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思想实验,电车难题
- 格式:doc
- 大小:617.50 KB
- 文档页数:18
十个著名的思想实验,看完请淡定10.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电车难题”要数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
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
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
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解读: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
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
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
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
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
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经常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况。
9.空地上的奶牛(The Cow in the field)认知论领域的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实验就是“空地上的奶牛”。
它描述的是,一个农民担心自己的获奖的奶牛走丢了。
这时送奶工到了农场,他告诉农民不要担心,因为他看到那头奶牛在附件的一块空地上。
虽然农民很相信送奶工,但他还是亲自看了看,他看到了熟悉的黑白相间的形状并感到很满意。
过了一会,送奶工到那块空地上再次确认。
那头奶牛确实在那,但它躲在树林里,而且空地上还有一大张黑白相间的纸缠在树上,很明显,农民把这张纸错当成自己的奶牛了。
问题是出现了,虽然奶牛一直都在空地上,但农民说自己知道奶牛在空地上时是否正确?解读:空地上的奶牛最初是被Edmund Gettier用来批判主流上作为知识的定义的JTB(justified true belief)理论,即当人们相信一件事时,它就成为了知识;这件事在事实上是真的,并且人们有可以验证的理由相信它。
十个有名的思想试验(这都是怎么想出来的)10.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电车难题”是伦理学领域最为著名的思想试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
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
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
考虑以上状况,你应当拉拉杆吗?(农民注:这个问题在“公平:怎么做才精确?”中也有涉及)解读: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重要理论,特殊是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
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当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逝世一个人。
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以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动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逝世负部分责任。
然而,其他人以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
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动,这就是重点所在。
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现现实生涯中的状况经常逼迫一个人违反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况。
9.空地上的奶牛(The Cow in the field)认知论领域的一个最重要的思想试验就是“空地上的奶牛”。
它描写的是,一个农民担忧自己的获奖的奶牛走丢了。
这时送奶工到了农场,他告知农民不要担忧,因为他看到那头奶牛在附件的一块空地上。
虽然农民很信任送奶工,但他还是亲自看了看,他看到了熟悉的黑白相间的形状并感到很满意。
过了一会,送奶工到那块空地上再次确认。
那头奶牛确实在那,但它躲在树林里,而且空地上还有一大张黑白相间的纸缠在树上,很明显,农民把这张纸错当成自己的奶牛了。
问题是涌现了,虽然奶牛一直都在空地上,但农民说自己知道奶牛在空地上时是否精确?解读:空地上的奶牛最初是被Edmund Gettier用来批判主流上作为知识的定义的JTB(justified true belief)理论,即当人们信任一件事时,它就成为了知识;这件事在事实上是真的,并且人们有可以验证的理由信任它。
10个著名思想实验简介整理by ff10.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电车难题”要数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
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
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
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解读: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
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
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
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
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
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经常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况。
9.空地上的奶牛(The Cow in the field)认知论领域的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实验就是“空地上的奶牛”。
它描述的是,一个农民担心自己的获奖的奶牛走丢了。
这时送奶工到了农场,他告诉农民不要担心,因为他看到那头奶牛在附件的一块空地上。
虽然农民很相信送奶工,但他还是亲自看了看,他看到了熟悉的黑白相间的形状并感到很满意。
过了一会,送奶工到那块空地上再次确认。
那头奶牛确实在那,但它躲在树林里,而且空地上还有一大张黑白相间的纸缠在树上,很明显,农民把这张纸错当成自己的奶牛了。
问题是出现了,虽然奶牛一直都在空地上,但农民说自己知道奶牛在空地上时是否正确?解读:空地上的奶牛最初是被Edmund Gettier用来批判主流上作为知识的定义的JTB (justified true belief)理论,即当人们相信一件事时,它就成为了知识;这件事在事实上是真的,并且人们有可以验证的理由相信它。
看后无法淡定的10个著名思想实验看到下面这些思想实验,觉得非常有意思,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吧!10.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电车难题”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
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
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
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解读: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
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
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
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
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
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经常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况。
9.空地上的奶牛(The Cow in the field)认知论领域的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实验就是“空地上的奶牛”。
它描述的是,一个农民担心自己的获奖的奶牛走丢了。
这时送奶工到了农场,他告诉农民不要担心,因为他看到那头奶牛在附件的一块空地上。
虽然农民很相信送奶工,但他还是亲自看了看,他看到了熟悉的黑白相间的形状并感到很满意。
过了一会,送奶工到那块空地上再次确认。
那头奶牛确实在那,但它躲在树林里,而且空地上还有一大张黑白相间的纸缠在树上,很明显,农民把这张纸错当成自己的奶牛了。
问题是出现了,虽然奶牛一直都在空地上,但农民说自己知道奶牛在空地上时是否正确?解读:空地上的奶牛最初是被Edmund Gettier用来批判主流上作为知识的定义的JTB(justified true belief)理论,即当人们相信一件事时,它就成为了知识;这件事在事实上是真的,并且人们有可以验证的理由相信它。
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大思想实验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大思想实验2015-10-07 11:30思想实验是哲学家或科学家们用来论证一些容易让人感到迷惑的理念或假说,主要用于哲学或理论物理学等较为抽象的学科,因为这类实验往往难以在现实世界中开展。
这些实验看似简单,其间却蕴含着很多“剪不断、理还乱”的哲理。
它们就像是一顿丰盛的精神盛宴,等待餐客前来饕餮。
然而,这类盛宴往往菜式复杂,并非人人都能“饱餐一顿”。
下面,我们列出世界上最有名的十大思想实验,并在哲学、科学或伦理方面对这些实验进行了阐释。
10、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电车难题”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
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
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
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解读: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
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
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
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
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
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经常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况。
9.空地上的奶牛(The Cow in the field)认知论领域的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实验就是“空地上的奶牛”。
十个著名的思想实验,没事就进来看看吧!1,电车难题假设原型“电车难题”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
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
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
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解读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菲利帕.福特(Philippa Foot)于1967年发表的《堕胎问题和教条双重影响》论文中提出来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
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
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
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
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
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经常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况。
2,空地上的牛奶它描述的是,一个农民担心自己的获奖的奶牛走丢了。
这时送奶工到了农场,他告诉农民不要担心,因为他看到那头奶牛在附近的一块空地上。
虽然农民很相信送奶工,但他还是亲自看了看,他看到了熟悉的黑白相间的形状并感到很满意。
过了一会,送奶工到那块空地上再次确认。
那头奶牛确实在那,但它躲在树林里,而且空地上还有一大张黑白相间的纸缠在树上,很明显,农民把这张纸错当成自己的奶牛了。
问题是出现了,虽然奶牛一直都在空地上,但农民说自己知道奶牛在空地上时是否正确?解读空地上的奶牛(The Cow in the field)最初是被Edmund Gettier用来批判主流上作为知识的定义的JTB(justified true belief)理论,即当人们相信一件事时,它就成为了知识;这件事在事实上是真的,并且人们有可以验证的理由相信它。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出的世界十大著名悖论。
喜欢研究逻辑的人应该对悖论有过耳闻,悖论指一般在逻辑上能够互相推翻,互相矛盾的一种结论,但是乍看之下又貌似比较合理。
1、电车难题电车难题应该是全世界最著名的悖论之一了。
它的大概内容是一个疯子把五个人绑在一个电车轨道上,而这些人都非常的无辜,一辆电车朝他们碾压过来。
这时司机可以选择改变轨道,但是另外一条轨道也被疯子绑着一个人,所以问题是司机应该改变轨道吗?2、空地上的奶牛空地上的牛奶讲的是一位农民担心自己获过奖的奶牛丢失了,所以派自己的奶工去看看奶牛在不在,奶工告诉他奶牛在附近的一块空地里,农民最后还是打算自己过去看看,他远远地看到一个黑白相间的形状在空地上,放心的走了。
但他看到的其实是一块黑白相间的布缠绕在树上,而奶牛正躲在树的后面,虽然奶牛也在空地上,但是农民说自己知道奶牛在空地上是否对呢?3、定时炸弹喜欢看有关政治电影的人可能知道这个思想实验,他讲的是假如相像一个炸弹隐藏在一个城市里,并且马上就要到倒计时了,这时候有一个羁押者知道炸弹藏在哪,除非你对他使用酷刑,他才会讲出来,问题是你是否对他使用酷刑呢?4、爱因斯坦的光线这个思想实验是由爱因斯坦在小时候想出来的,假设自己在宇宙追寻一道光线,他推理说自己如果以光速在光的旁边运动,那么他应该可以看到光线“在空间上不断震荡但停滞不前的电磁场”。
5、特修斯之船特修斯之船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思想实验。
它讲的是一个在海上航行了几百年的船只,靠着不断地维修和更换部件而屹立不倒,只要一块木板或者零件坏了,就会马上更新,直到所有的部件都不是原来的了,问题是现在的船只是否还是原来的特修斯之船,还是说由原来替换下来的部件组成的船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6、伽利略的重力实验伽利略的这个思想实验是为了反驳亚里士多德的自由落体取决于物体的质量的理论。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想法,如果把一个轻的石头和一个重的石头绑在一起从楼顶丢下去,重的石头因为下落的速度快,两个石头之间的绳子会被拉直,这时轻的石头对重的石头有阻力使得整体的下落速度变慢。
想过什么是哲学吗?可能大家都不是很说的清楚。
看看下面这些“史上最著名的10个思想实验”,可能你对哲学会有自己的理解了。
10.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电车难题”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
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
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
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解读: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
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
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
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
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
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经常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况。
9.空地上的奶牛(The Cow in the field)认知论领域的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实验就是“空地上的奶牛”。
它描述的是,一个农民担心自己的获奖的奶牛走丢了。
这时送奶工到了农场,他告诉农民不要担心,因为他看到那头奶牛在附近的一块空地上。
虽然农民很相信送奶工,但他还是亲自看了看,他看到了熟悉的黑白相间的形状并感到很满意。
过了一会,送奶工到那块空地上再次确认。
那头奶牛确实在那,但它躲在树林里,而且空地上还有一大张黑白相间的纸缠在树上,很明显,农民把这张纸错当成自己的奶牛了。
问题是出现了,虽然奶牛一直都在空地上,但农民说自己知道奶牛在空地上时是否正确?解读:空地上的奶牛最初是被Edmund Gettier用来批判主流上作为知识的定义的JTB(justified true belief)理论,即当人们相信一件事时,它就成为了知识;这件事在事实上是真的,并且人们有可以验证的理由相信它。
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大思想实验2015-10-07 11:30思想实验是哲学家或科学家们用来论证一些容易让人感到迷惑的理念或假说,主要用于哲学或理论物理学等较为抽象的学科,因为这类实验往往难以在现实世界中开展。
这些实验看似简单,其间却蕴含着很多“剪不断、理还乱”的哲理。
它们就像是一顿丰盛的精神盛宴,等待餐客前来饕餮。
然而,这类盛宴往往菜式复杂,并非人人都能“饱餐一顿”。
下面,我们列出世界上最有名的十大思想实验,并在哲学、科学或伦理方面对这些实验进行了阐释。
10、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电车难题”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
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
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
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解读: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
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
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
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
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
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经常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况。
9.空地上的奶牛(The Cow in the field)认知论领域的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实验就是“空地上的奶牛”。
它描述的是,一个农民担心自己的获奖的奶牛走丢了。
这时送奶工到了农场,他告诉农民不要担心,因为他看到那头奶牛在附件的一块空地上。
解析世界十大著名悖论之二:电车难题“电车难题”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
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
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
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人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类似的难题,要做出正确的决策需要依据正义的原则。
正义的根本原则是什么?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以利益为最终原则,另一种是以教条为原则。
我们听说过很多教条和规则,儒家的教条、基督教的教条、康德的道德原则、共产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
这些原则往往互相冲突,让人无所适从。
例如,康德说绝不能杀人,每个人的人性都是目的,不能作为手段。
依据这个原则就不能拉动拉杆,因为这样就把那一个人作为拯救其他人的手段了。
任何教条都是人定的,没有一个是先验的。
那么人们提出这些原则的依据是什么呢?是人的利益,所以人的利益才是最终的价值标准。
这种思想称为人本主义,或叫功利主义。
最重要的人本主义原则是“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根据这个原则我们就应该牺牲一个人的利益拯救多个人,这不像有人说的违反功利主义原则,而恰恰是依据功利主义原则作出的正确决策。
人的利益之间有不同的关系,于是正义的标准需要具体分析。
人与人的利益之间的关系分为两种,一种是冲突的,此消彼长,另一种是不冲突的,可同消同长。
同消同长这种利益关系到处存在,是利益的统一。
利益统一又叫共赢(双赢)、和谐,是最理想状态。
这种关系中的正义行为既是自私的行为,也是善良的行为。
定理:人们的利益可以同消同长时,每个人的利益都是正义的标准。
利益统一时一般不会引起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每个人都愿意接受的,是人们合作的基础。
利益此消彼长时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利益之和不可能增长。
这时在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之间如何选择呢?定理:利益发生冲突而利益之和不可能增长时,怎样选择都是正义。
十个著名悖论的最终解答(一)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引用:一、“电车难题”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
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
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
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解读: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
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
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
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
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
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经常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况。
引用完毕。
Das曰:人,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里的“行为”是什么意思?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承认人具有自由意识——这是法律和道德合理化的基础。
不承认自由意识存在,也就否认了一切法律和道德的合理性。
如果一个人杀人放火是由于童年的遭遇、社会的影响、政府的不公正待遇等外界客观因素所决定的——罪犯本身的原因不是决定性因素——我们就没有权利依据任何法律对这个人进行惩罚。
他杀人放火是由于其他原因,是他本身不可改变的,惩罚这个人显然是不合理的,惩罚他也于事无补、毫无用处。
人具有自由意识,可以做出自由选择,并且他应当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这是一切法律和道德合理化的最根本基础。
那么,我们现在可以解释“行为”是什么意思:行为,是人在所有可能性中做出的一个唯一的选择。
十个著名的思想实验,没事就进来看看吧!1,电车难题假设原型“电车难题”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
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
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
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解读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菲利帕.福特(Philippa Foot)于1967年发表的《堕胎问题和教条双重影响》论文中提出来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
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
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
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
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
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经常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况。
2,空地上的牛奶它描述的是,一个农民担心自己的获奖的奶牛走丢了。
这时送奶工到了农场,他告诉农民不要担心,因为他看到那头奶牛在附近的一块空地上。
虽然农民很相信送奶工,但他还是亲自看了看,他看到了熟悉的黑白相间的形状并感到很满意。
过了一会,送奶工到那块空地上再次确认。
那头奶牛确实在那,但它躲在树林里,而且空地上还有一大张黑白相间的纸缠在树上,很明显,农民把这张纸错当成自己的奶牛了。
问题是出现了,虽然奶牛一直都在空地上,但农民说自己知道奶牛在空地上时是否正确?解读空地上的奶牛(The Cow in the field)最初是被Edmund Gettier用来批判主流上作为知识的定义的JTB(justified true belief)理论,即当人们相信一件事时,它就成为了知识;这件事在事实上是真的,并且人们有可以验证的理由相信它。
电车难题的几个版本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这个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是由牛津大学哲学教授菲利帕•富特(Philippa Foot)首先提出来的。
“电车难题”最简单的版本是这样的——一辆有轨电车,突然失去了控制(原因待查)。
在轨道正前方,正巧——或者说不幸,有五个铁路工人在施工。
如果不作任何处理,电车将直接撞上这五个工人,不存在任何侥幸。
司机无法刹车——刹车已经失灵(原因依然不详)!但,司机并不是眼睁睁看着惨剧发生,他还有一个唯一的选项——电车方向盘还是有用的,他可以扳动一下方向,使电车驶进另外一条轨道。
在另外一条轨道上,只有一名工人。
因此,如果司机扳动方向,他可以救下那五个人,但要轧死另外一个人。
司机应当怎样做?这个思想实验,它有几种扩充版本。
哲学家汤姆森(Judith Jarvis Thomson)给“电车难题”增添了两种复杂的情形。
最明显的增添是:在现场安插了一位旁观者,使得难题更有针对性、现场感、更加设身处地——任何人都可以设想自己就是那位旁观者。
这样一来,我们不是替别人(司机)作出选择,而是拷问自己将会怎样做?伦理学就是要给自己出难题。
于是,经过汤姆逊的改编,电车难题就转换成下列情形——A.这个旁观者,当看到电车冲向工人时,可以扳动道岔开关来改变电车的方向。
在这种情况下,这位旁观者有两个选择:既可以袖手不管,也可以扳动开关,使之撞死一个人。
B.有一位胖子(这里需要向胖子们致歉,体重大并不能作为牺牲品的理由)恰好在轨道上方的桥上看风景。
在这种情况下,旁观者同样有两个选择:可以把这个胖子推下去,拦住电车,杀死一个人,挽救五个人的生命;也可以什么都不做。
我们也许很少有机会真正面临电车那样的困境,但我们可以通过解决这样的困境,来说明道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就是道德推理。
桑德尔教授在哈佛公开课堂上(后来收录在《公正》书中)采用电车难题的例子,说明道德推理是如何进行的。
十个著名的思想实验10.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电车难题”要数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
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
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
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解读: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
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
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
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
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
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经常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况。
9.空地上的奶牛(The Cow in the field)认知论领域的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实验就是“空地上的奶牛”。
它描述的是,一个农民担心自己的获奖的奶牛走丢了。
这时送奶工到了农场,他告诉农民不要担心,因为他看到那头奶牛在附件的一块空地上。
虽然农民很相信送奶工,但他还是亲自看了看,他看到了熟悉的黑白相间的形状并感到很满意。
过了一会,送奶工到那块空地上再次确认。
那头奶牛确实在那,但它躲在树林里,而且空地上还有一大张黑白相间的纸缠在树上,很明显,农民把这张纸错当成自己的奶牛了。
问题是出现了,虽然奶牛一直都在空地上,但农民说自己知道奶牛在空地上时是否正确?解读:空地上的奶牛最初是被Edmund Gettier用来批判主流上作为知识的定义的JTB(justified true belief)理论,即当人们相信一件事时,它就成为了知识;这件事在事实上是真的,并且人们有可以验证的理由相信它。
释:10. 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电车难题”是十分有名的伦理学思想实验,其内容如下:一个疯子将5名无辜的人绑在一条手推车轨道上,而一辆失控的电车正向他们冲去。
幸运的是,你可以拉动操纵杆将电车转至另一轨道。
然而,该名疯子在那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
此时此刻,这根操纵杆,你拉,还是不拉?深度解析:这道“电车难题”由哲学家菲利帕·富特(Philippa Foot)提出,目的在于批判伦理学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其中的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
此类理论认为,“将大多数人的利益最大化”才是最道德的。
根据功利主义哲学,牺牲1个人可以挽救5个人,则毫无疑问应该拉动操纵杆。
但这样做的问题在于,拉了操纵杆,你就成为杀死“1个人”的同谋,那么很明显你做了一件不道德的事,因为你对此人之死负有部分责任。
同时,还有人认为,但凡遇到这种情况,你就必须有所作为,不作为同样会被视为不道德。
简而言之,不管你做不做、怎样做,都无法让自己在道德的世界里无懈可击,而这正是问题之关键。
很多哲学家都以“电车难题”来说明:在现实世界中,人们通常会让自己的道德标准不断妥协,因为真实而完满的道德,并不存在于这个世上。
9. 奶牛在田野(The Cow in the Field)在认识论领域(与知识有关的哲学领域),思想实验“奶牛在田野”非常有名,其内容如下:一位农夫担心自己珍爱的奶牛跑丢。
一名挤奶工来到农场,告诉农夫无需担心,他来的时候在附近田野里看到了奶牛。
尽管农夫觉得挤奶工说的没错,但还是决定亲自去看看。
在田野里,他看到了奶牛那熟悉的黑白身体,很满意自己确证了奶牛还在田野。
过了一会儿,挤奶工途经田野,就顺便看看奶牛还在不在。
那头牛确实还在,不过被一小片树林挡住了,那片树丛中还挂着一大张纸,纸上恰恰是黑白图案。
显然,农夫将其误认为自己的牛了。
问题在于:即使奶牛就在田野里,这位农夫说他知道奶牛在田野里,他就真的知道奶牛在田野里吗?深度解析:“奶牛在田野”由埃德蒙·盖提尔(Edmund Gettier)提出,目的在于批判非常流行的认知理论:“认知判定法则”(justified true belief)。
该理论认为,如果一个人相信某件事,在此事确实存在并有确凿证据予以证实的情况下,这个人才算真正知道这件事。
在实验中,根据挤奶工的话以及自己的“亲眼所见”,农夫判定奶牛在田野里。
随后,挤奶工也证实了奶牛的确在田野里。
不过,农夫却并非真正知道奶牛在田野里,因为前提条件有误,他所得出的结论也就不能成立。
盖提尔用这个实验以及其它一些实验,说明了“认知判定法则”还有待修正。
8. 定时炸弹(The Ticking Time Bomb)如果这几年你留意过时事政治,或是看过点动作片,那么“定时炸弹”这一思想实验你一定不会陌生。
在实验中,一枚滴答作响的定时炸弹或其他具有同等破坏力的武器正藏于城中某处。
更糟糕地是,距离爆炸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
若你正监管着一个知晓该装置藏于何处的人,你会对他严刑拷打以逼问信息吗?深度解析:跟“电车难题”一样,“定时炸弹”也是一道伦理学难题,它逼迫人们在两种不道德的行为上做选择。
这个实验常用来批驳“在任何情况下,刑讯逼供都不可原谅”这一论调。
人们也常用该实验来说明法律总是无视任何特殊情况,就像美国民众总是不问因由地反对设立刑讯监狱。
随着含有相关情节之美剧《24小时》等电视节目的热播,以及该实验在政治辩论中的频繁登场,“定时炸弹”成了近年来最容易被提及的思想实验之一。
今年年初,英国的一篇时事论文提出了更为尖锐的实验情境:如果严刑拷打也不能从恐怖分子嘴里获取任何信息,是否可以折磨其妻儿来逼其开口?7. 爱因斯坦的光线(Einstein’s Light Beam)很少有人知道,艾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6岁时曾提出过一个思想实验,正是这个思想实验,激发他写出了有关狭义相当论(special relativity theory)的名作。
在他的作品《自传注记》(Autobiographical Notes)中,爱因斯坦回想起,他梦见自己追逐着一道穿行在空间里的光线。
他推想到,如果自己能以光的速度移动,那么在他眼里,这道光就是静止的,就像是一个空间振荡却又保持静止的电磁场。
在爱因斯坦看来,这个思想实验能够证明,对于一名相对于地球处于静止状态的观察者来说,世间万物的状态也都有其相对性。
深度解析:事实上,没人能给出明确的论证。
这个看似简单的思想实验究竟是如何让爱因斯坦完成了建立狭义相对论所需的巨大理论飞跃,科学家们始终争论不休,因为这个实验与当时的“以太”(aether)理论相矛盾,该理论认为光的传播需要一种看不见的介质。
如今,人们知道“以太”理论并不正确,但爱因斯坦花了好几年时间才确证了自己的理论。
他说,那个思想实验就像一粒“胚芽”,最终结出了“狭义相对论”的果实。
这枚硕大而饱满的果实,在理论物理学领域贡献卓越。
6. 忒修斯号(The Ship of Theseus)“忒修斯号”这则非常古老的思想实验,源自希腊作家普卢塔克(Plutarch)的作品,以其“充满悖论”而闻名于世,其内容如下:有一艘船,经过不断的修修补补,已在海面上航行了数百年。
只要哪块木板老旧腐烂,就会立刻换上新的,终于有一天,这艘船上的所有配件都被换了一遍。
那么,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忒修斯号?又或者,它已算是另一艘船?如果这艘船不是原来的忒修斯号,那么它是从何时起成为另一艘船的呢?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将这个问题弄得更加复杂:如果有人将换下来的老旧配件收集起来再做成一艘船,与那艘由新配件组成的“忒修斯号”相比,哪一艘才是真正的忒修斯号?深度解析:哲学家们常用“忒修斯号”来探求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别是一个物体是否仅为其各部件之和。
一个比较现代的例子是:如果某乐队里的大部分或全部成员都已更换,那么这个乐队还能算是原来那个乐队吗?从商界到人体学,各个领域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例如,若企业高层已合并或更换,这家企业还应继承原企业名吗?若新陈代谢让新的细胞替换了旧的细胞,新的血液替换了旧的血液,这个人还是原来那个人吗?世人常将事物的本质等同于其物质或现象,而这个实验归根结底就是逼迫人们去质疑:事物的本质是否仅止于此?5. 伽利略的重力实验(Galileo’s Gravity Experiment)说到思想实验之鼻祖,物理学家兼天文学家伽利略(Galileo)算得上一个。
当时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认为“物体的降落速度取决于其质量”,伽利略想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思想实验来论证这个理论并不正确。
他说,如果将一个较轻的物体和一个较重的物体绑在一起,从一座高塔上抛出,由于较重物体的下落速度较快,两个物体间的绳子就会被拉得很紧,较轻的物体会对较重的物体产生一股向上的拉力,从而减缓较重物体的下落速度。
但伽利略又推论说,将两个物体绑在一起,它的重量必然超过其单个物体,因而这两个物体作为一个整体,下落速度会更快一些。
正是这一矛盾,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下落速度的假说。
深度解析:提起伽利略,最有名的典故莫过于那个“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话说他从比萨斜塔(the Leaning Tower of Pisa)上扔出两个铁球,重的那个并没有比轻的那个掉落得更快。
然而,该典故的真实性并不可考。
不过,就凭这个简单却明晰的思想实验,他论证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重力学理论:所有物体的下落速度都一样,与其质量无关。
4. 猴子与打字机(Monkeys and Typewriters)“猴子与打字机”,又称“无限猴子定律”,是通俗文化里常常提及的另一个思想实验,其内容如下:如果在无尽的时间里,无限多的猴子可以随意敲击无限多的打字机,相信它们总有一天可以“创作”出莎士比亚全集。
20世纪早期,法国数学家埃米尔·博雷尔(Emile Borel)提出的这项定律曾流行一时,不过追根述源,这个关于“无尽时间与无限生命能创造一切”的理论,乃是亚里士多德最先提及。
深度解析:简单地说,“猴子与打字机”定律很好地解释了什么叫“无限性”。
人类曾有过一段很难理解“宇宙之无穷、时间之无尽”的时期,这个思想实验则帮助人们明白,“无穷无尽”到底意味着什么。
猴子可以写出《哈姆雷特》(Hamlet)?听起来就像是天方夜谭。
但从数学角度进行论证,只要考虑到其无限性,则完全可以论证成功。
在现实世界,这个实验似乎无法开展,但仍不免有人想尝试。
2003年,英国的科学家们试图在一个动物园里验证这一定律。
他们将一台电脑及其键盘放到一个灵长类动物围栏内,不幸地是,猴子们可没兴趣写什么十四行诗。
据研究者称,它们倒是创造出了长达5页纸的“作品”,不过除了满篇满幅的“s”,很难在该“作品”里再找到什么其他字母。
3. 中文工作室(The Chinese Room)著名思想实验“中文工作室”由美国著名哲学家约翰·赛尔(John Searle)于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其内容如下:将一个只会说英语的人关入一间密室,只在门上留一条投信口那么窄的缝。
房内有一份英文版的计算机中英翻译程序打印稿。
除此之外,房间里还有一些便笺纸、铅笔以及文件柜。
从门上的“投信口”将一些印有中文的纸片投入该房间。
在赛尔看来,这个人可以借助该资料进行翻译,然后将回复用中文写好后递出。
赛尔认为,尽管他一句中文也不会讲,却可以让房间外的人误以为,他可以说一口流利的中文。
深度解析:为了推翻电脑以及其他人工智能仪器能够具有理解及思考能力,赛尔构想出“中文工作室”这一思想实验。
房间里的人完全不会中文,因而也不可能用中文进行思考。
但借助某些特定工具,即使是以中文为母语的人,也会觉得他的中文很好。
赛尔认为,电脑也是这样。
它们并不能理解所获取的信息,只是通过运行程序来存取信息,从而让人们觉得,它们仿佛拥有了人类的“智慧”。
2. 薛定谔的猫(Schrodinger’s Cat)薛定谔的猫是一则关于量子力学的著名悖论,由物理学家欧文·薛定谔(Erwin Schr?dinger)提出,其内容如下:将一只猫关在一个密闭的盒子内1小时,盒子里同时放有某放射性元素以及一个装有致命性毒气的小药瓶。
在这一小时内,该放射性元素发生衰变的可能性为50%。
如果发生衰变,则用于计量衰变的盖格计数器(Geiger counter)就会触发开关,让一把小锤子将装有毒气的药瓶击破,从而把盒子里的猫杀死。
这种情况的发生几率为一半一半,因而薛定谔断定,盒子未打开以前,猫则同时处于既死亡又活着这一双重状态。
深度解析:一句话,这个实验想要说明的是:在无人见证的情况下,某物体可同时处于其所有可能的状态(如本案例中,这只猫同时处于既死亡又活着这一双重状态)。