和政体。
依据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关系不同,又分为议会制、总统制(美国)、半总统制(法国)和委员会制。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德国的君主立宪制相同点:⑴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都是以法律形式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的政体⑵形式上都有君主、首相和议会,实行三权分立(3)国家元首都是君主,实行世袭制,并任期终身(4)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5)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不同点:⑴国家元首的地位不同:英国的元首国王,只是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无实权。
德意志帝国的元首国王,集立法、行政、司法、军事大权于一身,拥有实权。
⑵政府首脑的产生方式和地位不同:英国政府的首脑是首相,由议会选举的多数党的领袖担任(由议会选举产生),握有行政权,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而德意志帝国的首脑虽是首相,但由皇帝任命,听命于皇帝。
⑶政府与议会的关系、议会的地位不同:英国议会的权力高于国王,是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掌握国家主权。
首相和内阁(政府)对议会负责。
而德意志帝国的议会置于皇帝的权力之下,皇帝是权力中心,议会不是权力中心,议会仅有立法权,对政府(首相和内阁)及皇帝没有监督权,首相不对议会负责,仅对皇帝负责。
理解为何同为君主制,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而君主立宪制度是英国革命的成果。
这两个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中采取了不同的政治路径和制度变革,导致了君主专制制度成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而君主立宪制度成为英国革命的成果。
这可以归因于以下几个重要因素:1.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差异:法国的君主专制体制相对较为集中和专制,国王在政治和经济事务上拥有广泛的权力。
相比之下,英国的政治结构较为分散,国王的权力相对受到限制。
英国的封建体制、贵族阶层和地方权力对国王的制约相对较强,而在法国,王权更加集中。
2.君主与贵族关系的不同:在法国,贵族阶层占据着重要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与国王的关系复杂而紧张。
法国资产阶级与贵族和王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加剧,导致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相比之下,英国的贵族阶层在政治上相对较为合作,与国王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固的统治联盟,这限制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
3.君主的反应与态度: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对于改革和民主化的态度相对保守,不愿意放弃王权的绝对性。
他对资产阶级的诉求漠不关心,政策的错误和僵化加剧了政治危机和对抗的恶化。
相比之下,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英国革命爆发前未能有效应对和解决国内政治危机,而查理二世和威廉三世在革命爆发后做出了一些让步和调整,试图与议会达成妥协,避免了更大的冲突。
4.对于自由和权利的不同重视:英国的统治者和政治家在历史上更加重视个人权利和自由的保护,这一思想在英国社会和法律中有较长久的传统。
所以在英国革命中,资产阶级与权贵阶级的冲突更多地集中在权力分配和权力制衡上,而不是对君主专制的完全推翻。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解释了为什么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对象,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最终成为了英国革命的成果。
这两个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政治和社会背景的不同,以及君主和贵族的关系和态度的差异,是这一差异产生的关键因素。
君主立宪制和君主专制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1、君主制是以君主(皇帝、国王、大公、苏丹和沙皇等)为国家元首的政体形式。
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普遍的政体形式。
君主一般是世袭的,终身任职。
2、君主制根据君主的权力大小又分为两种:君主专制制(无限君主制)与君主立宪制(有限君主制)。
3、君主专制制是实行君主独裁的政体形式。
主要特点是:君主拥有无限的权力,他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法律,臣民必须绝对服从。
君主依靠官僚军事机构,维护其专制统治,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奴隶制国家普遍实行君主专制制,如古代埃及、巴比伦、中国的夏商和西周。
君主专制制也是封建制国家最主要的政权组织形
4、君主立宪制是以宪法为基础,议会掌握实权,君主只起着维系作用.而君主专制则是皇权至上,皇帝地位不可逾越,君主一人独揽大权
5、二者的区别在于:
(1)是两者范围不同。
君主制包括了君主立宪制和君主专制。
(2)是两者所依附的国体不同,君主专制由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国家性质决定的,而立宪制则是资本主义产生后出现的新的政体,它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国家性质所决定的。
(3)是两者产生时间不同,前者在人类进入奴隶制社会就产生了,而后者却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后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