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0_卒中后痉挛的综合处理
- 格式:pptx
- 大小:5.83 MB
- 文档页数:70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第19卷第79期 23 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康复治疗进展武沁枫1,孙舒2*,白敏1(1.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院 康复科,吉林 长春)摘要:肢体痉挛是脑卒中后比较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不仅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限制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同时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
所以,肢体痉挛的治疗对患者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肢体痉挛的中医及现代疗法两大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脑卒中;肢体痉挛;康复治疗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79.012本文引用格式:武沁枫,孙舒,白敏.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康复治疗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9):23-24.0 引言脑卒中,俗称中风,包括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
其不仅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三高”特点,还有着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的特点,现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疾病之一[1]。
据统计,脑卒中幸存者中约有70%~80%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残疾[2]。
而肢体痉挛是脑卒中后相对棘手且比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因脑卒中引起的肢体痉挛可高达41%[3],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同时也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
因此,及时有效地治疗及缓解因脑卒中所引起的肢体痉挛,是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中医疗法近些年,随着中医药的大力发展和不断提倡,其显现出愈来愈明显的优势。
因其治疗方式多种多样、效果明显及毒副作用少,而且中医药价格相对低廉,越来越得到临床医护人员和广大患者及家属的推崇和认可。
实践证明,传统中医疗法在治疗卒中后肢体痉挛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优势明显[4];同时也有文献报道,中医疗法在促进卒中后肢体痉挛方面的康复效果显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而改善生活质量[5]。
姿势控制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及痉挛的影响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康复中心彭予忠摘要:目的观察姿势控制对卒中后患者上肢痉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运用运动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运用新的bobath姿势控制理论进行治疗。
在患者入组时和3个月后分别进行痉挛和运动功能评价。
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两组患者痉挛及运动功能均获得改善,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姿势控制对卒中后患者上肢痉挛及运动功能改善有明显疗效。
关键词:运动;姿势控制;上肢运动功能;痉挛;bobath理论卒中后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患者常出现上运动神经元综合症(UMN),呈现出阴性症状和阳性症状。
阴性症状表现为肌肉的弱化、手的精细运动能力及感觉消失、疲劳;阳性症状包括肌痉挛和协调运动障碍等。
阳性症状妨碍患者的运动功能,是阻碍患者独立生活能力恢复的主要原因。
日常生活中上肢的目的性运动是中枢支配下上肢和躯干甚至于下肢的复合性运动,故纠正患者的阳性症状,不能仅仅局限在上肢层面,更应该将作为运动背景的姿势控制当做首选的治疗对象。
因此,我们对脑卒中患者进行临床对照性研究。
资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以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为诊断标准【1】。
诊断为脑梗死或脑出血患者,均经CT与MRI确诊为初次发病,同时符合以下条件:有肢体功能障碍,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来源于我院康复科入院的病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年龄、开始治疗时间、类型、瘫痪侧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组别 n 年龄(岁)开始时间(d)出血梗死左侧瘫右侧瘫治疗组 30 58.15±11.04 33.75±15.09 14 16 12 18对照组 30 57.48±11.71 33.61±15.30 17 13 16 14入选标准: 病程在6个月内;稳定性卒中。
推拿治疗脑卒中后痉挛
严连凤;金宏柱
【期刊名称】《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5(0)2
【摘要】中医学认为,阴阳失衡是中风后痉挛的主要发病机制,表现为阴急阳缓的症状:上肢的手指、腕关节屈曲,肘关节屈曲并旋前,肩关节内收,下肢的髋关节内收、内旋,髋和膝关节痉挛性伸直,足内翻下垂,脚趾屈曲.推拿治疗中风后痉挛,以疏通经络、放松肌痉缩为治则,通过运用不同的手法“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放松痉挛肌肉,活血舒筋通络,使肢体阴阳趋于平衡.
【总页数】2页(P311-312)
【作者】严连凤;金宏柱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南京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
临床医学院,南京210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4.1
【相关文献】
1.推拿治疗结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后偏瘫痉挛肢体中的应用 [J], 周剑英;石丽琼;陈奇刚;陈晓霞;刘朵;顾力华
2.推拿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的Meta分析 [J], 严连凤;励建安;朱毅;马鑫;金宏柱
3.推拿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经穴特点 [J], 马鑫;励建安;朱毅;金宏柱;严连凤
4.针刺结合经筋推拿治疗缺血性卒中后患者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效果观察 [J], 李斌
5.自拟解痉止痛方熏洗结合推拿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伴疼痛的临床研究 [J], 钟映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康复治疗方法进展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康复治疗方法进展。
方法分别从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中医治疗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结果三种方法都对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康复有效。
结论随着进展,现在的康复治疗多选择综合治疗法,这样康复率比较高。
【关键词】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康复治疗【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0-0048-02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存在着明显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现象。
痉挛性偏瘫为脑卒中后恢复过程中的必然过程,但高痉挛状态是妨碍肢体功能进一步好转的最大障碍,有的甚至停留在高痉挛状态,使得患者出现无法行走,转移困难,出现异常姿势与平衡障碍。
痉挛是临床难题,亦是国际医学热点。
肌痉挛的治疗方法很多但目前临床尚无特效疗法,因此,使偏瘫肢体增高的肌张力降低、甚至恢复正常,在卒中后遗症治疗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治疗肌痉挛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结果,促进了康复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现将近几年来治疗肌痉挛的文献综述如下。
1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利用物理学中的力、电、光、声、磁、温度等因子来帮助患者缓解病痛,恢复其身体或局部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在治疗痉挛方面,物理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痉挛所引起的疼痛,防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变形,降低肌张力。
它分为运动疗法和一般性物理治疗两大类。
1.1 运动疗法多数学者认为脑卒中后肌痉挛首先应选择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物理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主张把治疗和功能活动特别是日常生活活动(ADL)相结合,在治疗环境中学习动作,在实际环境中使用已掌握的动作并进一步发展为技巧性动作。
在治疗时引用多种感觉刺激,包括躯体、语言、视觉等,认位重复强化训练对动作的掌握、运动控制十分重要。
早期正确的肢体功能位为患者将来出现异常的痉挛模式十分重要。
可以减轻和对抗痉挛肌肉张力。
中风后痉挛的药物治疗(2023)痉挛是中风一种普遍的后遗症,主要发生在上运动神经元(UMN)损伤后。
尽管痉挛的确切发病率尚不清楚,但很可能仅在美国就有超过50万人受到影响,全世界就有超过1200万人罹患痉挛。
中风后,大约65%的人会出现痉挛。
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对痉挛的定义各不相同。
对一些患者来说,痉挛只是指速度依赖性的运动阻力增加。
对于其他患者来说,痉挛是中枢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一部分,包括深部腱反射过度活跃、对被动运动的抵抗力增加、上肢弯曲姿势和下肢伸展、拮抗肌过度收缩以及协同运动模式。
1980年,兰斯发表了这一经常被引用的定义:“痉挛是一种运动障碍,其特征是强直性牵张反射(肌肉张力)速度依赖性增加,伴有夸张的腱反射,这是由牵张反射的过度兴奋性引起的,作为一个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组成部分。
”这个定义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痉挛只是UMN综合征的一个组成部分。
尽管痉挛和牵张反射弧过度活跃之间可能存在关联,但临床医生敏锐地意识到,在UMN病变患者中观察到的异常反射运动对牵张没有反应。
痉挛背后的神经生理学机制很复杂,但当由于大脑或脊髓损伤而导致脊髓上抑制丧失时,就会发生这种现象,导致牵张反射比应有的更早、更强地出现。
痉挛本身不会导致残疾,但它是导致大脑或脊髓损伤后功能障碍的一个因素。
人们提出了各种治疗痉挛的技术,包括定位、冷冻疗法、夹板和石膏、生物反馈、电刺激和致病因素教育,其中大多数技术几乎没有证据支持其应用。
然而,通过药物治疗已经得到实施,并得到更广泛的研究。
本文的目的是回顾神经生理学机制、干预效果、剂量、副作用以及与当前用于治疗中风后痉挛的药物相关的研究。
一般药理学原理用于控制痉挛的药物的确切机制和作用解剖部位尚不完全清楚。
目前,一些药物被认为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CNS)内的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节剂,而其他药物似乎影响周围神经肌肉部位(表1)。
有许多药物被证明可以减少牵张反射,但没有一种药物被证明能够持续有效地减少中风后的残疾。
解痉方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效果郭超年【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22(20)31【摘要】目的分析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采取解痉方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在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接收的80例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未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方式分组,40例患者采取常规康复训练,设定为对照组;40例采取解痉方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设定为观察组。
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的差异。
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NIHSS、FMA、ADL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
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加明显,FMA、ADL评分较对照组增高更加明显(P<0.05)。
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SAS、SD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SAS、SD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SAS、SDS 评分较对照组降低幅度更大(P<0.05)。
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躯体功能、躯体角色、健康状况、社会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躯体功能、躯体角色、健康状况、社会功能评分均提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0.05)。
对照组治疗满意度仅为80.00%,观察组治疗满意度高达95.00%,观察组治疗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
结论解痉方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能够改善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心理状况,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
【总页数】4页(P50-53)【作者】郭超年【作者单位】龙岩慈爱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3【相关文献】1.解痉平衡针刺法结合养阴通痹解痉汤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偏瘫的随机对照研究2.解痉方结合针刺及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29例3.养血柔筋方加减结合解痉纠偏针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4.通痹解痉汤联合针刺及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并发肢体痉挛性偏瘫68例5.自拟解痉止痛方熏洗结合推拿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伴疼痛的临床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卒中痉挛状态的康复治疗
林成杰;梁娟
【期刊名称】《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9(024)002
【摘要】痉挛是一种因牵张反射兴奋性增高所致的以速度依赖性肌肉张力增高为
特征的运动障碍,且伴随有腱反射的亢进.它通常是由于大脑或脊髓对脊髓反射弧的抑制性降低或受损所致。
脑卒中后瘫痪肢体的肌张力增高或痉挛是瘫痪肢体康复过程的一个阶段.但高痉挛状态是妨碍瘫痪肢体功能康复的最大障碍,脑卒中痉挛状态的治疗方法很多,现代康复医学主要从药物、预防、运动疗法、理疗、矫形器、手术等入手.
【总页数】4页(P179-182)
【作者】林成杰;梁娟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康复科,265200;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康复科,265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
【相关文献】
1.针刺拮抗肌联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影响 [J], 曹秦宁;乔鸿飞
2.针刺联合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痉挛状态的影响 [J], 孙彩琴
3.Ambulator智能康复跑台对脑卒中患者患侧膝关节痉挛状态的康复治疗效果 [J],
李小生
4.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影响 [J], 孙光虎
5.艾灸配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手痉挛状态68例临床观察 [J], 霍新慧;赵百孝;周钰;刘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