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凝固(2014)
- 格式:ppt
- 大小:11.62 MB
- 文档页数:64
快速凝固技术的研究进展摘要:快速凝固技术是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研究比较活跃的领域之一,目前已成为一种金属材料潜在性能与开发新材料的重要手段。
快速凝固技术得到的合金与常规合金有着不同的组织和结构特征,对材料科学和其它学科的理论研究以及开展实际生产应用起了重要的作用。
介绍了快速凝固技术的原理和特点、主要方法和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快速凝固技术;合金;应用;存在问题1 引言随着对金属凝固技术的重视和深入研究,形成了许多种控制凝固组织的方法,其中快速凝固已成为一种具有挖掘金属材料潜在性能与发展前景的开发新材料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成了凝固过程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1]。
过去常规铸造合金之所以会出现晶粒粗大,偏析严重、铸造性能差等缺陷的主要原因是合金凝固时的过冷度和凝固速度很小,这是由于它们凝固时的冷速很小而引起的。
要消除铸造合金存在的这些缺陷,突破研制新型合金的障碍,核心是要提高熔体凝固时的过冷度,从而提高凝固速度,因此出现了快速凝固技术。
目前,快速凝固技术作为一种研制新型合金材料的技术已开始研究了合金在凝固时的各种组织形态的变化以及如何控制才能得到符合实际生活、生产要求的合金。
着重于大的温度梯度和快的凝固速度的快速凝固技术,正在走向逐步完善的阶段。
2 快速凝固技术1960年美国的Duwez等用铜辊快淬法,首次使液态合金在大于107K/S的冷却速度下凝固,在Cu—Si合金中发现了无限固溶的连续固溶体;在Ag—Ge合金中出现新的亚稳相;在Au—Si合金中形成非晶结构。
在快速冷却所形成的亚稳结晶组织中,出现了一系列前所未见的重要的结构特征,表现出各种各样比常规合金优异的使用性能[2]。
此后,快速凝固技术和理论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一个热点。
快速凝固是指通过对合金熔体的快速冷却(≥104~106 K/s)或非均质形核被遏制,使合金在很大过冷度下,发生高生长速率(≥1~100 cm/s)凝固[3]。
第二章快速凝固技术2.1快速凝固技术概论快速凝固指的是在比常规工艺过程中快得多的冷却速度下,金属或合金以极快的速度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由于由液相到固相的相变过程进行的非常快,快速凝固材料可以获得普通铸件和铸锭无法获得的成分、相结构和显微结构。
目前,快速凝固技术是冶金领域和金属材料专业研究的重要领域。
在金属凝固过程中,凝固系统的传热强度及凝固速率对凝固过程及合金组织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常规工艺下金属凝固的冷却速度一般不会超过102 K/s,通常大型砂型铸件及铸锭凝固时的冷却速度约为:10-6-10-3 K/s,中等铸件及铸锭约为10-3-100 K/s;薄壁铸件、压铸件、普通雾化约为100-102 K/s。
快速凝固的金属冷却速度一般要达到106-109 K/s。
经过快速凝固的合金,会出现一系列独特的结构与组织现象。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加州理工学院Duwez等人采用一种特殊的熔体急冷技术,首次使液态合金在大于107 K/s的冷却速度下凝固。
他们发现,在这样快的冷却速度下,本来是属于共晶系的Cu-Ag合金中,出现了无限固溶的连续固溶体;在Ag-Ge 合金系中,出现了新的亚稳相;而共晶成分Au-Si (XSi=25%)合金竟然凝固为非晶态的结构,获得了金属玻璃。
这些发现,在世界物理冶金和材料科学工作者面前展现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研究领域。
70年代出现了利用快速凝固技术制备的晶态材料,80年代人们逐渐把注意力转向各种常规金属材料的快速凝固制备上,90年代大块非晶合金材料的开发应用取得了重大进展。
目前,快速凝固技术已成为冶金工艺学和金属材料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快速凝固技术既是研究开发新材料的手段,也是新材料生产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基础。
2.2 快速凝固的组织特征合金的组织结构与合金的凝固模式密切相关。
在过冷不断加深的过程中,合金的组织及结构将发生变化,图2-1 示出了冷却速度加快引起的凝固组织的变化框图。
快速凝固技术概论1.引言快速凝固是通过合金熔体的快速冷却(≥104~106KS-)或非均匀形核被遏制,是合金在大的过冷度下发生高生长速率的凝固。
采用快速凝固技术制备快速凝固微晶,准晶,非晶等非平衡亚稳新型结构及功能材料,是提高传统金属材料性能,挖掘现存材料性能潜力和研究开发高性能新材料的重要手段之一。
利用快速冷却的技术不仅可以显著改善合金的微观组织,提高其性能,而且可以言之在常规铸造条件下无法获得的具有优异性能的新型合金。
2.快速凝固技术的概括快速冷却技术起源于1960年Duwez教授采用独特的急冷急速使金属凝固速度道道106K/s 而制备出的Au75Si25非晶合金薄带。
他们的发现,在世界的物理冶金和材料学工作者面前展开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研究领域。
在快速凝固条件下,凝固过程的一些传输现象可能被抑制,凝固偏离平衡。
经典凝固理论中的许多平衡条件的假设不再适应,成为凝固过程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
进入70年代,非晶态材料领域的研究更为活跃,可制备出连续的等截面长薄带技术得到了发展,金属玻璃(Metagla)非同寻常的软磁性(高饱和磁化强度、非常低的矫顽磁性、零磁颈缩和高电阻率),促进了该领域的研究,同时也推动了这些新型磁性材料(尤其是变压器磁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 80年代,可制备Φ300、Φ200管; 90年代,可制备Φ600,长1M的管、坯。
在凝固过程中获得足够高的冷却速度需满足两个重要条件,首先,在理想冷却过程中,凝固冷速T与截面厚度Z(mm)有以下关系:T=104Z-2表明凝固冷速与截面Z的二次方成反比。
因此,熔化金属必须以至少在一维方向上足够小的流速形式输送,使之具有高比表面积,以利于热量迅速散失。
其次,通过增大液态合金表面积,以最大程度地增加熔体与冷却介质的接触来迅速散热,这可以在加工过程中通过改变熔体形状(如将熔体铺展在基底上形成薄膜),或将熔体分散成小液滴(如雾化)来实现。
目前实现快速凝固的途径主要有2条:(1)急冷快速凝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