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哲学中所蕴含的环境伦理意识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35.41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意识与现代环境伦理观念探析
我国古代的环境伦理意识与现代的源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环境,具有不同的发展特色。
总体而言,古代中国环境伦理意识的核心在于构建自然与人类的平衡关系,具有维护自然、关爱贫困的理念;而现代的环境伦理意识则在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的理念。
现行各类环境伦理观念,体现在对环境情绪化和电影节能意识等方面。
本文从理念、体现等方面,比较分析古代中国环境伦理意识与当前的环境伦理观念的不同之处,以期为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和实践提供支撑。
《淮南子》环境伦理思想解析作者:王宇祯来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4期摘; 要:《淮南子》以老子“道”生万物思想为基础,以阴阳二气化生万物理论为依据,提出了“阴阳和合而万物生”的观点,将“阴阳相济”拓展到万物之“和”的层次,将天地之“道”展开,明细万物之“德”,以此说明“修道理之数,因天地之自然”。
《淮南子》继承了庄子“人亦物也,物无贵贱”的观念,进一步提出了“物之与物也,又何以相物也”的生态伦理观点,打破了主客体之间的界限。
他提出的“物我同存,物我共生”的观点,强调了万物存在的不可替代性和重要性,使人与万物真正达到了精神层面的平等,力图实现人与万物的和谐共处。
《淮南子》以“道法自然”为核心,将“人为”纳入“无为”,指出了“无为者,道之体也”与“执后者,道之容也”的理念,以“无为者,道之宗”的超然态度,承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只有“遵天之道”“循天之理”,真正做到无为而治,不因己之私欲对自然横加干预,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未来。
因此,《淮南子》还提出了生态保护措施,倡导人们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做到物尽其用,达到人与万物自然和谐的目标。
《淮南子》的环保思想向我们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为当代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淮南子》;道;阴阳相济;物无贵贱;道法自然;生态伦理;生态保护一、《淮南子》的生态整体观《淮南子》在吸收先秦诸子百家宇宙生成论的同时,批判性地继承了老子的“道”生万物思想,提出了“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的观点1,把“道”看作世间万物发展的基石。
《淮南子·天文训》说:“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而分阴阳,阴阳和合而万物生。
”2 《淮南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来自混沌宇宙中初始的“一”,即“道”的原生状态。
世间万物都由“道”的发展演化而生成,“道”既是事物存在的根本源头,亦是天地万物本身。
《淮南子》继承了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3,并着重强调了“和”的意义。
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和应用现代社会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不可忽视的一个话题。
人类活动带来了众多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空气污染等等,这些问题给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因此,环境伦理学的出现为我们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方法和思路。
一、环境伦理学的起源和意义环境伦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初期,西方哲学家开始研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他们提出了许多观点,如新康德主义、实用主义、自然主义等等。
但是在当时,环境伦理学并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直到1967年,Lynn White发表了《人类对自然的悲剧》一文,这篇文章开创了环境伦理学的研究,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环境伦理学研究的是人类与自然的伦理关系。
在伦理学领域内,人们通常考虑的是人际关系中的道德问题,但环境伦理学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带入了伦理学的范畴。
环境伦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了自然伦理学、动物伦理学、环境伦理学等问题,以及重要的环境保护问题。
二、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在环境伦理学的研究中,有两种重要的理论,它们分别是人类中心主义和生命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也称为人类至上主义,是一种主张人类处于世界的中心地位的思想。
在这种观点下,自然界和其他生物只是为了人类的利益而存在,因此,人类对自然进行开发和消耗是合理的行为。
与之相对的是生命中心主义,它主张所有的生命都应该平等地受到尊重和保护。
在这种观点下,自然界和其他生物都是有生命的,都有权利得到尊重和保护。
因此,人类的行为应该尊重生命的平等,并使其尽量得到保护。
环境伦理学的使用不仅在简单的哲学范畴中,实际上有很多理论可以直接应用到现实环境中。
例如生态足迹理论,就是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量化。
计算出人类对环境的消耗,便于人们更客观地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和环境带来的影响。
三、环境伦理学的应用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类认识到自己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具有双向性。
儒家环境伦理-回复儒家环境伦理是指儒家思想在环境问题上的理论和实践。
它主要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强调个体责任和社会责任,强调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修养。
本文将从儒家环境伦理的起源和基本原则、儒家对环境保护的思考和实践、儒家环境伦理的现实意义等方面一步一步回答。
儒家环境伦理的起源和基本原则是什么?儒家环境伦理的基本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中国春秋时期,儒家代表思想家孔子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儒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生出于天地间的,人作为其中的主体,与自然界的万物应该和谐相处。
在儒家经典书籍《论语》中,孔子提出过几个与环境伦理相关的道德原则,如“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能也! 君子体倍诸己,百姓俱胞则友,至于仁者,无邦不友。
”基于这些儒家的基本原则,儒家环境伦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儒家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珍视自然、保护自然。
儒家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提倡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
2. 个体责任和社会责任:儒家强调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环境,每个人都是环境保护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同时,社会组织和政府也应该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并制定相应的环境政策和法律法规。
3. 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修养: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仁,即具有人道、人本和人伦关系的道德追求。
儒家通过培养个体的道德修养,提倡体现仁的言行举止,以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儒家对环境保护的思考和实践如何展开?儒家对环境保护的思考主要体现在儒家经典中的一些思想和观点上。
首先,儒家对自然的态度是尊重和珍惜的。
儒家认为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应该善待和保护自然。
其次,儒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
儒家主张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和互助的,人类应该学会与自然共生共荣。
再次,儒家强调个体责任和社会责任。
儒家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做一个有责任感的环境保护者。
环境伦理的哲学基础反思
环境伦理是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伦理学分支,它涉及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行为和价值观念。
环境伦理的哲学基础是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以及建立在这种关系上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环境伦理的哲学基础需要反思人类对自然的认知方式。
传统的人类认知方式往往将自然视为人类的“客观世界”,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一种对自然的征服与控制的态度。
这种认知方式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但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反思这种认知方式是否已经完全适应了当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新的环境伦理需要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将自然视为具有自主性和价值的“客观主体”,以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和依存关系。
环境伦理的哲学基础需要反思人类对自然的价值观念。
传统的人类价值观往往将自然视为一种被利用和消耗的资源,以及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工具。
随着环境污染、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然的价值,并提出一种更加平衡和持久的价值观念。
新的环境伦理需要将自然视为具有内在价值和尊严的存在,并表示出尊重和珍惜自然的态度。
在当今社会,环境伦理的哲学基础反思对于促进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世界范围内严重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情况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反思人类对自然的认知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一种更加平衡和可持续的人类与自然关系。
只有建立在这样一种新的哲学基础上的环境伦理,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环境伦理的哲学基础反思环境伦理是指人类对待自然环境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伦理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环境伦理的哲学基础是指对环境伦理观念的原初思考和理论探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环境伦理的哲学基础进行反思和探讨。
我们需要关注环境伦理的哲学根源。
在古代哲学中,关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有了深刻的思考。
像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等哲学巨匠都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在他们看来,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应当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的规律。
这种观念成为了环境伦理哲学的最初萌芽,也奠定了环境伦理的基本思想。
现代哲学思想的兴起为环境伦理的深化和拓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现代哲学家对自然的观念经历了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的转变,这种转变为环境伦理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
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的理论对环境伦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康德提出了人类应当将自己视为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并且对自然保持敬畏和尊重的观念,这种观念为环境伦理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借鉴。
黑格尔则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他认为人类的自由活动应当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而不是盲目地剥削和破坏自然。
这些哲学家的思想为环境伦理的建立提供了哲学上的支持,也为环境伦理的理论框架奠定了基础。
当代社会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也使得环境伦理在哲学上得到了更为深刻的思考和拓展。
在当代哲学中,生态学的兴起为环境伦理提供了新的启示。
生态学家提出了生态系统的互联互通的概念,提出了生态平衡和自然自洽的理论,这些理论对环境伦理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生态学的兴起也为环境伦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使得环境伦理在哲学上得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
环境伦理的哲学基础还需要关注人类自身对自然的认知和态度。
人类对自然的认知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待环境的态度和行为。
在古代,人们对自然往往持敬畏和敬重的态度,他们认为自然是神圣的,值得尊重和保护。
而在当代社会,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的认知出现了偏差,他们往往将自然视为资源和工具,滥用和破坏自然。
环境伦理学知识点总结环境伦理学是一门关于环境和人类之间伦理关系的学科,通过对环境价值观念、环境伦理规范、环境政策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人类在与自然环境互动中应当遵循的伦理原则和价值取向。
本文将从环境伦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伦理规范、实践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环境伦理学的基本概念1.1 环境伦理学的定义环境伦理学是一门关于环境伦理问题的哲学学科,它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伦理关系,探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价值观念和对环境保护的伦理规范。
环境伦理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类在对待自然环境时应当遵循的伦理原则和行为规范。
1.2 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历程环境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人类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人们开始意识到需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伦理关系。
自此以后,环境伦理学作为独立的学科逐渐成立,涌现出一大批环境伦理学家和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1.3 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环境伦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伦理关系,包括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价值观念、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伦理责任、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环境伦理学致力于寻求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的伦理原则和行为规范。
二、环境伦理学的主要理论2.1 生态伦理学生态伦理学是环境伦理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关系,主张人类应当尊重自然环境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以和谐的方式与自然界互动。
生态伦理学提出了生态伦理价值观念,认为自然环境具有独立的生命和价值,人类应当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2 深生态学深生态学是生态伦理学的重要流派,它由美国哲学家阿尔多·勒邦创立,倡导人类与自然环境的身份认同,认为人类应当将自己置于自然环境中,与自然环境共同生活、共同发展。
深生态学主张实现人与自然的深层和谐,强调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强调人类价值观念的变革和情感的转变,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环境伦理》的探索与讨论一、引言:环境伦理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200字左右)环境伦理是道德与法治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人们对环境伦理的关注越来越高。
环境伦理旨在探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提出合理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以保护和改善环境。
本教案旨在引导高中生深入了解环境伦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经过探索和讨论,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培养积极的环境意识和行为习惯。
二、环境伦理的基本概念和内涵(300字左右)1. 环境伦理的定义和由来环境伦理是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道德关系的学科,其根源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物质形式理论”。
环境伦理主要关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和行为,涉及到道德判断、责任与义务等方面的问题。
2. 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包括环境平等、环境尊重和环境责任。
环境平等意味着所有生物在环境利益上享有平等的权利;环境尊重要求人类对自然环境保持敬畏和敬重的态度;环境责任则要求人们承担起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责任。
3. 环境伦理的核心价值观环境伦理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人类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要协调统一,以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的利益。
生态平衡要求人类与自然界的各种生物保持均衡和相互依存的状态。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则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探索环境伦理的现实问题和应对策略(500字左右)1.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
学生可以从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等方面出发,深入分析其原因和危害。
然后引导学生从尊重自然环境、节约能源、使用环保产品等角度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2.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基因资源的合理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生物基因资源的滥用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地区或一个特定的物种进行研究,了解其濒危状况、原因和保护措施。
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摘要:老子哲学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解决人类当前所面临的生态危机有着重要的启示。
本文从克服生态异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更新发展观念,实施可持续发展;改变生活方式,实施绿色消费三个方面阐述了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
关键词:老子;生态伦理;启示当前,人类社会正面临着由生态环境危机所引发的生存与发展的困境,如何走出困境,实现人类的持续发展,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老子哲学包含了深刻的的生态智慧,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这无疑将会给我们应对挑战,走出困境带来重要的启示。
一、老子生态伦理思想概述以“道”为核心概念的老子哲学,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在《老子哲学中“道”的生态伦理意蕴》[1](P.47-48)一文中我曾进行过分析,现概述补充如下:首先,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以“道”为其世界观基础。
老子将道由一个普通哲学概念抽象为世界的本源,强调了天、地、人、自然及宇宙万物的整体性,将思考的范围从人道、天道延伸到了整个宇宙,以朴素的整体观来审视世间万物。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2](P.163)又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2](P.163),人只是由道所创生的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其次,万物平等是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价值观前提。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P.232),万物都是由道所生,包括人在内的万物都只是宇宙整体中的一部分。
作为自然生态整体的一员,人并不具有比其它事物更优越的地位,也没有凌驾于其它生命或非生命形态之上的特权。
第三,道法自然是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行为准则要求。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2](P.261)。
道、德之所以被尊崇,就在于他对万物不加干涉而顺任自然。
环境哲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环境哲学概述环境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它从哲学的角度探讨环境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影响。
环境哲学包括环境伦理学、生态哲学、环境政治学等不同的学科领域,旨在探讨环境伦理、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思想观点和解决方案。
二、环境伦理学1. 环境伦理学基本概念环境伦理学是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道德关系的哲学学科。
环境伦理学关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和行为,探讨人类应该如何对待自然环境才能实现和谐共生。
环境伦理学认为自然环境不仅具有价值,而且应被视为具有道德地位的客体,因此人类在利用、保护和改造自然环境时应当考虑其道德义务和责任。
2. 环境伦理学的理论观点环境伦理学的理论观点包括生态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道德关怀等不同的观点。
生态中心主义认为自然环境具有独立的价值,主张保护自然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人类中心主义则将人类置于自然环境的中心,认为人类利益应是最重要的考量;生态道德关怀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关怀,主张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3. 环境伦理学的实践问题环境伦理学旨在指导人类的环境道德行为,解决当今环境危机和生态问题。
环境伦理学指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环境的价值,承担起保护、维护和改良自然环境的责任;人类应该树立环境意识和生态伦理观念,重视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实践,从而建立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
三、生态哲学1. 生态哲学基本概念生态哲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体系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哲学学科。
生态哲学关注生命和环境、个体和群体、种群和生态系统等之间的关系,探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揭示自然界的整体性和复杂性。
2. 生态哲学的根本问题生态哲学的根本问题包括生态危机、生态伦理、生态平衡、生态权利等多个方面。
生态危机指环境恶化和生态系统崩溃的趋势,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生态伦理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环境的价值,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中物种和非生物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生态权利强调动物、植物和环境等生态因素也应享有一定的权利和地位。
ZheXUeYanJ
u
☆哲学研究☆
老子哲学中所蕴含的环境伦理意识研究
左媚柳
(四川外语学院,重庆400031l
摘要:在环境危机,能源日渐显出枯竭之势的当下,西方环境伦理学应运而生,以期在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
础上,从改善人类自身的环境观念出发,寻求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在将西方环境伦理学与中国古
老传统哲学——老子哲学的对比中,可以发现在我国古老的智慧中早已蕴含现代环境伦理意识。无论是从人-9自然的相
对统一性、所有存在物的平等性,还是地球生态圈的整体性等角度出发,老子都一再强调人与自然问存在的共生共存的
伦理关系。对老子哲学中所蕴含的环境伦理意识的挖掘,将开启运用中华传统哲学智慧解决现代环境问题的新路径。
关键词:老子哲学;蕴含;环境伦理意识
中图分类号:B22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6--001
3__02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环境伦理的观念,网开三面Ⅲ、里革断罟f≈等历史故事中就蕴含了丰富的环境伦理意识。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邳趑里“天”就是指包括四时运行、万物生长在内的自然界。列子说:“人与天地也同,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天地含情,万物化生~。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论及他的写史目的时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四,点出了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核心r人与自然生生相息的有机宇宙观。其中尤以老子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哆是从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这一宏观超越的视角来审视了人类社会生存问题,其最重要的思想成果是揭示了存在于宇宙之中而又约制宇宙万物的恒常规律——道,发现了人类与宇宙万物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同一性(或日“同构”)和整体性,以及有无相生相待、阴阳流转变化的客观必然性。这是一种大宇宙观,一种宏观的生态理论,它的特点是将人、社会放在宇宙大背景中寻找共同根据(终极关怀),以建立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协调统一的依存关系。不难看出,老子的思想不论在价值取向还是方法论上,都与现代环境伦理有着奇妙的暗合!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人与非人存在的对立统一性老子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rz{,又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旧,
再谓“万物抱阴而负阳,冲气以为和”怫反复强调了万事万
物之间的对立统一性,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同
时又因着它的对立面而形成。人为了自身存在的更加独立
自主,不断地向非人存在物探索、索取,加强了人与非人存
在之间的对立,工业社会以来,科学技术对大自然的每一
次看似胜利的征服,都更加坚定了现代人人定胜天的信
念,将非人存在的自然环境完全视为开发研究、开采索取
的对象,完全忽略人本生于自然环境且将永存于且只能存
于此的人与非人自然环境的统一性,是工业社会环境恶化
的一个重要思想源头。施韦泽曾经在他的《敬畏生命》一书
中提到“放射性元素聚积在这些植物中……我们吃了动物
的肉,而动物由于吃了草而吸收并在体内聚积了放射性元
素,现在则被我们吸收并聚积在体内了”[201,世界著名的生
态哲学开拓者和奠基者罗尔斯顿也在他的《哲学走向荒
野》中指出“有很多自然的东西被编入我们的遗传程序”(1l】,
“人类可以被称为‘与环境相互作用者’,其之所以能成为
人,是由于环境的造就。环境对人类的作用,并非只表现为
对抗,而也表现为一种与人类的互补”【l习。可见,西方环境伦
理观里面也同样蕴含着对人与非人存在间对立统一关系
的认识。无论是老子哲学还是西方现代环境伦理观,都无
一例外的意识到人与非人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对这一关
系重新认识将是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有利思想武器,使人
作者简介:左媚柳(1978-).女。重庆人,硕士研究生,四川外语学院中文系教师。
万方数据
I
Theon,Research
I学—_一埕-——一佗
从与非人存在的对立面重新思考并逐步走向统一,是环境伦理之思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是对老子哲学思想中所蕴含的朴素环境伦理价值的重新发现。二、所有存在物的平等性老子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13】,指明人与万物都来自于同一个“道”,由“一”作为一切之根本,进而生出阴阳之“二”,再用阴阳合和为“三”,最终生万物。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既然同源于“道”,那么纵然是形式上千差万别的各类存在物之间,便丧失了高下之分。老子再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㈣,进一步指出: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在“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悯中,老子再一次清楚指出人与天地万都是平等的。虽然这种提法与现代西方环境伦理学中的带感情的平等论略有出发点上的不同,但就其对所有存在物的平等性的关照上,却是始终有着一致的。西方环境伦理学家们不断地在价值层面为非人类存在物寻求伦理地位,比如罗尔斯顿,他分别从经济价值、生命支撑价值、消遣价值、审美价值、生命价值、多样性与统一性价值、稳定性与白发性价值等方面去为非人存在物确立价值根底,其本质目的在于通过对其存在价值的肯定去获取其伦理地位的肯定,然而,无论怎样的价值追寻,其始终无法摆脱的困境在于对人类中心主义立场的无法放弃。之后的辛格、雷根为了摆脱这样的困境,分别提出了动物权利论与动物解放论,这里理论从痛苦计算、天赋价值等角度肯定了地球上所有非人存在物在脱离为人福祉的基础上的自我价值,逐步站在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上,西方环境伦理在平等性伦理观上的这一次从人类中心主义向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向,使其基本立场与老子哲学中的平等观进一步得到契合。三、地球生态圈的整体性在《老子》开篇第一章中就有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无名,同谓之玄”【lq,这便是老子的整体观一“有”、“无”都能皆统一于一个“玄”。可见在老子哲学中,天地之间所存,皆属同一整体。老子又讲:“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旧,更是从互助共存的角度提出了其朴素的整体观。老子还进一步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嗍,似乎预言了工业文明的繁荣之后隐藏的环境、能源危机。罗马俱乐部在《增长的极限》中指出“随着增长接近于这个系统所处环境的最终极限或负荷能力,负反馈回路变得越来越强。最后,负回路与正回路平衡,……负反馈回路包括环境污染,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和饥荒等一些过程”㈣。“我们在探讨一种模型输出,它
代表一切的世界系统:1.可以维持,没有突然和不可控制的
崩溃;2.可以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物质需要”田。罗尔斯顿
也强调:“每一种生命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与环境的
适应中存在。”。西方环境伦理学家们显然也意识到了地球
生态圈的整体性,并且希望从这种整体性出发,建立新的
环境伦理秩序,以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由此可见,老
子与西方环境伦理学家们都提出了整体性的观点,且其落
脚点都在于保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当然,由于时
空上的巨大差距,东西方的整体环境观,还是存在一定的
距离,西方环境伦理学的整体观,是在还原基础上的综合
和组装,其立足点仍然还是在于追求个体利益的最大化,
而东方哲学的整体观,却是始终立足于整体本身。
综上所述,老子的思想分别从对立统一性、平等性、整
体性方面与西方环境伦理学构成了呼应,能够为现代环境
伦理学的建设提供一些古老的智慧精华,引领新的致思理
路。但是,也不得不指出:老子的思想绝不是独立自觉的环
境伦理学理论(前工业社会不存在生态危机),虽然其有着
非常重要的可与现代环境伦理学说协洽贯通的哲学旨趣,
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生态学的基本精神。正是
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不能说老子哲学本质上是一种环境
伦理哲学,但是,我们也无可否认,它的确是站在了宇宙本
原的高度,以其博大精深的智慧,思考着人类社会的存在
状态与生存方式,并努力为之指出切实可行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H].北京:中华书局,1982.
[2]尚学锋,夏德靠译注.国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张燕婴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景中译注.列子[H].北京:中华书局,2007.
[5]吴楚材,吴调侯选编,王英志注评.古文观止注评[H].南京:凤凰
出版社.2005.
[6]、[7]、[8]、[9]、[13]、[14]、[15]、[16]、[17]、[18]饶尚宽译注.老
子[H].北京:中华书局。2006:
[1
o]阿尔贝特・斯韦泽.敬畏生命[H].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2003.
[11]、[12]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M].吉林:吉林人民
出版社.1997.
[1
9]、[20]丹尼斯・米都斯.增长的极限[H].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
(责任编辑/石银)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