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治疗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1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治疗
段方植;向茂森;赵大荣
【期刊名称】《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年(卷),期】1992(6)4
【摘要】报道18例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患者,采用股浅,隐-股静脉瓣膜戴戒术,大隐静脉高位属支结扎、主干曲张静脉剥脱术,小腿局部曲张浅静脉间断缝扎技术治疗。
随访4~26个月,症状基本消失,皮炎明显好转。
术后1~3角溃疡愈合。
有3例作逆行+顺行静脉造影,显示1级瓣膜功能。
【总页数】2页(P207-208)
【关键词】静脉曲张;戴戒术;下肢
【作者】段方植;向茂森;赵大荣
【作者单位】四川省武胜县人民医院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8.3
【相关文献】
1.股浅静脉壁环缝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18例 [J], 丁宝元;吴俊法
2.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诊断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 [J], 瞿中成;褚先秋
3.静脉壁外瓣膜重建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 [J], 张岚;张柏根
4.股浅静脉瓣膜带戒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 [J], 王军;张超
5.股浅静脉瓣膜带戒术联合中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 [J], 黄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股浅静脉瓣膜全瓣包窄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龚凯;刘立臣;黄道景;蔡同年;王宝昌
【期刊名称】《上海铁道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9(20)1
【摘要】目的观察手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
方法运用膨体聚四氟乙烯(GoreTex)人造血管对19例轻中度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病人作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全瓣包窄术。
结果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功能全部恢复,手术成功率100%。
术后下肢沉重感消失,肿胀消退,皮炎、溃疡愈合。
随访1~4年,无复发。
结论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全瓣包窄术操作简便、疗效好,适用于轻中度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总页数】3页(P22-24)
【关键词】股静脉;静脉功能不全;外科手术;瓣膜全瓣包窄术
【作者】龚凯;刘立臣;黄道景;蔡同年;王宝昌
【作者单位】黑龙江富锦铁路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3.605;R654.3
【相关文献】
1.股浅静脉瓣膜包窄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附82例报告) [J], 黄景勇;虞冠锋;倪海真
2.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包窄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J], 陈寅;黄惊
鸿;龚景庆
3.股浅静脉瓣膜包窄术治疗下肢原发性深静脉瓣功能不全67例 [J], 宋小平;赵秉茂
4.股浅静脉瓣窦包窄术治疗下肢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136例 [J], 李建军;陈泽忠;刘亚松;刘小平;梁发启
5.股浅静脉瓣膜包窄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J], 蒋劲松;张成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
股静脉戴戒术是瓣膜修复术的一种,通常指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戴戒术。
其手术原理是通过缩小扩张的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处的静脉口径,使瓣膜的两个瓣叶靠拢,就能纠正瓣膜的功能不全,防止血液倒流。
手术时,首先在患肢大腿根部做一纵形切口,显露出股总静脉、股浅静脉和股深静脉,找到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所在的位置,用手指拍挤法证实有血液倒流,取一段人工修复材料,宽一般为2cm,长为所测得有瓣膜处的血管周长的2/3,用血管缝线将其包绕缝合于瓣膜处的静脉管壁外,缩小其管径约1/3,并与管壁缝合数针加以固定。
这样血液倒流瓣窝充盈时,由于扩大的管腔已被缩小,可将两个瓣叶松弛的游离缘限制在管腔中并互相靠拢,不再向下方翻转,从而制止血液倒流。
本手术创伤较小,又不用切开静脉内腔,所以手术并发症很少,但要取得好的疗效,关键是要掌握管腔缩窄的程度恰到好处,否则缩窄的太少,不能使病变的瓣膜功能恢复,以制止血液倒流,起不到治疗作用;而过度缩窄,则又会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向心回流,导致回流障碍,易并发血栓形成,应引起重视。
困难并降低了非高位结扎术后的复发率,复发率仅为0.9%[4],本组病例未见复发。
③传统手术能解决有体征的单侧疝,不能解决另一侧为隐匿疝,腹腔镜手术可清楚地发现隐匿疝,如果隐匿疝存在,腹腔镜手术可一次完成两侧手术,避免另一侧出现症状再行手术。
④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后复发疝局部解剖结构已改变,瘢痕形成,完全游离疝囊尤为困难,应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可避免解剖腹股沟管结构,避免损伤精索的神经、血管及提睾肌等。
参考文献[1] 刘焕军.特制钩式雪橇针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48例的体会.腹腔镜外科杂志,2005,10(4):210~211.[2] 赵英敏,李龙,马继东,等.二孔法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比较.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6,6(8):595~596.[3] 涂永久,林大富,陈战.微型腹腔镜下自制缝合针行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局解手术学杂志,2005,14(3):215.[4] 李宇洲,梁健生.微型腹腔镜下小儿斜疝手术的改进.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1,1(5):272.(收稿日期 2008-08-28)股浅静脉带戒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18例吕凤根 袁鑫生河南省兰考县人民医院(475300) 【摘要】 目的 探讨股静脉带戒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
方法 经彩超证实的18例(18条肢体)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在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交通支结扎术同时行股静脉带戒术。
结果 均痊愈出院,随访3~36个月,下肢水肿消失或明显减轻,色素沉着明显减退,酸胀感消失,无一例形成血栓,术后复查彩超,深静脉通畅,无反流或较术前明显减少。
结论 股静脉带戒术有助于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缓解,值得推广。
【关键词】 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带戒术 下肢静脉曲张病人,部分是由于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引起的。
我们自2004年2月至2008年4月行股浅静脉带戒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共18例,效果满意,作以报告: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从2004年2月至2008年4月,我们对18例(18条)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病人,进行自体大隐静脉片股浅静脉带戒术,共18条肢体。
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外科治疗王深明【期刊名称】《临床外科杂志》【年(卷),期】2006(13)6【总页数】3页(P629-631)【关键词】深静脉功能不全;静脉瓣膜;外科治疗【作者】王深明【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4.4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CVI)是常见的血管外科静脉病变。
人们最早认识的是以大隐静脉曲张为代表的浅静脉功能不全。
消除曲张浅静脉以打断浅静脉反流,达到降低静脉高压的目的是治疗CVI的基本原则。
然而,人们发现许多接受了浅静脉手术的病例,静脉功能不全仍未能纠正。
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充分认识并证实了深静脉反流和功能不全在CVI发病中的作用。
20 世纪60年代,Kistner[1]提出了“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rimary deep venous insufficiency,PDVI)”的概念,认为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所致的深静脉反流是CVI的重要病因。
从此针对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各种修复和功能重建手术也随之发展起来。
目前治疗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手术技术,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瓣膜病变”的静脉开放手术,包括静脉腔内瓣膜修复成形术、静脉瓣膜移植术、静脉瓣膜移位术、新鲜的或冰冻保存的同种异体瓣膜移植术等。
近年还有利用支架将自体静脉瓣膜段或生物瓣膜经皮插入股静脉置放的血管腔内治疗的临床研究。
另一类是针对“静脉壁病变”的静脉壁外部手术,包括静脉瓣膜包裹环缩、戴戒、环缝,腘静脉肌瓣替代术,静脉外瓣膜修复成形术(可借助血管镜),经皮置放瓣膜外缩窄装置等,旨在缩小静脉管腔周径。
深静脉瓣膜功能重建手术的开展在上世纪80~90年代达到高峰,但近些年来,对于深静脉功能不全是否施行深静脉瓣膜功能重建手术的争议越来越多。
由于深、浅静脉功能不全的病理变化常互为因果,因此对两者间的因果关系有不同的看法。
医用弹力袜治疗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临床观察弹力袜,即医用循序减压弹力袜,是一种具有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心脏功能的产品。
医用弹力袜在脚踝部建立最高支撑压力,顺着腿部向上逐渐递减。
在小腿肚减到最大压力值的70%-90%,在大腿处减到最大压力值的25%-45%.压力的这种递减变化可使下肢静脉血回流,有效的缓解或改善下肢静脉和静脉瓣膜所承受压力。
方法:本课题对使用医用弹力袜的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血流速度进行观察。
结论:两组病人均于治疗前、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腘静脉、胫后静脉血流速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标签:弹力袜;静脉瓣膜;水肿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是造成下肢水肿的重要原因之一。
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由非血栓性的静脉扩张、瓣膜异常造成,后者主要是由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瓣膜遭到破环造成。
[1]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对使用医用弹力袜的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血流速度进行观察,进一步讨论其在治疗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中的应用。
1对象与方法80%的病例来源于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周围血管科门诊病例,排除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等内科疾病,及其它如代谢、内分泌、肿瘤等疾病导致的肢体水肿,全部病例经彩超证实为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或下肢深静脉炎,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
2观察指标两组病人均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测定血粘度、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以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3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软件PEMS3.1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5.1结论: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是血液倒流性疾病中发生率最高的一种,约占55.61%,[2] 长期血液淤滞导致患肢水肿,并可有痉挛、沉重感、酸胀痛、疲劳、色素沉着、瘙痒等症状,重者可出现静脉性溃疡。
[3]目前常用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治法主要有:标准机械加压法(绷带和弹力袜)、外科手术治疗。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http://www.wotian120.com/
(1)静脉瓣膜修复术。缩短、修复伸长脱垂的瓣膜,使其能合拢闭合。
(2)静脉段移位转流术。大隐静脉或股深静脉瓣膜功能健全时,可切断大隐
或股深静脉,结扎股浅静脉近端及大隐或股深静脉远端,将大隐或股深静脉近端
与股浅静脉远端吻合,利用大隐或股深静脉功能健全的瓣膜,阻止血液向股浅静
脉远侧逆流。
(3)带瓣静脉段移植术。利用带正常瓣膜的一段自体肱或腋静脉,移植于股
浅静脉上端。
(4)膎静脉肌袢成形术。利用半腱肌和二头肌腱,在膎动、静脉之间缝合,
使成一“u”形腱袢,行走时腱袢交替收缩与松弛,制止血液倒流。
(5)股静脉壁环形缩窄(缝缩或戴戒指)术。若伴有大隐静脉曲张,在施行
上述各手术时,均需加作大隐静脉剥脱和交通支切断结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