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比较文学
- 格式:doc
- 大小:82.00 KB
- 文档页数:15
《比较文学概论》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一)第一章文学研究的新途径——比较文学1、三个概念:(1)文学理论,(2)文学批评,(3)文学史。
2、什么是比较文学3、比较文学的起源是什么4、举例说明比较文学寻求的是他种文化的应和。
5、比较文学的互补功能包括哪些内容6、什么是总体文学7、什么是世界文学答:1、(1)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它的个别特征,同时又具有作为艺术作品的共同之点,正如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个性,同时又有同民族、同职业的共同特征以至人类的通性一样。
一件文学作品既是特殊的,又是普通的;既是个别的,又是一般的。
任何“特殊”和“个别”,只要是文学的,就包含着文学的共同原则,就可以用这种原则来加以解释,这种原则就是文学理论。
(2)文学批评指的是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作出分析和评价。
(3)文学史主要研究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它不仅由对各个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积累而成,同时受到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风习和心态的制约。
2、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之间的各种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这就是比较文学。
3、比较文学起源于了解他人的兴趣。
人们的相互接触多了。
就会产生相互了解、相互认识的愿望。
如果没有相互认识的兴趣就谈不上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的根本价值就在于它为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层面。
当文学被封闭在某一个别民族文化体系之中时,它就不可能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来接受新鲜事物。
只有认识了他人,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这就是比较文学的重要功能之一,“互识”。
4、比较文学寻求他种文化的应和。
举例来说,人们在文学方面遭遇的共同问题首先碰到的就是“什么是文学”。
中国传统文学的主体最早是抒情诗,中国文论对文学的界定首先是强调人类内在的“志”和“情”,“志”和“情”不是凭空产生的,“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5、比较文学的“互补”功能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在与“他者”(指他种文化中的文学)的对比中,更清楚地了解并突出了自身的特点。
第一编比较文学的学科形态第一章比较文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比较文学的产生导言: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19世纪30年代即已萌芽,19世纪70、80年代正式产生,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得到繁荣和发展。
在中国,比较文学于五四运动前开始发展,30年代有过兴旺趋势,随后沉寂。
70年代末重又复兴,并重新走向繁荣。
一、比较文学产生的背景:1.社会历史背景: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人们的眼光也打破了民族、国家和地域的界限而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
马克斯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述过这种情况: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尼采在《人性的,太人性的》里更加形象、精辟地描述了这种现代世界的变化。
其中第23节,在“比较的时代”的副标题下,尼采写道:这个时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其意义的:各种世界观、各种风俗文化在这个时代可以被人一个一个地加以比较,被人一个一个地经验到;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因为以前一切文化都只有地域性的支配地位,所有艺术风格都束缚于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
现在,各种形式都把自己摆在人们面前以供比较,而一种强化了的审美感受力将在这种种形式中做决定性的取舍:这其中的大部分,即所有被这种审美感受力所排斥的东西,人们将会任其湮灭。
……这是比较的时代!这短短一段话里包含了很多内容,尼采充分地意识和感觉到:传统的瓦解、时间和空间的“压缩”、以及种种跨历史、跨地域实践所带来的文化形式和审美经验的多样性等问题。
随着各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人们越来越多地注意到国际交流对于民族文学的巨大影响,觉悟到只有通过比较研究才能确认民族文学的特点与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比较文学的产生也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2.比较,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方法,在欧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比较文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内涵1. 定义比较文学是一门国际性的学科,它涉及至少两种文学传统的研究,通过对这些文学传统的比较,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文学与其他领域之间的交叉关系。
2. 内涵- 跨文化性:比较文学研究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 交叉性:比较文学不仅限于文学内部的研究,还涉及文学与历史、哲学、艺术、社会科学等领域的交叉。
- 开放性: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多样性,使其成为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学科。
二、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1. 跨国家文学关系- 翻译研究:探讨文学作品如何通过翻译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传播和接受。
- 文学接受与影响: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在另一个国家的接受情况及其产生的影响。
2. 跨民族文学关系-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的特点及其与主流文学的关系。
- 跨境民族文学:探讨跨境民族文学的传统、风格及其在不同国家的发展。
3. 跨文化文学关系- 东方与西方:比较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的传统、主题和表现手法。
- 古代与现代:分析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以及现代文学对古代文学的重新诠释。
4. 跨学科文学关系- 文学与哲学: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想,以及哲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文学与艺术:探讨文学与绘画、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的相互影响。
三、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1. 影响研究- 直接影响:研究一部作品或文学思潮对另一作品的直接影响。
- 间接影响:探讨文学作品通过中介(如翻译、评论)产生的间接影响。
2. 平行研究- 类似性比较: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性。
- 对比性研究:对比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差异,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差异。
3. 媒介研究- 翻译媒介:研究翻译在文学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
- 电子媒介:探讨网络、电影等电子媒介对文学形式和内容的影响。
4. 跨文化研究- 文化过滤:分析文学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被如何重新解读和接受。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我们对于比较文学的学习和研究就要从这种认识出发,才能达到对它的深入领会和把握。
一.名词解释1.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是从一个民族共同的血缘观念来定义的文学,在这里族际语言与文化的个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有些国家是由多民族组成的,这些民族虽然在政治上组成了一个国家,但是却仍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性,并且有自己的民族语言。
因此,这样的国家就可能包含若干不同民族的文学。
2.国别文学:国别文学是以一个国家共同的政治地域观念所定义的文学现象,如中国文学、日本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等。
从这个概念使用的心理习惯上我们可以见出,这一概念的汉语使用者习惯于国内学术界以国家的政治地域性来区别文学的学科界限。
3.总体文学:总体文学是以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并且这一研究客体在历史短期的共时性上表现为在多种民族与多种国家中所形成的共同文学思潮与共同文学流派。
这些共同的文学思潮与共同的文学流派随着空间上的伸展、地理上的扩张,已从纯粹的文学作品层面整合、升华到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诗学与美学的高度被研究,这就是总体文学。
4.世界文学:世界文学作为一个术语,是歌德1827年在评论他自己的剧本《塔索》的法译本时最早提出的。
综合国内外比较文学理论对这个概念的定义,世界文学所包含的意义共有四个层面,即总量上的世界文学、欧洲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学、世界名著的世界文学与歌德理想中的世界文学。
5.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界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阈,在学科的成立上以研究主体的比较视阈为安身立命的本体。
因此,强调研究主体的定位,同时比较文学把学科的研究客体定位于民族文学之间与文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三种关系: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并在开放与多元的文学研究中追寻体系化的会通。
比较文学绪论一、从研究对象和范畴看:三个阶段: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布吕奈尔三人主义二、从价值取向着眼三、比较文学的价值1、对文学研究而言,比较文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确立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比较文学,处于对狭隘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的不满,后者滞后于当时文学的全欧性与全球性交流的事实。
新的视角:本国文学与他国文学关系的角度新的领域: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之间的关系2、对文学创作而言,比较文学提供了了解与欣赏其他民族文学的理论指导。
比较文学可以提醒创作者注意吸取他国文学的主题,题材与写作技巧,以推动自己与本国文学的发展。
3、对文化交流而言,比较文学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不同文化体系互识互证互补,最终推动世界文化交流与世界和平。
全球化趋势使不同民族、不同体系之间的文化交流、对话与包容势在必行,比较文学有助于缓解文化霸权与极端民族主义的矛盾,促进文化多元化。
比较文化是“跨文化之桥”(乐黛云语)“自我”和“他者”的认识之道(孙景尧语)四、比较文学和文学比较:两者不等同,并非任何运用比较方法展开的文学研究都属于比较文学:1、两个比较所归属的层面不同:前者是一种比较意识,属本体;后者是一种研究方法。
2、指涉的对象不同:前者前就对象必须跨越国家语言民族学科等界限;后者则不一定跨越;3、使用方法不同:前者除比较法之外,还可使用实证法批评法和阐发法。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国外比较文学学科史一、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比较文学,酝酿于十九世纪20—30年代、形成于十九世纪70—90年代的欧洲,其形成的文化背景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1、思想方面:资本主义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全球渗透促成全球意识和比较意识的产生,最终促成文学研究的全球意识与世界胸怀的形成。
2、研究方法方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展,促成揭示事物之间联系的比较研究的形成于比较方法的广泛应用。
3、文学发展方面,各民族文化与文学交流的频繁,促使传统的民族、国别文学研究方式被突破,比较文学应运而生。
比较文学定义一.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比较文学的正式形成有四个方面的标志:一是正式提出了“比较文学”这一名称,并且得到广泛使用;二是在大学里开设比较文学讲座,设立比较文学课程,并出现了第一个比较文学教授;三是创办了比较文学杂志;四是出版了真正意义上的比较文学理论专著。
二.比较文学的发展最早较为确切地给比较文学下定义的应当是英国学者波斯奈特。
在他1886年出版的《比较文学》一书里,波斯奈特所给出的比较文学的定义是:“文学进化的一般理论,即文学要经过产生、衰亡这样一个进化的过程。
”“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跨国度的精神交往和实际联系。
”这是伽列在1951年提出的定义,是所谓法国学派的有代表性、最明确的权威定义。
雷马克在他1962年发表的论文《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阐明了美国学派的观点:“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
……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三.比较文学的危机•第一次危机: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发出的挑战——比较是任何学科都可以应用的方法,因此,“比较”不可能成为独立学科的基石。
(“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第二次危机:1958年美国学者韦勒克在教堂山会议上发表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讲话——“我们学科的处境岌岌可危,其严重标志是,未能确定明确的研究内容和专门的方法论。
……我认为,内容和方法之间的人为界线、渊源和影响的机械主义概念,以及尽管是十分慷慨的但仍属文化民族主义的动机,是比较文学研究中持久危机的症状。
”•第三次危机: 1993年,颇有影响的英国比较文学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再次发出“危机”降临的警告:20世纪末,比较文学进入了灾难性阶段。
这种研究在西方已经在危机之中,这是无可置疑的了。
……许多比较文学学者的著作内容贫乏,比较文学应当研究什么没有达成共识,比较文学研究中随处可见那种二元对比等陈腐的观念,所有这些全都在加快着比较文学研究的消亡。
比较文学概论讲义第一章发展论第一节全球化与比较文学多元化语境1、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些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扩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洲际(或区域之间)的特点。
全球化的特征在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
2、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
在这种观念中,这种文学就与独立于语言学、人种学和政治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完全相等(雷纳·韦勒克)。
3、文化全球化的论题涉及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即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等关切到文化自身的讨论。
4、大众文化:特指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时兴起于城市的,以全球化的现代(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能复制的,以市场消费为导向的,引导大众潜藏的思想意识的当代文化形态。
5、多元文化主义强调的是种族上、文化上有差异的族群的独特品质,其观点的基础是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主义。
全球地方化:即所有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而那种洞悉全球与本土的辩证关系的思想遂被称作全球地方主义。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的渊源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其标志是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逐渐确立,学术团体和一批专业研究队伍的涌现,以及专业学术著作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线索:古罗马文学模仿古希腊文学——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共同体以及后期各民族文学差异的对比,晚期文艺复兴运动——近代法国启蒙运动使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更加活跃:伏尔泰、莱辛——格林兄弟(童话、神话)——斯达尔夫人《论德国》——歌德“世界文学”——1866英波斯奈特《比较文学》;1877德科赫《比较文学杂志》;1895法戴克斯特《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7比较文学常设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法国文学对日耳曼文学的影响”等。
第一章比较文学产生的条件、学理依据以及认识论基础比较文学是当代的“一门显学”(季羡林)这是一种立足于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文学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左右诞生在法国。
经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后,其理论体系逐渐成熟并为各国所接受。
五·四运动前后,比较文学的浪潮涌入我国。
三十年代,曾一度兴盛。
在沉默了四十年之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又在中华大地重新复兴。
其标志是一九七九年钱钟书先生《管锥编》的前四册问世。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各高等院校纷纷举办比较文学讲座,开设比较文学课程,成立学术组织,创办刊物,出版专著,译介著作。
在加强与各国交流的基础上,于一九八五年成立了国家一级研究机构,即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其后,我国比较文学的研究更是来势迅猛,一浪高过一浪,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和巨大的创造力。
那么,究竟什么是比较文学呢?让我们从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桩公案说起。
南朝刘宋时期,一个叫东阳五疑的人写了本书《齐谐记》。
之后有个叫吴均的人又写了《续齐谐记》,其中记载了一个许彦鹅笼的故事。
讲的是许彦提个鹅笼赶路,途中有个书生看见了,要求坐笼中。
许彦打开鹅笼,书生坐进去,两人继续赶路。
不久,他们休息了。
许彦打开鹅笼,书生又出来了。
尔后,为了表示感谢,书生张口吐出了一张桌子,上面摆满丰盛的酒菜,又吐出了一个美女陪酒。
两人推杯把盏,吃吃喝喝。
不久,书生酒醉倒地睡去。
美女见状,张口吐出了一个青年男子,两人又吃吃喝喝。
一会儿,美女见睡去的书生翻了翻身子,又张口吐出了一张丝锦盖在他身上,也倒地睡在书生旁边。
青年男子见状,张口吐出了一个美女陪酒。
过了一会,男子见地上的美女即将醒来,就张口把身边的陪酒美女吞入口中。
地上的美女醒来后,依次吞下丝锦和青年男子,之后继续陪许彦吃酒。
不久书生醒来,他先吞下美女,又吞下桌子,最后,留下一张铜镜给许彦做纪念。
这个非常有趣的故事究竟来自何处?中国学者见智见仁。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则给出了科学而清楚的答案。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1、比较文学的定义:①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②研究对象: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③研究理论和方法:具有比较自觉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④特征:开放性、宏观性2、比较文学三派及其观点、代表人物代表作在20世纪50年代,法美两派论战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偏重于从文学史的角度给比较文学下定义。
②研究国际间、跨民族、跨语言、跨国界的作家与作品间相互影响的文体史实。
(就是探求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影响,寻找一种文学现象的渊源和亲缘关系。
)③强调事实联系的实据考证的方法。
④观点不足:拒绝把美学作为方法论带入比较文学研究,研究视域较小⑤法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a巴尔登斯伯格: 法国派第一位代表人物,作品《歌德在法国》《文学史研究》《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外国倾向》;b梵第根:法国第一个系统、全面阐述法国学派的观点,作品《比较文学论》(1937戴望舒中译本)c卡雷和基亚:继承和发展梵第根的理论并确立法国学派体系,卡雷代表作《歌德在英国》基亚代表作《比较文学》⑥优点: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
2)严谨的定义,材料的确凿,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密的方法体系。
3)影响研究仍是今天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指向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②研究范围是超一国范围之内的,多国的③采用大规模结合比较和审美批评的方法,进行无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的研究④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去,提出跨学科的研究。
(与法最大不同:跨学科)⑤美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a韦勒克《文学理论》(与沃伦合著)、《比较文学的概念》、《比较文学的名称和实质》,教堂山会议上宣读了一篇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论文,揭开两个学派论战,被看做美国学派的宣言。
教堂山会议是比较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比较文学的诞生(比较文学的历史)比较文学在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之前,有其漫长的史前史。
而作为学科的比较文学的产生则与19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相关。
一百年来比较文学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先后出现了不同学派。
目前比较文学这门学科已经成为具有世界规模的人文科学的分支和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东西方文学的对话将构成比较文学发展的新阶段。
比较文学的诞生美国比较文学家克莱门茨在《比较文学学科》_书第一章开篇指出:“对几国民族文学的比较,远在比较文学成为受原则和方法所制约的一门科学和学科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比较的手段在西方文学史上由来已久,古罗马的贺拉斯在《诗艺》中曾将希腊文学与罗马文学作过比较;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将希腊、拉丁文献与中世纪文化作比较;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作家伏尔泰在《论史诗》中将古代和近代各国文学中的史诗类型加以评比。
这些研究由于缺乏自觉的理论意识,故不能被称为比较文学。
一、比较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真正意义上的比较文学产生于19世纪末,它的出现与19世纪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首先,比较文学的诞生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所相伴的世界主义意识直接相关。
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要不断开拓世界市场,获取最大利润。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仅促进了各国之间经济和商业的联系与交往,而且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旧的、靠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
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①这段话言简意赅地说明了比较文学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根源。
《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32总学分数:2课程性质:专业课程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一)教学目的本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中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二)教学要求1、要求学生系统地了解比较文学的一般原理和历史沿革。
2、掌握比较文学的研究内容和基本方法。
3、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绪论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了解比较文学产生的基本条件,了解比较文学的定义、特征、研究目标,重点掌握比较文学的定义。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了解比较文学产生的基本条件,了解比较文学的历史动向与研究现状。
第三章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论了解比较文学产生的研究对象、内部体系与研究方法。
掌握国别文学、民族文学、世界文学等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术语;第一编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第一章文类学了解和掌握文类学比较研究的一般情况、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对中外文类学的比较研究进行方法论梳理和个案分析。
第二章主题学了解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的一般情况;对主题学研究的对象进行梳理分类;了解主题学研究最新进展的学术动态。
第三章译介学了解文学翻译和译介学理论在比较文学学科史上的地位;动态掌握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了解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的历史;了解和掌握翻译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
第四章形象学了解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概况,了解和掌握形象学的定义及其研究范围;了解和掌握形象学的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和掌握当代形象学的主要特点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第五章思潮流派比较研究了解和掌握思潮流派比较研究的基本理论构成;了解西方思潮流派比较研究的基本情况;了解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系。
第六章类型学了解和掌握比较文学类型学研究的历史与基本概况;了解和掌握比较文学类型学研究的方法论;展望比较文学类型学研究的发展前景。
第七章比较诗学了解比较诗学研究的历史与现况;了解和掌握比较诗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对比较诗学的发展前景做出前瞻。
第一章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比较文学有其特有的性质、独特的研究对象和自身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定义和性质一、比较文学的定义(一)前人定义及其评析作为一门学科的规范,尤其是入门的学习,必须有一个能概括学科内涵(实质)和外延(对象)的定义。
举国内一些权威学者对‚比较文学‛的定义:1. 1.季羡林:‚顾名思义,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比较。
这也可以说是狭义的比较文学,广义的比较文学是把文学同其他学科来比较。
包括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在内‛(《中国比较文学年鉴》P70,北大出版社1987年)2. 2.钱钟书:‚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专学科,则专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中国比较文学年鉴》P48.北大1987年)。
3. 3.乐黛云: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相互关系的学科。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第1卷P135)4. 4.卢康华、孙景尧:‚比较文学是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研究,是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彼此影响和相互关系的一门文艺学学科,通过对文学现象同与殊异的比较分析来探讨其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它艺术形式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寻求并认识文学的共同规律,目的在于认识民族文学自己的独创特点(特殊规律),更好地发展本民族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它是一门有独立的研究对象、范畴、目的、方法、历史的文艺学学科‚。
(《比较文学导论》P76.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5. 5.曹顺庆等著:‚比较文字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比较文学论》P47,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二)我们的定义及其阐释作为定义,必须包括学科的目标、实质、方法、对象等,又要求简洁扼要。
试定义‚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一门以探寻人类文学共同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为宗旨,以跨文化研究为实质的文学研究;它以对话作为方法论基础,对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之间的历史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以及学科交叉关系进行汇通的研究。
这一定义综合了前面定义的内容,又融入了我们对比较文学这一学科一些基本问题的理解:第一、‚探寻人类文学共同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作为比较文学的宗旨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文学研究不能取代的。
一般的国别文学研究,可以在本文化体系内探索文学演变规律,看到民族文学的独特性,但达不到寻求人类文学共同规律目的。
而且其民族文学特色没有其他民族文学的参照比较,也是自说白话,‚特色‛无从谈起。
而一般的文学理论研究,研究的是文学的普遍性规律,却以忽略各自民族文学的独特性为特点。
只有在比较文学研究中,通过跨文化的文学比较,对‚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两个方面都是一种自觉。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这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互为表里,互相依存,两者不容分割。
第二、‚跨文化研究‛是比较文学的实质。
不少人定义‚比较文学‛时,常用‚跨国界、跨语言、跨民族、跨学科‛等,跨文化是最本质的特点,是对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确定根本的依据,‚跨国界‛、‚跨语言‛、‚跨民族‛等都不是根本依据。
蒙藏民间文学的比较没有跨国,但是比较文学,英、美文学没有跨语言,印度英语作家的创作与英国文学比较,没有跨语言,却是比较文学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也是比较文学;印度人祖先和伊朗人祖先都是雅利安人,他们的古代文学比较,当然是比较文学。
这里的‚跨文化研究‛,包括两个层面的‚跨文化‛:一是跨越文学的所属的文化体系;二是跨越大系统中与文学同一层级子系统,即跨学科。
对于‚跨学科‛研究,有论者认为不属比较文学,认为‚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必须同时又是跨文化的研究,那才是比较文学,……单单‘跨学科’不是比较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学科新论》P104.江西教育社2002年版)。
这是对‚跨文化‛的理解单一。
而且更重要的是,强调‚跨文化‛,暗寓着比较文学研究必须进入到文化层面的研究,才具有其深度和生命力。
第三、‚以对话作为方法论基础‛,这里强调比较文学研究在方法论观念上的沟通、平等意识。
比较文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其方法论基础是‚对话‛。
由俄国学者巴赫金提出的‚对话理论‛,在西方得到热烈反响,借用这种‚对话理论‛,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已经得到很多学者的认同,这是打破‚欧洲中心论‛的多元文化时代比较文学发展的要求。
从方法论上说,也要在总结既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延伸、发展和提高。
归根结底,无论是文学现象之间的事实联系,还是文学观念之间平行存在的逻辑联系,或者不同文学理论之间的互相阐释,其实都是文学对话的有机组成部分,或者,我们可以将之看作文学对话的不同方式也无不可。
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对话,这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前提。
比较文学的基点也正是通过比较研究,考察乃至建立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交流的对话目的。
比较不是目的,比较中形成直接或间接的对话,并通过对话产生互识、互证、互补的研究成果,这才是比较文学追求的目标。
第四、‚对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之间的历史事实关系,美学价关系以及学科交叉关系进行汇通的研究‛。
这里概括地指明了比较文学研究的三种主要类型: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特别强调的是这里提出的‚汇通研究‛,这里的‚汇通‛,强调的是对比较研究的两方或多方都要具有整体的贯通的理解和把握,不是就事论事作局部的、表面的比附或对照。
这里强调的既是一种研究的观点,也是对比较文学学者的一种高素养要求。
(三)从实例看‚比较文学‛1、影响研究例《源氏物语》与白居易诗歌;卫茂平:《中国对德国文学影响史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王锦厚:《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2、平行研究例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邓晓芒:《人之镜——中西文学形象的人格结构》(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其中一篇《品格与性格:关云长与阿喀琉斯的比较》;3、不是比较文学的例子《李白与杜甫》,中唐元稹到现代的郭沫若将唐代的两位诗人加以比较研究,分析各自的经历和诗作特点。
但属于同一文化体系,是国别文学研究中运用了比较的方法,而不是比较文学研究。
但《李白与拜伦》、《杜甫与歌德》,这样的研究却是比较文学的命题。
《川端康成与日本古典文学》—《川端康成与西方现代主义》。
‚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作家创作过程中的形象思维‛,‚文学阅读中的读者参与‛等论题,尽管在论述中引证不同民族文学的例子,但它是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一般规律,不是比较文学。
若换成《中西作家对生活的选择》、《中西作家创作形象思维的异同》、《中西文学阅读中读者参与的异同比较》等课题又属于比较文学。
二、比较文学的特点定义是对学科的本质性特征的概括,在了解一门学科在本质性特征和其他特点之前。
先将‚比较文学‛与几个相关概念加以辨析,再来把握其特点。
(一)相关的几个术语1、民族文学。
指多民族国家中,那些保持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文学的民族,其作家遵循共同的美学标准,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书面和口头文学,如中国的汉族文学、藏族文学、维吾尔族文学、蒙古族文学等;印度的孟加拉语文学、泰米尔语文学、乌尔都语文学、印地语文学等;前苏联的俄罗斯文学、立陶宛文学、爱沙尼亚文学、格鲁吉亚文学等。
民族文学在单民族国家中,与国家文学一致;多民族国家中,是国别文学的一部分,也是总体文学的要素,也是世界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比较文学的基础。
2、国别文学。
又称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人为划分的文学单元。
它可以由多个民族文学构成,也可以是单一民族文学。
国别文学往往有统一的语言作为国语,作为国别文学的创作语言。
如中国文学、美国文学、埃及文学等。
国别文学往往是比较文学进行跨文化研究的实体对象。
3、总体文学。
又称一般文学。
其内涵是指为探求文学的普通规律,对所有文学现象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文学研究,与常义上的‚文学理论‛同义。
‚总体文学‛也常被理解为比较文学最终达到的目的。
4、世界文学。
有三种涵义:一是歌德的看法,他最先使用这一术语(Weltliterature),其本意是希望有一天各国文学将‚合而为一,……成为一个伟大的综合体‛,而每一个国家的文学都在这样一个全球性的大合唱中演唱自己的一个声部,还认为在人类精神财富的交流方面,世界文学比民族文学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歌德自己也认识到这只是一个遥远的理想,困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民族个性,比较文学研究的目的正是要丰富和弘扬这种个性,从此意义上说,比较文学研究不能将这样的世界文学作为自己未来和终极目标,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世界文学这一早期概念无疑对比较文学研究观念的产生不无启迪作用;世界文学的第二个含义是指那些获得了世界声誉的作家和作品,如荷马、但丁、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泰戈尔、曹雪芹、鲁迅、老舍、巴金等作家及其作品,他们在文学史上取得了经久不衰的地位和影响,大大的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在此意义上世界文学无疑是名家荟萃和名著选评。
按此理解世界文学不必有明确的比较意识,只要将研究重点放在一个个重要的作家作品上就可以了;而比较文学研究却将重点放在比较上,它研究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时,决非对每一位作家作孤立的研究,而是将之放在比较的背景上;再者,比较文学研究并不轻视二三流的作家及作品,而这正是这一意义上的世界文学不屑或不愿意顾及的,可见比较文学同世界文学的第二种含义也是有区别的。
第三个含义是各国文学的总合,而不管这些文学是否具有世界地位和不朽性。
这一含义同比较文学很接近,但仍同比较文学有本质的区别,那就是它并不强调从比较的角度去作研究。
从性质上说,民族文学、国别文学、世界文学是文学创作的作品(文本)形态;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是文学研究,是理论形态。
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以民族文学和国别文学为研究基础,以达成新的世界文学为目标。
(二)比较文学特性一般教材概括比较文学的特点:1、开放性,2、综合生,3、族际性,4、语际性,5、科际性,6、比较法不是比较文学的根本属性。
我们认为,比较文学区别于‚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和‚世界文学‛的特征,除了‚跨文化研究‛这一本质性特征外,重要的特征还有三点:1、开放性;2、比较性;3、汇通性。
第一、关于‚开放性‛。
实际上一般教材上的‚综合性‛、‚族际性‛、‚科际性‛都是开放性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