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快速凝固与非晶材料》第一章
- 格式:pdf
- 大小:2.77 MB
- 文档页数:59
材料快速凝固技术材料快速凝固技术是一种在材料制备中广泛应用的技术,它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液态材料迅速凝固成固态材料,广泛应用于金属、陶瓷、塑料等材料的生产中。
本文将着重介绍材料快速凝固技术的原理、分类、应用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原理材料快速凝固技术的原理基本上是通过控制材料的温度,使得其在短时间内迅速凝固,从而形成固态材料。
在材料制备中,通过急冷或者急速加热的方法,可以使得原本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固化的材料,在较短的时间内固化成形。
这种技术的应用使得生产周期大大缩短,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二、分类根据快速凝固材料的不同性质和应用,快速凝固技术可以分为几种主要类型。
其中包括:凝固剂辅助技术、电磁场快速凝固技术、激光快速凝固技术、等离子体喷涂技术等。
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凝固剂辅助技术通过添加特定的凝固剂来加速材料的固化过程,而电磁场快速凝固技术则是利用电磁场对材料进行加热和冷却,从而使其迅速凝固。
三、应用材料快速凝固技术在金属、陶瓷、塑料等材料的制备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金属领域,通过快速凝固技术可以制备出具有优异性能的非晶态合金,提高了材料的硬度和强度,同时降低了材料的成本。
在陶瓷领域,快速凝固技术可以制备出致密的陶瓷材料,改善了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磨性能。
在塑料领域,通过快速凝固技术可以制备出高分子量的聚合物材料,提高了材料的稳定性和耐热性能。
四、未来发展方向随着材料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发展,材料快速凝固技术也将不断得到完善和拓展。
未来,随着新型材料的不断涌现,材料快速凝固技术将在材料制备和加工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对材料快速凝固技术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预计其在未来会有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空间。
材料快速凝固技术作为一种在材料制备中广泛应用的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其快速凝固的原理和多样化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材料制备的效率和质量,还为材料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快速凝固技术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快速凝固的发展及现象分析了快速凝固的一些基本原理,阐述了快速凝固的实现途径及快速凝固的一些方法,然后从快速凝固的原理出分,简单介绍了凝固技术在非晶制备过程中的应用。
关键字:快速凝固非晶合金凝固原理1.引言在金属凝固过程中,凝固系统的传热强度及凝固速率对凝固过程及合金组织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快速凝固指的是在比常规工艺过程中快得多的冷却速度下,金属或合金以极快的速度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快速凝固是通过合金熔体的快速冷却(≥104~106KS-)或非均匀形核被遏制,是合金在大的过冷度下发生高生长速率的凝固。
采用快速凝固技术制备快速凝固微晶,准晶,非晶等非平衡亚稳新型结构及功能材料,是提高传统金属材料性能,挖掘现存材料性能潜力和研究开发高性能新材料的重要手段之一。
利用快速冷却的技术不仅可以显著改善合金的微观组织,提高其性能,而且可以言之在常规铸造条件下无法获得的具有优异性能的新型合金。
2.快速凝固简述快速冷却技术起源于1960年Duwez教授采用独特的急冷急速使金属凝固速度道道106K/s 而制备出的Au75Si25非晶合金薄带。
他们的发现,在世界的物理冶金和材料学工作者面前展开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研究领域。
在快速凝固条件下,凝固过程的一些传输现象可能被抑制,凝固偏离平衡。
经典凝固理论中的许多平衡条件的假设不再适应,成为凝固过程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
进入70年代,非晶态材料领域的研究更为活跃,可制备出连续的等截面长薄带技术得到了发展,金属玻璃(Metagla)非同寻常的软磁性(高饱和磁化强度、非常低的矫顽磁性、零磁颈缩和高电阻率),促进了该领域的研究,同时也推动了这些新型磁性材料(尤其是变压器磁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 80年代,可制备Φ300、Φ200管;90年代,可制备Φ600,长1M的管、坯。
在凝固过程中获得足够高的冷却速度需满足两个重要条件,首先,在理想冷却过程中,凝固冷速T与截面厚度Z(mm)有以下关系:T=104Z-2表明凝固冷速与截面Z的二次方成反比。
快速凝固制备非晶合金的研究与发展浅析快速凝固制备非晶合金方法摘要:非晶态金属是新型的金属材料,它已成为金属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
快速凝固技术也是当前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研究比较活跃的领域,是挖掘非晶态金属材料潜在性能与开发的的重要手段。
文章介绍了快速凝固技术制备非晶态合金的几种方法,并做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非晶态合金快速凝固制备方法1引言非晶合金也称金属玻璃,因其独特的微观结构而具有普遍晶态合金无法比拟的机械性能、优异的物理及化学性能,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前景。
与晶态合金相比,非晶合金不但具有一般金属所不具备的强度和硬度,又可以像玻璃加热软化易成形加工,可进行各种复杂形状的超速精密成形,甚至小到纳米等级,而且成形后不会降低金属的强度。
非晶合金合金的制备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类:通过蒸发、电解、辐射等方法使金属原子或离子凝聚或沉积而成;由熔融合金通过急速快速固化而形成粉末、丝、条、带;利用激光、离子注入、喷镀、爆炸等方法使表面层结构无序化。
本文主要阐述采用快速凝固技术制备非晶态合金方法。
大概可分为两类,雾化法制取粉末,制取条带及薄片材料方法。
2 非晶合金概述非晶合金结构的长程无序,短程有序特性,可以把非晶态材料看作是均匀的和各向同性的结构。
其衍射花样是由较宽的晕和弥散的环组成,没有表征结晶态的任何斑点和条纹。
在电子显微镜下看不到晶粒晶界、晶格缺陷等形成的衍衬反差。
在热力学上处于亚稳态,晶化温度以上将发生晶态结构相变,但晶化温度以下能长期稳定存在。
非晶合金不受化合价的限制,在较宽的成分范围内可以自由调节其组成。
因此,它具有许多结晶合金所不具有的优异的材料特性的调控性。
制备非晶合金的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两个:一,必须形成原子或分子混乱排列的状态,二,将这种热力学上的亚稳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保存下来。
因此要求所获得非晶合金的使用温度应低于合金的晶化温度。
3 快速凝固技术制备非晶合金3.1 雾化法制备非晶合金粉末雾化法不是一个很新颖的技术,但却是工业生产中最常见的快凝方法。
金属快速凝固综述专业:学号:姓名:金属快速凝固综述摘要分析了零维液态金属快速凝固过程中的热流规律.计算了零维液滴在真空条件下的冷却速度,并建立了零维液滴单晶形棱的过冷度方程.结果表明:零维藏滴的凝固过程由形棱前所达到的过冷和系统向环境的散热共同控制;零维藏滴在真空条件下的冷却速度在1 0 ~1 0 8 K l s 之间.近年来发展起来的,PFM模型根据“溶质捕捉”和“溶质牵引”两种机制对金属及合金快速凝固过程进数学描述及模拟,较好地反映了金属凝固的物理本质。
介绍了,PFM模型发展过程、研究现状及理论模型,并对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快速凝固技术是指采用急冷技术或深过冷技术获得很高的凝固前沿推进速率的凝过程,其界面推进速率大于10mm/s。
运用非F o u r i e r传热理论建立了金属快速凝固过程中的非平衡传热理论模型,包括非F o u r i e r 方程的建立、传热与相变模拟.模拟计算表明:( 1 ) 在溅射激冷条件下,界面换热系数越大,界面冷却速度和移动速度也越高.在界面换热系数相同时,计算得到的界面冷却速度随着固一液界面高度的提高呈现先上升而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计算得到的冷却速度值明显小于 F o u r i e r 定律的计算值.( 2 ) 在激光加热条件下,计算的界面移动速度在凝固开始时先急剧增加,然后渐趋平稳.计算还表明,金属的过热度及过冷度与其热物性相关.在金属快速凝固研究中,传热模型是沿用传统传热学论及方法导出的,其理论基础为经典的F o u r i e r定律,相应热传导方程为如下抛物线型( P HC) 偏微分方程a/ T ~ O/ t = T ( 1 ) 式中,为温度,K;t 为时间,s ;O l 为导温系数,m^2 /s .经典F o u r i e a&T^2定律的物理本质是假定热流通量与温度梯度成正比,热传导是一个速度为无限大的扩散过程.这表明只要给物体某一点施加热影响,其它位置在同一时刻立即就有响应,这在物理意义上存在局限性.已经发现,在接近绝对零度和超急速传热条件下,热量以热波形式传递[ 1 ] , 热传导不符合经典 F o u r i e r 定律. C a t t a n e o 第一个修正F o u r i e r定律中的无穷大热传播速度假定,推导出了一维空间中的热流速率方程以及热传导系数y 和弛豫时间t 的动力学表达式;Ve r n o t t e等[ 2 J以及Mo r s e 和F e s h b a c h [ 3 J也进行了类似研究.他们提出的方程归并成一类称作Ca t t a n e o _ V e r n o t t e方程或双曲线型( HHC) 热传导方程丁筹+ q = 式中,行为热流密度,W /m ^2 ;y 是热导率,W/( m.K) ;丁为弛豫时间,S ,即当热梯度施加到物体上后建立温度场所需要的时间.可见,当t —0时,上述方程即简化为经典 F o u r i e r方程.( 1 )金属快速凝固时冷却速度属于超急速传热的范畴,非F o u r i e r热传导模式可以表征快速凝固中的非F o u r i e r影响.运用Ca t t a n e o - V e r n o t t e热传导方程和相变动力学方程,建立了金属在溅射激冷和激光熔凝条件下快速凝固的非F o u r i e r传热模型.( 2 )金属在溅射激冷条件下快速凝固,无论是采用F o u r i e r传热方程还是采用非F o u r i e r传热模型计算都表明:在液滴落到辊轮表面相同时间后,界面换热系数越大,界面冷却速度和移动速度也越高.对同一界面换热系数,按照非F o u r i e r模型计算得到的界面冷却速度随着固一液界面高度的提高先上升而后下降;而利用 F o u r i e r 定律计算得到的冷却速度仅随界面距离增大而降低.利用F o u r i e r定律计算得到的冷却速度在大界面换热系数时要比用非 F o u r i e r定律计算得到的数值明显增大,其原因在于传播速度为无限大的热量扩散模型相对于热波模型将导致较高的冷却速度.( 3 ) 在激光加热条件下,采用非F o u ri e r 定律计算的界面移动速度在凝固开始时先是急剧增加,此后又逐渐平稳地增加.不同金属的过热度和过冷度因其热物性不同而不同.采用非F o u r i e r定律计算的界面移动速度值普遍比用F o u r i e r定律得到的计算值偏大,两者计算的过热度和过冷度也存在差别.对凝固前沿固液界面的处理大体可以归为两类[3ˇ9]:不连续界面模型( Sharp-interface model)[! " ]和扩散界面模型(Diffusive-interface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